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文件
魯農審字[2009]1號
關于發布山東省第三十九批農作物審定品種介紹的公告
山東省農業廳已經發布《關于山東省第三十九批農作物審定品種的通告》。依據品種試驗結果,編寫了山東省第三十九批農作物審定品種介紹,現予公告。
附件:山東省第三十九批農作物審定品種介紹.doc
二00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附件
山東省第三十九批農作物審定品種介紹
一、玉米(18個)
1.登海662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01號
育種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DH382/DH371。母本DH382是國外雜交種選株自交選育,父本DH371是自交系5003雜株選系。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20片,幼苗葉鞘淺紫色,花絲淺紫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05天,株高280厘米,穗位100厘米,倒伏率0.4%、倒折率2.0%,大斑病和銹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病級均為7級、粗縮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率為30.0%。果穗筒形,穗長17.7厘米,穗粗4.9厘米,禿頂0.7厘米,穗行數平均15.7行,穗粒數586粒,紅軸,黃粒、馬齒型,出籽率86.4%,千粒重301克,容重701克/升。2008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小斑病,高感大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高抗莖腐病和瘤黑粉病,中抗矮花葉病。2008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1.9%,粗脂肪4.1%,賴氨酸0.37%,粗淀粉69.27%。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23處試點16點增產7點減產,平均畝產669.7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5.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5.1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7.2%。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在大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重發區慎用。
2. 德利農98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02號
育種者:德州市德農種子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萬73-1/明518。母本萬73-1是以鄭58/掖478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父本明518是以Lx9801/昌7-2變異株為基礎材料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22片,幼苗葉鞘綠色,花絲淺紅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05天,株高260厘米,穗位107厘米,倒伏率0.5%、倒折率0.6%,銹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病級為7級。果穗筒形,穗長16.3厘米,穗粗5.0厘米,禿頂0.4厘米,穗行數平均15.1行,穗粒數533粒,白軸,黃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7.7%,千粒重330克,容重731克/升。2008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感小斑病、大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中抗莖腐病和瘤黑粉病,高抗矮花葉病。2008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0.4%,粗脂肪4.6%,賴氨酸0.37%,粗淀粉72.32%。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26處試點22點增產4點減產,平均畝產660.2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5.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7.4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4.2%。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3.登海701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03號
育種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W917/DH382。母本W917是以鄭58/9046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父本DH382是國外雜交種選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19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淺紫色,花藥黃色帶紫。區域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04天,株高269厘米,穗位100厘米,倒伏率2.9%、倒折率2.0%,粗縮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率為28.0%。果穗長筒形,穗長18.1厘米,穗粗4.7厘米,禿頂0.6厘米,穗行數平均13.4行,穗粒數487粒,紅軸,黃粒、馬齒型,出籽率86.8%,千粒重351克,容重726克/升。2008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小斑病,高感大斑病,中抗彎孢菌葉斑病,高抗莖腐病和瘤黑粉病,感矮花葉病。2008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0.7%,粗脂肪4.5%,賴氨酸0.40%,粗淀粉70.28%。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23處試點15點增產8點減產,平均畝產640.8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5.1%;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5.1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7.2%。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在大斑病重發區慎用。
4. 津北28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04號
引種者:泰安市五岳泰山種業有限公司從遼寧省北票市興業玉米高新技術研究所引進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BX144/BX143。母本BX144是以鄭58/掖478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父本BX143是自交系昌7-2變異單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19-20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粉紅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02天,株高255厘米,穗位111厘米,倒伏率6.4%、倒折率3.9%,粗縮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率為30.0%。果穗長筒形,穗長15.7厘米,穗粗4.9厘米,禿頂0.5厘米,穗行數平均15.3行,穗粒數493粒,白軸,黃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6.4%,千粒重301克,容重701克/升。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小斑病,抗大斑病,感彎孢菌葉斑病,高抗莖腐病和瘤黑粉病,感矮花葉病。2006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9.0%,粗脂肪4.0%,賴氨酸0.26%,粗淀粉72.69%。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21處試點16點增產5點減產,平均畝產595.5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4.6%;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1.8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4.9%。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5. 德瑞66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05號
育種者:臨沂市金大慶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L01/L02。母本L01是自交系178雜株自交選育,父本L02是以黃C/H21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19-20片,幼苗葉鞘淡紫色,花絲粉紅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04天,株高272厘米,穗位121厘米,倒伏率5.0%、倒折率2.4%,小斑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病級為7級。果穗筒形,穗長17.8厘米,穗粗5.0厘米,禿頂1.0厘米,穗行數平均16.6行,穗粒數575粒,白軸,黃粒、半硬粒型,出籽率86.5%,千粒重297克,容重720克/升。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高感小斑病,抗大斑病,高感彎孢菌葉斑病,中抗莖腐病,抗瘤黑粉病,中抗矮花葉病。2006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9.2%,粗脂肪3.6%,賴氨酸0.23%,粗淀粉73.20%。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23處試點19點增產4點減產,平均畝產626.5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4.6%;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5.8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4.0%。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在小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重發區慎用。
6.奧玉12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06號
育種者:北京奧瑞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OSL099/OSL102。母本OSL099是以掖478/熱帶雜交種P3012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父本OSL102是以K12/昌7-2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22片,幼苗葉鞘淺紫色,花絲綠色,花藥淺紫色。區域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02天,株高258厘米,穗位113厘米,倒伏率5.4%、倒折率1.5%。果穗長筒形,穗長17.3厘米,穗粗4.8厘米,禿頂0.7厘米,穗行數平均13.9行,穗粒數494粒,白軸,黃粒、馬齒型,出籽率88.5%,千粒重362克,容重740克/升。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小斑病和大斑病,感彎孢菌葉斑病,中抗莖腐病,抗瘤黑粉病和矮花葉病。2006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9.3%,粗脂肪3.6%,賴氨酸0.23%,粗淀粉72.66%。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24處試點17點增產6點減產1點平產,平均畝產598.8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4.4%;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8.5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4.4%。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7.魯單6041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07號
