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審定編號: 甘審麥2007001
品種名稱: 臨麥33號
選育單位: 臨夏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該品種是臨夏農科所1994年以自配的雜種后代F2(92元-11)為母本,從甘肅省農科院糧作所小麥室引進的抗銹材料貴農20為父本雜交經多年系統選育而成。原代號:9414-9。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春性,生育期94-115天,株高80-106cm,幼苗直立,株型緊湊,群體結構較好,分蘗成穗率高。長芒、穎殼(白+紫),穗紡錘形,穗長9-11cm,每穗結實粒數39-50個,千粒重38-46g,容重754-790g/升,籽粒為卵圓,紅粒,半角質。2005年經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測定,該品種苗期對混和菌表現抗病,成株期對條中32號表現輕度感染,對條中29號、31號、水4、水7、水14、混和菌均表現免疫,總體表現免疫到中抗水平。中抗白粉病,兼抗赤霉病,抗葉枯,落黃正常。2006年經國家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含粗蛋白11.13%,濕面筋24.90%,沉降值19.3ml,面團形成時間1.7min,穩定時間0.9min。屬優質弱筋專用小麥品種,適宜制做餅干、糕點等食品。
產量表現:2003?2004年參加省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73.8kg, 2004年全省多點生產試驗示范中平均畝產329.7kg,較對照增產5.37%。
栽培要點:1、適期早播:一般在3月上旬播種為宜,即當土壤解凍10cm左右時進行播種。2、合理施肥:在施足有機肥每畝6000kg的基礎上,畝施磷酸二銨15kg,過磷酸鈣30kg,在苗期結合灌水每畝追施硝銨3-5kg。3、田間管理;生育期間根據土壤墑情調整灌水次數,并中耕除草,抽穗前用40%的氧化樂果50毫升/畝和50%的抗蚜威乳油20g/畝混合噴施1-2次,防治蚜蟲危害,確保豐收。4、適時收獲:在籽粒蠟熟末期適時收獲,脫粒、涼曬至籽粒水分13-14%時包裝貯藏。
適宜范圍:適宜在臨夏、臨洮、渭源及省內同類地區種植。
(2)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02
品種名稱:武春4號
選育單位:古浪縣良種繁殖場
品種來源:該品種是從1985年用六親本復合雜交的組合中經系統選育而成。原代號:858-40。
特征特性:春性,幼苗生長勢強,葉片上舉,大小適中,葉色深綠;株形緊湊,莖桿粗、硬,根系發達、須根多、抗倒伏。株高73-80cm ,平均75cm ;穗長8.5-11 .8cm ,平均9.4cm ,紡綞形穗,成熟后穗呈銀灰色;小穗數16.8個,結實小穗16.2個,不孕小穗0.6個,穗粒數45-58個,平均51.4粒,小穗粒數2-5個,平均3.2個,穗粒重1.8-3 .1g ,平均2.4g ,千粒重50-56g ,平均53g ,容重781-896g/升,平均843g/升;籽粒卵形,粒較短,顏色為淺紅,腹溝較淺,角質。生育期98天,比寧春4號早3天,屬中早熟品種。該品系經省農科院測試:粗蛋白含量18.62%,濕面筋35.2%,沉降值56.7毫升,賴氨酸含量0.55%。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兩年省西片春小麥區試平均產量469.62kg/畝,較對照高原602增產0.01%。2002-2006年四年生產試驗平均498.74kg/畝,較當地對照增產11.4%。
栽培要點:1.精細整地,重施有機肥,配方使用化肥,有針對性的使用微肥。2.精量播種,合理密植,基本苗36-40萬/畝為宜。3. 適時早播,早灌頭水;兩葉一心灌頭水,同時追施追肥的75%化肥,二水追施25%化肥,以保證全生育期不脫肥。
適宜范圍:適宜于張掖、民樂、武威、白銀等地區種植。
(3)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03
品種名稱:定豐11號
選育單位:定西市旱作農業科研推廣中心
品種來源:該品種是從1982年甘肅省農科院引進的一批攜帶TaI雄性不育基因材料73-3/墨它,用自育品種定豐1號轉育輪回選育而成。原代號:87(15)。
特征特性:春性,幼苗半匍匐,葉色綠,寬窄適中;生育期101-116天,中熟,分蘗力強。株高115cm左右,株形緊湊。穗長7.8-9 .8cm ,紡綞形穗,有絨毛;小穗數13.8-15.6個,穗粒數36-43個,千粒重38.1-41.0g ,平均39.48g ,容重779-806g/升,平均792.5g/升;籽粒紅色角質。該品種粗蛋白含量12.56%,濕面筋27.1%,沉降值25.2ml,形成時間2.7min,穩定時間3.6min。該品種成株期對條中32號、水4和水14表現免役,對條銹病混合菌也表現免役。
