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種 » 省審品種 > 甘肅 » 正文

2009年甘肅審定小麥品種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03-27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764
 

(1)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01

品種名稱:隴春25號

選育單位: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永1265為母本、CORYDON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7095。

特征特性:普通型春小麥,全生育期102天左右。幼苗直立,色淡。株高85厘米,有效分蘗1.2個,畝成穗數45萬左右。抗倒伏、抗干熱風。穗長平均9.8厘米,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橢圓形,硬質。穗粒數40粒左右,千粒重50克左右。田間成株期分小種接種鑒定:苗期對混合菌表現感病,成株期對供試小種表現感病,可在條銹病偶發區種植。含粗蛋白15.37%、濕面筋33.8%、沉降值33.5毫升、吸水率64.4%,面團形成時間4.2分鐘,穩定時間3.4分鐘,弱化度113,評價值51。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省河西片春小麥區試,平均畝產549.6公斤,比對照寧春4號增產4.4%。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6.6公斤,較對照寧春4號增產8.44%。

栽培要點:1.一般3月上中旬播種,播量以畝保苗45萬左右為宜,畝播量控制在25公斤左右。2.生育期防治病蟲害,及時噴藥防治蚜蟲的危害;成熟期及時收獲,以免降雨危害。

適宜范圍:適宜在我省河西及沿黃灌區種植。

(2)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02

品種名稱:隴春27號

選育單位: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8858-2為母本、隴春8號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隴春27-4。

特征特性:幼苗直立,春性,苗綠色, 葉片窄長披垂, 茸毛多。平均株高75厘米。穗紡錘形,長芒、白殼, 紅粒,半角質。分蘗力強, 耐瘠薄。生育期105.4天。黑胚率0.8%。穗粒數27.59-35.64,千粒重39.02克。基本苗23.99萬/畝,有效穗數22.23萬/畝,熟相好,口緊,不易落粒。中抗至中感條銹病,慢葉銹。含粗蛋白17.07%,濕面筋33.5%,沉降值38.0毫升, 形成時間3.0分鐘, 穩定時間1.9分鐘。

產量表現: 2006-2007兩年參加國家旱地小麥西北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191.35公斤,較對照定西35增產14.14%。2008年參加國家旱地小麥西北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27.67公斤,較對照定西35增產12.71%。

栽培要點:1、一般在3月中旬播種,當氣溫穩定通過0℃,表土日消夜凍時搶墑播種。在川旱地和梯田地畝保苗20萬?30萬株。山坡地畝保苗15萬?20萬株。2、為防止后期脫肥,同時改善籽粒品質可進行葉面噴肥。3、生育期要注意防治蚜蟲和白粉病。4、蠟熟末期及時收獲,以防后期雨水多出現穗發芽。

適宜范圍:適宜在甘肅的定西、愉中、臨夏、會寧,青海的互助、大通和寧夏的固原、西吉及河北的壩上等生態條件類似的區域種植。

(3)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03

品種名稱:甘春24號

選育單位:甘肅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甘肅富農高科技種業有限公司、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以張春11號/93-7-31//23416-8-1為母本,以矮敗小麥/高加索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甘春357786。

特征特性:普通春小麥,生育期103天左右。長芒白穗,穗紡錘形,白粒角質,穗粒數44.3粒,千粒重40.5?52.5克,株高78-89厘米,抗倒性好。條銹病表現為中抗。容重為805克/升,粗蛋白含量15.43%,濕面筋31.2%,沉降值40.5毫升,吸水率65.6%,穩定時間4.7分鐘。

產量表現:2006-2007年參加省西片水地春小麥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31.8公斤,較對照寧春4號減產3.4%。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5.3公斤,較對照增產12.22%。

栽培要點:1、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種,播量以40-45萬粒/畝為宜,畝播量控制在22公斤左右。2、生育期防治病蟲害,應及時噴藥防條銹病的發生,成熟期及時收獲,以免降雨危害。

適宜范圍:適宜在河西走廊、沿黃灌區及條銹病偶發區種植。

(4)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04

品種名稱:西旱3號

選育單位: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以DW803為母本、799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AD-2。

