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豇12”等35個申請認定品種信息的公示
根據《四川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及《四川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辦法》有關規定,2021年12月16-17日,四川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辦公室組織了蔬菜、果樹、藥用植物、食用菌、小雜糧、桑樹苧麻六個專業組對“成豇12”等35個申請認定的品種進行評審,現將評審品種的信息予以公示,公示期為10個工作日。
公示期內如有異議,可向四川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辦公室反映,異議人或異議單位書面材料須用真實姓名,提供手機號碼、電子郵件等聯系方式,同時本人簽字或加蓋單位公章。
聯系人:李欣
電話:028-85588271
郵箱:lixin82779@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玉林北路5號
附件:申請認定品種信息
四川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辦公室
2021年12月24日
一、 蔬菜
(一)豇豆
1.成豇12
申請者: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育種者: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品種來源:225×p-3
特征特性:極早熟,始花節位為第2~4節,從播種到始收45~55天。植株蔓生、蔓長3.5~4米,主蔓結莢為主;葉片綠色、中等大、披針形,莖稈和花柄綠帶紫斑;花冠淺紫色;嫩莢紫紅色、長圓條形、順直、莢面微凸,平均莢長56.1 厘米,單莢質量21.1克;種子腎形、種皮淺紅褐色、百粒重23.0克。
品質:嫩莢花青素含量 0.457 毫克/克、粗纖維含量1.4%、干物質含量10.1%、可溶性糖含量0.06%、維生素C含量12.1毫克/100克、粗蛋白質含量2.58%;
抗性:苗期接種鑒定病情指數18.52,表現抗(R)根腐病;田間表現較抗病毒病。
產量表現:連續兩年的省內多點試驗平均前期產量1557.9千克/畝,比對照1(春秋天紫紅)增產142.8%,比對照2(一品紅)增產167.4%;平均產量2266.7千克/畝,比對照1增產7.7%,比對照2增產12.7%;
栽培技術要點:①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四川地區早春設施栽培,于2月上中旬播種;露地栽培,可在3~7月直播。用種量為1.5~2千克/畝。稀窩密株相結合,按照1500~1800稀窩、每窩5~6株栽培。②合理運用肥水:重施底肥,合理追肥,每采收1~2次追施磷酸二氫鉀5千克和氮肥(尿素10千克);田間注意排灌,不能積水。③田間管理:及時搭架引蔓,不要在露水未干或下雨進行,避免蔓葉折斷。注意整枝打杈;定期清除田間雜草。④病蟲害防治:播前注意防治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蟲;苗期注意防治根腐病和枯萎病;生長中期注意防治銹病、白粉病;結莢期注意防治豆莢螟、蚜蟲等蟲害。⑤及時采收:根據商品性狀與市場需求及時采收,采收洗凈雙手與采摘工具。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四川省豇豆主產區栽培;早春大棚2月上中旬播種,露地3~7月均可播種。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①該品種始花節位低,應及時采收避免影響商品性;②結莢率高、需肥量大,追肥以速效性肥料為主。
2.成豇30
申請者: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育種者: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品種來源:真翠5號的株系313x-FA黑黑-1BQ的雜交后代,經定向選育形成的穩定品系。
特征特性:早中熟,始花節位第4~6節,從播種到始收約70 天,全生育期約110天。植株蔓生、蔓長3.5~4 米;主蔓結莢為主,4~5分枝;葉片綠色、中等大、披針形;花冠淺紫色、每花序成莢2~3對;嫩莢翠綠色、長圓條形、順直均勻,平均莢長66.5 厘米、單莢質量34.4克;種子腎形、種皮為紅褐色帶黑色麻點,百粒重18.0克。
品質:豆莢肉厚,粗纖維含量1.5%、干物質含量8.7%、可溶性糖含量0.05%、維生素C含量18毫克/100克、粗蛋白質含量1.79%。
抗性:苗期接種鑒定病情指數17.04,表現抗(R)根腐病;田間表現較抗病毒病。
產量表現:連續兩年的省內多點試驗平均產量2960.9千克/畝,比對照(真翠5號)增產16.0%。
栽培技術要點:①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四川地區早春設施栽培,于2月上中旬播種;露地栽培,可在3~7月直播。用種量為1.5~2千克/畝。稀窩密株相結合,按照1500~1800稀窩、每窩5~6株栽培。②合理運用肥水:重施底肥,合理追肥,每采收1~2次追施磷酸二氫鉀5千克和氮肥(尿素10千克);田間注意排灌,不能積水。③田間管理:及時搭架引蔓,不要在露水未干或下雨進行,避免蔓葉折斷。注意整枝打杈;定期清除田間雜草。④病蟲害防治:播前注意防治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蟲;苗期注意防治根腐病和枯萎病;生長中期注意防治銹病、白粉病;結莢期注意防治豆莢螟、蚜蟲等蟲害。⑤及時采收:根據商品性狀與市場需求及時采收,采收洗凈雙手與采摘工具。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四川省豇豆主產區栽培,春夏秋季露地栽培。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①結莢率高、需肥量大,追肥以速效性肥料為主。②注意生長期間常發生的病蟲害,以生物防控為主,配合物理、化學綜合防控。
(二)茄子
1.川茄5號
申請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成都好特園藝有限公司 德陽市盛科蔬菜產業技術研發中心
育種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成都好特園藝有限公司 德陽市盛科蔬菜產業技術研發中心
品種來源:E209×E181
特征特性:中熟,門茄著生在主莖第10~12節。植株生長勢強,平均株高175.0厘米,株幅87.5厘米。葉片中等大,葉色深綠。果實長棒形,果頂尖,茄眼紫紅絲。商品果平均縱徑37.5厘米、橫徑6.2厘米、果形指數6.1、單果重355.0克。果皮黑亮,有光澤,果肉綠白色,籽少。
品質:每100克鮮果中粗纖維含量為0.8克,可溶性糖含量為2.29克,維生素C含量為4.55毫克、氨基酸總量0.67克、蛋白質含量1.09克、干物質含量6.86克。
抗性:抗性鑒定結果表明,川茄5號商品果采收期內田間果實平均發病率6.75%,低于10%,且病情指數中最高為6.03,田間表現為較耐綿疫病。
產量表現:2020-2021兩年間多點試驗中平均畝產量6366.3千克,較對照“春秋雙龍”高14.6%,顯著高于對照,其平均畝產量年度間表現基本一致和穩定。
栽培技術要點:①適期播種:根據不同育苗方式、栽培措施(露地或保護地)和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當時間及時播種。一般露地栽培2月上旬,塑料棚冷床育苗。秋延后栽培5月下旬至6月中上旬,塑料棚避雨和適當遮陰育苗。②適時定植:當茄苗有5~7片真葉時,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苗子準備定植。③定植后管理:重施基肥,合理追肥。以有機肥為主,允許限量使用化肥,但應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提倡配方施肥。禁止大水漫灌和陰天傍晚澆水。提倡噴灌、滴灌、膜下灌溉。茄子生長過程中,不同生育時期的灌水次數和灌水量,可參照常規栽培管理進行。及時打杈,摘除老、黃、病葉加強通風,中耕除草,立支架,培土上廂。④病蟲害防治 優先采用農業綜合防治措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農藥使用必須符合DB51/337的要求,在確保農藥殘留低于國家允許標準條件下,把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應于四川平原、丘陵地區,春季和夏秋栽培。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在春季早熟栽培中,前期溫度低,光照弱,需注意做好保花保果工作。
2.川茄6號
申請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成都好特園藝有限公司 德陽市盛科蔬菜產業技術研發中心
育種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成都好特園藝有限公司 德陽市盛科蔬菜產業技術研發中心
品種來源:E1398×E181
特征特性:早熟,門茄著生主莖第8~10節,植株生長勢健壯,株型緊湊,平均株高165厘米、株幅82.5厘米。葉片中等大,葉色深綠。果實棒形,果頂尖,茄眼紫紅絲。商品果平均縱徑33.0厘米,橫徑 6.6厘米,果形指數5.0,平均單果重300.0克;果皮黑亮,果肉綠白色,籽少,品質好。采收期長,穩產性高,豐產性強;可做春、秋兩用品種。
品質:每100克鮮果中粗纖維含量為0.8克,可溶性糖含量為2.36克,維生素C含量為4.72毫克、氨基酸總量0.65克、蛋白質含量1克、干物質含量6.16克。
抗性:抗性鑒定結果表明,川茄6號商品果采收期內田間果實平均發病率7.0%,低于10%,且病情指數中最高為7.27,田間表現為較耐綿疫病。
產量表現:2020-2021兩年間多點試驗中平均畝產量6254.1千克,較對照“春秋雙龍”高12.6%,顯著高于對照,其平均畝產量年度間表現基本一致和穩定。
