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17年安徽省小麥初審通過品種的公示
現將2017年安徽省品審會小麥初審通過的品種予以公示。初審意見、各試點試驗數據、匯總結果等詳見安徽農業信息(www.ahny.gov.cn)和安徽種業信息(www.ahseed.com),公示期為30天(自2017年9月7日至2016年10月6日)。公示期內,如有異議,可向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提出書面意見,個人提出的請簽署真實姓名,并注明身份證號碼以及手機號碼、電子郵件等聯系方式;單位提出的需加蓋單位公章,并注明聯系人姓名、手機號碼、電子郵件等。逾期不予受理。
聯系人及聯系方式: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劉玉恒,郵編:230051,郵箱ahpshb@126.com,通訊地址:合肥市包河區廬州大道18號,電話:0551-63436808,傳真:0551-63436866。
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
2017年9月7日
小麥審定品種介紹(公示稿)
1、隆平麥6號(LP06)
申請者:安徽隆平高科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隆平高科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煙361/西農979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期222天與對照皖麥52相當。幼苗半匍匐,長勢壯。越冬期抗寒性較好,春季生長發育和兩極分化較快,抗倒春寒。分蘗力一般,成穗率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松散,莖稈被臘粉,莖稈彈性較好,抗倒性較好。旗葉較長、被卷、上舉,穗層厚,株行間透光性好。落黃及熟相佳。長方型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較飽滿。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6/39萬,穗粒數31/38粒,千粒重43/40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抗/中感赤霉病(嚴重度2.9/3);中抗白粉病(病級3級);感紋枯病 (病指50/42)。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0/796g/L,粗蛋白(干基)14.98/14.90%,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1/30.8%,吸水量57.0/59.2mL/100g,穩定時間17.1/14.3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1.4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8.79%,極顯著,居C組第2位。8點匯總,8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6.0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7.30%,極顯著,居C組第2位。8點匯總,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9.5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5.23%,居半冬性一組第4位。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播量: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6萬-20萬,晚播適當增加播種量。2、科學施肥: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適時追施拔節肥。3、田間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和紋枯病。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柳麥618
申請者:安徽柳豐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育種者:安徽柳豐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周麥16/西農979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2天,熟期與對照皖麥52相當。幼苗半匍匐,長勢壯。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較快。抗倒春寒。分蘗力及成穗率稍低。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較緊湊,莖稈彈性較好,臘粉重。旗葉斜舉,穗層整齊,株行間透光性好,落黃及熟相一般。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籽粒半角質,較飽滿。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3/38萬,穗粒數32/36粒,千粒重44/43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感/中抗赤霉病(嚴重度3.1/2.9);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級3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50)。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2/814g/L,粗蛋白(干基)14.69/13.85%,濕面筋(以14%水分計)30.8/29.6%,吸水量57.6/61.8mL/100g,穩定時間5.5/5.9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1.3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6.85%,極顯著。8點匯總,全部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5.4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2.93%,不顯著。8點匯總,7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0.3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7.19%。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播種: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2、合理密植:每畝適宜基本苗為18萬-20萬,晚播適當加大播量;3、科學施肥: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適時追施拔節肥;4、防治病蟲害: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3、濉1309
申請者:濉溪縣農業科學試驗站
育種者:濉溪縣農業科學試驗站
品種來源:周麥22/煙農19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天,較對照皖麥52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長勢較壯。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較快,抗倒春寒。分蘗力較強,成穗率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半緊湊,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莖稈臘粉重。旗葉斜舉,上擰,稍干尖,穗層厚,熟相較佳。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籽粒角質、較飽滿。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6/41萬,穗粒數32/34粒,千粒重41/40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嚴重度3/3.0);高抗/中抗白粉病(病級1級/3級);中感/感紋枯病(病指22/50)。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2/804g/L,粗蛋白(干基)13.93/13.67%,濕面筋(以14%水分計)30.0/28.8%,吸水量57.0/53.2mL/100g,穩定時間8.0/7.1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5.4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8.60%,極顯著。8點匯總,全部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3.7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6.74%,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9.6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6.35%。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種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6萬-18萬,晚播適當增加播種量。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注意防治赤霉病和紋枯病。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4、安1302
