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棉研29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14號
育種者:山東棉花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為魯735與抗蟲的168系(選自GK12)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較好,前期生長勢中等,中后期長勢較好,葉片中等偏大,葉色深綠。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33天,株高104厘米,株型塔形,莖稈茸毛較多。第一果枝節位6.9個,果枝數12.9個,單株結鈴19.2個,鈴重6.0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39.7%,籽指10.8克,霜前花率94.4%,僵瓣花率4.8%。2003、2004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30.7mm,比強度30.4cN/tex,馬克隆值4.7,整齊度85.7%,紡紗均勻性指數149.1。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耐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2003-2004年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39.8公斤、226.6公斤、94.3公斤、89.4公斤,分別比對照DP33B增產14.0%、18.9%、23.2%和26.1%。在2006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80.5公斤、262.3公斤、109.7公斤和102.4公斤,分別比對照DP99B增產4.3%、6.0%、8.4%和10.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3000-3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2.銀瑞361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15號
育種者:德州市銀瑞棉花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為從SGK321中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好,前中期生長勢較好,后期長勢一般,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27天,株高103厘米,株型塔形,莖稈硬,茸毛稀少。第一果枝節位6.6個,果枝數13.4個,單株結鈴18.6個,鈴重6.2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39.1%,籽指11.2克,霜前花率97.0%,僵瓣花率4.9%。2004、2005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29.9m,比強度30.5cN/tex,馬克隆值4.8,整齊度85.1%,紡紗均勻性指數144.6。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耐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58.0公斤、250.1公斤、98.5公斤和95.7公斤,分別比對照DP33B增產12.8%、18.6%、20.8%和24.1%;2005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69.7公斤、261.8公斤、105.1公斤和102.3公斤,分別比對照DP99B增產11.7%、14.8%、19.8%和23.1%。在2006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96.0公斤、267.2公斤、119.5公斤和108.2公斤,分別比對照DP99B增產10.1%、8.0%、18.1%和16.6%。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3.鑫秋1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16號
育種者:山東金秋種業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為中棉9418與GK-12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一般,全生育期長勢穩健,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32天,株高110厘米,株型塔形。第一果枝節位7.4個,果枝數12.9個,單株結鈴16.9個,鈴重6.4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39.5%,籽指11.3克,霜前花率93.5%,僵瓣花率6.5%。2003、2004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30.1mm,比強度29.0cN/tex,馬克隆值4.5,整齊度85.3%,紡紗均勻性指數143.6。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耐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2003-2004年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27.3公斤、213.0公斤、92.0公斤、86.8公斤,分別比對照DP33B增產8.1%、11.8%、20.2%和22.3%。在2006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73.5公斤、252.2公斤、109.7公斤和100.8公斤,分別比對照DP99B增產1.7%、1.9%、8.4%和8.6%。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3000-3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4.魯棉研28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17號
育種者:山東棉花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為(魯棉14/石遠321)F1與5186、豫棉19、中12、中19、秦遠142、魯8784等混合花粉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一般,前期生長勢一般,中后期長勢較好,葉片中等大小。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33天,株高103厘米,株型塔形,第一果枝節位6.6個,果枝數14.1個,單株結鈴16.5個,鈴重6.1克,鈴圓形,表面較光滑。霜前衣分41.0%,籽指9.8克,霜前花率93.4%,僵瓣花率3.6%。2004、2005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29.7mm,比強度28.5cN/tex,馬克隆值4.5,整齊度85.1%,紡紗均勻性指數142.8。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35.3公斤、216.9公斤、95.9公斤和88.8公斤,分別比對照DP33B增產8.7%、8.6%、23.0%和24.4%;2005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54.6公斤、241.6公斤、103.4公斤和98.4公斤,分別比對照DP99B增產5.5%、6.0%、17.9%和18.4%。在2006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85.6公斤、263.5公斤、118.0公斤和108.9公斤,分別比對照DP99B增產6.2%、6.5%、16.6%和17.4%。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3000株左右。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5.嘉星一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18號
育種者:嘉祥縣嘉星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為魯棉4號與SGK321雜交后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較好,全生育期長勢穩健,葉片較大,苗期葉色淡綠。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32天,株高106厘米,株型塔形,第一果枝節位6.6個,果枝數13.5個,單株結鈴19.6個,鈴重5.8克,鈴長圓形,苞葉較大。霜前衣分39.1%,籽指10.5克,霜前花率91.9%,僵瓣花率3.2%。2003、2004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30.9mm,比強度29.8cN/tex,馬克隆值4.6,整齊度84.8%,紡紗均勻性指數145.3。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耐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2003-2004年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49.3公斤、229.0公斤、85.7公斤、80.1公斤,分別比對照DP33B增產8.6%、14%、11.8%和12.9%。在2006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82.2公斤、263.5公斤、112.8公斤和105.3公斤,分別比對照DP99B增產4.9%、6.5%、11.5%和13.5%。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2500-3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6.NC20B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19號
