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淄玉9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01號
育種者:淄博魯中農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Lz1578/H21。Lz1578為黃331/478//A13-2-5(法國玉米材料)連續自交選育,H21引自萊陽農學院。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全株葉片數18-19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淺紅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2天,株高270厘米,穗位117厘米,倒伏率1.0%、倒折率0.7%,最重發病試點大小葉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發病均為5級、銹病為7級。果穗圓錐形,穗長17.3厘米,穗粗5.0厘米,禿頂0.3厘米,穗行數平均13.9行,穗粒數489粒,白軸,黃白粒、半硬粒型,出籽率85.9%,千粒重329.5克,容重718.5克/升。2004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抗小斑病,高感大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感青枯病,抗瘤黑粉病,高抗矮花葉病。2004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1.80%,粗脂肪含量4.20%,賴氨酸含量0.40%,粗淀粉含量70.30%。
產量表現:在全省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畝產589.0公斤,比對照掖單4號增產12.8%;2005年畝產590.4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8.7%,兩年20處試點18點增產2點減產。2006年生產試驗畝產624.8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5.28%。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在大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重發區慎用。
2.汶農玉6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02號
育種者:泰安市汶農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淄博魯中農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LZ288/H21優系。LZ288為478/1325//178,再用478回交后連續自交選育;H21優系為H21選系。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全株葉片數18-19片,幼苗葉鞘淺紫色,花絲淺紫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2天,株高276厘米,穗位119厘米,倒伏率1.7%、倒折率4.9%,最重發病試點銹病發病為5級、青枯病為29.0%。果穗圓錐形,穗長17.2厘米,穗粗4.9厘米,禿頂0.6厘米,穗行數平均14.4行,穗粒數509粒,白軸,黃白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4.5%,千粒重315.6克,容重716.6克/升。2005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高抗小斑病,高感大斑病、彎孢菌葉斑病和青枯病,感瘤黑粉病,高抗矮花葉病。2005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0.70%,粗脂肪含量4.90%,賴氨酸含量0.44%,粗淀粉含量68.58%。
產量表現:在2005-2006年全省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兩年畝產615.8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10.45%,19處試點18點增產1點平產。2006年生產試驗畝產602.7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2.65%。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在大斑病、彎孢菌葉斑病和青枯病重發區慎用。
3.棗2044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03號
育種者:棗莊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3054431/96122。3054431為魯玉6號自交選育,96122為LX9801選系。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全株葉片數19-21片,幼苗葉鞘紫紅色,花絲紅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2天,株高254厘米,穗位96厘米,倒伏率1.9%、倒折率0.8%,最重發病試點大斑病發病為5級、小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均為7級、青枯病為22.4%、銹病為9級。果穗長圓錐形,穗長16.4厘米,穗粗4.9厘米,禿頂0.2厘米,穗行數平均15.8行,穗粒數552.4粒,白軸,黃白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2.9%,千粒重312.9克,容重706.1克/升。2004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中抗小斑病,感大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高感青枯病,抗瘤黑粉病,高抗矮花葉病。2004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1.30%,粗脂肪含量3.70%,賴氨酸含量0.16%,粗淀粉含量70.30%。
產量表現:在全省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參加3500株/畝組試驗,畝產584.4公斤,比對照農大108增產5.5%;2005年參加4500株/畝組試驗,畝產604.1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12.6%,兩年22處試點18點增產4點減產。2006年生產試驗畝產615.5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3.7%。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300-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在青枯病和銹病重發區慎用。
4.谷育17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04號
