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麥
皖麥56號
皖麥56號(皖蒙118),審定編號:皖品審06020536。系蒙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用皖麥19/(冀麥5418/豫麥18)F1,于2002年育成的小麥品種。
該品種參加2002-2004年安徽省淮北片春性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482.4公斤,較對照豫麥18增產11.53%,2004-2005年度同步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00.48公斤,較對照豫麥18增產10.78%。生產潛力較高,適應性廣,穩產性好。適宜在我省沿淮淮北中上等肥力作中晚茬麥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6年1月22日審定通過。
該品種屬弱春性,幼苗半匍匐,葉色濃綠,生長健壯,葉片上舉,株型較松散,長相清秀。分蘗力較好,成穗率較高,株高偏高,90-85厘米左右,抗倒伏能力一般,抗寒力較好,較抗青干。產量三要素協調,后期灌漿快,成熟活順。長芒、白殼、白粒、長方形穗,籽粒半角質,飽滿度較好;畝穗數38萬,每穗結籽40粒,千粒重40克。容重分別為795克/升和816克/升。熟相一般,熟期比對照略晚。田間各種病害發病較輕。
國家小麥檢測中心(哈爾濱)檢測結果:容重816克/升,粗蛋白(干基)13.36%,濕面筋26.9%,沉降值20.3ml,吸水率51.6%,形成時間1.0 min,穩定時間1.6 min,弱化度150F.U。
2003-2004年中國農科院兩年抗性鑒定結果:高抗條銹病,中抗-高感紋枯病,中感白粉病,中感-高感葉銹病,中感-高感赤霉病。
適宜播種期為10月15-25日,畝播種量8-10公斤,拔節期每畝用15%的多效唑30-50克加水50公斤噴灑,以防倒伏。
油 菜
皖油27號
皖油27號(滁核雜1號),審定編號:皖品審06070537,系滁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隱性核不育系H2A與HC1配制而成的雜交油菜組合。2003-2005年度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176.19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7.81%;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1.08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7.25%。經測定,芥酸含量0.16%,硫甙23.17umol/g,粗脂肪42.83%。適宜安徽省油菜產區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6年1月22日審定通過。
甘藍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36天左右,與對照皖油14號熟期相當。一般株高150-16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個左右,平均單株有效角果數450個左右,每角21粒左右,千粒重3.2克左右。抗倒性較好,耐寒性與對照皖油14號相當,抗(耐)菌核病優于對照皖油14號。
一般江淮地區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種,每畝8000-10000株。
皖油28號
皖油28號(H486、天禾油8號),審定編號:皖品審06070538,系安徽省種子總公司與和縣種子公司用隱性核不育兩型系18AB與父5配制而成的雜交油菜組合。2003-2005年度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172.65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5.59%;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5.53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3.77%。經測定,芥酸含量1.90%,硫甙28.77umol/g,粗脂肪42.74%。適宜安徽省油菜產區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6年1月22日審定通過。
甘藍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37天左右,與對照皖油14號熟期相當。一般株高156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個左右,平均單株有效角果數380個左右,每角21粒,千粒重3.8克左右。抗倒性和耐寒性與對照皖油14號相當,抗(耐)菌核病優于對照皖油14號。
一般江淮地區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種,每畝9000株左右。
皖油29號
皖油29號(六安98-80),審定編號:皖品審06070539,系六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滬油97-5與綿油9號雜交后經系譜法選育而成的常規油菜品種。2002-2004年度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167.10公斤,比雜交對照皖油14號減產1.81%;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9.76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6.42%。經測定,芥酸含量0.22%,硫甙18.45umol/g,粗脂肪41.65%。適宜安徽省油菜產區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6年1月22日審定通過。
甘藍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32天左右,與對照皖油14號熟期相當。一般株高15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9-10個,平均單株有效角果數370個左右,每角19-20粒,千粒重3.9克左右。抗倒性較好,耐寒性略弱于對照皖油14號,抗(耐)菌核病優于對照皖油14號。
一般江淮地區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種,每畝8000-10000株;直播9月底至10月初播種,每畝12000-15000株。
史力佳
史力佳(改良型史力豐),審定編號:皖品審06070540,系南京綠江種苗開發中心在史力豐的基礎上,采用系譜法改良而成的常規油菜品種。2004-2005年度安徽省油菜品種試驗,平均畝產160.4公斤,比對照史力豐增產1.91%。經測定,芥酸未檢出(檢出限0.05%),硫甙21.01umol/g,粗脂肪40.17%。適宜安徽省淮河以南油菜產區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6年1月22日審定通過。
甘藍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41天左右,與對照史力豐熟期相當。史力佳形態特征與史力豐相似,抗倒性、耐寒性和抗(耐)菌核病與史力豐相當。
一般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種,每畝8000-10000株;直播9月底至10月初播種,每畝12000-15000株。
中樂油2號
中樂油2號(希望76),審定編號:皖品審06070541,系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6098A與R7配制而成的雜交油菜組合。2002-2004年度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184.01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9.85%;2004-200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4.45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3.10%。經測定,芥酸含量1.52%,硫甙21.64umol/g,粗脂肪41.12%。適宜安徽省油菜產區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6年1月22日審定通過。
甘藍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30天左右,與對照皖油14號熟期相當。一般株高17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9個左右,平均單株有效角果數380個左右,每角20-21粒,千粒重3.8克左右。抗倒性較好,耐寒性和與對照皖油14號相當,抗(耐)菌核病弱于對照皖油14號。
一般江淮地區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種,每畝9000株左右。生產上注意菌核病防治。
大 豆
皖豆26號
皖豆26號(蒙9752),審定編號:皖品審06040542。系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用蒙91- 413×鄭9097,經系統選育而成的夏大豆品種。2003-2004年兩年安徽省區域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151.37公斤和188.97公斤,比對照中豆20分別增產7.89%和10.26%。2004年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6.3公斤, 比中豆20增產13.73%。適宜我省沿淮淮北地區作夏大豆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6年1月22日審定通過。
該品種有限結莢習性,株高74厘米左右,有效分枝2-3個,全生育期103天左右,紫花、灰茸毛,百粒重17克左右,籽粒橢圓、黃皮、褐臍,蛋白質含量42.91%,脂肪含量20.48%。全落葉、不裂莢,抗倒伏性好,抗大豆花葉病毒病。
一般6月上中旬播種,每畝1.2-1.5萬株。
皖豆27號
皖豆27號(TY001),審定編號:皖品審06040543。系安徽省宿州市種子公司用泗豆11×(徐8107×豫豆8號)F1,經系譜法選擇于2000年育成的夏大豆品種。2003-2004年兩年安徽省區域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149.83公斤和184.93公斤,比對照中豆20分別增產6.79%和7.90%,2004年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1.24公斤, 比中豆20增產10.51%。適宜我省淮北地區作夏大豆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6年1月22日審定通過。
該品種亞有限結莢習性,株高10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03天左右,有效分枝0.9個,白花、棕茸毛、橢圓形葉片;百粒重17.5克,籽粒橢圓形、黃皮、淺褐臍,蛋白質含量43.25%,脂肪含量20.22%。全落葉、不裂莢。
一般6月上中旬播種,每畝1.2萬株。注意防止后期倒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