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農種函〔2014〕1035號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于批準農作物品種
豫農416等在我省引種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農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和《安徽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引種審批辦法》的規定,通過引種試驗和專家評審,同意小麥品種豫農416、連麥6號、墾星一號、淮麥32,油菜品種榮華油6號在我省相應生態區引種,其中小麥品種引種期限均為兩年。同意小麥品種明麥1號在我省相應生態區繼續引種。
各地要進一步加強引種管理,按照品種特性,做好良種良法配套指導,確保生產安全。
附件:品種介紹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2014年12月31日
附件
品種介紹
一、小麥
1. 豫農416
選育單位:河南農業大學
原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1
品種(生態)類型:半冬性
引種單位: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2013-2014年參加安徽省引種試驗,半冬性,幼苗半匍匐,葉片深綠色。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稍慢。株高83.6厘米,株型半緊湊;旗葉短小。長芒、白殼、白粒、穗紡錘型。籽粒半角質,飽滿。畝穗數43.4萬,穗粒數35.2粒,千粒重45.5克。全生育期225.8天,較對照皖麥52熟期相當。
產量表現:平均畝產602.0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8.28%,顯著。
抗病鑒定結果:經安徽省主要農作物品種抗性研究與鑒定中心接種抗性鑒定,中抗赤霉病(平均嚴重度3.0),中抗白粉病(3級),中感紋枯病(病指32)。
品質分析結果: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容重791g/L,粗蛋白(干基)13.63%,濕面筋(以14%水分計)28.2%,吸水量57.9mL/100g,穩定時間8.7min,硬度指數63.4。
栽培技術要點:1. 播期:10月7~20日。2. 播量(密度):畝播量7~8kg左右。3. 施肥:一般畝施有機肥3~5立方,純氮14~16kg,五氧化二磷8kg,氧化鉀7~8kg。有機肥和磷、鉀肥全部底施,氮肥60%底施、40%氮肥拔節期追施。4. 灌水:澆好越冬水、拔節孕穗水和灌漿水。5. 除草:冬前12月中旬、翌年起身期,結合麥田主要雜草種類,選擇適宜除草劑噴灑。6. 防治病蟲害:播前搞好地下害蟲防治;高肥田起身期預防紋枯病;揚花期遇雨預防赤霉病;抽穗灌漿期搞好“一噴三防”。7. 其它特殊措施:對于因播量大或播期早的旺長麥田,早春起身期噴灑化控劑(如多效唑)預控制旺長防倒伏;最好采用寬幅條播,以提高播種質量。8. 注意事項:適期收獲,防止穗發芽。
適宜區域:在沿淮淮北地區早中茬口種植。
2. 連麥6號
選育單位:江蘇徐淮地區連云港農業科學研究所
原審定編號:蘇審麥201208
品種(生態)類型:半冬性
引種單位:安徽禾泉種業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2013-2014年參加安徽省引種試驗,半冬性,幼苗匍匐,葉片較窄、深綠色。分蘗力及成穗率中等。春季生長發育快,兩極分化快。株高84.3厘米,株型松散,旗葉近平展。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籽粒角質,飽滿。畝穗數41.5萬,穗粒數36.8粒,千粒重44克。全生育期225.9天,較對照皖麥52同期成熟。
產量表現:平均畝產590.4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5.12%,顯著。
抗病鑒定結果:經安徽省主要農作物品種抗性研究與鑒定中心接種抗性鑒定,中感赤霉病(平均嚴重度3.2),中抗白粉病(3級),中感紋枯病(病指34)。
品質分析結果: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容重777g/L,粗蛋白(干基)14.05%,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1%,吸水量60.3mL/100g,穩定時間8.6min,硬度指數66.7。
栽培技術要點:1. 播期:10月5~20日適期播種。2. 播量(密度):適期早播每畝基本苗12-15萬,稻茬及肥力低的田塊適當增加播量。3. 施肥:畝產500公斤左右的產量,需施純氮18公斤左右,磷、鉀肥各12公斤左右。根據測土配方適量施用磷、鉀肥。全部的磷肥、50-60%的氮肥、50% 鉀肥作基肥,10%的氮肥作壯蘗肥,30-40%的氮肥、50%鉀肥作拔節孕穗肥。田間溝系配套,防止明澇暗漬。4.灌水:肥力水平偏低、稻套麥直播或遲播適當增加。5. 注意事項:適時防治病蟲草害。田間溝系配套,防止明澇暗漬。
適宜區域:在沿淮淮北地區早中茬口種植。
3. 墾星一號
選育單位:蒼山農墾實業公司
原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51號
品種(生態)類型:半冬性
引種單位:安徽雨田農業科技公司
特征特性:2013-2014年參加安徽省引種試驗,半冬性,葉片短擰,葉色綠色,幼苗半匍匐,分蘗勻。春季生長發育略緩,兩極分化快。株高85.2厘米左右,株型松散。旗葉較長、斜挺。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籽粒半角質,飽滿。畝穗數42.9萬,穗粒數35.0粒,千粒重45.6克。全生育期224.6天,較對照皖麥52早熟1天。
