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農林廳公告
第6號
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于2009年2月22日在南京召開了第四十五次農作物品種審定會議,審定通過了36個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公告如下:
一、主要農作物品種
(一)水稻:揚兩優013、鹽兩優888、鹽582S、鹽粳11號、連粳6號、揚農稻1號、淮稻13號、鹽粳10號、鹽稻10號、南粳45、3優88、揚粳4227、澄糯218、鎮稻12號、南粳47、95優161、95122A、武陵粳1號;
(二)棉花:蘇抗棉1號、蘇彩雜1號;
(三)玉米:蘇玉25、蠡玉16號、江玉501、蘇科糯2號、揚甜2號;
(四)大豆:南農菜豆6號、南農508、通豆7號、泗豆520、徐豆17號;
(五)西瓜:中江紅麗、迎春;
(六)辣椒:揚子一號、蘇椒958、揚大一號、鎮辣一號;
附件下載:江蘇省第四十五次農作物品種審定會議審定通過的主要農作物品種.doc
二00九年四月二日
江蘇省第四十五次農作物品種審定會議審定通過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介紹
一、水稻品種
1、揚兩優013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1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揚兩優412”,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廣占63S×R13配組,于2005年育成,屬兩系雜交中秈稻組合。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中秈稻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65.3公斤,較對照Ⅱ優084增產3.3%,2006年較對照增產不顯著,2007年較對照增產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2.4公斤,較Ⅱ優084增產2.5%。
株型較緊湊,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葉色中綠,葉姿較挺,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中等;接種鑒定中抗穗頸瘟,抗白葉枯病,中感紋枯病;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4.7萬,每穗實粒數149.3粒,結實率86.6%,千粒重28.2克。株高11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34天左右,較Ⅱ優084早熟4-5天;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長寬比3.2,整精米率68.3%,堊白粒率18.0%,堊白度1.8%,膠稠度8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0%,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1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0公斤左右,每畝大田用種量1.5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35天,一般每畝栽插1.8-2萬穴,基本苗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5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鉀肥和有機肥,肥料運籌采取“前重、中控、后補”的原則。水漿管理上,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蘗,適時排水擱田,生育后期注意干干濕濕、養根保葉,收割前7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
2、鹽兩優888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2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鹽582S×鹽恢888配組,于2004年育成,屬兩系雜交中秈稻組合。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中秈稻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72.9公斤,較對照Ⅱ優084增產7.1%,2006年增產6.3%,2007年增產7.8%,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0.5公斤,較Ⅱ優084增產5.9%。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葉色淡綠,群體整齊度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較強;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紋枯病,感穗頸瘟;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4.7萬,每穗實粒數154.5粒,結實率81.7%,千粒重27.4克。株高124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37天左右,較Ⅱ優084早熟1-2天;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長寬比3.2,整精米率64.6%,堊白粒率24.0%,堊白度3.6%,膠稠度85.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0%,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4月底至5月上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15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公斤左右,每畝大田用種量1.5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5天左右,每畝栽插1.6-1.8萬穴,基本苗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5公斤左右,基面肥、分蘗肥以及穗肥的比例以4:3:3左右為宜。水漿管理上,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深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濕潤養老,高峰苗每畝不超過25萬,適時排水擱田,收割前5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白葉枯病和穗頸稻瘟的防治。
3、鹽582S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3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廣占63S為母本,以中秈“桂99”為父本雜交選育,于2003年育成,屬秈型光溫敏不育系。
三、特征特性
株型較緊湊,分蘗性強,葉色稍深,株高75-80cm,5個伸長節間,主莖總葉片數14-15張;穗型中等,穗長21-22cm,平均每穗穎花數135-140粒,千粒重25-26克,播種至齊穗期72-75天,全生育期105天左右。
據中國水稻研究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鑒定,育性轉換起點溫度在23℃和24℃之間。現場鑒定不育株率為100%,花粉敗性類型為無花粉型,不育性穩定。
開花習性好,花時較集中,正常氣候條件下,上午8:30-9:00始花,10:30-11:30盛花,陰天會推遲;開穎時間30-45分鐘;柱頭自然外露率70%左右,其中雙邊外露率30%左右,單邊外露率40%左右,異交結實率可達50%左右。
4、鹽粳11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4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鹽粳30192”,由鹽城市鹽都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鹽粳93272/鎮稻88,于2005年育成,屬中熟中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淮北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15.6公斤,較對照鎮稻88增產4.5%,2006年增產4.7%,2007年增產4.3%,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1.8公斤,較鎮稻88增產4.5%。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較強,葉色淡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9.5萬,每穗實粒數129.6粒,結實率91.5%,千粒重26.4克。株高9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2天左右,較鎮稻88早熟1-2天;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感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16.3%(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整精米率71.7%,堊白粒率24.0%,堊白度1.8%,膠稠度8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7%,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35-4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3.0-3.5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旬移栽,濕潤育秧秧齡30天左右,旱育秧35天左右,每畝栽插1.8-2.0萬穴,基本苗6-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8-20公斤,基蘗肥與穗粒肥之比以6∶4為宜,栽后5-7天施用分蘗肥,葉齡余數3.5葉時施促花肥,葉齡余數為1時施保花肥。水漿管理上,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后期干濕交替,栽后總莖蘗數達到25-26萬時,分次適度擱田,高峰苗控制在30萬左右,孕穗揚花階段,保持淺水層,成熟前7天左右斷水,切忌斷水過早。
4、病蟲草害防治。播種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的防治。
