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種 » 省審品種 » 正文

2024年安徽省第二批主要農作物(小麥)初審通過品種信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11-15  來源:  瀏覽次數:561
 
 關于2024年安徽省第二批主要農作物(小麥)初審通過品種信息的公示
 
      根據《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相關要求,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專業委員會對2024年申請審定的小麥品種進行了初審,通過品種44個,現在網上公示,公示期30日(自2024年11月12日至2024年12月11日)。公示期內,如有異議,請以書面形式向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反映(需提供手機號碼、電子郵件等聯系方式)。
      
      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聯系方式:0551-63434637,電子郵箱:ahpshb@126.com。
      
      監督電話:0551-63436808、62623978。
 
      附件:2024年安徽省第二批主要農作物(小麥)初審通過品種信息.doc
 
      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
      
      2024年11月11日

附件

2024年安徽省第二批主要農作物(小麥)初審通過品種信息

      1、品種名稱:安科1908

      申 請 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 種 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 種 人張平治、萬映秀、曹文昕、張琪琪、李炎、劉方方、李耀

      品種來源:中麥875/10ELT238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9.5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1.6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深綠色,分蘗成穗率中等。株高81.6cm,株型半緊湊,旗葉短小、上舉,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有蠟質,熟相一般。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半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6.9/44.4萬,穗粒數37.0/36.4粒,千粒重43.8/42.3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6/798g/L,粗蛋白(干基)13.02/12.67%,濕面筋(以14%水分計)30.8/31.0%,吸水量58.8/59.8mL/100g,穩定時間5.4/4.0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67.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60%。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45.0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2.37%。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18.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6.51%。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7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2、品種名稱:阜麥26(參試名稱:阜麥1134

      申 請 者:阜陽市農業科學院

      育 種 者:阜陽市農業科學院

      育 種 人楊永華、馮家春、夏云祥、葛勇、張桂芳、柳申飛、康苗苗

      品種來源:華成3366/濟麥22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1.7天,較對照濟麥22晚熟0.9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淺綠色,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中等。株高82.4cm,株型半緊湊,旗葉細長、斜挺,穗層整齊度好,莖稈蠟粉輕,熟相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半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5.5/43.9萬,穗粒數38.1/38.4粒,千粒重44.6/42.3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53/832g/L,粗蛋白(干基)13.24/13.65%,濕面筋(以14%水分計)27.7/30.7%,吸水量58.5/59.4mL/100g,穩定時間6.7/6.8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75.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6.72%。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71.1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7.37%。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14.7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89%。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3、品種名稱:安科1901

      申 請 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 種 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 種 人張平治、萬映秀、曹文昕、張琪琪、李炎、劉方方、李耀

      品種來源:陜麥159/08ELT235//08ELT235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9.5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1.5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淡綠色,分蘗成穗率高。株高81.9cm,株型半緊湊,旗葉短小、上舉,穗層整齊度一般,莖稈蠟質重,熟相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4.3/45.5萬,穗粒數36.1/35.2粒,千粒重44.6/43.5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5/802g/L,粗蛋白(干基)13.37/13.23%,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5/32.4%,吸水量63.1/62.3mL/100g,穩定時間7.2/5.2min,最大拉伸阻力333/-EU,拉伸面積66/-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62.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98%。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60.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45%。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10.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17%。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7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4、品種名稱:皖墾麥1711

      申 請 者: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人張亮、王永玖、董連生、王華俊、朱文杰

      品種來源:煤生0308/宿4002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9.3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1.7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淡綠色,分蘗成穗率較強。株高81.6cm,株型半緊湊,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粉較重,熟相中等。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半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3.0/45.3萬,穗粒數39.3/38.2粒,千粒重42.9/40.3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5/801g/L,粗蛋白(干基)13.04/13.68%,濕面筋(以14%水分計)28.0/29.8%,吸水量55.8/56.1mL/100g,穩定時間7.1/5.3min,最大拉伸阻力387/-EU,拉伸面積68/-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68.0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88%。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58.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10%。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06.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09%。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中下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5、品種名稱:宿育1058

      申 請 者:宿州市農業科學院

      育 種 者:宿州市農業科學院

      育 種 人李明兵、吳蘭云、徐茂林、周得寶、王磊、孫夢、張曼玉、曹阿莉、周言虎、竇樂、楊繼紅

      品種來源:皖麥19/周科3號//皖麥33///AK58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0.6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0.5天。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分蘗成穗率中等。株高78.6cm,株型半緊湊,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質較重,熟相較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半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4.8/43.8萬,穗粒數35.4/36.3粒,千粒重45.8/43.2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43/814g/L,粗蛋白(干基)14.58/14.06%,濕面筋(以14%水分計)34.6/34.3%,吸水量63.3/62.2mL/100g,穩定時間7.7/2.9min,最大拉伸阻力239/-EU,拉伸面積49/-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63.9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23%。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39.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2.61%。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95.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18%。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6、品種名稱:皖農550

      申 請 者:安徽省皖農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省皖農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人于學奎、黃建華、沈家成、羅干、高景春、周璇、王安祥、崔文禮