栽培技術要點:①適期播種:根據不同育苗方式、栽培措施(露地或保護地)和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當時間及時播種。一般露地栽培2月上旬,塑料棚冷床育苗。秋延后栽培 5月下旬至6月中上旬,塑料棚避雨和適當遮陰育苗。②適時定植當茄苗有5~7片真葉時,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苗子準備定植。③定植后管理重施基肥,合理追肥。以有機肥為主,允許限量使用化肥,但應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提倡配方施肥。禁止大水漫灌和陰天傍晚澆水。提倡噴灌、滴灌、膜下灌溉。茄子生長過程中,不同生育時期的灌水次數和灌水量,可參照常規栽培管理進行。及時打杈,摘除老、黃、病葉加強通風,中耕除草,立支架,培土上廂。④病蟲害防治 優先采用農業綜合防治措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農藥使用必須符合DB51/337的要求,在確保農藥殘留低于國家允許標準條件下,把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于四川平原、丘陵地區栽培。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在春季早熟栽培中,前期溫度低,光照弱,需注意做好保花保果工作。
3.蓉雜茄9號
申請者: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育種者: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品種來源:以武漢墨茄與眉山墨茄雜交后,采用系譜選育法經多代選育而成的高代自交系作父本,從宜賓收集的地方品種,采用單株選育經多代自交純合而成的優良高代自交系作母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夏秋栽培植株生長勢強,始花節位13~14節,定植到始收51天左右。株高125~138厘米,開展度74×86厘米。果實長棒形、順直,果頂略尖,平均縱徑36.8厘米、橫徑6.2厘米,平均單果重331.2克,果皮黑紫色、有光澤,著色均勻不皺皮,果萼黑紫色,果萼下果皮呈淺綠色上覆紫色絲狀條紋,果肉綠白色。平均畸形果率5.05%,比對照低5.65~8.05個百分點。
品質:果實維生素C含量為2.71 毫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為1.93%、總糖含量為3.46克/100克、可溶性蛋白含量為3.29 毫克/100克、干物質含量為6.41%。
抗性:田間表現較耐褐紋病、綿疫病。
產量表現:2019-2020年多點試驗表明,夏秋季栽培平均總產量5318.5千克/畝,較對照黑魔王和萬金早茄分別增產13.2%和17.8%。
栽培技術要點:①嫁接育苗:采用嫁接技術,用托魯巴姆做砧木,提高植株抗性。②底肥施用:定植前先要施足底肥,有機肥為主,覆蓋地膜。③合理稀植:定植不宜過深,育苗缽內的營養土應略高于畦面,定植時嫁接口要高出地面3厘米左右。嫁接苗根系強大、生長勢旺,定植密度800~1200株/畝。④植株調整:定植后由于砧木根系發達,植株長勢較旺,整枝可采取“Y字形整枝法”、三干法,使其多坐果,提高產量。⑤肥水管理:少量多次追肥或定期定量窩施復合微生物肥料。⑥病蟲害防治:加強對氣傳病害和蟲害防控。噴藥要均勻、建議用機動噴霧器或靜電噴霧器達到較好的防效,藥劑交替使用。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茄子主產區夏秋季栽培。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避免早春栽培,采用夏秋季栽培。
4.蓉雜茄10號
申請者: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育種者: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品種來源:0713-4×ZF16
特征特性:夏秋栽培植株生長勢強,始花節位11~12節,定植到始收49天左右。株高122~134厘米,開展度75×84厘米。果實長棒形、順直,果頂略凸,平均縱徑34.6厘米、橫徑6.9厘米,平均單果重354.7克,果皮黑紫色、有光澤,著色均勻不皺皮,果萼黑紫色,果萼下果皮呈淺綠色上覆紫色絲狀條紋,果肉綠白色,果實膨大快,開花到采收17天左右。平均畸形果率4.10%,比對照低6.85~8.30個百分點。平均畝產5477.2千克。
品質:果實維生素C含量為2.36毫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為2.28%、總糖含量為3.68克/100克、可溶性蛋白含量為3.12毫克/100克、干物質含量為6.04%。
抗性:田間表現耐熱性狀突出,較耐褐紋病、綿疫病,與對照主栽品種相當。
產量表現:2019-2020年多點試驗表明,夏秋季栽培平均總產量5477.2千克/畝,較對照黑魔王(CK1)和萬金早茄(CK2)分別增產15.7%和20.2%。
栽培技術要點:①嫁接育苗:采用嫁接技術,用托魯巴姆做砧木,提高植株抗性。②底肥施用:定植前先要施足底肥,有機肥為主,覆蓋地膜。③合理稀植:定植不宜過深,育苗缽內的營養土應略高于畦面,定植時嫁接口要高出地面3厘米左右。嫁接苗根系強大、生長勢旺,定植密度800~1200株/畝。④植株調整:定植后由于砧木根系發達,植株長勢較旺,整枝可采取“Y字形整枝法”、三干法,使其多坐果,提高產量。⑤肥水管理:少量多次追肥或定期定量窩施復合微生物肥料。⑥病蟲害防治:加強對氣傳病害和蟲害防控。噴藥要均勻、建議用機動噴霧器或靜電噴霧器達到較好的防效,藥劑交替使用。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茄子主產區夏秋季栽培。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在夏秋季種植中,后期枝葉過多遮光易造成果皮泛紅。防范措施:采用剪枝再生技術或整枝摘葉,通風透光。
(三)蘿卜
1.翠秀1號
申請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育種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種來源:C92713A×C91111,雜交種。C92713A采用沈陽雜交蘿卜品種 “沈陽綠川”自交后代分離的不育株,與山東地方品種“喜諾夏青玉”經6代回交轉育而成;父本系C91111來源于山東地方品種“青翠”,經6代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秋冬水果蘿卜品種,生長期82天,比“天津沙窩”(對照)早熟5天,中熟種;株型平展,花葉,葉色深綠色,葉片數11~13片;肉質根長圓柱形,皮肉深綠色,綠肉部分占根長4/5,肉質根1/2入土;株高42.4厘米,開展度51.3厘米,根長20厘米左右,根粗6.5厘米左右,單根重680克左右,根冠比3.7左右;總糖含量高,肉質細膩,甜脆,商品率高,適宜鮮銷菜用及生食。
品質:鮮樣總糖度7.12%,可溶性糖4.69%、可溶性固形物7.34%、粗纖維3.0%、抗壞血酸20.2毫克/100克、水分91.2%。
抗性:田間表現較耐糠心,耐抽薹,適應性較強,抗病性與對照相當,其中對軟腐病、病毒病、黑腐病抗性較強。
產量表現:品比試驗平均畝產4533.6千克,比對照“天津沙窩”增產17.24%,多點試驗平均畝產4025.7千克,比對照“天津沙窩”增產12.55%。
栽培技術要點:①土壤選擇: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肥力好的沙壤土。②茬口安排:避免與十字花科作物連作,西南地區水稻收后播種,也可與其它蔬菜作物輪作。③整地與施肥:每畝施腐熟農家肥1000~2000千克,或者商品有機肥100~200千克,再施復合肥25~30千克,過磷酸鈣10~15千克,硼肥1千克,將地整成平畦或者起壟,增施有機肥。④播種及密度:直播,播種期9月10日左右,行距40厘米,株距25厘米,每畝6500穴左右,每穴播種2~3粒,每畝用種量150~250克,播種后20~25天蘿卜破肚前定苗,每穴留1株。⑤田間管理:根據蘿卜不同生長期對水分的需要,適時適量澆水,在蘿卜收獲前1周不宜澆水;對前期長勢較弱的可在定苗后每畝撒施尿素5~10千克。⑥病蟲害管理:蘿卜蟲害有蚜蟲、菜青蟲、跳甲,可用性誘劑、黃板或者黑光燈誘殺等物理方法防治,苗期防治1~2次;蘿卜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霜霉病、菌核病、黑腐病、軟腐病等。⑦中耕除草:封行前可視情況,中耕除草1~2次。⑧及時采收:以肉質根充分膨大為蘿卜采收適期,適當推遲采收或在霜凍低溫天氣后采收,收獲時拔大留小,蘿卜收獲后及時分級出售。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四川平壩淺丘生態區的非根腫病區秋冬季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在非根腫病區種植;若發現病株及時帶走深埋無害化處理,并對病灶用生石灰消毒;可通過調節土壤酸堿度或施用化學藥劑灌根防治。
2.嫣紅1號
申請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育種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種來源:C92858A×C91431,雜交種。采用自育不育系“紅心A”與四川南充地方品種“南充紅心蘿卜”經6代回交轉育而成;父本系C91431來源于重慶地方品種“胭脂蘿卜”經7代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秋冬蘿卜品種,生長期80天左右,比胭脂1號早熟5天,中熟種,株型直立,板葉,葉色綠色,葉緣全緣,葉脈紅色,肉質根紡錘形,皮深紅色,肉質紫紅色,株高40厘米左右,開展度45厘米左右,根長12厘米左右,根粗6.5厘米左右,單根重330克左右,根冠比1.6左右,色素含量高,適宜鮮銷、泡制與色素提取。
品質:鮮樣花青素49.88毫克/100克、可溶性糖3.64%、可溶性固形物5.15%、粗纖維2.9%、抗壞血酸43.9毫克/100克、水分90.3%。
抗性:田間表現較耐糠心,耐抽薹,抗病性與對照相當,其中對軟腐病、病毒病、黑腐病抗性較強。
產量表現:品比試驗畝產2857.6千克,比對照“胭脂1號”增產22.9%,多點試驗平均畝產2715.17千克,比對照“胭脂1號”增產16.09%。