育種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Lx1124/Lx9311。母本Lx1124是國外雜交種選株自交選育,Lx9311是以魯原92/吉853//Lx9801為基礎材料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21-22片,幼苗葉鞘紅色,花絲紅色,花藥紅色。區域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04天,株高291厘米,穗位122厘米,倒伏率2.9%、倒折率4.2%,小斑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病級為7級、莖腐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率為45.2%。果穗筒形,穗長17.9厘米,穗粗4.9厘米,禿頂0.4厘米,穗行數平均15.1行,穗粒數536粒,白軸,黃粒、半硬粒型,出籽率86.3%,千粒重335克,容重749克/升。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感小斑病,中抗大斑病,高感彎孢菌葉斑病,中抗莖腐病,感瘤黑粉病和矮花葉病。2006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9.3%,粗脂肪3.9%,賴氨酸0.27%,粗淀粉73.42%。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23處試點17點增產6點減產,平均畝產611.6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3.8%;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3.7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3.6%。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在彎孢菌葉斑病和莖腐病重發區慎用。
8.天泰33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08號
育種者:平邑縣種子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PC58/PC68。母本PC58是以掖107/齊319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父本PC68是國外雜交種選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全株葉片數20-22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綠色,花藥淡紫色。區域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04天,株高281厘米,穗位115厘米,倒伏率1.9%、倒折率3.6%。果穗筒形,穗長18.4厘米,穗粗5.2厘米,禿頂0.9厘米,穗行數平均16.6行,穗粒數596粒,白軸,黃粒、馬齒型,出籽率84.8%,千粒重319克,容重688克/升。2005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小斑病、大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抗莖腐病,感瘤黑粉病,抗矮花葉病。2005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0.8%,粗脂肪4.4%,賴氨酸0.25%,粗淀粉69.45%。
產量表現:在2005-2006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18處試點14點增產4點減產,平均畝產600.9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2.9%; 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3.8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5.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9.振杰5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09號
育種者:聊城市華豐玉米育種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L0206/L958。母本L0206是以鄭58/掖3189//聊112(選自掖3189/78599)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父本L958是以Lx9801/85-308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全株葉片數20-21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淺紅色,花藥淡黃色。區域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04天,株高269厘米,穗位105厘米,倒伏率4.9%、倒折率2.9%。果穗筒形,穗長17.6厘米,穗粗5.0厘米,禿頂0.4厘米,穗行數平均15.4行,穗粒數542粒,白軸,黃白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5.5%,千粒重344克,容重712克/升。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小斑病,抗大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中抗莖腐病,抗瘤黑粉病和矮花葉病。2006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8.2%,粗脂肪3.8%,賴氨酸0.23%,粗淀粉75.82%。粗淀粉含量達到高淀粉玉米2級標準。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24處試點17點增產7點減產,平均畝產610.4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2.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6.1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4.0%。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10.德玉四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10號
育種者:德州市種業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D85/D35。母本D85是自交系8001的變異單株自交選育,父本D35是以5237-196/Lx9801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19-20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粉紅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01天,株高252厘米,穗位112厘米,倒伏率4.3%、倒折率4.9%,銹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病級為7級。果穗筒形,穗長16.5厘米,穗粗4.8厘米,禿頂0.5厘米,穗行數平均15.3行,穗粒數550粒,白軸,紅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8.7%,千粒重298克,容重730克/升。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小斑病,抗大斑病,感彎孢菌葉斑病,中抗莖腐病,抗瘤黑粉病,中抗矮花葉病。2006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7.8%,粗脂肪4.2%,賴氨酸0.24%,粗淀粉75.12%。粗淀粉含量達到高淀粉玉米2級標準。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22處試點11點增產11點減產,平均畝產574.5公斤,比對照鄭單958減產0.2%;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1.5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1.6%。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11.美鋒080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11號
育種者: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山東分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TW-8/417-72。母本TW-8是自交系掖478的變異單株自交選育,父本417-72是以黃莫417/昌7-2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21片,幼苗葉鞘紅色,花絲淺紅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02天,株高248厘米,穗位105厘米,倒伏率3.6%、倒折率4.5%,銹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病級為7級。果穗筒形,穗長15.5厘米,穗粗4.9厘米,禿頂0.4厘米,穗行數平均15.0行,穗粒數500粒,白軸,黃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7.2%,千粒重311克,容重739克/升。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感小斑病,抗大斑病,感彎孢菌葉斑病,高抗莖腐病,抗瘤黑粉病,抗矮花葉病。2006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8.1%,粗脂肪4.1%,賴氨酸0.18%,粗淀粉74.39%。粗淀粉含量達到高淀粉玉米2級標準。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21處試點11點增產10點減產,平均畝產565.3公斤,比對照鄭單958減產0.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01.4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1.5%。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12.豐玉4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12號
引種者:萊州市永安豐華種苗研究所
河北華豐種業開發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HY389/昌7-2。母本HY389是以掖3189/掖478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父本昌7-2引自河南安陽農科所。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19-20片,幼苗葉鞘深紫色,花絲紫色,花藥淡紫色。引種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06天,株高251厘米,穗位104厘米,倒伏率1.4%、倒折率2.2%,銹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病級為7級、莖腐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率為40.5%、瘤黑粉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率為12.6%。果穗筒形,穗長16.1厘米,穗粗4.8厘米,無禿頂,穗行數平均14.0行,穗粒數517粒,白軸,黃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8.7%,千粒重310克,容重731克/升。2007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小斑病,感大斑病、彎孢菌葉斑病,中抗莖腐病,感瘤黑粉病,高抗矮花葉病。2007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9.4%,粗脂肪4.7%,賴氨酸0.22%,粗淀粉71.48%。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種引種試驗中,兩年22處試點16點增產6點減產,平均畝產622.0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4.5%。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500-5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在莖腐病重發區慎用。
13.登海661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13號
育種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DH351/DH372。母本DH351是以DH158/107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父本DH372是自交系5003雜株選系。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根系發達,全株葉片數19-20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黃綠色,花藥淺紫色。2008年品比試驗結果:夏播生育期110天,比鄭單958長5天左右,株高232厘米,植株較矮,穗位93厘米,倒伏率0.5%、倒折率1.1%,抗倒伏。果穗筒形,穗長19.9厘米,穗粗4.9厘米,禿頂2.5厘米,穗行數平均14.8行,穗粒數530粒,紅軸,黃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4.9%,千粒重343克,容重700克/升。2007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感小斑病,中抗大斑病、彎孢菌葉斑病和莖腐病,高抗瘤黑粉病,中抗矮花葉病。