產量表現:2001-2003年定西地區區試折合產量249.06kg/畝,較對照渭春1號平均增產12.9%。
栽培要點: 1.旱地畝播22-25萬粒為宜,二陰旱地畝播25-28萬粒為宜。2.氮磷配比,加大磷肥投入,適當施用種肥。3.及時防止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宜于定西市二陰旱地及生態條件相似的地區種植
(4)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04
品種名稱:中梁25號
選育單位: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該品種于1993年以八倍體小偃麥中間材料中四與普通小麥復合雜交所得的92348F1為母本,92553F1為父本進行二次雜交,并經多年選育而成。原代號:中梁93646-13-6-2。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生長匍匐,分蘗力強,葉披垂,葉色深綠。株高100cm,稈細而韌,抗倒伏,成穗率高,株型緊湊,生長整齊,落黃好。穗長7.4cm,穗白色,無芒;籽粒紅色、卵圓型;每穗結實小穗14.4個,穗粒數30.8粒;千粒重37.6g,容重789.7g/l。生育期265天。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2005年測定:粗蛋白含量13.16%,濕面筋含量21.3%,沉降值23.2ml,形成時間2.6min,穩定時間2.6min,拉伸面積36cm2,最大延阻抗力170EU。經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該品種苗期對條銹病混合菌免役,成株期對條中29號、洛13Ⅲ表現免疫,對條中31號、32號表現中感-中抗,對水3和水14及混合菌表現感病。輕感白粉病。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兩年區試平均產量345.8 kg/畝,較對照咸農四號增產16.9%。
栽培要點:播種時要求多施農家肥,施足底肥,氮、磷肥配合施用,適時播種;返青后視苗情早施追肥,抽穗后注意防蚜,適時收獲。
適宜范圍:適宜于天水市渭河流域及周邊部分類似地區(隴南、平涼、定西冬麥區)海拔1500-2000 m的干旱、半干旱、半二陰山區等種植。
(5)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05
品種名稱:中梁26號
選育單位: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該品種于1991年以蘭天1號、8619-52、山農8057、Ciemenp等6個親本材料復合雜交選育而成,其組合為(蘭天1號×8619-52)×[(山農8057×臨汾82-5015)×(Ciemenp×8W5015)]。原代號:中梁91250-1-2-1-1-1-3。
特征特性:強冬性,幼苗生長匍匐,葉片披垂,綠色;株高平均107.0cm,穗長7.5~10.5 cm,穗白色,無芒,籽粒紅色,卵圓形;每穗結實小穗14.7個,平均穗粒數34.4粒,千粒重42.8g,容重平均813.0g/l,株型緊湊,生長整齊。生育期263天。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2004年測定:粗蛋白含量14.5%,濕面筋含量32.6%,賴氨酸0.43%,沉降值41.8ml,吸水率65.0%,形成時間3.4min,穩定時間2.9min,拉伸面積68cm2,容重813.0g/L。2001?2002年經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鑒定,苗期對條銹病混合菌感病,成株期對條中29號、洛13Ⅲ、條中31號、32號、水3和水14及混合菌表現免疫。
產量表現:2002~2004年度天水市區域試驗中折合平均產量331.21 kg/畝 ,較對照咸農四號增產8.13%。2001~2002年度生產示范中平均產量350.0 kg/畝 ,較對照咸農四號增產10.8%。
栽培要點:適宜播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種植密度以25萬~30萬株/畝 為宜,薄地應適當增加播量。施足底肥,氮磷肥配合施用。基施農家肥4500/畝、尿素23kg/畝、過磷酸鈣40kg/畝 ,或施尿素15 kg/ 畝 、磷酸二銨20 kg/ 畝 。返青后視苗情早追肥,拔節至抽穗期可葉面噴施2~3g/kg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抽穗后用20%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5g對水50 kg噴霧防治白粉病1~2次,用40%氧化樂果乳油40ml/ 畝 對水適量噴霧防治蚜蟲1~2次。
