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種名稱:sGK棉鄉69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01
轉基因生物名稱:sGK46(棉鄉04-69)
選育單位:新鄉市錦科棉花研究所
品種來源:(錦科S98―124×sGK958)F1×sGK36
特征特性:雙價轉基因抗蟲常規春棉品種,生育期121天。出苗好,全生育期長勢強健;植株塔形,松散,株高102cm,主莖節間勻稱,果枝較長,莖桿粗壯,莖葉有茸毛;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葉功能好;結鈴性強,鈴卵圓形中等大小,鈴殼較薄;第一果枝節位6.2節,單株果枝數14.1臺,單株結鈴19.7個,單鈴重5.5g,籽指10.0g,衣分41.7%,霜前花率94.5%;吐絮暢而集中,易收摘。
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鑒定,2006年枯萎病指12.4,黃萎病指27.8,耐枯萎耐黃萎病;2007年枯萎病指10.8,黃萎病指22.6,耐枯萎耐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7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Bt蛋白表達量814.29,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6、2007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31.3/29.7mm,比強度27.8/27.6cN/tex,馬克隆值5.0/5.1,伸長率6.5/6.5%,反射率 73.3/77.8%,黃度8.1/7.0,整齊度指數85.2/85.2%,紡紗均勻性指數 139.1/137.9。
產量表現:2006年省常規春棉區試(4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252.4kg、101.8kg、96.2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7.2%、6.7%、4.7%;2007年續試(3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 228.8kg、96.4kg、91.0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14.5%、13.0%、12.9%。
2007年省常規春棉生產試驗(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35.2kg、95.1kg和88.4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18.5%、17.2%和16.2%。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春直播或麥棉套作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露地直播4月15-25日,地膜覆蓋4月10日-20日,育苗移栽3月25日-4月10日育苗、5月10--25日移栽;該品種植株較高,株型松散,高水肥棉田每畝密度1500--2000株,中等肥力棉田每畝密度2000-2500株,肥力偏差的棉田每畝密度2500--3000株。
2、田間管理:苗、蕾期長勢穩健,一般不化控,花鈴期長勢強健,可酌情化控,一般畝用縮節胺1-1.5g/次;重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合理施用氮肥,蕾鈴期注意噴施硼肥與尿素。
3、病蟲害防治:根據田間病情預測使用適樂時與高巧進行拌種,預防苗病;蕾鈴期可使用多菌靈及時防治棉花枯萎病。
2、品種名稱:中棉所69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02
轉基因生物名稱:中5302
選育單位: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
品種來源:SGK9708-41×11077
特征特性:雙價轉基因抗蟲常規春棉品種,生育期122天。出苗好,整個生育期長勢強;植株塔型,較松散,株高104.6cm,第一果枝特長,莖桿粗壯,莖桿茸毛少;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濃綠,葉功能好;結鈴性好,鈴卵圓形中等偏大;第一果枝節位 6.4節,單株果枝數14.0臺,單株結鈴 17.9個,單鈴重6.2g,籽指10.9g,衣分41.2%,霜前花率95.5%;吐絮較好,纖維色澤白。
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鑒定,2006年枯萎病指11.4,黃萎病指23.7,耐枯萎耐黃萎病;2007年枯萎病指6.4,黃萎病指23.9,抗枯萎耐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7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Bt蛋白表達量519.85,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6、2007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30.5/28.8mm,比強度28.5/28.6cN/tex,馬克隆值4.8/5.05,伸長率6.6/6.4%,反射率72.8/75.1%,黃度8.7/7.6,整齊度指數85.2/85.5%,紡紗均勻性指數 141.5/139.8。
產量表現:2006年省常規春棉區試(2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59.6kg、103.9kg、98.5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10.2%、9.1%和9.1%;2007年續試(3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26.0kg、95.8kg、92.0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13.1%、12.3%和14.1%。
