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攀豇二號
(1)品種來源:由攀枝花市農科所采用早熟品種“特早之豇30”和“成豇3號”進行雜交,經7代選育而成的極早熟品種。
(2)特征特性:植株蔓性,長勢旺,蔓長2.5米以上,莖蔓呈左旋形,側枝1-2個;三出復葉,互生,小葉盾形,葉面光滑,深綠色;蝶形花,總狀花序,每花序有花4-6朵,近似成對著生,花紫藍色,以主蔓結莢為主,始花節位低,早期結莢多,平均2-3節即可結莢,初花和始收期較之豇28-2提前5-7天,早期產量占總產量的53%左右;莢淡綠色,莢長60-65厘米,單莢重18克左右,條莢均稱,商品性好;種子腎形,種皮黑色,百粒重12克左右;豆莢肉質脆嫩,纖維少,極早熟,播種至采收40-50天,全生育期90-110天。易早衰,應及時追肥。
(3)產量表現:平均畝產2000公斤左右,高產可達3000公斤以上,較之豇28-2增產15%以上。
(4)栽培要點:施足基肥,重施磷、鉀肥,結莢期加強肥水管理,防止早衰;建議行株距50-50厘米×28-30厘米,每穴3-4株,畝播種量2.0-2.5公斤;地膜覆蓋栽培;不打側蔓,主側蔓均可結莢;現蕾開花期及時防治豆莢螟、棉鈴蟲、斜紋夜蛾,生育期內注意防治斑潛蠅、蚜蟲、銹病、白粉病等。
(5)適宜種植地區:適應性廣,特別適合我省及其類似豇豆生產區域保護地冬春反季節早熟栽培。
2、攀雜苦瓜二號
(1)品種來源:母本是攀枝花市農科所從湖南引進的株州白苦瓜(A9),經多年系統選育而成穩定的強雌系A9-8-2-2,父本B9為經提純后的藍山苦瓜,歷時十年雜交選育而成的苦瓜雜一代新品種。
(2)特征特性:植株蔓生,莖五棱,濃綠色,被茸毛;莖節發生側蔓、卷須和花芽,生長勢中等,株高4米左右,分枝性中等,一般發生側枝3-5個;葉掌狀深裂,綠色具葉柄;花單生黃色,雌雄同株異花,第一雌花節位9節左右,可連續出現雌花;果實紡錘形,綠白色,果面為條狀間點狀瘤突,有光澤,長29.8厘米,莖粗4.6厘米,肉厚0.8厘米;種子盾形,淡黃色,種皮較厚,有花紋,百粒重15.6克,單瓜采種20-50粒;味甘苦,質脆,肉玉綠白色,口感好;早熟,定植至始收60天左右,全生育期140天。生長后期瓜稍有扭曲現象。
(3)產量表現:平均畝產2200公斤左右,高的可達3000公斤。(平均單瓜重206克)。
(4)栽培要點:攀西河谷地區早春栽培,11月底-12月上旬播種,采用雙膜覆蓋栽培,播期可提前至10月底-11月上旬。播前磕破種嘴,浸種催芽,露白后播于營養缽;畝栽3200-3400株。重施底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蔓長30厘米時開始搭架綁蔓,及時打叉,留主蔓結瓜。注意防治蚜蟲、白粉、霜霉、枯萎病。
(5)適宜種植地區:我省及其它苦瓜生產區域均可播種。
3、攀雜苦瓜五號
(1)品種來源:攀枝花市農科所從株州長白苦瓜經多年選育而成的強雌系作為母本,從瀘州大白苦瓜中選育出自交系作為父本,配制成的雜一代苦瓜新品種。
(2)特征特性:莖蔓生五棱,濃綠色,被茸毛,莖節發生側蔓,卷須和花芽,生長勢中等,株高3.5米左右,分枝性中等,一般發生側枝3-5個;葉掌狀深裂,綠色具葉柄;花單生黃色,雌雄同株異花,第一雌花節位10節左右,以后可連續出現雌花;商品嫩瓜紡錘形,綠白色,果面條狀間點狀瘤突,有光澤,長28.4厘米,莖粗4.5厘米,肉厚0.8厘米,種子盾形,淡黃色,種皮較厚,有花紋,百粒重15.6克,單瓜采種20-50粒;味甘苦,質脆,肉玉綠白色,口感好,早熟,定植至始收60天左右,全生育期140天,生長后期瓜肩稍細。
(3)產量表現:平均單瓜重194.2克。畝產2500公斤左右,高產3000公斤左右。
