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種 » 省審品種 » 正文

2018年安徽省稻、玉米、大豆和棉花初審通過品種公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4  來源:  瀏覽次數:1801
 
 
關于2018年安徽省稻、玉米、大豆和棉花初審通過品種的公示
 
        現將2018年安徽省品審會四類作物專業委員會初審通過的稻、玉米、大豆和棉花品種予以公示。初審意見、各試點試驗數據、匯總結果等詳見安徽農業信息(www.ahny.gov.cn)和安徽種業信息(www.ahseed.com),公示期為30天(自2018年3月13日至2018年4月12日)。公示期內,如有異議,可向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提出書面意見,個人提出的請簽署真實姓名,并注明身份證號碼以及手機號碼、電子郵件等聯系方式;單位提出的需加蓋單位公章,并注明聯系人姓名、手機號碼、電子郵件等。逾期不予受理。
 
      聯系人及聯系方式: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劉玉恒,郵編:230051,郵箱ahpshb@126.com,通訊地址:合肥市包河區廬州大道18號,電話:0551-63436808,傳真:0551-63436866。
 
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
 
2018年3月13日 
 
 
      1.早糯5號
 
      申請者:宣城市農業技術試驗中心
 
      育種者:宣城市農業技術試驗中心
 
      品種來源:秈糯87641早熟突變株
 
          特征特性:常規早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0.1厘米,穗長19.0厘米,畝有效穗20.4萬,每穗總粒數120.8粒,結實率83.6%,千粒重25.4克。全生育期為109.0天,較對照品種(嘉興8號)熟期早0.6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25),高抗稻曲病(病指0.8),感紋枯病(病指54),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2),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6年感稻瘟病(綜合抗指6.50),高抗稻曲病(病指0),感紋枯病(病指53),感白葉枯病(病指46),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3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普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2.2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66%(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5.4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77%(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20.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54%。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3月底4月初播種,畝用種量5千克,秧齡25-30 天左右為宜;2.栽插密度:栽插密度13.3×16.7厘米,基本苗大于10萬/畝;3.施肥:大田總施氮量17-20千克/畝,基面肥、分蘗肥、穗粒肥的比例6∶2∶2為宜,注意補施磷鉀肥;4.灌水:大田淺水插秧,活棵露田,濕潤促蘗,適時多次擱田,花期保持水層,后期干濕交替,養根保葉,成熟前一周斷水,活熟到老,如抽穗期遇高溫,要灌深水降溫,以防影響結實率;5.病蟲害防治:播種前藥劑浸種,注意防治惡苗病,破口抽穗前防治稻瘟病、稻曲病,適時防治螟蟲、稻飛虱。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安徽省雙季稻區域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中佳早19
 
      申請者: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稻研究所
 
      育種者:中國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G03-174/臺早816
 
      特征特性:常規早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4.5厘米,穗長20.1厘米,畝有效穗21萬,每穗總粒數117.3粒,結實率80.8%,千粒重25.1克。全生育期為110.5天,較對照品種(嘉興8號)熟期遲0.9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00),高抗稻曲病(病指0.7),感紋枯病(病指48),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2),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6年感稻瘟病(綜合抗指6.25),高抗稻曲病(病指0),感紋枯病(病指53),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1),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普通,2016年米質為部標普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8.3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0.09%(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9.8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71%(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07.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00%。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一般清明前后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5千克,大田畝用種量1.5千克左右,移栽秧齡25-30天;2.栽插密度:株行距16.5厘米×20.0厘米,畝栽2萬穴左右,每穴2-3粒谷苗,爭取畝基本苗8-10萬;3.施肥:畝施純氮10-12千克,氮、磷、鉀比例約2: 1:2。重施基肥,占全部施氮量的80%左右,早施分蘗肥,促早生快發,根據田間長勢酌施穗肥;4.灌水:薄水水插秧活棵,濕潤發根促進分蘗,根據發育進度及天氣狀況及時排水曬田控苗,孕穗至齊穗期田間有水層,齊穗后間歇灌溉,濕潤管理,斷水不宜過早;5.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和稻飛虱、螟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安徽省雙季稻區域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3.早秈310
 
      申請者:蕪湖青弋江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蕪湖青弋江種業有限公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E311/荊優早38//湘早秈28
 
      特征特性:常規早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77.85厘米,穗長17.8厘米,畝有效穗21.2萬,每穗總粒數110.9粒,結實率83.3%,千粒重24.9克。全生育期為108.1天,較對照品種(嘉興8號)熟期早1.1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感稻瘟病(綜合抗指6.25),高抗稻曲病(病指0.7),中抗紋枯病(病指41),感白葉枯病(病指54),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00),高抗稻曲病(病指0),感紋枯病(病指51),中抗白葉枯病(病指29),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3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普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4.3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15%(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0.6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88%(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09.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31%。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常規育秧移栽在4月5日前后播種,畝播種量50千克左右,大田用種量5.0千克,秧齡25-30天;2.栽插密度:一般栽插密度13.3×16.7厘米或16.7×16.7厘米,畝插2.5-3萬穴,每穴3-4苗。機插秧畝用種量6.0千克;作直播稻畝用種量7.5千克;3.施肥:大田畝施純氮量10克左右,重施基肥,占全部施肥量的75%以上,并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栽后5-7天左右及時追肥與封閉除草,分蘗肥要增施鉀肥;4.灌水:做到淺水栽秧,深水護苗活棵,返青后淺水擱田促分蘗,中期適時適度烤田,抽穗后期干干濕濕,以濕為主;5.病蟲害防治:注意對稻薊馬、螟蟲、縱卷葉螟蟲害以及惡苗病、紋枯病、稻瘟病等病害防治。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安徽省雙季稻區域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4.豐兩優688
 
      申請者: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種者: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豐6S×R8818
 
      特征特性:中秈兩系雜交水稻。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27.8厘米,畝有效穗13.5萬,每穗總粒數236.0粒,結實率83.4%,千粒重27.5克。全生育期為136.0天,較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早2.0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3.7),中抗紋枯病(病指41),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3),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紋枯病(病指38),感白葉枯病(病指50),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1%)。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3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3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0.1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72%(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7.8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09%(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98.1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3.54%。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4月底至5月初播種,大田畝用種量1千克左右,采用旱育秧或濕潤育秧,培育多蘗壯秧;2.栽插密度:適時移栽,秧齡30天左右,中上等肥力田塊栽插規格16.7×26.7厘米,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塊適當增加密度;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適施穗肥,氮磷鉀肥配合使用;4.灌水:淺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夠苗曬田控分蘗,后期干干濕濕養老稻;5.病蟲害防治:注意對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以及稻薊馬、螟蟲等病蟲害防治。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白葉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5.創兩優518
 
      申請者:安徽袁氏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袁氏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湖南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創5S×R518
 
      特征特性:中秈兩系雜交水稻。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20.2厘米,畝有效穗16.8萬,每穗總粒數203.7粒,結實率83.8%,千粒重25.1克。全生育期為138.2天,與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相當。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紋枯病(病指38),感白葉枯病(病指52),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1%);2016年感稻瘟病(綜合抗指6.25),抗稻曲病(病指1.1),中抗紋枯病(病指37),感白葉枯病(病指53),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2%)。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普通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2.0千克,較對照品種減產2.25%;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0.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11%(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616.8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81%。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畝用種量0.75千克,秧田畝播量7.5-10千克,秧齡30天左右;2.栽插密度:適宜栽插規格20厘米×26厘米,每穴1-2粒種子苗;3.施肥:每畝施純氮10壬克,五氧化二磷7千克,氯化鉀 10千克,基肥占60%-70%,追肥占30%-40%,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鉀肥,后期不建議施用氮肥;4.灌水:薄水淺插,深水活顆,淺水分蘗,多次露田,夠苗及時烤田,生長中后期經常露田,干干濕濕,收割前7天斷水,防止早衰;5.病蟲害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紋枯病、稻瘟病、稻飛虱以及螟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6.兩優224
 
      申請者:肥東縣達富種子經營部
 
      育種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國瑞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瑞豐95S×R24
 
      特征特性:中秈兩系雜交水稻。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20.0厘米,畝有效穗14.6萬,每穗總粒數227.7粒,結實率81.4%,千粒重26.0克。全生育期為142.7天,較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遲熟4.6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5.4),中抗紋枯病(病指40),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4),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3%);2016年感稻瘟病(綜合抗指6.75),抗稻曲病(病指2.9),中抗紋枯病(病指32),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2),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3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普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3.2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33%(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9.3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54%(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78.2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07%。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安徽中稻區4月底至5月初播種;2.栽插密度:20×23厘米為宜,雙本栽插,畝插1.7萬穴左右,確保有6-8萬基本苗;3.施肥:施足基肥,及時追施返青分蘗肥,巧施穗粒肥。基肥與追肥比例為6:4;4.灌水:淺水栽插,保持2-3厘米淺水層活棵,干干濕濕促分蘗。抽穗揚花期保持水層,后期忌斷水過早。成熟前7天左右斷水;5.防治病蟲害:蟲害主要防治對象是稻薊馬、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等,抽穗期如遇連續陰雨需要注意防治稻曲病。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7.II優054
 