產量表現:2007、2008年連續兩年作為山東省“十、百、千、萬”夏玉米高產創建活動選用雜交種,2007年在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鎮實收畝產達到1127.5公斤;在兗州市農科所實收畝產達到1029.58公斤,均創當地玉米畝產最高紀錄。2008年16個高產創建縣(市、區)高產攻關田平均畝產達到904.81公斤。
2008年全省多點夏玉米品比試驗,11處試點10點增產1點減產,平均畝產745.1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8.5%。
栽培技術要點:畝產700-900公斤種植密度3500-4000株/畝,畝產1000公斤左右種植密度4800株左右。按照每增加100公斤干籽粒需增加3公斤純氮、1.5-2公斤純磷、3公斤純鉀的要求全量施肥,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高產大田。
審定意見:作為高產攻關品種在高肥高水條件下利用。
14. 威玉30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14號
育種者:威海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U7A/B124。母本U7A是美國雜交種78599選系,父本B124是自選系B120變異單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全株葉片數18-20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淡紫色,花藥淡紫色。區域試驗結果:春播生育期121天,株高277厘米,穗位122厘米,倒伏率1.1%、倒折率0.5%。果穗筒形,穗長19.5厘米,穗粗5.3厘米,禿頂2.1厘米,穗行數平均17.0行,穗粒數556粒,白軸,黃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5.8%,千粒重373克,容重728克/升。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抗大、小葉斑病,中抗彎孢菌葉斑病,高抗莖腐病,感瘤黑粉病,抗矮花葉病。2006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0.2%,粗脂肪含量4.3%,賴氨酸含量2.41%,粗淀粉含量71.93%。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膠東春播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9處試點全部增產,平均畝產593.27公斤,比對照農大108增產9.2%;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02.1公斤,比對照農大108增產8.5%。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37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春玉米大田。
審定意見:在膠東地區作為春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15. 山農202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15號
育種者:山東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JS118/JS188。母本JS118是雜交種蘇玉糯1號選株自交選育,父本JS188是雜交種白馬王子選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18片,幼苗葉鞘綠色,花絲綠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鮮穗采收期74天,株高263厘米,穗位113厘米,倒伏率5.2%、倒折率0.6%。果穗筒形,商品鮮穗穗長20.8厘米,穗粗4.4厘米,禿頂1.3厘米,穗粒數534粒,商品果穗率89.6%,白軸,籽粒白色,果皮中偏薄,風味品質與對照魯糯6號相當。2008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感小斑病,高感大斑病、彎孢菌葉斑病和莖腐病,中抗瘤黑粉病,抗矮花葉病。2008年鮮穗籽粒(授粉后25天取樣)品質分析(干基):粗蛋白質含量12.96%,粗脂肪含量2.66%,賴氨酸含量0.30%,淀粉含量56.81%,可溶性固形物(濕基)含量9.83%。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鮮食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收商品鮮穗數3464個,比對照魯糯6號增收4.8%。
栽培技術要點:可春播或夏直播。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4500株。為保證鮮穗商品質量,應與其它玉米品種隔離或錯期種植,并及時防治蟲害。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鮮食專用糯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16. 三北8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16號
育種者:三北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S412/B412。母本S412是以鄭58改良系回交蘇玉糯1號選系/鄭58改良系后,自交選育;父本B412是以昌7-2回交廣西農家種/昌7-2選糯粒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19-20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粉紅色,花藥淡紫色。區域試驗結果:鮮穗采收期74天,株高237厘米,穗位88厘米,倒伏率2.2%、倒折率0.5%,粗縮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率為22.3%。果穗筒形,商品鮮穗穗長18.7厘米,穗粗4.8厘米,禿頂1.5厘米,穗粒數569粒,商品果穗率85.6%,穗軸白色,籽粒黃色,果皮中偏厚,風味品質略差于對照魯糯6號。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高感小斑病,中抗大斑病,感彎孢菌葉斑病,中抗莖腐病,抗瘤黑粉病,中抗矮花葉病。2008年鮮穗籽粒(授粉后25天取樣)品質分析(干基):粗蛋白質含量10.50%,粗脂肪含量3.53%,賴氨酸含量0.32%,淀粉含量60.21%,可溶性固形物(濕基)含量12.05%。
產量表現:在2006-2008年全省鮮食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收商品鮮穗數3501個,比對照魯糯6號增收2.9%。
栽培技術要點:可春播或夏直播。適宜密度為每畝3500-4000株。為保證鮮穗商品質量,應與其它玉米品種隔離或錯期種植,并及時防治蟲害。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鮮食專用糯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17. 山農201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17號
育種者:山東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Wny-1/yn-6。母本Wny-1是以WXn/魯糯6號為基礎材料選株自交選育,父本yn-6是雜交種煙糯6號選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19片,幼苗葉鞘綠色,花絲綠色,花藥紫紅色。區域試驗結果:鮮穗采收期76天,株高242厘米,穗位101厘米,倒伏率1.5%、倒折率0.03%。果穗筒形,商品鮮穗穗長20.5厘米,穗粗4.5厘米,禿頂2.6厘米,穗粒數550粒,商品果穗率88.1%,穗軸白色,籽粒黃白,果皮中偏厚,風味品質略差于對照魯糯6號。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高感小斑病,中抗大斑病,高感彎孢菌葉斑病和莖腐病,抗瘤黑粉病,中抗矮花葉病。2008年鮮穗籽粒(授粉后25天取樣)品質分析(干基):粗蛋白質含量11.03%,粗脂肪含量4.86%,賴氨酸含量0.44%,淀粉含量60.15%,可溶性固形物(濕基)含量9.83%。
產量表現:在2006-2008年全省鮮食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收商品鮮穗數3476個,比對照魯糯6號增收2.4%。
栽培技術要點:可春播或夏直播。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4500株。為保證鮮穗商品質量,應與其它玉米品種隔離或錯期種植,并及時防治蟲害。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鮮食專用糯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18. 萊農糯3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18號
育種者:青島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糯LT123/黃糯478。母本糯LT123和黃糯478分別是由普通玉米自交系LT123、掖478選育的糯玉米自交系。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19-21片,幼苗葉鞘綠色,花絲淺紅色,花藥淺紅色。區域試驗結果:鮮穗采收期74天,株高237厘米,穗位90厘米,倒伏率0.5%、倒折率1.2%,大斑病最重發病試點為7級,粗縮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率為23.0%。果穗筒形,商品鮮穗穗長19.9厘米,穗粗4.5厘米,禿頂1.1厘米,穗粒數518粒,商品果穗率84%,穗軸白色,籽粒紫花色,果皮中偏厚,風味品質與對照魯糯6號相當。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高感小斑病,感大斑病,高感彎孢菌葉斑病和莖腐病,高抗瘤黑粉病,感矮花葉病。2008年鮮穗籽粒(授粉后25天取樣)品質分析(干基):粗蛋白質含量12.21%,粗脂肪含量4.37%,賴氨酸含量0.30%,淀粉含量59.2%,可溶性固形物(濕基)含量9.00%。
產量表現:在2006-2008年全省鮮食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收商品鮮穗數3466個,比對照魯糯6號增收1.9%。
栽培技術要點:可春播或夏直播。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4500株。為保證鮮穗商品質量,應與其它玉米品種隔離或錯期種植,并及時防治蟲害。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鮮食專用糯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二、棉花(8個)
1. 水滸棉72-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19號
育種者:山東愛農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泗棉4號與GK-12選系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好,全生育期長勢穩健,葉片中等偏大,葉色深綠,缺刻較深,莖稈淺紫色,抗倒伏。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27天,株高99厘米,植株塔形。第一果枝節位6.7個,果枝數13.8個,單株結鈴18.7個,鈴重6.5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40.7%,籽指11.0克,霜前花率95.5%,僵瓣花率5.6%。2006、2007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29.9mm,比強度28.4cN/tex,馬克隆值5.0,整齊度85.5%,紡紗均勻性指數143.4。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2006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80.3公斤、268.0公斤、113.0公斤、108.1公斤,分別比對照新棉99B增產5.7%、7.6%、14.6%和16.6%;2007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53.2公斤、241.1公斤、102.6公斤、97.9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10.0%、9.3%、8.4%和7.7%。在2008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為285.6公斤、251.9公斤、117.3公斤和103.9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13.5%、11.2%、14.5%和12.0%。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2800-33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2. 魯墾棉33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20號
育種者:山東省農墾科技發展中心