      品種來源:宿553/新麥19//皖麥46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9.5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1.5天。幼苗直立,葉片淡綠色,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株高80.2cm,株型半緊湊,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粉較重,熟相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半角質、白粒、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5.2/43.6萬,穗粒數34.7/34.1粒,千粒重47.7/48.1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2/809g/L,粗蛋白(干基)13.62/14.42%,濕面筋(以14%水分計)33.4/35.6%,吸水量62.2/63.5mL/100g,穩定時間5.0/3.2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82.2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7.93%。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61.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01%。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02.9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39%。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7、品種名稱:淮科8號

      申 請 者:淮北成睿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者:淮北成睿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人郭樹明、劉紅杰、陳開道、王俊良、練新英

      品種來源:淮麥20/魯麥14//永民1718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0.6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0.4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淡綠色,分蘗成穗率中等。株高83.3cm,株型較緊湊,穗層整齊度一般,莖稈蠟粉輕,熟相中等。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半角質、白粒、飽滿度中等。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2.6/42.9萬,穗粒數35.7/36.5粒,千粒重47.0/44.9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50/814g/L,粗蛋白(干基)13.35/13.55%,濕面筋(以14%水分計)30.5/31.9%,吸水量63.2/63.0mL/100g,穩定時間8.9/2.7min,最大拉伸阻力229/-EU,拉伸面積42/-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59.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30%。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47.0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30%。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99.9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86%。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一定要施足底肥,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及蚜蟲等病蟲草害。4.高肥水田塊注意防倒伏。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8、品種名稱:宿育1245

      申 請 者:宿州市農業科學院

      育 種 者:宿州市農業科學院

      育 種 人李明兵、吳蘭云、徐茂林、周得寶、王磊、孫夢、張曼玉、曹阿莉、周言虎、竇樂、楊繼紅

      品種來源:皖麥19/鄭麥9023//界麥2號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0.8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0.3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淺綠色,分蘗力強,成穗率一般。株高83.2cm,株型半緊湊,穗層整齊度一般,莖稈有蠟質,熟相一般。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半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1.2/43.5萬,穗粒數39.4/38.7粒,千粒重44.3/41.7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9/786g/L,粗蛋白(干基)13.68/13.66%,濕面筋(以14%水分計)32.1/32.3%,吸水量53.9/55.2mL/100g,穩定時間1.1/1.5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53.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35%。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48.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07%。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86.9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1.62%。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7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紅蜘蛛、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9、品種名稱:圣麥918

      申 請 者: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 種 人鄭洪華、張興居、閆媛媛、岳鵬、韓宗禮、王書平

      品種來源:師欒02-1/濟麥22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0.9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0.5天。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中等。株高81.2cm,株型半緊湊,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質重,熟相一般。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3.3/42.9萬,穗粒數36.5/36.6粒,千粒重43.8/43.4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3/797g/L,粗蛋白(干基)14.58/15.62%,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9/35.6%,吸水量61.3/61.6mL/100g,穩定時間12.9/8.6min,最大拉伸阻力577/460EU,拉伸面積107/105cm2,為強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36.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0.55%。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49.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55%。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07.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84%。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畝施純氮16-18公斤,五氧化二磷8-12公斤,氯化鉀或硫酸鉀10-12公斤。4.防治病蟲害:返青拔節期注意防治紋枯病,蚜蟲和麥蜘蛛。小麥揚花灌漿期加強對赤霉病、白粉病、銹病、紋枯病、麥穗蚜等綜合防治。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10、品種名稱:天益科麥13

      申 請 者:安徽華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華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人劉躍南、閆啟云、周作意、劉良柏、趙桃弟、王龍、褚曉斌、李芳、李婷、汪浩

      品種來源:周麥18/許科25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9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0.5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淺綠色,分蘗成穗率較高。株高77.7cm,株型松散,旗葉寬大、上舉,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質重,熟相中等。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8.3/39.0萬,穗粒數39.1/36.0粒,千粒重47.7/44.8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紋枯病。2022-2023/2023-2024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5/831g/L,粗蛋白(干基)13.01/13.93%,濕面筋(以14%水分計)28.9/30.7%,吸水量58.8/56.7mL/100g,穩定時間6.3/8.6min,最大拉伸阻力-/303EU,拉伸面積-/55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57.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83%。2023-2024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99.4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27%。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04.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30%。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7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紅蜘蛛、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11、品種名稱:皖科19233

      申 請 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 種 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 種 人趙莉、汪建來、何賢芳、劉澤

      品種來源:連麥2號/泛麥5號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4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0.5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淺綠色,分蘗力中等,成穗率一般。株高81.4cm,株型半緊湊,旗葉上舉,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質較輕,熟相中等。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2.9/44.3萬,穗粒數31.4/37.3粒,千粒重43.6/44.7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0-2021/2021-2022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6/842g/L,粗蛋白(干基)12.53/12.40%,濕面筋(以14%水分計)28.1/25.8%,吸水量53.0/56.8mL/100g,穩定時間6.3/6.7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0-2021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40.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2.15%。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63.1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79%。2022-2023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45.9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49%。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12、品種名稱:渦麥306

      申 請 者: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育 種 者: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育 種 人黃成、馮斌、劉利