特征特性:普通春小麥,平均生育期112天。幼苗半直立,葉色深綠,株高平均90厘米。穗紡錘形,頂芒,白粒,籽粒卵圓型,半角質,穎殼白色,護穎橢圓,穗長9.5厘米左右。畝穗數23萬,穗粒數30粒,千粒重42.4克。抗寒、抗旱、抗倒。高抗條銹病或免疫,慢葉銹,中感白粉病,中感至高感黃矮病。2003/2004年分別測定品質混合樣:容重為770/780 克/升,蛋白質含量16.65/14.66%,濕面筋含量40.3/32.7%、沉降值35.2/26.0毫升、吸水率58.5/54.9%、面團穩定時間2.8/1.7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82/135E.U,拉伸面積49/34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 2003-2004年參加西北春麥旱地組全國區試,平均畝產176.6公斤,較對照定西35增產5.15%。2004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9.98公斤,比對照定西35增產7.34%。

栽培要點:播種量旱薄地20-25萬/畝,寒旱地25-30萬/畝。播種前畝用農家肥2000-3000公斤,純磷3公斤,純氮3 公斤做基肥,最好秋季一次施入。生育期一般不進行地面追肥。三葉期-拔節期結合中耕除草兩次。

適宜范圍:適宜在甘肅旱地春小麥種植區及生態條件類似的寧夏西海固、陜西榆林、西藏日喀則等旱地種植,尤其適宜在水肥條件較差、對飼用秸桿產量要求較高的高原旱地種植。

(5)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05

品種名稱:隴鑒386

選育單位:甘肅省農科院旱地農業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1321為母本、隴鑒127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959-5-1-2-3。

特征特性:普通型冬小麥,生育期273天。幼苗生長習性匍匐。株高84厘米,平均畝最高莖數103萬個,畝成穗數30.10萬個,越冬率平均97.67%。穗長8.4厘米,長方形,長芒,白殼。籽粒橢圓形,白色。穗粒數33粒,千粒重42.63克。苗期、成株期對混合菌及分小種(條中32號、水4、水14、條中29號等)均表現免疫。含粗蛋白15.87%,濕面筋37.7%,穩定時間3.5分鐘,拉伸面積34平方厘米,最大抗延阻力122E.U,容重800.6克/升。

產量表現:2004-2006年度參加省隴東片冬小麥區試,平均畝產量277.5公斤,比對照西峰20號增產4.3%。2006-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54.76公斤,較對照西峰20號增產10.72%。

栽培要點:一般9月中下旬播種,畝保苗22萬左右,畝播量控制在12公斤左右。生育期防治病蟲害,成熟期及時收獲,以免降雨危害。

適宜范圍:適宜甘肅省慶陽市的環縣、西峰區、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平涼市的靈臺縣、崆峒區等地種植。

(6)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06

品種名稱:隴鑒9811

選育單位: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品種來源:親本材料為小麥洮157,供體材料為玉米天玉1號,通過外源DNA花粉管導入技術,提取玉米的總體DNA導入,經田間鑒定篩選而成,原代號98保1-1。

品種特性:冬性小麥,幼苗半匍匐,濃綠色,平均生育期255天,株高95-103厘米。無芒,白殼,穗長方型,平均穗粒數34.1粒,平均穗長8.1厘米,每穗結實小穗15-18個,千粒重41.8克,紅粒,角質。容重746.0克/升,粗蛋白含量 17.03%,粗淀粉66.48%,濕面筋37.73%,賴氨酸0.54%,沉降值48.2毫升。經苗期接種混合菌、成株期接種條銹菌主要流行小種條中29號、洛13Ⅲ、洛13Ⅷ、30號、31號、32號、33號及致病類型水4、水11、HY4、HY7、HY8和混合菌,均表現抗病。

產量結果:2004-2006年度參加隴南片天水市山區區域試驗。兩年畝平均產量374.9公斤,較對照咸農4號增產14.4%。2005-2007年生產試驗,較對照增產7.8%以上。

栽培要點:畝基施農家肥5000公斤,尿素15-20公斤,過磷酸鈣40-60公斤,返青前追施尿素15-20.0公斤。9月下旬播種,畝保苗30-35萬。生長期間注意中耕鋤草及適時收獲,以確保豐收。

適宜范圍:適宜在天水的甘谷縣、武山縣、麥積區、秦州區、清水縣、秦安縣的半干旱地區推廣種植;定西市的臨洮縣,臨夏州的康樂縣等部分地區也可種植。

(7)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07

品種名稱:中植2號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品種來源:親本材料陜167、貴農22、T.Spelta album,通過常規雜交和復合雜交,經田間鑒定篩選而成。

品種特性:冬性小麥,幼苗濃綠色,生長習性半匍匐,平均生育期255天,株高78-85厘米,長芒,白殼,穗長方型。平均穗粒數34.0粒,穗長8.0厘米,每穗結實小穗15-18個,千粒重42.3克,紅粒,角質。容重786.2克/升,含粗蛋白11.57%,淀粉67.87%,濕面筋18.60%,賴氨酸0.51%,沉降值51.3毫升。經苗期接種混合菌、成株期接種條銹菌主要流行小種條中29號、洛13Ⅲ、洛13Ⅷ、30號、31號、32號、33號及致病類型水4、水11、HY4、HY7、HY8和混合菌,均表現抗病。

