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種 » 省審品種 > 山東 » 正文

2009年山東審定蔬菜品種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04-27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1043
 

大白菜(7個)

1.青研春白一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2號 

育種者: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A29/A-21-7-13-s-1。A29為雄性不育系, A-21-7-13-s-1自交不親和系為日本春白菜品種自交分離選育。保持系B29為地方品種黑龍江二牛心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春白菜品種。生長期64天,比對照魯春白1號早熟2天。株高約36厘米,開展度約55厘米。外葉上沖,葉色深綠,白綠幫,葉面有光澤;球葉合抱,球頂略舒心,葉球呈炮彈形,單球重1.9公斤。球高28厘米,球徑20厘米。凈菜率63.7%,軟葉率38.8%,不結球株率1.3%,抽薹率0%,短縮莖4.0厘米。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檢驗:粗纖維含量0.4%,蛋白質0.82%,干物質4.1%,維生素C 16.4mg/100g鮮重,可溶性總糖1.79%。品嘗風味品質與對照相當。兩年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61.1%、病情指數21.1,病毒病病株率3.6%、病情指數1.2,軟腐病病株率4.6%。經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檢驗:中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37.1;中抗霜霉病,病情指數43.7。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春白菜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凈菜5247.0公斤,比對照魯春白1號增產13.9%;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凈菜4982.3公斤,比對照魯春白1號增產1.3%。

    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3月底或4月上旬(5厘米地溫穩定在12℃以上)露地直播,平畦覆膜栽培。行距50厘米,株距40厘米,每畝種植3000-3300株。重施基肥,造足底墑,包心期追肥,中后期保持土壤見干見濕。注意防治害蟲。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春白菜品種推廣利用。

2.西白夏綠55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3號 

育種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西由種子分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XB3-413332/津M27-1。雙親均為自交不親和系, XB3-413332 為夏白3號自交選育,津M27-1為天津小麻葉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夏白菜品種。生長期約54天,比對照魯白13號晚熟5天。株高約43厘米,開展度約53厘米。外葉上沖,葉色深綠,白綠幫,葉面皺縮、無刺毛;葉球直筒形,舒心,單球重1.0公斤左右。球高33厘米,球徑13厘米。凈菜率58.9%,軟葉率48.1%,不結球株率2.9%,無抽薹,短縮莖3.1厘米。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粗纖維含量0.8%,蛋白質1.82%,干物質6.4%,維生素C 37.2mg/100g鮮重,可溶性總糖1.58%。品嘗風味品質與對照魯白13號相當。兩年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65.2%、病情指數25.9,病毒病病株率4.3%、病情指數2.9,軟腐病病株率7.0%。耐熱性較好。經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性檢驗: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22.9;中抗霜霉病,病情指數40.8。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夏白菜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凈菜2568.2公斤,比對照魯白13號增產29.2%;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凈菜2860.4公斤,比對照魯白13號增產1.1%。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6月中、下旬施足基肥起垅播種,行距50厘米,株距35厘米,每畝種植3800株左右。肥水管理以促為主,及時防治病蟲害,雨天及時排澇。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白菜品種推廣利用。

3.膠蔬夏五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4號 

育種者:膠州市東茂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夏優98-3-7-8-2/中青石99-2-5-9-8。雙親均為自交不親和系,夏優98-3-7-8-2為夏優自交選育,中青石99-2-5-9-8為中青石特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夏白菜品種。生長期約55天,比對照魯白13號晚熟6天。株高約33厘米,開展度約55厘米。外葉較上沖,葉色淡綠,白幫,葉面有光澤、無刺毛;球葉疊抱,葉球短筒形,單球重1.0公斤左右。球高23厘米,球徑16厘米。凈菜率56.6%,軟葉率54.0%,不結球株率3.4%,無抽薹,短縮莖6.4厘米。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粗纖維含量0.70%,蛋白質1.04%,干物質5.3%,維生素C 23.7mg/100g鮮重,可溶性總糖1.46%。品嘗風味品質與對照魯白13號相當。兩年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48.9%、病情指數22.4,病毒病病株率9.6%、病情指數5.5,軟腐病病株率14.5%。耐熱性中等偏好。經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性檢驗: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20.0;中抗霜霉病,病情指數43.0。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夏白菜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凈菜2158.8公斤,比對照魯白13號增產8.6%;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凈菜2320.5公斤,比對照魯白13號減產0.3%。

