蕓豆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豆2009001
品種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從澳大利亞蕓豆LRK333中系統選育而成,原品系代號2004-14。2006年寧夏種子管理站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株高30-40?,花淡粉色,植株矮,株型直立,主莖分枝3.0-4.0個,主莖節數5-7節,單株莢數10個,莢長10.5-11.5?,單莢粒數4-5粒,籽粒淺紅色,百粒重50.0g。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楊凌)檢測:籽粒含水分11.82%, 粗淀粉44.53%,粗蛋白24.75%,粗脂肪1.25%。
生育期85-90天,中早熟品種。抗旱性強,抗倒伏,適播期長,除單種外,還可與玉米、馬鈴薯等間、套種。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干旱區水地,半干旱區水、旱地以及陰濕區旱
地種植。
2007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39.33?;2008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02.93?;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1.13?。
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夏播蕓豆播種越早越好,忌重茬。單作每畝播種5kg,播深3-5cm,行距50cm,種植密度1.2-1.47萬株/畝。(2)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培土,防病治蟲。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如播種前不施底肥(有機肥),應結合整地施N、P、K復合肥15-20 kg/畝,并在分枝期追施尿素5kg/畝,如花期遇旱,應適當灌水;生長期間及時防治蚜蟲、紅蜘蛛等。(3)收獲:生長期長的地區,應實行分批采收,以提高產量和品質;收獲后及時晾曬、脫粒,以防霉變發生。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豆2009002
品種來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從阿根廷引進的黑蕓豆品種中經系統選育而成,原系號Y02A8。2006年寧夏種子管理站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幼苗深綠色,莖綠色,葉色深綠,葉心形,紫白花,株高47.7-50.9?,株型直立,主莖分枝4.2-4.7個,主莖節數 9.2-10.1節,單株莢數19.0-23.3個,莢長 8-9 cm,莢粒數 5-6粒,籽粒黑色,粒卵圓形,種臍白色,百粒重 19.8-21.1g,百克粒數 468-529粒。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楊凌)檢測:籽粒含水分11.77%,粗淀粉46.48%,粗蛋白25.81%,粗脂肪1.71%。
生育期93-98天,中熟品種。抗旱性強,抗倒伏,適播期長,除單種外,還可與玉米、馬鈴薯等間、套種。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干旱區水地,半干旱區水、旱地以及陰濕區旱地種植。
2007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38.67?; 2008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5.67?;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7.17?。
栽培技術要點 (1)選地整地:忌重茬連作,以小麥、玉米、馬鈴薯等茬口為宜;蕓豆頂土能力較差,應選擇通透性好、肥力中上等的壤土。(2)適期播種:當5-10cm地溫穩定在12-13℃以上時即可播種,播種量3-4kg/畝,保苗0.8萬株/畝,機械條播行距為50-60cm,株距10cm;人工穴播穴距25-30cm,每穴4-5粒種子,穴保苗2-3株。(3)田間管理:及早間苗、定苗,每穴留苗2-3株,及時防治病蟲害。(4)適時收獲:選擇晴天早晚進行,防止炸莢;收獲后在田間放置7-10天,再進行脫粒。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豆2009003
品種來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從美國引進的紅蕓豆品種中經系統選育而成,原系號YA2002。2006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種子管理站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幼苗深綠色,莖綠色,葉淺綠色,葉心形,株高41-44?,株型直立,主莖分枝3.9-4.5個,主莖節數6.9-7.4節,單株莢數12.0-12.2個,莢長10.9-11.8cm,莢粒數4.3粒,白花,籽粒紫紅色,淺凹陷腎形,臍環為紫色,百粒重45.9-47.0g,百克粒數218-223粒。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楊凌)檢測:籽粒含水分11.78%, 粗淀粉47.54%,粗蛋白25.94%,粗脂肪1.36%。
生育期90-92天,中熟品種。抗旱性中等,抗倒伏,適播期長,除單種外,還可與玉米、馬鈴薯等間、套種。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干旱區水地,半干旱區水、旱地以及陰濕區旱地種植。
2007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4.67?;2008年區域試驗平均產畝100.47?;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2.57?。