      申請者:合肥市科邦農業技術研究所
 
      育種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禾泉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IIA×R054
 
      特征特性:中秈三系雜交水稻。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25.1厘米,畝有效穗16.2萬,每穗總粒數189.5粒,結實率88.7%,千粒重25.9克。全生育期為139.8天,較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遲2.1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50),中抗稻曲病(病指4.1),中抗紋枯病(病指31),中抗白葉枯病(病指28),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75),抗稻曲病(;病指1.9),中抗紋枯病(病指31),中抗白葉枯病(病指30),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1%)。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普通,2016年米質為部標3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0.8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23%(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6.0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37%(不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634.4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0.26%。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期播種,合理栽插,宜在5月上旬播種;2.栽插密度:畝播種量為15千克左右,每畝大田用種量1千克,秧齡35天左右。大田栽插密度每畝1.5萬穴左右,每穴1-2苗;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鉀肥,每畝大田純氮施用量14千克左右;4.灌水:栽后返青后排水晾田2-3天,栽后20天左右當苗數達到預期穗數時及時曬田;5.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以及稻薊馬、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等蟲害的防治。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8.荃優金1號
 
      申請者: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種者:深圳市金谷飄香實業有限公司人、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荃9311A×金恢1號
 
      特征特性:中秈三系雜交水稻。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23.9厘米,畝有效穗15.8萬,每穗總粒數219.7粒,結實率86.1%,千粒重25.6克。全生育期為143.1天,較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遲5.2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4.75),中抗稻曲病(病指6.),感紋枯病(病指49),感白葉枯病(病指49),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2%);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75),中抗稻曲病(病指4.6),中抗紋枯病(病指29),感白葉枯病(病指52),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2%)。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2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9.8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34%(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8.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1.55%(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640.8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2.21%。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4月中下旬至5月初播種;2.栽插密度:適宜密度為20.0×33.3厘米,每穴栽1-2粒種子苗,盡可能減少植傷;3.施肥:施肥以基肥為主(70%),追肥為輔(30%),氮、磷、鉀配合使用,比例為1:0.5:1,大田每畝總施氮量15千克左右;4.灌水:淺水插秧,寸水活蔸返青,濕潤促分蘗。插秧后20-25天左右時視苗情逐步曬田控苗,曬田不可過快過猛,孕穗到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齊穗后繼續保持淺水層,若遇到高溫或低溫天氣,可以灌深水,以保持田間的小氣候。后期干干濕濕,直到黃熟;5.病蟲害防治:大田主要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9.C兩優300
 
      申請者:黃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育種者:黃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C815S×ZR300
 
      特征特性:中秈兩系雜交水稻。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15.9厘米,畝有效穗17.8萬,每穗總粒數197.5粒,結實率87.5%,千粒重24.1克。全生育期為140.0天,較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遲1.2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抗稻瘟病(綜合抗指1.75),抗稻曲病(病指1.8),中抗紋枯病(病指30),感白葉枯病(病指56),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3.75),高抗稻曲病(病指0.8),感紋枯病(病指49),感白葉枯病(病指48),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3%)。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普通,2016年米質為部標3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2.7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05%(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8.7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87%(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618.3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25%。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秧田畝播量12千克左右,大田每畝用種量0.85千克,稀播勻播,培育壯秧;2.栽插密度:秧齡30天左右移栽,規格16.5×26.4厘米。每畝栽插1.5萬穴,每穴插1-2谷苗,每畝基本苗6萬苗左右;3.施肥:在中等肥力田塊種植,全生育期施純氮10-11千克,大田氮、磷、鉀施用比例為2:0.8:1。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每畝施尿素7.5千克、氯化鉀10千克,并結合追肥搞好化學除草;4.灌水:深水活棵,淺水促蘗,移栽后15-20天開始曬田,幼穗分化第三期復水,生長中后期干干濕濕,收割前7天斷水;5.病蟲害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0.C兩優280
 
      申請者:安徽真金彩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真金彩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C815S×ZR280
 
      特征特性:中秈兩系雜交水稻。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14.6厘米,畝有效穗17.5萬,每穗總粒數203.8粒,結實率85.0%,千粒重24.1克。全生育期為139.1天,較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遲0.6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3.50),抗稻曲病(病指2.9),感紋枯病(病指52),感白葉枯病(病指58),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50),高抗稻曲病(病指0.5),中抗紋枯病(病指29),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1),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3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普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3.9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55%(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9.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73%(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600.5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3.95%。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秧田畝播量12千克左右,大田每畝用種量0.9千克,稀播勻播,培育壯秧;2.栽插密度:秧齡30天左右移栽,規格16.7×25厘米。每畝栽插1.5萬穴,每穴插2谷苗,每畝基本苗6萬苗左右;3.施肥:在中等肥力田塊種植,全生育期施純氮10-12千克,大田氮、磷、鉀施用比例為2:0.8:1。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每畝施尿素7.5千克、氯化鉀10千克,并結合追肥搞好化學除草;4.灌水:深水活棵,淺水促蘗,移栽后15-20天開始曬田,幼穗分化第三期復水,生長中后期干干濕濕,收割前10天斷水;5.病蟲害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紋枯病、白葉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1.安兩優338
 
      申請者:安徽隆平高科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隆平高科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安隆3S×R38
 
      特征特性:中秈兩系雜交水稻。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30.0厘米,畝有效穗15.4萬,每穗總粒數208.5粒,結實率86.2%,千粒重27.0克。全生育期為140.2天,較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遲1.8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感稻瘟病(綜合抗指7.50),中抗稻曲病(病指4.7),中抗紋枯病(病指43),感白葉枯病(病指59),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50),抗稻曲病(病指1.1),中抗紋枯病(病指40),感白葉枯病(病指51),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3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5.4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00%(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6.4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88%(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602.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94%。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4月底至5月中上旬進行播種;2.栽插密度:大田畝用種量1千克左右,株行距17×27厘米;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鉀肥;4.灌水:采取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深水抽穗,中期重視烤田,后期斷水不可太早;5.病蟲害防治: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紋枯病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2.深兩優3206
 
      申請者:六安市裕安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育種者:安徽喜多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深08S×R3206
 
      特征特性:中秈兩系雜交水稻。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23.1厘米,畝有效穗17.1萬,每穗總粒數211.2粒,結實率87.5%,千粒重25.0克。全生育期為143.4天,較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遲4.3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3.25),抗稻曲病(病指3.0),感紋枯病(病指53),感白葉枯病(病指53),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1.2),中抗紋枯病(病指41),感白葉枯病(病指47),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普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4.5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72%(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0.9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97%(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632.0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1.15%。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在4月底至5月初進行播種;2.栽插密度:大田每畝用種量1.5-2千克,每畝栽插1.3萬穴左右,每畝基本苗達到6-7萬苗;3.施肥: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與化肥搭配使用,早施分蘗肥,后期看苗施肥;4.灌水:在水漿管理上,做到前期淺水,中期輕擱,后期干干濕濕灌溉,斷水不宜過早;5.病蟲害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3.C兩優259
 
      申請者:六安市種子管理站
 
      育種者:安徽省紅土地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C815S×ZR259
 
      特征特性:中秈兩系雜交水稻。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12.8厘米,畝有效穗17.1萬,每穗總粒數205.6粒,結實率87.1%,千粒重23.9克。全生育期為139.3天,與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相當。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3.25),抗稻曲病(病指1.4),中抗紋枯病(病指39),中抗白葉枯病(病指37),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2%);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3.00),高抗稻曲病(病指0.6),中抗紋枯病(病指37),感白葉枯病(病指51),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3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2.3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55%(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1.1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3.34%(不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625.8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39%。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4月中旬到5月初,大田畝用種量1千克,秧田畝播種量6千克;2.栽插密度:株行距13.2×29.7厘米或16.5×26.4厘米,雙本栽插,即畝插1.5-1.7萬穴,畝8萬左右基本苗為宜;3.施肥:畝施純氮12-15千克,氮磷鉀比例為1:0.5:0.7;4.灌水:在成熟前5-6天斷水,保持田間濕潤至成熟;5.病蟲害防治:后期重點防治紋枯病和白葉枯病。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紋枯病和白葉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4.徽兩優166
 
      申請者:安徽省笑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育種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笑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1892S×M166
 
