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種 » 省審品種 > 山西 » 正文

2008年山西審定小麥品種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03-18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985
 

晉麥84

審定編號:晉審麥2008001

申報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育種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品種來源:豐早21/邯鄲5326,原名“運麥494”。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葉片較寬大。返青后植株生長旺盛,葉色灰綠,前期葉片半披,后期上舉。株高75厘米左右,葉耳紅色。穗紡錘形,穗長8厘米左右,穗較粗,小穗排列緊密,中長芒,粒型短圓,籽粒白色,千粒重45克左右。

該品種半冬性,苗期生長勢較強,分蘗成穗率較高,熟期比對照臨豐615晚熟2~3天,抗倒性及抗寒性較好。

2008年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菌鑒定:對條銹病免疫,中感葉銹病和白粉病。

2008年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析:容重781g/l,粗蛋白質14.37%,濕面筋26.1%,沉降值31.0ml,吸水率54.2%,形成時間4.5min,穩定時間3.6min,弱化度99F.U,評價值54。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南部高肥水地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491.0公斤,比對照臨豐615增產8.3%,試驗點14個,10點增產。其中2007年平均畝產475.5公斤,比對照增產7.2%;2008年平均畝產506.6公斤,比對照增產9.3%。

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南部高肥水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4.2公斤,比對照臨豐615增產7.3%,試驗點7個,全部增產。

栽培要點:適宜播期為9月底至10月初,畝播量8~10公斤。播前精細整地,施足底肥;澆好越冬水、返青水、灌漿水;重病區和特殊年份適時噴粉銹寧,防止白粉病的發生。

適宜區域: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高肥水地。

永麥3

審定編號:晉審麥2008002

申報單位:永濟市永豐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單位:永濟市永豐種業有限公司

永濟市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魯麥14號/臨豐615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葉色深綠,根系發達,植株清秀,旗葉上舉。株高75厘米左右,穗色灰綠,紡錘形,穗碼較稀,長芒、白殼、白粒、粒長圓型。千粒重40克左右。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群體較大,綜合農藝性狀較好,比對照臨豐615晚熟2~3天。

2008年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菌鑒定:對條繡免疫,中感葉銹病和白粉病。

2008年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析:容重778g/l,粗蛋白質15.54%,濕面筋32.6%,沉降值32.0ml,吸水率61.4%,形成時間4.0min,穩定時間3.8min,弱化度120F.U,評價值49。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南部高肥水地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476.2公斤,比對照臨豐615增產5.0%,試驗點14個,11點增產。其中2007年平均畝產458.8公斤,比對照增產3.4%;2008年平均畝產493.6公斤,比對照增產6.5%。

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南部高肥水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8.7公斤,比對照臨豐615增產5.9%,試驗點7個,全部增產。

栽培要點:適宜播期為秋分前后。畝播量7.5公斤左右;施足底肥,在拔節前和孕穗期追施氮肥。足墑下種,澆好越冬、拔節、灌漿水。

適宜區域: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高肥水地。

舜麥612

審定編號:晉審麥2008003

申報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育種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品種來源:晉麥50號/陜7859,原名“旱優61”。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株高85厘米左右,葉色翠綠,株形緊湊,穗層整齊,穗長紡錘形,長芒,白粒,角質,子粒長卵圓形,腹溝中淺。千粒重40克左右。

該品種為半冬性,生育期與對照晉麥47號相當,分蘗力較強,灌漿快,落黃好。

2007~2008年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菌鑒定:高感條繡,中感葉銹,高感白粉病。

2008年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析:容重802g/l,粗蛋白質13.82%,濕面筋27.1%,沉降值34.0ml,吸水率63.7%,形成時間2.3min,穩定時間1.7min,弱化度137F.U,評價值39。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南部旱地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270.7公斤,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5.3%,試驗點16個,14點增產。其中2007年平均畝產224.1公斤,比對照增產1.8%;2008年平均畝產317.4公斤,比對照增產8.0%。

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南部旱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01.6公斤,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6.3%,試驗點8個,全部增產。

栽培要點:畝播量8~10公斤;增施磷肥,入冬前耙耱碾壓,返青期頂凌耙耱,拔節期鋤草保墑。

適宜區域: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旱地。

晉麥85

審定編號:晉審麥2008004

申報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

育種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濟麥19(936301)/959682,原名“臨旱6207”。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葉色翠綠。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緊湊,抽穗后葉色濃綠,穗長方形,卵形護穎、方形穎肩、銳形穎嘴、白殼,籽粒橢圓形,白粒,長芒,畝穗數35~38萬,穗粒數30粒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