申請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種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泰山241/西農1718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2天,熟期與對照皖麥52相當。幼苗半匍匐,長勢較壯。越冬期抗寒性較好,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較快,較抗春霜凍。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半緊湊,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莖稈臘粉重。旗葉短小、斜上舉,穗子較多、小,熟相佳。長芒、白殼、白粒、穗紡錘型。籽粒角質,較飽滿,商品性好。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51/45萬,穗粒數30/33粒,千粒重39/37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抗/中感赤霉病(嚴重度2.9/3.1);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級3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50)。 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1/817g/L,粗蛋白(干基)13.84/14.16%,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6/31.1%,吸水量59.7/59.1mL/100g,穩定時間17.6/11.9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9.2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7.83%,極顯著。8點匯總,7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7.7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1.67%,不顯著。8點匯總,5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8.7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2.98%。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2、合理密度:畝基本苗16萬-18萬,晚播適當加大播量;3、科學施肥: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適時追施拔節肥;4、田間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5、安1303
申請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種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泰山241/西農1718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2天,熟期與對照皖麥52相當。幼苗半匍匐,長勢一般。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稍慢,抗倒春寒。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松散,莖稈被蠟質,莖稈彈性好,抗倒性好;旗葉上舉,葉片深綠色,穗子較小,結實性好,落黃及熟相較佳。長芒、白殼、白粒、穗紡錘型。籽粒角質,較飽滿。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50/45萬,穗粒數31/33粒,千粒重40/38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抗/中感赤霉病(嚴重度2.9/3.2);中抗白粉病(病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50/42)。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9/792g/L,粗蛋白(干基)14.09/14.04%,濕面筋(以14%水分計)29.7/30.0%,吸水量58.9/57.4mL/100g,穩定時間17.5/8.7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4.4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7.43%,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9.8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2.11%,不顯著。8點匯總,4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4.0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6.09%。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2、合理密度:畝基本苗16萬-20萬,晚播適當加大播量;3、科學施肥: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適時追施拔節肥;4、田間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6、瑞麥618(國瑞0402)
申請者:安徽國瑞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國瑞種業有限公司、安徽天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煙農19/連麥2號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2天,熟期與對照皖麥52相當。幼苗半匍匐,長勢較壯。越冬期抗寒性較好,春季生長發育快,兩極分化較快,較抗倒春寒。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半緊湊,莖稈彈性較好。旗葉斜挺,葉尖卷下披,穗層厚。落黃及熟相一般。長芒、白殼、白粒、紡錘型穗。籽粒半角質,較飽滿。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6/44萬,穗粒數31/34粒,千粒重42/38克。2015年/2016年兩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嚴重度3.1/3.3);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級3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50)。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9/806g/L,粗蛋白(干基)13.55/13.77%,濕面筋(以14%水分計)29.6/28.7%,吸水量59.4/58.4mL/100g,穩定時間11.1/6.8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8.8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5.20%,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6.8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4.5%,不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0.6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5.43%。7點匯總,7點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畝適宜基本苗為16萬-20萬,晚播適當增加播量;增施有機肥,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和白粉病等病害;返青后拔節前,適時化控,預防倒伏。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7、恒麥168
申請者:合肥恒盛品種權代理有限公司
育種者:合肥恒盛品種權代理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內鄉185/周麥9號)/內鄉188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2天,熟期與對照皖麥52相當。幼苗半匍匐,長勢較壯。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較快,抗倒春寒。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松散,莖稈彈性一般。旗葉橫舉,較長,微卷。落黃及熟相佳。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7/44萬,穗粒數29/33粒,千粒重43/39克。2015年/2016年兩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中感赤霉病(嚴重度2.9/3.1);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級3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56/44)。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42/816g/L,粗蛋白(干基)12.71/12.55%,濕面筋(以14%水分計)24.5/25.6%,吸水量56.8/56.3mL/100g,穩定時間8.4/8.1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5.7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3.82%,顯著。8點匯總,7點增產。2015-2016年區域試驗平均度畝產518.6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6.93%,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6.5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7.70%。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播種:10月上中旬為適播期,畝適宜基本苗16萬-18萬,遲播應適當增加播量;2、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3、田間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等病害;返青后拔節前,適時化控,預防倒伏。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8、中渦22
