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單11號(寧禾1號)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玉2007001
品種來源 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以178×TZ449雜交育成,
特征特性 幼苗深綠色,葉鞘紫色,植株生長健壯,葉片寬大,葉下披,全株20片葉。株高240cm(套種)-285 cm(單種),穗位高110cm(套種)-135cm(單種),莖粗2.0cm。花藥黃色,雄穗分枝數10-14個,雌穗花絲紅色,果穗筒形,穗軸紅色,籽粒黃色,半馬齒型,穗長19.3cm,穗粗5.3cm,穗行16-18行,行粒數35粒,單穗粒重200g,百粒重33.6g,出籽率85.5%。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定:籽粒容重749g/l,粗蛋白9.38%,粗脂肪4.5%,粗淀粉72.4%,賴氨酸0.31% 。
生育期133天,屬中熟、中桿、緊湊大穗型品種。活稈成熟,抗倒性強,耐瘠薄,耐密性好,豐產性和穩產性較好。中抗大、小斑病,中抗莖腐病,感絲黑穗病和玉米螟,輕感矮花葉病。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黃灌區單種、套種。
2005年區域試驗單種平均畝產891.3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7.2%,套種平均畝產515.7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7.1%;2006年區域試驗單種平均畝產820.4kg,較對照沈單16號減產2.9%,套種平均畝產572.03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3.2%;兩年區域試驗單種平均畝產855.85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2.15%;套種平均畝產543.87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5.15%。2006年套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6.7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4.3%。
栽培技術要點 (1)播種:播種期4月10日左右,可采用機條播或人工開溝播種,播深5-7cm。(2)合理密植:套種密度為每畝4000-4500 株;單種采用寬窄行,密度每畝4500-5000株。(3)施肥:每畝基施農家肥3000kg,酌情基施磷鉀肥各10 kg;全生育期每畝施用P2O59kg(折磷酸二銨10kg)、純N18kg(折尿素40kg),于生長前期追施鉀、鋅等微肥。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玉2007002
品種來源 南京春曦種子研究中心以寧晨20為母本×寧晨07雜交育成。2004年寧夏種子管理站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綠色,花藥紫色,穎殼淺紫色。株型緊湊,20 片葉,株高(套種)256-273cm-(單種)280-320cm,穗位100-148cm。花絲淺紫色,果穗中間型,穗長19-26cm,穗行數16-20行,穗軸粉紅色,籽粒黃色,馬齒型,百粒重36-42g,單穗粒重209.1g,出籽率84.9%。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定:籽粒容重756g/l,籽粒粗蛋白9.82%,粗脂肪3.68%,粗淀粉74.21%,賴氨酸0.29%。
生育期129 天,屬中熟品種。高抗絲黑穗病,感大、小斑病。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黃灌區單種或套種。
2005年區域試驗畝產976.6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4.2%;2006年區域試驗畝產946.4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6.9%;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961.5kg,較對照沈單16號平均增產5.6%;2006年生產試驗(套種)平均畝產689.8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6.4%。
栽培技術要點 (1)種植方式:采用套種或單種方式。套種玉米邊行距小麥20cm,玉米行距25-30cm,每畝密度3300株左右;單種采用寬窄行,每畝密度4200-4500株。(2)播種:播種期4月上中旬,采取機條播或人工播種。(3)田間管理:重施農家肥,合理配施氮、磷、鉀肥及微肥,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玉2007003
品種來源 沈陽市農科院以3336×3265雜交育成。2005年銀川西夏種苗有限公司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幼苗期深綠色,葉鞘紫紅色,株型緊湊,葉片上沖,葉色深綠,全株21-22片葉,花絲粉紅色,花藥黃色,成熟期莖桿紅色。株高220.5-281.5cm,穗位98.5-133cm,穗長19.13cm,穗粗4.98cm,穗行數16-20行,行粒數39粒,果穗長筒型,百粒重30.53g,籽粒橘黃色,半硬粒型,穗軸白色。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測試中心(北京)測試:籽粒容重736g/l,粗蛋白9.08%,粗脂肪3.65%,粗淀粉73.79%,賴氨酸0.29%。