山東省棉花原原種場。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墾721(魯棉1號系選)與墾655(GK-12選系)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好,前中期生長勢穩健,后期長勢強,葉片中等大小。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25天,株高98厘米,株型較緊湊,植株塔形,莖稈粗壯。第一果枝節位7.2個,果枝數13.9個,單株結鈴19.7個,鈴重5.8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41.2%,籽指10.2克,霜前花率95.8%,僵瓣花率7.3%。2006、2007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30.2mm,比強度28.9cN/tex,馬克隆值4.7,整齊度85.8%,紡紗均勻性指數149.0。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高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2006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68.2公斤、255.1公斤、108.3公斤、103.3公斤,分別比對照新棉99B增產1.2%、3.3%、9.4%和11.9%;2007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31.5公斤、224.4公斤、97.7公斤、94.8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3.1%、3.4%、2.2%和2.3%。在2008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83.5公斤、244.5公斤、116.7公斤和100.6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12.7%、7.9%、13.8%和8.6%。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2500-32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3. 鑫秋4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21號
育種者:山東金秋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鑫秋1號變異株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好,前中期長勢強,后期長勢穩健,葉片中等大小。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24天,株高101厘米,植株較緊湊,塔形。第一果枝節位7.4個,果枝數13.8個,單株結鈴19.7個,鈴重6.0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41.8%,籽指11.0克,霜前花率95.3%,僵瓣花率7.2%。2006、2007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30.0mm,比強度28.1cN/tex,馬克隆值5.3,整齊度86.0%,紡紗均勻性指數142.8。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2006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81.5公斤、266.2公斤、115.1公斤、108.8公斤,分別比對照新棉99B增產6.2%、6.9%、16.7%和17.3%;2007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34.6公斤、226.4公斤、99.3公斤、96.1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4.5%、4.3%、3.9%和3.7%。在2008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67.2公斤、233.2公斤、110.0公斤和96.2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6.2%、2.9%、7.3%和3.8%。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3000-3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4. 魯棉研36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22號
育種者:山東棉花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魯棉研21號與N9100系{[中12/(冀538/魯742)]/川2802}/魯55復合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好,長勢旺而穩健,葉片中等大小。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23天,株高108厘米,植株塔形,第一果枝節位7.4個,果枝數14.1個,單株結鈴18.3個,鈴重6.1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43.3%,籽指10.5克,霜前花率97.4%,僵瓣花率7.7%。2006、2007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29.5mm,比強度28.1cN/tex,馬克隆值5.3,整齊度85.0%,紡紗均勻性指數138.6。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抗枯萎病,感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2006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63.3公斤、249.1公斤、111.7公斤、108.5公斤,分別比對照新棉99B減產0.7%、增產2.7%、13.3%和17.0%;2007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28.9公斤、223.4公斤、99.9公斤、97.8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2.0%、3.0%、4.5%和5.5%。在2008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56.3公斤、233.0公斤、106.8公斤和97.4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1.9%、2.8%、4.2%和5.1%。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3000-3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5. 仁和39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23號
育種者:山東仁和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墾655(GK-12選系)與墾901(魯棉6號系選)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較好,幼苗期發育快,全生育期長勢穩健,葉片中等大小。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27天,株高100厘米,植株塔形。第一果枝節位6.9個,果枝數13.5個,單株結鈴17.8個,鈴重6.3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39.2%,籽指10.8克,霜前花率95.8%,僵瓣花率6.9%。2006、2007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30.5mm,比強度29.1cN/tex,馬克隆值5.0,整齊度85.7%,紡紗均勻性指數146.4。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2006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66.9公斤、257.3公斤、104.7公斤、101.0公斤,分別比對照新棉99B增產0.9%、4.4%、7.3%和10.8%;2007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45.4公斤、233.8公斤、95.4公斤、91.0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7.3%、6%、0.8%和減產0.4%。在2008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82.3公斤、249.7公斤、112.6公斤和99.5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12.2%、10.2%、9.9%和7.4%。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2500-3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6.魯棉研37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24號
育種者:山東棉花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魯9136(豫2067×定陶621)與魯99系(從魯S6145系選)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較好,前中期長勢穩健,后期長勢旺,葉較大,葉色深綠。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29天,株高108厘米,植株塔形,第一果枝節位7.2個,果枝數14.4個,單株結鈴22.9個,鈴重5.6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41.3%,籽指9.5克,霜前花率90.3%,僵瓣花率4.7%。2005、2006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28.8mm,比強度28.7cN/tex,馬克隆值4.8,整齊度84.1%,紡紗均勻性指數137.4。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高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2005-2006年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67.1公斤、237.8公斤、110.1公斤、98.4公斤,分別比對照新棉99B增產2.1%、1.2%、15.7%和14.4%。在2008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74.5公斤、231.1公斤、113.1公斤和95.8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21號增產9.1%、2.0%、10.3%和3.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3000-3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7. 德雜1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25號
育種者:德州市德農種子有限公司
山東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中棉所41/433。433為引自新疆常規棉品種。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好,苗期生長勢強,全生育期長勢穩健,株高中等,葉片中等大小。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25天,株高107厘米,植株塔形,第一果枝節位7個,果枝數13.7個,單株結鈴21.3個,鈴重6.4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41.4%,籽指10.9克,霜前花率97.0%,僵瓣花率5.7%。2006、2007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29.8mm,比強度27.9cN/tex,馬克隆值4.8,整齊度85.5%,紡紗均勻性指數142.6。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71.3公斤、262.9公斤、111.9公斤、108.7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9.2%、8.2%、10.1%和9.1%。在2008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80.5公斤、260.0公斤、112.8公斤和104.7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9.2%、8.3%、9.2%和8.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2500-28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8.魯棉研38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26號