      特征特性:中秈兩系雜交水稻。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17.2厘米,畝有效穗15.8萬,每穗總粒數179.8粒,結實率89.2%,千粒重29.0克。全生育期為136.1天,較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早2.6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2.2),中抗紋枯病(病指43),感白葉枯病(病指54),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2%);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50),抗稻曲病(病指1.3),感紋枯病(病指50),感白葉枯病(病指58),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普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5.7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45%(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0.6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59%(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609.2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99%。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4月底至5月上旬播種,大田畝用種量1.0千克,秧田畝播種量15千克,秧齡30天左右;2.栽插密度:株行距17×27厘米或13.3×30厘米,每穴栽1-2粒種子苗;3.施肥:每畝施基肥復合肥25千克、尿素15千克、氯化鉀10千克;移栽5-7天后每畝施追施返青肥尿素5千克;4.灌水:淺水栽插,保持2-3厘米淺水層促分蘗,當全田總莖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時及時落水烤田,抽穗前10-15天保持淺水層,在此前后保持濕潤和間歇灌水,成熟前7-10天斷水;5.病蟲害防治: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加強秧田期病蟲防治,注意防治白葉枯病以及稻薊馬、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紋枯病、白葉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5.深兩優276
 
      申請者:安徽喜多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喜多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深08S×R276
 
      特征特性:中秈兩系雜交水稻。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24.5厘米,畝有效穗15.3萬,每穗總粒數206.7粒,結實率89.5%,千粒重25.8克。全生育期為141.1天,較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遲2.3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感稻瘟病(綜合抗指6.75),抗稻曲病(病指2.9),中抗紋枯病(病指39),感白葉枯病(病指54),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25),抗稻曲病(病指1.8),中抗紋枯病(病指34),中抗白葉枯病(病指37),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1%)。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2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8.1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23%(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6.2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1.06%(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628.2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0.45%。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種,最適播期5月上旬;2.栽插密度:每畝播種量12千克左右,秧齡30天左右每畝栽插1.3-1.5萬穴,每穴栽1-2粒種子苗;3.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與化肥搭配施用,早施分蘗肥,后期看苗酌施穗肥。氮磷鉀比例1:0.5:1;4.灌水:做到前期淺水促分蘗,苗夠16萬烤田,抽穗期間田間不能缺水,后期斷水不宜過早;5.病蟲害防治:注意對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防治。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6.新兩優9917
 
      申請者:安徽金山都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金山都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新二S×D917
 
      特征特性:中秈兩系雜交水稻。2014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20.7厘米,畝有效穗15.7萬,每穗總粒數195.0粒,結實率83.8%,千粒重27.5克。全生育期為138.0天,較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早2.1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3.1),感紋枯病(病指52),中抗白葉枯病(病指37),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4.00),中抗稻曲病(病指3.8),中抗紋枯病(病指30),抗白葉枯病(病指19),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1%)。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4年米質為部標3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3級。
 
      產量表現:2014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9.7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9%(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5.1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4%(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619.6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68%。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時早播早栽,培育多蘗壯秧。播種前做好種子消毒,稀播育壯秧;2.栽插密度:一般秧齡為30-35天,大田栽插規格16.7×23.3厘米或16.7×26.7厘米;3.施肥:要求底早并重,平衡施肥,并以有機肥為主,增施磷、鉀肥,且氮肥用量不宜過多,其施肥比例為:底肥50.0%、蘗肥30.0%、穗肥15.0%、粒肥5.0%;4.灌水:合理施肥,科學管水。在施肥管理上,在管水方面,要求前期深水返青、淺水分蘗,中期苗足曬田,后期不宜脫水過早;5.病蟲害防治:及時防治紋枯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紋枯病、白葉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7.皖墾糯3號(試驗名稱:皖墾糯1602)
 
      申請者: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種者:揚州大學、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鎮稻2號/武育檽16
 
      特征特性:常規中粳水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98.6厘米,畝有效穗18.8萬,每穗總粒數151.9粒,結實率90.2%,千粒重27.3克。全生育期為148.2天,較對照品種(當粳8號)熟期早7.9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5.2),中抗紋枯病(病指41),抗白葉枯病(病指19),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50),高抗稻曲病(病指0.9),中抗紋枯病(病指43),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2),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3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普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8.9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63%(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0.2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90%(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23.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32%。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旬播種,秧齡30-35天;2.栽插密度: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種量25-30千克,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種量35-40千克,大田每畝用種4千克左右;3.施肥:一般畝施純氮20-25千克左右,基蘗肥60%-70%,穗粒肥30%-40%,注意磷、鉀肥配合施用;4.灌水:水漿管理上,淺水活棵,薄水分蘗,適時擱田,后期干濕交潛,收獲前7-10天斷水,切忌斷水過早;5.病蟲害防治:中后期要綜合防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以及黑條矮縮病、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病防治。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中粳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黑條矮縮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8.甬優7753
 
      申請者: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
 
      育種者: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A77×F6853
 
      特征特性:雜交中粳水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18.3厘米,畝有效穗16.1萬,每穗總粒數238.7粒,結實率88.1%,千粒重25克。全生育期為144.7天,較對照品種(天協1號)熟期遲2.3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2.25),感稻曲病(病指7.1),中抗紋枯病(病指39),感白葉枯病(病指53),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3.50),抗稻曲病(病指2.0),感紋枯病(病指51),感白葉枯病(病指49),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1%)。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2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55.2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3.61%(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7.5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4.20%(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642.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21.68%。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手插田一般在5月15-20日播種,秧齡控制在25天以內,機插田一般在5月20-25日播種,秧齡控制在20天以內;2.栽插密度:手插密度27×24厘米,雙本插,畝插1萬穴左右,機插密度30×22厘米;3.施肥:施足基肥,畝施過磷酸鈣50千克、碳氨30千克、尿素10千克。栽后7-9天畝施尿素10千克,隔4-5天再畝施尿素10千克加氯化鉀10千克;4.灌水:移栽后4天秧苗返青,排干田水,曬田3-5天,待田間泥土表層收燥,稻株新根發出后灌5-10厘米水層。每叢分蘗15個左右時,排水烤田6-8天,抽穗揚花結束后,采用間歇灌溉,直至收割前7-10天斷水,嚴禁斷水過早;5.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惡苗病、病毒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中粳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曲病、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9.富粳272(試驗名稱:優粳272)
 
      申請者:安徽省創富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省創富種業有限公司、南京星根農作物種子專業合作社
 
      品種來源:繁103/2601
 
      特征特性:常規晚粳水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1.4厘米,穗長15.4厘米,畝有效穗20.1萬,每穗總粒數102.5粒,結實率86.7%,千粒重26.1克。全生育期為133.5天,較對照品種(當育粳10號)熟期早6.0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2.9),中抗紋枯病(病指37),中抗白葉枯病(病指38),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1.1),感紋枯病(病指50),中抗白葉枯病(病指28),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普通,2016年米質為部標普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9.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86%(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0.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83%(不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17.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3.58%。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一般6月上中旬播種,畝用種量2-2.5千克,秧齡不超過35天;2.栽插密度:畝栽1.8-2.0萬穴,基本莖蘗苗6-8萬左右;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氮肥基肥占70%,追肥占30%,磷肥全部做基肥,鉀肥作基肥、追肥時各占50%;4.灌水:分蘗期淺水勤灌,灌漿期干濕交替;5.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飛虱、螟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雙季晚粳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紋枯病、稻瘟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0.豪運粳2278
 
      申請者:安徽國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國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武育粳19號/武育粳23號//繁103
 
      特征特性:常規晚粳水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79.9厘米,穗長15.5厘米,畝有效穗19.0萬,每穗總粒數103.4粒,結實率83.4%,千粒重27.5克。全生育期為137.8天,較對照品種(當育粳10號)熟期早2.1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25),抗稻曲病(病指2.5),中抗紋枯病(病指37),中抗白葉枯病(病指28),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6年感稻瘟病(綜合抗指6.25),抗稻曲病(病指1.4),中抗紋枯病(病指42),中抗白葉枯病(病指28),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2%)。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2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1.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77%(不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7.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83%(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12.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45%。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一般6月20日前播種,培育多蘗壯秧,秧齡30天左右;2.栽插密度:畝插2.5萬穴左右;3.施肥:畝施純氮10千克左右,氮:磷:鉀按1:0.6:1.2比例進行配施。重施底肥,早施分蘗肥,中期控氮,中后期看苗補施花肥或粒肥;4.灌水:實行淺水灌溉,每畝總苗數達20萬時曬田;5.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雙季晚粳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1.皖墾粳11036
 
      申請者: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種者: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F6(揚4038/075)/寧粳3號
 
