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川麥47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Syn-CD786/綿陽26//綿陽26
(3)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品種,全生育期185天左右。芽鞘綠色,葉片淺綠色,幼苗葉片長寬中等。株高89.4厘米左右。穗錐-長方形,長芒,白殼,穎殼無茸毛,穎脊明顯。籽粒橢圓形、白色、粉質、飽滿,腹溝淺, 千粒重45克左右。2005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測定,容重801克/升,粗蛋白含量14.6%,濕面筋含量32.7%,沉降值31.9毫升,面團穩定時間2.5分鐘。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高抗條銹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4)產量表現: 2003-2004年度參加四川省區試,平均畝產343.1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1.6%,差異極顯著,居B組第2位,10點中9點增產,增產點占試點的90%。2004-2005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52.2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4.8%,差異極顯著,居A1組第6位,9點中7點增產,增產點占試點的77.8%。兩年區試平均畝產347.7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8.5%, 19點中16點增產,增產點占84.2%。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01.2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平均畝產283.8公斤)增產6.1%。
(5)栽培要點:①播期、密度:適播期10月25日?11月5日。凈作畝基本苗14-18萬苗,套作畝基本苗12萬苗。②施肥要點:畝施純氮10 公斤左右,磷肥(P2O5)7公斤,鉀肥(K20)7公斤。重施底肥(70%),早施追肥(20%)。③田間管理:及時防治蚜蟲和除滅田間雜草,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丘陵、平壩和低山地區種植。
2、川農23
(1)選育單位:四川農業大學
(2)品種來源:R1685/MY26
(3)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188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蘗力強,葉色深綠,葉耳綠色,旗葉較短。株型較緊湊,株高80厘米左右,莖稈蠟粉多。穗紡錘形,白殼,芒白色長芒,護穎無茸毛、長圓形,穎嘴銳形,穎脊明顯。籽粒白色、卵圓形、粉質?半角質,千粒重40克左右。2005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測定,容重798克/升,粗蛋白含量13.8%,濕面筋含量29.5%,沉降值25.6毫升,面團穩定時間2.7分鐘。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4)產量表現:2003-2004年度參加四川小麥高肥組區試,平均畝產426.1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7.7%,差異極顯著,居第1位,7個試點全部增產。2004-2005年度參加A3組續試,平均畝產354.5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7.7%,差異極顯著,居第2位,9點中8點增產,增產點占試點的88.9 %。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7.7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平均畝產377.7公斤)增產15.9%。
(5)栽培要點:①播期、密度:適宜播種期10月下旬?11月上旬。凈作畝基本苗10- 15萬苗,畝播種量根據栽培水平可控制在5-8公斤,高產栽培宜減少播種量。條播、窩播、機播均可。② 施肥要點:由于川農23為耐肥抗倒高產品種,所以在栽培時應重施底肥,早施追肥(麥苗二葉一心)。計劃畝產400公斤以上,需畝施純氮10-12公斤,磷(P2O5)5公斤,鉀(K2O)6公斤。③田間管理:播前3-7天用化學除草劑除草一次,麥苗三葉期再除草一次。小麥孕穗期至灌漿期防治蚜蟲1-2次。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適時收獲,避免種子穗萌影響加工品質。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和丘陵地區肥水中上等麥田種植。
3、綿麥40
(1)選育單位: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綿陽01821/貴農19-4
(3)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品種,全生育期187天。幼苗半直立,分蘗力較強,葉色綠色,葉耳綠色,旗葉長寬中等。株型較緊湊,株高90厘米左右,莖稈蠟粉多。穗長方形,穎殼白色,芒白色長芒,護穎無茸毛、橢圓形,穎嘴延伸芒狀,穎脊明顯。籽粒(淺)紅色、橢圓形、半角質-粉質,千粒重45克左右。2005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測定,容重774.5克/升,粗蛋白含量14.1%,濕面筋含量 27.5%,沉降值37.1毫升,面團穩定時間5.6分鐘。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中抗白粉病,感赤霉病。
(4)產量表現: 2003 -2004年度參加四川省區試,平均畝產324.6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6.6%,差異極顯著,居D組第3位,增產點占試點70%。2004-2005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55.0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6.9%,差異極顯著,居A2組第4位,增產點占試點77.8%。兩年區試平均畝產339.8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6.8%,增產點占試點73.7%。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28.5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5.2%。
(5)栽培要點:①播期、密度:適播期10月26日?11月5日。凈作畝基本苗12?15萬苗,套作畝基本苗10-12萬苗。②施肥要點:畝施純氮10公斤左右,磷肥(P2O5)7公斤,鉀肥(K2O)8公斤。重施底肥,底肥占總施純氮量的70-80%,早施追肥,追肥占總施純氮量的20-30%。③田間管理:及時防治蚜蟲和除滅田間雜草,注意防治赤霉病。④及時收獲: 成熟后及時收獲,以防遇綿雨穗發芽,影響產量和品質。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和低山地區種植。