5、連粳6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5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H01023”,由連云港市黃淮農作物育種研究所以鎮稻88//京4/109,于2004年育成,屬中熟中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淮北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11.5公斤,較對照鎮稻88增產3.8%,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69.4公斤,較鎮稻88增產7.3%。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葉色較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8.3萬,每穗實粒數143.2粒,結實率87.1%,千粒重25.8克。株高10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4天左右,與鎮稻88相當;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紋枯病,感穗頸瘟;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13.5%(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整精米率68.4%,堊白粒率29.0%,堊白度2.6%,膠稠度8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0%,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播量20-25公斤,旱育秧每畝播量30-4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3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旬移栽,濕潤育秧秧齡30天左右,旱育秧35天左右,每畝栽插1.8-2.0萬穴,基本苗6-7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并注意磷鉀肥的配合施用,肥料運籌上施足基肥、酌施面肥、早施促蘗肥,確保有效分蘗臨界期總莖蘗數20萬左右。水漿管理上,做到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后期及時排水輕擱田,干濕交替,孕穗揚花階段,保持淺水層,成熟前7-10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的防治。
6、揚農稻1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6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揚20238”,由揚州大學農學院與揚州蘇農種業有限責任公司以武育粳3號/68001//武育粳3號/揚粳201,于2003年育成, 屬遲熟中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5-2006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85.8公斤,較對照武育粳3號增產11.7%,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5.8公斤,較武育粳3號增產6.1%,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6.0公斤,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7.5%。
株型緊湊,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強,葉色較深,群體整齊度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一般;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22.1萬,每穗實粒數117.2粒,結實率86.9%,千粒重24.3克。株高9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6天左右,較武育粳3號遲熟3天;接種鑒定感白葉枯病、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25.9%(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6年檢測,整精米率74.2%,堊白粒率29.0%,堊白度3.7%,膠稠度82.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7.0%,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0-25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45公斤,大田每畝用種量2.5-3.0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齡30天左右,每畝栽插2.0萬穴左右,基本苗8-10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8-20公斤,基蘗肥與穗肥比例以6:4為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栽插后5天施分蘗肥,穗肥以促花肥為主,促保兼顧。水漿管理上,薄水栽秧,淺水分蘗,寸水活棵,深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每畝總莖蘗數達到25-27萬時,分次適度擱田,高峰苗控制在33萬左右,收割前7-10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白葉枯病和穗頸稻瘟的防治。
7、淮稻13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7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淮9862”,由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由淮6222(泗陽83486/中國91//連粳1號)系統選育,于2004年育成,屬遲熟中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12.2公斤, 2006年較對照武育粳3號增產12.1%,2007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9.7%,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3.7公斤,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5.4%。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中等,葉色深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9.2萬,每穗實粒數120.0粒,結實率87.9%,千粒重28.5克。株高10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4天左右,較武育粳3號遲熟1天;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感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20.7%(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6年檢測,整精米率73.3%,堊白粒率12.0%,堊白度1.3%,膠稠度82.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7.5%,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45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3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濕潤育秧秧齡30天左右,旱育秧秧齡45天左右,每畝栽插2.0萬穴左右,基本苗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肥料運籌掌握“前重、中穩、后補”的原則,基蘗肥與穗肥以6:4左右為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穗肥促保兼顧。水漿管理上,薄水栽秧,淺水分蘗,寸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總莖蘗數達20萬左右時,分次適度擱田,高峰苗控制在每畝28萬左右。成熟前5-7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的防治。
8、鹽粳10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8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鹽粳30237”,由鹽城市鹽都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2-271/鹽粳94173//武運粳8號,于2005年育成,屬遲熟中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16.9公斤,2006年較對照武育粳3號增產15.8%,2007年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7.8%,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9.2公斤,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6.3%。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較強,葉色深綠,群體整齊度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20.6萬,每穗實粒數120.2粒,結實率92.5%,千粒重26.7克。株高106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3天左右,與武育粳3號相當;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中抗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22.4%(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整精米率66.3%,堊白粒率21.0%,堊白度1.9%,膠稠度8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0%,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45公斤,大田每畝用種量2.5-3.0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旬移栽,秧齡30-35天,每畝栽插1.8-2.0萬穴,基本苗保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基蘗肥與穗肥之比以6:4為宜。水漿管理上,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深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每畝總莖蘗數達到22-24萬時,分次適度擱田,高峰苗控制在30萬左右,收獲前7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種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瘟病、稻飛虱等。
