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
1、川杯菇
(1)品種來源:是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從日本引進的菌株中,經單株篩選,組織分離,反復提純后篩選而成。
(2)特征特性:子實體叢生,幼時菌蓋為半球形,深灰色,成熟后,菌蓋為灰色,杯狀,菌蓋直徑4.5-5.3厘米;菌褶白色,延生,密,不等長;菌柄中生,長7-8厘米,粗0.5-1.1厘米,白色。孢子數量少,擔孢子長橢圓形,大小為2.37-3.27μmх8.18-10.91μm。最適生長溫度菌絲體生長為25℃-28℃,子實體生長為15℃-18℃。光照:菌絲體生長不需要光照,子實體生長需光強度為10-300lux;水份:菌絲體生長培育基含水量為60%-65%,子實體生長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需要充足氧氣。PH值為5.5-6.5。
(3)產量表現:生物學轉化率70%-80%,比姬菇閔31增產13.89%-15.38%。
(4)栽培要點:自然溫度條件下,四川地區的出菇季節為9月至次年5月(氣溫5-25℃);主料為農作物秸稈、棉籽殼以及闊葉樹木屑等,輔料為麩皮、玉米粉和米糠等。菌柄長度為5厘米以上時為適宜采收期。
(5)適宜種植地區:能滿足該菌株生長發育條件的地區場所都可進行種植。
2、川黃傘1號
(1)品種來源: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從西藏野生黃傘人工馴化培育而成的新菌株。
(2)特征特性:子實體群生,菌蓋金黃色,表面著生褐色鱗片,粘滑,直徑3-4厘米;菌柄粗0.5-3厘米,長5-10厘米,圓柱狀,中生,稍彎曲,內實纖維質,與菌蓋同色,并附有褐色鱗片。擔子上著生4個擔孢子,擔孢子銹色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平滑,大小為7.5-9.5χ5.1-6.4μm。菌絲體黃色,菌絲具鎖狀聯合,屬四極性異宗結合。菌絲體最適生長溫度為22℃-24℃;子實最適生長溫度15℃-18℃,具變溫結實性。菌絲體生長不需要光照;子實體生長需10-300lux光照。菌絲體生長的適宜培養基含水量為60%-70%;子實體生長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生長均需要充足氧氣,適宜pH值為6.5-7.0。
(3)產量表現:生物學轉化率80%左右,比國內同類菌株增產9%左右。
(4)栽培要點:自然溫度條件下,四川的出菇季節為10月至次年5月(溫度為15~22℃),適宜熟料袋栽,去掉頸圈出菇。適宜栽培原料主料為棉籽殼、闊葉樹木屑、玉米芯等,輔料為麩皮、玉米粉,或米糠等。子實體菌蓋為半球形,未破膜時為采收適期。
(1)適宜種植地區:只要能滿足該菌株生長發育條件的地區場所均可。
3、川杏鮑菇2號
(1)品種來源: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以杏鮑菇川選1號(Pe1)與來自福建的Pe2菌株為親本,采用單核體雜交育成的新菌株。
(2)特征特性:子實體菌蓋黃褐色,幼時為帽狀,成熟后邊緣上翹,中部凹,似碗狀,表面有纖維狀鱗片,直徑3-5厘米。菌褶白色,延生,密,不等長。菌柄似保齡球形,基部稍膨大,頂部稍小,白色,中生。擔子上著生4個擔孢子,孢子印白色,擔孢子近仿錘形、平滑,無色,大小為10-14×4-5µm。菌絲體白色,絨毛狀,菌絲具鎖狀聯合,為四極性異宗結合。菌絲體生長溫度為15℃-35℃,25℃-28℃最適;子實體生長溫度為8℃-25℃ ,最適生長溫度為15℃-20℃。菌絲體生長不需要光照,子實體生長階段適宜光照強度為10-1000lux。菌絲體生長的基質最適含水量60%-70%,子實體生長適宜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最適pH為5-6。
(3)產量表現:川杏鮑菇2號每袋產量為0.25-0.3公斤,比親株和國內生產上使用菌株增產11.16-64.2%。
(4)栽培要點:栽培原料主料為棉籽殼、闊葉樹木屑和玉米芯等,輔料為麩皮和玉米粉等。栽培季節為10月至次年5月。適宜熟料袋栽。子實體菌蓋直徑與菌柄直徑一致時采收,完全成熟后,品質下降。
(5)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各地只要能滿足該菌株生長發育條件的場所都可種植。
