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審定編號:甘審薯2009001
品種名稱:甘農薯4號
選育單位:甘肅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以布爾斑克為母本,唐168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98-5-10。
品種特性:幼苗生長勢強,生育期110天。株型半直立,主莖分枝中等,株高60-70厘米。莖粗12-13毫米,莖綠色,莖翼直狀。葉片肥大,葉色墨綠,茸毛中多,葉緣平展。花序總梗綠色,雄蕊黃色,花粉量多,白花。薯塊橢圓形或圓形,表皮光滑,白皮白肉,芽眼少而淺。結薯集中,單株結薯3-4個,大中薯率85%。中抗晚疫病,對卷葉病毒病在田間表現耐病。干物質含量21.52%,粗蛋白含量1.51%,粗淀粉含量14.43%,,還原糖含量1.09%,維生素C含量286.2毫克/公斤。
產量表現:2005-2006年省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1260.2 公斤。較統一對照增產27.2%, 2008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1177.5公斤,較對照隴薯6號減產30.0%。
栽培要點:(1)選擇肥力中等、病害少、非重茬地塊,施入適量殺蟲劑防治地下害蟲,整地后種植。(2)干旱半干旱地區以4月上、中旬播種。密度一般3500-4000株/畝,旱薄地2500-3000株/畝。(3)重施底肥,氮磷鉀配合,早施追肥。早除草松土,早中耕培土,培土壟要大。(4)收獲前一周割掉薯秧,運出田間,以便曬地和促使薯皮老化。(5)以脫毒種薯或建立種薯田留種。
適宜范圍:適宜甘肅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植。
(2)審定編號:甘審薯2009002
品種名稱:臨薯17號
選育單位: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抗疫白為母本,NW174-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臨9706-2。
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122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65厘米左右,花冠紫色,分枝平均3.6個。塊莖橢圓形,白皮白肉,表皮光滑,大而整齊,芽眼數少而淺,結薯集中,單株平均結薯4.9個,商品薯率82%以上。較抗晚疫病,對卷葉病毒病有較好的田間抗性。干物質含量26.76%,粗蛋白含量2.74%,粗淀粉含量19.82%,,還原糖含量0.35%,維生素C含量131.2毫克/公斤。
產量表現:2004-2006年參加省馬鈴薯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035.3 公斤,比統一對照渭薯1號增產81.6%,比當地對照增產33.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086.6 公斤,較對照增產41.57%。
栽培要點:1、一般在4月中旬播種,干旱半干旱地區于4月上旬播種,畝保苗3600株左右,旱薄地4000株。2、生育期做好病、蟲、草害防治,在收獲前一周割掉薯秧,運出田間,以便曬地和促使薯皮老化。
適宜范圍:適宜甘肅高寒陰濕、干旱、半干旱及二陰地區種植。
(3)審定編號:甘審薯2009003
品種名稱:騰薯1號
選育單位:甘肅省臨洮縣騰勝農產品集團公司
品種來源:以莊薯3號為母本、克新2號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35-62。
特征特性:生育期120天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60?75厘米,莖綠色,葉色濃綠色,花冠白色,不結實。薯塊表皮光滑,芽眼淺,橢圓,黃皮黃肉,結薯集中,單株結薯5-8個,大中薯數率一般75%左右。耐晚疫病,對花葉病毒病和卷葉病毒病有較好的田間抗性。干物質含量24.16%,淀粉含量20.81%,粗蛋白質含量2.45%,還原糖含量2.0%,維生素C含量24.84毫克/公斤。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1791.8公斤,比統一對照隴薯6號增產14.8%,比各點當地對照增產12.1%。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2246.7公斤,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25.8%。
栽培要點:1、高寒陰濕、二陰地區以4月中旬播種為宜,半干旱地區4月上、中旬為宜。陰濕地區4000株/畝左右,干旱及二陰地區3600株/畝左右。2、苗出齊后每隔7-10天噴灑抗蚜威、滅多威等藥劑防蚜一次。生長前期出現葉片卷縮、黃化等病毒株及時拔掉,后期用代森錳鋅每7-10天噴1次,連噴3-4次防晚疫病。3、莖葉枯黃塊莖成熟時及時收獲,收獲后塊莖要進行晾曬、“發汗”,嚴格剔除病爛薯和傷薯。貯藏窖使用前要用生石灰噴灑消毒。窖內貯量不得超過窖容量的2/3,窖貯相對濕度80%-90%。