適宜范圍:適宜于天水市渭河流域海拔1500-2000米的干旱及半山區、二陰山區及旱川地種植,亦適宜于周邊部分地區干旱及半山區、二陰山區示范種植。
(6)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06
品種名稱:平涼43號
選育單位:甘肅省平涼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1982年選用長武131作母本,以82(51)-9-5-3-2為父本雜交,經系統選育而成。原代號:隴麥862。
特征特性:強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78.18?,穗長方形,長芒白殼,平均穗長8.0?,平均小穗數15個,穗粒數41粒,白粒角質,橢園形,單粒重平均36.01g,千粒重36.1g,容重728.5g/L,成穗數平均36.24萬/畝。抗凍耐旱性好,成熟落黃正常,不早衰,生育期280天。容重772.8g/L。2003年經甘肅省農科院測試中心分析:籽粒粗蛋白含量15.76%,賴氨酸含量0.47%,濕面筋含量29.3%,沉降值55。經2004年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苗期對條銹混合菌感病,成株期對條中29、洛13Ⅲ、32號、水3表現免疫-中抗,對條中31號和混合菌均表現感病,水14表現中抗-中感。
產量表現:2001-2003三年省區試平均畝產282.38kg,比對照西峰20號增產5.48%。
栽培要點:(1)適期精量播種:隴東旱肥地搶墑于9月15日至20日播種,川水地適墑或提前澆水于9月20至25日播種,每畝播12.5-15.0,地膜覆蓋地畝播10.0-12.5為宜。(2)播種方式:旱肥地采用溝播式膜側種植方式,川水地采用畦播效果較佳。均采用相配套的農機具進行播種。(3)施肥方式:施氮增磷,補施微量元素,依土壤狀況配方平衡施肥,每畝一般施農家肥5000,尿素12.5,磷酸二銨15.0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4)灌水方法:視墑情,冬前灌水最好于十一月中旬至下旬。(5)防蟲治病,實施全程保健栽培:早春抓一噴三防,要注意孕穗至灌漿期的“三噴”,防病蟲,護莖葉,養根系,主攻穗粒重。(6)及時收獲,確保豐產。
適宜范圍:適宜在隴東旱肥地、川水(臺)地種植。
(7)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07
品種名稱:平涼44號
選育單位:平涼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1994年選用從長武農技中心引進的85加1-3做母本,平涼41號做父本雜交,系譜法選育而成。原代號:隴麥157。
特征特性:屬普通型冬小麥,強冬性,幼苗半匍匐,生育期278.7天,屬中熟冬小麥品種。株高75.9-91.2,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穗長平均7.5,小穗數平均13.6個。白粒硬質,籽粒橢圓形,千粒重48.8g,容重786.1g/L,越冬率91.3%。經甘肅省農科院測試中心測定:籽粒粗蛋白含量10.92%,賴氨酸含量0.31%,濕面筋含量18.07%,粗淀粉含量68.1%。抗凍抗旱性強,耐瘠薄,對條銹病表現免疫到中抗水平。
產量表現:2002-2004年省隴東片區試平均畝產286.93kg,比對照西峰20號增產8.17%。
栽培要點:(1)精耕細作,合理施肥:前茬收獲后及時深耕滅茬,雨后耙耱。播前每畝一般施農家肥5000kg,尿素7.5kg,磷酸二胺15kg;返青期每畝追施氮肥7.5kg,灌漿初期噴施0.1-0.2%的磷酸二氫鉀。(2)適期適量播種:隴東地區旱地搶墑9月中下旬播種,每畝播12.5-15.0kg為宜,山塬旱地最好采用溝播種植方式,以達到旱年增產,多雨防倒伏的目的。(3)返青期適時適墑鎮壓,中耕鋤草。中后期加強田間管理,促控結合,及時防蟲治病。(4)及時收獲:該品種成熟時口較松,應及時收獲,以達到豐產豐收。
適宜范圍:適宜在隴東山塬旱地、高寒陰濕山區和丘陵干旱山區,以及周邊類似地區種植。
(8)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08
品種名稱:寧麥5號
選育單位:寧縣農技中心