育種者:山東棉花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XJ1系/ R26。R26選自魯2015。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較好,全生育期長勢穩健,葉片中等大小。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25天,株高107厘米,植株塔形,較松散,莖稈粗壯,茸毛中密;第一果枝節位7.2個,果枝數14.1個,單株結鈴21.2個,鈴重6.6克,鈴卵圓形、較大。霜前衣分40.7%,籽指11.0克,霜前花率95.8%,僵瓣花率6.7%。2006、2007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31.4mm,比強度29.7cN/tex,馬克隆值4.8,整齊度86.2%,紡紗均勻性指數154.9。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耐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77.6公斤、265.6公斤、112.6公斤、107.9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11.7%、9.3%、10.8%和8.5%;2008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78.7公斤、250.8公斤、113.3公斤、103.3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8.5%、4.4%、9.7%和6.9%。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2300-28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三、水稻(5個)
1.圣稻16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27號
育種者:山東省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鎮稻88與圣稻301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晚熟品種。區域試驗結果平均:全生育期155天,畝有效穗23.6萬,株高101.1厘米,穗長15.5厘米,每穗總粒數134粒,結實率84.8%,千粒重26.4克。2006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杭州)分析:稻谷出糙率87.1%,精米率78.8%,整精米率77.1%,堊白粒率13%,堊白度1.5%,直鏈淀粉含量16.8%,膠稠度78mm,米質符合二等食用粳稻標準。2006年經中國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鑒定:中感穗頸瘟和白葉枯病。田間調查條紋葉枯病最重點病穴率4.1%,病株率0.3%。
產量表現:在全省水稻品種中晚熟組區域試驗中,2006年平均畝產621.5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20.9%;2007年平均畝產653.9公斤,比對照臨稻10號增產2.9%;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3.3公斤,比對照臨稻10號增產5.0%。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基本苗60000-80000株,畝栽18000-20000穴。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魯南、魯西南地區作為麥茬稻推廣利用。
2.臨稻16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28號
育種者:沂南縣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臨稻11號與淮稻6號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晚熟品種。區域試驗結果:全生育期150天,畝有效穗25.0萬,株高101.5厘米,穗長14.0厘米,每穗總粒數102粒,結實率92.1%,千粒重27.8克。2006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杭州)分析:稻谷出糙率86.0%,精米率77.6%,整精米率76.1%,堊白粒率16%,堊白度2.2%,直鏈淀粉含量18.0%,膠稠度78mm,米質符合二等食用粳稻標準。2006年經中國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感穗頸瘟,抗白葉枯病。田間調查條紋葉枯病最重點病穴率15.9%,病株率2.8%。
產量表現:在全省水稻品種中晚熟組區域試驗中,2006年平均畝產599.2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17.4%;2007年平均畝產640.0公斤,比對照臨稻10號增產0.7%; 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2.6公斤,比對照臨稻10號增產4.9%。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基本苗80000-100000株,畝栽18000-20000穴。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魯南、魯西南地區作為麥茬稻推廣利用。
3.山農601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29號
育種者: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 臨沂市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臨94-31-1與京引153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區域試驗結果:全生育期147天,比對照香粳9407晚熟2天。畝有效穗24.4萬,株高102.3厘米,穗長15.7厘米,每穗總粒數123粒,結實率83.5%,千粒重25.1克。2006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杭州)分析:稻谷出糙率82.4%,精米率74.8%,整精米率73.3%,堊白粒率7%,堊白度0.6%,直鏈淀粉含量16.5%,膠稠度72mm,米質符合一等食用粳稻標準。2006年經中國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感穗頸瘟、中抗白葉枯病。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水稻品種中早熟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526.3公斤,比對照香粳9407增產7.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6.3公斤,比對照津原45增產7.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基本苗60000-110000株,畝栽20000-22000穴。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臨沂庫灌稻區、沿黃稻區推廣利用。
4.鹽豐47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30號
育種者: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AB005s與(豐錦/遼粳5號)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區域試驗結果:全生育期143天,比對照香粳9407早熟2天。畝有效穗25.3萬,株高89.2厘米,穗長15.3厘米,每穗總粒數104粒,結實率88.3%,千粒重26.2克。2006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杭州)分析:稻谷出糙率83.4%,精米率75.1%,整精米率73.6%,堊白粒率3%,堊白度0.5%,直鏈淀粉含量15.3%,膠稠度68mm,米質符合一等食用粳稻標準。2006年經中國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鑒定:中抗穗頸瘟和白葉枯病。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水稻品種中早熟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558.2公斤,比對照香粳9407增產14.2%;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3.8公斤,比對照津原45增產8.8%。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基本苗40000-60000株,畝栽12000-16000穴。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臨沂庫灌稻區、沿黃稻區推廣利用。
5.臨稻17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31號
育種者:沂南縣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臨稻11號與(中粳315/臨稻4號)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區域試驗結果:全生育期144天,比對照香粳9407早熟1天。畝有效穗27.9萬,株高95.5厘米,穗長14.2厘米,每穗總粒數100粒,結實率87.4%,千粒重25.2克。2006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杭州)分析:稻谷出糙率83.7%,精米率76.1%,整精米率74.4%,堊白粒率4%,堊白度0.4%,直鏈淀粉含量17.2%,膠稠度86mm,米質符合一等食用粳稻標準。2006年經中國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鑒定:中抗穗頸瘟和白葉枯病。田間調查條紋葉枯病最重點病穴率1.5%,病株率0.3%。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水稻品種中早熟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561.7公斤,比對照香粳9407增產14.9%;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4.8公斤,比對照津原45增產7.0%。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基本苗40000-60000株,畝栽20000穴。盡量使用有機肥等長效肥,收前不能斷水過早,防止早衰。
審定意見:在臨沂庫灌稻區、沿黃稻區推廣利用。
四、大豆(3個)
1.菏豆18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32號
育種者:菏澤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菏84-5與中作85022-025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晚熟夏大豆品種。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6天,比對照魯豆11號晚熟8天。有限結莢習性,株型收斂;株高96.3厘米,有效分枝1.8個,主莖19.7節,單株粒數100.6粒,圓葉、紫花、棕毛、落葉、不裂莢,籽粒圓形,種皮黃色,臍褐色,百粒重19.6克。花葉病毒病較輕。2006年、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干基):平均蛋白質含量40.3%,脂肪21.5%。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夏大豆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194.1公斤,比對照魯豆11號增產13.8%; 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07.4公斤,比對照菏豆12號減產0.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13000-15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魯南、魯西南地區作為夏大豆品種推廣利用。
2.山寧16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33號
育種者:濟寧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93060與鑒98227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熟夏大豆品種。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5天,比對照魯豆11號晚熟7天。有限結莢習性,株型收斂,株高74.3厘米,有效分枝1.6個,主莖15.3節,單株粒數81.1粒,圓葉、白花、灰毛、落葉、不裂莢,籽粒圓形,種皮淡黃色,臍褐色,百粒重23.4克。花葉病毒病較輕。2006年、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干基):平均蛋白質含量42.5%、脂肪17.9%。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夏大豆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189.2公斤,比對照魯豆11號增產10.9%; 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93.4公斤,比對照菏豆12號增產3.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13000-15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魯南、魯西南地區作為夏大豆品種推廣利用。
3、圣豆九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34號