      特征特性:常規晚粳水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79.1厘米,穗長4.7厘米,畝有效穗20.9萬,每穗總粒數88.6粒,結實率87.8%,千粒重27.9克。全生育期為131.4天,較對照品種(當育粳10號)熟期早8.1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2.6),中抗紋枯病(病指40),中抗白葉枯病(病指26),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2%);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50),高抗稻曲病(病指0.6),中抗紋枯病(病指41),中抗白葉枯病(病指30),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1%)。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普通,2016年米質為部標3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4.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91%(不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2.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77%(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497.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0.54%。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種,每畝凈秧床播種量以25千克為宜,秧齡26天;2.栽插密度:適當密植,確保基本苗,以大田栽秧規格13.3×23.3厘米,畝栽1.6-2萬穴左右,基本苗6-8萬;3.施肥:大田總氮量可掌握在每畝17-18千克,總肥量掌握前重、中促、后補原則,盡量促分蘗提高成穗,并注意磷、鉀肥的配合施用,氮:磷:鉀比例為1:0.3:0.4,同時按土壤速效磷鉀含量,合理安排磷鉀的施用,穗肥以促為主,以保為輔;4.灌水:分蘗性中等,前期淺水勤灌促早發,盡量增加有效分蘗,提高有效成穗率,中期適時適度分次輕擱保穩長,后期干濕交替;5.病蟲害防治:適時防治稻瘟病等相關病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雙季晚粳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等相關病害進行防治。
 
      
 
      22.裕粳六號
 
      申請者:安徽喜多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喜多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南粳44/愛知香
 
      特征特性:常規晚粳水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04.3厘米,穗長17.2厘米,畝有效穗18.2萬,每穗總粒數111.5粒,結實率89.5%,千粒重31.6克。全生育期為131.4天,較對照品種(當育粳10號)熟期早8.3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6.00),抗稻曲病(病指3.3),感紋枯病(病指51),中抗白葉枯病(病指39),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75),高抗稻曲病(病指0.8),感紋枯病(病指51),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1),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普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1.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48%(不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7.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25%(不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06.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31%。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6月15日前后播種,7月10日前插秧。秧齡為25天左右,畝播種量40-50千克,每畝大田用種量4-5千克,秧田與大田比為1:8;2.栽插密度:插秧密度為16.7×20厘米,每畝插足2萬穴,每穴插足4-5苗,保證8-10萬基本苗;3.施肥:基肥每畝用養分含量為45%的復混肥50千克左右,移栽活棵后,追肥每畝施用尿素10千克,曬田復水后,每畝施用尿素5千克加鉀肥12千克,孕穗期每畝施用尿素3千克;4.灌水:寸水活蔸,淺水勤灌促分蘗,田間保持淺水灌溉,抽齊穗后,干濕交替,收獲前1周斷水;5.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注重對紋枯病、稻瘟病等相關病蟲害的防治。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雙季晚粳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紋枯病、稻瘟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3.廣粳8號
 
      申請者:廣德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育種者:廣德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安徽五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鎮稻11變異株
 
      特征特性:常規晚粳水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4.1厘米,穗長15.9厘米,畝有效穗20.2萬,每穗總粒數101.3粒,結實率87.5%,千粒重26.5克。全生育期為136.2天,較對照品種(當育粳10號)熟期早3.4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紋枯病(病指29),抗白葉枯病(病指23),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3%);2016年感稻瘟病(綜合抗指6.75),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紋枯病(病指39),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2),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1%)。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3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2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4.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3.34%(不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7.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01%(不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09.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3.14%。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宜在6月20日左右,秧齡30天左右,秧田畝播種量20-30千克,大田畝用種4-5千克左右;2.栽插密度:株行距 17×13厘米,畝栽2萬穴左右,每穴2-3粒種子苗,基本苗6萬左右;3.施肥:施足底肥,栽后及時追肥促分蘗,增施有機肥,適當補施磷鉀肥,畝施純氮在18-20千克;4.灌水:前期淺水勤灌,最高莖蘗數控制在28萬,孕穗期保持淺水層,齊穗后干濕交替;5.病蟲害防治:積極以預防為主,注重對稻瘟病等病害防治。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雙季晚粳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等相關病害進行防治。
 
      
 
      24.儂粳8號
 
      申請者:安徽豐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儂多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0511/武運粳8號
 
      特征特性:常規晚粳水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1.9厘米,穗長15.8厘米,畝有效穗20.8萬,每穗總粒數107.2粒,結實率84.9%,千粒重26.4克。全生育期為131.9天,較對照品種(當育粳10號)熟期早7.7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50),抗稻曲病(病指2.1),中抗紋枯病(病指41),抗白葉枯病(病指24),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00,高抗稻曲病(病指0.7),中抗紋枯病(病指40),中抗白葉枯病(病指31),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1%)。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3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2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1.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68%(不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3.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0.18%(不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08.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10%。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期播種,一般6月中旬播種;2.栽插密度:每畝大田用種量3-4千克左右。7月中下旬力爭早栽,秧齡控制在35天左右。每畝栽插2-2.2萬穴,每畝基本苗8萬左右;3.施肥:一般畝施純氮16-18千克,基肥、分蘗肥、穗肥比例以5:3:2為宜,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并施足磷鉀肥,早施重施分蘗肥,促前期早發快發。穗肥以保花肥為主,抽穗前15-20天每畝施2-3千克純氮,并配合施用磷鉀肥,攻大穗; 4.灌水:水漿管理上,要適時擱田,后期干濕交替,收獲前一周斷水;5.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好螟蟲、稻飛虱等蟲害,注意在苗期與抽穗期對稻瘟病進行防治。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雙季晚粳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5.粳糯795
 
      申請者:安徽華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育種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安徽華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M99037/M3122
 
      特征特性:常規晚粳水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1.5厘米,穗長16.2厘米,畝有效穗19.1萬,每穗總粒數125.6粒,結實率83.8%,千粒重26.5克。全生育期為139.9天,與對照品種(當育粳10號)熟期相當。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感稻瘟病(綜合抗指6.50),抗稻曲病(病指2.1),中抗紋枯病(病指43),中抗白葉枯病(病指26),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6.00),抗稻曲病(病指1.7),中抗紋枯病(病指34),中抗白葉枯病(病指6.00),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3%)。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2016年米質為部標2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9.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67%(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7.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0.93%(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05.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98%。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一般6月15-20日播種,大田畝用種量3.5千克,畝秧田播種量30千克,秧齡30-35天;2.栽插密度:株行距13.2×16.5厘米,每穴栽2-3粒種子苗;3.施肥:畝施10千克氮肥,少量補施氮肥和磷肥,以基肥為主;4.灌水:秧田保持濕潤,淺水移栽,干濕交替,后期不宜斷水過早;5.病蟲害防治:注意對稻瘟病和稻曲病進行防治。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雙季晚粳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6.創粳1號
 
      申請者:安徽盛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盛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寧粳1號/(武運粳7號/秀水13)
 
      特征特性:常規晚粳水稻品種。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0.9厘米,穗長15.4厘米,畝有效穗20.3萬,每穗總粒數98.8粒,結實率86.1%,千粒重25.6克。全生育期為136.8天,較對照品種(當育粳10號)熟期早2.9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1.4),中抗紋枯病(病指39),中抗白葉枯病(病指28),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4%);2016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75),抗稻曲病(病指1.2),感紋枯病(病指49),中抗白葉枯病(病指36),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2%)。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普通,2016年米質為部標2級。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3.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29%(不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6.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0.69%(不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08.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2.87%。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6月中下旬播種,播量4千克/畝,秧齡25 天左右為宜;2.栽插密度:栽插密度13.3×20.0厘米,每畝要插足10萬以上基本苗;3.施肥:大田總氮量15-17千克/畝,基肥、分蘗肥、穗粒肥的比例6∶2∶2為宜,注意補施磷鉀肥;4.灌水:大田淺水插秧,活棵露田,濕潤促蘗,適時多次擱田,花期保持水層,后期干干濕濕,活熟到老;5.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惡苗病和稻薊馬,以及適時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螟蟲。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雙季晚粳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7.深兩優一號
 
      申請者:安徽賽諾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賽諾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深08S×R1101
 
      特征特性:中秈兩系雜交水稻。2014年、2015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04.9厘米,畝有效穗17.0萬,每穗總粒數189.9粒,結實率86.4%,千粒重26.3克。全生育期為141.1天,較對照品種(II優838)熟期遲1.4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4.73),高抗稻曲病(病指0.5),感紋枯病(病指52),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4),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5年抗稻曲病(病指2.6),中抗紋枯病(病指31),感白葉枯病(病指52),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2%);2017年感稻瘟病(病指6.75)。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4年米質為部標3級,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
 
      產量表現:2014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8.1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62%(極顯著);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3.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37%(極顯著)。2016年生產試驗畝產636.8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76%。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4月底至5月初,秧田每畝播種量6~7千克,大田每畝用種量0.75~1千克,秧齡25-30天;2.栽插密度:行株距20×23厘米或17×27厘米,每畝栽插1.5萬穴左右;3.施肥:需肥水平中等偏上,施足基肥和面肥,早施分蘗肥,增施穗粒肥;4.灌水:淺水栽秧,適水活棵,干濕交替促分蘗;及時烤田,后期忌斷水過早;5.病蟲害防治:播種前用強氯精浸種,防治惡苗病,生育全程加強病蟲測報,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螟蟲等病蟲草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8.丹糯1號
 