9、鹽稻10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9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鹽稻866”,由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鹽稻8933糯/鹽稻9107,于2002育成, 屬遲熟中粳糯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搭配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08.8公斤,2006年較對照武育粳3號增產12.7%,2007年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7.9%,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91.6公斤,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1.6%。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較強,葉色深綠,群體整齊度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20.7萬,每穗實粒數125.2粒,結實率88.5%,千粒重24.5克。株高96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6天左右,較武育粳3號遲熟3天;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中抗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11.8%(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6年檢測,整精米率76.7%,膠稠度100.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3%,達到國標優質糯稻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35-40公斤,大田每畝用種量2.5-3.0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濕潤育秧秧齡35天左右,旱育秧齡20天左右,每畝栽插2.0萬穴,基本苗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鉀肥,肥料運籌掌握“前重、中控、后補”的原則,氮肥前后期比例為6:4為宜。水漿管理上,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保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每畝總莖蘗數達到28萬時,分次適度擱田,收獲前7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
10、南粳45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0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寧32213”,由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中粳315/鹽334-6//武運粳8號,于2004年育成,屬遲熟中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03.1公斤,2006年較對照武育粳3號增產10.6%,2007年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7.9%,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8.8公斤,較揚輻粳8號增產6.3%。
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較強,葉色淡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相好,抗倒性中等;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9.3萬,每穗實粒數119.4粒,結實率91.2%,千粒重28.4克。株高10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4天左右,較武育粳3號遲熟1天;接種鑒定中抗白葉枯病,感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23.3(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6年檢測,整精米率70.7%,堊白粒率25.0%,堊白度1.5%,膠稠度80.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2%,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45公斤,大田每畝用種量3.0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齡30-35天,每畝栽插1.7-2.0萬穴,基本苗6-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搭配施用磷鉀肥,基蘗肥與穗肥之比以6:4為宜,移栽后5-7天施分蘗肥。水漿管理上,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抽穗揚花時保持水層,后期干濕交替,收獲前10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的防治。
11、3優88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1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連粳優05-2”,由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以3A×LC50-88配組,于2005年育成, 屬三系雜交中粳稻組合。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淮北、蘇中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92.2公斤,2006年較對照九優138增產11.2%,2007年較對照九優418增產3.5%,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87.3公斤,較九優418增產4.5%。
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葉色較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相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4.4萬,每穗實粒數171.0粒,結實率83.6%,千粒重25.8克。株高12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49天左右,較九優418早熟3-4天;接種鑒定感白葉枯病,中抗穗頸瘟,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25.6%(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整精米率69.8%,堊白粒率29.0%,堊白度4.8%,膠稠度83.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2%,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播量15-2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播量20-3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2.0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35天左右,每畝栽插1.6-1.8萬穴左右,每穴2-3苗,基本苗7萬左右。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基面肥、分蘗肥、穗粒肥的比例以2:3:5為宜。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早施重施分蘗肥,促前期早生快發,穗肥以保花肥為主。水漿管理上,淺水栽插,深水活苗,薄水分蘗,適時擱田,高峰苗不超過25萬,擱田后干干濕濕,抽穗后20天內保持淺水層,收獲前7-10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白葉枯病和條紋葉枯病的防治。
12、揚粳4227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2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揚粳7057/黃葉9520,于2004年育成,屬早熟晚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沿江及蘇南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搭配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13.9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5.1%,2006年增產4.5%,2007年增產5.7%,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4.5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15.0%。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較強,葉色淺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20.2萬,每穗實粒數124.8粒,結實率91.0%,千粒重27.2克。株高103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9天左右,較武運粳7號早熟1-2天;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中抗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38.9%(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7年檢測,整精米率67.4%,堊白粒率7.0%,堊白度0.4%,膠稠度86.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8%,達到國標一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15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30公斤左右,每畝大田用種量3-4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35天,每畝栽插2.0萬穴,基本苗8-10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鉀肥。水漿管理上,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蘗,當每畝總莖蘗數達到足夠穗數時,分次輕擱,后期干濕交替,成熟前7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條紋葉枯病的防治。