栽培技術要點:①土壤選擇: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肥力較好的沙壤土。②茬口安排:避免與十字花科作物連作,西南地區水稻收后播種,也可與其它蔬菜作物輪作。③施肥與整地:每畝施腐熟農家肥1000~2000千克,或者商品有機肥100~200千克,再施平衡復合肥25~30千克,硼肥1千克。施肥后深翻土壤,將地整成平畦或者起壟。④播種及密度:直播,播種期9月上、中旬,行距33厘米,株距28厘米,每畝7000穴左右,每穴播種2~4粒,每畝用種量150~250克,播種后20~25天破肚前定苗,每穴留1~2株。⑤田間管理:根據蘿卜不同生長期對水分的需要,適時適量澆水,蘿卜收獲前1周不宜澆水;蘿卜一般不施追肥,對前期長勢較弱的可在定苗后每畝用尿素5~10千克撒施;蘿卜苗期封行前中耕除草1~2次。⑥病蟲害防治:蘿卜蟲害有蚜蟲、菜青蟲、跳甲,可用性誘劑、黃板或者黑光燈誘殺等物理方法防治,苗期防治1~2次;蘿卜病害有病毒病、霜霉病、菌核病、黑腐病、軟腐病,注意觀察防治。⑦及時采收:以肉質根充分膨大為蘿卜采收適期,分批采收,及時分級銷售或加工。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平壩淺丘生態區秋冬季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注意病蟲害防治。
3.白玉早1號
申請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育種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種來源:C92421A×C90640,雜交品種。C92421A采用自育不育系C5116A與四川北川縣地方品種“圓白蘿卜”經6代回交轉育而成;父本系C90640來源于重慶市地方品種“水晶99”經7代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秋冬蘿卜早熟品種,生長期65天,比“蜀蘿9號”(對照)早熟10天,株型半直立,葉色淡綠色,花葉,葉片數11~13片,葉量較少,根圓球形,株高35厘米左右,株幅55厘米左右,根長11.5厘米左右,根粗9.5厘米左右,單根重650克左右,根冠比3.1左右;肉質潔白、脆嫩,熟食入口化渣、回味微甜,商品率高。
品質:鮮樣可溶性糖3.06%、可溶性固形物4.89%、粗纖維2.1%、抗壞血酸 10.5毫克/100克、水分94.6%。
抗性:田間表現適應性較強,商品率高,抗病毒病、黑腐病、霜霉病。
產量表現:品比試驗畝產4381.2千克,比蜀蘿9號(對照)增產5.05%,多點試驗平均畝產4225.9千克,比“蜀蘿9號”(對照)增產5.07%。
栽培技術要點:①土壤選擇:選擇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的沙壤土。②茬口安排:避免與十字花科作物為前茬,四川地區水稻收割后直播,也可與其他蔬菜作物輪作。③整地與施肥:每畝施用腐熟農家肥1000~2000千克,或者商品有機肥100~200千克,再施復合肥25~30千克,過磷酸鈣10~15千克,硼肥1千克左右,深翻土地,將地整成平畦或者起壟。④適期播種:成都平原及四川丘陵地區一般9月初到9月底播種。⑤播種及密度:采用直播,行距40厘米,株距25厘米,每畝6500穴左右,每穴播種2~4粒。⑥間苗:2~3片真葉時間苗,每穴留2~3株,5~6片真葉時定苗,每穴留1株。⑦肥水管理:根據蘿卜不同生長期對水分的需要,適時適量澆水,蘿卜收獲前1周不宜澆水。蘿卜一般不施追肥,對前期長勢較弱的可在定苗后每畝撒施尿素5~10千克。⑧病蟲害管理:蘿卜蟲害主要有蚜蟲、菜青蟲和跳甲,苗期防治1-2次;蘿卜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霜霉病、菌核病、黑腐病、軟腐病及根腫病等,注意防治。⑨中耕除草:蘿卜苗期封行前中耕除草1~2次。⑩及時采收:以肉質根充分膨大為蘿卜采收適期,采收過晚易引起裂口或出現糠心。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平壩淺丘非根腫病區秋冬季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①在非根腫病區種植推廣;②注意田間濕度,起壟或高廂種植,減少軟腐病發生;③適時采收,避免糠心引起損失。
4.南紅胭1號
申請者:南充市農業科學院
育種者:南充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該品種(南紅胭1號,編號為WLQT-1)為常規品種,是地方特色品種儀隴胭脂蘿卜經系統選育而成的。
特征特性:南紅胭1號幼苗下胚軸紫紅色。株高42厘米,開展度47厘米,葉叢半直立,葉片數為12~13片,葉長36厘米,葉寬10厘米,葉色淺綠,葉片少刺毛,葉片先端鈍圓,葉片裂刻深及中脈,裂片較稀疏,葉柄呈紫紅色。肉質根呈鐘形(葫蘆形),入土1/2左右,肉質根葉基盤平、肩部圓、基部圓,肉質根長14厘米、粗5.2厘米,單根重160克左右,肉質根皮、肉均為紫色,肉色均勻。種子扁圓形、淡黃色,胚根紅色,千粒重約13克。在2019~2020年、2020~2021年的連續兩年多點品比試驗中,播收期為123天左右,平均畝產量約2100千克。
品質:南紅胭1號的花青素含量1680毫克/千克,VC含量38.8毫克/100克,可溶性糖2.81%,可溶性固形物6.63%,干物質8.97%。
抗性:南紅胭1號中抗霜霉病、感病毒病。
產量表現:該品種兩個生產周期共8點試驗,平均產量2124.4千克/畝,比對照胭脂紅1號(平均產量1955.4千克/畝)增產8.64%。
栽培技術要點:①適時播種。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的平壩、丘陵地區于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均可播種,應選擇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肥力好的沙壤土。②合理密植,促進高產。每畝6500~7500窩,窩距20~25厘米,行距30厘米,每窩留2株。③科學施肥。有機肥與無機肥配施,播種前每畝施30~50千克復合肥(N:P2O5:K2O=15:15:15)、50千克商品有機肥作基肥,定苗后每畝追施10千克尿素。④及時防治病蟲害。苗期重點防治蚜蟲、跳甲、蟋蟀、菜青蟲等害蟲,預防霜霉病與病毒病。⑤適時采收。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該品種適宜于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廣安市嘉陵江流域的平壩、丘陵地區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品種缺陷為感病毒病,防范措施:①幼苗期重點預防跳甲、蟋蟀等蟲害。②提前預防病毒病、霜霉病。
(四)大蒜
1.川蒜1號
申請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育種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品種來源:地方品種資源中P510114005經過鈷60輻射和系統篩選出的優良株系S1822經5代系統定向選育而成的優異穩定品系。
特征特性:植株開展型,苗用,植株生長勢強,株高78.1厘米,株幅52.9厘米,不抽薹。葉披針形,綠色,無蠟粉,葉長 50.7厘米,葉寬2.8厘米,葉片下垂,假莖高34.8厘米,假莖粗 1.6厘米,常有葉數 8.3片,單株莖重95克~125克,二次生長率低;鱗莖形狀高圓球形,皮色淡紫色,高5.6厘米,橫徑5.8厘米;鱗芽保護色淡紫色,肉黃白色,高4.5厘米,背寬1.5厘米,12.4個,不規則排列,較整齊。蒜苗香味較濃郁,粗纖維含量少,蒜頭辛辣味濃。
品質:維生素C含量28.1毫克/100克,大蒜素1030毫克/千克,可溶性糖4.72%,粗纖維1.7%,蛋白質2.36克/100克。
抗性:中抗葉枯病、抗病毒病。
產量表現:兩年多點試驗平均產量3163.8千克/畝,比對照增產23.3%。
栽培技術要點:①四川地區秋播大蒜栽培播種時期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直播或者撒播,行距16厘米~20厘米,株距5厘米~8厘米,每畝栽植4.0~7.0萬株;②深施重施底肥,每畝施入腐熟農家肥2500千克~3000千克或者商品有機肥500千克~1000千克,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含量:≥45%)50千克~80千克,鉀肥20千克,與土壤混合均勻,蒜種掰好,藥劑浸種后晾干播種。③開2~4米寬廂,蒜種插播后蓋稻草保墑。④一般蒜苗長至8片葉以后即可采收,一般在播種出芽后120天左右采收。葉片枯黃,假莖松軟時為蒜頭收獲適期。⑤大蒜生育期間主要病害有病毒病、葉枯病、紫斑病、莖腐病、蟲害有蚜蟲、螨蟲、根結線蟲等。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省內成都平原、川東、川西大蒜產區,秋冬季節栽培。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抗葉枯病,推廣種植過程中應在易發病前期注意藥劑預防。
2.川蒜2號
申請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育種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品種來源:地方品種大蒜資源P511011008經鈷60輻射誘變后篩選出的優良株系,再經5代系統定向選育而成的優異穩定品系。
特征特性:川蒜2號生長勢強、株型直立、苗用,株高75.1厘米,株幅39.9厘米,不抽薹。葉披針形,深綠色,無蠟粉,葉長 55.2厘米,葉寬1.9厘米,葉片挺直,假莖高49.4厘米,假莖粗 1.2厘米,常有葉數 9片,平均單株凈重103.1克,無二次生長;鱗莖形狀高圓球,皮色淡紫色,鱗莖高4.7厘米,鱗莖橫徑4.3厘米;鱗芽保護色紫色,肉黃白色,鱗芽高3.4厘米,鱗芽背寬1.6厘米,鱗芽數12.2個,不規則排列,較整齊。蒜苗香味較濃郁,粗纖維含量少,蒜頭辛辣味濃。
品質:維生素C含量36.3毫克/100克,大蒜素516毫克/千克,可溶性糖7.12%,粗纖維1.8%,粗蛋白2.07%。
抗性:中抗葉枯病、抗病毒病性。
產量表現:兩年多點試驗平均產量3355.0千克/畝,比對照增產19.9%。