適宜范圍:適宜甘肅干旱及半干旱地區種植。
(4)審定編號:甘審薯2009004
品種名稱:騰薯2號
選育單位:甘肅省臨洮縣騰勝農產品集團公司
品種來源:以34-72為母本、瑪古拉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34-126。
特征特性:生育期120天左右,株型半直立,分枝中等,株高60?70厘米,莖綠色,葉片深綠色,茸毛中多,葉緣平展。花序總梗綠色,花柄節淡褐色,花冠白色,有結實。薯塊表皮光滑,芽眼淺,長橢圓形,黃皮黃肉,結薯集中,單株結薯4-6個,大中薯數率一般80%左右。高抗晚疫病,對病毒病有較好的田間抗性。干物質含量24.4% ,淀粉含量17.58%,粗蛋白質含量2.7%,還原糖含量0.08%,維生素C含量254.5毫克/公斤。
產量表現:2007-2008年省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2061.0公斤,比統一對照隴薯6號增產13.1%,較當地對照增產15.8%。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672.5公斤,比當地品種增產36.8%。
栽培要點:1、采用開溝點播,畝播種密度陰濕地區3800-4300株,二陰地區3400-4000株。2、播種時,畝施毒土5公斤(含50%辛硫磷乳油0.3公斤)防治地老虎,苗出齊后每隔7-10天噴灑抗蚜威、滅多威等藥劑防蚜。生長前期出現葉片卷縮、黃化等病毒株及時拔掉,后期用代森錳鋅每7-10天噴1次,連噴3-4次防晚疫病。3、莖葉枯黃塊莖成熟時及時收獲,收獲后塊莖晾曬、“發汗”,嚴格剔除病爛薯和傷薯。貯藏窖使用前用生石灰噴灑消毒。窖內貯量不得超過窖容量的2/3,窖貯相對濕度80%-90%。
適宜范圍:適宜甘肅高寒陰濕區、二陰區及半干旱地區推廣種植。
(5)審定編號:甘審薯2009005
品種名稱:定薯1號
選育單位:定西市旱作農業科研推廣中心 、甘肅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以[T710×甘農薯1號]為母本、NW168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GD1。
特征特性:生育期127天,株高68厘米,株型直立,莖、葉綠色,分枝中等,花冠紫色,花期較長,天然結實性中等。塊莖扁圓形,薯皮淺白色略粗,薯肉白色,芽眼少而淺,呈淺紅色芽眼,大中薯率82.7%,結薯集中。抗晚疫病,對卷葉病毒病田間有抗性。干物質含量25.76%,粗蛋白含量2.44%,粗淀粉含量19.84%,,還原糖含量0.45%,維生素C含量132.7毫克/公斤。
產量表現: 2005-2006年省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1230.7公斤,比統一對照渭薯1號增產39.5%。2008年生產試驗,兩年平均畝產2088.9公斤,比對照增產8.65%。
栽培要點:1、選擇禾谷類和豆科作物前茬地,忌與茄科作物連作。2、甘肅中部干旱地區一般為4月下旬播種。3、畝播種量130-140公斤,每塊帶1-2個芽眼。4、畝保苗3700-4200株,旱地平作栽培,開溝播種,也可以穴播或整薯窩種,水地起壟種植。5、催芽曬種,播前17-19天將種薯置于曖室18℃左右的條件下催芽7-8天,室外曬種10-11天。6、適時收獲,70%以上莖葉變黃萎時割去莖葉,3-4天后收獲。
適宜范圍:適宜在甘肅定西、天水、臨夏、白銀、蘭州榆中等干旱地區種植;在洮渭灌區、河西灌區及黃河灌區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塊種植產量更高。
(6)審定編號:甘審薯2009006
品種名稱:定薯1號
選育單位:定西市旱作農業科研推廣中心
品種來源:以甘3Y4為母本,Ranger(阮吉爾)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GY1。
特征特性:生育期91天,株高62厘米,株型直立、緊湊,莖綠色,葉淺綠色,分枝中等,花冠白色,花期較長,天然結實極少。塊莖橢圓形,薯皮黃色略粗,薯肉白色,芽眼極少而淺,大中薯率88%以上,結薯集中。抗旱性強,耐鹽堿。中抗晚疫病,對卷葉病毒病和花葉病毒病具有較好的田間抗性。干物質含量19.5%,粗蛋白含量2.31%,粗淀粉含量13.5%,,還原糖含量0.25%,維生素C含量260.0毫克/公斤。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919.2公斤,比統一對照渭薯1號增產4.2%,比當地對照品種減產38.0%。2005-2006年參加定西市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78.5公斤,比對照大白花增產12.0%。
栽培要點:1、選擇禾谷類和豆科作物地種植,忌與茄科連作。2、畝播種量130-140公斤,將母薯切成35克重左右的薯塊,每塊帶1-2個芽眼。3、畝保苗4000-4500株,旱地平作栽培,開溝播種、穴播或小薯整薯窩種。水地起壟種植,適當深播,防止薯塊變綠。4、播前13-15天將種薯置于曖室18℃左右的條件下催芽5-6天,室外曬種8-9天。5、30%以上莖葉變黃萎時割去莖葉后再收獲。
適宜范圍:適宜在甘肅定西、天水、臨夏、隴南旱地種植以及在洮渭灌區、河西灌區、黃河灌區與玉米、蔬菜套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