產量表現:平均畝產600.0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8.01%,顯著。
抗病鑒定結果:經安徽省主要農作物品種抗性研究與鑒定中心接種抗性鑒定,抗赤霉病(平均嚴重度2),中抗白粉病(3級),中感紋枯病(病指32)。
品質分析結果: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容重776g/L,粗蛋白(干基)14.65%,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6%,吸水量59.8mL/100g,穩定時間1.7min,硬度指數67.3。
栽培技術要點:1. 播期:適宜播期10月1~10日。2. 播量(密度):每畝基本苗15-18萬。3. 施肥:畝施有機肥2000公斤左右,基施尿素10-15公斤,二銨15公斤,氯化鉀10-15公斤作基肥,拔節期追施尿素15-20公斤。4. 灌水:拔節后期到抽穗期遇到干旱天氣,要注意澆水。5. 除草:建議11月中下旬,小麥3葉后,溫度10℃以上晴天除草。6. 防治病蟲害:抽穗后進行“一噴三防”。7. 其它特殊措施:起身期最好噴施助壯素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增強抗倒伏能力。8. 注意事項:群體不宜過大。
適宜區域:在沿淮淮北地區早中茬口種植。
4. 淮麥32
選育單位:江蘇徐州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
原審定編號:蘇審麥201207
品種(生態)類型:半冬性
引種單位:安徽同豐種業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2013-2014年參加安徽省引種試驗,半冬性,幼苗直立,葉色淺綠色。春季生長發育快。株高81.9厘米,株型緊湊。旗葉斜舉,莖稈被蠟質。長芒、白殼、白粒、穗長方型。籽粒半角質、飽滿。畝穗數42.7萬,穗粒數37.8粒,千粒重42.1克。綜合性狀較好。全生育期224.7天,較對照皖麥52熟期相當。
產量表現:平均畝產594.9公斤,較對照皖麥52增產7.00%,顯著。
抗病鑒定結果:經安徽省主要農作物品種抗性研究與鑒定中心接種抗性鑒定,中感赤霉病(平均嚴重度3.1),中抗白粉病(3級),中感紋枯病(病指34)。
品質分析結果: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容重800g/L,粗蛋白(干基)13.15%,濕面筋(以14%水分計)29.0%,吸水量53.8mL/100g,穩定時間6.2min,硬度指數51.5。
栽培技術要點:1. 播種:適宜播期為10月中下旬。2. 栽培:密度:基本苗12—15萬/畝。條播8—9公斤/畝,撒播11-14公斤/畝。3. 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6公斤左右,其中50%作基苗肥,50%作拔節孕穗肥。配合施用磷鉀肥。4. 病蟲草害防治:適時防治病蟲草害。5. 注意事項:田間溝系配套,防止明澇暗漬。
適宜區域:在沿淮淮北地區早中茬口種植。
二、油菜
榮華油6號
選育單位:南通市種子管理站
陜西榮華雜交油菜種子有限公司
原審定編號:蘇審油201104
品種(生態)類型:半冬性
引種單位:安徽喜多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2013-2014年參加安徽省引種試驗,該品種平均株高143.1cm,一次分枝7.6個,單株角果數261.8個,每角粒數19.9粒,千粒重3.7g。平均花期24.1天,比對照長3.1天;全生育期222.1天,比對照(皖油14)短1.7天。
產量表現:平均畝產194.67Kg,較對照皖油14增產10.85%,增產極顯著。折合畝產油量82.38Kg,較對照增產10.07%。
抗病鑒定結果:田間調查菌核病發病率20.5%、病指13.8,均小于對照;經安徽省主要農作物品種抗性研究與鑒定中心接種鑒定人工接種抗菌核病相對抗指為-0.3,抗性評定為中抗。
品質分析結果: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驗,芥酸含量未檢出、硫甙含量29.34µmol/g餅,粗脂肪含量42.32%。
栽培技術要點:1. 播期: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種;直播播期10月1~20日。2. 播量(密度):移栽密度8000株/畝左右;直播密度2~3萬株/畝。3. 施肥:產量目標200公斤,畝施純氮12~15公斤,底肥:臘肥:苔肥比例5:3:2,氮磷鉀2:1:1。4. 灌水:冬前視土壤墑情干旱情況下進行灌溉。5. 除草:直播田在播后即進行封閉除草。苗期(5~6葉)視田間雜草情況進行化學除草。6. 防治病蟲害:初花期前注意預防菌核病。7. 其它特殊措施:榮華油6號產量優勢較強,對硼肥比較敏感,注意底施持力硼或初花期噴施速樂硼。8. 注意事項:移栽田注意密度不能低于6000株/畝;高產情況下(產量目標200公斤以上)注意氮磷鉀配合以提高品種抗逆性能。
適宜區域:適宜在全省油菜主產區種植。
勘誤:《關于批準農作物品種泰農19等在我省引種的通知》(皖農種函〔2014〕607號)引種通知第7頁齊兩優908特征特性更正為“2013年參加安徽省引種試驗,株高126.6厘米,每穗總粒數189.8粒,結實率84.9%,千粒重26.6克。全生育期138.3天,比Ⅱ優838遲熟0.9天。”
抄送:各市、縣(市、區)種子站。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2014年12月31日印發
打字:靳曉林 校對:姚小鳳 共印300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