2007年省常規春棉生產試驗 (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20.0kg、86.9kg和80.0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10.8%、7.0%和5.2%。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春直播或麥棉套作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露地直播4月25-30日,地膜覆蓋播期4月15-25日,麥棉套種育苗期4月5-15日、移苗時間5月10-20日;一般棉田密度為2500-3000株/畝,高水肥棉田為2000-2500株/畝,土壤肥力較差的棉田為3000-3500株/畝。
2、田間管理:在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增施氮磷鉀肥,配施微肥;后期用0.2%硼砂和0.5-1%尿素混合進行葉面噴肥,防止早衰;高水肥棉田化控3-4次,少量多次為宜。
3、病蟲防治:根據田間病情預測,提前用苗菌敵、枯黃克星、多菌靈等殺菌劑600-800倍水溶液均勻噴霧,防止病害發生或擴展蔓延,在發病期連防2-3次;及時防治棉花害蟲,苗期做好棉花蚜蟲和棉紅蜘蛛的防治,中期注意對棉花伏蚜、盲椿象、棉粉虱等的防治。
3、品種名稱: 銀山7號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03
轉基因生物名稱:GK91(5C0506)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 豫棉21選系×魯1138優選系
特征特性:單價轉基因抗蟲常規春棉品種,生育期123天。出苗較好,整個生育期長勢強;植株塔型,稍松散,株高105.0cm;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結鈴性強,鈴卵圓形中等大小;第一果枝節位6.7節,單株果枝數14.1臺,單株結鈴18.9個,鈴重5.7g,衣分41.5%,籽指10.5g,霜前花率93.1%;吐絮暢,易采摘,纖維色澤潔白。
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鑒定,2006年枯萎病指12.4,黃萎病指26.7,耐枯萎耐黃萎病;2007年枯萎病指8.7,黃萎病指31.4,抗枯萎耐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7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Bt蛋白表達量506.4,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6、2007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29.4/27.8mm,比強度28.3/27.5cN/tex,馬克隆值5.4/5.4,伸長率6.2/6.3%,反射率 71.7/74.6%,黃度8.9/8.2,整齊度指數84.8/85.2%,紡紗均勻性指數131.3/129.7。
產量表現:2006年省常規春棉區試(2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251.6kg、102.1kg、95.8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6.9%、7.2%、4.7%;2007年續試(3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 216.4kg、92.9kg、85.9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8.4%、8.9%、6.6%。
2007年省常規春棉生產試驗(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19.7kg、91.0kg和85.5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10.6%、12.1%和12.4%。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春直播或麥棉套作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露地直播4月25-30日,地膜覆蓋播期4月15-25日,麥棉套種育苗期4月5-15日、移苗時間為5月10-20日;一般棉田密度為2000-2500株/畝,高水肥棉田為1800-2200株/畝,土壤肥力較差的棉田為2500-3000株/畝。
2、田間管理:在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增施氮、磷、鉀肥,配施微肥;后期用0.2%硼砂和0.5-1%尿素混合進行葉面噴肥,防止早衰;高水肥棉田化控2-3次。
3、病蟲防治:根據田間病情預測,提前用苗菌敵、枯黃克星、多菌靈等殺菌劑600-800倍水溶液均勻噴霧,防止病害發生或擴展蔓延,在發病期連防2-3次;及時防治棉花害蟲,苗期做好棉花蚜蟲和棉紅蜘蛛的防治,中期注意對棉花伏蚜、盲椿象、棉粉虱等的防治。
4、品種名稱: 群英棉3號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04
轉基因生物名稱:群英棉3號 (宛9906)
品種來源: 以(岱16?6×宛2?8)×豫棉1號的F1為母本,以 (中12-6×GK12)選系為父本雜交后系統選育而成
選育單位: 南陽市群英農作物科學研究所
特征特性:單價轉基因抗蟲常規春棉品種,生育期126天。該品種出苗好,苗期長勢較好;植株松緊適中、塔形,株高105.0cm;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結鈴性一般,鈴卵園形;第一果枝節位 7.2節,單株果枝數14.2 臺,單株結鈴 18.3個,單鈴重6.1g,籽指10.5 g,衣分40.3 %,霜前花率94.3 %;吐絮集中,吐絮暢。
