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閩紅兩優177
申請者: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育種者: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鄭建華、任光俊、房賢濤、陸賢軍、蘇振喜、游晴如、董瑞霞、王洪飛、周鵬、黃庭旭)
品種來源:閩紅249S×成恢177
特征特性:兩系雜交稻紅米品種,全生育期153.6天,株高111.9厘米,穗長25.5厘米,穗總粒數161.2粒、穗實粒數141.1粒、千粒重28.2克,畝有效穗16.7萬穗。米質檢測:糙米率80.7%,精米率71.5%,整精米率53.0%,堊白度5.9%,堊白粒率24%,透明度1級,堿消值5.0級,膠稠度64mm,直連淀粉18%,粒長6.6mm,長寬比2.9,紅米。抗性鑒定:稻瘟病穗瘟損失率1,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2.00,抗稻瘟病(病害級數3R),抗紋枯病(病害級數3R),抗白葉枯病(病害級數3R),抗稻曲病(病害級數3R)。試點無重病記載。
產量表現: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2020-2021年組織特殊用途品種自主試驗(祿豐、紅塔、墨江、瀾滄、騰沖、芒市6個試點),2020年平均畝產644.52千克,比對照紅稻8號增產44.16%,增產點次率100%,2021年平均畝產664.74千克,比對照增產31.03%,增產點次100%。兩年平均畝產654.63千克,比對照增產37.18%,增產點次100%。202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0.8千克,比對照增產28.89%,增產點次100%。
栽培技術要點:根據當地種植情況,適時早播,采取濕潤育秧,稀播足肥,培育多蘗壯秧,秧齡30天左右。每穴1-2粒谷苗,插足基本苗;氮、磷、鉀肥以1:0.5:1配合使用,采用前促、中控、后補平衡的策略。在水漿管理上,做到淺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灌漿結實期干干濕濕。秧苗期重點防治飛虱等傳播黑條矮縮病的蟲害,全生育期要防稻瘟病等病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云南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同意通過審定。適宜云南海拔1350米以下稻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