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福薯8號
選育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福薯1號/福薯4號
特征特性:株型中蔓半直立,單株分枝8-10條,成葉淺復缺刻,頂葉、成葉、葉柄、蔓均為綠色,葉脈紫色,蔓粗中等。單株結薯3個左右,薯塊下紡綞形,薯皮粉紅色,薯肉黃色。省區試兩年平均,曬干率28.10%,比對照金山57高1.40個百分點,出粉率17.45%,比對照高2.44個百分點,食味評分85.40分,比對照高5.40分。省區試抗病性鑒定綜合評價為2005年結果為抗蔓割病,抗薯瘟病Ⅰ型、中抗Ⅱ型、中感Ⅲ型;2006年結果為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薯塊耐貯藏性一般。
產量表現:2005年參加省甘薯區試,平均鮮薯畝產2180.9公斤,比對照金山57減產2.8%,未達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615.2公斤,比對照增產2.9%,未達顯著水平。2006年續試,平均鮮薯畝產2396.3公斤,比對照減產12.0%,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675.8公斤,比對照減產5.5%,達顯著水平。兩年平均,鮮薯畝產2288.6公斤,比對照減產7.83%,薯干畝產645.556公斤,比對照減產1.70%。2007年生產試驗,4個點平均鮮薯畝產2187.838公斤,比對照金山57減產3.283%。
栽培技術要點:早薯于5月中旬-6月下旬前種植,晚薯按各地習慣最遲在8月下旬前種植。早薯種植畝植3500-4000株,晚薯種植畝植4000-4500株。扦插返苗后7-10天施點頭肥,一般畝施尿素5公斤 ;早薯扦插后25-30天畦兩邊施夾邊肥并進行中耕除草,一般畝施尿素10公斤和氮、磷、鉀三元復合肥20-30公斤,晚薯于扦插后20-25天施用夾邊肥方法及用量與早薯相似。干旱應及時灌水,薯塊膨大期以后應做好防澇排澇工作,以防爛薯。及時防治害蟲,尤其要注意防治小象蟲、斜紋葉蛾、紅蜘蛛等害蟲的危害。福薯8號屬中熟,不宜過早收獲,全生長期早薯宜掌握在150-160天,晚薯在135-150天。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意見:福薯8號屬食用型甘薯新品種;鮮薯豐產性比對照金山57略差,穩產性一般;曬干率比對照金山57略高,出粉率較高,鮮薯食用品質優;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適宜全省種植。,栽培上應注意適當密植。經審核,符合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規定,通過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