(4)栽培要點:攀西河谷地區早春栽培,一般11月底12月上旬播種,采用雙膜覆蓋,播期可提前一個月。播前磕破種嘴,浸種催芽,露白后點播于營養缽;畝栽3200-3400株;重施底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蔓長30厘米時搭架綁蔓,及時打杈,留主蔓結瓜。
注意防治蚜蟲、白粉、霜霉、枯萎病。
(5)適宜種植地區:我省及其它苦瓜生長區域均可種植。
4、攀豇一號
(1)品種來源:由攀枝花市農科所從之豇19中,經系統選育而成的早熟豇豆新品種。
(2)特征特性:植株蔓性生長,長勢旺,蔓長3米以上,莖蔓呈左旋形,側枝3-4個;葉三出復葉,互生,小葉盾形,葉片大,葉面光滑,深綠色,葉柄長17厘米;蝶形花,總狀花序,每個花序有花4-6朵,花序柄長13厘米,花紫藍色,主側蔓均能結莢,初莢節位第三節,7節以上幾乎節節有莢,平均結實率63%;莢綠白色,平均莢長55-60厘米,單莢重20-30克,莢形整齊,豆莢粗壯、挺直、緊實,耐老不易走籽,商品性好;種子腎形,種皮紅褐色,百粒重15克左右;肉質脆嫩,纖維少、口感好;早熟,早春露地播種?始花期50-60天,喜光、不耐蔭。
(3)產量表現:畝產2000公斤左右,高產可達3500公斤以上,較之豇28-2增產15%以上。
(4)栽培要點:適宜地膜覆蓋栽培,不宜在大棚內種植,以避遮蔭徒長;春夏季均可栽培,夏季較春季栽培長勢更旺,產量更高,莢形更好;干籽直播或育苗,兩片真葉完全展開前定植;建議株行距28-30厘米×50-55厘米,每穴定苗2-3株;開花前不宜肥水過多,開花結莢后追肥2-3次。注意防治銹病、白粉病、疫病及斑潛蠅、豇豆螟、豆莢螟、蚜蟲、紅蜘蛛。
(5)適宜種植地區:適應范圍較廣,特別適合攀西地區及其它陽光充足的地區種植。
5、蓉椒6號
(1)品種來源:“蓉椒6號”是由母本9804和父本9909配制而成的雜一代品種。母本9804是從四川省辣椒品種資源中經5年定向選擇的自交系。中晚熟。父本9909是從中國蔬菜所引進的線椒品種,經6年定向選擇的自交系。早中熟。
(2)特征特性:植株長勢強,株高75厘米,株幅70-80厘米。始花節位8-9節,定植至始收55天左右,早中熟。果實線形,長18-20厘米,橫徑1.21厘米,青熟果綠色,老熟果鮮紅色,單果重8.3克,味辣,商品性好。畝產1800-2000公斤。生產適應性、抗逆、抗病性強。
(3)產量表現:畝產1800-2000公斤,比對照“二金條”增產16.93%-101.9%。
(4)栽培要點:播種期:10月中旬播種,11月中旬假植。定植期:3月中旬帶土定植大田。畝定植2800-3000穴(雙株)。施肥及田間管理:底肥畝施有機肥2000公斤,尿素30公斤,過磷酸鈣60公斤,氯化鉀15公斤。定植后7-10天施清糞水1次。中后期及時追肥。培土1-2次,注意防治煙青蟲、茶黃螨。及時采收,促進連續座果,增加產量。
(5)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及長江流域春、秋兩季種植區域。
6、成豇四號
(1)品種來源:該品種系成都市第一農科所1996-2003年通過雜交系統選育而成,母本成豇三號,父本為該所引進品系87-5。
(2)特征特性:早熟、高產、結莢性好,品質優,生長勢強,采收時間長,食嫩莢為主,果莢細嫩、莢肉厚、纖維少、耐老、品質佳、商品性好,比對照“掛面青”和“之青三號”早熟一周左右,嫩莢平均比對照長15-20厘米,是一個適合加工的豇豆專用新品種,初花節位3-4節,播種到初花40-45天。
(3)產量表現:畝產量3000公斤左右,比對照高15-20%。
(4)栽培要點:采用育苗移栽,長江流域3月中旬為宜,采用地膜覆蓋,直播在3月下旬或4月初,1.5米包溝開廂,栽兩行,窩距30厘米,每窩3株,施足底肥,追肥2次,防病蟲4次,搭人字架引蔓。
