68、品種認定編號:蒙認瓜2007001號
品種名稱:秦海二號
申請單位:臨河三高農業服務部
選育單位:西安秦海種苗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以FM-135為母本、WL-1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植株:葉片心臟型,葉色深綠色。
果實:長橢圓型,縱徑27.5cm,橫徑18.2cm,果形指數1.5,果皮黃色有綠斑,網紋中粗、較密。
果肉:果肉顏色桔紅,肉質酥脆,風味清香,果肉厚度6.1cm。
種子:長橢圓型,種皮黃色。
品質:據田間鑒定測定,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7%。
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有輕度細菌性角斑、果斑、霜霉病、白粉病發生,中度感染真菌葉枯病。
試驗情況: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甜瓜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829kg/畝,比對照甘蜜寶增產4.2%。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甜瓜區域試驗,平均產量3257kg/畝,比對照甘蜜寶增產19%。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甜瓜生產試驗,平均產量3011kg/畝,比對照甘蜜寶增產11.73%,平均單瓜重3.98kg,商品果率97.5%。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與施肥:選擇土層深厚,排水方便的土壤種植。
播期及種植密度: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種,畝保苗700~800株。
整枝:一般采用一條龍整枝。
澆水與追肥:忌大水漫灌,伸蔓期澆頭水,果實膨大期結合澆水每畝施速效肥15kg。
注意事項:甜瓜真菌葉枯病重發區慎用。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10℃活動積溫2500℃以上的種植區種植。
69、品種認定編號:蒙認瓜2007002號
品種名稱:新田蜜一號
申請單位: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新田種苗公司
選育單位:新疆華西種業公司
品種來源:以K3-5為母本、3-17(1106)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植株:葉片心臟型,葉色深綠。
果實:長橢圓型,縱徑30cm,橫徑17.5cm,果形指數1.71,果
皮黃色,網紋細、密、均勻,平均單瓜重4.3kg。
果肉:厚6cm,種腔橫徑7.5cm,顏色淺桔紅,肉質酥脆,風味清
香。
種子:長橢圓型,黃色。
品質:據田間鑒定測定,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0%。
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輕度發生角斑病、霜霉病、葉枯病和白粉病;未見果斑病、蔓枯病發生。
試驗情況: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甜瓜區域試驗,果肉中心折光糖含量12.0%,與對照甘蜜寶相同;平均單瓜重3.15kg;平均產量2849kg/畝,比對照增產4.9%。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甜瓜區域試驗,果肉中心折光糖含量11.8%,與對照甘蜜寶相同;平均單瓜重3.71kg;商品果率96.5%;平均產量2955kg/畝,比對照增產8.0%。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甜瓜生產試驗,果肉中心折光糖含量11.9%,比對照甘蜜寶稍高;平均產量2879kg/畝,比對照增產6.83%。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與施肥:選擇土層深厚,排水方便的土壤種植。
播期及種植密度: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種,畝保苗700株。
整枝:一般采用一條龍整枝。
澆水與追肥:伸蔓期澆頭水,果實膨大期結合澆水,每畝施速效肥15kg,忌大水漫灌。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10℃活動積溫2500℃以上的種植區種植。
70、品種認定編號:蒙認瓜2007003號
品種名稱:綠豐蜜一號
申請單位:巴彥淖爾市綠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選育單位:蘭州金種緣瓜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M126-1-8為母本、M224-7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植株:葉片心臟型,葉色深綠。
果實:扁圓型,縱徑17cm,橫徑17.5cm,果形指數0.97,果皮乳白色,無網紋,平均單瓜重2.3kg。
果肉:厚度5.5cm,心室小而充實,種腔橫徑7cm,果肉淺綠色,肉質酥脆,風味清香。
種子:長橢圓型,種皮黃色。
品質:據田間鑒定測定,中心折光糖15.5%。
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霜霉病、白粉病輕度發生,未發現細菌性角斑病、真菌葉枯病、蔓枯病。