冬性品種,熟期比對照晉麥47號晚2~3天。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穗層整齊,抗倒性較好。

2007~2008年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菌鑒定:高感葉銹病,中感白粉病和條銹病。

2008年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析:容重805g/l,粗蛋白質14.4%,濕面筋29.7%,沉降值21.5ml,吸水率62.4%,形成時間2.0 min,穩定時間1.3min,弱化度138F.U,評價值37。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南部旱地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278.1公斤,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8.2%,試驗點16個,全部增產。其中2007年平均畝產234.3公斤,比對照增產6.5%;2008年平均畝產322.0公斤,比對照增產9.5%。

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南部旱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06.3公斤,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7.9%,8個試驗點,全部增產。

栽培要點:畝播量10公斤左右;底肥一次施足,注意平衡施肥,在氮、磷鉀配合的基礎上減氮增磷。后期結合防蟲治病進行“三噴”,以達到增粒增重。

適宜區域: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旱地。

晉太9923

審定編號:晉審麥2008005

申報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遺傳研究所

育種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遺傳研究所

品種來源:晉麥46號/wongoh24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葉色濃綠,苗期生長勢強。株高一般70~80厘米,株型緊湊,穗層整齊,紡錘型穗,長芒、白殼、白粒,角質,穗粒數28~34粒,千粒重40克左右。

強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7~264天,分蘗力中等,成穗數較多,灌漿快,落黃一般。

2008年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菌鑒定:對條銹免疫,中感葉銹和白粉病。

2008年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析:容重746g/l,粗蛋白質15.28%,濕面筋33.0%,沉降值31.5ml,吸水率62.5%,形成時間4.0min,穩定時間3.5min,弱化度94F.U,評價值52。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中部高肥水地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383.8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9.1%,試驗點12個,9個增產。其中2007年平均畝產410.3公斤,比對照增產11.1%;2008年平均畝產357.3公斤,比對照增產6.7%。

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中部高肥水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2.1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20.0%,3個試點,全部增產。

栽培要點:適時播種,畝播量10公斤左右;施肥注意氮、磷鉀配合使用;拔節前后結合澆水追施氮肥;后期注意防早衰。

適宜區域: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高肥水地。

晉麥86

審定編號:晉審麥2008006

申報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育種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晉麥62號/97水3205,原名“汾4858”。

特征特性:幼苗匍匐,葉色深綠;株高75厘米左右,紡錘穗型,長芒,白殼白粒。穗長5~7厘米,小穗較密,穗型緊湊;護穎橢圓,方肩,穎嘴鈍形,粒質半硬質,卵形,腹溝較深,千粒重38~40克左右。

屬強冬性品種,中早熟,熟期比對照晚熟1~2天。后期旗葉功能強,熟相好。

2007~2008年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菌鑒定:輕感條銹病,中感葉銹病和白粉病。

2008年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析:容重770g/l,粗蛋白質14.49%,濕面筋30.3%,沉降值19ml,吸水率56.5%,形成時間2.2 min,穩定時間1.2min,弱化度165F.U,評價值35。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中部高肥水地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393.9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11.9%,試驗點12個,全部增產。其中2007年平均畝產399.0公斤,比對照增產8.1%;2008年平均畝產388.8公斤,比對照增產16.2%。

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中部高肥水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4.1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14.8%,3個試點,全部增產。

栽培要點:適宜播期9月下旬~10月上旬,畝播量20~23公斤;施肥以氮磷有效成份1:1作底肥,春季結合澆水畝追尿素15~20公斤;澆好越冬水、拔節水和孕穗水;生長后期注意防治蚜蟲;田間考察白粉病較重,在重病區和特殊年份適時噴粉銹寧,防止白粉病的發生。

適宜區域: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高肥水地。

5902

審定編號:晉審麥2008007

申報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遺傳研究所

育種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遺傳研究所

品種來源:(太原122/865-8)/太原419,原名“太原5902”。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葉綠色,株高70厘米左右,穗紡錘形,穗長7厘米左右,長芒,白殼白粒,硬質。千粒重35~40克。