(5)適宜種植地區:適應推廣于可種植豇豆地區,最適宜長江流域食青莢的地區栽培。
7、成豇五號
(1)品種來源:該品種系成都市第一農科所通過雜交系統選育而成的豇豆品種。1997年用成豇一號作母本,2208父本配制組合,通過98-2000年對其雜交后代7代定向單株混合育成的極早熟豇豆新品種(6125)。
(2)特征特性:“成豇五號”性狀穩定,整齊,極早熟,高產,結莢率高,結莢性好,品質優良,早期產量明顯高于“之豇28-2”和“成豇三號”,耐肥、耐病、耐漬水力強。
需肥量大,易脫肥。因此,將加大底肥的施用和及時追肥,播種至初花30-35天,始花結位2-3節。
(3)產量表現:比對照“成豇三號”早熟2-3天,前期產量畝增10-15%,比對照“之豇28-2”早熟15-20天,前期產量比“之豇28-2”高30-40%,平均畝產2500-2800公斤。
(4)栽培要點: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播期3月中上旬,畝用種量1.5-2公斤。可用地膜直播栽培,播種密度1.5米開廂,栽兩行,窩距30厘米,每穴3株。施足底肥及時追肥,畝施底肥3000公斤,過磷酸鈣60-80公斤,氯化鉀10公斤或復合肥30公斤,盛花及盛莢期各再追一次肥。及時搭架引蔓,以人字架為好,增強通風透氣。
(5)適宜種植地區:適宜我省及類似豇豆種植區域種植。
8、川園菜豆一號
(1)品種來源:由四川省農科院園藝所從菜豆種質資源種植鑒定的基礎上通過田間單株選擇而成。
(2)特征特性:蔓生,株高3.5米左右。植株長勢強,第2-3節開始分枝,共3-4分枝。葉片綠色,葉柄綠色,莖綠色;花白色,每花序結莢數6-8個,單株莢數150-200個;嫩莢長圓棍形,彎曲,無筋,綠色,橫斷面為圓形,平均長26.6厘米,寬1.1厘米,厚0.9厘米,平均單莢重31.4克,種子長腎形,黑色有光澤,平均百粒重37.5克。晚熟,播種后50-55天開花,開花到始收15-20天,適宜春秋兩季栽培,畝植3300穴左右。該品種無筋,纖維含量低,耐老化,煮炒食皆宜,細嫩清香,品質佳。缺點:莢稍彎曲,優點:晚熟,豐產、無筋、品質好、生長勢強,抗逆性強。
(3)產量表現:1000-1500公斤/667平方米。
(4)栽培要點:按當地菜豆播種期適時播種(四川春播2月下旬,秋播8月初),以地膜覆蓋栽培為好;行距1.2米,穴距0.25-0.30米,每穴播3-4粒種子,保2-3苗,搭“人字架”栽培;重施基肥,每667平方米施農家肥3000公斤,磷肥30公斤;追肥,出苗后可用清糞水提苗1-2次,結莢后每667平方米追復合肥5-10公斤,以后依據長勢可追施2-3次復合肥;嚴防田間積水,雨季注意開深溝排水,以免引起落花落果;及時采收,花后15-20天開始采收,以免影響后期開花座莢;病蟲防治,注意防治紅、黃蜘蛛,豆野螟、根腐病、銹病、疫病等。
(5)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在四川菜豆主產區和全國類似菜豆區種植。
9、川園菜豆二號
(1)品種來源:系在多份菜豆種質資源種植鑒定的基礎上通過單株選擇而成。
(2)特征特性:蔓生,株高3米左右,第三節開始長分枝,共長2-3個分枝;葉片、葉柄、莖均呈綠色;花白色,每花序結莢數5-8個,單株結莢160-240個;嫩莢長彎形,綠色,橫斷面為橢圓形,平均單莢重20克;種子呈腎形,白色,百粒重44.0克;早熟,播種后45-50天開花,開花到始收15-18天,春秋兩季均可栽培。嫩莢易老化,宜早采。
(3)產量表現:2002年多點試驗平均畝產1494公斤,較對照紅花白莢增產58.1%;2003年多點試驗平均畝產1976公斤,較對照(同上)增產53.1%.