育種者: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嘉豆19號與早熟豆1號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熟夏大豆品種。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5天,比對照魯豆11號晚熟7天。有限結莢習性,株型收斂,株高75.7厘米,有效分枝2.6個,主莖17節,單株粒數99粒,長圓葉、白花、灰毛、落葉、不裂莢,籽粒橢圓形,種皮淡黃色,臍褐色,百粒重25克。花葉病毒病較輕。2006年、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干基):平均蛋白質含量42.8%、脂肪20.8%。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夏大豆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189.6公斤,比對照魯豆11號增產11.2%; 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13.1公斤,比對照菏豆12號增產2.5%。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13000-15000株。生長后期注意防倒伏。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魯南、魯西南地區作為夏大豆品種推廣利用。
五、花生(7個)
1.山花9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35號
育種者: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海花1號/花17)F1種子經60Co γ射線2萬倫琴輻射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27天,主莖高32.9厘米,側枝長36.9厘米,總分枝8條;單株結果12個,單株生產力21克;莢果普通型,網紋清晰,果腰較粗,果殼較硬,籽仁長橢圓形,種皮粉紅色,內種皮桔黃色,百果重207.4克,百仁重84.0克,公斤果數585個,公斤仁數1381個,出米率69.6%。抗旱及耐澇性中等。2007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蛋白質含量29.4%,脂肪50.7%,水分5.0%,油酸40.8%,亞油酸39.2%,O/L值1.04。經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鑒定:網斑病病情指數41.8,褐斑病病情指數14.7。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全省花生品種大粒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莢果337.3公斤、籽仁236.6公斤,分別比對照魯花11號增產13.0%和12.2%;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40.5公斤、籽仁244.0公斤,分別比對照豐花1號增產10.2%和11.9%。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8000-10000萬墩,每墩播2粒。施足氮肥,重施有機肥和磷肥,盛花至結莢期注意防旱灌溉。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播大花生品種推廣利用。
2.花育31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36號
育種者: 山東省花生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以栽培種四粒紅為母本,花生不親和野生種Arachis glabrata Benth為父本雜交,經果針離體培養獲得可育雜種,選取F2優良單株與栽培品系8122回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29天,主莖高50.7厘米,側枝長55.0厘米,總分枝9條;單株結果16個,單株生產力20克;莢果普通型,籽仁橢圓形,種皮粉紅色,內種皮金黃色。百果重220克,百仁重91.2克,公斤果數599個,公斤仁數1441個,出米率72.9%。抗旱及耐澇性中等。2007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蛋白質25.0%,脂肪51.2%,水分5.2%,油酸43.1%,亞油酸37.4%,O/L值1.15。經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鑒定:網斑病病情指數43.2,褐斑病病情指數17.7。
產量表現:在2005-2006全省花生品種大粒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莢果341.7公斤、籽仁249.0公斤,分別比對照魯花11號增產8.2%和9.3%;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15.3公斤、籽仁226.1公斤,分別比對照魯花11號增產3.3%和3.2%;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31.1公斤、籽仁243.7公斤,分別比對照豐花1號增產7.2%和11.8%。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沙質土壤或壤土。密度每畝10000墩,每墩播2粒。施足基肥,生育期間注意防治病蟲草害,后期注意防澇,適時收獲。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播大花生品種推廣利用。
3.花育30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37號
育種者: 山東省花生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094-9/95-1與9629-1-0雜交后系統選育。094-9/95-1引自美國,9629-1-0選自8130/79266的雜交后代。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26天,主莖高32.31厘米,側枝長37.4厘米,總分枝8條;單株結果13個,單株生產力21克;莢果普通型,網紋淺,籽仁橢圓形,種皮粉紅色,無油斑,無裂紋;百果重199克,百仁重77.8克,公斤果數623個,公斤仁數1459個,出米率67.6%。抗旱及耐澇性中等。2007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蛋白質23.8%,脂肪49.7%,水分5.2%,油酸51.8%,亞油酸30.0%,O/L值1.73。經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鑒定:網斑病病情指數46.4,褐斑病病情指數8.6。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全省花生品種大粒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莢果338.7公斤、籽仁234.1公斤,分別比對照魯花11號增產13.5%和11.1%;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38.6公斤、籽仁239.9公斤,分別比對照豐花1號增產9.6%和10.0%。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沙質土壤或壤土。高產栽培每畝10000墩,山嶺薄地或重茬地每畝10000-11000墩,每墩播2粒。施足基肥,生育期間注意防治病蟲草害,后期注意防澇,適時收獲。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播大花生品種推廣利用。
4.臨花5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38號
育種者:山東省臨沂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輻8707與徐州68-4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26天,主莖高35.5厘米,側枝長37.9厘米,總分枝8條;單株結果12個,單株生產力22克;莢果普通型,籽仁橢圓形,種皮粉紅色,無油斑,無裂紋;百果重198克,百仁重82.4克,公斤果數641個,公斤仁數1402個,出米率71.0%。抗旱及耐澇性中等。2007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蛋白質26.1%,脂肪49.9%,水分3.9%,油酸40.0%,亞油酸40.14%,O/L值1.11。經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鑒定:網斑病病情指數53.6,褐斑病病情指數7.3。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全省花生品種大粒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莢果316.9公斤、籽仁229.9公斤,分別比對照魯花11號增產6.2%和9.1%;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22.5、籽仁236.0公斤,分別比對照豐花1號增產4.4%和8.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沙質土壤或壤土。適宜密度每畝9000墩左右,每墩播2粒。施足基肥,足商播種,生育期間注意防治病蟲草害,注意化控防倒伏。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播大花生品種推廣利用。
5.濰花10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39號
育種者: 山東省濰坊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95-3與濰1365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 春播生育期124天,主莖高33.8厘米,側枝長38.5厘米,總分枝7條;單株結果13個,單株生產力21克;莢果普通型,籽仁橢圓形,種皮粉紅色,內種皮金黃色,無油斑,無裂紋;百果重204.0克,百仁重79.6克,公斤果數632個,公斤仁數1486個,出米率67.0%。抗旱及耐澇性中等。2007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蛋白質23.5%,脂肪50.9%,水分5.32%,油酸51.1%,亞油酸30.4%,O/L值1.68。經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鑒定:網斑病病情指數57.2,褐斑病病情指數15.2。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全省花生品種大粒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莢果337.4公斤、籽仁234.7公斤,分別比對照魯花11號增產13.1%和11.4%;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26.2公斤、籽仁233.9公斤,分別比對照豐花1號增產5.6%和7.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沙質土壤或壤土。適宜密度每畝10000墩,每墩播2粒。施足基肥,重施有機肥和磷肥,盛花至結莢期注意防旱灌溉,生育期間注意防治病蟲草害。成熟后及時收刨。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播大花生品種推廣利用。
6.花育32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0號
育種者: 山東省花生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S17與SP1098雜交后系統選育。S17系引自印度抗蚜植株,SP1098系79266輻射突變體。
特征特性: 春播生育期120天,主莖高36.0厘米,側枝長39.4厘米,總分枝8條;單株結果12個,單株生產力21克,莢果普通型,百果重173.0克,百仁重67克,公斤果數775個,公斤仁數1602個,出米率71.3%。抗旱及耐澇性中等。2007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蛋白質含量26.3%,脂肪50.7%,水分3.9%,油酸77.8%,亞油酸6.3%,O/L值12.3。經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鑒定:網斑病病情指數36.7,褐斑病病情指數26.4。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全省花生品種小粒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莢果273.9公斤、籽仁196.5公斤,分別比對照魯花12號增產4.5%和4.0%;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286.1公斤、籽仁211.41公斤,分別比對照花育20號增產11.3%和10.9%。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沙質土壤或壤土。適宜密度每畝10000-11000墩,每墩播2粒。生育期間注意防治病蟲草害,注意排灌。成熟時及時收曬。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播小花生品種推廣利用。
7.山花10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1號