育種者:陽谷縣種苗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301/2302。301為美國雜交種78599與8112雜交后,連續自交選育;2302為美國玉米雜交種與丹340雜交后,連續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全株葉片數19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淺綠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0天,株高245厘米,穗位103厘米,倒伏率15.7%、倒折率3.8%,抗倒性較差,最重發病試點大小葉斑病發病均為5級、銹病為7級、青枯病為12.0%。果穗筒形,穗長15.5厘米,穗粗5.4厘米,禿頂0.6厘米,穗行數平均15.9行,穗粒數503粒,白軸,黃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8.2%,千粒重321.3克,容重728.6克/升。2004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抗小斑病,高抗大斑病,感彎孢菌葉斑病,中抗青枯病,高抗瘤黑粉病,高抗矮花葉病。2004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1.90%,粗脂肪含量3.90%,賴氨酸含量0.28%,粗淀粉含量73.10%。
產量表現:在全省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畝產607.8公斤,比對照掖單4號增產17.0%;2005年畝產582.1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7.2%,兩年20處試點18點增產2點減產。2006年生產試驗畝產600.0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1.09%。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4500株,注意防止倒伏,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5.泰玉14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05號
育種者:泰安市農星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泰039系/泰13系。泰039系為改良齊319自交選育,泰13系為3841選系。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18-19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黃綠色,花藥粉紅色。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1天,株高261厘米,穗位109厘米,倒伏率3.9%、倒折率1.8%。果穗筒形,穗長18.0厘米,穗粗5.2厘米,禿頂0.7厘米,穗行數平均15.2行,穗粒數517粒,紅軸,黃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4.8%,千粒重316.3克,容重718.2克/升。2004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抗小斑病,感大斑病,高抗彎孢菌葉斑病,高感青枯病,抗瘤黑粉病,高抗矮花葉病。2004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0.70%,粗脂肪含量4.80%,賴氨酸含量0.23%,粗淀粉含量70.00%。
產量表現:在全省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畝產605.6公斤,比對照掖單4號增產13.5%;2005年畝產570.4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6.9%,兩年20處試點19點增產1點減產。2006年生產試驗畝產605.2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1.97%。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3800-4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在青枯病重發區慎用。
6.天塔5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06號
育種者:鄆城縣種子公司從天津市種子公司引進。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HOO-108/825。HOO-108為(178/鄭58)F1自交,再用鄭58回交后連續自交選育;825為外引系625選系。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20-21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粉紅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4天,株高244厘米,穗位97厘米,倒伏率0.8%、倒折率2.9%,最重發病試點大小葉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均為5級、銹病為9級、青枯病為14.9%。果穗筒形,穗長15.8厘米,穗粗5.2厘米,禿頂1.0厘米,穗行數平均16.0行,穗粒數518粒,白軸,黃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5.0%,千粒重339.0克,容重707.5克/升。2004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感小斑病,抗大斑病,中抗彎孢菌葉斑病和青枯病,高抗瘤黑粉病,高抗矮花葉病。2004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0.60%,粗脂肪含量3.80%,賴氨酸含量0.35%,粗淀粉含量69.20%。
產量表現:在全省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參加3500株/畝組試驗,畝產612.6公斤,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1.2%;2005年參加4500株/畝組試驗,畝產559.2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3.0%,兩年22處試點19點增產3點減產。2006年生產試驗畝產611.0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3.0%。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3800-43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7.天泰18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07號
育種者:平邑縣種子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PC9/spc03。PC9為美國雜交種78599選系與瑞得選系雜交后選育,spc03為340與昌7-2雜交后,連續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全株葉片數19-20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淺綠色,花藥黃綠色。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5天,株高263厘米,穗位114厘米,倒伏率5.0%、倒折率2.0%,最重發病試點大斑病發病為7級、小斑病為5級、黑粉病為10.0%。果穗筒形,穗長18.1厘米,穗粗5.1厘米,禿頂1.2厘米,穗行數平均17.3行,穗粒數630粒,紅軸,黃粒、半硬粒型,出籽率86.0%,千粒重316.3克,容重737.7克/升。2004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中抗小斑病,抗大斑病,高感彎孢菌葉斑病,感青枯病,中抗瘤黑粉病,高抗矮花葉病。2004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0.40%,粗脂肪含量3.50%,賴氨酸含量0.25%,粗淀粉含量73.30%。