栽培技術要點:①四川地區秋播大蒜栽培播種時期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直播或者撒播,行距16厘米~20厘米,株距5厘米~8厘米,每畝栽植4.0~7.0萬株;②深施重施底肥,每畝施入腐熟農家肥2500千克~3000千克或者商品有機肥500千克~1000千克,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含量:≥45%)50千克~80千克,鉀肥20千克,與土壤混合均勻,蒜種掰好,藥劑浸種后晾干播種。③開2~4米寬廂,蒜種插播后蓋稻草保墑。④一般蒜苗長至8片葉以后即可采收,一般在播種出芽后120天左右采收。葉片枯黃,假莖松軟時為蒜頭收獲適期。⑤大蒜生育期間主要病害有病毒病、葉枯病、紫斑病、莖腐病、蟲害有蚜蟲、螨蟲、根結線蟲等。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省內成都平原、川東、川西大蒜產區,秋冬季栽培。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抗病毒病,推廣種植過程中應在易發病前期注意藥劑預防。
(五)苦瓜
1.金田186
申請者: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成都金田種苗有限公司
育種者: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成都金田種苗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QZ12·9×克Y-3QP19•23
特征特性:該組合植株長勢旺,葉掌狀,綠色,主側蔓均可結果。早中熟,第1雌花節位8~12節,早春大棚栽培定植后65天左右始收。果實長棒形, 頭梭形,尾部尖,果肉綠白色,味微苦,表面長線瘤和點瘤相間;瓜長38厘米左右,直徑5.5厘米左右,果肉厚0.9厘米左右,單果重500克左右;硬度10.97㎏/㎝2,耐儲運,貨架期5~7天。
品質:抗壞血酸61.9毫克/100克,蛋白質1.13克/100克,粗纖維0.1%,可溶性糖0.20%。
抗性:抗白粉病、抗霜霉病。
產量表現: 2018~2019年多點試驗,前期平均產量1485.8千克/畝,比對照 “013”低7.7%;平均總產量5663.5千克/畝,比對照增產21.1%。
栽培技術要點:①成都地區于2月下旬定植,其余地區根據當地氣候情況和設施類型適時定植。②每棚定植兩行,株距1.1~1.4米,畝栽植150~200株,保留50厘米以上側蔓,及時吊蔓。③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千克、高鉀復合肥70~100千克,根瓜坐住后及時追施三元素復合肥20~25千克,以后15天左右追肥1次,保持土壤濕潤。注意預防和防治蚜蟲、瓜食蠅等蟲害和白粉病、霜霉病、枯萎病等病害。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應四川省大部分平丘區的地區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①早春低溫誘導雌花數量多,結果初期需人工授粉。②坐果率高,需加強肥水管理以避免畸形瓜。
(六)芹菜
1.川芹1號
申請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育種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品種來源:芹菜地方資源(編號P511902051)經60Co-γ輻射誘變后篩選出的優良株系,再經連續多代定向選育而成的優異穩定品系。
特征特性:早熟,葉柄空心,內側輪廓輕微凹陷,葉柄筋突出,深綠色,長36.5厘米~43.6厘米,寬0.9厘米~1.1厘米,基部寬1.9厘米~2.6厘米;葉片數6~9片,比親本多1~2片,長度56.2厘米~67.3厘米,末端小葉長度4.6厘米~5.7厘米;平均側芽數6.1個,比親本少0.3個;單株凈重170.9克~255.2克。
品質:鈣1.87×103毫克/千克、粗纖維0.70%、膳食纖維3.84%、佛手柑內酯0.165 毫克/100克、黃酮0.07%。
抗性:經田間調查葉斑病中抗、黑腐病抗。
產量表現:兩年多點試驗平均產量3102.7千克/畝,比對照增產22.3%。
栽培技術要點:①芹菜秋冬栽培于9月上中旬播種。②每畝施入商品有機肥300千克~500千克、復合肥(20~10~15)40千克~50千克。深翻20厘米,使土壤和肥料充分混勻,整細耙平。③每畝定植密度為16000~17000株,一般溝距15厘米~20厘米,穴距20厘米,單苗帶土定植。④芹菜生育期間主要病害有斑枯病、葉斑病、軟腐病、黑腐病等;蟲害有蚜蟲、潛葉蠅、白粉虱等。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省內成都平原、川南、川東芹菜主栽區,秋冬季節栽培。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對葉斑病的抗性病為中抗,推廣種植過程中應在易發病前期注意藥劑預防。
(七)菜豆
1.達蕓三號
申請者: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育種者: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本地烏籽菜豆變異株中篩選的優良單株,經定向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蔓生,整齊均勻,遺傳性狀穩定,前期生長勢較旺,中期生長穩健,后期枝葉保持較長的持綠期,不易發生早衰。主蔓長270~290厘米,分枝2~3條,主蔓3~4節開始著生花序,初花較多,下層開花量較大,主蔓葉片中等偏大,葉片綠色,葉寬8~10厘米,葉長9~11厘米,莖粗0.30~0.40厘米,莖紫色、花淺紫色。商品莢淺紫色,莢長14厘米左右,莢粗、單莢重11.95克左右,單莢種子5~6粒,種子腎形,種皮灰白色,千粒重360克左右。在平壩地區春播地膜栽培播種至始花59~62天,與本地烏籽菜豆相當。莢色紫色,莢面光滑,勻稱順直。
品質:鮮莢水分含量為91.5%;粗纖維含量0.7%;灰分0.46%;粗蛋白1.74%;鈣含量為404毫克/100克;磷含量為45.1毫克/100克;花青素含量為2.31毫克/100克。
抗性:田間表現較抗炭疽病。
產量表現:2019~2020年,達蕓三號兩年在達州、成都和內江三個試驗點,平均鮮莢畝產1490.46千克,較對照增加97.08千克/畝,增產6.93%。
栽培技術要點:①播種期:平壩地區春季種植,雙膜覆蓋可在2月中旬播種,露地栽培以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較好。②種植密度:一般畝植4000~4500穴,每穴2株左右,基本苗每畝8000~9000苗為宜。③追肥不能過多,盛花期注意追肥。④其他管理:及時搭架引蔓,防止纏繞。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省東部平壩和丘陵地區春秋季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①重點防治銹病、地老虎、蚜蟲、豆莢螟等病蟲害;②適時采收,提高鮮莢的商品性。
二、果樹
(一)李
1.玉帶李
申請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成都田園果樹研究有限公司
育種者:李靖 方強 孫淑霞 宋海巖 徐子鴻 銀登貴 涂美艷 陳棟 江國良
品種來源:青脆李實生優選單株
特征特性:該品種樹姿開張,樹勢中庸,成枝力強。葉芽卵圓形,半貼生,葉片闊倒卵圓形,以中短果枝結果為主,自花結實能力強、坐果率高。該品種在成都市龍泉驛區2月中旬萌芽,2月下旬至3月初開花,果實7月底至8月上旬成熟,發育期140天左右。果實中大,呈近圓形,果頂圓平;果皮薄,果實縫合線淺,呈明顯水漬狀條帶,果實對稱;果肉厚,質地脆,離核,汁液較少,味甜微酸,品質優,風味好。
品質:該品種平均單果重45.1克,分析測試表明,該品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5~17.5%,果實總糖含量10.53%,維生素C含量4.54毫克/100克,總酸(以檸檬酸計)含量0.91%,可食率達95%。
抗性:連續多年觀測未發生嚴重病蟲害,多點區域試驗調查表明‘玉帶李’紅點病偏輕發生。
產量表現:多點試驗平均產量2380千克/畝,比對照品種本地青脆李增產2.38%。
栽培技術要點:①建園:起壟或起堆定植,栽植密度以行距4.5~5.0米、株距2.5~4.0米為宜。②整形:該品種三主枝自然開心形樹形要求樹高2.5~3.0米,主干高40~50厘米;兩主枝“Y”字形樹形要求樹高2.5米,干高40~60厘米。③修剪:幼樹冬季修剪宜采取長放、疏枝修剪,夏季宜采取拉枝、扭梢、摘心等修剪技術;成齡樹以花束狀短枝和中枝結果為主,冬季宜采取長放修剪,疏除長旺枝,同時需對當年結果枝適當短剪更新,保持合理的長短枝比例。④花期管理:采取花期放蜂、疏花疏果和加強水肥管理等措施提高坐果率。⑤土壤管理:行間可種植白三葉、紫花苜蓿、菊苣等綠肥和牧草。⑥肥水管理:謝花后施春肥,占全年15%左右;在5月中下旬施果實膨大肥,占全年25%左右,株施高鉀果樹復合肥(15-10-20)2千克,9~10月落葉前施基肥,占全年60%,以有機肥為主。⑦病蟲害防治:重點加強蚜蟲、食心蟲、蚧殼蟲、炭疽病、褐腐病等病蟲害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我省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區和盆周低海拔山區李產區種植。11月至翌年3月上旬李苗萌芽前栽植為好。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①該品種花量大,需注意疏花疏果工作,提高單果質量。②該品種生長勢較強,需注意調節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平衡,花芽分化關鍵時期需嚴格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③該品種果皮薄、肉質脆,露地栽培區域有裂果現象,需起壟栽培并做好果園排灌溝渠,也可通過避雨栽培減輕裂果現象。
三、藥用植物
(一)附子
1.成附2號
申請者:成都大學
育種者:成都大學
品種來源:為四川省布拖縣栽培附子種質資源,經系統選育而成。基原為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特征特性:生育期200天左右,株高48厘米左右,葉色濃綠,葉片厚,硬度中等,葉片平展,葉片中等大小,裂片張度中等,中裂片窄,塊根紡錘形,單株塊根平均鮮重達91克左右,含水率62%左右,抗病性強。
品質:該品種子根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一部)要求加工成黑順片,經檢測,薄層色譜檢出新烏頭堿、次烏頭堿和烏頭堿斑點,含新烏頭堿、烏頭堿和次烏頭堿的總量0.00089%,含苯甲酰新烏頭原堿、苯甲酰烏頭原堿和苯甲酰次烏頭原堿的總量為0.0199%,符合現行《中國藥典》要求。