品種來源:1994年以XS117-0-29為母本,慶農3號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9425-2-3-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強冬性,普通型小麥,生育期274天,中熟品種。幼苗匍匐健壯,分蘗力強,葉色濃綠,抗寒性好,春季返青早,抗春霜凍。株高80-100cm,植株長相清秀,莖葉表面臘質明顯,抗旱性強。葉較直立且適中,透光性好,葉片功能期長,灌漿速度快,成熟落黃好,成穗率高。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結實性好,穗長7.3cm,每穗小穗數13-15個,穗粒數較穩定,每小穗結實3-4粒,口緊不易落粒。穗粒數30-40粒,籽粒飽滿,容重814.06g/L,千粒重32-40g,淺紅色,角質,腹溝淺。含粗蛋白13.55%,濕面筋31.1%,沉降值24.2ml。抗銹性經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苗期對混合菌表現高抗,成株期對條中31號、水5、水7表現免疫,對條中32號、水4、水14及混合菌均表現免疫到中抗。
產量表現:2004-2006年省區試平均畝產275.46kg,比對照西峰20號增產5.48%。
栽培要點:①以9月中旬播種為宜,畝播量11kg,基本苗25萬-30萬株。②底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畝施農家肥3000kg,尿素或硝銨8-10kg,普通過磷酸鈣50kg,翌春返青后每畝再追施尿素7.5kg。③加強田間管理,冬前地表干燥時鎮壓,返青后除草、松土,拔節至中后期可噴施磷酸二氫鉀,以增加粒重。
適宜范圍:適宜在隴東旱原、山地及周邊同類地區種植。
(9)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09
品種名稱:蘭天18號
選育單位: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天水農校
品種來源:該品種由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和天水農校合作選育而成,其親本組合為Flinor/洛夫林13,母本為國際上持久抗性品種。原代號:97-31。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冬性。株高96~99cm。有效分蘗0.93~1.07個。株型緊湊,葉片綠色,半下披。穗長方形,頂芒,白殼。穗長5.5~5.9cm,小穗數12.08~13.80個,穗粒數28.35~35.40粒。千粒重41.0~43.38g,籽粒紅色,半硬質。含粗淀粉73.87%,粗蛋白14.68%,賴氨酸0.47%,濕面筋22.57%,沉降值42.3mL。生育期280.5~383.8天,中熟,抗寒抗旱,莖稈堅韌抗倒伏。高抗條銹病,中抗白粉病。抗銹性鑒定,苗期對混合菌近免疫,成株期對當前主要流行小種及混合菌全部免疫,屬全生育期抗病的品種。
產量表現:2003~2005年參加天水市高山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372.2kg,較對照中梁22號增產15.75%。2005、2006年生產示范中,畝產260.0~450.0kg,增產幅度10.6~28.57%。
栽培要點:以畝播35~40萬粒、確保30~35萬基本苗為宜,播種量一般可掌握在13~16kg。97-31豐產性好,具增產潛力,應增施基肥,氮磷配合施用。在拔節期間趁雨追施化肥,一般可畝施尿素5~10kg。
適宜范圍:主要適種區為天水市的高山區、二陰半山區及隴南市禮縣、西和等縣的高、半山區。宜在銹菌越夏區種植,銹菌越冬區不予推廣。
(10)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10
品種名稱:蘭天19號
選育單位: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天水農校
品種來源: 該冬小麥新品種由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和天水農校合作選育而成,其親本組合為Mega/蘭天10號,母本含有效抗條銹基因Yr12。原代號:95-3-28。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冬性。株高90~105cm。株型半緊湊。葉色藍綠,莖葉表面有蠟質,葉姿半下披。穗長方形,白殼,頂芒。有效分蘗平均1.19個。穗長6.38~7.05cm;小穗數14.38~15.30個;穗粒數32.85~36.0粒;千粒重47.85~48.43g。籽粒白色,卵圓形,半角質,含粗蛋白14.26%,賴氨酸0.45%,粗淀粉73.85%,濕面筋23.53%,沉降值46.5ml。生育期平均278.75天,中熟。抗寒抗旱。高抗條銹病,中抗白粉病。抗銹性鑒定,苗期對混合菌近免疫,成株期對條中 29號、31號和致病類型水4、水7和水14以及混合菌均表現免疫,對條中32號表現免疫到中抗。葉片功能期長,落黃性好。