產量表現:2005年省常規春棉區試(2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28.9kg、91.0kg、83.6kg,比對照中棉所41增產5.0%、6.5%、6.5%;2006年續試(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40.0kg、97.9kg、94.6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4.3%、5.1%、4.7%。
2007年省常規春棉生產試驗(2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24.4kg、92.5kg和89.2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3.6%、4.9%和6.2%。
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鑒定,2005年枯萎病指6.8,黃萎病指21.8,抗枯萎耐黃萎病;2006枯萎病指5.2,黃萎病指28.8,抗枯萎耐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7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Bt蛋白表達量570.9,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5、2006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30.4/31.0mm,比強度29.0/28.8cN/tex,馬克隆值4.4/4.6 ,伸長率7.0/6.3%,反射率74.1/74.3%,黃度8.2/7.8,整齊度指數85.3/85.9%,紡紗均勻性指數155.5/150.3。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春直播或麥棉套作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4月中旬播種,移栽棉田應提前育苗;高水肥地塊密度為每畝1500-2000株,中下等肥力地塊每畝密度2000-2300株。
2、田間管理:科學施肥,中等地力棉田每畝底施有機肥2000kg,加尿素10-15kg、磷酸二銨15-20kg、硫酸鉀15-20kg、硫酸鋅1kg、硼砂0.5kg; 7月上旬結合開溝培土每畝追施尿素20kg和磷酸二銨10kg,7月底再追施尿素10kg,以防早衰;根據棉花長勢長相及天氣情況,適時適量化控。
3、防治蟲害:二代棉鈴蟲一般不用防治,三、四代棉鈴蟲應噴藥1-2次,及時防治非鱗翅目害蟲如棉蚜、棉葉螨、棉盲蝽等。
5、品種名稱:新植5號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05
轉基因生物名稱:GK79(新植5號)
選育單位:新鄉縣七里營新植原種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品種來源:新291×QR08選系
特征特性:單價轉基因抗蟲常規春棉品種,生育期125天。植株塔型,稍緊湊,株高96.7cm,果節較短,莖葉有絨毛;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淺綠;結鈴性較強,鈴卵圓形;第一果枝節位6.7節,單株果枝數14.2臺,單株結鈴數19.1個,鈴重5.8g,衣分41.3%,籽指11.0g,霜前花率95.3%;吐絮暢,易收摘,纖維色澤潔白。
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鑒定,2005年枯萎病指8.4,黃萎病指26.8,抗枯萎耐黃萎病;2006年枯萎病指3.5,黃萎病指14.4,高抗枯萎抗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7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Bt蛋白表達量451.24,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5、2006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28.8/29.6mm,比強度29.4/28.4cN/Tex,馬克隆值 4.5/4.6,伸長率6.9/6.4%,反射率73.7/72.3%,黃度8.5/8.3,整齊度指數84.9/85.0%,紡紗均勻性指數143.1/140.1。
產量表現: 2005年省常規春棉區試(3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244.8kg、100.1kg、93.7kg,比對照中棉所41增產13.6%、17.9%、18.5%;2006年續試(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241.6kg,100.2kg、97.0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5.1%、7.5%、7.3%。
2006年省常規春棉生產試驗(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49.3kg、97.7kg和93.2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7.6%、7.4%和7.2%。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春直播或麥棉套作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營養缽育苗4月初播種,地膜覆蓋4月上中旬播種,露地直播4月中下旬播種;高水肥地塊畝密度1500-2000株,一般畝密度2500-3000株。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畝施有機肥4-5方,二銨20kg,鉀肥15kg,早施重施花鈴肥,適當補施蓋頂肥;根據棉花長勢及天氣情況,酌情使用生長調節劑。
3、病蟲防治:播前采用“適樂時”或“衛福”種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有效預防苗期病害;苗期做好棉花蚜蟲和紅蜘蛛的防治,中期注意對棉花伏蚜、盲蝽象、棉粉虱等的防治。
6、品種名稱:富棉289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06