抗性:抗白絹病優于對照中附4號。
產量表現:2018~2019、2019~2020兩年多點試驗平均畝產泥附子788.7千克,比對照平均增產6.9%。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栽種。開廂栽種,廂寬約50厘米,溝心距約95厘米,溝深約10厘米;每廂按丁字錯位兩行栽種,行距約16厘米,株距約16厘米,畝栽約8700株。幼苗出土后,土壤干燥時及時灌跑溝水,之后以畦土翻白就灌,大雨后及時排出積水。施足底肥,3月初施催苗肥,4月初施綠肥以壯苗,5月上旬施壯根肥,均以有機肥為主,施肥后把畦溝內土提至畦面,使廂面成弓背形。4月上旬、5月上旬分別進行一次修根、打頂、抹芽。及時防治霜霉病、白絹病。夏至后及時采收。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四川江油、安州、北川地區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①生產上需高山繁種、壩區栽培;②忌連作,2~3年需換地種植。
(二)川明參
1.成明1號
申請者:成都大學 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成都稼積農業技術有限公司
育種者:成都大學 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成都稼積農業技術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為四川省閬中市川明參優良單株資源,經系統選育而成。基原為傘形科植物川明參Chuanminshen violaceum Sheh et Shan。
特征特性:該品種大田生產平均生育期約210天。葉末回裂片寬1.0~2.0厘米,葉色濃綠,葉脈清晰,頂部裂片三裂;莖多且較粗;根部粗壯、呈圓柱形,味甜、質硬脆,易折斷,斷面淡黃色,半透明,具有蠟樣光澤。單株根鮮重達40克以上。
品質:經檢測該品種水溶性浸出物11.4%,總灰分15.3%,酸不溶性灰分1.3%,水分10.8%,符合《四川省中藥材標準》(2010版)的規定。
產量表現:該品種2019年多點試驗平均產量468.9千克/畝,比對照平均增產11.09%。2020年多點試驗平均產量482.6千克/畝,比對照平均增產10.48%。
栽培技術要點:①宜在處暑前后播種。②秋分前后起苗移栽。③前作收獲后施足底肥,作成寬約130厘米的廂,廂面壘成瓦背形。④按行距約25厘米開橫溝,溝深與種根長度相適應,按株距7厘米放置種根,芽頭向上,根系舒展平直,蓋3~4厘米厚的松土,覆蓋秸稈,出苗時揭去70%覆蓋物。⑤適時中耕除草施肥。⑥及時摘除花苔,雨季及時排水,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病穴用石灰粉消毒。3月中下旬采收。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省青白江、金堂、閬中、蒼溪、巴州、恩陽、南部達川。宜在處暑前后播種,最遲不得晚于白露。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①生產應隔離繁育;②忌連作,2~3年需換地種植。
(三)多花黃精
1.川精1號
申請者:四川農業大學 四川強興騰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四川農業大學 四川強興騰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重慶市石柱縣中益鄉野生黃精優良單株,基原為百合科黃精屬植物多花黃精Poly克onatum cyrtonema Hua。
特征特性:植株高50~80厘米,無毛。葉互生,葉柄短;葉片長圓狀橢圓形,長10~18厘米,寬2~4厘米,先端通常漸尖。花序傘形,具2~7花。花下垂。花梗無毛。花被鐘形圓筒狀,黃綠色,全長18~25毫米。根狀莖肥厚,呈結節塊狀。漿果黃綠色,直徑1~2厘米,具4~12顆種子。花期5~7月,果期8~11月。
品質:經檢測,總灰分1.8%,醇溶性浸出物71.6%,平均多糖含量13.5%,鉛含量0.14毫克/千克,鎘含量0.25毫克/千克,砷含量0.24毫克/千克,汞含量0.003毫克/千克,銅含量4.1毫克/千克,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規定。
抗性:耐寒性優于對照。
產量表現:連續三個生長周期多點試驗,平均產干品1869.0千克/畝,較對照產量增加33.64%。
栽培技術要點:①整地后,作成壟寬約120厘米、壟高約25厘米、廂溝寬約30厘米的廂,按株行距約40厘米栽種,穴深7~10厘米。②及時中耕除草,中耕時宜淺鋤。雨季應及時清溝排水。③摘蕾及根莖膨大期,施清糞水1500千克/畝或三元復合肥25~30千克/畝。越冬期施有機肥1000~1500千克/畝、過磷酸鈣45千克/畝、油枯40千克/畝。④種植4年后,11~12月采收。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于四川盆周山區、丘陵地區,于秋末或初春時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①忌連作,可用輪作、增施有機肥等方式減輕連作障礙。②7~9月雨季避免田間積水,以減少根部病害發生。
(四)靈芝
1.藥芝1號
申請者: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
育種者: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
品種來源:為四川省九寨溝縣的野生靈芝,經系統選育而成,基原為多孔菌科靈芝屬真菌赤芝[克anoderma lucidum (Leyss. ex Fr.) Karst.]。
特征特性:孢子為褐色、卵圓形。菌絲濃白、粗壯。子實體呈傘狀,菌蓋腎形,直徑10~14厘米,厚1~2厘米,皮殼堅硬,黃褐色至紅褐色,有光澤,具環狀棱紋和輻射狀皺紋,邊緣薄而平截,常稍內卷;菌肉白棕色;菌柄近圓柱狀,側生。氣微香,味苦澀。生產周期約102天。
品質:經檢測,水分9.4%,總灰分1.2%,浸出物6.3%,多糖1.3%,三萜及甾醇0.9%,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規定。在浸出物、多糖、三萜及甾醇含量三項關鍵指標上,分別比對照“三祥靈芝”提高13.5%,7.8%和21.6%。
抗性:未見特異性雜菌侵染。
產量表現:2020年、2021年多點品種比較試驗,兩年產量分別達到每千克袋料60.1克和60.3克,比對照“三祥靈芝”平均增產3.5%和3.6%。
栽培技術要點:①栽培料以木屑、棉籽殼、玉米芯、麥麩等為主,原料應新鮮、無霉變、無蟲蛀、干凈、干燥;②栽培料的水分含量控制在65~70%之間;③菌袋培養過程需遮光,溫度控制在23~26℃,空氣濕度控制在70%以下,注意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④出芝期間溫度控制在25~28℃,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0%~95%,散射光照射。⑤當菌蓋邊緣的黃白色生長圈消失時即可采收。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四川靈芝生產地區。大棚設施栽培條件下,菌袋生產季節在11月至次年3月,適宜出芝季節為5~7月。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①避免長期使用相同的母種培養基;②母種轉接應3月左右進行一次,定期進行菌種提純復壯;③菌絲培養及菌種保存時遮光、避免受高溫或低溫影響。
四、食用菌
(一)銀耳
1.川銀科3號
申請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巴中市通江銀耳科學技術研究所
育種者:唐杰 張傳銳 陳影 張瓊 閆世杰 彭衛紅 王國英 趙舉平
品種來源:通江縣唱歌鎮千魚溝村青岡林中野生銀耳
特征特性:該銀耳菌落外緣有貼生白色菌絲體,中心有橘黃色原基;其配對的香灰菌菌落外緣為黃白色,中心為灰褐色,有明顯色素。出耳溫度范圍20~28℃,最適溫度23~25℃,全生育期約180天。成熟銀耳子實體呈菊花狀,米白色,耳片致密,直徑3~8厘米;耳片干濕比(泡發率)為1:8~1:12。
品質:川銀科3號鮮品每百克含粗多糖11.01克、蛋白質1.59克、氨基酸總量1.25克。
抗性:未見特異性雜菌侵染。
產量表現:2019~2021年多點試驗結果表明,該菌株干耳平均產量263.8克/50千克耳棒,與對照品種“川銀耳2號”相比,出耳期提前20天,干耳增產11.3%。
栽培技術要點:①栽培原料:以殼斗科櫟屬青岡樹為主。②栽培季節:每年3月份接種,6~9月份出耳采收。③栽培模式:段木生料栽培。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出耳期間溫度控制在20℃~30℃之間,空氣相對濕度85%~90%,光照強度100 ~400勒克斯散射光線即可,通風良好,保持空氣新鮮。⑤采收標準:當子實體停止生長,耳片沒有小耳蕊,耳片完全展開,呈半透明,手觸有彈性并有粘液時即時采收。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自然氣候條件下,適宜在四川山區栽培,一般春季制種夏秋季出耳采收。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該菌株為新馴化的銀耳菌株,參照銀耳段木栽培模式進行栽培,其生物學轉化率較低,后續需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以提高生物學效率,促進增產。
2.川銀科4號
申請者:巴中市通江銀耳科學技術研究所 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種者:趙樹海 許瀛引 劉如縣 王勇 張潔 周潔 侯華 譚偉
品種來源:通江縣唱歌鎮千魚溝村青岡林中野生銀耳
特征特性:該銀耳菌落外緣有貼生白色菌絲體,中心有橘黃色原基;其配對的香灰菌菌落外緣為白色,中心為灰色,有明顯色素。出耳溫度范圍20~28℃,最適溫度23~25℃,全生育期約180天。成熟銀耳子實體呈花片狀,米黃色,耳片密度中等,直徑3~8厘米;耳片干濕比(泡發率)為1:8~1:12。
品質:川銀科4號鮮品每百克含粗多糖7.83克、蛋白質1.53克、氨基酸總量1.21克。
