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生態)類型:中秈兩系雜交稻品種
審定編號:皖稻2014005
申請人: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育種人: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1892S(用培矮64S的變異單株經連續6代系統選育而成)×YR082(來源于南方常規稻粵0821)
主要特征特性:2011年、2012年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117厘米、畝有效穗17萬、每穗總粒數205粒、結實率80%、千粒重23克。全生育期143天左右,比對照品種(Ⅱ優838)晚熟4天。
抗性表現: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1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4.00),抗稻曲病(病指2.32),中抗紋枯病(病指40.90),感白葉枯病(病指58.34);2012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5.25),抗稻曲病(病指2.38),中抗紋枯病(病指40.91),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3.89)。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1年米質達部標3級,2012年米質達部標3級。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11年區域試驗畝產639.44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8.81%(極顯著);2012年區域試驗畝產612.15公斤,較同組平均值增產1.39%。
2013年生產試驗畝產601.00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5.48%。
栽培技術要點:1、該品種生育期較長,適宜冬閑田種植。2、栽植密度每畝1.5萬穴左右為宜。3、注重磷、鉀肥施用,后期增施粒肥,提高充實度。4、抽穗期如遇連續陰雨注意防治稻曲病。
適宜推廣區域:全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