4、川姬松茸1號
(1)品種來源: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以日本引進的姬松茸菌株為出發菌株,將栽培試驗的多個優良單株進行組織分離,經系統選育后獲得的優良菌株。
(2)特征特性:孢子印黑褐色,菌絲灰白色,有鎖狀聯合,子實體近半球形,黃褐色至淺棕褐色,有纖維狀鱗片。菌柄圓柱狀,菌環上位,膜質。菌絲生長溫度15-32℃,22-26℃最適。子實體生長溫度范圍16-30℃,18-25℃最適。菌絲生長階段不需光照,子實體生長需300Lx以上的光照。適宜的培養料含水量60%-70%,覆土含水量20%-25%,子實體生長的相對濕度是85%-90%。菌絲生長最適pH為6.5-7.5,子實體形成的最適pH為6.5-7.5,履土層的PH為7.0-7.5。
(3)產量表現:與出發菌株日本姬松茸相比,產量增加幅度為8.51%~12.43%,比全國推廣菌株福建姬松茸增產4.68%-6.09%。
(4)栽培要點:適宜用稻草、麥草、棉籽殼、甘蔗渣等為主料,與輔料麩皮、米糠、牛糞等經堆制發酵腐熟后進行床(箱)栽或熟料袋栽。屬中溫偏高菌類,一年可生產兩季。3-4月播種,4-8月出菇,8-9月播種,9-12月出菇。
(5)適宜種植地區:省內自然氣溫在15℃~30℃范圍均可種植。
5、黃菊菇
(1)品種來源:由成都市第一農業科學研究所從阿壩州發現的野生菌子實體分離獲得純培養物,經三年馴化研究,從而實現人工栽培。
(2)特征特性:散生或群生,群生每叢20?40朵,有時達上百朵。菌蓋直徑2?8 厘米,初期為半球形至鐘形,后展開成傘狀,橙黃色至金黃色,粘滑,被均勻褐色尖角狀翹鱗片,邊緣稍內卷,常有部分殘存的菌膜;菌肉較厚,白色至淡黃色;菌柄中生,內實,直徑0.5?1.2 厘米,長4?15厘米,圓柱形,有細小鱗片,與菌蓋同色,菌環上位,有時脫落或不明顯;菌褶直生,不等長,每平方厘米30?40片,稠密,淡黃色;孢子印銹黃色,孢子淡銹黃色,光滑,圓形或橢圓形,(6.7?8.0)×(4.3?5.5)μm,菌絲生長前期為白色,后期淡黃至銹黃色,菌絲體為雙核菌絲,有鎖狀聯合。菌絲體適宜溫度范圍為5?30℃,最適溫度20?25℃;子實體生長溫度范圍為5?25℃,最適溫度10?20℃。培養料PH4?9,最適PH6?7.5。自然條件下,全生育期100-120天。
(3)產量表現:以棉子殼、雜木屑為主料,添加15%的麩皮或米糠作為精料,生物轉化率可達85-100%。
(4)栽培要點:(1)省內平壩和丘陵地區制袋時間為10?12月,以棉子殼,鋸木屑、玉米芯和稻麥草為主料,麥麩、米糠、玉米粉為精料,石灰、石膏、白糖為輔料,含水量60-62%。(2)經嚴格滅菌冷卻接種后,在15?25℃條件下40?45天長滿菌絲后移入出菇棚,不開袋。(3)保濕(85?90%)和一般散射光刺激,40?45天后,子實體陸續發生。待子實體菌膜即將裂開時即可采收。
(5)適宜種植地區:全省絕大多數地區,只要能滿足該菌株生長發育條件的場所均可。
6、雅菇
(1)品種來源:四川農業大學用棕蘑(加拿大引進)與口蘑(河北引進)雜交選育而成。
(2)特征特性:子實體棕褐色,菌蓋圓整且有鱗片,菌柄粗短,菌肉厚實,口感細嫩。出菇溫度5℃-25℃,耐貯藏,品質優。
(3)產量表現:每平方米可產菇23公斤以上,豐產性能好,耐水耐肥,比2796產量高10%,產量50%集中在出菇中期。
(4)栽培要點:類似雙孢蘑菇發酵料栽培,鋪料厚宜25-35厘米,覆土厚4-5厘米,覆土含水量宜22%左右。
(5)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各地宜種蘑菇地區。
7、川農蘑菇1號
(1)品種來源:四川農業大學以浙農1號和Ag56為親株,利用不育同核體雜交選育而成。
(2)特征特性:子實體圓整,光滑,緊實,幼菇直徑2-5厘米,菌柄中生,短且粗壯。孢子印咖啡色,擔孢子褐色,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擔子上多數為2個孢子,罕見3孢和4孢,子實體為潔白色。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5℃-23℃,最適生長溫度22℃-26℃;子實體生長溫度10℃-23℃,最適生長溫度為14℃-20℃。菌絲體生長適宜基質含水量為65%-70%,子實體生長適宜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適宜pH為5.5-8.5左右,最適PH為7.0。