轉基因生物名稱:富棉289
選育單位:開封市富瑞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石遠321選系×GK12選系
特征特性:單價轉基因抗蟲常規春棉品種,生育期127天。出苗好,全生育期長勢強;植株塔形,株高97.0cm,果節較長;葉片中等大小,葉色較深,莖葉有茸毛;結鈴性較強,結鈴吐絮較集中;第一果枝節位6.7節,單株果枝數13.9臺,單株結鈴17.3個,單鈴重5.9g,籽指11.0g,衣分39.9%,霜前花率95.1%;吐絮暢,易采摘,纖維色澤潔白,
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鑒定,2005年度枯萎病指12.2,黃萎病指33.3,耐枯萎耐黃萎病;2006年枯萎病指7.3,黃萎病指22.7,抗枯萎耐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6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0%,Bt蛋白表達量453.12,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5、2006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29.0/30.0mm,比強度29.4/27.8cN/tex,伸長率7.0/6.3%,馬克隆值4.6/4.6,反射率72.8/73.3%,黃度8.2/8.1,整齊度指數84.8/85.0%,紡紗均勻指數140.7/140.5。
產量表現:2005年省常規春棉區試(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10.3kg、82.9kg、78.2kg,比對照中棉41增產6.5% 、7.1%、7.4%;2006年續試(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53.6kg、102.4kg、98.4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10.3%、9.9%、8.9%。
2006年省常規春棉生產試驗(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44.6kg、96.1kg和92.0kg,比對照魯棉研21增產5.6%、5.6%和5.9%。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春直播或麥棉套作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地膜棉播期4月15-25日,麥棉套種育苗期4月初,移栽期為5月初;一般棉田每畝密度2500株左右。
2、田間管理:科學施肥,在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增施磷鉀肥,配施微肥,后期注意葉面噴肥;高水肥棉田化控2-3次,現蕾盛期、盛花期、結鈴中期畝用25%助壯素依次為10ml、15ml、20ml。
3、防病治蟲:用苗菌敵、枯黃克星,多菌靈等殺菌劑600?800倍均勻噴霧,防治苗病及枯萎病;二代棉鈴蟲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鈴蟲根據情況適當防治,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等害蟲。
7、品種名稱:奧棉6號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07
轉基因生物名稱:奧試棉4406
選育單位:北京奧瑞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D004×D292
特征特性:單價轉基因抗蟲雜交春棉品種,生育期128天。出苗較好,整個生育期長勢強;植株塔型,稍松散,株高108.3cm;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結鈴性強,鈴卵園形;第一果枝節位6.0節,單株果枝數14.7臺,單株結鈴24.6個,鈴重6.3g,衣分41.5%,籽指10.6g,霜前花率94.0%;吐絮暢,易采摘,纖維色澤潔白。
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鑒定,2006年枯萎病指16.2,黃萎病指14.8,耐枯萎抗黃萎病;2007年枯萎病指3.3,黃萎病指17.4,高抗枯萎抗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7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Bt蛋白表達量560.41,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6、2007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30.3/28.6mm,比強度28.2/28.4cN/tex,馬克隆值4.9/5.0,伸長率6.5/6.3%,反射率 76.3/75.7%,黃度6.9/7.2,整齊度指數85.1/85.0%,紡紗均勻性指數142.1/137.6。
產量表現:2006年省雜交春棉區試(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285.2kg、110.3kg、102.4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9.1%、8.3%、8.2%;2007年續試(3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241.3kg、100.0kg、 93.4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11.3%、9.9%、9.7%。
2007年省雜交春棉生產試驗(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34.8kg、99.4kg、95.2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14.4%、14.2%、15.0%。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春直播或麥棉套作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露地直播4月20-30日,地膜覆蓋播期4月10-20日,麥棉套種育苗期4月5-15日、移苗時間5月10-20日;一般棉田畝密度為1800-2200株,高水肥棉田畝密度1500-2000株。