栽培技術要點 (1)選地整地:忌重茬連作,以小麥、玉米、馬鈴薯等茬口為宜;蕓豆頂土能力較差,應選擇通透性好、肥力中上等的壤土。(2)適期播種:當5-10cm地溫穩定在12-13℃以上時即可播種,播種量4-5.33kg/畝,保苗0.6-0.8萬株/畝;機械條播行距50-60cm,株距10cm;人工穴播穴距25-30cm,每穴4-5粒種子,穴保苗2-3株。(3)田間管理:及早間苗、定苗,每穴留苗2-3株;及時防治病蟲害。(4)適時收獲:選擇晴天早晚進行,防止炸莢;收獲后在田間放置7-10天,再進行脫粒。
豌豆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豆2009004
品種來源 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法國半無葉豌豆/白玉豌雜交選育而成。2006年寧夏種子管理站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幼苗深綠色,小葉片退化為卷須,托葉大小中,半無葉,株高57.2?,植株矮,株型直立,白花,成熟莢黃白色,單株有效分枝2.87個,單株結莢12.5個,每莢3-6粒,結莢層數較多3-8層,每層1.5 莢,每株40粒,籽粒黃白色,較大,圓粒,千粒重237.5g。可采收鮮莢脫粒,鮮莢長7.15cm,寬1.56cm;商品莢平均百莢鮮重390g,鮮籽千粒重384g,鮮莢出籽率40.1%,可用于速凍加工,鮮籽綠色,口感和商品性具佳。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楊凌)檢測:籽粒含水分12.0%,粗淀粉46.83%,粗蛋白21.47%,粗脂肪1.31%。
春播,生育期80天,中熟品種。較抗寒,抗旱性中等,抗倒伏。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干旱區水地,半干旱區水、旱地以及陰濕區旱地種植。
2006年寧南山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9.41?,較對照草原224增產57.6%;2007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3.28?,較對照草原224增產37.89%;2008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3.85?,較對照草原224增產23.01%;三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2.36?,較對照草原224增產36.43%。
栽培技術要點 (1)選地:選用不重茬、不照茬的水地或地勢平坦的川旱地、山臺地。(2)施肥:以基肥為主,不宜用化肥做種肥,在施農家肥1500?-2000?/畝的基礎上,施二銨10-20?/畝。一般不追肥,視苗情,可適當于初花期追施尿素。(3)播量:8-12.05?/畝,密度3萬株/畝。(4)播期:以3月下旬到4月上旬為宜。如遇特殊氣候或救災需要可延遲到5月下旬。(5)田間管理:及時鋤草、松土,拔大草,噴藥防治蚜蟲和鼠害。(6)適時收獲:當莖、葉變為黃白色,子粒與莢殼分離呈本品種顏色即可收獲。收后晾曬,嚴防雨淋。
壩豌一號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豆2009005
品種來源 河北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以生食荷蘭豆/Azur雜交系統選育而成。2006年寧夏種子管理站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幼苗深綠色,植株半無葉直立(托葉正常,羽狀復葉全部變成卷須相互纏繞直立,直至成熟),株高40-70cm,主莖一般不分枝,葉片深綠色具蠟質層,花白色,多花多莢,雙花率高達75%以上,單株結莢8-10個,最多達14個,莢長5.4-6.0cm,莢寬1.4-1.5cm,單莢粒數一般3-4粒,籽粒圓形,種皮綠色,黃臍,百粒重24.1-26.0g。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楊凌)檢測:籽粒含水分12.17%,粗淀粉55.91%,粗蛋白20.88%,粗脂肪1.64%。
春性,生育期85-95天,中熟品種。抗旱,抗病性較強,通風透光性好,防風抗倒伏能力強,群體結構綜合性狀優異。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干旱區水地,半干旱區水、旱地以及陰濕區旱地種植。
2006年寧南山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21.19?,較對照草原224增產19.9%;2007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3.17?,較對照草原224增產29.84%;2008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2.15?,較對照草原224增產14.73%;三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2.19?,較對照草原224增產20.47%。
栽培技術要點 (1)選地:選用不重茬的水地或坡地、旱灘地、二陰灘地。(2)施肥:開花至結莢時期,結合澆水進行一次追肥,追尿素5-10?/畝。(3)播量:播種量15?/畝。(4)播期:播期為4月底至5月初。(5)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鋤草,防治病蟲害。(6)適時收獲:當莢殼變為黃白色,籽粒與莢殼分離呈本品種顏色即可收獲。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豆2009006
品種來源 甘肅省定西市旱作農業科研推廣中心以81-5-12-4-7-9/天山白豌豆雜交選育而成。2006年寧夏種子管理站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葉色綠、莖綠,株高50-80cm,白花,主莖分枝0.4個,主莖節數15.8節,單株莢數5.8個,莢長6.06cm,莢粒數10.3粒,籽粒綠色,圓粒,光滑,百粒重13.8-20.6g。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楊凌)檢測:籽粒含水分11.73%, 粗淀粉46.13%,粗蛋白21.27%,粗脂肪1.43%。