試驗情況: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甜瓜區域試驗,果肉中心折光糖含量15.5%,比對照西域三號提高0.5%;平均單瓜重1.66kg;平均產量2063kg/畝,比對照增產8.8%。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甜瓜區域試驗,果肉中心折光糖含量15.0%,比對照西域三號提高1.0%;平均單瓜重2.08kg;商品果率93.5%;平均產量2194kg/畝,比對照增產17.2%。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甜瓜生產試驗,果肉中心折光糖含量14.4%,比對照西域三號提高0.6%;平均產量2150kg/畝,比對照增產11.86%。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與施肥:選擇土層深厚,排灌方便的土壤種植。
種植密度:大中小棚及地膜栽培畝保苗1200株,日光溫室栽培畝留苗1600株。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10℃活動積溫2500℃以上的種植區種植。
71、品種認定編號:蒙認瓜2007004號
品種名稱:新甘蜜寶
申請單位:內蒙古富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以Xg-95-15為母本、Fd-95-10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母本Xg-95-15是甘肅白蘭瓜的變異種,父本Fd-95-10為新疆全網紋厚皮甜瓜。
性狀描述:
植株:葉片心臟型,葉綠色。
果實:長橢圓型,縱徑29.0cm,橫徑17.5cm,果形指數1.66,果皮黃色有綠斑,網紋較均勻,平均單瓜重4.25kg。
果肉:桔紅色,厚度5.0cm,種腔橫徑8.0cm,肉質酥脆、有清香味。
種子:長卵型,橙黃色。
品質:據田間鑒定測定,折光中心糖含量14.0%。
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霜霉病、真菌性葉枯病、白粉病輕度發生;未發現炭疽病、枯萎病、細菌性角斑病。
試驗情況: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甜瓜區域試驗,平均產量3071kg/畝,比對照甘蜜寶增產12.2%。
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甜瓜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745kg/畝,比對照甘蜜寶增產11.2%。
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甜瓜生產試驗,平均產量2788kg/畝,比對照甘蜜寶增產12.74%。
平均生育期86天,果實發育期42天,與對照同期。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與施肥: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種植。
播期及種植密度:4月下旬~5月初播種,畝保苗750~800株。
整枝:一般采用改良一條龍整枝。
澆水:忌大水漫灌。
病蟲害防治:主要預防甜瓜猝倒病,霜霉病,白粉病等病害,蟲害主要預防瓜蚜。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10℃活動積溫2500℃以上的種植區種植。
72、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菜2007001號
品種名稱:北星
申請單位:哈爾濱長日圓蔥研究所
選育單位:日本瀧井種苗株小會社北海道研究農場
審定情況:2004年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登記通過,登記編號:黑登記2004015。
品種來源:由日本瀧井種苗株式會社北海道研究農場培育而成,雜交組合為W202A×扎晃黃C。
性狀描述:
植株:葉管粗壯,葉直筒型,深綠色,株高71cm。
鱗莖:高圓型,基盤較大,外皮銅黃色,球莖比1:1.2,直徑平均8.0cm,單球重200~230g。
種子:千粒重4.5g。
品質:2003年東北農業大學測定,維生素C 8.37mg/100g,總糖4.67%,可溶性固形物8.35%,粗纖維素0.62%,干物質7.77%;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中心(呼和浩特)測定,維生素C 6.16m g/100g,可溶性總糖6.67%,可溶性固形物7.0%,粗纖維素0.46%,干物質8.40%。
抗性:2003年黑龍江省農科院園藝分院生物中心植保研究室人工接種抗性鑒定,紫斑病病情指數34.15%,霜霉病病情指數25.49%。
試驗情況: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產量4220kg/畝,平均單球重235g。
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產量4198kg/畝,平均單球重230g。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期:2月中旬~3月上旬。
移栽期:4月中旬~5月上旬。
栽植密度:畝保苗2~2.3萬株。
施肥水平:N:P:K=15:20:10kg/畝。
注意事項:必須有澆灌條件,注意防治蔥斑潛葉蠅。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商都縣、察右前旗和通遼市開魯縣≥10℃活動積溫2200℃以上的種植區種植。
73、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菜2007002號
品種名稱:卡木依
申請單位:哈爾濱長日圓蔥研究所
選育單位:日本瀧井種苗株式會社北海道研究農場
審定情況:2004年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登記通過,登記編號:黑登記2004014。