2、田間管理:在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增施氮磷鉀肥,配施微肥;后期用0.2%硼砂和0.5-1%尿素混合進行葉面噴肥,防止早衰;高水肥棉田化控2-3次。
3、病蟲防治:根據田間病情預測,提前用苗菌敵、枯黃克星、多菌靈等殺菌劑600-800倍水溶液均勻噴霧,防止病害發生或擴展蔓延;及時防治棉花害蟲,苗期做好棉花蚜蟲和棉紅蜘蛛的防治,中期注意對棉花伏蚜、盲椿象、棉粉虱等的防治。
8、品種名稱:衡農158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09
轉基因生物名稱:衡農158
選育單位:河北瑞星種業有限公司 河南省福旺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運68-6×GK-12選系
特征特性:單價轉基因抗蟲雜交春棉品種,生育期126天。該品種出苗好,長勢一般;植株松散、塔形,株高103cm,主莖節間較長,莖葉有絨毛;葉片較大,葉色深,缺刻淺;結鈴性較強,鈴卵圓形中等大小,吐絮暢。第一果枝節位6.7節,單株果枝數14.3臺,單株結鈴26.2個,單鈴重6.1g,籽指11.3g,衣分38.7%,霜前花率95.0%。
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鑒定,2005年枯萎病指0.8,黃萎病指22.0,高抗枯萎耐黃萎病;2006年枯萎病指1.4,黃萎病指24.6,高抗枯萎耐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6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Bt蛋白表達量454.4,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5、2006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29.8/30.6mm,比強度30.2/28.9cN/tex,馬克隆值4.4/4.6,伸長率6.9/6.3%,反射率74.4/74.9%,黃度8.1/7.8,整齊度指數84.8/85.6%,紡紗均勻性指數146.6/148.7。
產量表現:2005年省雜交春棉區試(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26.7 kg、89.2kg、84.9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0.3%、-1.6%、0.02%;2006年續試(3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78.3kg、104.7kg、98.6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12.0%、9.2%、8.8%。
2007年省雜交春棉生產試驗(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22.8kg、90.5kg和86.8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8.4%、3.0%和3.4%。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春直播或麥棉套作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露地直播4月25-30日,地膜覆蓋播期4月15-25日,麥棉套種育苗期4月5-15日、移苗時間為5月10-20日;一般棉田畝密度為2000-2500株,高水肥棉田畝密度1800-2000株。
2、田間管理:在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增施氮磷鉀肥,配施微肥;后期用0.2%硼砂和0.5-1%尿素混合進行葉面噴肥,防止早衰;高水肥棉田化控2-3次。
3、病蟲害防治:根據田間病情預測,提前用苗菌敵、枯黃克星、多菌靈等殺菌劑噴霧防止病害發生或擴展蔓延;苗期做好棉花蚜蟲和棉紅蜘蛛的防治,中期注意對伏蚜、盲椿象、棉粉虱等的防治。
9、品種名稱:創雜棉27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09
轉基因生物名稱:鄭雜116
選育單位:河南金北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中棉19×石遠321)選系×GK12選系
特征特性:單價轉基因抗蟲雜交春棉品種,生育期128天。出苗好,前中期長勢較強,后期穩健;植株塔型,較松散,株高107.0cm;葉片中等大小,葉色較深,葉功能好;結鈴性強,鈴較圓形;第一果枝節位6.3節,單株果枝數14.6臺,單株結鈴26.9個,鈴重6.1g,衣分41.9%,籽指11.0g,霜前花率93.0%;結鈴快而集中,吐絮暢,纖維色澤潔白。
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鑒定,2006年枯萎病指0.8,黃萎病指16.9,高抗枯萎抗黃萎病;2007年枯萎病指3.3,黃萎病指20.2,高抗枯萎耐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7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Bt蛋白表達量686.68,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6、2007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 絨長29.8/28.4mm,比強度28.2/28.5cN/tex,馬克隆值 4.8/4.9,伸長率6.5/6.3%,反射率76.4/75.2%,黃度7.1/7.4,整齊度指數85.5/85.7%,紡紗均勻性指數143.4/141.2。