      品種來源:淮麥18/矮抗58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3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1.6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淡綠色,分蘗成穗率中等。株高86.3cm,株型半緊湊,旗葉上舉,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粉較輕,熟相較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0.7/42.3萬,穗粒數36.0/40.4粒,千粒重42.0/44.6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0-2021/2021-2022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5/834g/L,粗蛋白(干基)13.49/13.28%,濕面筋(以14%水分計)32.8/28.8%,吸水量55.0/55.8mL/100g,穩定時間3.2/3.8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0-2021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53.4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58%。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74.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6.68%。2022-2023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43.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45%。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13、品種名稱:雙收麥26

      申 請 者:淮北雙收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育 種 者:淮北雙收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濉溪縣雙收種業農作物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

      育 種 人高美榮、周靜潔、周維軍、繆壽榮、周浩、黃龍龍、劉梧林、孫益遠、楊義法、陳翔、黃巖、周金亮、黃偉、商紅艷、陳麗娟、鄭世晴、黃宏、高美英、趙楊楊、黃亞茹

      品種來源:淮麥22/周麥18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0.3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1.2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淡綠色,分蘗成穗率中等。株高79.3cm,株型半緊湊,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質重,熟相好。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一般。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0.5/38.7萬,穗粒數41.4/42.3粒,千粒重46.6/46.0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3/779g/L,粗蛋白(干基)14.46/15.03%,濕面筋(以14%水分計)33.2/37.0%,吸水量59/58.9mL/100g,穩定時間11.1/5.6min,最大拉伸阻力472/-EU,拉伸面積109/-cm2,為中強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96.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10.40%。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62.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65%。2022-2023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48.1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10%。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14、品種名稱:滁麥1901

      申 請 者:滁州學院

      育 種 者:滁州學院

      育 種 人蔡華、歐永躍、趙榮、趙維萍

      品種來源:生選3號/寧麥8號//揚麥158

      特征特性:屬春性品種。全生育期200.6天,較對照揚麥20早熟0.1天。幼苗直立,株型較松散,分蘗力成穗率較好,平均株高83.7厘米。紡錘型穗,白殼,長芒,紅粒,籽粒較飽滿,半角質。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1.8/33.1萬,穗粒數41.1/36.7粒,千粒重39.3/42.7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0-2021/2021-2022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84/810g/L,粗蛋白(干基)14.24/11.62%,濕面筋(以14%水分計) 30.9/22.7%,吸水量54.7/52.2mL/100g,穩定時間5.2/4.3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0-2021年度區域試驗畝產405.41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4.07%。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475.04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8.07%。2022-2023年度生產試驗畝產473.99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5.69%。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畝18-20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施用農家肥的基礎上每畝施純氮12-16公斤,其中底肥70%,追肥30%。每畝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鉀6-7公斤,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銹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南地區種植。

      

      15、品種名稱:淮麥989(參試名稱:淮麥919

        者:宿州市淮河種業有限公司

        者:宿州市淮河種業有限公司

        人:李純樸

      品種來源:連麥2號/淮麥35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3.1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1.5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淺綠色,分蘗成穗率中等。株高89.9cm,株型半緊湊,旗葉寬長、斜挺,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質重,熟相較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9.8/43.1萬,穗粒數35.2/39.7粒,千粒重43.4/43.6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0-2021/2021-2022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3/834g/L,粗蛋白(干基)14.33/13.41%,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2/30.5%,吸水量57.9/64.9mL/100g,穩定時間13.9/16.2min。最大拉伸阻力390/320EU,拉伸面積74/54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2020-2021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56.9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25%。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63.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35%。2021-2022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69.8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6.23%。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0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16品種名稱:鄭麥170

      申 請 者: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河南中育分子育種研究院有限公司

      育 種 者: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河南中育分子育種研究院有限公司

        人:雷振生、徐福新、代資舉、柳東陽、侯錦娜、吳政卿、車軍、李巍

      品種來源:俊達98/周麥25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3.3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2天。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株高93.6cm,株型半緊湊,旗葉短小、上舉,穗層整齊度較差,莖稈有蠟粉,熟相中等。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9.6/42.2萬,穗粒數33.1/29.3粒,千粒重46.1/45.6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19-2020/2020-2021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8/803g/L,粗蛋白(干基)14.09/14.62%,濕面筋(以14%水分計)33.3/31.5%,吸水量66.3/62.2mL/100g,穩定時間8.5/7.9min。最大拉伸阻力478/382EU,拉伸面積98/87cm2,為中強筋品種。

      產量表現:2019-2020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42.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2.30%。2020-2021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26.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0.87%。2021-2022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61.2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86%。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8-20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等病蟲草害。4.控制肥水防倒伏。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17、品種名稱皖農160

      申 請 者:安徽省皖農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省皖農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人于學奎、周璇、賀亮、沈家成、張小娟、張道田、張孟孟、羅干、蔣博文、黃建華

      品種來源:中麥895/淮麥0882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4.8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1.0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淡綠色,分蘗力中等,成穗率中等。株高81.1cm,株型較緊湊,旗葉中等、上舉,穗層整齊度好,莖稈蠟粉較重,熟相好。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1.1/40.7萬,穗粒數36.3/36.3粒,千粒重49.6/48.2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8/795g/L,粗蛋白(干基)13.58/12.84%,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7/29.1%,吸水量63.2/58.2mL/100g,穩定時間7.8/3.9min。最大拉伸阻力228/-EU,拉伸面積39/-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09.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35%。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92.7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13%。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12.8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92%。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18、品種名稱:皖農166