申請者:安徽省同豐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省同豐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西農979/濟麥22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天,較對照皖麥52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葉片深綠色,長勢壯。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較快,抗倒春寒能力稍差。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高81厘米左右,株型松散,莖稈彈性一般,臘粉重。旗葉上舉、短小,穗子較小,穗層厚。落黃及熟相較差。長芒、白殼、白粒、穗紡錘型。籽粒半角質,飽滿度一般。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7.6/42萬,穗粒數27/35粒,千粒重46/42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抗/中感赤霉病(嚴重度2.9/3.2);中抗白粉病(病3級);感紋枯病(病指44/46)。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96/792g/L,粗蛋白(干基)13.74/13.51%,濕面筋(以14%水分計)28.7/28.5%,吸水量56.2/55.0mL/100g,穩定時間1.9/2.6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9.3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3.40%,不顯著。8點匯總,6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9.9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7.19%,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8.6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6.18%。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適宜畝基本苗16萬-18萬,晚播適當加大播量;精細整地,足墑下種,淺播勻播,提高播種質量;注意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及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9、渦麥101(渦麥013001-4)
申請者:安徽省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育種者:安徽省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渦9701/淮核0308
特征特性:半冬偏春性,全生育期224天,與對照皖麥52熟期相當。幼苗半直立,長勢壯。越冬期抗寒性一般,春季生長發育快,較抗倒春寒。分蘗力一般,成穗率中等。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半緊湊,莖稈彈性一般。旗葉斜上舉,莖稈被臘粉。落黃及熟相較佳。長芒、白殼、白粒、穗紡錘型,小穗排列緊密。籽粒半角質,較飽滿。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2/37萬,穗粒數28/34粒,千粒重52/46克。22015年/2016年兩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中感赤霉病(嚴重度32/3.4);中抗白粉病(病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50/52)。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6/800g/L,粗蛋白(干基)14.02/13.07%,濕面筋(以14%水分計)30.4/28.7%,吸水量58.9m/57.7L/100g,穩定時間2.7/4.1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8.1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7.01%,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5.2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8.29%,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8.8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7.04%。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2、合理密度:畝基本苗18萬-20萬,晚播適當加大播量;3、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4、田間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等病害;返青后拔節前,適時化控,預防倒伏。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0、華麥218
申請者:安徽華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華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淮麥20/新麥18
特征特性:半冬性,生育期期222天,熟期與對照皖麥52相當。幼苗半匍匐,長勢較壯。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較快,抗倒春寒。分蘗力一般,成穗率高。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半緊湊,莖稈彈性較好;旗葉斜上舉、微卷,莖稈臘粉重。落黃及熟相一般。長芒、白殼、白粒、穗紡錘型。籽粒粉質,較飽滿。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8/42萬,穗粒數31/33粒,千粒重42/41克。2015年/2016年兩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中感赤霉病(嚴重度3.2/3.3);中抗白粉病(病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48/44)。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2/796g/L,粗蛋白(干基)13.3/13.14%,濕面筋(以14%水分計)25.8/27.2%,吸水量51.5/52.2mL/100g,穩定時間5.6/9.0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1.1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7.58%,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0.5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4.33%,顯著。8點匯總,7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2.9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6.09%。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播量: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適宜畝基本苗16萬-18萬,晚播適當加大播量;2、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3、田間管理:做好赤霉病、紋枯病及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返青后拔節前,適時化控,預防倒伏。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1、淮核12013
申請者:合肥國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江蘇天豐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太谷核不育/276份冬春性品種