產量表現:2006年省雜交春棉區試(2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77.8kg、110.5kg、102.8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6.8%、8.9%、10.7%;2007年續試(3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43.9kg、101.1kg、93.9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12.5%、11.1%、10.2%。
2007年省雜交春棉生產試驗(2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28.1kg、98.3kg和95.4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11.0%、11.8%和13.7%。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春直播或麥棉套作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露地直播4月25-30日,地膜覆蓋播期4月15-25日,麥棉套種4月初育苗、5月中旬移栽;中肥棉田畝密度為1800-2500株,高水肥棉田畝密度1500-2000株,土壤肥力較差的棉田畝密度2500-3000株。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注意氮、磷、鉀肥配合;苗期視苗情酌施氮肥,花鈴期施棉花專用肥每畝20-30kg,后期葉面噴0.2%磷酸二氫鉀和0.5-1%尿素混合液防止早衰;分別在蕾期、花鈴期、打頂后葉面噴縮節胺1、2、3g進行化調。
3、病蟲防治:根據田間病情預測,提前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600-800倍水溶液均勻噴霧,在發病期連防2-3次;苗期做好對地老虎、棉蚜和棉紅蜘蛛的防治,中期注意防治伏蚜、盲椿象、棉粉虱等害蟲。
10、品種名稱:鄭雜棉3號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10
轉基因生物名稱:鄭雜棉3號
選育單位: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鄭414×109
特征特性:單價轉基因抗蟲雜交春棉品種,生育期127天。出苗較好,整個生育期長勢強;植株松散、塔形,株高108.1cm;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結鈴性強,鈴卵圓形;第一果枝節位6.6節,單株果枝數14.7臺,單株結鈴28.1個,鈴重5.9g,衣分41.5%,籽指11.0g,霜前花率94.3%;吐絮暢,易采摘,纖維色澤潔白。
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鑒定,2006年枯萎病指19.7,黃萎病指34.2,耐枯萎耐黃萎病;2007年枯萎病指4.6,黃萎病指30.9,高抗枯萎耐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7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Bt蛋白表達量635.19,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6、2007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29.7/28.6mm,比強度28.9/28.0cN/tex,馬克隆值4.8/5.0,伸長率6.5/6.3%,反射率 74.4/74.0%,黃度7.4/7.7,整齊度指數85.7/85.3%,紡紗均勻性指數140.2/136.2。
產量表現:2006年省雜交春棉區試(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299.9kg、117.2kg、110.6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14.7%、15.1%、16.8%;2007年續試(3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241.1kg、100.0kg、94.4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11.6%、9.8%、10.9%。
2007年省雜交春棉生產試驗(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25.6kg、94.6kg和90.3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10.0%、8.8%和9.1%。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春直播或麥棉套作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露地直播4月25-30日,地膜覆蓋播期4月15-25日,麥棉套種育苗期為4月5-15日、移苗時間為5月10-20日;一般棉田畝密度2000-2500株,隨著肥力增大和減小密度適當減少和增大。
2、田間管理:在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增施氮磷鉀肥,配施微肥;根椐苗情酌施苗肥,重施花鈴肥,后期用0.2%硼砂和0.5-1%尿素混合進行葉面噴肥防止早衰;高水肥棉田分別在蕾期、花鈴期、打頂后噴縮節胺1、2、3g化調。
3、病蟲防治:根據田間病情預測,提前用苗菌敵、枯黃克星、多菌靈等殺菌劑600-800倍水溶液均勻噴霧,防止病害發生或擴展蔓延,在發病期連防2-3次;及時防治棉花害蟲,苗期做好棉花蚜蟲和棉紅蜘蛛的防治,中期做好對棉鈴蟲、棉花伏蚜、盲椿象、棉粉虱等的防治。
11、品種名稱: 泛棉雜8號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11
轉基因生物名稱:NY00-122
選育單位:河南好年景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Z41-4×GK12選系
