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中棉所99001
申 請 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育 種 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品種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用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自選系中9018作母本,與魯棉研28號作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經系譜選擇育成。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常規種。植株圓錐形,葉片中到大,莖桿較粗壯,茸毛無或極少,鈴卵形。四川省兩年區試:平均生育期133.1天,株高99.5厘米,果枝13.3臺,單株結鈴27.4個,單鈴重6.6克,衣分42.3%,籽指10.2克。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高抗紅鈴蟲。HVICC標準的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1.7毫米,比強度31.6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4.7,整齊度85.8%。
產量表現:2018年參加四川省棉花區試,平均畝產籽棉272.31公斤、皮棉114.86公斤,分別比對照川雜13增產8.2%、11.3%;2019年續試,平均畝產籽棉242.41公斤、皮棉103.4公斤,分別比對照增產9.2%、10.5%;兩年區試平均畝產籽棉257.36公斤、皮棉109.13公斤,分別比對照增產9.5%、10.9%,增產點率100%。2020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22.18公斤、皮棉畝產92.08公斤,分別比對照增產12.8%、12.9%。
栽培技術要點:①適宜播種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育苗,適時移栽;②種植密度:每畝種植1800~2000株,根據田間實際情況而定;③田間管理:施足底肥,重施花鈴肥,多施有機肥,適當增施鉀肥,依照“前輕后重、少量多次、逐級調控”的原則,合理施用縮節胺;④病蟲防治:重點防治盲蝽、蚜蟲、紅蜘蛛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蟲,監測防治棉鈴蟲和紅鈴蟲。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四川省棉花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四川省棉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