      申請者:馬鞍山市科農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馬鞍山市科農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太湖糯/W-16
 
      特征特性:常規晚粳水稻品種。2014年、2015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9.1厘米,畝有效穗21.1萬,每穗總粒數110.4粒,結實率91.1%,千粒重27.3克。全生育期為134天,較對照品種(M1148)熟期早5.2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4.73),抗稻曲病(病指2.0),中抗紋枯病(病指32),中抗白葉枯病(病指29),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2015年感稻瘟病(綜合抗指7.00),抗稻曲病(病指2.8),中抗紋枯病(病指40),中抗白葉枯病(病指26),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5)。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米質為部標2級,2017年米質為部標2級。
 
      產量表現:2014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7.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2.88%(不顯著);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1.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3.81%(不顯著)。2016年生產試驗畝產536.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3.72%。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一般 6月中旬左右,秧齡30天左右,秧田畝播種量20~30千克,大田畝用種4-5千克;2.栽插密度:每畝栽插2萬穴左右,每畝大田基本苗6-8萬;3.施肥:施足底肥,栽后及時追肥促分蘗,增施有機肥,適當補施磷鉀肥,畝施純氮在18-20千克;4.灌水:最高莖蘗數控制在28萬,孕穗期保持淺水層,齊穗后干濕交替,成熟后7-10天斷水,切忌斷水過早;5.病蟲害防治:播種前注意藥劑浸種,秧田期做好稻飛虱、稻薊馬的防控;中后期綜合防治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雙季晚粳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稻瘟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9.巨風優441
 
      申請者:湖南亞華種子有限公司
 
      育種者:湖南亞華種子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巨風A×GR441
 
      特征特性:晚秈三系雜交水稻。2014年、2015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00.9厘米,畝有效穗17.5萬,每穗總粒數191.9粒,結實率75.9%,千粒重27.3克。全生育期為126.6天,較對照品種(協優92)熟期遲0.6天。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4.50),中抗稻曲病(病指4.2),感紋枯病(病指63),感白葉枯病(病指50),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6);2015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2.0),中抗紋枯病(病指39),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3),高抗條紋葉枯病(發病率2)。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4年米質為部標3級,2015年米質為部標3級。
 
      產量表現:2014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5.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29%(極顯著);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2.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16%(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553.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48%。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6月20 -23日播種,畝播12.5千克;2.栽插密度:7月20日前后帶水帶藥移栽,秧齡控制在30天內,按16.7×20厘米或16.7×23.3厘米插植,穴插2粒谷苗;3.施肥:深施底肥,按畝碳銨50千克,氯化鉀5-7.5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施用,移栽后5-7天畝追尿素5-7.5千克,12-15天畝追尿素和氯化鉀各7.5千克;4.灌水:移栽后前5天深水返青,做到淺水勤灌;5.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稻薊馬、螟蟲和稻飛虱等危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省雙季晚秈稻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紋枯病、白葉枯病、稻瘟病
 
玉米
 
      1.品種名稱:綠玉137
 
      申請者:安徽綠雨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綠雨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綠13-2×皖47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穗軸白色,籽粒半馬齒型,粒色黃。2015、2016兩年低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62厘米、穗位108厘米、穗長19.5厘米、穗粗4.6厘米、禿尖長0.7厘米、穗行數13.5行。行粒數37粒、出籽率85.9%、千粒重337克。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隆平206)晚熟1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高抗小斑病(病級1級),高抗南方銹病(病級1級),中抗紋枯病(病指33),抗莖腐病(發病率10%)。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中抗紋枯病(病指33.3)、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88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75%,粗脂肪(干基)含量4.22%,粗淀粉(干基)含量73.03%。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5.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2.58%(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1.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32%(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7.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2.79%。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種植密度38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時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全省推廣種植。
 
      
 
       2.品種名稱:金鑲玉302
 
      申請者:鄭州金鑲玉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鄭州金鑲玉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JM03×JF0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穗軸白色,籽粒半馬齒型,粒色黃。2015、2016兩年低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45厘米、穗位80厘米、穗長19.2厘米、穗粗4.9厘米、禿尖長0.4厘米、穗行數14.6行、行粒數34粒、出籽率86.3%、千粒重353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與對照品種(隆平206)熟期相當。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高抗南方銹病(病級1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4),抗莖腐病(發病率10%)。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級5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4.4)、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66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61%,粗脂肪(干基)含量3.43%,粗淀粉(干基)含量73.85%。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6.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4.58%(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6.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27%(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0.8千克,較對照增產5.2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種植密度38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時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全省推廣種植。
 
      
 
       3.品種名稱:華農866(試驗名稱:HN866)
 
      申請者:北京華農偉業種子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北京華農偉業種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B280×京66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穗軸紅色,籽粒馬齒型,粒色黃。2015、2016兩年低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79厘米、穗位93厘米、穗長18.6厘米、穗粗4.8厘米、禿尖長1.4厘米、穗行數15.5行、行粒數35粒、出籽率86.2%、千粒重339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與對照品種(隆平206)熟期相當。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7),中抗莖腐病(發病率20%)。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4.4)、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70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27%,粗脂肪(干基)含量3.17%,粗淀粉(干基)含量73.27%。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4.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72%(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7.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74%(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7.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42%。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種植密度38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時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全省推廣種植。
 
      
 
      4.品種名稱:富玉121
 
      申請者:安徽省創富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省創富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W1347×W127-4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穗軸紅色,籽粒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低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79厘米、穗位94厘米、穗長19.2厘米、穗粗4.8厘米、禿尖長1.2厘米、穗行數16.2行、行粒數36粒、出籽率87.1%、千粒重315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與對照品種(隆平206)熟期相當。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中抗小斑病(病級5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4),高感莖腐病(發病率50%)。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2.2)、感莖腐病(發病率3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70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48%,粗脂肪(干基)含量3.01%,粗淀粉(干基)含量74.57%。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4.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29%(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8.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0.26%(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8.1千克,較對照增產4.86%。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種植密度38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時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莖腐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全省推廣種植,莖腐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5.品種名稱:滑玉78
 
      申請者:河南滑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河南滑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HF7318×HF5972-111212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緊湊,穗軸白色,籽粒半馬齒型,粒色黃。2015、2016兩年低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42厘米、穗位91厘米、穗長18.0厘米、穗粗5.0厘米、禿尖長0.6厘米、穗行數14.6行、行粒數34粒、出籽率87.7%、千粒重362克。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隆平206)晚熟2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高抗南方銹病(病級1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9),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高抗南方銹病(病級1級)、中抗紋枯病(病指33.3)、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80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86%,粗脂肪(干基)含量4.17%,粗淀粉(干基)含量72.26%。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7.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1.12%(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8.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89%(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9.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3.78%。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種植密度38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時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全省推廣種植。
 
      
 
      6.品種名稱:皖墾玉125
 
      申請者: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皖自8101×皖自8379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穗軸紅色,籽粒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低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77厘米、穗位102厘米、穗長18.0厘米、穗粗5.3厘米、禿尖長0.7厘米、穗行數16.0行、行粒數38粒、出籽率86.1%、千粒重327克。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隆平206)晚熟2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4),中抗莖腐病(發病率20%)。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中抗紋枯病(病指37.8)、抗莖腐病(發病率10%)。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71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91%,粗脂肪(干基)含量4%,粗淀粉(干基)含量72.24%。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7.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4.66%(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9.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3.57%(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4.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04%。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種植密度38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時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全省推廣種植。
 
      
 
      7.品種名稱:禾博士135
 
      申請者:河南商都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河南商都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H36×ZH78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穗軸紅色,籽粒半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低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63厘米、穗位87厘米、穗長18.6厘米、穗粗4.8厘米、禿尖長0.3厘米、穗行數16.5行、行粒數34粒、出籽率85.0%、千粒重323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與對照品種(隆平206)熟期相當。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7),中抗莖腐病(發病率30%)。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級5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8.9)、中抗莖腐病(發病率2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76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36%,粗脂肪(干基)含量3.99%,粗淀粉(干基)含量73.12%。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4.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35%(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3.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65%(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4.3千克,較對照增產6.08%。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種植密度38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時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全省推廣種植。
 
      
 
      8.品種名稱:豫單983(試驗名稱:ZL-1403)
 
      申請者:北京市中農良種有限責任公司
 
      育種者:河南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 Y336×Y212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緊湊,穗軸紅色,籽粒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70厘米、穗位90厘米、穗長16.9厘米、穗粗4.8厘米、禿尖長1.1厘米、穗行數15.2行、行粒數33粒、出籽率87.8%、千粒重345克。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3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高抗南方銹病(病級1級)、中抗紋枯病(病指33)、抗莖腐病(發病率10%)。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級5級)、高抗南方銹病(病級1級)、感紋枯病(病指62.2)、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06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26%,粗脂肪(干基)含量3.45%,粗淀粉(干基)含量73.86%。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78.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9.08%(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8.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31%(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7.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7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紋枯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紋枯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9.品種名稱:G5811
 