      申 請 者:安徽省皖農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省皖農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人黃建華、沈家成、黃銀、高景春、于學奎、張道田、羅干、周璇、周玉、張孟孟、蔣博文

      品種來源:皖墾麥0622/淮麥20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5.1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0.6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濃綠色,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株高73.9cm,株型半緊湊,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粉較重,熟相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半角質、白粒、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2.3/42.9萬,穗粒數37.4/38.1粒,千粒重43.4/43.2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9/812g/L,粗蛋白(干基)13.85/12.72%,濕面筋(以14%水分計)35.9/31.1%,吸水量60.4/57.5mL/100g,穩定時間4.6/5.5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03.0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06%。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08.9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86%。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11.2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93%。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19、品種名稱:東昌169

      申 請 者:安徽省東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省東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 種 人黃建華、劉強、錢榮、沈家成、張小娟、羅干、高景春、周璇、周玉、于學奎

      品種來源:西農2000/山農20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5.0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0.9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濃綠色,分蘗力中等,成穗率中等。株高84.7cm,株型半緊湊,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粉較重,熟相好。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籽粒半角質、白粒、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9.2/41.1萬,穗粒數40.6/39.5粒,千粒重44.2/45.1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1/811g/L,粗蛋白(干基)13.06/12.58%,濕面筋(以14%水分計)30.4/27.7%,吸水量58.4/52.7mL/100g,穩定時間5.2/3.7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28.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6.37%。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09.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6.02%。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13.1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97%。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20、品種名稱:聯航麥2號

      申 請 者:安徽豐絮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豐絮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聯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人宋學堂、馬玉華、汪秀娟、侯淑靜、張小娟、謝海萍、陳俊生、周楠、謝中衛、孫立

      品種來源:淮麥25/阜航麥1號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5.0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1.0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濃綠,分蘗力一般,成穗率一般。株高71.5cm,株型緊湊,旗葉上舉,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粉較重,熟相好。長方型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9.1/39.8萬,穗粒數39.7/39.9粒,千粒重42.9/45.0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5/795g/L,粗蛋白(干基)15.28/13.38%,濕面筋(以14%水分計)37.7/29.4%,吸水量63.5/57.9mL/100g,穩定時間9.1/16.1min。最大拉伸阻力359/695EU,拉伸面積70/114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07.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14%。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96.4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78%。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04.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49%。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中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21、品種名稱:阜麥27(參試名稱:阜麥1587)

      申 請 者:阜陽市農業科學院

      育 種 者:阜陽市農業科學院

      育 種 人楊永華、馮家春、張曉慧、夏云祥、柳申飛、張桂芳、葛勇、康苗苗、候淑靜、聶林

      品種來源:安農0711/渦麥9號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5.5天,與對照濟麥22熟期相當。幼苗半匍匐,葉片濃綠色,分蘗力一般,成穗率中等。株高83.2cm,株型半緊湊,旗葉斜上舉,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粉較重,熟相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半角質、白粒、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8.7/39.7萬,穗粒數40.2/39.7粒,千粒重45.2/46.5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5.6/785.0g/L,粗蛋白(干基)13.15/14.95%,濕面筋(以14%水分計)32.1/32.9%,吸水量57.7/58.0mL/100g,穩定時間4.4/5.0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05.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05%。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98.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11%。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13.2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98%。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葉銹病、條銹病、紋枯病、赤霉病、白粉病、紅蜘蛛、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22、品種名稱:荃麥777

      申 請 者: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人:沙垠、喬勝秋、張琦、舒付濤

      品種來源:山農20/偃展4110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7.5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葉色淡綠色,分蘗率高。株高88.6cm,株型緊湊,旗葉斜上舉,穗層整齊度較好,蠟桿蠟穗,熟相好。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籽粒半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1.17/42.3萬,穗粒數32.28/36.7粒,千粒重42.28/46.4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0-2021/2021-2022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9/815g/L,粗蛋白質(干基)13.22/15.12%,濕面筋(以14%水分計)29.8/33.2%,吸水量61.1/66.0mL/100g,穩定時間5.1/6.1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0-2021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19.84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6.20%。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畝產622.4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20%。2022-2023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23.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84%。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6萬-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23、品種名稱:前麥11(參試名稱:前A1613

      申 請 者: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潔田模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 種 人:杜力賓、周寬基、代蓓、吳美平、孟華兵

      品種來源:寧麥13化學誘變株

      特征特性:屬春性品種。全生育期196.4天,較對照揚麥20早熟1.0天。幼苗半直立,葉色偏淡。穗層較整齊,株高78.4cm,紡錘型穗,長芒,籽粒角質,紅色。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1.6/34.0萬,穗粒數35.1/38.2粒,千粒重42.8/42.4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高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59/780g/L,粗蛋白質(干基)12.55/14.52%,濕面筋(14%濕基)28.2/31.8%,吸水量55.4/59.4mL/100g,穩定時間5.5/6.9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456.9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2.19%。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443.0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5.98%。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446.4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6.75%。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畝18-20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南地區種植。

      

      24、品種名稱:皖科2085

      申 請 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 種 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 種 人:何賢芳、汪建來、趙莉