13、澄糯218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3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陰市農業試驗站以“95D-5”(蘇御糯選系)經系統選育,于2004年育成,屬早熟晚粳糯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沿江及蘇南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搭配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34.1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8.8%,2006年增產3.2%,2007年增產14.5%,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9.5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12.2%。
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葉色深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8.7萬,每穗實粒數131.2粒,結實率90.6%,千粒重27.5克左。株高103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9天左右,較對照武運粳7號早熟1-2天;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紋枯病,感穗頸瘟;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50.0%(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整精米率69.0%,膠稠度100.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3%,達到國標優質糯稻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30公斤左右,大田每畝用種量3-4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天左右,每畝栽插1.8萬穴,基本苗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8公斤左右,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重施分蘗肥,增施有機肥,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施用比例以1:0.3:0.5左右為宜。水漿管理上,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蘗,及時分次擱田,生育后期田間干干濕濕,養根保葉、活熟到老,收割前7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和條紋葉枯病的防治。
14、鎮稻12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4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鎮稻654”,由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以鎮香24/鎮稻511//武運粳8號,于2005年育成, 屬中熟晚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太湖地區東南部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03.0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4.9%,2006年增產顯著,2007年增產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5.3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6.5%。
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中等,葉色中綠,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8.7萬,每穗實粒數131.4粒,結實率89.5%,千粒重26.9克。株高11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4天左右,較武運粳7號遲熟3-4天;接種鑒定中抗白葉枯病,感穗頸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50.0%(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6年檢測,整精米率69.5%,堊白粒率5.0%,堊白度0.5%,膠稠度82.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1%,達到國標一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中下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3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公斤左右,每畝大田用種量3-4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天左右,旱育秧秧齡控制在25天左右,每畝栽插1.8萬穴,基本苗8萬左右。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肥料運籌掌握“前重、中穩、后補”的原則,早施分蘗肥,拔節期穩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后期看苗補施穗肥,基蘗肥與穗肥比例以6:4為宜。水漿管理上,掌握前期淺水勤灌促進早發,當每畝莖蘗數達到20萬左右時,分次適度擱田,最高苗控制在25-27萬。后期濕潤灌溉,切忌斷水過早。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飛虱、稻薊馬的防治,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和條紋葉枯病的防治。
15、南粳47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5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寧55119”,由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72036/武運粳8號,于2005年育成,屬中熟晚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太湖地區東南部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87.8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2.0%,2006年增產極顯著,2007年增產不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03.4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2.8%。
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葉色淡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9.9萬,每穗實粒數130.6粒,結實率85.7%,千粒重23.3克。株高103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1天左右,較武運粳7號遲熟1-2天;接種鑒定中抗白葉枯病,感穗頸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11.6%(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7年檢測,整精米率63.3%,堊白粒率17.0%,堊白度3.4%,膠稠度8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8%,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中下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45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4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天,每畝栽插1.7-1.8萬穴,基本苗6-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施用比例為2:1:1,肥料運籌掌握前重、中穩、后補的施肥原則,莖蘗肥與穗肥比例以6:4左右為宜,早施分蘗肥,拔節期穩施氮肥,后期施保花肥。水漿管理掌握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蘗,適當露田,中期擱田后間隙灌溉,干干濕濕強桿壯根,后期濕潤灌溉,收割前10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飛虱、稻薊馬的防治,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莖稻瘟的防治。
16、95優161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6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95122A×晚161配組,于2005年育成,屬三系雜交晚粳稻組合。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沿江及蘇南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91.7公斤。2006年較對照蘇優22增產8.2%,增產極顯著,2007年較對照常優1號增產1.1%,增產不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2.7公斤,較對照常優1號增產6.4%。