      申請者:固鎮縣淮河農業科學研究所
 
      育種者:固鎮縣淮河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5877×11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穗軸紅色,籽粒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301厘米、穗位113厘米、穗長17.5厘米、穗粗4.9厘米、禿尖長0.6厘米、穗行數15.5行、行粒數32粒、出籽率87.9%、千粒重359克。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2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高抗南方銹病(病級1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4)、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高抗南方銹病(病級1級)、感紋枯病(病指60.0)、高抗莖腐病(發病率0)。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46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6%,粗脂肪(干基)含量3.93%,粗淀粉(干基)含量72.53%。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92.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21.4%(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3.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09%(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8.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18%。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紋枯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紋枯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10.品種名稱:億科353
 
      申請者:安徽綠億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綠億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GH0881×GH086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緊湊,穗軸白色,籽粒半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59厘米、穗位89厘米、穗長18.0厘米、穗粗4.9厘米、禿尖長0.9厘米、穗行數14.6行、行粒數33粒、出籽率88.9%、千粒重352克。全生育期99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1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9)、抗莖腐病(發病率10%)。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8.9)、中抗莖腐病(發病率20%)。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44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58%,粗脂肪(干基)含量3.41%,粗淀粉(干基)含量76.12%。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9.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31%(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0.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09%(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9.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27%。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
 
      
 
      11.品種名稱:隆墾668
 
      申請者: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L73-1×H178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緊湊,穗軸紅色,籽粒半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70厘米、穗位100厘米、穗長15.8厘米、穗粗4.7厘米、禿尖長0.4厘米、穗行數17.8行、行粒數31粒、出籽率88.6%、千粒重279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2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4)、感莖腐病(發病率40%)。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60.0)、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41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63%,粗脂肪(干基)含量4.41%,粗淀粉(干基)含量74.40%。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3.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39%(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6.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08%(不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6.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26%。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莖腐病、紋枯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莖腐病、紋枯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12.品種名稱:DH657
 
      申請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種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 DH112×DH20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緊湊,穗軸紅色,籽粒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73厘米、穗位99厘米、穗長18.2厘米、穗粗4.8厘米、禿尖長1.0厘米、穗行數15.8行、行粒數36粒、出籽率87.4%、千粒重327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2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4)、中抗莖腐病(發病率25%)。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60.0)、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66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72%,粗脂肪(干基)含量4.03%,粗淀粉(干基)含量74.16%。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5.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5.85%(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70.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19%(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8.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90%。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紋枯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紋枯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13.品種名稱:濉玉1691
 
      申請者:濉溪縣農業科研試驗站
 
      育種者:濉溪縣農業科研試驗站
 
      品種來源:K25×K74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穗軸紅色,籽粒半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87厘米、穗位103厘米、穗長17.3厘米、穗粗5.0厘米、禿尖長1.1厘米、穗行數17.3行、行粒數33粒、出籽率87.5%、千粒重334克。全生育期99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1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4)、中抗莖腐病(發病率15%)。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66.7)、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34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76%,粗脂肪(干基)含量3.27%,粗淀粉(干基)含量74.07%。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6.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4.11%(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2.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90%(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9.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2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紋枯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紋枯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14.品種名稱:SY1306
 
      申請者:宿州市農業科學院
 
      育種者:宿州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HZ11413×N182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穗軸紅色,籽粒半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85厘米、穗位105厘米、穗長16.9厘米、穗粗4.6厘米、禿尖長0.9厘米、穗行數15.2行、行粒數34粒、出籽率88.7%、千粒重341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1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中抗紋枯病(病指33)、中抗莖腐病(發病率20%)。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0.0)、中抗莖腐病(發病率1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36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83%,粗脂肪(干基)含量3.71%,粗淀粉(干基)含量73.79%。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98.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23.24%(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90.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1.11%(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4.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07%。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
 
      
 
      15.品種名稱:榆單39(試驗名稱:YD39)
 
      申請者:陜西大地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陜西大地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YD106×YD20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緊湊, 穗軸紅色,籽粒半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81厘米、穗位101厘米、穗長17.2厘米、穗粗4.8厘米、禿尖長1.5厘米、穗行數16.2行、行粒數32粒、出籽率87.6%、千粒重313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1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中抗小斑病(病級5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4)、抗莖腐病(發病率10%)。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66.7)、高抗莖腐病(發病率0)。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37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77%,粗脂肪(干基)含量3.37%,粗淀粉(干基)含量74.42%。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2.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9%(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9.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01%(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6.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2.28%。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紋枯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紋枯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16.品種名稱:齊玉108
 
      申請者:安徽華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華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Q3219×Q3014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緊湊,穗軸紅色,籽粒半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54厘米、穗位82厘米、穗18.2長厘米、穗粗4.6厘米、禿尖長0.5厘米、穗行數15.4行、行粒數35粒、出籽率87.4%、千粒重308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2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60)、中抗莖腐病(發病率20%)。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級5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64.4)、抗莖腐病(發病率10%)。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36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97%,粗脂肪(干基)含量3.48%,粗淀粉(干基)含量74.78%。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4.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39%(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1.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23%(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2.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7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紋枯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紋枯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17.品種名稱:魯單5135
 
      申請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
 
      育種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
 
      品種來源:齊13-5×齊2932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穗軸白色,籽粒半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47厘米、穗位89厘米、穗長16.4厘米、穗粗5.1厘米、禿尖長0.7厘米、穗行數15.5行、行粒數32粒、出籽率87.8%、千粒重349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2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高抗南方銹病(病級1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4)、中抗莖腐病(發病率15%)。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中抗紋枯病(病指33.3)、抗莖腐病(發病率10%)。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24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6%,粗脂肪(干基)含量4.17%,粗淀粉(干基)含量72.89%。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6.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3.76%(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9.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3.62%(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6.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9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
 
      
 
      18.品種名稱:金世紀3358
 
      申請者:安徽金世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金世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Q301×Q78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緊湊, 穗軸紅色,籽粒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75厘米、穗位95厘米、穗長16.9厘米、穗粗4.9厘米、禿尖長0.9厘米、穗行數15.1行、行粒數32粒、出籽率87.3%、千粒重340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2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56)、中抗莖腐病(發病率15%)。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級5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66.7)、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26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82%,粗脂肪(干基)含量3.18%,粗淀粉(干基)含量72.77%。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7.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8%(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7.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30%(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0.2千克,較對照增產3.8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紋枯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紋枯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19.品種名稱:DH615
 
      申請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種者: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DH392×DH215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緊湊, 穗軸紅色,籽粒半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59厘米、穗位85厘米、穗長17.9厘米、穗粗4.7厘米、禿尖長1.1厘米、穗行數14.6行、行粒數33粒、出籽率87.6%、千粒重355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2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高抗小斑病(病級1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56)、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6.7)、高感莖腐病(發病率60%)。第三次鑒定中抗莖腐病(發病率1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48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61%,粗脂肪(干基)含量4.16%,粗淀粉(干基)含量72.51%。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89.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20.95%(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1.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3.19%(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1.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3.97%。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紋枯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紋枯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20.品種名稱:先玉046
 
      申請者:鐵嶺先鋒種子研究有限公司
 
      育種者:鐵嶺先鋒種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PHV5Y×PH11VR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緊湊, 穗軸紅色,籽粒硬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92厘米、穗位102厘米、穗長18.7厘米、穗粗4.6厘米、禿尖長1.2厘米、穗行數15.0行、行粒數31粒、出籽率85.0%、千粒重348克。全生育期99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1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感南方銹病(病級7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0)、中抗莖腐病(發病率25%)。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66.7)、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48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48%,粗脂肪(干基)含量3.85%,粗淀粉(干基)含量74.38%。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4.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4.79%(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3.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22%(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5.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51%。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南方銹病、紋枯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南方銹病、紋枯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21.品種名稱:先玉1468
 
      申請者:鐵嶺先鋒種子研究有限公司
 
      育種者:鐵嶺先鋒種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PH1K9P×PH2G79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 穗軸紅色,籽粒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98厘米、穗位107厘米、穗長18.5厘米、穗粗4.7厘米、禿尖長1.2厘米、穗行數15.1行、行粒數32粒、出籽率86.5%、千粒重345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2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感小斑病(病級7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9)、中抗莖腐病(發病率25%)。2016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感南方銹病(病級7級)、中抗紋枯病(病指37.8)、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21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8.74%,粗脂肪(干基)含量3.53%,粗淀粉(干基)含量75.25%。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2.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4.49%(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1.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3.12%(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9.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99%。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小斑病、南方銹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小斑病、南方銹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22.品種名稱:先玉045
 