品種來源:由日本瀧井種苗株式會社北海道研究農場培育而成,雜交組合為N0ZAN.MS(A)×DETONA(C)。
性狀描述:
植株:苗期葉管健壯,移栽大田后葉管開張角度較小,葉直筒型,株高69cm。
鱗莖:近圓球型,外皮銅黃色,直徑7.0cm,平均高6.3cm,球莖比1.1:1,單球重180g左右。
種子:千粒重4.5g。
品質:2003年東北農業大學測定,維生素C6.51mg/100g,總糖4.62%,可溶性固形物8.45%,纖維素0.61%,干物質8.76%;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中心(呼和浩特)測定,維生素C 4.98mg/100g,可溶性總糖6.67%,可溶性固形物7.0%,粗纖維素0.46%,干物質8.8%。
抗性:2003年黑龍江省農科院園藝分院生物中心植保研究室人工接種抗性鑒定,紫斑病病情指數30.62%,霜霉病病情指數22.37%。
試驗情況: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產量4010kg/畝,平均單球重180g。
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產量3920kg/畝,平均單球重180g。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期:3月上旬(溫室或大棚)。
移栽期:4月中旬~5月上旬(2葉1心期)。
栽植密度:畝保苗2~2.3萬株。
施肥:N:P:K=15:20:10kg/畝
注意事項:必須有澆灌條件,注意防治蔥斑潛葉蠅。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商都縣、察右前旗和通遼市開魯縣≥10℃活動積溫2200℃以上的種植區種植。
74、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菜2007003號
品種名稱:沙珍C-1號
申請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從毛烏素沙地自然群體中混合采種,采用混合選擇法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植株:鱗莖數枚緊密叢生,鱗莖和肉質葉簇生于莖盤上,葉為條
型半圓柱狀、綠色、實心,鱗莖粗短,外皮纖維狀,松散,灰褐色。
花:傘形花序呈半球狀至球狀,淡紫色。
種子:黑色,半橢圓型。
品質:2005年中國林科究院亞林所南方經濟林產品質檢中心(浙江富陽)測定,蛋白質28.7g/kg,脂肪5.3g/kg,淀粉8.8g/kg,可溶性糖19.2g/kg,粗纖維54.9g/kg,VC含量2414.6mg/kg,VB20.0203mg/g,VB50.336mg/g。
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田間自然條件下,未發現病蟲害。
試驗情況:
2005~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產量588.8kg/畝,比對照增產40.58%。
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產量688.8kg/畝,比對照增產39.94%。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土壤下層粘質壤土,上層覆沙3~5cm。
播種:播種前室溫浸種12小時,適宜播期為5月上中旬,可條播
也可壟播。播種量以每畝3.5~5kg為宜。
刈割:進入旺盛生長期即可采收,采收從地面以上1cm處進行收割,每隔20~30天即可采收一次。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區引種栽培。
75、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菜2007004號
品種名稱:沙珍J-1號
申請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以毛烏素沙地自然群體二年生種株沙芥為材料,采用母系單株-混合選擇法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葉:一年生葉蓮座狀、綠色、肉質,葉羽狀深裂或全裂、裂片
較寬、邊緣有3~5齒,具長柄,葉柄淺綠微白,葉柄基部有少量淺紫色斑紋;二年生基生葉羽狀深裂或全裂,莖生葉羽狀全裂、小裂片較窄,上部莖生葉全緣、條形。
花: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集成圓錐狀,十字形花冠,花瓣條形、白色。萼片倒披針形,側蜜腺馬蹄形,綠色。四強雄蕊,頂著藥,子房上位,兩心室,每室有一胚珠,無花柱,柱頭表面有一層發達的乳頭狀凸起,并著生有乳白色絨毛。
果實:短角果兩側的翅劍狀披針形,翅明顯窄于心室,兩翅間夾角為鈍角,果實未成熟時為綠色,成熟時為黃色,心室具多數角狀刺。
根:圓柱狀、肉質、白色,主根發達。
莖:短縮莖。
種子:黃褐色,長橢圓型。
品質:2005年中國林科究院亞林所南方經濟林產品質檢中心(浙江富陽)測定,蛋白質35.7 g/kg,脂肪8.5g/kg,淀粉12.2g/kg,可溶性糖16.9g/kg,粗纖維56.5 g/kg,VC 2684.8 mg/kg,類胡蘿卜素202.3 mg/kg,VB2 0.0323mg/g,VB50.822mg/g。
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多年多點試驗觀察和鑒定,生產栽培中未發現病害,但在蔬菜栽培田易受各種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害蟲的危害。