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6月中、下旬直播或育苗。宜壟上栽培,行距50厘米,株距45厘米,每畝種植3000株左右。苗期注意排澇,防治地下害蟲,保全苗。蓮座期開始包心時,加強肥水管理,促進包心。

審定意見:在全省(膠東地區除外)適宜地區作為夏白菜品種推廣利用。

4.濰白七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5號 

育種者:山東省濰坊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BZ-02-17 / BZ-02-10。雙親均為自交不親和系, BZ-02-17是福山包頭變異單株自交選育, BZ-02-10是春夏王變異單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秋白菜中早熟品種。生長期約66天,比對照秋珍白6號早熟1天。株高38厘米,開展度50厘米。外葉半披張,深綠色,多皺褶,刺毛少,葉柄白而薄。葉球炮彈形,球葉合抱,稍舒心,球高32厘米,橫徑21厘米,單球重2.4公斤左右。凈菜率64.5%,軟葉率44.1%,不結球率2.6%。品嘗風味品質較好。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56.3%、病情指數17.9,病毒病病株率5.4%、病情指數3.5,軟腐病病株率10.6%,夾皮爛病株率0.2%。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粗纖維含量0.7%,維生素C 15.8mg/100g鮮重,蛋白質1.20%,干物質4.34%,可溶性總糖1.55%。2007年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性鑒定:中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42.2;抗霜霉病,病情指數21.9。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秋白菜品種早熟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凈菜4764.2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20.2%;在2007-2008年全省秋白菜早熟組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凈菜4495.0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34.7%。

栽培技術要點:一般在7月中、下旬播種,高壟直播,行距60厘米,株距45-50厘米,每畝種植3000株左右。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秋白菜中早熟品種推廣利用。

5. 新早5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6號 

育種者: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255/9688。雙親皆為自交不親和系,255是膠白五號/貴龍五號組合自交選育,9688是南方種植品種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秋白菜早熟品種。生長期59天,比對照秋珍白6號早熟9天。株高30-35厘米,開展度55-60厘米,外葉半直立,深綠色,少刺毛,葉柄較薄,綠白色。葉球卵圓形,球葉疊抱,球高24厘米,橫徑17厘米,單球重1.4公斤。凈菜率63.4%,軟葉率46.4%。品嘗風味品質優于對照。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74.4%、病情指數27.2,病毒病病株率22.3%、病情指數15.3,軟腐病病株率12.2%,夾皮爛病株率0%。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粗纖維含量0.7%,維生素C 23.4mg/100g鮮重,蛋白質1.12%,干物質4.42%,可溶性總糖1.72%。2008年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29.6;中抗霜霉病,病情指數42.2。

產量表現:在2006年全國秋白菜品種早熟組區域試驗(山東試點)中,平均畝產凈菜4499.1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8.2%;在2007年全省秋白菜品種早熟組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凈菜2612.8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減產7.2%。在2008年全省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凈菜4061.6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10.8%。

栽培技術要點: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種,起壟播種,適宜密度為每畝37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膠東地區除外)適宜地區作為秋白菜早熟品種推廣利用。

6. 德高16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7號 

育種者:德州市德高蔬菜種苗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QG32578/夏93。雙親均為自交不親和系,QG32578為秋冠自交選育,夏93為日本夏陽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秋白菜早熟品種。生長期64天,比對照秋珍白6號早熟4天。株高34厘米,開展度59厘米,外葉較披張,綠色,少刺毛,葉柄白色。葉球略呈倒錐形,球葉疊抱,球高30厘米,橫徑18厘米,單球重1.4公斤。凈菜率60.0%,軟葉率54.1%。品嘗風味品質明顯優于對照。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57.3%、病情指數20.9,病毒病病株率26.5%、病情指數18.3,軟腐病病株率16.7%,夾皮爛病株率6.8%。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粗纖維含量0.7%,維生素C 17.6mg/100g鮮重,蛋白質1.42%,干物質4.38%,可溶性總糖1.78%。2008年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25.9;中抗霜霉病,病情指數49.6。

產量表現:在2006年全國秋白菜品種早熟組區域試驗(山東試點)中,平均畝產凈菜4401.4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5.9%;在2007年全省秋白菜品種早熟組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凈菜3103.6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10.2%。在2008年全省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凈菜4291.0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17.0%。

栽培技術要點: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種,起壟播種,適宜行距60厘米,株距40厘米,約為每畝27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膠東地區除外)適宜地區作為秋白菜早熟品種推廣利用。

