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麥2007001
品種來源 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以Y253/1818常規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幼苗生長旺盛,葉色濃綠,葉片半直立略上舉,葉片中小,株型緊湊,株高75.0-87.0cm,穗紡綞型,長芒,白殼。小穗排列較密,穗長7.0-10.0cm,每穗小穗數15.0-18.0個,每穗粒數30.0-38.0粒。籽粒長橢圓形,紅粒,硬質,千粒重44.0-49.0g。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籽粒容重814.0g/l,粗蛋白15.69%,降落數值206S,濕面筋32.6%,沉降值32.8ml,吸水率63.6%,形成時間4.5min,穩定時間3.6min。
春性,生育期95-100天。適應性較好,分蘗成穗能力較強,中抗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耐青干,抗倒伏。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黃灌區種植。
2003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2.47kg,較對照寧春四號減產0.28%;2004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3.73kg,較對照寧春四號減產2.1%;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3.1kg,較對照寧春4號減產1.19%。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5.90kg,較對照增產5.88%;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3.42kg,平均較對照增產3.97%;兩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9.66kg,較對照增產4.92%。
栽培要點 (1)適時播種:播種時間2月下旬-3月上旬。(2)合理密植:畝播有效粒40.0-45.0萬。單種條件下,中、高肥田畝播種18.0-20.0kg,低肥田畝播種20.0-22.5kg。(3)科學施肥: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4)適時灌水:全生育期一般灌3-4次水,頭水宜早灌、二水宜控勿趕,三水、四水看天。(5)及時防治病蟲:用70g氧化樂果+50g敵敵畏/畝,防治蚜蟲。(6)葉面施肥:灌漿中、后期用2%或5%尿素+磷酸二氫鉀溶液噴霧,增強抗性,促進灌漿,改善品質。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麥2007002
品種來源 寧夏大學以繁4/89-3//繁290-1///T649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幼苗直立,株型緊湊,生長旺盛,莖基部彈性好,葉片寬窄適中,葉夾角較小,葉色呈淺綠色至綠色。株高84-87cm,長方型穗,長芒、白殼。穗長9-10cm,小穗數18-20個,著生密度適中,每穗32-38粒,籽粒橢圓型,白粒,硬質,千粒重46g,籽粒飽滿,黑胚率少。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測中心(哈爾濱)測定:籽粒容重845g/L,粗蛋白12.73%, 沉降值32.6ml,降落數值370s,濕面筋23.4%,吸水率64.4%,形成時間1.7min,穩定時間7.5min。
春性,生育期97天,成熟落黃好,豐產性和穩產性好,適應性廣。抗青干,抗倒伏能力較強,中抗銹病和白粉病。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黃灌區種植。
2004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3.36kg,較對照寧春4號增產3.24%;200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5.49kg,較對照寧春4號增產1.54%;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9.43kg,較對照寧春4號增產2.4%。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5.5 kg,較對照寧春4號增產0.27%。
栽培技術要點 (1)播種:適宜播期2月下旬-3月上旬,畝播量20-23kg,畝基本苗38-42萬。(2)施肥:畝施純N 18-20kg,P2O58-10kg,重施基肥,早追苗肥。(3)灌水:全生育期灌水3-4次,早澆頭水,適當控制二水,酌灌麥黃水。(4)防病蟲害:及時防治病蟲害。(5)適時收獲,防遇雨穗發芽。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麥2007003
品種來源 固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寧春10號/定西35號//寧春20號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幼苗半匍匐狀,苗色深綠,生長旺盛,根系發達,莖稈較粗,韌性強,穗下節較長20-35?,葉片寬大,株型緊湊,群體結構較好。株高67.3-84.1cm,紡錘型穗,長芒,白殼,穗長8.8-9.2cm,結實小穗13.2個,畝穗數16.3萬,每穗22.1粒。籽粒長圓型,紅粒,半硬質,千粒重40.1g。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籽粒容重776g/L,粗蛋白(干基)16.7%,降落值400s,沉降值41.1ml,濕面筋35.7 %,吸水率56.7%,形成時間2.9min,穩定時間3.2min。