(3)產量表現:川農蘑菇1號區試平均產量為4.85?6.5公斤/平方米,比當前全國推廣品種2796菌株增產18%左右,比親本Ag56增產18.00%,比浙農1號增產36.24%,增產顯著。
(4)栽培要點:栽培季節為9月至次年4月,溫度為10℃-23℃。栽培原料為稻草、麥秸、家畜糞便以及化學肥料等,經堆制發酵腐熟后進行栽培。可采取一次發酵料田間草簾覆蓋和黑色塑料大棚栽培,以及室內二次發酵栽培。栽培時,需覆蓋3.5-4厘米厚的沙壤細顆粒土。子實體菌蓋直徑達到2-5厘米,蓋膜尚未破膜時采收。
(5)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各地只要能滿足該菌株生長發育條件的場所都可種植。
第二批
1、靈芝G26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科院土肥研究所
(2)品種來源:以韓芝與紅芝作親本進行原生質體融合,從再生菌株中篩選而成。
(3)特征特性:菌絲白色,粗壯,在斜面培養基上有時有轉色現象,子實體成熟后木質化,菌蓋土黃色(孢子粉色澤),菌絲生長最適溫度24-26℃,濕度65%,好氣性,PH6-7;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28-33℃,菌蓋分化最適光照3000-5000lx,空氣相對濕度85-90%,通氣良好。原基分化時間15天左右,原基分化到子實體成熟約50天。
(4)產量表現:2002-2003年試驗,較對照韓芝增產12.7-15.35%,袋料栽培生物轉化率85-90%(鮮重)。
(5)栽培要點:①椴木栽培應以闊葉雜木為主;②椴木含水量適度,保持斷面中部有1-2cm的小裂口即可;③接種過程中,應使接種塊與斷面良好接觸;④菌棒培養過程需遮光;⑤及時排除菌絲生展過程中產生的水珠;⑥出芝場地不能過干過濕。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我省生產靈芝的地區均可栽培。
2、銀耳CA3
(1)選育單位: 四川省農科院土肥研究所
(2)品種來源: 以野生銀耳C和A為親本,提取銀耳C的細胞核與銀耳A的原生質體融合,從再生菌株中篩選而成。
(3)特征特性:擔孢子無色、近球形,菌絲具鎖狀聯合,子實體米黃色至黃色,菊花狀。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20-26℃,光照100-500lx,空氣相對濕度65%,要求通風良好,需要與香灰菌C6協同生長。
(4)產量表現:2002-2004年試驗結果,在段木栽培條件下,較對照銀耳08增產11.1-23.5%;生物轉化率(干銀耳重/干栽培原料重,)段木栽培1.5%左右,袋栽10%左右,較對照高20-30%。
(5)栽培要點:選用段木或袋料栽培,除采用常規栽培技術外,還需注意使用優質菌種,菌絲生長階段保持稍干燥環境,菌絲生長好后,要噴水增加濕度,加強通風,促進子實體生長發育,采收后,停止噴水1-2天。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我省生產栽培銀耳的地區均可生產栽培。
3、川耳10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科院土肥研究所
(2)品種來源:以野生黃背木耳菌株和恒達2號為親本。
(3)特征特性:菌絲潔白,先端整齊,菌落較濃;子實體紫紅褐色,背毛褐色,耳片大而厚。孢子印白色,擔孢子光滑、無色、卵圓形;菌絲生長最適溫度26-28℃,濕度60-70%;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22-34℃,濕度85-90%;通常100-200lx光照條件生長良好;整個生長階段均需適當通風換氣;中性偏堿的環境有利于菌絲生長。
(4)產量表現:2002-2004年試驗結果,比對照恒達2號增產14.18%,生物轉化率(鮮重)140%左右。
(5)栽培要點:除常規技術外,注意使用菌齡適中、生活力強、無污染的健壯菌絲;菌絲生長階段保持干燥的環境,菌絲生長好后,應增加濕度,加強通風,促進子實體生長和發育;采收后應停止噴水,3-4天后再噴水催芽。
(6)適宜種植地區:適應我省種植黃背木耳的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