      品種來源:衡09636/皖科09636

      特征特性:屬春性品種。全生育期190.5天,較對照揚麥20熟期相當。幼苗半匍匐,葉色濃綠,株型緊湊,成穗率較好。平均株高81.3cm。長方型穗,白殼,長芒,紅粒,籽粒較飽滿,半角質。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4.3/32.5萬,穗粒數38.4/39.5粒,千粒重44.1/43.3g。抗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0/757g/L,粗蛋白(干基)14.52/16.45%,濕面筋(以14%水分計)36.2/35.5%,吸水量57.0/55.7mL/100g,穩定時間2.1/3.6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平均畝產487.19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9.02%。2022-2023年度平均畝產451.4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7.99%。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8.1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4.77%。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畝18-20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南地區種植。

      

      25、品種名稱:滁麥1903

      申 請 者:滁州學院

      育 種 者:滁州學院

        人:蔡華、歐永躍、劉洋、趙榮、趙維萍

      品種來源:揚麥11/NY393

      特征特性:屬春性品種。全生育期199天,較對照揚麥20早熟0.5天。幼苗直立,苗勢較強,葉色濃綠,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株高86.5cm,株型較松散,莖稈少量蠟粉,穗層較整齊,熟相較好。長方型穗,長芒,紅粒,籽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5.3/33.4萬,穗粒數35.7/39.7粒,千粒重39.8/41.1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高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19-2020/2020-2021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93g/814g/L,粗蛋白質(干基)13.14/11.38%,濕面筋(14%濕基)28.3/20.1%,吸水量61/61.3mL/100g,穩定時間6.9/2.1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19-2020年度區域試驗畝產431.66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4.51%。2020-2021年度區域試驗畝產427.35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4.19%。2021-2022年度生產試驗畝產471.80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3.51%。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畝18-20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基肥,追施苗肥補施拔節孕穗肥,前重后輕。3.加強管理,苗期控制雜草,春天注意蟲害的發生,及時做好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的防治工作。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南地區種植。

      

      26、品種名稱:滁麥1701

      申 請 者:滁州學院

      育 種 者:滁州學院

        人:蔡華、劉洋、趙榮、程功敏、趙維萍、歐永躍

      品種來源:鄭麥9023//生抗3號/寧麥8號

      特征特性:屬春性品種。全生育期194天,較對照揚麥20晚熟1天。幼苗直立,葉色淺綠,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一般。株高82.8cm左右,株型較松散,穗層較整齊,熟相較好。長方型穗,中長芒,紅粒,籽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1.5/34.3萬,穗粒數36.3/38.9粒,千粒重39.1/43.1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0-2021/2021-2022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9/833g/L,粗蛋白質(干基)10.45/11.59%,濕面筋(14%濕基)22.0/21.4%,吸水量56.1/54.7mL/100g,穩定時間2.1/1.9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0-2021年度區域試驗畝產424.64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3.65%。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486.38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8.84%。2022-2023年度生產試驗畝產479.10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8.75%。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畝18-20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基肥,追施苗肥補施拔節孕穗肥,前重后輕。3.加強管理,苗期控制雜草,春天注意蟲害的發生,及時做好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的防治工作。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南地區種植。

      

      27、品種名稱:滁麥2101

      申 請 者:滁州學院

      育 種 者:滁州學院

        人:蔡華、劉洋、趙榮、程功敏、趙維萍、歐永躍

      品種來源:揚麥15//揚麥15/蘇麥3號

      特征特性:屬春性品種。全生育期190.6天,與對照揚麥20熟期相當。幼苗直立,葉色綠,株高75.9cm,株型緊湊,穗層整齊度一般。紡錘型穗,長芒,籽粒較飽滿、紅色、半角質。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3.3/32.9萬,穗粒數39.5/40.1粒,千粒重42.3/42.6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5/823g/L,粗蛋白質(干基)11.85/12.88%,濕面筋(14%濕基)26.5/29.9%,吸水量63.5/64.6mL/100g,穩定時間3.4/6.5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491.57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10.00%。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448.90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7.39%。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448.70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7.28%。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畝18-20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基肥,追施苗肥補施拔節孕穗肥,前重后輕。3.加強管理,苗期控制雜草,春天注意蟲害的發生,及時做好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的防治工作。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南地區種植。

      

      28、品種名稱:富麥338

      申 請 者:安徽恒祥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恒祥種業有限公司、安徽愛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 種 人:陳杭之、葉福華、梁斌、孫敦付、孫廣東、晁林海、袁懷偉

      品種來源:淮麥33/百農207//西農822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8.4天,與對照濟麥22熟期相當。幼苗半匍匐,葉片中綠色,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株高92.0cm,株型半緊湊,旗葉較窄、斜上舉,穗層整齊,莖稈蠟質較重,熟相好。穗紡錘型,長芒,白粒、白殼,籽粒角質,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0.3/39.2萬,穗粒數38.2/39.0粒,千粒重44.2/43.5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4.4g/755.4g/L,粗蛋白(干基)14.43/14.35%,濕面筋(以14%水分計)30.5/30.1%,吸水量55.7/61.2ml/100g,穩定時間17.3/4.5min。最大拉伸阻力469/250EU,拉伸面積83/63cm2,為中強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平均畝產659.3千克,比對照濟麥22增產5.28%。2022-2023年平均畝產643.4千克,比對照濟麥22增產4.14%。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92.9千克,比對照濟麥22增產5.65%。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中下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29、品種名稱:紅皖208