春性,生育期95-106天,早中熟品種,依靠主莖成穗。抗旱、抗青干能力強,耐瘠薄性能較好,高抗條銹、桿銹、赤霉病害,輕感黃矮病。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南山區旱地及中部干旱帶旱地種植。
2003寧南山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92.64kg,較對照寧春10號增產39.24%;2004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7.23kg,較對照寧春10號增產18.68%。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9.94kg,較對照寧春10號增產28.96%。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9.58kg,較對照寧春10號增產18.14%。
栽培技術要點 (1)選地:宜以豆科、亞麻、馬鈴薯茬口為主。(2)施肥:重施基肥、配施化肥、以秋施肥為主,一般秋施農家肥1500kg/畝,春季可配施化肥二銨10kg/畝,尿素7.5kg畝,苗期結合降水可追施尿素7.5kg/畝。(3)播量:一般畝播量30萬/畝有效粒,干旱區12.5kg/畝,一般干旱區15kg/畝,保苗23-26萬/畝,收獲穗20萬/畝。(4)播期:干旱區宜在3月上、中旬,半干旱區宜在3月中、下旬。(5)田間管理:苗期及時中耕除草、追肥,后期注意防蟲。
寧冬10號(冬育1號、02AW5010)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麥2007004
品種來源 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以墨西哥小麥和國內冬麥品種常規雜交選育而成。組合為:NZT/302//ALD/4/NAD//TMP/CI12426/3/EMU/5/北農2號。
特征特性 幼苗生長旺盛, 葉色濃綠,葉片半直立,返青快,越冬率高,株型緊湊,株高83-92cm。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穗長7.4cm,每穗小穗數15.9個,每穗粒數27.0粒,籽粒長橢圓形,紅粒,硬質,千粒重44.0g,容重807克。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定:籽粒粗蛋白質11.86%,濕面筋27.4%,吸水率為60.5%,形成時間為2.1min,穩定時間6.9min,色澤8.6,面條評分84分。
冬性,生育期266天,越冬率77.37-89.1%。分蘗成穗力較強,高抗銹病,中抗白粉病,耐青干,抗倒伏力中等,適應性較好,成熟落黃好。
適應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黃灌區種植。
200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2.83公斤(2點增產,1點減產),比寧冬6號增產0.90%;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1.12公斤(3點增產,3點減產),比寧冬6號減產0.10%;兩年平均畝產466.98公斤,比對照增產0.4%,增產點次率56%。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3.18公斤(3點增產,1點減產),比對照寧冬6號增產8.12%。
栽培技術要點 (1)、精確播種:播種時間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深為5cm;畝播有效粒數40-45萬粒。(2)、適時灌水:全生育期一般灌4-5次水。灌足“白露水”,早灌返青后頭水,適度控二水,適時灌三、四水。(3)、科學施肥:基、追肥平衡施用,追肥以旱追肥和返青后頭水追肥為主,視長勢可追穗粒肥。(4)、精細管理:冬季及時耱田或鎮壓以減少田間裂縫,結合旱追肥進行中耕,及時噴藥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5)、該品種適宜壟作。
寧冬11號(冬育2號、02AW5012)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麥2007005
品種來源 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品種資源研究室以法國小麥和國內冬麥品種常規雜交選育而成。組合為:RENAN//北農2號/北京841。
特征特性 幼苗生長旺盛,葉色濃綠,葉片半直立,返青快,越冬率高,株型緊湊,株高86-93cm。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穗長6.9cm,每穗小穗數15.7個,每穗粒數26.4粒,籽粒長橢圓形,紅粒,硬質,千粒重42.9g,容重822克。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定:籽粒粗蛋白11.81%,濕面筋27.5%,出粉率76.8%,吸水率為65.2%,形成時間為2.2min,穩定時間5.9min,色澤8.6,面條評分88分。
冬性,生育期269天,越冬率80.45-87.86。適應性較好,分蘗成穗力較強,高抗銹病,中抗白粉病,耐青干,抗倒伏力中等。
適應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黃灌區種植。
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35.77kg(3點增產,3點減產),較對照寧冬6號減產5.59%;2007年平均畝產485.58公斤(4點增產),比對照寧冬6號增產8.66%;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0.68公斤,平均比對照增產1.42%,增產點次率70%;2007年生產示范平均畝產503.77公斤(3點增產),比對照明豐5088平均畝產418.73公斤增產20.31%.