試驗情況: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產量1257.8kg/畝,比對照增產42.45%。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產量1272 kg/畝,比對照增產41.80%。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產量1263.2kg/畝,比對照增產41.11%。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固定沙丘、流動沙丘、沙地、半沙地或砂壤為宜。
適時播種 :一般從4月下旬至7月中旬均可播種。
種子(果實)播前處理:浸種6~8小時,有利于齊苗。
水肥管理:嚴禁大水漫灌,田間不能有積水。
采收:沙芥‘沙珍J-1號’長至9~10葉時結合定苗進行第1次劈葉采收,一般7~10d采收1次,春種可采收4~6次,夏種可采收2~4次。如不作為留種植株,至植株地上部分停止生長時,可將地上和地下部分一次性采收。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區引種栽培。
76、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菜2007005號
品種名稱:金紅五號
申請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育種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10423為母本、3030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母本10423以“Pt”型胞質雄性不育系A03為不育源,以引進日本品種“新黑田五寸”中選育的優良自交系2017為轉育親本,經連續4代回交選育而成,父本是利用日本品種“改良新黑田”經5代單株自交選育而成的優良自交系。
性狀描述:
植株:葉簇直立。
根:圓柱狀,表皮、肉、髓部均為橙紅色,長17~18cm,粗5.0cm左右,平均單根重250g左右。
品質:內蒙古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中心(呼和浩特)測定,可溶性總糖5.64%,β-胡蘿卜素96.0mg/kg,水分91.0%。
田間病害發生情況:田間自然條件下,黑斑病病情指數19.85%。
試驗情況:
2004~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寶冠新黑田增產12.3%,平均商品率比對照提高16.2%。
2005~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產量4939.05kg/畝,比對照寶冠新黑田增產11.9%;平均商品率86.6%,比對照提高15.9%。
生育期120天左右。
栽培技術要點:
一般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播種為宜;行距一般20~25cm,播種深度0.5~1cm,播種量0.3~0.5kg/畝;胡蘿卜肉質根開始膨大時,要保證田間濕度,以免裂根、爛根。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和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等地區種植。
77、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菜2007006號
品種名稱:金黃一號
申請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育種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1505為母本、351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母本1505從“齊頭黃”中發現的“pt”型雄性不育株,經過同品種中成對授粉,授粉株自交留種的方法,連續4代選育而成,父本是從10多份黃色系國內地方品種通過多代系統選育而成的自交系。
性狀描述:
植株:葉簇直立。
根:肉質根的表皮、肉、髓部均為黃色,肉質根整齊,圓柱狀,長18~20cm,粗5.0~5.5cm,平均單根重250~300g。
品質: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漁業生物實驗研究中心(呼和浩特)測定,可溶性總糖6.19%,β-胡蘿卜素9.24mg/kg,水分87.52%。
田間病害發生情況:田間自然條件下,黑斑病病情指數1%。
試驗情況:
2006~2007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產量比對照齊頭黃增產18.21%,商品率比對照提高10.74%。
2006~2007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產量6169.35kg/畝,比對照齊頭黃增產17.61%;平均商品率90.12%,比對照提高10.73%。
栽培技術要點:
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播種為宜;行距一般26cm左右,播種深度0.5~1cm,播種量0.3~0.5kg/畝;胡蘿卜肉質根開始膨大時,要保證田間濕度,以免裂根、爛根。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和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等地區種植。
78、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菜2007007號
品種名稱:紅映二號
申請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引種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日本丸種公司育成的雜交種,母本為amr-16雄性不育系,父本為m215。
性狀描述:
植株:葉叢直立,葉色濃綠。
根:橙色,圓柱狀,長22.2cm,粗4.8cm,重253g。