該品種屬強冬性品種,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熟期比對照京冬8號晚熟1~2天。葉功能期長,灌漿快,落黃好。

2008年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菌鑒定:對條銹病免疫,中感葉銹病和白粉病。

2008年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析:容重742g/l,粗蛋白質14.97%,濕面筋30.5%,沉降值22.5ml,吸水率58.0%,形成時間2.8min,穩定時間1.5min,弱化度154F.U,評價值39。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中部高肥水地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385.6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9.6%,試驗點12個,9點增產。其中2007年平均畝產405.3公斤,比對照增產9.8%;2008年平均畝產366.0公斤,比對照增產9.4%。

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中部高肥水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05.4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18.1%,3個試驗點,全部增產。

栽培要點:適宜播期9月25日~10月5日,畝播量10~12.5公斤;優化施肥結構,實施“氮肥后移”,重施底肥,施好追肥。科學灌溉,及時防治病蟲害。澆好越冬水、起身水、孕穗水和灌漿水,做好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獲。田間考察白粉病較重,在重病區和特殊年份適時噴粉銹寧,防止白粉病的發生。

適宜區域: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水地。

中優206

審定編號:晉審麥2008008

申報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育種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CA9614/中優9507,原名“CA0306”。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株高75~85厘米,葉綠色,田間植株生長基本整齊。群體較大,穗子較小,有早衰現象。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

該品種屬冬性,抗寒性較強。分蘗力和成穗率較高。灌漿較快,抗倒伏性較好。

2008年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菌鑒定結果:高感條銹,中感葉銹病和白粉病。

2006年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析:容重788g/l,粗蛋白質15.1%,濕面筋30.8%,沉降值65.5ml,吸水率55.6%,形成時間5.8min,穩定時間41.0min,拉伸面積191cm2,延伸性186mm,最大抗延阻力804EU,面包體積810ml,面包評分84.5。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中部中肥水地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361.2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2.9%,試驗點13個,8點增產。其中2007年平均畝產341.1公斤,比對照減產0.5%;2008年平均畝產381.3公斤,比對照增產6.2%。

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中部中肥水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53.0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2.9%,6個試驗點,4個增產。

栽培要點:施足底肥,精細整地;適宜播期為10月初,畝基本苗20萬;春季管理依苗情而定,促控結合。對于水肥條件較好,群體適宜或偏大的麥田,以控制春季分蘗為主,返青期不施肥澆水,拔節期澆水施肥,促大蘗成穗和提高小花結實率,增加穗粒數;對于群體小或苗弱的地塊,返青后應及時追肥澆水,提高春季分蘗成穗率。抽穗期結合防治蚜蟲,噴粉銹寧一次,澆好灌漿水,以利于提高粒重。

適宜區域: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水地。

長麥6135

審定編號:晉審麥2008009

申報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

育種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

品種來源:長97-5867/晉麥62號

特征特性:幼苗直立,芽鞘白色,葉色灰綠,葉耳紫色,葉片上沖,莖稈粗壯,株高80厘米,穗呈長方形,長芒,護穎卵形、斜肩、白色,穎嘴鳥嘴形,穗長9厘米,小穗數19個,小穗密度中等,多花多實,穗粒數30粒。籽粒白色、角質、卵形,千粒重40克左右。

冬性,熟期與對照長6878相當。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莖稈粗壯韌性好,抗倒伏能力強。

2007年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菌鑒定結果:對條銹免疫,中感葉銹和白粉病。

2008年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析:容重782g/l,粗蛋白質15.65%,濕面筋33.2%,沉降值22.2ml,吸水率60.9%,形成時間2.2 min,穩定時間1.2min,弱化度172F.U,評價值35。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中部旱地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329.3公斤,比對照長6878增產5.5%,試驗點14個,12點增產。其中2007年平均畝產295.9公斤,比對照增產5.7%;2008年平均畝產362.6公斤,比對照增產5.4%。

2008年參加山西省小麥中部旱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79.7公斤,比對照長6878增產5.6%,7個試點,5點增產。

栽培要點:適期播種,以秋分前后為宜;合理密植,畝播量以25萬基本苗計;施足底肥。增施有機肥,適施化肥。春季早中耕、除草保墑促早發。適時做好蟲、草害防治工作。

適宜區域: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旱地。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品種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