特征特性:半冬偏春性,全生育期221天,較對照皖麥52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長勢較壯。越冬期抗寒性較好,春季生長發育和兩極分化快,較抗倒春寒。分蘗力一般,成穗率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松散,莖稈被臘粉,莖稈彈性一般。旗葉卷下披,葉色深綠色,穗層整齊。落黃及熟相中等。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籽粒角質,較飽滿。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8/43萬,穗粒數28/33粒,千粒重48/42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嚴重度3);中抗白粉病(病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48/54)。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8/810g/L,粗蛋白(干基)14.35/14.27%,濕面筋(以14%水分計)30.7/28.7%,吸水量60.2/61.7mL/100g,穩定時間11.6/14.7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4.0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8.80%,極顯著。8點匯總,全部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6.5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7.67%,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8.2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5.36%。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播量: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適宜畝基本苗16萬-18萬,晚播適當加大播量;2、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3、田間管理:做好赤霉病、紋枯病及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返青后拔節前,適時化控,預防倒伏。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2、永民1718(豐麥99)
申請者:郭樹明
育種者:安徽永民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淮麥20/魯麥14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天,較對照皖麥52同期晚熟1天。幼苗匍匐,長勢一般。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稍慢,較抗倒春寒。分蘗力較強,成穗率高。株高91厘米左右,株型緊湊,抗倒能力較好,莖稈被臘粉。旗葉斜舉,葉片深綠色、干尖。穗層較整齊,落黃及熟相較佳。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籽粒角質。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50/42萬,穗粒數28/32粒,千粒重43/41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感赤霉病(嚴重度3.3/3.2);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級3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46/44)。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8/804g/L,粗蛋白(干基)13.49/13.79%,濕面筋(以14%水分計) 28.4/31.3%,吸水量60.9/60.0mL/100g,穩定時間4.1/3.5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8.5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7.70%,極顯。8點匯總,8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9.7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4.17%,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6.5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4.50%。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播量:適宜播種期為10月上中旬;適宜畝基本苗為16萬-18萬;2、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3、田間管理:做好赤霉病、紋枯病及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返青后拔節前,適時化控,預防倒伏。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3、富麥669
申請者:安徽省創富種業公司
育種者:安徽省創富種業公司
品種來源:煙農19/周麥18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天,較對照皖麥52晚熟1天。幼苗匍匐,葉片綠色,較窄,長勢一般。春季生長發育緩慢。越冬期抗寒性好,較抗倒春寒。分蘗力強,成穗率中等。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半緊湊,莖稈彈性一般。旗葉卷下披。落黃及熟相較好。長芒、白殼、白粒、穗紡錘型。籽粒角質,較飽滿。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6/41萬,穗粒數31/34粒,千粒重40/40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感/中抗赤霉病(嚴重度3.1/3.0);中感白粉病(病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52/44)。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9/816g/L,粗蛋白(干基)13.93/14.16%,濕面筋(以14%水分計)28.1/29.8%,吸水量57.5mL/58.7/100g,穩定時間12.3/10.4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8.1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5.16%,顯著。8點匯總,全部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1.0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6.53%,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4.7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4.48%。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播種: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2、合理密植:每畝適宜基本苗為18萬-20萬,晚播適當加大播量;3、科學施肥: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適時追施拔節肥;4、田間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等病害;返青后拔節前,適時化控,預防倒伏。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4、蘇泰麥1號(天潤327)
申請者:宿州天潤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江蘇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鄭麥8329/煙農19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2天與對照皖麥52相當。幼苗半匍匐,長勢較壯。越冬期抗寒性好。分蘗力好,成穗率高。春季生長發育快,兩極分化較快。株高87厘米左右,株型較緊湊,長相清秀,莖稈彈性較好。旗葉近平舉、較長,葉片深綠色,穗層不整齊。落黃及熟相較好。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籽粒半角質,較飽滿。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7/42萬,穗粒數30/33粒,千粒重43/41克。2015年/2016年兩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感/中抗赤霉病(嚴重度3.1/2.8);中感/中抗白粉病(病級5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56/44)。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7/796g/L,粗蛋白(干基)14.42/14.47%,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2/31.7%,吸水量56.5/57.7mL/100g,穩定時間7.6/5.1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1.9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5.92%,極顯著。8點匯總,7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4.8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5.22%,顯著。8點匯總,7點增產1點平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2.8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6.26%。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與密度: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適宜畝基本苗16萬-18萬,晚播適當增加播種量;2、施肥:增施有機肥,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適時追施拔節肥; 3、田間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等病害,返青后拔節前,適時化控,預防倒伏。