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中等,葉色淺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5.6萬,每穗實粒數175.9粒,結實率86.5%,千粒重25.0克。株高11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2天左右,較常優1號早熟1天;接種鑒定感白葉枯病、紋枯病,中抗穗頸瘟;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27.5%(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7年檢測,整精米率67.7%,堊白粒率20.0%,堊白度3.0%,膠稠度82.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0%,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15-20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30-4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5-2.0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天左右,每畝栽插1.8萬穴左右,基本苗5-6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5-16公斤,在肥料運籌上,掌握前重、中穩、后補的原則,早施分蘗肥,拔節期穩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后期看苗補施穗肥。水漿管理掌握前期淺水勤灌促進早發,中期干干濕濕強桿壯根,后期濕潤灌溉活熟到老,收割前7-10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白葉枯病和條紋葉枯病的防治。
17、95122A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7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BT型粳稻不育系泗稻8號A為母本,以武運粳7號選系 “95122”為父本,進行回交轉育,于2004年育成,屬Bt型遲熟中粳稻不育系。
三、特征特性
植株較挺,分蘗力中等偏上,生長清秀,鞘綠色,葉片綠色,柱頭白色。株高95-100 cm,地上部分伸長節間5個,主莖葉片數16張,單株成穗 8-10個,不包頸,穗長17-19 cm,每穗總粒數110-120粒,千粒重27-28g,穎尖無色無芒。
育性穩定,不育株率為100%;花粉不育度99.9%以上,花粉敗育類型以圓敗為主。
開花習性好,花時較集中。正常氣候條件下,上午10∶00時始花,11∶30-12∶30時為日開花高峰,14:00左右終花,陰天會推遲;開穎角度平均30-35度,開閉穎歷時30-90分鐘,柱頭自然外露率為12%左右。
18、武陵粳1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8
二、來源與類型 屬遲熟中粳稻品種,由揚州大學農學院、武進區稻麥育種場、江蘇省種子管理站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定向改良武育粳3號的條紋葉枯病抗性,通過多代回交選育而成。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8年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在淮安、揚州、泰州、南通、鹽城、南京等地組織鑒定試驗,平均畝產570.0公斤,較武育粳3號增產23.8%,增產極顯著。鑒定試驗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20.3萬,每穗實粒數117.4粒,結實率95.4%,千粒重27.3克。株高103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0天左右,與武育粳3號相當。
據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鑒定,中抗白葉枯病,感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由省農科院植保所統一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5.3%(對照武育粳3號穴發病率58.2%);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整精米率68.6%,堊白粒率54.0%,堊白度7.5%,膠稠度8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3%;適口性經省品審辦組織有關專家品嘗,與武育粳3號相同。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45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4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移栽,濕潤育秧秧齡30天左右,旱育秧秧齡45天左右,一般每畝栽插2.0萬穴左右,基本苗保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掌握“前重、中穩、后補”的原則,基蘗肥與穗肥之比以6:4,基肥在整地前施入,穗肥促保兼顧。水漿管理上,薄水栽秧,淺水分蘗,寸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總莖蘗數達20萬左右時,分次適度擱田,高峰苗調控在28萬左右。成熟前5-7天斷水,活熟到老。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和黑條矮縮病的防治。
二、棉花品種
1、蘇抗棉1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棉200901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太倉502”,轉基因生物名稱“sGKz68”,由太倉市棉花育種中心以蘇棉12號×R3,2005年育成,屬轉基因抗蟲棉雜交一代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在江蘇省枯、黃萎病發病較輕的區域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8年參加江蘇省區試,三年平均子棉畝產235.9公斤,與對照泗雜3號平產,皮棉畝產98.6公斤,與對照平產。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子棉畝產220.3公斤,較對照泗棉3號減產3.4%,皮棉畝產91.0公斤,較泗棉3號對照減產0.5%。
出苗好,前中期長勢強,后期長勢較弱,整齊度較好。株形緊湊,果枝較長、平展,莖桿較粗壯,茸毛較少,葉片中等大小,葉色較深,鈴卵圓形,吐絮暢。省區試平均結果:生育期137天,比對照長1天,株高105.3厘米,果枝18.4臺,單株結鈴29.3個,單鈴重5.7克,衣分42.0%,子指10.0克,霜前花率87.6%。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4毫米,整齊度指數85.8%,斷裂比強度31.1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5.0,紡紗均勻性指數152。經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蟲)鑒定:耐枯萎病,耐黃萎病,枯萎病指13.1,黃萎病指32.7;高抗棉鈴蟲。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時播栽。營養缽育苗,4月初播種,5月中下旬移栽;地膜直播,4月下旬播種。
2、合理密植。一般營養缽育苗移栽每畝1800-2000株;地膜直播每畝2000-2200株。
3、科學施肥。全生育期畝用純氮 22-25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鉀15-18公斤,適量補充多元微肥(噴施)。氮肥使用比例:基肥約占25-30%,中后期追肥占70-75%,前輕后重;磷肥以基肥施用為主;鉀肥以基肥和中期追肥為主。結合施肥及時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適度化調。全生育期化調3-4次,縮節胺純品畝用量:蕾期1.0克左右,初花期2.0克左右,盛花結鈴期3.0克左右,打頂后5-7天3.0克左右。
5、病蟲草害防治。及時中耕除草,防治盲蝽象、蚜蟲、紅蜘蛛、煙粉虱和斜紋夜蛾等害蟲,注意棉鈴蟲的后期防治。
2、蘇彩雜1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棉200902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以深棕色彩棉B058×白棉W224,2004年育成,屬彩色棉雜交一代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在江蘇省非枯萎病田、黃萎病發病較輕區域隔離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子棉畝產207.2公斤,較對照泗抗1號增產4.1%,皮棉畝產70.9公斤,較對照減產14.0%。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子棉畝產229.1公斤,較對照泗雜3號增產0.5%,皮棉畝產78.9公斤,較對照減產13.7%。
出苗較好,長勢較強,不早衰,整齊度好。株形較緊湊,果枝較長、平展,莖桿軟,茸毛多,葉片較小,葉色中等,鈴長卵圓形,絮色棕色,吐絮暢。省區試平均結果:生育期134天,與對照相當,株高105.5厘米,果枝17.3臺,單株結鈴27.0個,單鈴重5.3克,衣分34.4%,子指10.5克,霜前花率88.4%。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9毫米,整齊度指數83.9%,斷裂比強度30.4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4.3,紡紗均勻性指數147。經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鑒定:感枯萎病,耐黃萎病,枯萎病指32.0,黃萎病指33.0。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時播栽。營養缽育苗,3月底至4月上旬播種,澆足底水,干籽播種,每缽1粒;當棉苗長到3-4葉1心后,即可移栽。
2、合理密植。一般每畝1800株左右,肥力差的田塊適當增加密度。
3、科學施肥。全生育期畝用純氮15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6公斤左右,氧化鉀15公斤左右。肥料運籌遵循“一基、二追、一補”的原則,施足基肥,花鈴肥分二次施,前輕后重,看長勢補施蓋頂肥。結合施肥及時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適度化調。全生育期一般化調3次,縮節胺純品畝用量:蕾期1.0克,初花期2.0克,盛花結鈴期3.0克左右。
5、病蟲草害防治。及時中耕除草,防治好棉鈴蟲、盲蝽象、蚜蟲、紅蜘蛛、煙粉虱和斜紋夜蛾等害蟲。
三、玉米品種
1、蘇玉25
一、審定編號 蘇審玉200901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P51”,由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P22×P34配組,于2004年育成,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和南通市長江種子公司申請審定,屬中熟緊湊型普通玉米。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春播地區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春播玉米區域試驗,兩年區試平均畝產466.3公斤,比對照蘇玉19增產10.4%;兩年增產均達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6.4公斤,比對照蘇玉19增產9.8%。