栽培要點 (1)、精確播種:播種時間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深為5cm;畝播有效粒數40-45萬粒。(2)、適時灌水:全生育期一般灌4-5次水。灌足“白露水”,早灌返青后頭水,適度控二水,適時灌三、四水。(3)、科學施肥:基、追肥平衡施用,追肥以旱追肥和返青后頭水追肥為主,視長勢可追穗粒肥。(4)、精細管理:冬季及時耱田或鎮壓以減少田間裂縫,結合旱追肥進行中耕,及時噴藥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5)、該品種適宜壟作。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稻2007001
品種來源 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以錦豐/96G-59雜交選育而成。
特種特性 株高90cm,主莖13-14片葉,株型緊湊,葉片綠。穗長15.6cm, 每穗實粒數84-95粒,結實率90%,著粒較密。籽粒偏長,籽粒長寬比2.3,籽粒、穎尖桿黃色,千粒重22-23g。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2.2%,精米率76.4%,整精米率70.0%,堊白米率9%,堊白度1.2%,直鏈淀粉16.2%,膠稠度80mm,長寬比2.3,粒長5.4 mm,透明度1級,堿小值7級,品質達到國標優質稻2級。
全生育期140-145天,屬早熟品種。苗期抗低溫能力較強、返青快,幼苗長勢旺,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活桿成熟。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黃灌區直播或插秧栽培種植。
200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53.41kg,較對照寧粳12號增產8.6%;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58.97kg,較對照寧粳12號增產8.82%;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06.19kg,較對照寧粳12號增產8.71%。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72.8kg,較對照寧粳12號增產9.9%。
栽培技術要點 (1)種子處理:播前種子經1~2天曬種后用80%“402”乳液1500-2000倍浸種2~3天。(2)點播栽培:播前平整田塊,畝用種量20~25kg,5月初點播,播后立即上水,并保持約3cm的水層,幼芽長度達0.5cm時,應注意適度曬田,夜間及時上水防凍。(3)育秧及插秧:小弓棚旱育稀植育秧技術,畝用種量4公斤左右,插秧行穴距26cm×10cm或30cm×10cm,每穴3~4苗。(4)施肥:基施農家肥2000-4000kg、磷酸二銨15kg;追肥分三次施入,苗肥尿素8kg/畝左右,分蘗肥8-10kg/畝,穗肥4-7kg,全生育期畝施純氮控制在16kg以內。(5)灌水:采用“淺?深?淺”灌溉方式,中后期注意曬田保持根系活力,防止倒伏;后期以濕潤灌溉為主。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稻2007002
品種來源 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以94xw-127/組培11號雜交選育而成。
特種特性 株高90-100cm,主莖15片葉,葉片綠色。長散大穗,穗長16.5-17.0cm, 每穗實粒數76-80粒,空秕率13%左右,著粒密度中等。籽粒闊卵圓形,籽粒、穎尖桿黃色,千粒重24-25g。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3.8%,精米率79.2%,整精米率76.0%,堊白米率27%,堊白度2.2%,直鏈淀粉16.2%,膠稠度80mm, 長寬比1.8, 粒長5.1 mm,透明度1級,堿消值7級,品質達到國標優質稻3級。
全生育期152天,屬晚熟品種。苗期抗低溫能力較強、返青快,幼苗生長繁茂,中抗葉瘟、穗莖瘟、白葉枯病。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黃灌區插秧栽培種植。
200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60.6kg,較對照寧粳16號增產4.2%;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96.23kg,較對照寧粳16號增產7.27%;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28.42kg,較對照寧粳16號增產5.7%。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18.9kg,較對照寧粳16號增產6.9%。