產量表現:在全省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畝產617.0公斤,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2.6%;2005年畝產628.1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2.1%,兩年23處試點19點增產4點減產。2006年生產試驗畝產615.1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3.6%。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在彎孢菌葉斑病重發區慎用。
8.泰玉D4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08號
育種者:泰安市農星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DⅡ/泰15系。DⅡ為大田變異不育株/泰04系(選自U8112變異株)連續回交轉育的不育系,泰15系為丹598、丹340、自選系89-3和89-6等組成的多代混合群體連續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20-21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綠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2天,株高263厘米,穗位111厘米,倒伏率7.6%、倒折率4.8%,抗倒性一般,銹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5級。果穗筒形,穗長16.7厘米,穗粗5.3厘米,禿頂0.7厘米,穗行數平均15.6行,穗粒數569粒,白軸,黃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5.1%,千粒重273.9克,容重728.1克/升。2004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感青枯病,高抗瘤黑粉病,高抗矮花葉病。2004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0.50%,粗脂肪含量3.60%,賴氨酸含量0.28%,粗淀粉含量71.10%。
產量表現:在全省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畝產611.2公斤,比對照掖單4號增產17.6%;2005年畝產609.2公斤,比對照鄭單958減產0.1%,兩年20處試點17點增產3點減產。2006年生產試驗畝產601.7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5.7%。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9.魯單602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09號
育種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Lx9223/Lx2394。Lx9223為魯原92與(魯原92/835)S3雜交后,多代自交選育;Lx2394為國外雜交種3394連續自交選育。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全株葉片數20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綠色,花藥淺紫色。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1天,株高250厘米,穗位105厘米,倒伏率4.5%、倒折率1.7%,大、小葉斑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均為5級。果穗長筒形,穗長16.9厘米,穗粗5.2厘米,禿頂0.5厘米,穗行數平均14.8行,穗粒數482粒,白軸,黃粒、半馬齒型,出籽率82.8%,千粒重334.9克,容重730.8克/升。2004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中抗小斑病,高感大斑病,中抗彎孢菌葉斑病,高感青枯病,中抗瘤黑粉病,高抗矮花葉病。2004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9.10%,粗脂肪含量4.40%,賴氨酸含量0.27%,粗淀粉含量70.00%。
產量表現:在全省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2004年畝產585.9公斤,比對照掖單4號增產12.8%;2005年畝產546.7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0.3%,兩年20處試點14點增產6點減產。2006年生產試驗畝產608.1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1.9%。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在大斑病和青枯病重發區慎用。
10.圣瑞16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10號
育種者:鄭州圣瑞元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SRY8/SRY16。SRY8為美國雜交種78599連續自交選育,SRY16為南斯拉夫雜交種連續自交選育。2006年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全株葉片數20片,幼苗葉鞘綠色,花絲綠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生育期102天,株高247厘米,穗位93厘米,倒伏率1.2%、倒折率1.2%。果穗筒形,穗長16.6厘米,穗行數平均14.5行,穗粒數495粒,紅軸,籽粒黃色、半馬齒型,出籽率84.5%,千粒重340.8克,容重740.2克/升。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感小斑病和大斑病,抗彎孢菌葉斑病、青枯病,高抗瘤黑粉病,中抗矮花葉病。2006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10.5%,粗脂肪含量4.1%,賴氨酸含量0.27%,粗淀粉含量72.15%。
產量表現:在2006年山東省玉米品種引種試驗中,平均畝產588.0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5.5%,10處試點9點增產1點減產。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11.西星白糯2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11號