審定意見: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5、大地2018(華成2021)
申請者:宿州市天益青種業科學研究所
育種者:濉溪縣五鋪農場
品種來源:{(豐華8829/西農979)}F4/{(皖麥19/陜225)F1 /新9535}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天,較對照皖麥52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葉片淺綠色,長勢較壯。春季生長發育快,兩極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一般。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半緊湊,莖稈彈性一般。旗葉上舉,旗穗同層,落黃及熟相好。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籽粒半角質、飽滿。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6/40萬,穗粒數27/32粒,千粒重50/47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抗/中感赤霉病(嚴重度3/3.2);中抗白粉病(病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50/44)。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2/811g/L,粗蛋白(干基)14.13/13.41%,濕面筋(以14%水分計)30.2/27.6%,吸水量55.7/53.5mL/100g,穩定時間8.7/11.5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1.4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6.28%,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0.9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8.58%,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0.0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7.13%。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播種: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2、合理密植:每畝適宜基本苗為16萬-18萬,晚播適當加大播量;3、科學施肥: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適時追施拔節肥;4、田間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等病害;返青后拔節前,適時化控,預防倒伏。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6、華成2019
申請者:宿州市天益青種業科學研究所
育種者:宿州市天益青種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煙農19/宿266)/(豐華8829/陜160)
特征特性:半冬偏春性,全生育期221天,較對照皖麥52熟1天。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長勢較壯。春季生長發育快,兩極分化較快,較抗春霜凍。分蘗力一般,成穗率高。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緊湊,莖稈較細、彈性好,抗倒伏。旗葉短小、斜上舉,落黃及熟相佳。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籽粒角質,較飽滿。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3萬,穗粒數33粒,千粒重43克。2015年/2016年兩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9 /3.0);中感/中抗白粉病(病級5級/3級);感紋枯病(病指48/46)。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25/813g/L,粗蛋白(干基) 15.11 /14.74%,濕面筋(以14%水分計) 32.9/32.3%,吸水量60.2m /59.4mL/100g,穩定時間6.8/10.8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0.4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6.09%,極顯著。8點匯總,全部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8.7公斤,較對皖麥52增產9.85%,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4.5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6.61%。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播種: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2、合理密植:每畝適宜基本苗為18萬-20萬,晚播適當加大播量;3、科學施肥: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適時追施拔節肥;4、田間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等病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7、皖墾麥0622(鑒0622)
申請者:宿州市農業科學院
育種者:宿州市農業科學院、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連麥2號/汴123(煙農19/tai8802)
特征特性:半冬偏春性,全生育期221天,較對照皖麥52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長勢壯。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較快,較抗倒春寒。分蘗力一般,成穗率高。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半緊湊,莖稈被蠟粉、彈性好,抗倒伏。旗葉上沖、干尖,穗層厚,落黃及熟相佳。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籽粒角質、飽滿。2015/2016年畝穗數平均為47/42萬,穗粒數27/31粒,千粒重47/45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抗/中感赤霉病(嚴重度2.8/3.2);中感白粉病(病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44)。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8/809g/L,粗蛋白(干基)14.33/14.85%,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1/32.9%,吸水量57.1/58.8mL/100g,穩定時間9.2/5.9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4.3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8.38%,極顯著。8點匯總,全部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8.4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7.79%,極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1.9公斤,比對照皖麥52增產4.86%。7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播種: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2、合理密植:每畝適宜基本苗為18萬-20萬,晚播適當加大播量;3、科學施肥: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氮、磷、鉀肥配合,基施追施結合,適時追施拔節肥;4、田間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等病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8、白湖麥5號(皖江麥2號)
申請者:安徽省白湖種子公司
育種者:安徽省白湖種子公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矮敗小麥輪回選擇群體