4、川麥46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Ta193-6280/96-5429
(3)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品種,全生育期185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蘗力中等,葉色綠,葉耳綠色,旗葉長中。株型較散,株高85厘米左右,莖稈蠟粉較多。穗長方形,白殼,芒白色、長芒,護穎無茸毛、長圓形,穎嘴銳形,穎脊明顯。籽粒白色、卵圓形、半角質,千粒重45克左右。2005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測定,容重787 克/升,粗蛋白含量14.4%,濕面筋含量28.2%,沉降值29.0毫升,面團形成時間3.7分鐘,面團穩定時間2.9分鐘。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4)產量表現: 2003-2004年度參加四川省小麥區試高肥組試驗,平均畝產418.7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5.7%,差異極顯著,居第3位,增產點占試點100%。2004-2005年度參加A3組續試,平均畝產351.6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6.8%,差異極顯著,居第5位,增產點占試點77.8%。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70.4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0.9%。
(5)栽培要點:①播期、密度:適播期10月25日?11月5日。凈作畝基本苗14-16萬苗,套作畝基本苗12萬苗。②施肥要點:畝施純氮12公斤左右,磷肥(P2O5)7公斤、鉀肥(K2O)7公斤,重施底肥(70%),早施追肥(20%),看苗長勢施拔節肥(10%)。為確保高產,可適當增施氮肥。③田間管理:及時防治蚜蟲和除滅田間雜草,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和低山地區種植。
宜麥8號
(1)選育單位:宜賓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宜98-53/SW8188
(3)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品種,全生育期176-192天。芽鞘綠色,葉色綠色,幼苗半伏,葉片細長。株高85厘米左右,抗倒力較強。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穎殼無茸毛,穎脊明顯,護穎橢圓形。籽粒橢圓形、白色、半角質、飽滿,腹溝淺。穗粒數40-45粒,千粒重50克左右。2005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測定,容重769 克/升,粗蛋白含量14.3%,濕面筋含量29.6%,沉降值24.3毫升,面團穩定時間1.5分鐘。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條銹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4)產量表現: 2003-2004年度參加四川省區試,平均畝產347.2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2.9%,差異極顯著,居B組第1位,增產點占試點90%。2004-2005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66.8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9.2%,差異極顯著,居A1組第4位,增產點占試點88.9%。兩年區試平均畝產357.0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1.0%,增產點占89.5%。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44.5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4.5%。
(5)栽培要點:①播期、密度:適播期10月25日?11月5日。凈作畝基本苗12-14萬苗。②施肥要點:畝施純氮10公斤,磷肥(P205)7公斤,鉀肥(K2O)7公斤。重施底肥,早施追肥。③田間管理:及時防治蚜蟲和除滅田間雜草,注意赤霉病和白粉病。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和低山地區種植。
6、川麥45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GH430/SW1862
(3)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189天左右。芽鞘綠色,葉片淺綠色,幼苗葉片較長寬。株高90厘米左右,抗倒能力較強。長方形大穗,長芒,白殼,穎殼無茸毛,穎脊明顯。籽粒長卵圓形、白色、粉質、飽滿,腹溝淺, 千粒重50克左右。2005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測定,容重781克/升,粗蛋白含量14.8%,濕面筋含量31.6%,沉降值27.8毫升,面團穩定時間1.6分鐘。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高抗條銹病,高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4)產量表現: 2003-2004年度參加四川省區試,平均畝產324.2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7.6%,差異極顯著,居優質組第2位,10點中9點增產,增產點占試點的90%。2004-2005年度參加優質組續試,平均畝產364.9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2.1%,差異極顯著,居第1位,9個試點全部增產。兩年區試平均畝產344.5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9.9%,19點中18點增產,增產點占94.7%。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08.7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平均畝產345.9公斤)增產17.4%
(5)栽培要點:①播期、密度:適播期10月25?11月5日。凈作畝基本苗13-15萬苗,套作畝基本苗10-12萬苗。②施肥要點:畝施純氮12公斤,氮、磷、鉀肥配合,化肥和農家肥搭配。重施底肥(占80%),早施追肥(三葉一心追肥占20%)③田間管理:及時排濕、除草,注意防治蚜蟲、白粉病和赤霉病。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和低山地區種植。
7、良麥3號
(1)選育單位: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
(2)品種來源:N711/N301-1-1