產量表現:2004~2006年參加天水市和省隴南冬小麥高山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391.7kg,較中梁22號增產19.46%。2006年生產示范中畝產300.0~532.5kg,增產幅度13.3~30.7%。
栽培要點:隴南以畝播35~40萬粒,確保30~35萬基本苗為宜。1.籽粒較大,需適當增加播種量,一般可畝播14~18kg。2.豐產性好,增產潛力大,宜增施基肥,氮磷配合施用,拔節期間趁雨追施基肥,一般可畝施尿素5~10kg。3.籽粒休眠期短,遇連陰雨易穗發芽,應在成熟后及時收獲。
適宜范圍:主要適種區為天水市及隴南市禮縣、西和高山區及二陰半山區。宜在條銹病越夏區種植,越冬區不宜推廣。
(11)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11
品種名稱:蘭天20號
選育單位: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天水農校
品種來源: 該品種由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和天水農校合作選育而成,其親本組合為Cappelle Desprez(含有效抗條銹基因Yr16)/蘭天10號。原代號:96-22-1-1。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約100cm。有效分蘗平均1.45個。株型緊湊,葉片綠色半下披。穗長方形,白殼,頂芒。穗長6.23~6.28cm;小穗數14.0~14.75個;穗粒數30.85~34.90粒;千粒重15.30~48.08g。粒紅色,半角質,含粗蛋白15.05%,賴氨酸0.41%,粗淀粉74.23%,濕面筋23.25%,沉降值29.5ml。生育期280.5天,中熟偏晚。抗寒抗旱,莖稈堅韌抗倒伏。高抗條銹病,中抗白粉病。抗銹性鑒定,苗期對混合菌免疫,成株期對條中31號、32號和致病類型水4、水7和水14以及混合菌免疫,對條中29號中感,但普遍率及嚴重度低。葉片功能期長,落黃性好。
產量表現:2004~2006年參加天水市和省隴南片區試,兩年平均畝產379.1kg,較對照中梁22號增產15.61%。2005、2006年生產示范中285.0~527.9kg,增產幅度12.1~29.5%。
栽培要點:籽粒較大,需適當增加播種量,以畝播35~40萬粒、確保30~35萬基本苗為宜,播種量一般可掌握在14~18kg。因豐產性好,具增產潛力,應增施基肥,氮磷配合施用。在拔節期間趁雨追施化肥,一般可畝施尿素5~10kg。
適宜范圍:主要適種區為天水市及隴南市禮縣、西和等縣的高山區和二陰半山區。宜在銹菌越夏區種植,銹菌越冬區不予推廣。
(12)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12
品種名稱:蘭天21號
選育單位: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天水農校
品種來源:該品種由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和天水農校合作選育而成,其親本組合為95-173-4/保豐6號,原代號96-473。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冬性。株高平均90.88cm。有效分蘗平均1.35個。株型緊湊,葉片綠色半下披。穗長方形或棍棒形,白殼,頂芒。穗長5.50~6.88cm;小穗數13.75~15.50個;穗粒數33.75~39.50粒;千粒重43.0~46.33g。粒紅色,半硬質,含粗蛋白14.62%,賴氨酸0.46%,粗淀粉64.16%,濕面筋26.65%,沉降值41.2ml。生育天數平均265.63天,早中熟。抗寒抗旱,莖稈堅韌抗倒伏。高抗條銹病,中抗白粉病。抗銹性鑒定,苗期對混合菌中抗~中感;成株期對當前主要流行小種全部免疫,對混合菌近免疫~中抗。葉片功能期長,落黃好。
產量表現:2004~2006年參加天水市及省隴南片半山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368.95kg,較對照咸農4號增產16.04%。2006年生產示范中,畝產280.0~562.9kg,增產幅度10.0~28.6%。
栽培要點:畝播以35~40萬粒和確保30~35萬基本苗為宜,一般畝播種量可掌握在14~18kg。增施肥料以基肥為主,氮磷配合施用,拔節期間趁雨追施尿素5~10kg。由于復粒性不強,應在籽粒臘熟期、莖葉轉黃時及早收獲,拉運時注意輕拿輕放,以免因落粒造成損失。
適宜范圍:主要適種區為天水市及隴南市禮縣、西和海拔1300~1600m的半山區。宜在銹菌越夏區推廣,不宜在銹菌越冬區種植。
(13)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13
品種名稱:蘭天22號