7天正橘紅5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8號 

育種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669/663。雙親均為自交不親和系,669為北京橘紅心經自交、分離、抗病性轉育選育,663 為日本黃心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秋季微型大白菜品種。生長期約66天,比對照琴萌1號晚熟5天。株高約28厘米,開展度35厘米。外葉較直立,葉色綠色,葉柄平薄,白綠,葉面核桃紋重,無光澤;球葉合抱,葉球圓筒形,球頂稍尖,球內葉橘紅色,單球重0.6公斤左右。球高約20厘米,球徑10厘米。凈菜率58.8%,軟葉率43.2%,不結球株率6.1%,無抽薹,短縮莖高約3.5厘米。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粗纖維含量0.6%,蛋白質1.41%,干物質5.7%,維生素C 29.6mg/100g鮮重,可溶性總糖1.72%。品嘗風味品質明顯優于對照。兩年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51.7%、病情指數13.6,病毒病病株率0.4%、病情指數0.1,軟腐病病株率4.9%。經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性檢驗:中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36.3;中抗霜霉病,病情指數40.0。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微型大白菜品種(秋季)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凈菜3891.7公斤,比對照品種琴萌1號減產22.8%;2008年(秋季)生產試驗平均畝產凈菜4362.7公斤,比對照品種琴萌1號減產20.9%。

栽培技術要點:秋季適宜8月中、下旬播種。平畦或小高畦栽培,行距25厘米,株距25厘米,每畝種植10000株左右。施足基肥,及時追肥,注意防治蚜蟲、小菜蛾等蟲害。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秋微型大白菜品種推廣利用。

茄子(4個)

1. 紫陽長茄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9號 

育種者:山東省濰坊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6B029/H91-26-8。6B029為黑龍江齊茄一號/重慶三月茄自交選育,H91-26-8是韓國雜交種黑珊瑚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長茄品種。植株生長勢強,枝條較細,幼苗生長速度快,葉色濃綠。極早熟,一般從出苗到門茄開花大約95天。門茄一般在第8節坐果,比對照“94-1”提早7-8天。坐果能力強,一葉一花序,一花序能同時坐2-3果。果實為亮黑色,有光澤,紫萼,果實長28-35厘米,直徑為5-6厘米,單果重250-350克,果實肉質細潤,種子少,品質佳,硬度好,耐貯運。該品種耐濕、耐弱光,適宜保護地栽培。兩年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茄子花葉病毒病病株率為0;葉霉病病株率31.8%,病情指數20.4。

產量表現:在1997-1999年山東省冬暖棚茄子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5434.3公斤,比對照94-1增產20.6%; 1999-2000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68.1公斤,比對照94-1增產16.5%;2008-2009年種植觀察試驗畝產6627.5公斤,比對照“94-1”增產13.5%。

栽培技術要點:小拱棚栽培1月下旬育苗,3月底4月初定植;日光溫室越冬栽培,8月中下旬定植,密度為每畝2000株,定植后加強水肥管理,促進植株迅速生長,采取雙干整枝,前期以主干結果;越冬栽培到深冬季節(12月中旬)摘心,以萌發的側枝結果為主,春季對側枝不斷進行摘心換頭,及時疏花疏果,提高商品率。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保護地茄子早熟品種推廣利用。

2. 魯蔬長茄1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50號 

育種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濟南長茄/B-37。

特征特性:長茄品種。植株生長勢中等偏強,莖、葉紫色。中早熟。第一雌花著生于主莖第8節。果實為紫黑色,紫萼,質地較硬,果實長圓柱形,長約30厘米,直徑約6厘米,單果重約260克,肉質細嫩,品質佳。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綿疫病、黃萎病病株率為0,褐紋病病株率為20%,病情指數13.0。

產量表現:在2007年山東省露地茄子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5946.3公斤,比對照郭莊長茄增產9.0%; 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52.5公斤,比對照郭莊長茄增產12.6%。

栽培技術要點: 1月下旬育苗, 4月下旬露地定植;覆蓋地膜。行距80厘米,株距45厘米,密度每畝約為1900株。注意預防蚜蟲、紅蜘蛛、綿疫病。后期加強肥水管理,防早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露地早熟品種推廣利用。