育種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西由種子分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BN196-4/BN859-1。BN196-4為(糯早4/196)F1自交后選糯,再以196回交選糯;BN859-1為(普通白859/中白糯2號)F1自交選糯,再以普通黃859回交選白糯。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全株葉片數20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紅色,花藥淡紫色。區域試驗結果:鮮穗采收期74天,株高226厘米,穗位92厘米,倒伏率3.8%、倒折率0.3%。果穗筒形,商品鮮穗穗長18.9厘米,穗粗5.2厘米,禿頂1.4厘米,穗粒數494粒,商品果穗率86.6%,白軸,籽粒白色、糯質,果皮厚度中偏厚,風味品質與對照魯糯6號相當。2005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中抗小斑病,抗大斑病,感彎孢菌葉斑病,高抗青枯病和瘤黑粉病,抗矮花葉病。2005年鮮穗籽粒(授粉后25天取樣)品質分析(干基):粗蛋白質含量7.55%,粗脂肪含量4.62%,賴氨酸含量0.36%,淀粉含量46.69%,可溶性固形物(濕基)含量16.29%。
產量表現:在2005-2006年鮮食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收鮮穗數3581個,穗數比對照魯糯6號增加2.2%。
栽培技術要點:可春播或夏直播。春播適宜密度為每畝3500株,夏播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株。授粉后25-30天采收鮮穗。為保證品種的糯性和商品性,應與其它玉米品種隔離或錯期種植。在開花前后都應及時防治蟲害,確保商品質量。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鮮食專用白糯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12.J糯三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12號
育種者:濟寧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32128/32140。32128為掖單23自交分離的糯玉米單株經多代自交選育,32140為津鮮一號/農大108連續多代自交選育的紫糯玉米自交系。
特征特性:株型松散,全株葉片數19片,幼苗葉鞘淺紫色,花絲淺紅色,花藥淺紫色。區域試驗結果:鮮穗采收期75天,株高236厘米,穗位99厘米,倒伏率6.5%、倒折率0.3%,彎孢菌葉斑病和銹病最重發病試點發病均為5級。果穗長筒形,商品鮮穗穗長21.4厘米,穗粗4.7厘米,禿頂2.2厘米,穗粒數455粒,商品果穗率85.6%,白軸,籽粒多為紫紅,少量白色、黑色,均為糯質,果皮厚度中等,風味品質稍好于對照魯糯6號。2005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感小斑病,抗大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高感青枯病,感瘤黑粉病,抗矮花葉病。2005年鮮穗籽粒(授粉后25天取樣)品質分析(干基):粗蛋白質含量7.25%,粗脂肪含量3.98%,賴氨酸含量0.31%,淀粉含量43.12%,可溶性固形物(濕基)含量9.16%。
產量表現:在2005-2006年鮮食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收鮮穗數3507個,穗數比對照魯糯6號增加0.3%。
栽培技術要點:可春播或夏直播。適宜密度為每畝3500-4000株。授粉后22-27天采收鮮穗。為保證品種的糯性和商品性,應與其它玉米品種隔離或錯期種植。在開花前后都應及時防治蟲害,確保商品質量。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鮮食專用花糯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13.萊農糯7823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13號
育種者:萊陽農學院。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白糯478/白糯T123。白糯478和白糯T123分別為以478和T123為輪回親本,以優質農家品種為非輪回親本轉育。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全株葉片數20-22片,幼苗葉鞘綠色,花絲綠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鮮穗采收期74天,株高235厘米,穗位98厘米,倒伏率1.8%、倒折率0.3%,最重發病試點大、小葉斑病發病均為5級、粗縮病為19.6%。果穗筒形,商品鮮穗穗長22.0厘米,穗粗4.3厘米,禿頂1.4厘米,穗粒數506粒,商品果穗率86.4%,白軸,籽粒白色、糯質,果皮厚度中偏薄,風味品質好于對照魯糯6號。2005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感小斑病,抗大斑病,高感彎孢菌葉斑病和青枯病,感瘤黑粉病,抗矮花葉病。2005年鮮穗籽粒(授粉后25天取樣)品質分析(干基):粗蛋白質含量8.23%,粗脂肪含量4.5%,賴氨酸含量0.42%,淀粉含量48.35%,可溶性固形物(濕基)含量14.58%。
產量表現:在2005-2006年鮮食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畝收鮮穗數3453個,穗數比對照魯糯6號減少1.2%。
栽培技術要點:可春播或夏直播。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4500株。授粉后25-30天采收鮮穗。為保證品種的糯性和商品性,應與其它玉米品種隔離或錯期種植。在開花前后都應及時防治蟲害,確保商品質量。
審定意見:在全省適宜地區作為鮮食專用白糯玉米品種推廣利用。在粗縮病重發區慎用。
14.東單60
育種者: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一代雜交種,組合為A801/丹598。A801為丹9042/(丹9046/墨黃9)連續自交選育,丹598為外引系。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全株葉片數20-21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紅色,花藥黃色。區域試驗結果:膠東春播生育期122天,株高278厘米,穗位137厘米,倒伏率0、倒折率0.6%。果穗紡錘形,穗長17.6厘米,穗粗5.5厘米,禿頂1.1厘米,穗行數平均18.1行,穗粒數636粒,紅軸,黃粒、馬齒型,出籽率83.9%,千粒重320.7克,容重706.8克/升。2006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抗大小葉斑病,中抗彎孢菌葉斑病,高抗青枯病和瘤黑粉病,感矮花葉病。2006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品質分析:粗蛋白含量9.6%,粗脂肪含量3.8%,賴氨酸含量0.26%,粗淀粉含量72.66%。
產量表現:在2006年膠東春播玉米品種區域試驗中,畝產582.6公斤,比對照農大108增產6.0%,6處試點5點增產1點減產。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密度為每畝3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2005年通過山東省審定,審定編號為“魯農審字[2005]019號”,適宜區域為在魯南、魯西南、魯中、魯北、魯西北地區作為麥田套種品種推廣利用。2006年又通過了膠東春播玉米品種區域試驗,同意擴區種植。除原確定的推廣區域外,還可在膠東地區作為春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