(4)栽培要點:四川2月或7月下旬可播種,以地膜栽培為好;行距0.8米,穴距0.25-0.30米,每穴播種3-4粒,保2-3苗,搭人字架栽培。栽培管理:一般用農家肥3000公斤,磷肥30公斤作底肥,出苗后可用清糞水提苗1-2次,結莢后可畝追肥5-10公斤復合肥,中后期依據長勢追施2-3次復合肥;生育期要嚴防田間積水,以免引起落花落果,注意防治紅、黃蜘蛛,豆野螟、根腐病、銹病、疫病等病蟲。
(5)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在四川菜豆產區和全國類似產區種植。
10、川園甜瓜
(1)品種來源:四川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用自選的M27甜瓜自交系作母本,M365作父本配組選育而成的厚皮甜瓜新組合。
(2)特征特性:中熟種,定植至收獲105天左右;植株生長中等,蔓長約2.5-3.0米,莖粗1.0厘米;葉片中等大,葉色濃綠。果實高圓形,果形指數1.07,果皮黃綠色,網紋灰白色,細密全網紋,外形美觀,果肉清白色,肉厚腔小,質地脆細;平均單瓜重2.0公斤。座果整齊,座瓜力強。
(3)產量表現:平均產量2526.8公斤/667平方米。
(4)栽培要點:播種期:根據當地氣候適時播種,四川盆地大棚栽培可在3月中旬前后;配制營養土袋或切塊育苗;用“3開1涼”溫水浸種4-6小時,播種后覆土1厘米,2片真葉后及時移栽大田,定植時每667平方米施農家肥1500公斤,過磷酸鈣80-100公斤或三元復合肥30公斤作基肥;行株距:大棚內0.9×0.45米,露地1.5×0.5米。整枝方式:7-10片真葉時,可采用“改良成一條龍”整枝方式留主蔓,基部3-5個子蔓留一葉后摘心,其余蔓摘除,每株可留1-2個果,瓜座穩后不再進行整枝,最好采用人工輔助授粉。
(5)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盆地內平壩、丘陵地區大棚和攀西地區露地栽培。
11、花蜜無籽西瓜
(1)品種來源:四川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用自選的四倍體西瓜WD18為母本和W6二倍體西瓜為父本配組選育的無籽西瓜新組合。
(2)特征特性:中熟,全生育期95-110天,植株長勢中等,蔓長2.5-3.0米,莖粗1.0厘米。葉片中等大,淺裂;果實高圓形,果形指數1.07,果面光滑,綠色底。有10余道深綠色寬齒帶,耐貯運。座果性強,果肉大紅色,肉質脆,甜而多汁,風味佳,平均單瓜重6.48公斤。
(3)產量表現:每667平方米3100-4000公斤。
(4)栽培要點:選用肥沃,通透性好,2-3年沒種過西瓜,排灌方便的土壤種植,最好采用嫁接技術防病。采用大棚或中棚育苗。育苗時應配制專用營養土,進行苗床消毒,播種前采用破殼催芽,防止帶帽苗發生。采取分段溫度管理,苗期注意防病。每667平方米施2500-3000公斤農家肥和適量三元復合肥做基肥。畝植500株左右,并畝植50-80株有籽西瓜集中種植,作授粉品種,行株距1.75-2×0.5-0.6米,開廂栽培,注意排灌。1葉1心-2葉1心時定植(最遲不低于3葉1心)。定植后及時追施提苗肥,防止產生老僵苗;采用三蔓整枝方式,及時打杈,打杈時用土塊壓蔓。人工授粉,提高座瓜率。科學追施膨瓜肥,及時翻瓜,適時采收。綜合防治病蟲害。
(5)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盆地平壩、丘陵區種植。
12、川粉冬瓜一號
(1)品種來源:1996年從國外收集冬瓜(Bewincasa、hispiddCogn)資源進行嚴格單株自交和考種,自1997年春至2000年對省內資源D95045、D970002優選株系自交6代,形成DF0006組合(川粉冬瓜一號)的父、母本。
(2)特征特性:早熟,主蔓第一雌花3-5節,全生育期85-90天;植株長勢中等,蔓長約4-6米,莖五角棱形、粗1.0厘米,葉片中大掌狀五裂,葉面具茸毛。單性花,異花同株,開花早,雌花多,雌雄花相遇,易座果。果實圓筒形,果形指數1.2-1.3。果皮綠色,覆蓋厚蠟粉,具有茸毛,耐儲運。果實大小適中,單瓜4-8公斤,座果性強,平均單株座果1.5個。果肉厚,乳白色,稍面,風味極佳。種子黃白色,無棱,百粒重5.1-5.3克。