育種者: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如皋西洋生/白沙1016)F1種子經60Co γ射線2萬倫琴輻射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 春播生育期115天,主莖高37.0厘米,側枝長40.8厘米,總分枝9條;單株結果14個,單株生產力21克;莢果蠶繭型,網紋粗淺,果腰中粗,籽仁圓形,種皮粉紅色,有光澤,內種皮淡黃色,無油斑,無裂紋;百果重150克,百仁重61克,公斤果數859個,公斤仁數1809個,出米率71.7%。2007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蛋白質26.2%,脂肪51.1%,水分4.9%,油酸41.4%,亞油酸38.8%,O/L值1.07。經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鑒定:網斑病病情指數50.4,褐斑病病情指數4.7。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全省花生品種小粒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莢果298.0公斤、籽仁216.0公斤,分別比對照魯花12號增產13.7%和14.3%;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286.1公斤、籽仁211.4公斤,分別比對照花育20號增產11.3%和10.9%。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沙質土壤或壤土。適宜密度每畝10000-11000墩,每墩播2粒。施足氮肥,宜重施有機肥和磷肥,盛花至結莢期注意防旱灌溉。成熟時及時收曬。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播小花生品種推廣利用。
六、大白菜(7個)
1.青研春白一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2號
育種者: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A29/A-21-7-13-s-1。A29為雄性不育系, A-21-7-13-s-1自交不親和系為日本春白菜品種自交分離選育。保持系B29為地方品種黑龍江二牛心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春白菜品種。生長期64天,比對照魯春白1號早熟2天。株高約36厘米,開展度約55厘米。外葉上沖,葉色深綠,白綠幫,葉面有光澤;球葉合抱,球頂略舒心,葉球呈炮彈形,單球重1.9公斤。球高28厘米,球徑20厘米。凈菜率63.7%,軟葉率38.8%,不結球株率1.3%,抽薹率0%,短縮莖4.0厘米。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檢驗:粗纖維含量0.4%,蛋白質0.82%,干物質4.1%,維生素C 16.4mg/100g鮮重,可溶性總糖1.79%。品嘗風味品質與對照相當。兩年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61.1%、病情指數21.1,病毒病病株率3.6%、病情指數1.2,軟腐病病株率4.6%。經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檢驗:中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37.1;中抗霜霉病,病情指數43.7。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春白菜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凈菜5247.0公斤,比對照魯春白1號增產13.9%;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凈菜4982.3公斤,比對照魯春白1號增產1.3%。
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3月底或4月上旬(5厘米地溫穩定在12℃以上)露地直播,平畦覆膜栽培。行距50厘米,株距40厘米,每畝種植3000-3300株。重施基肥,造足底墑,包心期追肥,中后期保持土壤見干見濕。注意防治害蟲。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春白菜品種推廣利用。
2.西白夏綠55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3號
育種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西由種子分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XB3-413332/津M27-1。雙親均為自交不親和系, XB3-413332 為夏白3號自交選育,津M27-1為天津小麻葉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夏白菜品種。生長期約54天,比對照魯白13號晚熟5天。株高約43厘米,開展度約53厘米。外葉上沖,葉色深綠,白綠幫,葉面皺縮、無刺毛;葉球直筒形,舒心,單球重1.0公斤左右。球高33厘米,球徑13厘米。凈菜率58.9%,軟葉率48.1%,不結球株率2.9%,無抽薹,短縮莖3.1厘米。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粗纖維含量0.8%,蛋白質1.82%,干物質6.4%,維生素C 37.2mg/100g鮮重,可溶性總糖1.58%。品嘗風味品質與對照魯白13號相當。兩年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65.2%、病情指數25.9,病毒病病株率4.3%、病情指數2.9,軟腐病病株率7.0%。耐熱性較好。經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性檢驗: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22.9;中抗霜霉病,病情指數40.8。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夏白菜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凈菜2568.2公斤,比對照魯白13號增產29.2%;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凈菜2860.4公斤,比對照魯白13號增產1.1%。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6月中、下旬施足基肥起垅播種,行距50厘米,株距35厘米,每畝種植3800株左右。肥水管理以促為主,及時防治病蟲害,雨天及時排澇。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白菜品種推廣利用。
3.膠蔬夏五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4號
育種者:膠州市東茂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夏優98-3-7-8-2/中青石99-2-5-9-8。雙親均為自交不親和系,夏優98-3-7-8-2為夏優自交選育,中青石99-2-5-9-8為中青石特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夏白菜品種。生長期約55天,比對照魯白13號晚熟6天。株高約33厘米,開展度約55厘米。外葉較上沖,葉色淡綠,白幫,葉面有光澤、無刺毛;球葉疊抱,葉球短筒形,單球重1.0公斤左右。球高23厘米,球徑16厘米。凈菜率56.6%,軟葉率54.0%,不結球株率3.4%,無抽薹,短縮莖6.4厘米。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粗纖維含量0.70%,蛋白質1.04%,干物質5.3%,維生素C 23.7mg/100g鮮重,可溶性總糖1.46%。品嘗風味品質與對照魯白13號相當。兩年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48.9%、病情指數22.4,病毒病病株率9.6%、病情指數5.5,軟腐病病株率14.5%。耐熱性中等偏好。經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性檢驗: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20.0;中抗霜霉病,病情指數43.0。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夏白菜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凈菜2158.8公斤,比對照魯白13號增產8.6%;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凈菜2320.5公斤,比對照魯白13號減產0.3%。
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6月中、下旬直播或育苗。宜壟上栽培,行距50厘米,株距45厘米,每畝種植3000株左右。苗期注意排澇,防治地下害蟲,保全苗。蓮座期開始包心時,加強肥水管理,促進包心。
審定意見:在全省(膠東地區除外)適宜地區作為夏白菜品種推廣利用。
4.濰白七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5號
育種者:山東省濰坊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BZ-02-17 / BZ-02-10。雙親均為自交不親和系, BZ-02-17是福山包頭變異單株自交選育, BZ-02-10是春夏王變異單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秋白菜中早熟品種。生長期約66天,比對照秋珍白6號早熟1天。株高38厘米,開展度50厘米。外葉半披張,深綠色,多皺褶,刺毛少,葉柄白而薄。葉球炮彈形,球葉合抱,稍舒心,球高32厘米,橫徑21厘米,單球重2.4公斤左右。凈菜率64.5%,軟葉率44.1%,不結球率2.6%。品嘗風味品質較好。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56.3%、病情指數17.9,病毒病病株率5.4%、病情指數3.5,軟腐病病株率10.6%,夾皮爛病株率0.2%。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粗纖維含量0.7%,維生素C 15.8mg/100g鮮重,蛋白質1.20%,干物質4.34%,可溶性總糖1.55%。2007年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性鑒定:中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42.2;抗霜霉病,病情指數21.9。
產量表現:在2006-2007年全省秋白菜品種早熟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凈菜4764.2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20.2%;在2007-2008年全省秋白菜早熟組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凈菜4495.0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34.7%。
栽培技術要點:一般在7月中、下旬播種,高壟直播,行距60厘米,株距45-50厘米,每畝種植3000株左右。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秋白菜中早熟品種推廣利用。
5. 新早5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6號
育種者: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255/9688。雙親皆為自交不親和系,255是膠白五號/貴龍五號組合自交選育,9688是南方種植品種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秋白菜早熟品種。生長期59天,比對照秋珍白6號早熟9天。株高30-35厘米,開展度55-60厘米,外葉半直立,深綠色,少刺毛,葉柄較薄,綠白色。葉球卵圓形,球葉疊抱,球高24厘米,橫徑17厘米,單球重1.4公斤。凈菜率63.4%,軟葉率46.4%。品嘗風味品質優于對照。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74.4%、病情指數27.2,病毒病病株率22.3%、病情指數15.3,軟腐病病株率12.2%,夾皮爛病株率0%。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粗纖維含量0.7%,維生素C 23.4mg/100g鮮重,蛋白質1.12%,干物質4.42%,可溶性總糖1.72%。2008年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29.6;中抗霜霉病,病情指數42.2。
產量表現:在2006年全國秋白菜品種早熟組區域試驗(山東試點)中,平均畝產凈菜4499.1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8.2%;在2007年全省秋白菜品種早熟組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凈菜2612.8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減產7.2%。在2008年全省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凈菜4061.6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10.8%。
栽培技術要點: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種,起壟播種,適宜密度為每畝37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膠東地區除外)適宜地區作為秋白菜早熟品種推廣利用。
6. 德高16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7號
