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審定編號: 甘審棉2007001
品種名稱:酒棉6號
選育單位:酒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77-118為母本,8801為父本,敦棉2號為三交父本,后代在枯萎病圃定向選育而成。原代號:990339。
特征特性:早熟陸地棉,株型呈筒形。株高55.5?74.6cm,果枝Ⅰ式,莖桿紫紅有茸毛。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葉背有茸毛。開花結鈴早,鈴呈圓形,有尖,鈴室多4-5室。單株結鈴5.0-9.2個,平均7.0個,單鈴重6.2g。內圍鈴多而集中,鈴殼薄,吐絮暢而集中;棉絮潔白,易拾摘。毛籽梨形,短絨灰白色,籽指11.1克。全生育期145天,霜前花比率81.7%。抗枯萎病,收獲期枯萎病剖桿發病率14.5%,剖桿病情指數8.4。纖維2.5%跨距長度29.5mm,長度整齊度84.4%,比強度27.9cN/tex,斷裂伸長率8.0%,麥克隆值4.3,反射率75.7%,黃度8.7,紡紗均勻性指數137.2。
產量表現:2001-2004年區域試驗十五點次平均畝產籽棉340.0 kg,比對照增產6.7%,平均畝產皮棉132.8 kg,比對照增產14.8%。
栽培要點:河西走廊棉區以4月上中旬播種為宜,每畝留苗1.1-1.2萬株;全生育期N:P:K以1:0.6:0.6為宜;以見花期前后灌頭水為宜;全生育期灌水3-4次;于蕾期、初花期、花鈴盛期用50%矮壯素2、4、6毫升,兌水45 kg進行葉面噴施;對危害重的棉花蚜蟲、棉鈴蟲等害蟲,應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防治的原則,盡量避免大面積用藥,保護利用天敵。
適宜范圍:適宜甘肅河西走廊棉區及生態條件相類似的地區種植。
(2)審定編號: 甘審棉2007002
品種名稱:酒棉3號
選育單位:酒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從遼棉16號變異單株中,采用系統選育法選育而成。原代號:L9916。
特征特性:早熟陸地棉,植株塔型,較緊湊,株高61.1cm;果枝Ⅱ式,第一果枝著生節位5.0~5.6節,果枝層數7.3層;葉片中等,掌狀五裂,葉色淡綠,后期葉功能好,不早衰,根系發達。單株結鈴7.1個,霜前單鈴重6.2g,鈴卵圓形,多為五室,鈴殼薄,吐絮暢,棉絮潔白有絲光,易拾摘;衣指8.1g,籽指11.8g,衣分39.8%。高抗枯萎病、耐黃萎病,平均枯萎病剖桿病情指數1.3,平均黃萎病剖桿病情指數23.85。農業部纖維品質監督測試中心測定,2.5%跨長29.0mm,長度整齊度83.6%;比強度25.8 CN/tex;馬克隆值3.9;斷裂伸長率6.69%,紡紗均勻性指數為131.4。
產量表現:2003-2004年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皮棉114.5kg,比酒棉1號增產4.3%。
栽培要點:河西走廊棉區以4月上中旬播種為宜,畝保苗0.83~1.1萬株,在此范圍內,根據土質、土壤肥力相應調整;在畝施農家肥3~5方的基礎上,畝施純N 8~11kg,P2O5 5~7kg,K2O 4~6kg;見花期前后灌頭水,以后每隔20天左右灌水一次,共3~4次;于蕾期、初花期、花鈴盛期用50%矮壯素2、4、6毫升,兌水45 kg進行葉面噴施;對主要危害棉花的蚜蟲、棉鈴蟲、煙粉虱、綿葉螨等害蟲,應在做好蟲情的預測預報工作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綜合防治,盡量減少農藥用量和次數,保護利用天敵。
適宜范圍:適宜于敦煌、安西縣西半縣的黃萎病田、枯黃萎病混發田及滴灌模式下栽培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