(3)產量表現:經2000年在全省成都、簡陽、江油進行多點區域試驗,各試點畝產量分別是5038、4907、5263公斤,比對照DF0002、“五葉子冬瓜”高13.9%。平均畝產達到5069公斤。“川粉冬瓜一號”產值為2948元,比對照“五葉子冬瓜”2194元高34.1%。
(4)栽培要點:育苗:配制培養土,以無病肥沃的稻田土2/3,腐熟堆肥占1/3,每200公斤苗床加尿素100克,500克過磷酸鈣,250克草木灰(或鉀肥40克)配好后的營養土袋或切塊供育苗。播種時間:3月中旬前后(盆地)其余地區根據當地氣候適時播種,播種前溫水“3開1涼”浸泡4-6小時,播后覆土1厘米,冬瓜苗2-3片真葉后移栽。行株距1.7×0.5厘米,做好肥水管理,整枝:采用留主蔓的單株整枝方式,花期人工授粉,分批采收,早期及時采收嫩瓜,可提高產量產值。
(5)適宜種植地區:適應我省平壩、丘陵地區種植。
13、川茄一號
(1)品種來源:“川茄一號”是由母本E14和父本V19配制而成的雜一代品種。母本E14是以“秦巴山區蔬菜種質資源”中(茄子資源)經多代選育的純合自交系。父本VIP是從吉林省引進的地方品種資源“羊角茄”經多代選育的自交系。
(2)特征特性:植株長勢中等,株高85-90厘米,開展度60.6厘米×69.3厘米。主莖第7-9節著生門茄,早熟。果實長棒形,長26.8厘米,橫徑4.3厘米,單果重125-180克;果皮黑色,有光澤,果肉白色,籽少品質好。畝產3113.4公斤。耐寒性較強,耐黃萎病。適合露地和保護地栽培。
(3)產量表現:畝產3113.4公斤,比對照“蓉雜茄”增產30%。
(4)栽培要點:適期播種:春早熟,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播種,塑料棚冷床育苗;一般露地栽培,2月上旬育苗;翻花及延后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育苗。適時定植:露地栽培,氣溫穩定通過15℃時;保護地栽培,土層10厘米處地溫穩定通過13℃時。定植后管理:重施基肥,合理追肥;及時灌水;及時打杈,立支架,培土上廂,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采用農業綜合防治措施。
(5)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省平壩、丘陵地區。
14、“川妹子早尖”辣椒
(1)品種來源:“川妹子早尖”辣椒是由母本M102-x和父本H3-L配組而成的雜一代品種。母本M102-x是由引進的湖南地方品種“伏地尖”經5代單株選育而成的優良穩定株系。父本H3-L是由韓國一黑皮小尖椒與四川二金條雜交,經6代分離系統選育而成。
(2)特征特性:植株長勢中等,株高50厘米,株幅50厘米×50厘米。始花節位9-11節,定植至始收38天,早熟。果實羊角形,縱徑17.5厘米,橫徑2.0厘米,肉厚0.21厘米;單果重21.0克左右;嫩果深綠色,老熟果紅色;味辣,質脆;每667平方米產3000公斤左右。適應性強,田間觀察抗病毒病,疫病等病害。
(3)產量表現:每667平方米總產量3000公斤左右,比對照品種湘研九號增產7%左右,比對照川椒A特早增產9%左右。
(4)栽培要點:適時播種(四川10月中旬)畝用種量50-75克,播后需假植,2株/窩。帶土移栽,行株距50厘米×30厘米、畝栽4000株。施肥:重施底肥,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3000-5000公斤,過磷酸鈣50-80公斤,硫酸鉀20公斤或鉀肥50-100公斤,三元復合肥50-60公斤。穩施提苗肥,輕施開花肥,重施結果肥。及時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病毒病、炭疽病、疫病、黑斑病,小地老虎、蚜蟲、紅、白蜘蛛等病蟲害。
(5)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及相似生態區域種植。
15、“長帥極早尖”辣椒
(1)品種來源:“長帥極早尖”辣椒是由母本9731和父本9854配組而成的雜一代品種。母本9731是引進的云南地方品種經5代單株選育而成的優良穩定株系。父本9854是四川什邡椒一變異植株經6代選擇的純合株系。
(2)特征特性:植株長勢較強,株高60厘米,株幅55厘米×55厘米。始花節位8-9節,定植至始收37天,極早熟。果實長羊角形,縱徑18-20厘米,橫徑1.8厘米,肉厚0.18厘米;單株重21.0克左右;嫩果綠色,老熟果深紅色;味辣,質脆;每667平方米產辣椒2700公斤左右。適應性強,田間觀察抗病毒病,疫病等病害。