產量結果:2004-2006年度參加隴南片天水市川區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量466.7公斤,較對照蘭天13號增產2.97%。2005-2007年生產試驗,較當地對照增產4.5%-21.6%。

栽培要點:畝施農家肥5000公斤,尿素15-20公斤,過磷酸鈣40-60公斤。返青前追施尿素15-20公斤。10月中下旬播種,畝保苗30-35萬。生長期間注意中耕鋤草及適時收獲,以確保豐收。

適宜范圍:適宜在天水的甘谷縣、武山縣、麥積區、秦州區、清水縣、秦安縣等具有灌溉能力的川道區種植;在隴南市的西和縣、禮縣等川道地區也可示范種植。

(8)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08

品種名稱:康莊974

選育單位:臨洮縣康莊育種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蚰包、天選15、進化3號、77-69四個品種復合雜交選育而成,其組合方式77-69 × [(蚰包×天選15)×進化3號]。

特征特性:普通型冬小麥,全生育期275天,芽鞘白色,幼苗綠色,半匍匐,葉耳白色,莖葉灰綠。株高85-90厘米,穗白色長棍棒型,頂芒,紅粒,角質。千粒重45.2克。穗長8.06厘米,結實小穗15.2個,中部小穗4-6粒種子,成穗率80%。籽粒含粗蛋白13.09%,賴氨酸0.5%,濕面筋22.3%,沉降值34.5毫升,容重746克/升。對條中32及HY8生理小種免疫,而對水18,水4,水7表現染病,但耐性較好。對干熱風抗性一般,感染白粉病。

產量表現: 2004-2006年參加省隴中片二陰及水地冬小麥區試,平均畝產392.36公斤,比對照洮157增產14.75%。2006-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3.7公斤,比對照洮157增產13.2%。

栽培要點:①適期播種:在9月25日-10月5日播種,冬前具備3.1葉-5.1葉為播種適期。②適量播種: 畝播種量一般15-17公斤(35-38萬粒)為宜。③適期促控灌水:早灌反青水促進有效分蘗;控制拔節水,促進次生根向土壤縱深發展。④適期防病:在孕穗期,及早噴施粉銹靈等防銹農藥,防治銹病和白粉病等。

適宜范圍:適宜在定西市、臨夏州的川水地、二陰山旱地種植。

(9)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09

品種名稱:靜寧11號

選育單位:靜寧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品種來源:以洮157作母本,75試5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靜9833。

特征特性:普通冬小麥,生育期280天。幼苗生長匍匐,色淡,平均株高86厘米。穗長方型,頂芒,白殼。平均畝最高莖數85.6個,成穗36.75萬個,有效分蘗率42.8%,越冬率98.2%。子粒紅色橢圓形,硬質。穗長7.6厘米,穗粒數平均34.2粒,千粒重42.5克。容重802.5克/升,含粗蛋白14.1%,賴氨酸0.42%,濕面筋24.64%,沉降值30毫升。對條銹病生理小種29號、水3、水14、條中31號表現中抗,抗白粉病和紅矮病。

產量表現:2003-2005年參加平涼市冬小麥川區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373.2公斤,較對照長武134增產23.8%;2003-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1.9公斤,較對照長武134增產13.8%。

栽培要點:9月中旬播種,畝播量18公斤為宜,畝保苗35萬左右;要求種子包衣,生育期防治病蟲害;成熟期及時收獲,以免降雨危害。

適宜范圍適宜靜寧、莊浪、平涼東五縣及周邊的寧夏隆德、西吉、涇源等同類地區的河谷川水地種植。

(10)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10

品種名稱:天選44號

選育單位: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天選41號作母本,天選40號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9457。

特征特性:屬普通小麥,冬性。生育期279天。幼苗生長匍匐,芽鞘綠色,平均株高103厘米。葉色深綠、旗葉寬短,半披垂。穗長方型,白穗長芒。粒紅色、橢圓。護穎白色,無茸毛。丘肩、嘴銳,脊明顯。穗長6.6厘米,結實小穗14個左右,穗粒數平均35粒。每小穗結實3-5粒,小穗排列緊密。千粒重平均44.7克。容重769克/升,含粗蛋白16.34%,賴氨酸0.49%,濕面筋24.2%,沉降值44.95毫升。對條銹表現中抗水平。