      申 請 者:亳州市豐田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育 種 者:亳州市豐田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育 種 人:蔡新體、于杰、丁傳敏、張艷榮、李運超

      品種來源:周麥27/魯原502//煙農19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8.8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0.8天。幼苗半匍匐,葉色中綠,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中等。株高75.9cm,株型半緊湊,旗葉中等大小,穗層整齊度好,莖稈蠟粉一般,熟相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2.1/40.8萬,穗粒數36.5/40.6粒,千粒重42.9/42.6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高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7/818g/L,粗蛋白(干基)14.75/14.1%,濕面筋(以14%水分計)29.9/30.5%,吸水量56.9/61.8mL/100g,穩定時間5.0/4.7min。最大拉伸阻力332/255EU,拉伸面積73/59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49.0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63%。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49.1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06%。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98.2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6.63%。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30、品種名稱:科麥9號

      申 請 者:安徽省高科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省高科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人:孫益遠、沈雨、趙威、彭玉龍

      品種來源:濟麥22/山農22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8.8天,比對照濟麥22早熟0.3天。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中等。株高83.6cm,株型半緊湊,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粉較重,熟相好。穗棍棒形,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9.9/41.2萬,穗粒數45.5/38.6粒,千粒重45.5/44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2/757g/L,粗蛋白(干基)13.18/13.08%,濕面筋(以14%水分計)28.5/27.3%,吸水量61.1/60.4mL/100g,穩定時間7/2min。最大拉伸阻力328/237EU,拉伸面積59/44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34.9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01%。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36.2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91%。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17.8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66%。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31、品種名稱:蒙豐203(參試名稱:碩麥203)

      申 請 者:安徽豐碩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豐碩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人杜世州、盧松玲、孫益遠、王永賀、吳勇、時興華

      品種來源:亞麥1號/周麥22//百農64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7.9天,與對照濟麥22早熟1.3天。幼苗半匍匐,分蘗力較強,株型半緊湊,成穗率中等。株高84.5cm,穗層整齊,長芒、白殼、白粒,熟相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3.6/40.1萬,穗粒數39.9/39.6粒,千粒重42.8/43.9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5/779.1g/L,粗蛋白(干基)13.56/13.99%,濕面筋(以14%水分計)27.6/30.4%,吸水量56.3/62.5mL/100g,穩定時間14.2/3.0min。最大拉伸阻力487/223EU,拉伸面積80/59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47.2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99%。2022-203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27.1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40%。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14.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10%。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8萬左右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32、品種名稱:鎮麥20

      申 請 者:安徽省創富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省創富種業有限公司、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安徽夏興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人:溫明星、孫友武、周全、陶紅、楊書馬、王桂鳳、李文成

      品種來源:鎮麥9號/淮麥23

      特征特性:屬春性品種。全生育期200.3天,與對照揚麥20熟期相當。幼苗半直立,葉片綠色、寬度中等,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好。株高81.9cm,株型較松散,旗葉長寬中等、下披,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有蠟粉,熟相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紅粒,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27.3/28.2萬,穗粒數36.1/37.4粒,千粒重43.4/48.1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0-2021/2021-2022年兩年品質分析:容重764/837g/L,粗蛋白(干基)16.27/14.16%,濕面筋(以14水分計)33.5/30.6%,吸水量64.0/63.0mL/100g,穩定時間10.4/25.5min,最大拉伸阻力803/829EU,拉伸面積160/156cm2,為強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0-2021年度區域試驗畝產388.4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6.38%。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449.6千克,較對照揚麥20增產7.28%。2021-2022年度生產試驗畝產453.1千克,比對照揚麥20增產8.53%。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畝18-20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3-15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7-9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南地區種植。

      

      33、品種名稱:濉麥18

      申 請 者:濉溪縣科技開發中心

       種 者:濉溪縣科技開發中心、濉溪縣雙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人:紀文龍、李琦、盧松玲、朱建奎、孟祥生、紀文峰、趙宏、李龍飛、張啟祥、紀永民、謝茹

      品種來源:中麥895//煙農999/淮麥25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2.9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中等。株高84.1cm,株型半緊湊,旗葉較細小,上舉,穗層較整齊,莖稈有蠟粉,熟相好。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0.8/40.2萬,穗粒數35.7/39.1粒,千粒重41.4/38.8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19-2020/2020-2021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3/797g/L,粗蛋白(干基)15.04/16.21%,濕面筋(以14%水分計)34.2/34.8%,吸水量58.5/59.3mL/100g,穩定時間3.8/4.0min。最大拉伸阻力254/200EU,拉伸面積60/44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19-2020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44.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6.36%。2020-2021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22.9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30%。2021-2022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55.0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8.16%。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20-22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34、品種名稱:綠雨928

      申 請 者:安徽綠雨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綠雨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人:范光發、曹杰、汪珍、范麗君、趙東敏、劉孟云