栽培技術要點 必須插秧栽培。(1)種子處理:播前種子經1~2d曬種后用80%“402”乳液1500-2000倍浸種2~3天。(2)育秧及插秧:小弓棚旱育稀植育秧技術,畝用種量4公斤左右,插秧行穴距26cm×10cm或30×10cm,每穴3~4苗。(3)施肥:春季結合耕翻,畝施農家肥2000-4000kg、磷酸二銨15kg;追肥分三次施入,插秧后一周(5月下旬)追施尿素8kg/畝,6月10日前后施分蘗肥8-10kg/畝,7月初看苗酌情追施穗肥4-7kg,全生育期畝施純氮控制在17kg以內。(4)灌水:采用“淺-深-淺”灌溉方式,中后期注意曬田保持根系活力, 防止倒伏;后期以濕潤灌溉為主。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稻2007003
品種來源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以超產2號/吉89-45雜交選育而成。2002年寧夏種子管理站、寧夏農科院農作物研究所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株高93 cm左右,穗長15cm,株型緊湊,主莖葉片15片。苗色綠,散穗型,穗中等大小。每穗總粒數94粒,每穗實粒數84粒,結實率90%以上,千粒重23g。籽粒闊卵型,穎殼稈黃色、無芒。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2.5%,精米率74.5%,整精米率67.1%,粒長4.8mm,堊白率26%,堊白度3.1%,長寬比1.7,透明度1級,堿消值7級,膠稠度80mm,直鏈淀粉含量15.6%。品質達到國家優質稻3級。
全生育期146天,屬中早熟品種。苗期耐寒性強,長勢旺盛,分蘗強,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黃灌區插秧或直播種植。
200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93.24kg,較對照寧粳12號增產13.67%;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50.61kg,較對照寧粳12號增產7.62%;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21.93kg,較對照寧粳12號增產10.65%。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62.7 kg,較對照寧粳12號增產8.3%。
栽培技術要點 (1)播種及插秧。保墑旱直播:4月10日左右播種,播量300-375 kg/hm2(20-25 kg/畝),播深3-4cm,耙磨后待出苗上水。插秧栽培:4月20日左右育苗。采用小弓棚塑料薄膜保溫育秧方式。種子播前用80%的“402”農藥2000倍液浸種3-4天,播量300-380g/m2。 5月15日左右開始插秧,最遲不超過5月20日。行穴距27×10cm或30×10cm,每穴插3-5苗。(2)施肥。全生育期施純N 15 kg/畝,P2O5 7 kg/畝-8kg/畝。增磷控氮,氮磷配比約為2:1。(3)灌水。水層管理的原則是兩保兩控。插秧--分蘗期保淺水,以利促分蘗早生快發。6月下旬到7月初控制灌水適度曬田。7月中旬到8月初保水層,以利長大穗和防障礙性冷害。齊穗后控制灌水做到干濕結合,有利穩根防倒,促進灌漿。因該品種分蘗強,屬多穗型品種,所以在田間管理上嚴格施肥和控水,以防后期倒伏。
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稻2007004
品種來源 吉林省農科院水稻所選育以T1034/T67雜交選育而成。2003年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株高90cm,株型緊湊,葉色較濃綠,葉片較寬,散穗形,子粒卵園形,無芒。每穗總粒數111.4粒,實粒數106粒,空秕率4.8%,千粒重25.0g,籽粒桿黃色。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3%,精米率75%,整精米率64%,堊白率23%,堊白度2.5%,堿消值7級,膠稠度81mm,直鏈淀粉含量15.8%,長寬比1.8,粒長4.99 mm,透明度1級。品質達到國標優質稻3級。
全生育期150天,屬晚熟品種。苗期耐寒性較強,插秧后返青快。抗倒伏性較強,中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黃灌區插秧種植。
200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924.19kg,較對照寧粳16號增產10.11%;200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70.67kg,較對照寧粳16號增產5.76%;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47.43kg,較對照寧粳16號增產7.94%。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03.2kg,較對照寧粳16號增產4.5%。
栽培技術要點 (1)播種:種子消毒,采用“402”進行2000倍浸泡3天。育秧栽培在4月中旬播種。(2)施肥:基施二銨15 kg/畝,鉀肥10 kg/畝,追肥在5月25日前后追施苗肥,畝施尿素5~7 kg,6月5~10日施分蘗肥,畝追施尿素7~8 kg,中期看苗追肥。(3)注意適時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