特征特性:弱春性,全生育期209天,比對照揚麥158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低;穗層整齊,平均株高85厘米,莖稈彈性好。株型半松散,旗葉上舉。紡錘型穗,白殼,長芒,紅粒,籽粒飽滿度中等,半角質。熟相好。2015年/2016年兩年平均有效穗31.2萬/畝,每穗粒數36.8粒,千粒重42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5/2.8),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級3 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46/54)。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80/克/升,粗蛋白含量12.98/12.62%,濕面筋27.9/22.0%,吸水量51.7/53.5mL/100g,面團穩定時間3.8/1.9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30.7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5.22%,不顯著;9個試點7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02.28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8.01%,極顯著;9個試點全部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7.57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5.38%, 5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播期為10月中、下旬;2、播量,適播期畝基本苗15~18萬,遲播適當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塊畝施純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鉀或硫酸鉀6~9kg;氮肥70%為基肥,30%返青或拔節期追施;4、田間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節前進行化學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溝瀝水;及時防治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麥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19、白湖麥6號(皖江麥4號)
申請者:安徽省白湖種子公司
育種者:安徽省白湖種子公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矮敗小麥輪回選擇群體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8天,與對照揚麥158相當。幼苗直立;分蘗力較弱,成穗率較高;穗層整齊,平均株高84.3厘米。株型半松散,旗葉上舉。白殼,長芒,紅粒,紡錘型穗,籽粒較飽滿,半角質。熟相好。2015年/2016年兩年平均有效穗31.8萬/畝,每穗粒數34.4粒,千粒重43.3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抗/中感赤霉病(嚴重度2.6 /3.1),中抗白粉病(病級3級),感/高感紋枯病(病指50 /62)。2015年/2016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90/774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2.12/12.39%,濕面筋(以14水分計)26.4/24.6%,吸水量54/54.7mL/100g,面團穩定時間2.81.6/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42.03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7.99%,極顯著水平;9個試點8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96.46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6.32%,顯著;9個試點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9.4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5.25%,5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播期為10月中、下旬;2、播量,適播期畝基本苗15~18萬,遲播適當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塊畝施純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鉀或硫酸鉀6~9kg;氮肥70%為基肥,30%返青或拔節期追施;4、田間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節前進行化學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溝瀝水;及時防治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麥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0、喜紅1號(越紅2號)
申請者:安徽省廬江縣越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喜多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徐麥27/揚麥158
特征特性:弱春性,全生育期209天,與對照相當。幼苗半匍匐,苗期生長旺盛;分蘗力強,成穗率一般;株高87厘米,株型半松散,莖稈蠟質重。旗葉上舉,穗層較整齊。白殼,長芒,紅粒,紡錘型穗,籽粒飽滿度中等,半硬質。熟相較好。2015年/2016年兩年平均有效穗34.1萬/畝,平均每穗粒數37粒,千粒重39.1克。2015年/2016年兩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9 /2.3),中感白粉病(病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48/50)。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96/773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4.98/ 13.52%,濕面筋 (以14水分計)33.6/26.8%,吸水量53.1/ 53.3ml/100g,面團穩定時間 4.9/3.8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42.22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9.34%,極顯著水平;9個試點全部增產。2015-2016年本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18.15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12.13%,極顯著;9個試點全部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2.84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6.09%,5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播期為10月中、下旬;2、播量,適播期畝基本苗15~20萬,遲播適當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塊畝施純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鉀或硫酸鉀6~9kg;氮肥70%為基肥,30%返青或拔節期追施;4、田間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節前進行化學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溝瀝水;及時防治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麥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1、喜紅3號(越紅3號)