      品種來源:煙農19/安農0016//連麥2號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9.6天,比對照濟麥22早熟1天。幼苗匍匐,葉片濃綠色,葉片寬大,旗葉上舉,分蘗力一般,成穗率中等。株型半緊湊,株高78.5厘米,穗層整齊,長方形穗,長芒、白殼、白粒、角質,籽粒飽滿。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6.4/38.6萬,穗粒數41.3/40.5粒,千粒重48.2/45.9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4/789g/L,粗蛋白(干基)15.02/14.87%,濕面筋(以14%水分計)36.7/36.1%,吸水量67.6/64.2mL/100g,穩定時間6.8/7.4min。最大拉伸阻力-/348EU,拉伸面積-/83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42.0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46%。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13.2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62%。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97.7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59%。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35、品種名稱:愛禾麥9號

      申 請 者:安徽中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中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愛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人:晁林海、侯祥輝、王洪遠、祁皓天、武超、房興志、晁青海、尹光

      品種來源:山農20/皖麥52//西農822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0.0天,比對照濟麥22早熟0.6天。幼苗半匍匐,葉深綠色,葉片細長,分蘗力一般,成穗率高。株型緊湊,株高76.1厘米,穗層整齊,穗子大小均勻,長方形穗,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籽粒飽滿。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1.8/40.7萬,穗粒數38.8/38.5粒,千粒重46.6/47.1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0/781g/L,粗蛋白(干基)13.23/14.26%,濕面筋(以14%水分計)29.5/33.6%,吸水量56.6/58.3mL/100g,穩定時間5.1/3.0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67.0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7.5%。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29.4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7.39%。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09.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47%。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5-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一定要施足底肥,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及蚜蟲等病蟲草害。4.高肥水田塊注意防倒伏。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36、品種名稱:碭麥9號

      申 請 者:碭山縣田園農業科學研究所

      育 種 者:碭山縣田園農業科學研究所

      育 種 人:武鳳俠、倪圣權、黃堯、陳碩平、陳高義、武鳳英

      品種來源:煙農19/矮抗58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0.1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0.5天。幼苗匍匐,葉濃綠色,葉片細長,分蘗力較強,成穗數多。株型緊湊,株高82.6厘米,穗層整齊,長方形穗,長芒、白殼、白粒、角質,籽粒飽滿。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3.8/38.9萬,穗粒數36.3/39.5粒,千粒重43.8/45.7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2/808g/L,粗蛋白(干基)14.89/13.22%,濕面筋(以14%水分計)35.3/29.8%,吸水量62.1/60.7mL/100g,穩定時間9.1/5.3min。最大拉伸阻力159/-EU,拉伸面積35/-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37.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2.72%。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16.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2%。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10.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61%。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5-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一定要施足底肥,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及蚜蟲等病蟲草害。4.高肥水田塊注意防倒伏。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37、品種名稱:新農618(參試名稱:新農605

      申 請 者:安徽省新馬橋原種場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省新馬橋原種場有限公司

      育 種 人:趙永強、王瑞永、嚴虎、沈恩庭、房春興、宋夢媛、程穩

      品種來源:小偃22/徐9169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9.9天,比對照濟麥22早熟0.6天。幼苗半匍匐,濃綠色,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型半緊湊,株高82.9厘米,穗層整齊,長方形穗,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籽粒飽滿。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5.1/43.6萬,穗粒數38.0/38.8粒,千粒重42.2/40.8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9/799g/L,粗蛋白(干基)13.59/13.98%,濕面筋(以14%水分計)30.6/32.4%,吸水量62.8/63.6mL/100g,穩定時間6.3/3.5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56.1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6.43%。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15.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6.01%。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05.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77%。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中下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38、品種名稱:埇麥3號

      申 請 者:宿州市金穗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宿州市金穗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人:朱萬里、鄭甲成、王傳之、王小雷、李秀麗、郝彩俠、夏明陽、方金熙、劉德剛

      品種來源:漯6073/濟麥22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0.2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0.4天。幼苗半匍匐,葉濃綠色,分蘗力強,成穗率一般。株型緊湊,株高81.2厘米,穗層不整齊,長方形穗,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籽粒飽滿。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2.0/40.3萬,穗粒數37.1/38.3粒,千粒重46.1/44.6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3/824g/L,粗蛋白(干基)14.58/14.81%,濕面筋(以14%水分計)35.7/38.4%,吸水量61.6/67.1mL/100g,穩定時間3.9/3.5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48.0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12%。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12.8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58%。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98.1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24%。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5-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一定要施足底肥,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及蚜蟲等病蟲草害。4.高肥水田塊注意防倒伏。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39、品種名稱:綠雨822

      申 請 者:安徽綠雨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綠雨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 種 人:范光發、曹杰、汪珍、范麗君、趙東敏、劉孟云

      品種來源:周麥28/淮麥22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9.9天,比對照濟麥22早熟0.6天。幼苗半匍匐,葉綠色,分蘗力強,成穗率一般。株型半緊湊,旗葉上沖,莖稈蠟粉重,株高79.6厘米,穗層整齊,長方形穗,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籽粒飽滿。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1.5/40.7萬,穗粒數38.0/38.2粒,千粒重45.8/45.1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0/790g/L,粗蛋白(干基)14.23/15.94%,濕面筋(以14%水分計)33.2/41.9%,吸水量61.4/68.3mL/100g,穩定時間8.0/3.6min,最大拉伸阻力216/-EU,拉伸面積43/-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56.0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6.4%。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09.1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94%。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97.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08%。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40、品種名稱:群研307

