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粵審稻20190082
申請者: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育種者: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和620S×廣紅3號
特征特性:感溫型紅米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9天,與對照種粵紅寶相當。株型中集,分蘗力中強,抗倒力強,耐寒力中等。科高104.9~108.9厘米,穗長21.9~24.1厘米,畝有效穗17.5~18.3萬穗,每穗總粒數145~155粒,結實率83.7%~85.1%,千粒重19.9~22.3克。米質鑒定為部標優質2級,糙米率80.7%,整精米率57.5%,堊白度0.6%,透明度1,堿消值6.2,膠稠度72毫米,直鏈淀粉15.3%,長寬比3.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79.2%~86.7%,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70.6%~83.3%和100%,病圃鑒定穗瘟1.8~2.5級,葉瘟1.0~3.8級;感白葉枯病(IV型菌5~7級,V型菌3~5級)。
產量表現:2017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456.9公斤,比對照種粵紅寶增產5.62%,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18年早造復試,平均畝產456.0公斤,比對照種粵紅寶增產17.85%,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1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0.3公斤,比對照種粵紅寶增產14.49%。日產量3.54~3.65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白葉枯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和兩優紅3為感溫型紅米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與對照種粵紅寶相當。豐產性較好,米質鑒定為部標優質2級,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耐寒力中等。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葉枯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