產量表現:2003-2004年參加天水市高山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349.95公斤,較對照中梁22號增產13.8%。2003-2004年生產試驗,兩年平均畝產340.5公斤,較對照中梁22號增產13.6%。

栽培要點:畝播量宜控制在16.0-17.5公斤之間,畝保苗30萬左右。增施底肥,早施追肥,以防貪青晚熟。抽穗后適時防蚜。

適宜范圍適宜于天水市海拔1500-1900米肥力條件相對較好的半山二陰區種植。

(11)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11

品種名稱:天選45號

選育單位: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15th12為母本,8845-1-1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919R。

特征特性:普通型小麥,冬性,幼苗匍匐,生育期267-270天;穗紡錘形,白殼,無芒;護穎橢圓形,葉鞘綠色,葉色深綠,半披垂。株高96厘米,單株有效分蘗0.2-0.5個,畝成穗25-30萬,穗長7.5-8.0厘米,小穗排列較密,結實小穗13-14個,穗粒數33.0粒。單穗粒重1.0-1.2克。籽粒橢圓形,白色,硬質,千粒重38.0-41.0克。容重820.0克/升,含粗蛋白16.97%,濕面筋33.3%,沉降值33.2毫升,吸水率63.2%,形成時間6.2分鐘,穩定時間5.0分鐘,拉伸面積56平方厘米,延伸性152毫米,最大抗拉阻力255EU。苗期和成株期對條銹病混合菌、水14、條中32、水4等及致病菌類型免疫,兼抗白粉病和葉枯病。

產量表現:2005-2006年省隴南片半山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65.7公斤,較對照增產16.3%。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72.17公斤,較對照增產10.39%。

栽培要點:一般畝施農家肥2500-300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尿素15公斤。適宜播種期為9月下旬,畝播量10-12公斤,畝保苗20-22萬,抽穗后應及時防蚜,并噴施葉面肥促進籽粒灌漿。

適宜范圍適應于渭河上游海拔1400-1900米的山地冬麥區及肥力中等、半干旱半濕潤地區種植;在淺山干旱區的地膜小麥上也可示范種植。

(12)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12

品種名稱:中梁28號

選育單位: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亞遠緣八倍體中間材料中四、錢保德、皖8301、綿87-31、旱7014-20、中梁23號等8個親本材料復合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9483-5-5-4。

特征特性:普通小麥,冬性,幼苗生長匍匐,葉片上沖,葉色灰綠色。生育期269天,株高90-100厘米,穗長7.5厘米,穗白色,無芒。籽粒紅色,卵圓型,半硬質,每穗結實小穗15.9個,穗粒數37.0粒。千粒重40.6克,容重782.5克/升,含粗蛋白14.44%,賴氨酸0.5%,濕面筋26.4%,沉降值69.0毫升。苗期對條銹病混合菌表現免疫,成株期對條銹菌主要小種條中29號、31號、32號及致病類型洛13、水4、水14表現免疫,對水3表現免疫到中抗水平,對混合菌表現中抗。

產量表現:2003-2004年參加天水市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357.0公斤,較咸農四號增產10.65%。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07.3公斤,較對照增產13.05%。

栽培要點: 9月下旬播種,播量以畝保苗25萬左右為宜,畝播量控制在12.5公斤左右。生育期注意除草,抽穗后防治病蟲害,成熟期及時收獲。

適宜范圍適宜天水市及周邊隴南、平涼、定西等部分冬麥區及渭河流域海拔1500-2000米的干旱、半干旱山區、二陰山區、旱川地種植。

(13)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13

品種名稱:中梁29號

選育單位: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92R137為母本,938-4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X9614-8-1-2-2。

特征特性:屬普通小麥,冬性,幼苗半匍匐,生育期239天左右。穗長方形,白殼,頂芒,葉相披垂,葉色綠,株型緊湊,平均株高97.3厘米,穗長8.6厘米,結實小穗15.2個,穗粒數34.9個,單穗粒重1.61克,千粒重39.5克,籽粒紅色,粉質,容重773.7克/升。籽粒含粗蛋白12.8%,濕面筋26.5%,沉降值29.0毫升,形成時間2.6分鐘,穩定時間2.5分鐘,拉伸面積53平方厘米,最大抗延阻力212E.U;抗條銹病,田間保持免疫到高抗,對水14、水7、水4、HY8及條中32、混合菌免疫,兼抗白粉病,黃矮病。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452.4公斤,較對照蘭天13號增產4.3%。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7.22公斤,較對照增產11.31%。