      申 請 者:宿州市金穗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宿州市金穗種業有限公司、河南群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河南群科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人:張鵬云、汪艷麗、劉文成、李揚眉、郝彩俠、張濤、朱筱航、劉德剛、呂曼曼、黃鑫、陳旭、陳翊君、張韻

      品種來源:F1309/徐麥33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0.1天,較對照濟麥22早熟0.6天。幼苗半匍匐,葉淡綠色,葉片寬長,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一般。株型半緊湊,株高76.9厘米,穗層較整齊,長方形穗,長芒、白殼、白粒、角質,籽粒飽滿。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1.6/42.7萬,穗粒數38.8/39.9粒,千粒重44.2/41.2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9/809g/L,粗蛋白(干基)13.89/13.84%,濕面筋(以14%水分計)34.5/35.8%,吸水量59.5/61.8mL/100g,穩定時間4.4/3.9min,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47.0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98%。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12.5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53%。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06.8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81%。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上中旬,每畝15-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一定要施足底肥,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及蚜蟲等病蟲草害。4.高肥水田塊注意防倒伏。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41、品種名稱:恒進麥18

      申 請 者:安徽恒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恒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育 種 人:范天奇、石全、汪珍、郭樹明、范恒進

      品種來源:許科918/益科麥5號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1.6天,比對照濟麥22早熟0.4天。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分蘗力強,成穗率一般。株高79.3厘米,株型緊湊,旗葉上舉,穗層整齊,莖稈蠟粉重,熟相好。長方形穗,長芒、白殼、白粒、角質,籽粒飽滿。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39.9/41.7萬,穗粒數35.1/36.7粒,千粒重44.5/45.2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2020-2021/2021-2022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5/839g/L,粗蛋白(干基)12.86/13.11%,濕面筋(以14%水分計)28.9/27.3%,吸水量54.3/56.7mL/100g,穩定時間7.3/10.7min。最大拉伸阻力326/356EU,拉伸面積50/53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0-2021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65.3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2.87%。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42.9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28%。2022-2023年度生產試驗畝產621.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51%。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日-25日,每畝基本苗16-18萬左右。2.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42、品種名稱:華麥389

      申 請 者:安徽五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五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厚天種業有限公司、江蘇海緣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人劉亮榮、戴啟洲、何代福、顧安樂、楊和宏

      品種來源:煙農19/淮麥20//百農207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9.4天,比對照濟麥22早熟1.8天。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分蘗力較好,成穗率較高。株高81.1cm,株型半緊湊,旗葉中寬、上舉,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粉較重,熟相好。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2.8/42.2萬,穗粒數38.3/35.4粒,千粒重44.8/42.4g。抗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6/812g/L,粗蛋白(干基)14.31/12.65%,濕面筋(以14%水分計)33.5/27.1%,吸水量60.6/62.9mL/100g,穩定時間4.7/9.2min。最大拉伸阻力-/513EU,拉伸面積-/85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61.1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11%。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21.9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5.16%。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88.2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7.50%。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43、品種名稱:潔麥1768

      申 請 者:安徽五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五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厚天種業有限公司、深圳潔田模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 種 人顧安樂、張明武、杜力賓、馮鈴洋、劉亮榮

      品種來源:化學誘變小偃68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1.5天,比對照濟麥22長0.3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深綠色,分蘗力一般,成穗率高。株高77.0cm,株型半緊湊,旗葉寬大、斜舉,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粉較重,熟相一般。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4.0/41.2萬,穗粒數39.5/36.9粒,千粒重39.5/40.3g。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0/807g/L,粗蛋白(干基)13.44/15.17%,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8/32.1%,,吸水量60.7/64.1mL/100g,穩定時間6.4/22.1min。最大拉伸阻力-/739EU,拉伸面積-/149cm2,為強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55.8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28%。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10.8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28%。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70.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27%。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為10月10-25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60%,追肥4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44、品種名稱:德康麥9號

      申 請 者:安徽豐德康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者:安徽豐德康種業有限公司

      育 種 人朱猛、劉海亞、段成濤、王事、許學彬、姜文、陳慧宏、陳學華、陳廷和、于建、潘爽

      品種來源:淮麥33/濟麥22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0.3天,比對照濟麥22早熟0.9天。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分蘗力一般,成穗率一般。株高81.3cm,株型半緊湊,旗葉中寬、挺舉,穗層整齊,莖稈蠟粉重,熟相一般。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兩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畝穗數41.2/39.2萬,穗粒數39.9/40.9粒,千粒重41.2/41.1克。抗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紋枯病。2021-2022/2022-2023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0/817g/L,粗蛋白(干基)13.22/13.04%,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8/29.2%,吸水量62.7/59.7mL/100g,穩定時間12.8/6.2min。最大拉伸阻力306/-EU,拉伸面積53/-cm2,為中筋品種。

      產量表現: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聯合體試驗。2021-2022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56.8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44%。2022-202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609.6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3.09%。2023-202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71.7千克,較對照濟麥22增產4.48%。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與密度:播期10月5日-10月20日,每畝16-18萬基本苗。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在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純氮14-16千克,其中底肥70%,追肥30%。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6-8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草害。

      初審意見2024年11月4日經小麥專業委員會審議,該品種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淮北沿淮地區種植。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品種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