抗性:未見特異性雜菌侵染。
產量表現:2019~2021年多點試驗結果表明,該菌株平均干耳產量265.2克/50千克耳棒,與對照品種“川銀耳2號”相比,出耳期提前20天,干耳增產11.9%。
栽培技術要點:①栽培原料:以殼斗科櫟屬青岡樹為主。②栽培季節:每年3月份接種,6~9月份出耳采收。③栽培模式:段木生料栽培。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出耳期間溫度控制在20~30℃之間,空氣相對濕度85%~90%,光照強度100~400勒克斯散射光線即可,通風良好,保持空氣新鮮。⑤采收標準:當子實體停止生長,耳片沒有小耳蕊,耳片完全展開,呈半透明,手觸有彈性并有粘液時即時采收。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自然氣候條件下,適宜在四川山區栽培,一般春季制種夏秋季出耳采收。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該菌株為新馴化的銀耳菌株,參照銀耳段木栽培模式進行栽培,其生物學轉化率較低,后續需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以提高生物學效率,促進增產。
(二)木耳
1.川皺耳1號
申請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種者:陳影 彭衛紅 曹雪蓮 王迪 劉天海 唐杰
品種來源:四川省峨眉山五顯崗野生皺木耳子實體
特征特性:擔孢子為橢圓形至卵圓形,9.36~11.83微米×4.75~6.84微米;菌絲半透明、絲狀,有鎖狀聯合。擔孢子萌發適宜溫度為20~25℃,菌絲體生長適宜溫度15~25℃。菌落白色,邊緣不整齊,密度中等,后期呈現膠質物;菌棒白色,后期有褐色斑塊。成熟子實體為單片簇生型,耳片邊緣光滑,鮮耳耳片腹面布滿脈狀皺褶,呈棕紅色,背面為棕灰色;干耳腹面深褐色,背面灰色;棚內長棒栽培兩端出耳時,鮮耳耳片長度61.1~65.7毫米、耳片寬度70.2~76.4毫米、耳片厚度2.0~3.3毫米,耳片干濕比1:8;出耳適宜溫度14~30℃。
品質:皺木耳干品每百克含粗多糖13.39克、蛋白質7.6克、氨基酸總量6.28克。
抗性:未見特異性病蟲害。
產量表現:經2個生產周期多點試驗,平均第一潮次干耳產量為20克/袋。
栽培技術要點:①栽培原料:主料為木屑、棉籽殼、玉米芯,輔料為麥麩、玉米粉等。②栽培季節:適宜12月制袋,次年5~9月出耳。③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出耳期間溫度為14℃~33℃,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光照強度以晴天不超過310勒克斯為宜,通風良好。⑤采收標準:子實體耳片邊緣微微上翹可采收。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成都、德陽(什邡)地區種植。自然氣候條件下,一般是冬季制作栽培種第二年春季開始出耳。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該品種(菌株)為新馴化的物種,參照毛木耳栽培模式進行栽培,其生物學轉化率較低,后續需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以提高生物學效率,促進增產。
2.粉耳1號
申請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種者:李小林 葉雷 張波 周潔 范中菡 譚偉 賈定洪 彭衛紅
品種來源:野生木耳菌株X
特征特性:在PDA培養基中,菌絲體呈白色,有鎖狀聯合,培養基中產色素不明顯,有氣生菌絲,長勢整齊,顏色均一;生育期約40~45天;成熟子實體為單片簇生型,有明顯耳基,耳片邊緣光滑;鮮耳片腹面平滑或少量脊,顏色為粉紅色;背面有脊,缺水時呈白色至淺粉色,水分充足時呈粉紅色,茸毛白色、明顯、密、多;干耳腹面呈淺紅褐色至紅褐色,背面呈灰白色。
品質:新鮮子實體在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分析測試中心檢驗,結果顯示:氨基酸總量為2.04克/100克,水分72.9克/100克,灰分0.89克/100克,脂肪為0.90克/100克,粗多糖4.54克/100克,蛋白質為2.90克/100克,多糖和谷氨酸含量顯著高于對照品種“上海1號”。
抗性:對綠霉、油疤病有很好的抗性。
產量表現:采用折徑17厘米×長33厘米料袋,小孔出耳時干耳產量可達115.3克/袋,較“上海1號”低3.8克/袋,較“781”高4克/袋,轉化率達20.97%。
栽培技術要點:①母種培養基可選用PDA培養基;原種和栽培種培養基為(以干料計):棉籽殼43%,米糠20%,玉米芯14%,木屑14%,石灰4%,石膏1%,玉米粉3%,白糖1%。栽培料配方為(以干料計):棉籽殼10%,玉米芯30%,木屑32%,米糠20%,玉米粉3%,石膏1%,石灰4%,基質含水量60-65%。按照食用菌常規生產方法進行制種、制袋,發菌期間菌絲不需光照,發菌培養溫度25℃,約35天滿袋(17厘米×33厘米料袋);出耳期間溫度15-32℃,空氣相對濕度85-95%,光照500 勒克斯,通風良好。②栽培季節:自然條件下,適宜11-次年3月或7-8月制袋,次年4-7月或9-11月出耳。③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出耳期間溫度為15-32℃,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光照強度以晴天不超過500勒克斯為宜,通風良好。⑤采收標準:子實體可至三四分或八九成熟采收,若八九分成熟采收,則耳片光滑面耳灰快完全消失時期采收。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自然條件下,適宜四川毛木耳產區,建議冬季制袋,春季出耳。若環控條件能滿足出耳光溫水氣要求,設施條件下可實現周年出耳。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出耳階段環境溫度長期高于35℃,不形成原基或子實體停止生長發育,提前彈射孢子;出耳期環境二氧化碳濃度高于3000 ppm,耳基會變長,不易開片,多數形成畸形耳降低商品價值;出耳期環境光照過度低時,不利于子實體腹面顏色形成,腹面會偏白色。防范措施:在現有栽培技術措施條件下,通過調整出耳棚結構和合理安排出耳季節等方式,滿足菌株生育條件,即能有效的克服該品種的缺陷。
(三)靈芝
1.蜀芝2號
申請者: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育種者:熊維全 曾先富 李昕竺
品種來源:馬爾康野生靈芝
特征特性:擔子菌門、擔子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靈芝屬、白靈芝種(克anoderma leucocontextum)。菌絲白色、濃密、氣生菌絲少,菌絲中心有褐變。孢子粉較少,擔孢子5~7×7~9微米,卵圓形,淺褐色。子實體扇形或半圓形,有同心輪紋和放射狀條紋,幼芝菌蓋光澤度好,紅褐色,邊緣白色至淺黃色,成熟后紅褐色加深,菌蓋大小8~15×5~10厘米,厚1.0~1.8厘米。柄短,著生基部厚達2.5~3厘米。菌肉白色,管孔面灰白色,孔粗,苦味較淡,有濃菌香味。菌絲生長適溫25℃,子實體形成適溫20~25℃。
品質:干制樣品粗多糖含量為0.87%,靈芝三萜含量為1.45%,蛋白質含量為20.8%,含有17種游離氨基酸。
抗性:栽培試驗及多點試驗未見特異性病害。
產量表現:代料栽培(17×35厘米菌袋)直接排袋出芝馬爾康(高原)平均127.9克/袋,羊馬基地(平原)平均114.5克/袋,比對照康定靈芝分別增產9.1%和8.5%。
栽培技術要點:①栽培方式 椴木栽培和代料栽培。②栽培季節 蜀芝2號屬于中溫靈芝品種,成都平原出菇時間在4、5月最佳,制袋時間2月份為宜;高海拔地區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制袋時間。③栽培配方 雜木屑60%,棉籽殼20%,麩皮15%,玉米粉3%,石膏1%,糖1%,含水量60%。④菌袋培養 菌袋接種后置于25℃培養室培養,7-10天后降溫至22℃。菌絲培養保持培養室黑暗,空氣清新。⑤出菇管理 菌絲滿菌袋后,經過7天生理成熟期,進行出菇管理。出菇方式可采用直接排袋出菇、脫袋覆土出菇、劃口墻式覆土出菇等方式;出菇最適溫度為20~25℃,氣溫超過30℃,加蓋遮陽網或棚頂噴淋進行降溫;出菇期間保持空間濕度90%左右;菇棚內光線均勻,光照強度300~1000勒克斯。⑥采收 菌蓋邊緣白邊消失,有孢子彈射便可采收。用刀片從芝柄基部切下子實體,有利于下茬菇形成。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四川省內平原、部分高原地區種植,平原4~5月出菇,高原7~8月出菇。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品種缺陷與風險:菌袋菌齡過長,易出現老僵菇;氣溫超過30℃,影響菇蕾形成;采收過晚或采收后不及時干燥,易發生霉變。預防措施:把握好制袋時間,及時采收,及時干制,密封保存。
五、小雜糧
(一)蕎麥
1.川蕎8號
申請者:涼山州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育種者:王俊珍 周美亮 李發良 洛古有夫 沈阿衣 朱劍鋒 張凱旋 殷遠杰 姚聚紅 陳昌芳 孟群英 李甜 伍東明 羅長學
品種來源:“川蕎8號”來源于涼山州推廣品種“川蕎2號”變異單株。
特征特性:“川蕎8號”屬苦蕎,幼苗出苗整齊、健壯,葉片戟形,葉片中等大小,葉色綠色。株型緊湊,株高117~129厘米。主莖16~19節,主莖分枝數4~5個。莖稈紅色,花色淡綠、無香味,花序柄短,結實率高,結籽集中,籽粒中等褐色、卵圓形,籽粒腹溝極淺。單株粒重2.5~5.0克,千粒重19~21克。生育期81天左右。
品質:經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分析測試中心測試結果為:水分12.6克/100克,粗蛋白10.2克/100克,粗脂肪2.1克/100克,黃酮(以蘆丁計)1.67%,粗淀粉51.86%。品質與對照種九江苦蕎相當。不含轉基因成分。
抗性:經2020、2021年連續2年人工接種抗病鑒定,“川蕎8號”抗立枯病、褐斑病和輪紋病,抗病性優于對照種九江苦蕎。