選育單位: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天水農校
品種來源:該品種由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和天水農校合作選育而成,其親本組合為德國2號/蘭天11號。原代號:96-96。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冬性。株高約110cm。有效分蘗平均1.35個。株型半緊湊,葉片綠色半下披。穗長方形,白殼,頂芒。穗長6.33~8.13cm;小穗數14.5~15.5個;穗粒數33.25~36.75粒;千粒重44.05~44.33g。粒紅色,半硬質,含粗蛋白15.68%,賴氨酸0.53%,粗淀粉70.93%,濕面筋24.56%,沉降值31.0ml。生育天數平均268.1天,抗寒抗旱。植株莖稈堅韌性好,較抗倒伏。高抗條銹病,中抗白粉病。抗銹性鑒定,苗期對混合菌中感,成株期對當前主要流行小種和混合菌全部免疫。葉片功能期長,落黃性好。
產量表現:2004~2006年參加天水市和省隴南片半山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366.45kg,較對照咸農4號增產15.25%。生產示范中畝產280.0~410.0kg,增產幅度10.7~19.3%。
栽培要點:以畝播32~36萬粒和確保28~32萬基本苗為宜,一般畝播種量可掌握在14~16kg。施肥一般以基肥為主,氮磷配合施用,拔節期間視苗情趁雨追施化肥,一般用量以每畝不超過5kg尿素為宜。由于植株較高,后期應注意防止倒伏。
適宜范圍:主要適種區為天水市及隴南市禮縣、西和的半山區,尤其適于土壤肥力中等及較瘠薄的地塊種植。宜在銹菌越夏區推廣,不宜在銹菌越冬區種植。
(14)審定編號:甘審麥2007014
品種名稱:蘭天23號
選育單位: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天水農校
品種來源:該品種由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和天水農校合作選育而成,其親本組合為SXAF4-7/87-121。原代號:96-86。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冬性。株高平均87.91cm。有效分蘗平均1.56個。株型緊湊,葉片較小,旗葉上舉。穗長方形,白殼,頂芒。穗長6.0~8.29cm,平均7.56cm;小穗數13.0~19.0個,平均15.7個;穗粒數28.0~54.0粒,平均37.65粒;千粒重41.4~48.5g,平均44.22g。粒紅色,半硬質,含粗蛋白13.64 %,賴氨酸0.42 %,粗淀粉67.43 %,濕面筋25.0%,沉降值54.5 ml。生育期平均242.71天,早中熟。抗寒性較強,莖稈堅韌抗倒伏。中抗白粉病。抗銹性鑒定,苗期對條銹病混合菌中感,成株期對當前主要流行小種免疫,對混合菌表現近免疫至高抗。
產量表現:2004~2006年參加天水市和省隴南片川區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02.6kg,較對照增產28.9%。
栽培要點:以畝播38~42萬粒和確保34~36萬基本苗為宜,一般畝播種量可掌握在15~17kg之間。施肥以基肥為主,氮磷配合施用,拔節期間結合灌水增施化肥,抽穗期間酌情考慮是否灌溉和施肥。高肥力的地塊生育后期應控制水肥,以防倒伏。
適宜范圍:主要適種區為天水市及隴南市禮縣、西和等地的川區。宜在銹菌越冬區推廣,不宜在銹菌越夏區種植。
(15)審定編號: 甘審麥2007015
品種名稱:靜麥2號
選育單位:靜寧縣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1997年從84-212品系變異單株中經系統選育而來。原代號:靜冬9717。
特征特性:冬性,生育期281~292天,屬中晚熟品種。幼苗半匍匐,芽鞘白色,葉片綠色,葉相半披,寬葉,株型半松散,株高90~100?,稈粗,單株分蘗1~3個,分蘗成穗率47.1%。穗圓錐形,穗長6.5~7?,小穗數15~17個,穗粒數35~47粒,無芒,白殼。籽粒橢圓形、紅色、腹溝較淺、角質,飽滿。成熟落黃好,口較緊,千粒重43~48g,容重814.5g/L,出粉率86.4%。2003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蛋白質15.47%,濕面筋35%,沉降值37.2ml,吸水率63.9%,面團形成時間3.7 min,面團穩定時間3.0min。抗倒伏、抗青干。抗白粉病,中抗條銹病,高抗黃矮病、根腐病。2002~2003年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鑒定,慢條銹病,免疫稈銹病。
產量表現:2000~2003年區試中三年平均產量341.4kg/畝,比對照隴原936增產2.65%。
