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武漢國英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用珞紅3B為輪回親本,與抗褐飛虱材料B5進行雜交和多代回交,再以珞紅3A為母本,多代回交,并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人工抗蟲鑒定,選育聚合了抗褐飛虱基因Bph14和Bph15的水稻秈型三系不育系。2016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16034。
特征特性:屬紅蓮型秈型不育系。株型較緊湊,株高適中,分蘗力中等,繁茂性較好。葉色濃綠,劍葉窄長、挺直,茸毛多。穗型較大,著粒較密,穗頂有少數穎花退化。花藥瘦小、淡黃色,葉鞘、稃尖、柱頭無色。開花習性好,柱頭外露率較高。在武漢種植,株高86厘米,穗長23.5厘米左右,每穗總粒數195粒左右,千粒重24.5克左右。在武漢5月上旬播種,播始歷期74天左右,主莖葉片數平均14.6片。花時較早,柱頭外露率較高。育性穩定,千株群體不育株率100%,套袋自交不育度100%,花粉不育度99.96%,花粉敗育屬圓敗類型,有染敗花粉。
繁殖要點:1、適時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0公斤,大田畝用種量1.0公斤。武漢地區4月25日左右播種,第一、二期父本播種期相差5~6天,母本與第一期父本同時播種。2、合理密植。株行距16.7厘米×16.7厘米,父本與母本兩邊間距分別為16.7厘米和26.7厘米。每穴插1粒谷苗,父母本行比2:10~12。3、加強田間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0公斤,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做到底肥足、適時追肥,中期看苗補肥。一般畝噴施“920”8~12克,抽穗10~15%后連續三天噴施“920”,用量依次為2克、2克(只噴施父本)、4~8克。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粒黑粉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5、嚴格隔離和除雜,確保種子純度。6、適時收獲、晾曬,防止穗萌、倒伏和機械混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