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滇審馬鈴薯2016021號
申請單位:大理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選育單位:大理州農業科學研究所、云南師范大學薯類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鳳薯4號是從國際馬鈴薯中心引進的雜交組合392618.4×391679.12(組合號395002)中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種,春作生育期120天,株形半擴散,生長勢中等,株高
產量表現:省春作區試,2014年區試平均畝產鮮薯1861.6千克,比合作88增產22.84%,增產點率85%;2015年區試平均畝產鮮薯1572.26千克,比合作88增產21.19%,增產點率71.43%。兩年平均畝產鮮薯1716.93千克,比合作88增產22.02%,增產點率78.22%。201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17.28千克,比對照合作88增產405.16千克,增產幅度33%,5個試驗點,3個增產,2個減產,增產點率60%。
抗性鑒定:中抗晚疫病,抗花葉病毒病,高抗青枯病。
品質分析:總淀粉含量15.37%、維生素C含量15.3mg/100g、蛋白質含量2.24%、還原糖含量0.1%、干物質含量22.5%。
品種主要缺陷:無
栽培技術要點:鳳薯4號:適于凈作,小整薯播種,如50克以上種薯則需切塊,每個切塊要保證不少于2個芽,且切口需消毒殺菌。選擇中上等肥力、排灌方便的沙壤土種植。播種時,要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農家爬為主,化肥為輔;要重施基肥;畝施充分腐熟農家肥1500~2000 kg,NPK三元復合肥 (N∶P∶K=15∶15∶15)40kg。封行前,結合中耕除草培土,畝追施高磷鉀含量的三元復合肥15~20kg。大春作畝播種密度為3300~3800株,冬作畝播種密度以3800~4300株為宜。大春作,封行前后或開花期始,選用不同類型的觸殺和內吸性的殺菌劑,交替使用,防治晚疫病2~3次;冬作,晚疫病發生時,采用觸殺型或具有觸殺和內吸的混合殺菌劑及時防治1-2次。植株黃熟、或收獲前,提前一周機械或化學清秧,利于薯塊表皮木栓化,不脫皮。該品種適于云南省高海拔地區大春作和低海拔河谷地區冬區種植。
適宜區域:適合在云南馬鈴薯春作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