出苗快而齊,苗勢強,苗期葉鞘紫色,葉色綠,葉緣紫色,生長勢較強。株型緊湊。花藥紫色,穎片綠帶紫色,花絲紫紅色。穗圓錐形。籽粒黃色,半馬齒型,穗軸白色。省區試平均結果:株高220厘米,成株葉片19片,穗位94厘米。穗長16.2厘米,穗粗4.5厘米,每穗14-16行,每行33粒。千粒重283.0克,全生育期約116天。抗倒性一般。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接種鑒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莖腐病,高感紋枯病;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鑒定高感粗縮病。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容重711克/升,粗蛋白9.8%,粗脂肪3.9%,粗淀粉72.0%,賴氨酸0.3%。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春播一般4月初播種。大田用種量3公斤/畝左右。
2.合理密植。純作適宜密度4500株/畝左右。
3.科學施肥。氮、磷、鉀配合使用,純氮一般20-25公斤/畝,其中基苗肥占50%,穗粒肥50%,肥力差的田塊可適當施粒肥。中后期注意防澇防旱,結合施肥及時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病蟲害防治。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做好玉米螟、粗縮病、紋枯病和大斑病等防治工作。
2、蠡玉16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玉200902
二、來源與類型 由石家莊蠡玉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953×91158配組,于1998年育成,北京奧瑞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審定,屬中熟半緊湊型普通玉米。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夏播地區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夏播玉米區域試驗,兩年區試平均畝產452.7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7.4%,兩年增產均達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3.6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10.2%。
出苗快而齊,苗勢強,生長勢強,幼苗葉鞘紫紅色,葉片深綠。株型半緊湊。花藥黃色,穎片紫綠色,花絲綠色。果穗圓筒形,籽粒黃色,半硬粒型,穗軸白色。省區試平均結果:株高221厘米,成株葉片22片,穗位90厘米。穗長18.1厘米,穗粗5.0厘米,每穗16行,每行32粒。千粒重311.0克,出籽率85.0%,全生育期約101天。抗倒性較好。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接種鑒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抗莖腐病,高感紋枯病;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鑒定高感粗縮病。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容重712克/升,粗蛋白9.3%,粗脂肪4.1%,粗淀粉73.7%,賴氨酸0.3%。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夏播一般6月中旬播種,用種量3公斤/畝左右。
2.合理密植。純作適宜密度為3500株/畝左右。
3.科學施肥。氮、磷、鉀配合使用,純氮一般20-25公斤/畝,其中基苗肥占60%,穗肥40%,肥力差的田塊可適當施粒肥。中后期注意防澇防旱,結合施肥及時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病蟲害防治。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做好玉米螟、粗縮病、紋枯病和大斑病等的防治工作。
3、江玉501
一、審定編號 蘇審玉200903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LY0501”,由宿遷中江種業有限公司以y24-1×S78-1配組,于2004年育成,屬中熟緊湊型普通玉米 。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夏播地區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夏播玉米區域試驗,兩年區試平均畝產471.4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11.9%,兩年增產均達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7.1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7.0%。
出苗快而齊,苗勢強,葉鞘紫色,生長勢強,葉片深綠。株型緊湊。花藥紫色,穎片綠帶紫色,花絲紅色。果柄較短,果穗筒形,籽粒黃色,半硬粒型,穗軸白色。省區試平均結果:株高204厘米,成株葉片20片,穗位87厘米。穗長19.9厘米左右,穗粗4.7厘米,每穗12-14行,每行36粒。千粒重343.0克,全生育期約102天。抗倒性較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接種鑒定,感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抗莖腐病,高感紋枯病;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鑒定高感粗縮病。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容重728克/升,粗蛋白8.6%,粗脂肪4.5%,粗淀粉74.0%,賴氨酸0.3%。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夏播一般6月中旬播種,用種量3公斤/畝左右。
2.合理密植。適宜密度為4500株/畝左右。
3.科學施肥。氮、磷、鉀配合使用,純氮一般20-25公斤/畝,其中基苗肥占60%,穗肥40%,肥力差的田塊可適當施粒肥。中后期注意防澇防旱,結合施肥及時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病蟲害防治。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做好玉米螟、粗縮病、紋枯病和大斑病等的防治工作。
4、蘇科糯2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玉200904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蘇試80504”,由江蘇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JS0381×JS0382配組,于2005年育成,屬中熟半緊湊型糯玉米。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各地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參加江蘇省糯玉米區域試驗,兩年區試鮮穗平均畝產817.1公斤,比對照蘇玉糯1號增產5.3%,兩年增產均達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850.5公斤,比對照蘇玉糯1號增產16.4%。
出苗整齊,苗勢強,葉鞘綠色,葉片綠色,葉緣綠色。株型半緊湊。花藥紅色,花絲粉紅色,果穗長筒形,籽粒白色,硬粒型,穗軸白色。省區試平均結果:株高198厘米,穗位91厘米,成株葉片數19片。穗長17.0厘米,穗粗4.5厘米,每穗14-16行,每行31粒。千粒重251.0克,全生育期春播約86天。抗倒性較強。中國農科院作物所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高感莖腐病,感紋枯病;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鑒定感粗縮病。省鮮食玉米品種區域試驗組織的專家品嘗鑒定,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達到部頒鮮食糯玉米二級標準。揚州大學農學院檢測,支鏈淀粉占淀粉總量的98.4%,達到糯玉米標準(NY/T524-2002)。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根據上市時間及不同栽培方式,合理安排播期。露地栽培一般于4月上旬播種。
2.合理密植。純作適宜密度4500株/畝左右,用種量2.5公斤/畝左右,注意隔離種植。
3.科學施肥。有機肥及氮、磷、鉀搭配合理,每畝施肥總量一般不低于純氮20公斤、五氧化二磷10公斤、氧化鉀15公斤。肥料分配一般為基肥占40%,苗肥占20%,穗肥占40%。結合施肥及時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病蟲害防治。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時防治地下害蟲、食葉害蟲、玉米螟、粗縮病、紋枯病、莖腐病等。
5.適時采收。一般在授粉后20-25天采收青穗。
5、揚甜2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玉200905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YZLL-02”,由揚州大學農學院以T10×SD配組,于2003年育成,屬中熟半緊湊型甜玉米。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各地種植。
四、產量水平與特征特性
2004-2005年參加江蘇省甜玉米區域試驗,兩年區試鮮穗平均畝產698.5公斤,比對照蜜玉8號增產4.4%,2004年增產不顯著,2005年增產極顯著。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819.1公斤,比對照晶甜3號減產8.3%。
出苗快而齊,苗勢強。株型半緊湊。花藥、穎片及花絲均淡黃色。果穗筒形,鮮粒黃色、馬齒型。省區試平均結果:株高198厘米左右,穗位72厘米。成株葉片17-18片,穗長19.9厘米,穗粗4.4厘米,每穗16行,每行37粒,千粒重262.1克,全生育期春播86天。抗倒性較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接種鑒定,感大斑病、小斑病,中抗矮花葉病,高感紋枯病。省鮮食玉米品種區域試驗組織的專家品嘗鑒定,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達到部頒鮮食甜玉米二級標準。揚州大學農學院檢測,水溶性糖含量20.3%,還原糖含量8.0%,達到甜玉米標準(NY/T523-2002)。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根據上市時間及不同栽培方式,合理安排播期。露地栽培一般于4月上旬播種。畝用種量0.5-1.0公斤。
2.合理密植。適宜密度3500-4500株/畝。大小行種植,大行距90-110厘米,小行距一般30厘米。
3.合理施肥。每畝施純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4-5公斤、氧化鉀7.5-10公斤。春播氮肥分配比例:基苗肥40%,穗肥60%,夏播氮肥分配比例:基苗肥40%-50%,穗肥50%-60%。