生育期137天,屬中晚熟品種。高抗絲黑穗病,抗矮花葉病,中抗大斑病,抗玉米螟。感小斑病,高感莖腐病。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黃、揚黃灌區單種或套種。
2005年區域試驗單種平均畝產884.3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6.3%,套種平均畝產434.6kg,較對照沈單16號減產9.7%;2006年區域試驗單種平均畝產900.6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6.5%,套種平均畝產569.5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2.7%;兩年區試平均單種畝產892.45kg,較對照沈單16增6.4%,套種畝產502.05kg,較對照沈單16號減產3.5%。2006年套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5.6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0.9%。
栽培技術要點 (1)適時播種:播種期4月中旬。(2)合理密植:套種密度為每畝3500-3800株;單種密度每畝4000-4500株。(3)施肥:科學施肥,氮磷鉀配合使用,施足底肥,促苗早發。(4)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時早收。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玉2007004
品種來源 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以1145×C957雜交育成。2004年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幼苗深綠色,葉鞘紫色,長勢較強。株型半緊湊,全株22片葉。植株高大,單種株高310cm左右,穗位153cm,基部莖粗2.2cm。花藥紅色,雄穗分枝8-12個,雌穗花絲紅色,果穗長筒型,穗軸白色,籽粒黃白相間,半馬齒型,穗長20.8cm,穗粗4.8cm,禿尖2.3cm,穗行16-18行,行粒數47粒,百粒重28.1g。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定:粗蛋白質(干基)6.97%,中性洗滌纖維56.55%,酸性洗滌纖維30.24%。
全生育期140天,屬青貯品種。抗倒伏能力強,抗霜霉病、抗大、小斑病,耐紅蜘蛛,輕感黑粉病。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黃灌區、揚黃灌區青貯種植。
2004年春播青貯區域試驗鮮物質產量5.99噸/畝,較對照中原單32 號 增產11.0%;干物質產量1.57噸/畝,較對照中原單32 號增產25.8%。2005年春播青貯區域試驗鮮物質產量7.25噸/畝,較對照中原單32 號增產12.8%;干物質產量2.1噸/畝,比中原單32 號增產12.3%。兩年青貯區域試驗平均鮮物質產量6.62噸/畝,較對照中原單32號增產11.9%;干物質平均產量1.84噸/畝,比對照中原單32 號增產17.5%。
栽培技術要點 (1)選地:選擇地勢平坦,灌排通暢,土壤有機質豐富,肥力水平較高的土地種植。(2)播種:4月15日到6月中旬左右播種較為合理,播種量3.5kg/mu,可采用機械點播或人工開溝播種播深5cm左右,單種畝密度4500~5500株。(3)施肥:整地播種前畝施磷酸二銨10kg、尿素15kg,6月15日前后畝追施尿素25kg,磷酸二氨10kg。并于生長前期增施鉀、鋅等微肥。(4)田間管理:出苗后要及時中耕除草,間定苗要去弱留壯,堅持3葉間、5葉定,不要留雙苗,嚴格按照確定的密度留苗。適時防治地下害蟲、粘蟲、玉米螟、蚜蟲和紅蜘蛛。(5)收獲:青試01玉米做帶棒青貯時,在8月25日左右生物產量達到最大時為最佳收獲時期。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玉2007005
品種來源 中種集團承德長城種子有限公司以祥249×BM雜交育成。2004年寧夏種子管理站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幼苗葉鞘紫色,葉緣紫色,生長勢中等。株高240cm左右,穗位高97cm,全株20-22片葉,株型半緊湊,葉片輕度下披,穗上葉莖夾角45°,穗位葉及以下葉片稍平展,葉色深綠,活稈成熟。雄穗分枝長度中等,分枝8~15個,穎片綠色,花藥黃色,花粉量大,花絲淺粉色,花期協調。果穗筒形,穗長19.1cm,穗粗5.3cm,穗行數14-16行,禿尖0.95cm,穗軸紅色,籽粒黃色,半馬齒型,出籽率80.1%,單穗粒重191.7g,百粒重34.3 g。經農業部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測中心(北京)測定:籽粒容重708g/l,粗蛋白10.40%,脂肪4.21%,粗淀粉73.23%,賴氨酸0.33%。
生育期136天,屬中晚熟品種。抗小斑病、玉米螟,中抗大斑病、絲黑穗病、矮花葉病,高感莖腐病。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露地或覆膜種植。