春性,生育期80-90天,中熟品種。抗旱,耐根腐病。可單種,或與玉米、馬鈴薯等間、套種。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干旱區水地,半干旱區水、旱地以及陰濕區旱地種植。
2006年寧南山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17.93?,較對照草原224增產16.6%;2007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9.05?,較對照草原224增產18.61%;2008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4.52?,較對照草原224增產23.48%;三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0.97?,較對照草原224增產19.51%。
栽培技術要點 (1)選地整地:選用年降水300mm以上,海拔2500m以下不重茬的山旱地、梯田地、川旱地和水川地等;前茬作物收后立即進行深耕,蓄水保墑。前茬以莜麥茬為最好,其次為麥、馬鈴薯、糜谷等茬口。(2)合理施肥:以基肥為主,在施農家肥1500?-2000?/畝的基礎上,加施二銨10?-20?/畝,過磷酸鈣11-16kg/畝,尿素5-6.5kg/畝。(3)合理密植:旱地14-15?/畝,水川區可適當增加播種量。(4)適期播種:以3月中旬到4月初為宜。如遇特殊氣候或救災需要可延遲到6月中旬。(5)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鋤草、松土,拔大草,苗期及時防治潛葉蠅,中后期防治蚜蟲、豌豆象和豌豆小卷葉蛾,水地及二陰地種植時中后期應防治白粉病。(6)適時收獲: 70-80%豆莢枯黃即可收獲,以上午收獲較好,豌豆植株收后應自然風干,防止淋雨,及時打碾脫粒曬干入庫。
草豌豆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豆2009007
品種來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地方品種靖邊草豌豆單株混合選擇而成。2006年寧夏種子管理站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幼苗綠色,莖綠色,針葉,葉灰白色,花紫白色,株高39.7-54.2?,株型直立,主莖分枝6.0-7.9個,主莖節數 16.6-19.2節,單株莢數22.1-29.5個,莢長3.2-3.4cm,莢粒數2.3-2.6粒,籽粒白色,粒形馬牙型,千粒重185-212g。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楊凌)檢測:籽粒含水分12.32%, 粗淀粉45.70%,粗蛋白25.97%,粗脂肪1.19%。
春性,生育期83-103天,中熟品種。抗旱耐薄,抗倒伏,適播期長。除單種外,也可與大麥、燕麥、黑麥間作混種。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干旱區水地,半干旱區水、旱地以及陰濕區旱地種植。
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18.25?;2007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6.37?;2008年平均畝產190.22?;三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8.27?。
栽培技術要點 (1)選地整地:忌重茬連作,以小麥、玉米、馬鈴薯、瓜類、菜類等茬口為宜。(2)施肥:高產田塊一般施腐熟農家肥1000kg/畝,磷肥20-30kg/畝,硫酸鉀6.67-10kg/畝。(3)適期播種:春播,當5-10cm地溫穩定在12-13℃以上時即可播種;山坡地播種量2.5-3kg/畝,行距30-40cm,播深4-5cm。(4)田間管理:及早間苗、定苗,及時中耕除草。(5)適時收獲:一般當80%豆莢變淺黃,籽粒干硬即可收獲。草豌豆也可作青貯飼料和干草,以開花結莢期刈割為宜。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豆2009008
品種來源 寧夏固原地方品種。
特征特性 幼苗綠色,株高52.7?,株型直立,白花,主莖分枝7-8個,主莖節數17個,單株莢數25.4個,莢長3.3?,每莢2.4粒,千粒重187g。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楊凌)檢測:籽粒含水分12.16%, 粗淀粉46.41%,粗蛋白25.52%,粗脂肪1.15%。
春性,生育期96天。抗旱,較抗寒,抗倒伏,適播期長,除單種,還可與玉米、馬鈴薯、麻子、向日葵、構杞等間、套種。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在寧夏西吉、鹽池、原州區干旱、半干旱區種植。
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14.59kg;2007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7.19kg;2008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0.37kg;三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0.67kg。
栽培技術要點 (1)選地:選用不重茬、不照茬的水地或地勢平坦的川旱地、山臺地。(2)施肥:以基肥為主,不宜用化肥做種肥,一般不追肥,在施農家肥1500-2000 kg/畝的基礎上,加施二銨10-20kg/畝。(3)播量:15kg/畝。(4)播期:以3月下旬到4月上旬,最遲不超過5月底。(5)田間管理:及時鋤草、松土,拔大草,噴藥防治蚜蟲和鼠害。(6)適時收獲:當莖、葉變為黃白色,子粒與莢殼分離呈本品種顏色即可收獲。收后晾曬,嚴防雨淋。
04鑒1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豆2009009