3. 西星長茄1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51號 

育種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西由種子分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98-35/04-39。98-35是福星長茄自交選育,04-39是布利塔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長茄品種。植株生長勢強,莖、葉綠紫相間,花紫色。中早熟,第一雌花著生于主莖第9-10節。果實粗棒形,單果重約380克,萼片綠紫相間 ,果色黑亮,商品性好,果肉淺綠,肉質細嫩,品質佳。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綿疫病、黃萎病病株率為0,褐紋病病株率為12%,病情指數7.0。

產量表現:在2007年山東省露地茄子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6969.1公斤,比對照郭莊長茄增產28.0%; 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25.5公斤,比對照郭莊長茄增產30.9%。

栽培技術要點:露地栽培3月中旬育苗,終霜期定植,一般采用大小行,大行距80-90厘米,小行距60-70厘米,株距50-60厘米。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露地茄子中早熟品種推廣利用。

4. 淄茄一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52號 

育種者:淄博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郭莊長茄/大黑龍。

特征特性:長茄品種。植株生長勢強,株高100厘米以上,開展度70?80厘米。株形直立,莖桿綠色,上有短刺,葉橢園形,綠色。中晚熟。第一果著生于主莖第8?9片葉,萼片紫黑色,果實粗棒狀,果長約30厘米,橫徑約8 厘米,單果重約360克。 果色紫黑偏紅,果肉白色,肉質柔嫩,籽少,品質好。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黃萎病病株率為0;綿疫病病株率為10%,病情指數8.58;褐紋病病株率為22%,病情指數12.0。

產量表現:在2007年山東省露地茄子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6125.7公斤,比對照郭莊長茄增產13.0%; 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40.2公斤,比對照郭莊長茄增產14.4%。

栽培技術要點:1月下旬育苗, 4月下旬露地定植;覆蓋地膜。行距80厘米,株距50厘米,密度約為每畝1500株。早春番茄靈沾花防止落花落果,注意預防蚜蟲、紅蜘蛛、綿疫病。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露地茄子中晚熟品種推廣利用。

西葫蘆(2個)

1. 淄葫一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53號 

育種者:淄博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QS1-3-12-8/ DL-17-4-5。QS1-3-12-8為纖手一號自交選育,DL-17-4-5為大龍翠玉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屬短蔓矮生型。生長勢強,蔓綠色,蔓長40­-50厘米,株幅50-60厘米,葉掌狀五裂,深綠色,葉面有稀疏白色斑點。第一雌花著生于4-5節,瓜碼密,連續結瓜性強,可同時結瓜4-5個。定植后35天左右開始采收嫩瓜。瓜條順直,圓柱形,長20-22厘米,橫徑6厘米,單果重390克左右。嫩瓜皮色淡綠,有光澤,肉質細膩,品質好。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65.0%、病情指數28.5,病毒病病株率31.0%、病情指數4.8,白粉病病株率60.0%,病情指數52.3。

產量表現:在2007全省西葫蘆春露地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2416.4公斤,比對照品種濰早1號增產16.6%;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82.4公斤,比對照品種濰早1號增產29.4%。

栽培技術要點:早春栽培適宜3月下旬播種,4月下旬露地定植。適宜密度為每畝1900株左右。雌花初開時注意人工授粉,保花保果。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露地西葫蘆品種推廣利用。

2. 西星西葫蘆1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54號 

育種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西由種子分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20-85-2-1-2-1/21-3-1-2-1-1。20-85-2-1-2-1為美國碧玉自交選育,21-3-1-2-1-1為以色列喜馬拉雅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屬短蔓矮生型。生長勢強,蔓綠色,蔓長40-50厘米,株幅45-55厘米,葉掌狀五裂,深綠色,葉面有稀疏白色斑點。第一雌花著生于5-6節,瓜碼密,連續結瓜性強,可同時結瓜4-5個。定植后35天左右開始采收嫩瓜。瓜條順直,圓柱形,長20-22厘米,橫徑5.5厘米,單果重400克左右。嫩瓜皮色淡綠,有光澤,肉質細膩,品質好。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44.0%、病情指數12.7,病毒病病株率22.5%、病情指數2.7,白粉病病株率39.0%、病情指數12.4。

產量表現:在2007全省西葫蘆春露地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2975.9公斤,比對照品種濰早1號增產43.5%;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24.4公斤,比對照品種濰早1號增產33.8%。

栽培技術要點:早春栽培適宜3月下旬播種,4月下旬露地定植。適宜密度為每畝1900株左右。雌花初開時注意人工授粉,保花保果。注意預防早春蚜蟲。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露地西葫蘆品種推廣利用。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品種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