      申請者:鐵嶺先鋒種子研究有限公司
 
      育種者:鐵嶺先鋒種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PH1DP8×PHRKB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穗軸紅色,籽粒半馬齒型,黃色。2014、2016兩年高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93厘米、穗位106厘米、穗長18.8厘米、穗粗4.7厘米、禿尖長1.5厘米、穗行數15.0行、行粒數33.6粒、出籽率87.4%、千粒重336克。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鄭單958)晚熟1天。2014年安徽農業大學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該品種中抗小斑病(病級5級)、中抗南方銹病(病級5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9)、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級5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66.7)、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22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98%,粗脂肪(干基)含量3.17%,粗淀粉(干基)含量75.05%。
 
      產量表現:2014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1.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32%(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8.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41%(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7.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2.79%。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每畝種植密度45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注意防治紋枯病。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產區推廣種植,紋枯病高發區慎重推廣。
 
      
 
      23.品種名稱:H1520
 
      申請者:中種國際種子有限公司
 
      育種者:中種國際種子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GB341Z×H1799Z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雜交玉米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穗軸紅色,籽粒半馬齒型,黃色。2015、2016兩年低密度組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273厘米、穗位94厘米、穗長19.9厘米、穗粗4.6厘米、禿尖長0.6厘米、穗行數14.1行、行粒數35粒、出籽率88.0%、千粒重354克。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對照品種(隆平206)晚熟1天。抗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鑒定,2015年抗小斑病(病級3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7),高抗莖腐病(發病率5%)。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級5級)、抗南方銹病(病級3級)、中抗紋枯病(病指44.4)、中抗莖腐病(發病率25%)。品質分析: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該品種容重768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8.09%,粗脂肪(干基)含量3.27%,粗淀粉(干基)含量75.2%。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0.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5.2%(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2.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18%(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8.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4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種植密度3800株/畝;科學配方施肥,適時足墑播種確保苗全苗勻苗壯,注意開花期防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初審通過。適宜全省推廣種植。
 
       大豆
 
      1.品種名稱:HD21144
 
      申請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種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周9521/阜9765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結莢習性,紫花、灰茸毛,橢圓形葉片。籽粒橢圓、黃色、褐臍。成熟時全落葉,不裂莢,較抗倒伏。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0.3厘米、底莢高度19.4厘米、有效分枝2.6個、單株莢數39.0個、單株粒數73.9粒、百粒重17.9克。全生育期103天左右,比對照品種(中黃13)遲熟4天。抗性:經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鑒定,2015年對大豆花葉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現抗病(病情指數1)、SC7表現抗病(病情指數3);2016年對SC3表現中感(病情指數38)、SC7表現抗病(病情指數2)。品質: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0.80 %,粗脂肪(干基)20.48%;2016年粗蛋白(干基)39.75%,粗脂肪(干基)22.11%。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2.5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46%(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1.2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53%(不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154.5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16%。
 
      栽培技術要點:1、適于安徽沿淮、淮北大豆產區作中熟夏大豆種植;2、適播期6月15~25日;3、每畝播種量5~6千克,種植密度1.5~1.8萬株/畝;4、播種時施有機底肥,花莢期增施磷肥或葉面肥,保花促莢。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區推廣種植。
 
      
 
      2.品種名稱:阜豆17(試驗名稱:阜1306)
 
      申請人:阜陽市農業科學院
 
      育種人:阜陽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鄭97196/阜02122-5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結莢習性,紫花、灰茸毛,橢圓形葉片。籽粒橢圓、黃色、淺褐臍。成熟時全落葉,不裂莢,抗倒伏。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70.5厘米、底莢高度17.0厘米、有效分枝2.3個、單株莢數35.6個、單株粒數71.3粒、百粒重20.6克。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對照品種(中黃13)遲熟1天。抗性:經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鑒定,2015年對大豆花葉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現抗病(病情指數13)、SC7表現抗病(病情指數8);2016年對SC3表現感病(病情指數63)、SC7表現感病(病情指數56);2017年對SC3表現抗病(病情指數17)、SC7表現抗病(病情指數19);品質: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3.72 %,粗脂肪(干基)18.54%;2016年粗蛋白(干基)43.46%,粗脂肪(干基)19.15%。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4.8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82%(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7.2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30%(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152.30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2.63%。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5月下旬至6月上中句,最遲6月下旬。2、播量(密度):高肥田1.5萬株/畝,中肥田1.6-1.8萬株/畝。3、施肥:肥力差時初花期畝追尿素5-7公斤或復合肥7.5-10公斤。4、灌水:遇旱及時灌溉,花莢期嚴防受旱,遇澇及時排水。5、除草:苗期可化學除草或結合中耕進行除草,封行后拔除大草。6、防治病蟲害:苗期注意防治蚜蟲,花莢期注意防治卷葉螟、斜紋夜蛾、食心蟲、豆莢螟等。建議選用高氯甲維鹽或菊酯類等高效低毒農藥。7、注意事項:田間出現旺長時要注意噴施助壯素等控旺防倒伏。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區推廣種植。
 
      
 
      3.品種名稱:中黃301(試驗名稱:中作X8110)
 
      申請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育種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鄭9525/商豆16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結莢習性,紫花、灰茸毛,橢圓形葉片。籽粒橢圓、黃色、黃臍。成熟時全落葉,不裂莢,較抗倒伏。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64.3厘米、底莢高度16.8厘米、有效分枝1.8個、單株莢數38.5個、單株粒數81.3粒、百粒重16.7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與對照品種(中黃13)相當。抗性:經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鑒定,2015年對大豆花葉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現抗病(病情指數10)、SC7表現抗病(病情指數1);2016年對SC3表現抗病(病情指數8)、SC7表現抗病(病情指數7)。品質: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1.83 %,粗脂肪(干基)20.74%;2016年粗蛋白(干基)40.14%,粗脂肪(干基)20.93%。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6.4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64%(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3.59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1.89%(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161.8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13%。
 
      栽培技術要點:夏大豆中熟品種。適宜播期為6月上中旬,人工點播或機械條播均可,種植密度在每畝1.2~1.5萬株,地肥宜稀;出苗后及時定苗,做到苗勻、苗齊、苗壯;根據土壤肥力施底肥,花莢期如遇干旱澆水可保障豐產目標,及時除草,防治病蟲害;及時收獲。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區推廣種植。
 
      
 
      4.品種名稱:阜豆18(阜豆05-10)
 
      申請人:阜陽市農業科學院
 
      育種人:阜陽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阜97211-97/蒙9793-1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結莢習性,紫花、灰茸毛,橢圓形葉片。籽粒圓、黃色、褐臍。成熟時全落葉,不裂莢,抗倒伏。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71.9厘米、底莢高度19.0厘米、有效分枝1.1個、單株莢數32.5個、單株粒數65.6粒、百粒重21.0克。全生育期105天左右,比對照品種(中黃13)遲熟5天。抗性:經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鑒定,2015年對大豆花葉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現抗病(病情指數3)、SC7表現抗病(病情指數1);2016年對SC3表現抗病(病情指數4)、SC7表現抗病(病情指數5)。品質: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3.41 %,粗脂肪(干基)19.10%;2016年粗蛋白(干基)42.00%,粗脂肪(干基)20.12%。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7.9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0.51%(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3.6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62%(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163.42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05%。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播期為6月上中旬。2、播量(密度):畝留苗1.5萬株。3、施肥:前期畝施復合肥10-15公斤。4、灌水:苗期注意防澇除漬,花莢-鼓粒始期遇旱要及時灌溉。5、除草:2-3片復葉時噴施大豆專用除草劑,或封行人工鋤地1-2遍。6、防治病蟲害:花莢期注意防治卷葉螟、食心蟲等蟲害。7、其它特殊措施:及時間苗、定苗,保證留苗密度。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區推廣種植。
 
      
 
      5.品種名稱:中渦29
 
      申請人:安徽省同豐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人:安徽省同豐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濟93060/嘉豆9號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亞有限結莢習性,白花、灰茸毛,橢圓形葉片。籽粒橢圓、黃色、深褐臍。成熟時全落葉,不裂莢,抗倒伏。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65.5厘米、底莢高度17.8厘米、有效分枝2.7個、單株莢數34.0個、單株粒數71.1粒、百粒重20.1克。全生育期103天左右,比對照品種(中黃13)遲熟3天。抗性:經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鑒定,2015年對大豆花葉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現中感(病情指數44)、SC7表現感病(病情指數59);2016年對SC3表現中抗(病情指數25)、SC7表現中感(病情指數50)。品質: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0.54 %,粗脂肪(干基)19.57%;2016年粗蛋白(干基)39.25%,粗脂肪(干基)20.25%。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4.7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65%(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8.1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1.42%(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158.5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7.66%。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播期:適播期為6月上中旬。2、播量(密度):畝留苗1.5萬株。3、施肥:前期畝施復合肥10-15公斤。4、灌水:苗期注意防澇除漬,花莢-鼓粒始期遇旱要及時灌溉。5、除草:2-3片復葉是噴施大豆專用除草劑,或封行人工鋤地1-2遍。6、防治病蟲害:花莢期注意防治卷葉螟、食心蟲等蟲害。7、其它特殊措施:及時間苗、定苗,保證留苗密度。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區推廣種植。
 