申請者:安徽省廬江縣越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喜多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揚麥11/矮抗58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8天左右,與對照揚麥158相當。幼苗直立,葉色濃綠;分蘗力弱,成穗率高;平均株高87厘米株型緊湊,旗葉上舉,穗層欠整齊。白殼, 長芒,紅粒,紡錘型穗。籽粒較飽滿,半角質。2015年/2016年兩年平均有效穗31萬/畝,每穗粒數39粒,千粒重41克。2015年/2016年兩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3),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級3 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44/48)。2015年/2016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86/764克/升,粗蛋白含量12.7/12.33%,濕面筋(以14水分計)27.1/26.1%,吸水量58.8/59.7mL/100g,面團穩定時間5.2/4.0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49.58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9.84%,極顯著;9個試點全部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07.01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9.28%,極顯著;9個試點全部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1.97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6.21%, 5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播期為10月中、下旬;2、播量,適播期畝基本苗15~20萬,遲播適當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塊畝施純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鉀或硫酸鉀6~9kg;氮肥70%為基肥,30%返青或拔節期追施;4、田間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節前進行化學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溝瀝水;及時防治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麥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赤霉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22、旺嘉麥2號
申請者:安徽全新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全新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鄭麥9023/矮抗58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9天,比對照揚麥158熟期略遲。幼苗直立,葉色濃綠;分蘗力、成穗率一般。平均株高84厘米,株型半松散,莖稈蠟質重;旗葉上舉,穗層較整齊。白殼,長芒,紅粒,長方型穗,籽粒較飽滿,粉質。熟相較好。2015年/2016年兩年平均有效穗32萬/畝,每穗粒數36. 5,千粒重42克。2015年/2016年抗性鑒定: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8 /2.6),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級3 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60/58)。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90/764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3.58/13.58%,濕面筋(以14水分計) 30.2/ 28.7%,吸水量53.8/56.2mL/100g,面團穩定時間3.4/4.2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40.29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7.57%,顯著;9個試點8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86.04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3.52%,不顯著;9個試點7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0.91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6.44%,5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播期為10月25日到11月5日;2、播量,適播期畝基本苗15~20萬,遲播適當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塊畝施純氮14~16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鉀或硫酸鉀6~9kg;氮肥70%為基肥,30%返青或拔節期追施;4、田間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節前進行化學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溝瀝水;及時防治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麥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等病害進行防治。
23、皖紅麥759
申請者:安徽省紅土地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安徽省紅土地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揚麥9號/富麥9606
特征特性:弱春性,全生育期210天,比對照揚麥158熟期遲2-3天。幼苗半匍匐,分蘗力一般,成穗率偏低。平均株高82厘米,株型半緊湊,穗桿蠟質重,旗葉下彎。白殼, 長芒, 紅粒, 紡錘型穗,籽粒較飽滿, 半角質。熟相較好。2015年/2016年兩年平均有效穗31萬/畝,平均每穗粒數36粒,千粒重41克。2015年/2016年兩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6 /2.7),中抗白粉病(病級3 級);感紋枯病(病指54 /50)。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91/782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 13.92/14.00%,濕面筋(以14水分計) 30.7/30.7%,吸水量51.8/54.2ml/100g,面團穩定時間4.8/4.1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27.26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5.64%,不顯著;9個試點7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99.11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7.03%,極顯著;9個試點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6.84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5.43%, 5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播期為10月中、下旬;2、播量,適播期畝基本苗15~18萬,遲播適當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塊畝施純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鉀或硫酸鉀6~9kg;氮肥70%為基肥,30%返青或拔節期追施;4、田間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節前進行化學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溝瀝水;及時防治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麥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等病害進行防治。
24、皖新麥05012
申請者:安徽省新馬橋原種場
育種者:安徽省新馬橋原種場
品種來源:西農979/鄭麥9023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7天,比對照揚麥158熟期相當。幼苗直立,葉窄細,濃綠。分蘗力一般,成穗率偏低。株高85厘米,株型緊湊,旗葉平伸。白殼, 長芒, 長方型穗,籽粒琥珀色, 飽滿度中等,角質。熟相較好。2015年/2016年兩年平均有效穗32.5萬/畝,平均每穗粒數36.8粒,千粒重40.6克。2015年/2016年度兩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4 /2.7),中抗白粉病(病級3 級),感紋枯病(病指52 /50)。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71/744克/升,粗蛋白含量12.99/%,濕面筋(以14水分計)27.3/27.1%,吸水量54/58.8mL/100g,面團穩定時間2.8/3.9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41.44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7.85%,顯著;9個試點全部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88.45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4.17%,不顯著;9個試點8點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9.89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5.70%,5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播期為10月中、下旬;2、播量,適播期畝基本苗15~18萬,遲播適當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塊畝施純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鉀或硫酸鉀6~9kg;氮肥70%為基肥,30%返青或拔節期追施;4、田間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節前進行化學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溝瀝水;及時防治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麥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等病害進行防治。