產量表現:5個試點、11個參試種的2020~2021年四川省苦蕎新品種區域試驗,2020年,“川蕎8號”平均畝產187.77千克,較對照(九江苦蕎)增產14.07千克/畝,增幅8.10%,居試驗第2位。增產試點率達80%;2021年,“川蕎8號”平均畝產169.00千克,較對照(九江苦蕎)增產23.00千克/畝,增幅15.8%,居試驗第2位。增產試點率100%;2年平均,“川蕎8號”平均畝產178.37千克,較對照(九江苦蕎)增產18.52千克/畝,增幅11.6%,居試驗第2位。2年10個試點,增產試點率90%。
栽培技術要點:①適期播種:春播、秋播均可,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播種,秋季7月下旬~8月上旬播種。②播種量:合理密植,點播、條播或犁溝條播均可,畝播量5~6千克,畝留苗8萬株左右。③施肥:播種時畝用過磷酸鈣30千克,農家土雜肥1000千克。苗期3~4葉齡時,進行中耕除草,視苗情追肥,畝追尿素5千克左右。④收獲:當75%籽粒呈現本品種正常色澤即時收獲,收割堆放2~3天后,脫粒晾曬,曬至籽粒含水量在13%以下時入庫。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川蕎8號”適合在四川省涼山州蕎麥種植區域推廣種植。春季、秋季均適宜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川蕎8號”耐澇性中,需在陰雨連綿時,及時挖溝排澇。
2.中苦3號
申請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涼山州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
育種者:周美亮 王俊珍 張凱旋 李發良 范昱 何毓琦 洛古有夫 沈阿衣 朱劍鋒 殷遠杰 姚聚紅 陳昌芳 孟群英 李甜 伍東明 羅長學
品種來源:“川蕎1號”EMS處理突變體。
特征特性:中苦3號屬苦蕎,幼苗出苗整齊、健壯,葉片戟形,葉片中等大小,葉片綠色。株型緊湊,株高120厘米左右。莖稈綠色,主莖17~20節,主莖分枝數6~7個。花色淡綠、無香味,花序柄短,籽色黑色、粒形三角形,千粒重19~21克,結實率高。生育期81天左右。
品質:水分,12.0克/100克;粗蛋白,10.6克/100克;粗脂肪,2.2克/100克;黃酮(以蘆丁計),1.73%;粗淀粉,50.24%(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分析測試中心檢測)。
抗性:2020、2021年連續2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對“中苦3號”進行抗病性鑒定。鑒定結果,“中苦3號”抗立枯病、褐斑病和輪紋病,對立枯病和輪紋病的抗性與對照種九江苦蕎相當(抗病),對褐斑病的抗性優于對照種九江苦蕎(抗病)。
產量表現:2020年、2021年四川省苦蕎新品種區域試驗5個試點、10個參試種、1個對照種(九江苦蕎),2年平均畝產187.77千克,較對照(九江苦蕎)增產27.92千克,增幅17.5%,居試驗第1位,增產試點率90%。
栽培技術要點:① 適期播種: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播種,秋季7月下旬~8月上旬播種。② 播種量:合理密植,點播、條播或犁溝條播均可,畝播量4~5千克,畝留苗8萬株左右。③ 施肥:播種時畝用過磷酸鈣30千克,農家土雜肥1000千克。苗期3~4葉齡時,進行中耕除草,視苗情追肥,畝追尿素5千克左右。④ 收獲:當75%籽粒呈現本品種正常色澤即時收獲,收割堆放2~3天后,脫粒晾曬,曬至籽粒含水量在14%以下時入庫。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省涼山州種植。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播種。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該品種耐澇性一般。防范措施:需在陰雨連綿時,及時挖溝排澇。
3.西蕎8號
申請者:西昌學院
育種者:王安虎 陳慶富 戴紅燕 蔡光澤 吳斌 曲繼鵬 杜含梅 楊坪
品種來源:以苦蕎“西蕎1號”的種子為原始材料,搭載“嫦娥一號”以航天誘變的方式,并通過系統選育方法育成的新品種。
特征特性:新品系XQ1HTE2013-4-6生育期平均103.4天,植株葉片形狀為戟形,葉片綠色,葉柄綠色,葉脈基部紅色。莖桿綠色,株型緊湊,株高118.3厘米,主莖分枝4.2個,主莖節數17.1節,花序緊密,每個花序簇籽粒4~7個,花序柄長3.0~6.0厘米、平均長4.0厘米,花序長2~8厘米、平均長5.2厘米。花淡綠色,籽粒短錐桃形,有腹溝,灰黑色(籽粒中下部灰色,中上部黑色),平均寬度3.21毫米,平均長度4.52毫米。單株粒數82.7粒,單株粒重1.7克,千粒重20.4克。
品質:經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分析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質含量18.7%,優于對照,蘆丁含量1.58%,與對照相當。
抗性:選育單位通過田間測定其抗倒伏性和猝倒病發病情況:在設置三個重復的10平方米的種植小區內,平均倒復面積S=9.6%,平均倒伏級I=1.23,平均倒伏指數L=0.12,其倒伏面積、倒伏級和倒伏指數均較低,其抗倒伏能力表現為高抗。在三個10平方米的重復小區中,其幼苗猝倒病病情指數為10.7,表現為高抗。
產量表現:兩年區試中,XQ1HTE2013-4-6的平均產量為194.1千克/畝,比對照平均增產12.82%,增產點次100%。
栽培技術要點:①播期:春播一般為4月中旬,秋播一般為9月初,盡可能避免未成熟時受霜凍。②用肥:根據土壤肥力,每畝用1000千克農家肥和50千克磷肥作基肥,苗期3~4片葉時,每畝用3~5千克尿素提苗。③播種量:每畝播種量7~8千克,每畝留苗10~12萬苗,可開廂勻播。④播種方式:可撒播、條播和點播,適合機械化種肥一體化播種及后期機械化收獲。⑤收獲:當籽粒有75%左右成熟時及時收獲。⑥及時中耕除草,防治蟲害,忌連作。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省內涼山州苦蕎的春播區和秋播區種植,最適海拔高度為2000~2600米。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遇高溫干旱,影響產量,風險較小,適當調節播期,如秋播區可比其它苦蕎品種晚一周時間播種。
4.西蕎9號
申請者:西昌學院
育種者:王安虎 曲繼鵬 陳慶富 蔡光澤 戴紅燕 吳 斌 杜含梅 楊坪
品種來源:以鹽源縣地方苦蕎“額拉”為原始材料,采用400Gy60Co-γ射線誘變處理,并通過系統選育方法育成新品種。
特征特性:新品系YBCoE2016-2-5-6平均生育期103.4天,株高123.0厘米,主莖分枝數4.3個,主莖節數17.6節,單株粒數84.8粒,單株粒重1.7克,千粒重20.0克,籽粒長錐形,灰色,株型緊湊。
品質:經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分析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含量10.6%,蘆丁含量1.66%,優于對照。
抗性:選育單位在西昌安哈鎮通過田間測定其抗倒伏性和猝倒病發病情況:在設置三個重復的10平方米的種植小區內,平均倒復面積S=10.5%,平均倒伏級I=1.17,平均倒伏指數L=0.13,其倒伏面積、倒伏級和倒伏指數均較低,其抗倒伏能力為高抗;4月份播種時,在三個10平方米的重復小區中,其幼苗猝倒病病情指數為10.6,表現為高抗。
產量表現:兩年區試中,新品系YBCoE2016-2-5-6的平均產量為194.0千克/畝,比對照增產12.70%,增產點次100%。
栽培技術要點:①播期:春播一般為4月中旬,秋播一般為8月低至9月初,盡可能避免未成熟時受霜凍。②播種量:每畝播種量8~10千克,每畝留苗12~15萬苗,可開廂勻播。③播種方式:可撒播、條播和點播。④用肥:每畝用1000千克農家肥和50千克磷肥作基肥,苗期3~4片葉時,每畝用3~5千克尿素提苗。⑤收獲:當籽粒有75%左右成熟時及時收獲。⑥及時中耕除草,防治蟲害,忌連作。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省內涼山州苦蕎的春播區和秋播區種植,最適海拔高度為2000~2600米。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遇低溫,怕凍,影響產量;風險不大,可控,秋播時可選霜期較晚的生態區種植或提前1~2周播種。
(二)藜麥
1.川藜1號
申請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
育種者:蔣云 張潔 郭元林 湯述堯 宣樸 肖俊 王穎
品種來源:山西省藜麥資源SHX-7自然變異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88~103天。株型為半緊湊型,株高170厘米左右,成熟莖稈黃色。幼葉綠色,葉片掌型,葉緣鋸齒狀。主花序緊密、中間型、黃色。籽粒圓柱狀、奶油色。
品質:籽粒蛋白質含量16.1%、淀粉含量45.8%、脂肪含量4.7%、總黃酮(以蘆丁計)0.17%、鐵含量214.2毫克/千克、鋅含量33.5毫克/千克。蛋白質含量高于對照隴藜4號(含量14.7%)9.52%;鐵含量高于對照隴藜4號(含量121.3毫克/千克)77.02%。
抗性:2020年普格點和馬爾康點自然發病鑒定,抗霜霉病、易感葉斑病。2021年普格點和馬爾康點自然發病鑒定,中抗霜霉病、抗葉斑病。
產量表現:2020年度試驗,平均畝產117.7千克,比對照隴藜4號(平均畝產115.1千克)增產2.23%,2點增產,1點減產,增產點占試點的67%。2021年度試驗,平均畝產111.7千克,比對照隴藜4號(平均畝產107.2千克)增產4.15%,3點均增產,增產點占試點的100%。綜合兩年實驗結果:兩年6點平均畝產114.7千克,比對照隴藜4號(畝產111.2千克)增產3.19%,6點中5點增產,增產點率88.3%。
栽培技術要點:①播種:日平均氣溫穩定在5℃以上擇期播種(四川省中高海拔山區一般為4月上旬至5月下旬),采用寬行密植條播或覆膜穴播,凈作畝基本苗控制在0.6~1.2萬。②施肥:畝用純氮3~5千克,五氧化二磷 5~10千克,氧化鉀 2~3千克。底肥占總用量的60~70%,磷肥、鉀肥全作底肥;結合病蟲防治追施葉面肥。③田間管理:應于苗期6~8葉及初花期選晴天培土除草。④病蟲防治:播前種子消毒或包衣,揚花期防治霜霉病和葉斑病。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川省內高海拔山區旱地春季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品種缺陷:苗期不耐潮濕。防范措施:建議播種期避開多雨季節或起壟種植。