育種者:德州市德高蔬菜種苗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QG32578/夏93。雙親均為自交不親和系,QG32578為秋冠自交選育,夏93為日本夏陽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秋白菜早熟品種。生長期64天,比對照秋珍白6號早熟4天。株高34厘米,開展度59厘米,外葉較披張,綠色,少刺毛,葉柄白色。葉球略呈倒錐形,球葉疊抱,球高30厘米,橫徑18厘米,單球重1.4公斤。凈菜率60.0%,軟葉率54.1%。品嘗風味品質明顯優于對照。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57.3%、病情指數20.9,病毒病病株率26.5%、病情指數18.3,軟腐病病株率16.7%,夾皮爛病株率6.8%。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粗纖維含量0.7%,維生素C 17.6mg/100g鮮重,蛋白質1.42%,干物質4.38%,可溶性總糖1.78%。2008年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25.9;中抗霜霉病,病情指數49.6。
產量表現:在2006年全國秋白菜品種早熟組區域試驗(山東試點)中,平均畝產凈菜4401.4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5.9%;在2007年全省秋白菜品種早熟組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凈菜3103.6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10.2%。在2008年全省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凈菜4291.0公斤,比對照秋珍白6號增產17.0%。
栽培技術要點: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種,起壟播種,適宜行距60厘米,株距40厘米,約為每畝27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膠東地區除外)適宜地區作為秋白菜早熟品種推廣利用。
7.天正橘紅5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8號
育種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669/663。雙親均為自交不親和系,669為北京橘紅心經自交、分離、抗病性轉育選育,663 為日本黃心優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秋季微型大白菜品種。生長期約66天,比對照琴萌1號晚熟5天。株高約28厘米,開展度35厘米。外葉較直立,葉色綠色,葉柄平薄,白綠,葉面核桃紋重,無光澤;球葉合抱,葉球圓筒形,球頂稍尖,球內葉橘紅色,單球重0.6公斤左右。球高約20厘米,球徑10厘米。凈菜率58.8%,軟葉率43.2%,不結球株率6.1%,無抽薹,短縮莖高約3.5厘米。2008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粗纖維含量0.6%,蛋白質1.41%,干物質5.7%,維生素C 29.6mg/100g鮮重,可溶性總糖1.72%。品嘗風味品質明顯優于對照。兩年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51.7%、病情指數13.6,病毒病病株率0.4%、病情指數0.1,軟腐病病株率4.9%。經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性檢驗:中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數36.3;中抗霜霉病,病情指數40.0。
產量表現:在2007-2008年全省微型大白菜品種(秋季)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凈菜3891.7公斤,比對照品種琴萌1號減產22.8%;2008年(秋季)生產試驗平均畝產凈菜4362.7公斤,比對照品種琴萌1號減產20.9%。
栽培技術要點:秋季適宜8月中、下旬播種。平畦或小高畦栽培,行距25厘米,株距25厘米,每畝種植10000株左右。施足基肥,及時追肥,注意防治蚜蟲、小菜蛾等蟲害。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秋微型大白菜品種推廣利用。
七、茄子(4個)
1. 紫陽長茄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49號
育種者:山東省濰坊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6B029/H91-26-8。6B029為黑龍江齊茄一號/重慶三月茄自交選育,H91-26-8是韓國雜交種黑珊瑚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長茄品種。植株生長勢強,枝條較細,幼苗生長速度快,葉色濃綠。極早熟,一般從出苗到門茄開花大約95天。門茄一般在第8節坐果,比對照“94-1”提早7-8天。坐果能力強,一葉一花序,一花序能同時坐2-3果。果實為亮黑色,有光澤,紫萼,果實長28-35厘米,直徑為5-6厘米,單果重250-350克,果實肉質細潤,種子少,品質佳,硬度好,耐貯運。該品種耐濕、耐弱光,適宜保護地栽培。兩年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茄子花葉病毒病病株率為0;葉霉病病株率31.8%,病情指數20.4。
產量表現:在1997-1999年山東省冬暖棚茄子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5434.3公斤,比對照94-1增產20.6%; 1999-2000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68.1公斤,比對照94-1增產16.5%;2008-2009年種植觀察試驗畝產6627.5公斤,比對照“94-1”增產13.5%。
栽培技術要點:小拱棚栽培1月下旬育苗,3月底4月初定植;日光溫室越冬栽培,8月中下旬定植,密度為每畝2000株,定植后加強水肥管理,促進植株迅速生長,采取雙干整枝,前期以主干結果;越冬栽培到深冬季節(12月中旬)摘心,以萌發的側枝結果為主,春季對側枝不斷進行摘心換頭,及時疏花疏果,提高商品率。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保護地茄子早熟品種推廣利用。
2. 魯蔬長茄1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50號
育種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濟南長茄/B-37。
特征特性:長茄品種。植株生長勢中等偏強,莖、葉紫色。中早熟。第一雌花著生于主莖第8節。果實為紫黑色,紫萼,質地較硬,果實長圓柱形,長約30厘米,直徑約6厘米,單果重約260克,肉質細嫩,品質佳。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綿疫病、黃萎病病株率為0,褐紋病病株率為20%,病情指數13.0。
產量表現:在2007年山東省露地茄子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5946.3公斤,比對照郭莊長茄增產9.0%; 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52.5公斤,比對照郭莊長茄增產12.6%。
栽培技術要點: 1月下旬育苗, 4月下旬露地定植;覆蓋地膜。行距80厘米,株距45厘米,密度每畝約為1900株。注意預防蚜蟲、紅蜘蛛、綿疫病。后期加強肥水管理,防早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露地早熟品種推廣利用。
3. 西星長茄1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51號
育種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西由種子分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98-35/04-39。98-35是福星長茄自交選育,04-39是布利塔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長茄品種。植株生長勢強,莖、葉綠紫相間,花紫色。中早熟,第一雌花著生于主莖第9-10節。果實粗棒形,單果重約380克,萼片綠紫相間 ,果色黑亮,商品性好,果肉淺綠,肉質細嫩,品質佳。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綿疫病、黃萎病病株率為0,褐紋病病株率為12%,病情指數7.0。
產量表現:在2007年山東省露地茄子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6969.1公斤,比對照郭莊長茄增產28.0%; 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25.5公斤,比對照郭莊長茄增產30.9%。
栽培技術要點:露地栽培3月中旬育苗,終霜期定植,一般采用大小行,大行距80-90厘米,小行距60-70厘米,株距50-60厘米。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露地茄子中早熟品種推廣利用。
4. 淄茄一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52號
育種者:淄博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郭莊長茄/大黑龍。
特征特性:長茄品種。植株生長勢強,株高100厘米以上,開展度70?80厘米。株形直立,莖桿綠色,上有短刺,葉橢園形,綠色。中晚熟。第一果著生于主莖第8?9片葉,萼片紫黑色,果實粗棒狀,果長約30厘米,橫徑約8 厘米,單果重約360克。 果色紫黑偏紅,果肉白色,肉質柔嫩,籽少,品質好。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黃萎病病株率為0;綿疫病病株率為10%,病情指數8.58;褐紋病病株率為22%,病情指數12.0。
產量表現:在2007年山東省露地茄子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6125.7公斤,比對照郭莊長茄增產13.0%; 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40.2公斤,比對照郭莊長茄增產14.4%。
栽培技術要點:1月下旬育苗, 4月下旬露地定植;覆蓋地膜。行距80厘米,株距50厘米,密度約為每畝1500株。早春番茄靈沾花防止落花落果,注意預防蚜蟲、紅蜘蛛、綿疫病。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露地茄子中晚熟品種推廣利用。
八、西葫蘆(2個)
1. 淄葫一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53號
育種者:淄博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QS1-3-12-8/ DL-17-4-5。QS1-3-12-8為纖手一號自交選育,DL-17-4-5為大龍翠玉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屬短蔓矮生型。生長勢強,蔓綠色,蔓長40-50厘米,株幅50-60厘米,葉掌狀五裂,深綠色,葉面有稀疏白色斑點。第一雌花著生于4-5節,瓜碼密,連續結瓜性強,可同時結瓜4-5個。定植后35天左右開始采收嫩瓜。瓜條順直,圓柱形,長20-22厘米,橫徑6厘米,單果重390克左右。嫩瓜皮色淡綠,有光澤,肉質細膩,品質好。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65.0%、病情指數28.5,病毒病病株率31.0%、病情指數4.8,白粉病病株率60.0%,病情指數52.3。
產量表現:在2007全省西葫蘆春露地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2416.4公斤,比對照品種濰早1號增產16.6%;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82.4公斤,比對照品種濰早1號增產29.4%。
栽培技術要點:早春栽培適宜3月下旬播種,4月下旬露地定植。適宜密度為每畝1900株左右。雌花初開時注意人工授粉,保花保果。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露地西葫蘆品種推廣利用。
2. 西星西葫蘆1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9054號
育種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西由種子分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20-85-2-1-2-1/21-3-1-2-1-1。20-85-2-1-2-1為美國碧玉自交選育,21-3-1-2-1-1為以色列喜馬拉雅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屬短蔓矮生型。生長勢強,蔓綠色,蔓長40-50厘米,株幅45-55厘米,葉掌狀五裂,深綠色,葉面有稀疏白色斑點。第一雌花著生于5-6節,瓜碼密,連續結瓜性強,可同時結瓜4-5個。定植后35天左右開始采收嫩瓜。瓜條順直,圓柱形,長20-22厘米,橫徑5.5厘米,單果重400克左右。嫩瓜皮色淡綠,有光澤,肉質細膩,品質好。區域試驗調查結果平均:霜霉病病株率44.0%、病情指數12.7,病毒病病株率22.5%、病情指數2.7,白粉病病株率39.0%、病情指數12.4。
產量表現:在2007全省西葫蘆春露地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2975.9公斤,比對照品種濰早1號增產43.5%;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24.4公斤,比對照品種濰早1號增產33.8%。
栽培技術要點:早春栽培適宜3月下旬播種,4月下旬露地定植。適宜密度為每畝1900株左右。雌花初開時注意人工授粉,保花保果。注意預防早春蚜蟲。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露地西葫蘆品種推廣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