25、輪選27
申請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種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矮敗小麥/(揚87-158、鄭麥9023)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7天,比對照揚麥158早熟1天。幼苗直立,分蘗力一般,成穗率較低。株高85.5厘米,株型半松散,莖桿蠟質重,旗葉上舉,穗層整齊。白殼,長芒,紅粒,長方形穗,籽粒較飽滿,粉質。熟相好。2015年/2016年兩年平均有效穗32.6萬/畝,平均每穗粒數34.2粒,千粒重43克。2015年/2016年兩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4),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級3 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46/50)。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81/764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4.03/13.57%,濕面筋30.6/%,吸水量54/55.1mL/100g,面團穩定時間3.6/2.6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43.76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8.41%,極顯著;9個試點8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18.58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12.25%,極顯著;9個試點全部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0.66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8.01%, 5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播期為10月中、下旬;2、播量,適播期畝基本苗15~18萬,遲播適當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塊畝施純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鉀或硫酸鉀6~9kg;氮肥70%為基肥,30%返青或拔節期追施;4、田間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節前進行化學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溝瀝水;及時防治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麥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等病害進行防治。
26、華齊麥5號
申請者:劉亮榮
育種者:馬鞍山市科農農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揚麥19/R05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9天,比對照揚麥158遲熟1天。幼苗直立,葉色淡綠。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低。平均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半松散,旗葉上舉,穗層較整齊。白殼,長芒,紅粒,紡錘型穗,籽粒較飽滿,粉質。熟相較好。2015年/2016年兩年畝穗數平均為29.9/32.7萬,穗粒數40.6粒,千粒重37.9克。2015年/2016年兩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3 /2.4),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級3 級/5級),感紋枯病病指(48/52)。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83/759克/升,粗蛋白含量12.95/12.22%,濕面筋28.4/%,吸水量52.0/55.6mL/100g,面團穩定時間3.1/1.7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平均畝產448.68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9.62%,顯著水平;9個試點8點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平均畝產410.53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10.22%,極顯著;9個試點全部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0.86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6.43%,5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播期為10月25至11月5日;2、播量,適播期畝基本苗15~20萬,遲播適當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塊畝施純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鉀或硫酸鉀6~9kg;氮肥70%為基肥,30%返青或拔節期追施;4、田間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節前進行化學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溝瀝水;及時防治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麥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等病害進行防治。
27、揚輻麥7號(揚輻麥1229)
申請者:安徽華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種者: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揚麥11/揚輻麥9311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8天,與對照揚麥158熟期相當。幼苗直立,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一般。平均株高82.9厘米,株型半松散。莖稈蠟質重,旗葉平伸,穗層整齊。白殼,長芒,紅粒,紡錘型穗,籽粒較飽滿,半角質。2015年/2016年兩年平均有效穗32.6萬/畝,每穗粒數35,千粒重42.3克。2015年/2016年兩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抗/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0 /2.2),中抗白粉病(病級3 級),感紋枯病(病指50 /42)。2015年/201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84/770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 13.24/13.93%,濕面筋(以14水分計)26.8/25.7%,吸水量53.1/54.6mL/100g,面團穩定時間2.4/2.4min。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38.71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7.18%,顯著;9個試點全部增產。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12.48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10.61%,極顯著;9個試點全部增產。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0.24Kg,較對照揚麥158增產6.04%,5點匯總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適播期為10月25至11月5日;2、播量,適播期畝基本苗15~20萬,遲播適當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塊畝施純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鉀或硫酸鉀6~9kg;氮肥70%為基肥,30%返青或拔節期追施;4、田間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節前進行化學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溝瀝水;及時防治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符合安徽省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麥區推廣種植,需要注意對等病害進行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