      
 
      6.品種名稱:中黃302(中作X9131)
 
      申請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育種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豫豆22/Ag31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結莢習性,紫花、棕茸毛,橢圓形葉片。籽粒圓、黃色、黃臍。成熟時全落葉,不裂莢,抗倒伏。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68.0厘米、底莢高度18.3厘米、有效分枝2.0個、單株莢數37.4個、單株粒數88.4粒、百粒重16.0克。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對照品種(中黃13)遲熟2天。抗性:經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鑒定,2015年對大豆花葉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現中感(病情指數44)、SC7表現抗病(病情指數6);2016年對SC3表現中感(病情指數50)、SC7表現中感(病情指數50)。品質: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2.76 %,粗脂肪(干基)19.19%;2016年粗蛋白(干基)39.62%,粗脂肪(干基)20.91%。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1.13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78%(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8.61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26%(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153.25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4.06%。
 
      栽培技術要點:夏大豆中熟品種。適宜播期為6月上中旬,人工點播或機械條播均可,種植密度在每畝1.2~1.5萬株,地肥宜稀;出苗后及時定苗,做到苗勻、苗齊、苗壯;根據土壤肥力施底肥,花莢期如遇干旱澆水可保障豐產目標,及時除草,防治病蟲害;及時收獲。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區推廣種植。
 
      
 
      7.品種名稱:皖豆21020(試驗名稱:HG21020)
 
      申請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種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濟4018/蒙9793-1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結莢習性,紫花、灰茸毛,橢圓形葉片。籽粒橢圓、黃色、褐臍。成熟時全落葉,不裂莢,抗倒伏。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69.5厘米、底莢高度19.9厘米、有效分枝1.8個、單株莢數30.1個、單株粒數60.9粒、百粒重21.7克。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對照品種(中黃13)遲熟2天。抗性:經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鑒定,2015年對大豆花葉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現抗病(病情指數2)、SC7表現抗病(病情指數8);2016年對SC3表現抗病(病情指數13)、SC7表現抗病(病情指數13)。品質: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結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3.82 %,粗脂肪(干基)19.28%;2016年粗蛋白(干基)42.76%,粗脂肪(干基)20.22%。
 
      產量表現: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2.5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6.63%(極顯著);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0.58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1.08%(不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155.77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5.71%。
 
      栽培技術要點:1、適于安徽沿淮、淮北大豆產區作中熟夏大豆種植;2、適播期6月15~25日;3、每畝播種量6~7千克,種植密度1.5~1.8萬株/畝;4、播種時施有機底肥,花莢期增施磷肥或葉面肥,保花促莢。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區推廣種植。
 
      棉花
 
      1.品種名稱:短果枝棉2號(試驗名稱:省工棉2號)
 
      申請者:淮北市黃淮海低酚棉開發研究中心
 
      育種者:淮北市黃淮海低酚棉開發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淮86系×淮203-5
 
      特征特性:轉基因夏棉雜交種。株型筒型、緊湊,有限果枝,莖稈茸毛較少,葉片中等偏大、葉色淺綠,鈴大、卵圓形,吐絮較暢、絮色潔白。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107天左右。株高98.9厘米、第一果枝節位為4.9、株果枝數11.5臺、單株結鈴13.1個、單鈴重6.0克、衣分39.95%、籽指11.3克。抗性: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鑒定,2015年抗枯萎病(病指9.7),耐黃萎病(病指27.3);2016年耐枯萎病(病指18.7),感黃萎病(病指45.6)。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纖維長度32.2毫米,斷裂比強度34.5cN/tex,馬克隆值4.6。2016年纖維長度31.4毫米,斷裂35.5cN/tex,馬克隆值5.3。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15年區域試驗畝產皮棉94.04公斤,較參試種平均值增產21.59%(極顯著);2016年平均畝產90.9公斤,較參試種平均值增產17.29%(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皮棉84.2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5月25日至6月10日。2.密度:6000株/畝左右。3.施肥::底肥每畝100-120斤三元素復合肥、尿素10斤、鋅肥1斤,在整地時施下,播種前沒有施底肥的棉田,在棉花苗期補施。7月下旬棉株始花時每畝施尿素50斤;8月中、下旬結合治蟲進行葉面噴施。4.灌水:播種時如土壤墑情不足一定要帶水點播:蕾期及花鈴期干旱要澆水,遇澇要排水5.除草:播種后出苗前噴一次除草劑。6.防治病蟲害:短果枝2號較春棉蟲害大大減輕,但仍需視棉蟲發生動態,及時防治好棉花害蟲,確保實現高產。7.其它特殊措施:一是化調。該品種宜全程化調,前輕后重。二是打頂。7月30日至8月3日根據果枝臺數,株高長勢等進行打頂。8.注意事項:一是忌弱苗、忌過旺苗,適宜直播,忌大苗移栽;二是苗期生長過旺,種植密度過稀,下部易出葉枝、贅芽;三是打頂后的化控不到位,棉花生育類型就不能完全轉換為生殖生長階段,短果枝2號就不能取得高產。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棉花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在安徽省淮河以北棉區推廣種植。
 
      注意事項:短果枝棉2號為轉基因雜交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編號:農基安證字(2013)第147號;獲準在我省黃河流域棉區種植。有效期:2014年4月10日-2019年4月10日。
 
      
 
      2.品種名稱: 皖棉1331S
 
      申請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育種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品種來源: NN1462B/中棉所10號
 
      特征特性:優質短季棉常規種。株型塔型、緊湊,莖稈茸毛較多,葉片中等、葉色淺綠,鈴較大、長圓形,吐絮較暢、絮色潔白。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114天左右。株高88.6厘米、第一果枝節位為6.7、株果枝數9.8臺、單株結鈴13.0個、單鈴重5.7克、衣分38.46%、籽指9.9克。抗性: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鑒定,2015年高抗枯萎病(病指2.7),耐黃萎病(病指32.1);2016年高抗枯萎病(病指2.8),耐黃萎病(病指33.9)。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纖維長度33.1毫米,斷裂比強度34.8cN/tex,馬克隆值3.7。2016年纖維長度31.6毫米,斷裂34.6cN/tex,馬克隆值4.5。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15年區域試驗畝產皮棉81.1公斤,較參試種平均值增產4.86%(極顯著);2016年平均畝產83.4公斤,較參試種平均值增產7.57%(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皮棉76.49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油菜茬5月下旬播種,小麥茬6月初播種。2.密度:每畝4000-5000株。3.施肥:增施有機肥,鉀、磷肥配合施用。4.灌水:干旱時及時澆水。5.除草:及時除草,防止草荒。6.防治病蟲害:綜合防治。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棉花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在安徽省淮河以北棉區推廣種植。
 
      
 
      3.品種名稱:中棉425(試驗名稱:中425)
 
      申請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育種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品種來源:701338/山農SF06
 
      特征特性:轉基因常規夏棉。株型塔型、緊湊,莖稈茸毛較多,葉片中等偏小、葉色淺綠,鈴較大、卵圓形,吐絮暢、絮色潔白。2015年、2016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111天左右。株高81.8厘米、第一果枝節位為5.7、株果枝數9.9臺、單株結鈴12.5個、單鈴重5.6克、衣分38.81%、籽指12克。抗性: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鑒定,2015年高抗枯萎病(病指3.8),感黃萎病(病指37.6);2016年高抗枯萎病(病指0.6),耐黃萎病(病指34.8)。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5年纖維長度31.1毫米,斷裂比強度29.2cN/tex,馬克隆值4.7。2016年纖維長度28.3毫米,斷裂33.5cN/tex,馬克隆值5.4。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15年區域試驗畝產皮棉77.93公斤,較參試種平均值增產0.76%(極顯著);2016年平均畝產83.3公斤,較參試種平均值增產7.45%(極顯著)。2017年生產試驗畝產皮棉78.58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兩熟棉田5月中下旬播種;2.播量(密度):每公頃7.5萬株;3.施肥:底肥每公頃施750kg復合肥,初花期追尿素每公頃施600kg;4.灌水:初花期酌情澆水;5.除草:人工與機械結合除草;6.防治病蟲害:主要防治棉蚜、紅蜘蛛和棉鈴蟲。
 
      專業委員會初審意見:符合安徽省棉花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初審。適宜在安徽省淮河以北棉區推廣種植。
 
      注意事項:中棉425為轉基因雜交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編號:農基安證字(2014)第055號;獲準在我省黃河流域棉區種植。有效期:2015年4月15日-2020年4月15日。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品種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