(3)產量表現:每667平方米總產鮮椒2700公斤左右,比對照品種“湘辣二號”增產15%,比“二金條”增產40%左右。
(4)栽培要點:適時播種(四川10月中旬),畝用種量50-75克。播后需假植,2株/窩。帶土移栽,行窩距50厘米×30厘米,畝栽4000株。施肥:重施底肥,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3000-5000公斤,過磷酸鈣50-80公斤,硫酸鉀20公斤或鉀肥50-100公斤,三元復合肥50-60公斤。輕施提苗肥,穩施開花肥,重施結果肥。及時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病毒病,炭疽病,黑斑病;小地老虎,蚜蟲,紅、白蜘蛛等病蟲害。
(5)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及相似的生態區域種植。
16、瀘蘿五號
(1)品種來源:用038A不育系與016-2恢復系配制而成。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73.8天,中熟,根冠比2.23:1,葉簇半直立,板葉,葉綠色。冬性弱。株高55.6厘米,開展度38.9厘米,肉質根長圓柱形,白色,根長22.6厘米,直徑8.9厘米,單根重723克。缺點是生長后期易發霜霉病。
(3)產量表現:2003年多點試驗畝產2894公斤,比對照“春不老”增產24.18%。生產試驗2607公斤,比對照“黑葉春不老”增產16.56%。
(4)栽培要點:8月下旬至9月中旬直播,畝用種100克,畝植4500穴,每穴留1-2株,施肥以底肥為主,播種時澆足淡糞水并蓋一層灰渣肥,生長后期視土壤施淡糞水一次,播后50天即可采收。
(5)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及長江流域相似的生態區秋冬季種植。
17、瀘蘿六號
(1)品種來源:采用034A不育系與0624恢復系組配而成。
(2)特征特性:株高57.5厘米,葉簇半直立,板葉,葉綠色;全生育期80.6天,弱冬性;根長19.3厘米,橫徑10.7厘米,單根重701克,肉質根圓錐形,根上部淡綠色,下部純白色。
(3)產量表現:2003年多點試驗,平均畝產2641公斤,比對照(春不老)增產13.3 %,生產試驗畝產2895公斤,比對照(黑葉春不老)增產29.45%。
(4)栽培要點:8月下旬至9月中旬播種,可直播,每畝用種100克,畝栽4000-4500窩,每窩留一苗;播種時澆足淡糞水并蓋一層灰渣肥;生長后期視土壤灌水1-2次,播種后50天即可采收。
(5)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及長江流域相似的生態區秋冬種植。
18、川苦瓜6號
(1)品種來源:該品種由省農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從母本“檳城苦瓜”種子輻射突變產生高雌花單株,經多代定向形成強雌系Q01,父本“03038”是從江蘇引進品種經多代自交純化而成的自交系。(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與四川蓬安正源種業公司合作選育。)
(2)特征特性:中熟豐產型。植株生長旺盛,分枝能力強。主側蔓雌花多,掛瓜能力強,可連續結瓜。主蔓第一雌花著生節位低。瓜短圓柱形,綠色、表面光滑,梗大,適宜運輸,肉質脆嫩,苦味適中。耐熱,稍耐寒,田間表現抗枯萎病,中抗白粉病,較抗高溫多濕。適宜春季栽培,播種至始收85.4天,主蔓第一雌花在第10-12節。
(3)產量表現:露地栽培產量可達4000公斤,比對照四川長白苦瓜增產83%左右,比藍山大白苦瓜增產60%左右。
(4)栽培要點:可于2月下旬播種在溫床,每畝用種約400克,3月中下旬定植;露地栽培則3月中下旬播種,4月上、中旬定植。每畝密度1200-1800株。該品種結果集中,應施足底肥,結果初期及時追施氮、磷肥,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濕潤,綁蔓時整枝,盡早采收根瓜,中后期及時打去下部葉片。
(5)適宜種植地區:長江流域及相似生態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