育種者:美國岱字棉國際技術公司。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為DP20與DP33B雜交后系統選育。2005年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株型塔形,莖稈多絨毛、柔韌,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淺綠。生產(引種)試驗結果:生育期125天,株高91厘米,第一果枝節位7.0個,果枝數14.6個,單株結鈴23.8個,鈴重6.0克,鈴卵圓形,鈴殼薄,吐絮暢。霜前衣分39.2%,籽指10.9克,霜前花率97.1%,僵瓣花率10.1%。2006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30.1mm,比強度28.4cN/tex,馬克隆值5.1,整齊度85.3%,紡紗均勻性指數139.5。抗病蟲性鑒定:耐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2006年全省棉花中熟品種生產(引種)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92.9公斤、283.9公斤、115.5公斤和111.9公斤,分別比對照DP99B增產8.9%、14.7%、14.1%和20.6%。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3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7.鑫秋2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20號
育種者:山東金秋種業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PS-2/PS-1。PS-2為中棉所41號選系,PS-1為豫棉2067選系。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好,前期和中期長勢較好,后期長勢一般,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濃綠。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27天,株高105厘米,株型塔形,第一果枝節位6.8個,果枝數14.4個,單株結鈴20.9個,鈴重6.1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40.8%,籽指10.4克,霜前花率95.7%,僵瓣花率5.8%。2004、2005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30.2mm,比強度30.1cN/tex,馬克隆值4.3,整齊度84.7%,紡紗均勻性指數149.4。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耐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33.7公斤、219.5公斤、95.0公斤和89.4公斤,分別比對照中棉所29號增產5.3%、5.7%、8.8%和9.3%;2005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64.4公斤、257.4公斤、107.1公斤和104.5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3.8%、5.5%、4.8%和6.3%。在2006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304.0公斤、287.2公斤、124.9公斤和118.1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減產0.2%、0.2%、增產3.2%和1.1%。
栽培技術要點:選擇中高肥力棉田,采取育苗移栽、地膜覆蓋技術。適宜密度為每畝2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8.魯棉研30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21號
育種者:山東棉花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魯8626系/魯35系。魯35系為GK-12選系。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好,全生育期長勢穩健,葉色綠,葉片中等偏大。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30天,株高110厘米,株型塔形,開花結鈴集中,第一果枝節位7.2個,果枝數13.3個,單株結鈴18.4個,鈴重6.4克,鈴長圓形,霜前衣分40.1%,籽指11.6克,霜前花率93.2%,僵瓣花率6.5%。2003、2004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31.1mm,比強度31.9cN/tex,馬克隆值4.7,整齊度85.5%,紡紗均勻性指數152.5。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耐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2003-2004年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246.5公斤、227.5斤、97.7公斤和90.53公斤,分別比對照中棉所29號增產12.6%、10.9%、12.4%和10.8%。在2006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312.0公斤、286.8公斤、126.0公斤和115.7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2.4%、減產0.4%、增產4.1%和減產0.9%。
栽培技術要點:選擇中高肥力棉田,采取育苗移栽、地膜覆蓋技術。適宜密度為每畝2000-2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9.瑞雜816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22號
育種者:德州市銀瑞棉花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087/884。087為SGK321選系,884為中棉所17號選系。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好,前期、中期長勢好,后期長勢一般,葉片較大,葉色深綠。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27天,株高103厘米,株型松散,第一果枝節位6.7個,果枝數13.9個,單株結鈴20.3個,鈴重6.5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39.4%,籽指11.7克,霜前花率95.2%,僵瓣花率5.0%。2004、2005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30.2m,比強度31.2cN/tex,馬克隆值4.9,整齊度85.0%,紡紗均勻性指數147.7。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耐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60.5公斤、245.1公斤、100.6公斤和94.9公斤,分別比對照中棉所29號增產17.4%、18.0%、15.2%和16.1%;2005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60.4公斤、252.6公斤、103.2公斤和100.5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增產2.3%、3.5%、1.0%和2.2%。在2006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300.6公斤、282.8公斤、119.9公斤和113.0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減產1.4%、1.8%、0.9%和3.3%。
栽培技術要點:選擇中高肥力棉田,采取育苗移栽、地膜覆蓋技術。適宜密度為每畝2500-3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推廣利用。
10.魯棉研31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23號
育種者:山東棉花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DR43系/P2133。P2133為GK52選系。
特征特性:屬中早熟品種。出苗好,全生育期長勢穩健,葉片中等偏大,深綠色。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28天,株高109厘米,株型塔形,莖稈粗、堅硬,茸毛中稀,第一果枝節位7.0個,果枝數13.9個,單株結鈴18.1個,鈴重6.4克,鈴卵圓形,霜前衣分38.0%,籽指11.7克,霜前花率95.7%,僵瓣花率6.2%;2004、2005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VICC):纖維長度31.8mm,比強度33.2cN/tex,馬克隆值4.0,整齊度85.2%,紡紗均勻性指數152.8,品質優良。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鑒定: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在全省棉花中熟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31.3公斤、218.8公斤、88.4公斤和83.7公斤,分別比對照中棉所29號增產4.2%、5.4%、1.2%和2.4%;2005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42.3公斤、234.8公斤、91.5公斤和88.8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減產4.8%、3.8%、10.5%和9.7%。在2006年生產試驗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300.8公斤、274.8公斤、117.9公斤和107.9公斤,分別比對照魯棉研15號減產1.3%、4.5%、2.5%和7.7%。
栽培技術要點:選擇中高肥力棉田,采取育苗移栽、地膜覆蓋技術。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春棉品種定單生產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