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浙大10號
申請者: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育種者: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祝水金、陳進紅、何秋伶、包立生)
品種來源:Z-378×ZT-2199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20.8天,比對照‘慈抗雜3號’晚1.2天,株高144.6厘米,單株有效鈴47.6個,株型筒型,果枝始生節位略高,果節較長,夾角中等;葉片中等大小,葉色稍淡,莖桿和葉片較光滑,茸毛稀少;結鈴集中,吐絮暢。單鈴重5.5克,衣分40.7%,籽指12.7克,霜前花率97.1%。
品質與抗性: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1毫米,斷裂比強度33.5cN/tex,馬克隆值5.2;枯萎病抗性經蕭山棉麻研究所人工接種鑒定,枯萎病病指分別為16.74和13.24,耐枯萎病。
產量表現:2017年區試平均畝產皮棉116.0公斤,比對照‘慈抗雜3號’增產6.5%,未達顯著水平。2018年平均畝產皮棉143.1公斤,比對照增產2.1%,未達顯著水平。兩年平均畝產皮棉129.6公斤,比對照增產4.3%。
栽培技術要點:應適時播種,可露地直播,花鈴期適當噴施縮節胺等植物生長調節劑,適當控制株型,防止徒長。集中連片種植,防止昆蟲串粉混雜而影響其利用價值。
審定意見:該品種屬轉基因抗蟲彩色(棕)雜交棉品種,生長旺盛,鈴較大,吐絮暢,纖維品質好。適宜在浙江省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