(3)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品種,全生育期185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蘗力中等,葉色綠色,葉耳綠色,旗葉中短。株型緊湊,株高約95厘米,莖稈無蠟粉。穗長方形,白殼,芒白色長芒,護穎無茸毛、長圓形,穎嘴喙形。籽粒白色、長橢圓形、粉質?半角質,千粒重約42.7克。2005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測定,容重793克/升,粗蛋白含量14.0%,濕面筋含量28.8%,沉降值31.9毫升,面團穩定時間3.1分鐘。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條銹病,高感白粉病,感赤霉病。
(4)產量表現: 2003-2004年度參加四川省區試,平均畝產321.4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8.7%,差異極顯著,居C組第2位,增產點占試點60%。 2004-2005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67.6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9.4%,差異極顯著,居A1組第2位,增產點占試點88.9%。兩年區試平均畝產344.5公斤,比對照增產9.1%, 增產點占試點73.7%。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37.3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1.7%。
(5)栽培要點:①播期、密度:適播期10月25日-11月5日。凈作畝基本苗13-16萬苗,套作畝基本苗12萬苗。②施肥要點:以中高肥力為宜。畝施純氮10公斤左右,磷鉀肥配合使用(各約7公斤)。重施底肥(80%),早施苗(追20%)肥。③田間管理:及時除滅雜草,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蟲。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和低山地區種植。
8、綿麥39
(1)選育單位: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綿陽96-78/貴農21-1
(3)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品種,全生育期186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蘗力較強,葉色綠色,葉耳綠色,旗葉長寬中等。株型較松散,株高85厘米左右,莖稈無蠟粉。穗長方形,穎殼白色,芒白色長芒,護穎無茸毛、橢圓形,穎嘴延伸芒狀,穎脊明顯。籽粒白色、橢圓形、半角質-粉質,千粒重42克左右。2003-2004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測定,容重779克/升,粗蛋白含量14.4%,濕面筋含量30.6%,沉降值36.3毫升,面團穩定時間3.6分鐘。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中感白粉病,感赤霉病。
(4)產量表現: 2002 -2003年度參加四川省區試,平均畝產330.4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2.3%,差異顯著,居D組第5位,增產點占試點60 %。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22.9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9.4%,差異極顯著,居A組第6位,增產點占試點90 %。兩年區試平均畝產326.7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5.7%,增產點占試點75 %。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27.5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7.6%。
(5)栽培要點:①播期、密度:適播期10月25日-11月5日。凈作畝基本苗12?15萬苗,套作畝基本苗10-12萬苗。②施肥要點:畝施純氮12公斤左右,磷肥(P2O5)7公斤,鉀肥(K2O)8公斤,重施底肥(70-80%),早施追肥(20-30%)。③田間管理:注意除滅田間雜草,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蟲。④及時收獲: 成熟后及時收獲,以防遇綿雨穗發芽,影響產量和品質。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和低山地區種植。
9、西科麥2號
(1)選育單位:西南科技大學
(2)品種來源:川育11/墨444選
(3)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193天左右,比川麥107長2-3天。幼苗半直立,芽鞘綠色,苗葉綠色,葉長寬適中,分蘗力中等。株形適中,株高90厘米左右,莖稈有臘粉,較粗壯。落黃熟色較好。頂芒,白殼,穎殼無絨毛。穗長方形,穗長10-12厘米,每穗結實小穗18-20個,結實40-45粒。籽粒卵形、白皮、半角質、飽滿,千粒重40克左右。2003-2004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測定,平均容重778克/升,粗蛋白含量16.4%,濕面筋含量32.6%,沉降值31.9毫升,面團穩定時間3.0分鐘。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及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4)產量表現: 2002-2003年度參加四川省區試,平均畝產332.3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3.3%,差異顯著,居C組第5位,10點中7點增產。 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19.4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5.7%,差異極顯著,9點中8點增產。兩年區試平均畝產325.9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5.6%,增產點占試點78.9%。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34.4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1.7%。
(5)栽培要點:①播種期:在綿陽平、丘區播期為10月24-30日為宜,其它地區根據當地氣候情況確定。②播種量、播種方式:凈作畝用種量8-10公斤,畝基本苗12-14萬苗。撬窩點播、條溝點播、條溝撒播、免耕撒播皆可。③施肥要點:中等肥力田塊每畝施純氮10公斤。重底早追,底肥占70%-80%,也可底追一道清。有機肥和無機肥搭配,多施有機肥。④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和灌溉,注意防治蚜蟲和赤霉病,蠟熟后期及時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和低山地區種植。
10、科成麥1號
(1)選育單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貴農22/川育12