栽培要點:播種期為10月5-20日,最佳播期為10月8-15日;畝基本苗20-25萬。適宜播深:一般應掌握在4-5厘米為宜。及時除草及防治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宜天水市及周邊地區的川區水澆地及1600米以下的半山區種植。

(14)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14

品種名稱:蘭天24號

      選育單位: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92R137為母本(母本含抗條銹基因Yr26),自育材料87-121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95-111-3。

特征特性:普通小麥冬性,幼苗半匍匐。葉片半披垂,株型緊湊。穗長方形,白殼,頂芒。株高平均90.3 厘米,有效分蘗1.3個,穗長9.0厘米,小穗數15.4個,穗粒數39.5個,千粒重40.1克。籽粒紅色,橢圓形,半硬質,含粗蛋白15.35%,賴氨酸0.48%,粗淀粉65.18%,灰分1.64%,濕面筋27.39%,沉淀值43.1毫升。苗期對條銹病混合菌免疫,成株期對條中29、條中31、水14、洛13 和混合菌等免疫,對水4表現中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天水市冬小麥川區組區域試驗。2005年平均畝產479.8公斤,較對照蘭天6號增產57.2%。2006年平均畝產477.2kg,較對照蘭天13號增產5.3%。平均畝產473.1kg,較對照增產19.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61.3公斤,較對照增產23.8%。

栽培要點:適宜播種期為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畝播35-40萬粒,保苗28-35萬。畝施3000公斤左右有機肥, 20公斤尿素和40公斤過磷酸鈣。拔節期結合灌水畝追施5-10公斤尿素。抽穗后及時噴藥防治蚜蟲,同時可用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肥。

適宜范圍:適宜天水市各縣區和隴南市徽縣、成縣、西和和禮縣等川水地種植。

(15)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15

品種名稱:蘭天25號

選育單位: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自育品系92-72為母本,Mo(s)311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98-178-3-2

特征特性:普通冬小麥,偏春性,幼苗直立,平均生育期243天。葉片半披垂,株型緊湊。穗長方形,白殼,頂芒。株高平均88.3 厘米,有效分蘗1.6個,穗長9.2厘米,小穗數16.9個,穗粒數43.6個,千粒重40.5克。籽粒白色,橢圓形,角質。含粗蛋白15.25%,賴氨酸0.473%,粗淀粉64.6%,灰分1.59%,濕面筋28.21%,沉淀值44.0毫升。苗期對條銹病混合菌免疫,成株期對條中29、條中31、水4、水14、水7、條中32和混合菌免疫。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天水市和省隴南片冬小麥川區組區域試驗。2005年平均畝產509.1公斤,較對照蘭天6號增產66.8%。2006年平均畝產447.8公斤,較對照蘭天13號減產1.2%。平均畝產467.7公斤,較對照增產20.1%。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83.1公斤,較對照增產16.4%。

栽培要點:由于冬性不強,播種期不宜過早。隴南一般可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播種。畝播35-40萬粒,保苗28-35萬。抽穗后及時噴藥防治蚜蟲,同時可用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肥。后期應控制水肥,以防倒伏。

適應地區:適宜天水市各縣區和隴南市徽縣、成縣、西和、禮縣等川水地種植。

(16)審定編號:甘審麥2009016

品種名稱:隴育2號

選育單位:隴東學院農林科技學院

品種來源:1997年選用隴東3號為母本,[82(348)×9002-1-1]F3為父本復合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隴育216。

特征特性:強冬性、普通型小麥,生育期274天左右。幼苗匍匐,分蘗力強,最高莖數102.2萬/畝。株型緊湊,株高82厘米,長芒、白殼、穗紡錘形。穗長8厘米,穗粒數34.96粒,白粒、角質,千粒重32.10克。高抗白粉病,苗期對條銹病混合菌表現感病,成株期對供試菌系條中32號、水4、水7、HY8表現免疫,對水14、混合菌表現中抗到中感水平。籽粒含粗白蛋質14.38%、濕面筋34.0%、沉降值27.9毫升,吸水率61.2%、形成時間3.2分鐘,穩定時間2.5分鐘,容重811.4克/升。

產量表現:2005-2006年甘肅省隴東片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275.42公斤,較對照西峰20號增產5.46%。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63.26公斤,較對照西峰20號增產14.41%。

栽培要點:隴東地區適宜播期以9月上、中旬為宜,畝播量10?11公斤,畝成穗35萬左右。施足底肥,氮磷肥配合施用。返青后畝追施尿素7.5公斤。多雨年份注意防倒伏。

適宜范圍:適宜隴東山、塬旱地及其同類地區種植。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品種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