4.病蟲草害防治。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時防治地下害蟲、食葉害蟲、玉米螟、粗縮病、紋枯病等。
5.適時采收。一般在授粉后20天左右采收青穗。
四、大豆品種
1、南農菜豆6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豆200901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南農99C-23”,由南京農業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以87C-66-3/87C-38,于2005年育成,屬夏播中晚熟鮮食(菜用)大豆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淮南地區作鮮食夏大豆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8年參加江蘇省區試,三年平均鮮莢畝產612.3公斤,較對照南農菜豆5號增產4.9%,2006年增產極顯著,2007年與對照相當,2008年增產顯著,鮮粒畝產309.6公斤,較對照增產4.6%。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鮮莢畝產701.8公斤,較對照增產14.0%,鮮粒畝產351.0公斤,較對照增產7.2%。
出苗勢強,生長穩健,葉片較大,卵圓形。株型半開張,有限結莢習性。白花,鮮莢綠色,茸毛灰色。省區試平均結果:播種至采收100天,比對照長15天,株高74.1 厘米,主莖15.5節,分枝2.7個,單株結莢36.4個,多粒莢個數百分率76.5%,每公斤標準莢389.9個,二粒莢長5.7厘米,寬1.4厘米,百粒鮮重59.6克,出仁率50.7%。口感品質微甜稍糯。經南京農業大學大豆所接種鑒定,中抗大豆花葉病毒病SC3株系。田間花葉病毒病發生較輕,抗倒性較強。
五、栽培技術要點
1、輪作。選擇前兩茬未種過豆類作物的田塊種植。
2、播種期。一般在6月下旬,晚播不遲于7月20日。
3、種植密度。每畝1.0-1.2萬株,行距50厘米,株距13厘米左右,一般畝用種6公斤左右,遲播適當增加播種量。
4、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一般畝施純氮3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2.5公斤左右,氧化鉀2.5公斤左右,初花期視苗情每畝追施純氮2.5公斤左右。花莢期注意抗旱排澇,保持土壤濕潤。
5、病蟲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殺蟲劑防治地下害蟲。播后及時防病治蟲除草。采收前15天內禁止用藥治蟲。
6、收獲。當籽粒充實飽滿,豆莢呈青綠色時,適時采摘青莢。
2、南農508
一、審定編號 蘇審豆 200902
二、品種來源與類型 由南京農業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以南農493-1/NJ93-2長花序突變體,于2005年育成,屬淮南中早熟夏大豆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淮南地區作夏大豆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168.9公斤,較對照南農88-31增產8.1%,2006年增產顯著,2007年增產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8.2公斤,較對照增產6.9%。
出苗勢強,幼苗長勢旺,幼莖綠色,葉橢圓形。植株直立,有限結莢習性。白花,莢棕褐色,茸毛灰色,莢彎鐮形。籽粒近圓形,種皮黃色,種臍淡褐色,外觀商品性較好。成熟時落葉性好,不裂莢。省區試平均結果:生育期118天,較對照長2天,株高71.8厘米,結莢高度17.4厘米,主莖17.1節,有效分枝3.4個,單株結莢58.0個,每莢1.9粒,百粒重17.9克。經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綜合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質含量38.4%,粗脂肪含量19.5%。經南京農業大學大豆所接種鑒定,中抗大豆花葉病毒病SC3株系。田間花葉病毒病發生較輕,抗倒性較強。
五、栽培技術要點
1、輪作。選擇前兩茬未種過豆類作物的田塊種植。
2、播種期。適宜播期為6月中旬,條播、撒播、點播均可。
3、種植密度。每畝1.2-1.3萬株,行距50厘米左右,株距13厘米左右,畝用種6公斤左右。
4、肥水管理。施足基肥,畝用純氮2.5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2.5公斤左右,氧化鉀2.5公斤左右,花期根據苗情畝追施純氮3公斤左右。開花結莢后注意抗旱排澇,保持土壤濕潤。
5、病蟲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殺蟲劑防治地下害蟲。播后及時防病治蟲除草。
3、通豆7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豆 200903
二、品種來源與類型 原名“通00-93”,由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南農88-31/蘇豆4號,于2005年育成,屬淮南中早熟夏大豆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淮南地區作夏大豆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175.8公斤,較對照南農88-31增產12.4 %,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5.6公斤,較對照南農88-31增產5.3%。
出苗勢強,幼苗基部紫色,生長穩健,葉片中等大小,橢圓形,葉色深。植株直立,有限結莢習性。紫花,莢灰白色彎鐮形。籽粒圓形,種皮黃色,臍色淡,商品性好。成熟時落葉性好,不裂莢。省區試平均結果:生育期117天,比對照長1天,株高75.8厘米,結莢高度26.2厘米,主莖19.0節,有效分枝2.8個,單株結莢58.8個,每莢1.8粒,百粒重18.4克。經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綜合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質含量37.9%,粗脂肪含量19.1%。經南京農業大學大豆所接種鑒定,中抗大豆花葉病毒病SC3株系。田間花葉病毒病發生較輕,抗倒性較強。
五、栽培技術要點
1、輪作。選擇前兩茬未種過豆類作物的田塊種植。
2、播種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晚播不遲于7月16日。
3、種植密度。每畝1.2-2.0萬株,行距40厘米,株距13.3厘米,一般畝用種6公斤,遲播適當增加播種量。
4、肥水管理。一般基肥畝用純氮2.5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2.5公斤左右,氧化鉀2.5公斤左右,花期根據苗情畝追施純氮3公斤左右。花莢期注意抗旱排澇,保持土壤濕潤。
5、病蟲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殺蟲劑防治地下害蟲。播后及時防病治蟲除草。
4、泗豆520
一、審定編號 蘇審豆 200904
二、品種來源與類型 原名“泗陽04-520”,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宿遷農科所以泗豆288/大粒王,于2005年育成,屬淮北中早熟夏大豆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淮北地區作夏大豆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173.5公斤,2006年較對照泗豆11增產4.0%,2007年較對照徐豆9號增產7.12%,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98.5公斤,較對照徐豆9號增產13.8%。
出苗勢強,葉片卵圓形。植株直立,亞有限結莢習性。紫花,莢棕褐色,茸毛棕色,莢圓筒形略彎。籽粒橢圓形,種皮黃色,種臍黑色,外觀商品性較好。成熟時落葉性好,不裂莢。省區試平均結果:生育期105天,與對照相當,株高87.3厘米,結莢高度11.7厘米,主莖18.1節,有效分枝2.3個,單株結莢37.3個,每莢2.1粒,百粒重21.0克。經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綜合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質含量39.2%,粗脂肪含量19.2%。經南京農業大學大豆所接種鑒定,中感大豆花葉病毒病SC3株系。田間花葉病毒病發生較輕,抗倒性較強。
五、栽培技術要點
1、輪作。選擇前兩茬未種過豆類作物的田塊種植。
2、播種期。6月中旬,播前曬種1-2天以提高發芽率。
3、種植密度。每畝1.2-1.4萬株,條播行距為40厘米左右,株距15厘米左右,畝用種4-6公斤。
4、肥水管理。一般基肥畝用純氮3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5公斤左右,氧化鉀5公斤左右,初花期根據苗情畝追施純氮3公斤左右。花莢期注意抗旱排澇,保持土壤濕潤。
5、病蟲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殺蟲劑防治地下害蟲。播后及時防病治蟲除草。
5、徐豆17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豆 200905
二、品種來源與類型 原名“徐06-3”,由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以徐豆9號/徐豆10號,于2005年育成,屬淮北中早熟夏大豆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淮北地區作夏大豆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175.0公斤,2006年較對照泗豆11增產3.1%,增產顯著,2007年較對照徐豆9號增產9.6%,增產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92.5公斤,較對照徐豆9號增產10.4%。
出苗勢強,幼莖綠色,葉片卵圓形。植株直立,有限結莢習性。白花,莢草黃色,灰毛,彎鐮形。籽粒橢圓形,種皮黃色,種臍黃色,商品性好。成熟時落葉性好,不裂莢。省區試平均結果:生育期105天,與對照相當,株高59.2厘米,結莢高度10.0厘米,主莖13.4節,有效分枝3.2個,單株結莢41.3個,每莢1.9粒,百粒重22.5克。經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綜合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質含量41.2%,粗脂肪含量19.3%。經南京農業大學大豆所接種鑒定,中感大豆花葉病毒病SC3株系。田間花葉病毒病發生較輕,抗倒性較強。
五、栽培技術要點
1、輪作。選擇前兩茬未種過豆類作物的田塊種植。
2、播種期。6月上中旬,播前曬種1-2天以提高發芽率。
3、種植密度。每畝1.0-1.3萬株,條播行距為40厘米左右,株距15厘米左右,點播穴距30厘米,每穴留苗2棵。畝用種4-6公斤。
4、肥水管理。一般基肥畝用純氮2.5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2.5公斤左右,氧化鉀2.5公斤左右,花期根據苗情畝追施純氮3公斤左右。花莢期注意抗旱排澇,保持土壤濕潤。
5、病蟲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殺蟲劑防治地下害蟲。播后及時防病治蟲除草。
五、西瓜品種
1、中江紅麗