栽培要點:9月中下旬播種,畝播量15~17.5kg,播前用15%的粉銹寧拌種;膜側種植,畝播量12.5kg。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返青后畝追施尿素10kg;孕穗開花期噴施磷酸二氫鉀、葉面寶等葉面肥料進行補充,防止脫肥早衰。
適宜范圍:適宜于靜寧、莊浪、通渭、隴西、定西以及周邊同類地區川水地、山臺地種植。
(16)審定編號: 甘審麥2007016
品種名稱:武都16號
選育單位:隴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該品種是隴南市農科所1991年以7930-2為母本,以小白冬麥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92-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弱冬性,幼苗半直立,生育期199天,株高100cm,株型緊湊,單株分蘗2-3個,分蘗率41.01%。頂芒、白穎殼,穗長方形,穗長8.5cm,每穗結實粒數48個,籽粒為卵圓,紅粒,半角質,千粒重43g。2005年經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該品種苗期對條銹表現感病;成株期對水4表現免疫,對條中32號表現高抗,對條中29號、31號表現中抗,對洛13Ⅲ、混和菌表現感病;總體表現中抗到感病水平,但嚴重度和普遍率相對較低。2006年經甘肅省農科院測試中心測定:含粗蛋白13.7%,賴氨酸0.48%,濕面筋23.6%,沉降值50.8ml。
產量表現:2001?2002兩年參加隴南市冬小麥川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73.0kg,比對照綿陽28號畝產192kg增產42.2%。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 :隴南市半山、丘陵區(海拔1300-1600米),一般在10月中旬播種為宜,1300米以下一般在10月中旬播種為宜。2、合理密植:川壩河谷區畝基本苗保持在30-32萬之間,畝播量15kg;半山、丘陵區畝基本苗保持在35萬左右,畝播量17.5kg。3.施肥:畝施農家肥3500-4500kg,畝施磷酸二銨15-20kg或過磷酸鈣40kg,鉀肥7.5kg。4.灌水:根據土壤墑情灌水2-3次。5.田間發生白粉病時用25%的粉銹寧乳油30-40g,加水15kg噴施防治。
適宜范圍:適宜在隴南市文縣、武山、康縣等河谷川壩和半山干旱區推廣種植。
(17)審定編號: 甘審麥2007017
品種名稱:隴鑒9821
選育單位: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
品種來源:親本為洮157(來自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供體材料為高粱(品種為熊岳253,來自天水市農科所),1998年通過外源DNA花粉管導入技術,提取高粱的總體DNA為供體,導入受體品種洮157中,經連續7年的田間鑒定篩選而成。原代號:98保2-1。
品種特性:冬性,幼苗濃綠色,生長習性半匍匐,生長勢強,平均生育期257天,株高95-103cm,無芒,白殼,穗長方型,平均穗粒數32.1粒,平均穗長7.6cm,每穗結實小穗15-18個。千粒重41.8g,紅粒,角質。經甘肅省農科院農業測試中心測定,該品種粗蛋白含量14.54%、賴氨酸含量0.43%、濕面筋含量27.7%、沉降值51.2ml。經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2001-2004年連續4年在甘谷接種鑒定,對銹病條中29號、洛13Ⅲ、洛13Ⅷ、30號、31號、32號及致病類型水4、水11、水14、HY4、HY7、HY8和混合菌,均表現中抗-中感水平。
產量結果: 2002-2004年參加天水高山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產量318.2 Kg/畝,較對照中梁22增產3.06%。2002-2004年在甘谷縣、秦州區及臨洮縣進行了生產試驗和示范,分別較當地對照品種增產2.11%- 55.89%。
栽培要點:一般基施農家肥5000kg/畝,尿素15-20kg/畝,普通過磷酸鈣40.0-60.0kg/畝,返青前追施尿素15-20.0kg/畝。10月中旬播種,播量按保苗30-35萬/畝確定;生長期間注意中耕鋤草及適時收獲,以確保豐收。
適宜范圍:適宜在隴南市的西和、禮縣低海拔川水地和二陰山區及定西市的臨洮縣,臨夏州的康樂等部分水地種植。也可在天水市的甘谷縣、武山縣、麥積區、秦州區、清水縣、秦安縣等半山區及二陰山區推廣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