品質:內蒙古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中心(呼和浩特)測定,可溶性總糖4.92%,β-胡蘿卜素40.4 mg/kg,水分90.53%。
田間病害發生情況:田間自然條件下,未發現黑斑病。
試驗情況:
2001~2002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胡蘿卜春播和夏播區域試驗,春播平均產量5097.9kg/畝,比對照寶冠新黑田增產10.85%,商品率75.45%,比對照提高13.65%;夏播平均產量5504.10kg/畝,比對照增產10.53%,平均商品率81.45%,比對照提高16.80%。
2002~2003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胡蘿卜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640.80kg/畝,比對照增產11.28%,商品率83.45%,比對照提高17.30%。
生育期100天左右。
栽培技術要點:
內蒙古一般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播種為宜;行距一般20~25cm,播種深度0.5~1cm,播種量0.3~0.5kg/畝;胡蘿卜肉質根開始膨大時,要保證田間濕度,以免裂根、爛根。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等地區種植。
79、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菜2007008號
品種名稱:北星一號
申請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引種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P95-220為母本、P89-342為父本育成的早熟雜交一代新組合。母本是河南洛陽引進的P95-220采用單株選擇法,經10代自交純化育成的自交系,父本P89-342是國外引進的50份甜椒材料中經鑒定、篩選、自交育成的自交系。
性狀描述:
植株:葉色濃綠,株高50~60cm,開展度50×65cm。
果實:粗牛角型,果長18~20cm,橫徑5.5~6cm,果肉厚0.54cm,平均單果重125g左右,青果綠色,微辣。
品質: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中心(呼和浩特)測定,維生素C124.6mg/100g鮮重,粗蛋白0.94%,粗纖維1.21%,可溶性總糖2.58%。
田間病害發生情況:田間自然條件下,未發現植株花葉、黃化、壞死和畸形等病毒癥狀,但個別葉片葉枯病輕微發生。
試驗情況:
2005~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前期平均產量2653.4kg/畝,比對照赤峰大牛角椒增產67.7%,平均總產量5486.1kg/畝,比對照增產46.6%。
2005~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前期平均產量2509.2kg/畝,比對照赤峰大牛角椒增產60.7%,平均總產量5608.3kg/畝,比對照品種增產42.0%。
栽培技術要點:
土壤條件應是近三來未種植過茄果類蔬菜的地塊;呼和浩特市地區露地栽培于2月下旬~3月初育苗,塑料大棚栽培于2月初育苗,每m2播種25g;定植行距50cm,株距35cm,每穴雙株;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拔除,并噴藥防治。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通遼市、巴彥淖爾市和達拉特旗等地區種植。
80、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菜2007009號
品種名稱:北星八號
申請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引種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P89-3812為母本、P89-3885為父本育成的中晚熟雜交一代新組合。
性狀描述:
植株:葉色濃綠,株高60~70cm,開展度60×60cm。
果實:長燈籠型,果長14~15cm,橫徑9~10cm,平均單果重230g左右,青果綠色,味甜,果肉厚0.66cm。
品質: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中心(呼和浩特)測定,維生素C106.0mg/100g鮮重,粗蛋白0.12%,粗纖維0.82%,可溶性總糖2.54%。
田間病害發生情況:田間自然條件下,無侵染性病害癥狀發生。
試驗情況:
2005~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前期平均產量1836.1kg/畝,比對照北星七號增產8.8%,平均總產量5290.2kg/畝,比對照增產18.4%。
2005~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前期平均產量1744.kg/畝,比對照北星七號增產5.5%,平均總產量5405.8kg/畝,比對照增產20.5%。
栽培技術要點:
土壤條件應是近三年未種植過茄果類蔬菜的地塊;呼和浩特市地區露地栽培于2月下旬~3月初育苗,塑料大棚于2月初育苗,每平方米播種25g;定植行距50cm,株距35cm,每穴雙株;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拔除,并噴藥防治。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通遼市、巴彥淖爾市和達拉特旗等地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