(3)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186.5天,比對照川麥107長0-4天。幼苗直立,分蘗力中等,苗葉綠色,葉片較寬,葉耳綠色。植株整齊,株高94.4厘米。穗長方形,小穗密度中等、長芒、紅殼,紅粒、半角質。區試平均畝穗數19.6萬穗,穗平結實51.3粒,籽粒較飽滿,千粒重36.6~48克。稈硬,較抗倒伏。2005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測定,容重776克/升,粗蛋白含量13.52%,濕面筋含量24.6%,沉降值42.6毫升,面團穩定時間5.9分鐘。其中榮縣點沉降值48.5毫升,穩定時間達8.1分鐘。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條銹病,高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4)產量表現: 2003~2004年度參加四川省B組區試,平均畝產321.3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4.5%,差異極顯著,增產點占試點80%。2004~2005年度參加A1組續試,平均畝產358.5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6.7%,差異極顯著,增產點占試點88.9%。兩年區試平均畝產339.9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5.7 %,增產點占試點84.2%。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51.8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平均322.5公斤)增產12.1%。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四川盆地在10月底-11月初播種為宜。②合理密植:凈作畝基本苗15~18萬苗,肥力低田塊以高基本苗為宜。③合理施肥:畝施純氮10-12公斤,配施磷鉀肥,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底追肥比例為3:1。④田間管理:及時防除田間雜草和麥蚜為害,特別是抽穗揚花期注意防治蚜蟲;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⑤適時收獲:籽粒蠟熟呈枇杷色時(九成熟),即可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丘陵、平壩和低山地區種植。
11、蓉麥3號
(1)選育單位:成都市第二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96-2547 / 133-3
(3)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186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蘗力強,葉色深綠,葉耳綠色,旗葉短中。株型緊湊,株高88厘米左右,莖葉蠟質少。穗長方形,白殼,長芒。籽粒紅色、橢圓形、粉質,千粒重38克左右。2005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測定,容重800 克/升,粗蛋白含量14.5%,濕面筋含量28.1%,沉降值33.3毫升,面團穩定時間4.1分鐘。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中感白粉病,感赤霉病。
(4)產量表現:2003-2004年度參加四川省區試,平均畝產316.8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4.1%,差異極顯著,居D組第7位,增產點占試點80%。2004-2005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53.5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6.4%,差異極顯著,居A2組第5位,增產點占試點88.9%。兩年區試平均畝產335.1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5.3%,增產點占84.2%。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57.9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1.0%。
(5)栽培要點:①播期、密度:適宜播期10月底至11月初,凈作畝用種量10公斤左右,點播或條溝撒播均可。②施肥要點:重施底肥,早施追肥。畝施純氮10公斤,磷(P2O5)7公斤,鉀(K2O)7公斤。③田間管理:及時除滅田間雜草,注意防治蚜蟲、白粉病和赤霉病。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和低山地區種植。
12、川農22
(1)選育單位:四川農業大學
(2)品種來源:R164/86-104
(3)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185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蘗力強,葉色深綠,葉耳綠色,旗葉短。株型較緊湊,株高80厘米左右,莖稈蠟粉多。穗長方形,白殼,芒白色長芒,護穎無茸毛、長圓形,穎嘴銳形,穎脊明顯。籽粒琥珀色、卵圓形、角質,千粒重42克左右。2005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哈爾濱)品質測定,容重815克/升,粗蛋白含量16.3%,濕面筋含量36.1%,沉降值34.5毫升,面團穩定時間2.5分鐘。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高感白粉病,感赤霉病。
(4)產量表現:2003-2004年度參加四川省區試,平均畝產323.2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5.1%,差異極顯著,居B組第4位,10個試點中7點增產,增產點占試點70%。2004-2005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46.6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3.2%,差異極顯著,居A1組第7位,9個試點中5點增產,增產點占試點55.6 %。兩年區試平均畝產334.9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4.1%,增產點占試點63.2%。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8.4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平均畝產377.7公斤)增產5.5%,5個試點4點增產。
(5)栽培要點:①播期、密度:適播期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凈作畝基本苗10- 15萬苗。畝播種量根據栽培水平可在5-8公斤,高產栽培宜減少播種量。條播、窩播、機播均可。②施肥要點:由于川農22為耐肥抗倒高產品種,在栽培時應重施底肥,早施追肥(麥苗二葉一心),計劃畝產400公斤以上,需畝施純氮10-12公斤、磷(P205)5公斤、鉀(K2O)6公斤。③田間管理:播前3-7天用化學除草劑除草一次,麥苗三葉期再除草一次。小麥孕穗期至灌漿期防治蚜蟲1-2次。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適時收獲,避免種子穗萌影響加工品質。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和丘陵地區肥力水平中上等田塊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