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葵2007001號
品種名稱:白葵雜9號
申請單位:安徽華夏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太陽花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審定情況:2006年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審定編號:吉審葵2006002。
品種來源:以404A為母本、3769R為父本育成的仁用型向日葵雜交種。
性狀描述:
幼苗:綠色。
植株:株高112.7cm,莖粗2.84cm,葉片數26。
花盤:直徑20.7cm,花盤平展,平均單盤粒重75g。
籽粒:錐型,黑灰色條紋,百粒重7.8g。
品質:2004年吉林省農科院大豆品質分析室測定,蛋白質28.86%, 出仁率68.1%。
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2005年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鑒定,盤腐型菌核病1級,莖、根腐型菌核病0級,黃萎病0級,黑斑病1級,褐斑病1級,銹病0級。
試驗情況:
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向日葵新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籽實產量204.34kg/畝,比對照DK119增產8.11%。
平均生育期90天,比對照早2天。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畝保苗2700株。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赤峰市≥5℃活動積溫1900℃以上的種植區種植。
65、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葵2007002號
品種名稱:TO12244
申請單位:中種集團承德長城種子有限公司、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綠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審定情況:2004年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審定編號:晉審葵2004002;2005年全國向日葵鑒定委員會鑒定通過,鑒定編號:國種葵(向日葵)2005008。
品種來源:中種集團承德長城種子有限公司與瑞士先正達公司合作開發的油用型向日葵雜交種。母本為PM802,父本為PF701。
性狀描述:
植株:株高165~175cm,莖粗2.35cm,葉片數24。
花盤:平盤,直徑18cm,籽粒排列緊密,單盤粒重89g。
籽粒:卵圓型,黑色有灰色條紋,百粒重7.2g,出仁率85%。
品質:2006年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測定,籽實粗脂肪43.41%。
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2006年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田間自然抗病性鑒定,盤腐型菌核病0級,莖、根型菌核病0級,黃萎病0級,黑斑病1級,褐斑病1級,銹病0級。
試驗情況:
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向日葵生產試驗,平均產量260.9kg/畝,比對照G101增產18.1%。
平均生育期99天,比對照早2天。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畝保苗3800株為宜。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赤峰市≥5℃活動積溫2000℃以上種植區種植。
66、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豆2007001號
品種名稱:黑河38
申請單位:呼倫貝爾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大興安嶺農場局巴彥農場種子公司
審定情況:2005年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審定編號:黑審豆2005007。
品種來源:1993年配制雜交組合 [(黑河9號×黑交85-1033)×(合豐26號×黑交83-889)],組合號為“黑河9322”。
性狀描述:
幼苗:出苗感光后下胚軸紫色。
葉片:長葉型。
植株:收斂型,株高75cm,主莖15節。
莢:亞有限結莢習性,彎鐮型,熟色褐色。
花:紫色,灰色茸毛。
籽粒:圓型,種皮黃色,臍淡黃色,百粒重18.5g。
品質:2002年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粗蛋白37.68%,粗脂肪20.08%;2004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粗蛋白40.57%,粗脂肪19.8%。
抗性:2002年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抗病性鑒定,葉發病3級,病情指數60%,病莢率4.2%,病粒率1%,屬中抗類型;2003年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抗病性鑒定,葉發病4級,病情指數74%,病莢率4.0%,病粒率0%,屬感病類型。
試驗情況:
2006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大豆早熟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119.15kg/畝,比對照北豐九號增產10.99%。
平均生育期108天,比對照早2天。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畝保苗2萬株左右。
注意事項:大豆霜霉病、灰斑病重發區慎用。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10℃活動積溫2200℃以上的種植區種植。
67、品種認定編號:蒙認麻2007001號
品種名稱:內亞六號
申請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1987年對顯性核不育亞麻材料H58[78K-10A×尚義大頭]與內亞二號進行雜交,并連續回交三代,獲得了與父本“內亞二號”性狀相似的不育株,從中選育出核不育成對材料H203。
性狀描述:
植株:株高53~75cm,工藝長度40~51cm,分枝數4~5個。
花:白色。
籽粒:種皮乳白色,千粒重7.0~7.6g。
品質:2004年內蒙古農科院測試研究中心(呼和浩特)測定,粗脂肪42.38%,果膠15.3%。
抗性:2004年內蒙古農業科學院植保所人工接種抗性鑒定,枯萎病發病率12.38%,表現為感病。
試驗情況:
2001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亞麻區域試驗,平均產量108.2kg/畝,比對照內亞5號增產8.11%。
2002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亞麻區域試驗,平均產量118.4kg/畝,比對照增產9.63%。
2003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亞麻生產試驗,平均產量107.5kg/畝,比對照輪選一號增產3.1%。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亞麻生產試驗,平均產量105.4kg/畝,比對照輪選一號增產4.6%。
平均生育期100天左右。
栽培技術要點:
播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前山一帶適宜播種時間4月20日~4月25日,后山地區5月上旬。
密度:前山地區,畝保苗30~40萬株;后山地區,畝保苗25~30萬株。
田間管理:亞麻苗高5~10cm和15~20cm時,分別進行二次松土除草,在樅形期到快速生長期之間灌第一次水。
注意事項:避免連作或迎茬,選擇6年以上輪作換茬;亞麻枯萎病重發區慎用。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10℃活動積溫1800以上的種植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