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新稻89
申請者: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
育種者: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新稻18號/津稻1007
特征特性:屬常規粳稻品種,全生育期161-164天。株型較緊湊,株高107.8-108.4cm,分蘗力強,抗倒性一般;平均畝有效穗23.1-23.3萬,平均每穗總粒數133.3-137.2粒,結實率89.8-90.1%,千粒重26.5-26.8g。穎尖稈黃色,稍有短芒。
抗病鑒定:2016年經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對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鑒定:穗瘟損失率最高級1級,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3、中抗稻瘟病(MR),抗(R)紋枯病,對白葉枯病代表菌株PX079和JS49-6抗性表現為3級、對浙173和KS-6-6抗性表現為5級;2017年鑒定: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為4.5、中感稻瘟病(MS),感(S)紋枯病,對白葉枯病代表菌株PX079、KS-6-6和JS49-6抗性表現為5級、對浙173抗性表現7級。
品質分析:2016、2017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測:出糙率85.7/87.9%,精米率76.0/73.7%,整精米率66.5/59.1%,堊白粒率21/41%,堊白度3.5/12.3%,直鏈淀粉15.5/15.2%,膠稠度60/63mm,粒長4.8/4.8mm,長寬比1.8/1.8,堿消值7.0/7.0級,透明度1/2級 。2016年達國標三級優質米標準。
產量表現:2016年參加沿黃粳稻區域試驗,9點匯總8點增產1點減產,平均畝產稻谷671.9kg,較對照新稻18增產4.9%;2017年續試,7點匯總7點增產,平均畝產稻谷694.2kg,較對照新稻18號增產9.2%。2017年參加沿黃粳稻生產試驗,6點匯總6點均增產,平均畝產稻谷652.5kg,較對照新稻18增產5.9%。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播種期5月1-5日,秧田播量30-35kg/畝,秧齡35-40天。栽插方式:一般6月中旬移栽,宜采取行株距27cm×14cm,穴插3-4苗的插植方式。
(2)田間管理:施足有機肥,多元素平衡施肥,氮肥前重中穩后補,每畝總施肥量折合純氮17kg左右;淺水分蘗,夠苗晾田,孕穗打苞期小水勤灌,灌漿至成熟期淺水濕潤交替,不宜早停水。
(3)病蟲害防治:秧田期注意防治稻飛虱、稻薊馬2-3次,大田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卷葉螟、稻苞蟲、二化螟、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水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河南省沿黃稻區種植。在高肥水田塊種植,應注意氮肥施用量,防止倒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