一、審定編號 蘇審瓜200901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中江蜜1”,由南京利華蔬菜研究所以JW92×JW203配組,于2004年育成,江蘇中江種業有限公司申請審定,屬早熟紅瓤小果型西瓜。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作春季保護地栽培。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年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1871.7公斤,比對照小天使增產20.0%,2007年省區試,平均畝產1942.4公斤,比對照早春紅玉增產4.0%;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860.5公斤,比對照早春紅玉增產14.8%。
植株生長勢強,座果性強,果實橢圓形,果皮綠色花皮覆黑色鋸齒狀條紋,種子褐色,果肉紅色,質地致密,口感風味較好。省區試平均結果:第一雌花節位8-9節,春季保護地栽培從座果到采收28天,全生育期88天。果型指數1.2,皮厚約0.7厘米,單果重約1.8公斤。中心折光糖含量11.0%,邊緣折光糖含量8.5%,單果籽粒數約176粒,抗逆性較強。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春季保護地栽培南京地區一般為1月下旬,畝播種量爬地栽培用40克。
2、適宜密度。株距0.6米左右,行距2米左右,畝栽600株左右,三蔓整枝。
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公斤左右,45%硫酸鉀型復合肥25公斤左右;果實膨大期適時適量追施膨瓜肥。視墑情澆水。
4、病蟲害防治。預防為主,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注意防治蚜蟲。
2、迎春
一、審定編號 蘇審瓜200902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蘇神農大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以S9802×S0201配組,于2004年育成,屬早熟紅瓤小果型西瓜。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作春季保護地栽培。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年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1638.2公斤,比對照小天使增產5.1%,2007年省區試,平均畝產1861.4公斤,比對照早春紅玉減產0.4%;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868.4公斤,比對照早春紅玉增產19.8%。
植株生長勢強,座果性強,果實橢圓形,果皮綠色花皮覆黑色狹齒帶,種子褐色,果肉紅色,汁多爽口,口感風味好。省區試平均結果:第一雌花節位9-10節,春季保護地栽培從座果到采收28天,全生育期88天。果型指數1.3,皮厚0.6厘米,單果重約1.6公斤。中心折光糖含量11.6%,邊緣折光糖含量9.0%,單果籽粒數約170粒,抗逆性較強。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春季保護地栽培南京地區一般為1月下旬,畝播種量爬地栽培用40克。
2、適宜密度。株距0.6米左右,行距2米左右,畝栽600株左右,三蔓整枝。
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公斤,45%硫酸鉀型復合肥25公斤左右;果實膨大期適時適量追施膨瓜肥。視墑情澆水。
4、病蟲害防治。預防為主,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注意防治蚜蟲。
六、辣椒品種
1、揚子1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椒200901
二、來源與類型 由揚州市揚子蔬菜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以F7-05-065×F7-05-37配組,于2004年育成,揚州市揚子蔬菜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申請審定,屬早熟長燈籠型辣椒。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作春季保護地栽培。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區試前期產量平均畝產1385.9公斤,比對照蘇椒5號增產2.7%,總產量平均畝產2749.8公斤,比對照蘇椒5號增產5.3%;2008年生產試驗,前期產量畝產1765.7公斤,比對照蘇椒5號增產10.2%,總產量畝產3242.6公斤,比對照蘇椒5號增產19.2%。
早熟,植株生長勢強,葉色深綠色,始花節位9-10節,嫩果長燈籠型,綠色,果面平滑有光澤,微辣。省區試平均結果:株高60厘米,開展度45厘米。果長11.3厘米,果肩寬4.7厘米,果型指數2.4,果肉厚0.3厘米,單果重61.0克。區試田間病害調查,病毒病病情指數3.4,炭疽病病情指數0.1(對照蘇椒5號病毒病病情指數4.2,炭疽病病情指數0.0),抗逆性較強。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種育苗,畝用種量50克。
2、適宜密度。株距30厘米左右,寬、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畝定植3500-4000株。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復合肥為主。
4、病蟲害防治。預防為主,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
2、蘇椒958
一、審定編號 蘇審椒200902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巨無霸五號”,由鎮江市鎮研種業有限公司以N9301×T9202配組,于2004年育成,屬早熟牛角型辣椒。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作春季保護地栽培。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2006年區試前期產量平均畝產1857.7公斤,比對照蘇椒5號增產47.8%、總產量平均畝產3395.6公斤,比對照蘇椒5號增產32.1%,2007年區試前期產量平均畝產1768.4公斤,比對照江蔬2號增產28.7%,總產量平均畝產3099.5公斤,比對照江蔬2號增產8.2%;2008年生產試驗,前期產量平均畝產1897.2公斤,比對照江蔬2號增產4.6%,總產量平均畝產3418.9公斤,比對照江蔬2號增產13.1%。
早熟,植株生長勢強,葉色深綠色,嫩果粗長牛角型,綠色,果面平滑有光澤,微辣。省區試平均結果:始花節位10-11節,株高60厘米,開展度65厘米。果長16.8厘米,果肩寬4.6厘米,果型指數4.1,果肉厚0.3厘米,單果重80.6克。區試田間病害調查,病毒病病情指數4.3,炭疽病病情指數0.0(對照江蔬2號病毒病病情指數4.7,炭疽病病情指數0.0),抗逆性較強。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種育苗,畝用種量50克。
2、適宜密度。株距30厘米左右,寬、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畝定植3500-4000株。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復合肥為主。
4、病蟲害防治。預防為主,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
3、揚大1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椒200903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揚農一號”,由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和揚州市揚子蔬菜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F7-05-042×F7-05-37配組,于2004年育成,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申請審定,屬早熟甜椒。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作春季保護地栽培。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區試前期產量平均畝產1658.3公斤,比對照蘇椒13號增產18.6%,總產量平均畝產2831.8公斤,比對照蘇椒13號增產4.2%;2008年生產試驗,前期產量畝產1090.4公斤,比對照蘇椒13號增產4.8%,總產量畝產2587.7公斤,比對照蘇椒13號增產2.0%。
早熟,植株生長勢強,葉色綠色,嫩果燈籠型,綠色,果面平滑有光澤,味甜。省區試平均結果:始花節位10節,株高55厘米,開展度46厘米。果長10.2厘米,果肩寬6.0厘米,果型指數1.7,果肉厚0.4厘米,單果重74.7克。省區試田間病害調查,病毒病病情指數5.4,炭疽病病情指數0.0(對照蘇椒13號病毒病病情指數5.2,炭疽病病情指數0.0),抗逆性較強。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種育苗,畝用種量50克。
2、適宜密度。株距30厘米左右,寬、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畝定植3500-4000株。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復合肥為主。
4、病蟲害防治。預防為主,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
4、鎮辣1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椒200904
二、來源與類型 由鎮江市鎮研種業有限公司以A9239×N9316配組,于2004年育成,屬早熟線型辣椒。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作春季保護地栽培。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區試前期產量平均畝產1080.5公斤,比對照辣優9號增產11.8%,總產量平均畝產2367.8公斤,比對照辣優9號增產6.1%;2008年生產試驗,前期產量平均畝產1090.4公斤,比對照辣優9號增產4.8%,總產量平均畝產2587.8公斤,比對照辣優9號增產2.0%。
早熟,植株生長勢強,葉色深綠色,嫩果長線型,綠色,熟果鮮紅光亮,味辣。省區試平均結果:始花節位10-11節,株高50厘米,開展度55厘米。果長18.0厘米,果肩寬1.5厘米,果型指數12.0,果肉厚0.2厘米,單果重16.0克。區試田間病害調查,病毒病病情指數3.7,炭疽病病情指數0.1(對照辣優9號病毒病病情指數4.8,炭疽病病情指數0.0),抗逆性較強。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種育苗,畝用種量50克。
2、適宜密度。株距30厘米左右,寬、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畝定植3500-4000株。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復合肥為主。
4、病蟲害防治。預防為主,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