2005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837.9kg/畝,較對照中單2號增產13.32%;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84.6kg/畝,較對照中單2號增產7.51%;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761.3kg/畝,較對照中單2號增產10.64%;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699.1kg/畝,較對照中單2號增產11.70%。
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4月下旬到5月上旬為宜。可根據土壤墑情適時播種,播種時要求深淺一致,確保一播保全苗。(2)合理密植:單種密度4000-4500株/畝左右。(3)施肥:施肥方式可采作一次性施肥法,在播種前整地時,將N、P、K肥料按配合比例配方一次性施下,也可采用分次施肥措施。(4)田間管理:播種后可用玉米專用除草劑防治田間雜草,3-4葉間苗,5-6葉定苗。適時中耕培土、施肥、灌水,大喇叭口期用呋喃丹丟心葉防治玉米螟。生產上注意輪作倒茬,防治玉米莖腐病。
寧單12號(寧原單1號)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玉2007006
品種來源 寧夏原種場以k12×nyz17雜交育成。
特征特性 幼苗綠色,葉鞘紫色。株型松散,17片葉,株高260--280cm,穗位110--120cm,雄穗主軸明顯,分枝中等,枝條斜伸,護穎綠色,花藥黃色,花粉量多。雌穗穗柄短,穗斜伸,果穗長筒形,花絲粉紅色。穗長21.2 cm,穗粗5.0cm,穗行數14.5行,行粒數37粒。籽粒黃色,半馬齒型,軸紅色,千粒重368g。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定:籽粒容重716g/l,粗蛋白11.45%,脂肪4.57%,粗淀粉71.23%,賴氨酸0.31%。
生育期131天,屬中熟、中桿品種。抗絲黑穗病,中抗大、小斑病,感矮花病、玉米螟,高感莖腐病。苗期長勢旺,抗倒性強,耐瘠薄,耐密性較好。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露地或覆膜種植。
2005年寧南山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81.2kg,較對照中單2號增產5.65%;2006年寧南山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9.6kg,較對照中單2號增產5.15%;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25.4kg,較對照中單2號增產5.4%。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21.7kg,較對照中單2號增產15.31%。
栽培技術要點 (1)精細選地、整地。要求選擇雜草少的中、上等地塊種植,并進行秋翻耕。(2)施足基肥,分期追肥要求重施底肥,配合,分期追肥。每畝基施有機肥5000kg,磷二銨15-17kg,帶種肥磷二銨10kg。(3)用種采用籽粒飽滿、純度不低于99%、凈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85%、含水率不超過13%的一級原種,選用包衣種子,畝播量2.5公斤,適期播種,合理密植。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玉2007007
品種來源 甘肅白銀金穗種業有限公司以MO17-48×LC-9雜交育成。2004年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幼苗綠色,葉鞘紫色,葉下披,拱土能力強。半緊湊型, 16片葉,活桿成熟。株高247cm,葉莖張角35°,穗位高111cm。花藥紫色,雄穗分枝10-12個,花粉量大,雌穗花絲紅色,果穗長錐形,穗軸紅色,穗長19.5cm,穗粗5.0cm,禿尖長1.3cm,穗行數14~16行,行粒數40粒,,出籽率86.2%,籽粒黃色,馬齒型,百粒重32.7g。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定:籽粒容重740g/l,粗蛋白9.16%,粗脂肪4.58%,粗淀粉75.13%,賴氨酸0.28% 。
生育期137天,屬中晚熟品種。抗小斑病、矮花葉病,中抗大斑病,感絲黑穗病、玉米螟,中感莖腐病。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覆膜或露地種植。
200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04.9kg,較對照中單2號增產8.86%;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97.5kg,較對照中單2號增產9.53%;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51.2kg,較對照中單2號增產9.20%。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15.5kg,較對照中單2號增產14.32%。
栽培技術要點 (1)重施基肥、追肥:播前結合整地畝施磷二胺40kg;拔節期畝追施尿素20kg,喇叭口期畝追施尿素30kg。(2)適宜密度:該品種屬大穗型品種,密度不宜過大,一般畝保苗4000~4500株。(3)覆膜:一般覆膜單種較好,也可以帶田套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