品種來源 甘肅省農科院作物所從國際干旱地區研究中心(ICARDA)引進。2006年寧夏種子管理站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植株直立,株高25.6cm,單株分枝4.7個,單株結莢15-20個,單株無效莢2-3個,單莢粒數1.5個,單株粒數30個,粒徑0.4cm,千粒重26.5-33.4g。白花,灰粒,籽粒光滑。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楊凌)檢測:籽粒含水分11.84%, 粗淀粉52.67%,粗蛋白23.63%,粗脂肪1.37%。
生育期75天,中熟品種。抗旱,耐薄,抗倒伏。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干旱區水地,半干旱區水、旱地以及陰濕區旱地種植。
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9.3?;2007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4.22?;2008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5.11?;三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19.69?。
栽培技術要點 (1)整地選地:扁豆根系分泌酸性物質,忌連作,常與胡麻、糜子、馬鈴薯等進行輪作。(2)施肥:肥料選擇上以磷、鉀肥為主,一般基施優質農家肥2000?/畝,普磷25?/畝,帶種肥磷酸二銨1-1.5?/畝或三料磷肥3-5?/畝。(3)播種:3月上旬~4月上旬均可播種,但以驚蟄前后為最佳播期;播量旱地5?/畝,水地7.5-8?/畝,播深3~5cm。(4)田間管理:播后遇雨要及時破除板結;齊苗后松土鋤草,用40%樂果乳油或10%大功臣乳油兌水噴霧防治蚜蟲。(5)收獲:田間大部分植株變黃,植株下部豆莢變褐色,全株干莢約為50%時,即可收獲。收獲方式以刈割為好,以便保留根茬,培肥地力。
糜子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糜2009001
品種來源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農科所以達旗?糜子/和林大黃糜子雜交選育而成。2006年寧夏種子管理站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株高138.1cm,主莖節數7.7個,側穗型,主穗長31.5cm,穗粒重6.1g,分蘗成穗整齊,粒黃色,千粒重7.7g。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楊凌)檢測:籽粒含水分12.18%,粗蛋白10.81%,粗淀粉57.32%,粗脂肪3.08%。
粳性,生育期99天,需≥10℃有效積溫1900℃左右,中早熟品種。抗旱、抗鹽、抗倒伏、抗落粒性強。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干旱、半干旱、≥10℃有效積溫1900-3100℃的糜子主產區旱地種植。
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0.11?,較對照榆糜3號增產5.43%;2007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03.19?,較對照榆糜3號增產19.7%;2008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06.22?,較對照榆糜3號增產13.7%;三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6.45?,較對照榆糜3號增產12.0%。
栽培技術要點 (1)播種:5月上旬至6月上旬播種,播種量1.5kg/畝,密度7×104-8×104株/畝。(2)施肥:施肥以底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一次性施入。(3)除草:生長期間注意中耕除草。(4)收獲:成熟后及時收獲。
寧糜17號(固01-391)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糜2009002
品種來源 寧夏固原市農科所以鼓鼓頭/62-02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莖稈、葉鞘、葉片、穎殼均為綠色,主莖高141.0 cm,主莖節8節,次生根28條,葉下披,茸毛較多,側穗型,穗長29.9cm,穗粒重6.1g,紅粒,籽粒小,千粒重6.7g,米色淡黃,出米率80%。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楊凌)檢測:籽粒含水分13.83%,粗蛋白11.69%,粗淀粉54.57%,粗脂肪3.25%。
粳性,生育期102天,中早熟品種。幼苗階段耐旱能力較強。豐產性好,穩產性較好。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南部山區旱地種植。
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19.28kg,較對照榆糜3號減產10.24%;2007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90.52kg,較對照榆糜3號增產12.26%;2008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15.39kg,較對照榆糜3號增產18.7%;三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8.93kg,較對照榆糜3號增產7.44%。
栽培技術要點 (1)合理輪作:輪作周期應控制在2-3年以上為宜。(2)施肥:以底肥為主,一般施農家肥2000kg/畝,磷酸二銨7-10kg/畝。種肥尿素2.5kg/畝,先播種肥,后播種子,以防止燒苗。(3)播種:年均溫6-7℃半干旱區5月中旬至6月中旬等雨搶墑播種,年均溫≥7℃地區5月中旬至7月上旬有雨均可播種。播量1.5kg/畝,保苗8-10萬株/畝。(4)田間管理:及時破除土壤表層板結,確保全苗。松土除草,防治麻雀危害。(5)及時收獲:注意把握成熟期,早霜來臨前及時收獲,以防落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