特征特性:單價轉基因抗蟲雜交春棉品種,生育期127天。出苗好,前期長勢強,中后期長勢一般;植株松散、塔形,株高107.7cm;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缺刻淺;結鈴性好,鈴卵圓形;第一果枝節位6.5節,單株果枝數15.0臺,單株結鈴26.1個,單鈴重6.2g,籽指10.8g,衣分41.1%,霜前花率93.5%;成鈴吐絮較集中,吐絮暢。
抗病鑒定:2005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鑒定:枯萎病指1.0 ,黃萎病指31.4,高抗枯萎耐黃萎病;2006年經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鑒定:枯萎病指9.0,黃萎病指25.0,抗枯萎耐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7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Bt蛋白表達量589.82,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5、2006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30.36/30.2mm,比強度32.0/28.6cN/tex,馬克隆值 4.3/4.4,伸長率6.92/6.4%,反射率76.1/76.4 %,黃度7.7/7.6,整齊度指數84.42/85.0%,紡紗均勻性指數153.8/147.1。
產量表現:2005年省雜交春棉區試(3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20.3kg、87.9kg、81.5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0.4%、1.9%、-2.3%;2006年續試(3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60.8kg、105.8kg、99.4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5.0%、10.4%、9.7%。
2007年省雜交春棉生產試驗(2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13.0kg、90.7kg和87.0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3.6%、3.1%和3.7%。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春直播或麥棉套作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營養缽育苗以4月15日前后播種為宜;露地直播以4月25日左右播種;每畝密度1500株-2200株。
2、田間管理:重施有機肥作底肥,增施磷、鉀肥,見花重施花鈴肥,酌情施好蓋頂肥,遇旱及時澆水;盛蕾后注意化控,以掌握少量多次、前輕后重的原則。
3、防治病蟲害:二代棉鈴蟲一般不用化學防治,三、四代棉鈴蟲視發生輕重防治1-2次;及時防治棉蚜、棉紅蜘蛛、盲椿蟓等非鱗翅目害蟲。
12、品種名稱: 同舟雜棉6號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12
轉基因生物名稱:同舟雜棉6號(同舟棉抗雜6號)
選育單位:河南省同舟緣種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中棉所41選系×中棉所35選系
特征特性:單價轉基因抗蟲雜交春棉品種,生育期129天。生育前期長勢較好,后期長勢一般;株型松散、塔形,株高107.4cm,果枝長;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淺綠;結鈴集中,鈴卵圓形;第一果枝節位5.7節,單株果枝數15.5臺,單株結鈴22.5個,單鈴重6.1g,衣分38.0%,籽指11.4g,霜前花率91.0%;吐絮暢而集中,易收摘,纖維色澤潔白。
抗病鑒定: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鑒定,2004年枯萎病指1.1,黃萎病指33.9,高抗枯萎耐黃萎病;2005年枯萎病指1.6,黃萎病指30.7,高抗枯萎耐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6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Bt蛋白表達量515.01,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4、2005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31.3/31.3mm,比強度29.8/31.8cN/tex,馬克隆值4.6/4.6,伸長率6.6/7.0%,反射率 74.4/76.1%,黃度7.7/8.1,整齊度指數84.8/85.2%,紡紗均勻性指數 143.9/156.1。
產量表現: 2004年省雜交春棉區試(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202.9kg、78.5kg、71.1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9.6%、4.1%、3.7%;2005年續試(2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230.8kg、87. 1kg、83.5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5.7%、-1.4%、2.2%。
2006年省雜交春棉生產試驗(1組),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55.9kg、96.8kg和92.2kg,比對照豫雜35增產8.0%、1.8%和1.6%。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春直播或麥棉套作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營養缽育苗4月15日前后播種;露地直播4月25日左右播種;一般肥力棉田每畝密度在1500株左右,肥力高的棉田每畝密度1200株,肥力低的棉田每畝密度1800株。