2.涼藜1號
申請者:西昌學院
育種者:華勁松 戴紅燕 殷顯春 郭聯齡 王華強 張文鋒 周錫勇 李彤龍
品種來源:隴藜4號變異株
特征特性:植株高度平均153.55厘米,莖粗平均1.38厘米,長勢中~強,分枝弱~中。幼葉綠色,葉片掌型,葉緣鋸齒狀。成熟莖稈黃色,穗子為橙黃色,主花序緊密、團傘型、穗大粒多,脫粒性易~中,籽粒圓柱狀,種皮黃色/奶油色,千粒重平均2.39克。熟期較早,全生育期92~113天,平均100天,比對照隴藜4號(105.83天)早5.83天。
品質:經四川省農科院分析檢驗測試中心測試,其籽粒蛋白質含量15.5克/100克、淀粉含量47.1克/100克、脂肪含量5.8%、總黃酮(以蘆丁計)0.17%、鐵含量125.7毫克/千克、鋅含量30.0毫克/千克,品質與對照隴藜4號相當。
抗性:兩年普格點和馬爾康點自然發病鑒定,抗霜霉病、抗葉斑病,抗病性與對照隴藜4號相當。
產量表現:2020年度3點試驗,平均畝產136.06千克,比對照隴藜4號(畝產115.13千克)增產18.18%,居試驗第1位,3點中2點增產,增產點率66.7%。2021年度3點試驗,平均畝產124.45千克,比對照隴藜4號(畝產107.22千克)增產16.07%,居試驗第1位,3點均增產,增產點率100%。該品種2個生產周期共6點試驗,平均畝產130.26千克,比對照隴藜4號(畝產111.18千克)增產17.15%,居試驗第1位,2年6個點中5點增產,增產點率83.3%。
栽培技術要點:①播前準備:播種前深耕細耙,精細整地,使土壤疏松,蓄水保墑,以利于出苗。一般在4月至5月播種層土溫穩定在10 ℃以上時播種較為適宜。②播種密度:可穴播或條播,播前曬種2~4小時。合理密植,濕潤、冷涼地區種植密度6500株/畝左右;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植密度8000株/畝左右,播種深度2.0~3.0厘米為宜。③水肥管理:施肥原則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播種前深施底肥,一般有機肥施用量為1000千克/畝,復合肥(N:P2O5:K2O為1:0.8-1:1)施用量為10~15千克/畝。④病蟲害防治:苗期注意防治立枯病,全生育期防治霜霉病、葉斑病;苗期主要防治地老虎、蠐螬等地下害蟲,后期主要防治潛葉蠅、蚜蟲等。⑤適時收獲:當植株變黃,下部葉片脫落,籽粒進入蠟熟期時,選擇晴天收獲。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在四川省內涼山州、阿壩州適宜地區春季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①注意氮肥用量,防治營養生長過旺造成植株倒伏。②雨水多的地區注意排水,避免土壤積水。③及時收獲,避免穗發芽。
(三)芝麻
1.川白芝2號
申請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育種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葉鵬盛 蔣秋平 劉勇 何煉 曾華蘭 華麗霞 孫小芳 張敏 韋樹谷 黃玲 張騫方 代順冬 盛玉珍 王明娟 賴佳
品種來源:宣漢白芝麻×屏山白芝麻。
特征特性:胡麻科胡麻屬植物芝麻(Sesamum indicum L.)。全生育期82.0天,早熟;分枝類型,株高170.9厘米,始蒴高度53.2厘米;每葉腋三花,花白色;單株蒴果137.9個,蒴果四棱,每蒴69.9粒,籽粒白色、卵圓形,千粒重3.0克。
品質:經檢測,蛋白質含量26.3%,脂肪含量53.0%,脂肪酸中油酸含量35.1%、亞油酸含量44.5%。
抗性:接種鑒定表明,抗枯萎病、抗莖點枯病。
產量表現:2019~2020年多點試驗,平均產量126.9千克/畝,比對照豫芝4號增產14.1%。
栽培技術要點:①播種:穴播或條播均可。穴播行距50~60厘米、穴距30~40厘米,每穴播種6~8粒,深度2.0~3.0厘米為宜。條播行距50~60厘米,30~35厘米播種3~4粒。②田間管理:出苗后2~3對真葉時間苗,3~4對真葉時對真葉時定苗,每穴定苗2株,每畝適宜密度0.6~0.8萬株。基肥施足、巧施追肥、重施花肥,適時中耕除草。③病蟲害防治:及時防治蚜蟲、芝麻莢野螟、甜菜夜蛾等。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四川盆地及丘陵地區。春播或夏播均可,春播在5月上、中旬,夏播不得晚于7月20日。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花期遇干旱應及時澆水,蚜蟲、莢野螟發生期應及時防治。
2.川白芝3號
申請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育種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曾華蘭 何煉 葉鵬盛 蔣秋平 華麗霞 孫小芳 劉勇 王明娟 賴佳 盛玉珍 代順冬 韋樹谷 黃玲 張騫方 張敏
品種來源:豫芝4號×廣元白芝麻。
特征特性:胡麻科胡麻屬植物芝麻(Sesamum indicum L.)。全生育期87.5天,早熟;單桿類型,株高171.9厘米,始蒴高度45.4厘米;每葉腋三花,花白色;單株蒴果142.4個,蒴果四棱,每蒴68.9粒,籽粒白色、卵圓形,千粒重3.0克。
品質:經檢測,蛋白質含量24.7%,脂肪含量53.6%,脂肪酸中油酸含量34.8%、亞油酸含量44.3%。
抗性:接種鑒定表明,抗枯萎病、抗莖點枯病。
產量表現:2019~2020年多點試驗,平均產量134.8千克/畝,比對照豫芝4號增產21.2%。
栽培技術要點:①播種:穴播或條播均可。穴播行距50~60厘米、穴距25~35厘米,每穴播種6~8粒;條播行距50~60厘米,25~30厘米,播種3~4粒。②田間管理:出苗后2~3對真葉時間苗,3~4對真葉時對真葉時定苗,每穴定苗2株,每畝適宜密度0.8~1.0萬株。基肥施足、巧施追肥、重施花肥,適時中耕除草。③病蟲害防治:及時防治蚜蟲、芝麻莢野螟、甜菜夜蛾等。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四川盆地及丘陵地區。春播或夏播均可,春播在5月上、中旬,夏播不得晚于7月20日。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花期遇干旱應及時澆水,蚜蟲、莢野螟發生期應及時防治。
六、苧麻
(一)苧麻
1.川苧19
申請者: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育種者: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C61×湘苧6號
特征特性:中根散生型,中熟品種,植株生長旺盛,高大粗壯。苗期葉色淡綠色,生長莖綠色,成熟莖綠褐色,葉片近圓形、綠色,葉片皺紋多、深,葉片著生角度小,葉脈微紅色,葉柄淡紅色,托葉中肋淡紅色,麻骨綠白色。雌蕾淡紅色,雄花部分不育。一般株高240厘米,莖粗1.3厘米,有效株率80%,鮮皮出麻率11.5%左右;全年工藝成熟期190天左右,其中頭麻83天、二麻46天、三麻61天左右。原麻綠白色,手感比較柔軟,銹腳短,風、病斑少;高抗苧麻花葉病毒病、炭疽病,抗旱性及抗倒性較強。
品質:單纖維細度2372米/克,單纖維強力22.22cN。
抗性:高抗苧麻花葉病毒病和苧麻炭疽病。
產量表現:2009~2011年組合比較試驗,BE0625平均原麻產量189.4千克/畝,比川苧8號增產22.26%;2012~2014年四川省苧麻區域試驗,BE0625平均原麻產量179.8千克/畝,比川苧11號增產8.25%。2014~2015年四川省苧麻生產試驗,BE0625平均原麻產量184.6千克/畝,比川苧11號增產9.84%。
栽培技術要點:①適時早播,培育壯苗。四川麻區一般2月上中旬播種育苗,每畝苗床播種量0.4~0.5千克,雙膜保溫保濕,注意防治苗床干旱和早春霜凍。②適時移栽,合理密植。麻苗8~9真葉時移栽,適宜種植密度2500穴/畝,每穴2~3苗。其他栽培技術與現有推廣良種相同。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四川省苧麻產區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風險耐漬性略差,注意理好排水溝,及時排出麻園積水。
2.川苧20
申請者: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育種者: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不育株C2×可育親本B3雜交后代中的優良單蔸
特征特性:中根散生型,中熟品種,植株高大、粗壯,生長整齊,均勻度好;苗期葉色紅色,生長莖綠色,成熟莖綠褐色,葉片橢圓形、綠色,葉片皺紋少、淺,葉脈紅色,葉柄紅色、托葉中肋淡紅色,麻骨綠白色。雌蕾紅色,雄蕾細小不開裂,雄性不育。一般株高220厘米,莖粗1.2厘米,有效株率80%、鮮皮出麻率11.5%左右;原麻綠白色,手感比較柔軟,銹腳短,風、病斑少,單纖細度2200米/克左右;高抗苧麻花葉病毒病、炭疽病,抗倒力強、耐旱性較強。
品質:單纖維細度為2455米/克,單纖維強力23.95cN。
抗性:高抗苧麻花葉病毒病和苧麻炭疽病。
產量表現:2009-2011年品比試驗,原麻產量168.72千克/畝,比川苧10號增產17.85 %;2012~2014年四川省苧麻區域試驗,原麻產量155.97千克/畝,比對照中苧2號增產8.46%;2014~2015年四川省苧麻生產試驗,原麻產量151.33千克/畝,比對照中苧2號增產7.31%。
栽培技術要點:①種源繁殖:采用細切種根、壓條、扦插等無性繁殖技術繁殖種源,以保持品種的優良種性。②栽麻:根據土壤肥力條件,密度2000~2500穴/畝。③科學施肥:重施基肥,多施有機肥料。春季催苗肥可早施,以促進植株分蘗整齊。④適時收獲:春季新栽麻園7月底或8月初破稈,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獲二麻;成齡麻5月底至6月初收獲頭麻,7月底至8月初收獲二麻,10月中下旬收獲三麻。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省苧麻產區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風險耐漬性差,注意理好排水溝,及時排出麻園積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