2、田間管理:適當增施有機肥或磷鉀肥,重施底肥和花鈴肥、早施蕾肥、早噴葉面肥、適當補施微量元素;適時化控。
3、防治病蟲害:當害蟲發生量達到防治指標時應做好噴藥綜合防治工作。
13、品種名稱: 豫寶雜9號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13
轉基因生物名稱:sGKz67(豫寶雜9號)
品種來源:中棉所50選系 ×豫棉121選系
選育單位: 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特征特性:單價轉基因抗蟲雜交夏棉品種,生育期110天。植株較松散、塔形,株高79.4cm,莖桿紫紅色,著生稀茸毛;葉片中等偏小,深綠色,缺刻深;結鈴性較好,鈴卵圓形,有短尖。第一果枝節位5.7節,單株果枝數10.6臺,單株結鈴11.2個,鈴重5.2g,衣分39.6%,籽指10.9g,霜前花率86.2%;吐絮暢。
抗病鑒定: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04年枯萎病指3.2,黃萎病指26.2,高抗枯萎耐黃萎病;2005年枯萎病指4.0,黃萎病指27.5,高抗枯萎耐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7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98%,Bt蛋白表達量504.1,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4、2005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28.4/27.7mm,比強度28.4/28.5cN/tex,馬克隆值4.6/4.6,伸長率7.0/6.9%,反射率76.3/76.3%,黃度8.0/7.9,整齊度指數85.8/83.2%,紡紗均勻性指數140.2/129.3。
產量表現:2004年省雜交夏棉區試,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161.8kg、63.7kg、51.6kg,比對照中棉所30增產26.3%、34.4%、39.0%;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211.9kg、84.7kg、77.1kg,比對照銀山一號增產6.1%、13.6%和10.4%。
2006年省夏棉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02.2kg、80.2kg和72.5kg,比對照銀山一號增產1.9%、6.4%和5.4%;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181.7kg、72.8kg和57.3kg,比對照中棉所50增產4.1%、5.8%和5.8%。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夏播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麥前5月15日左右育苗麥后移栽、麥壟點種或麥后直播6月10日前;每畝密度3500-5000株。
2、田間管理:麥收后及時滅茬,同時施尿素8-10kg,硫酸鉀10kg,7月上中旬重施花鈴肥,8月上中旬補施尿素8-10kg;適時整枝化控,7月30日前后打去主莖頂心。
3、防病治蟲:注意防治蚜蟲、紅蜘蛛、盲椿象和棉鈴蟲等害蟲。
14、品種名稱: 中棉所68
審定編號:豫審棉2008014
轉基因生物名稱:中夏雜04
品種來源: MC502×MK428
選育單位: 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
特征特性:單價轉基因抗蟲雜交夏棉品種, 生育期107天。植株較緊湊、塔形,株高81.9cm,莖桿堅韌,青紫色,著生稀茸毛;葉片中等大小,深綠色,缺刻深;結鈴性強,鈴卵圓形;第一果枝節位5.4節,單株果枝數10.9臺,單株結鈴數11.7個,鈴重5.3g,籽指11.3g,衣分39.7%,霜前花率91.3%;吐絮暢,纖維色澤潔白。
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鑒定,2006年枯萎病指7.2,黃萎病指26.9,抗枯萎耐黃萎病;2007年黃萎病指27.8,耐黃萎病。
抗蟲鑒定:2007年經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抗蟲鑒定:抗蟲株率100%,Bt蛋白表達量510.5,高抗棉鈴蟲。
品質分析:2006、2007兩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定(HVICC):絨長29.6/29.1mm,比強度29.3/28.7cN/tex,馬克隆值4.4/4.6,伸長率6.5/6.3%,反射率73.7/76.1%,黃度7.7/7.5,整齊度指數85.6/85.0%,紡紗均勻性指數149.5/142.2。
產量表現:2006年省雜交夏棉區試,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194.3kg、74.1kg、65.3kg,比對照品種銀山1號增產6.3%、11.3%、12.9%;2007年續試,平均畝產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185.2kg、70.4kg和66.4kg,比對照銀山1號增產12.1%、7.1%、9.4%。
2007年省夏棉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181.8kg、73.1kg和57.4kg,比對照中棉所50增產4.2%、6.3%和5.9%。
適宜地區:我省各棉區夏播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5月20-25日在小麥行間播種,或5月10日前后育苗、麥(油)收后及時移栽;中等地力每畝留苗4500-5000株。
2、田間管理:施足基肥,苗期結合灌提苗水,每畝追施尿素7.5-10kg,盛蕾后期追施尿素20-30kg;全程化調,初花至花鈴期噴縮節胺2-3次。
3、防治病蟲害:苗期應及時防治苗蚜和棉薊馬,花鈴期及時防治盲蝽象、紅蜘蛛、隆背花心甲、伏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