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種 » 省審品種 » 正文

第五屆湖北省農作物品審會第八次會議初審通過品種公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7-02  來源:  瀏覽次數:1232
 

鄂品審辦〔2014〕17號

關于第五屆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八次專業組會議初審通過品種的公示

各有關單位及個人:

  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于2014年6月16-21日召開了第八次專業組會議,初審通過農作物新品種35個,其中水稻12個、玉米3個、馬鈴薯2個、棉花5個、花生2個、西瓜2個、綠豆1個、紅菜薹2個、甘藍1個、蘿卜1個、番茄1個、茄子1個、芋頭1個、荸薺1個。根據《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農業部令2013年第4號)規定,現將初審通過的品種予以公示,公示期為60天(自2014年6月25日至2014年8月24日)。公示期內,如有異議或修改意見,可向湖北省種子管理局品種管理科(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反映,異議人需要用真實姓名,并提供手機號碼、電子郵件等聯系方式;異議單位書面材料需加蓋單位公章。

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

2014年6月26日

 

附件:     
初審通過的新品種審(認)定公告
(征求意見稿)
 
一、水 
1、兩優27
品種來源:湖北荊楚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用“HD9802S”作母本,“R27”作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早稻品種。
品質產量:20112012年參加湖北省早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79.7%,整精米率64.6%,堊白率25%,堊白度3.2%,直鏈淀粉含量20.0%,膠稠度79毫米,長寬比3.3,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4.08公斤,比對照鄂早18增產5.71%。其中:2011年畝產485.06公斤,比鄂早18增產4.88%2012年畝產483.10公斤,比鄂早18增產6.53%
特征特性:屬中熟偏遲秈型早稻品種。株型較緊湊,株高適中,分蘗力中等,莖稈較壯,莖稈基部有部分露節現象。葉色濃綠,劍葉較短、挺直。穗層整齊,穗型較長,著粒均勻,有穗萌現象。谷粒長型,稃尖無色、無芒,后期熟相較好。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21.7萬,株高86.9厘米,穗長20.3厘米,每穗總粒數111.1粒,實粒數94.9粒,結實率85.4%,千粒重25.01。全生育期111.5天,比鄂早180.1天。抗病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6.3,穗瘟損失率最高級9級;白葉枯病7;高感稻瘟稻,感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1、適時稀播,培育壯秧。3月下旬播種,薄膜育秧。秧田畝播種量12.5公斤,大田畝用種量2.0公斤,播種前用咪鮮胺浸種。2、及時移栽,合理密度。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畝插2.5萬穴,保證基本苗不低于10萬。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0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5:1。早施分蘗肥,移栽后3—5天結合化學除草畝施尿素5公斤。淺水分蘗,夠苗曬田,有水孕穗,活水揚花,濕潤灌溉,后期勤灌跑馬水,切忌斷水過早。4、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稻瘟病、紋枯病,注意防治稻曲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5、及時收獲,防止穗萌。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發區作早稻種植。
 
2、兩優3313
品種來源:襄陽市農業科學院用“033S”作母本,“R13”作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中稻品種。
品質產量: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0.4%,整精米率65.3%,堊白粒率30%,堊白度3.5%,直鏈淀粉含量15.7%,膠稠度79毫米,長寬比3.0,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0.38公斤,比對照揚兩優6號增產2.56%。其中:2012年畝產626.60公斤,比揚兩優6號減產0.23%2013年畝產634.16公斤,比揚兩優6號增產5.66%
特征特性:屬遲熟秈型中稻品種。株型較緊湊,植株較高,莖稈較粗,分蘗力中等。葉色濃綠,劍葉寬長、挺直。穗層整齊,穗大粒多,著粒較密。谷粒長型,稃尖無色、無芒。后期熟相較好。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5.9萬,株高127.6厘米,穗長26.0厘米,每穗總粒數181.2粒,實粒數153.9粒,結實率84.9%,千粒重28.20。全生育期136.7天,比揚兩優6號短3.3天。抗病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5.5,穗瘟損失率最高級9級;白葉枯病5;高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鄂北4月上中旬播種,江漢平原及鄂東等地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大田畝用種量1.01.5公斤。秧苗一葉一心至二葉一心時適量噴施多效唑,以培育多蘗壯秧。2、適齡移栽,合理密植。秧齡3035天,不宜過長。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畝插基本苗10萬。3、科學管理肥水。采取前促、中控、后補的施肥原則。底肥以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氮磷鉀比例為1:0.5:0.8,適當增施微肥。移栽后3天內,畝追施尿素7.5-10 公斤、氯化鉀20 公斤。淺水勤灌,適時分次曬田,成熟前一周斷水。4、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稻瘟病和紋枯病,注意防治稻曲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發區作中稻種植。
3、綠稻Q7
品種來源:湖北省種子集團有限公司以黃華占為母本,以“Basmati-Superfine”為父本雜交后,經系譜法選擇育成的常規中稻品種。
品質產量: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79.3%,整精米率60.1%,堊白率26%,堊白度3.0%,直鏈淀粉含量18.1%,膠稠度83毫米,長寬比3.5,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9.73公斤,比對照揚兩優6號增產0.92%。其中:2012年畝產623.30公斤,比揚兩優6號減產0.75%2013年畝產616.16公斤,比揚兩優6號增產2.66%
特征特性:屬遲熟秈型中稻品種。株型較緊湊,植株較高,分蘗力較弱,莖稈較粗。葉色綠,劍葉較寬、長挺。穗層較整齊,穗型較大,著粒均勻,有兩段灌漿現象,苗期和灌漿期不耐低溫。谷粒長型,稃尖無色、有短頂芒。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7.1萬,株高124.3厘米,穗長24.4厘米,每穗總粒數180.9粒,實粒數151.7粒,結實率83.9%,千粒重25.68克。全生育期138.1天,比揚兩優6號短1.9天。抗病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3.5,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白葉枯病5;中感稻瘟稻,中感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鄂北4月上中旬播種,江漢平原及鄂東等地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5公斤。大田移栽畝用種量1.52.0公斤,直播畝用種量2.53.0公斤。2、及時移栽,合理密植。秧齡不超過30天。株行距20.0厘米×23.3厘米或20.0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畝插足6萬基本苗。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112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5:0.75。磷鉀肥作底肥,氮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深水活苗,寸水返青,有水孕穗,活水揚花。畝苗數達30萬左右及時曬田,保持干濕壯籽,后期勤灌跑馬水,成熟時切忌斷水過早。4、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發區作中稻種植。
4、廣兩優1128
品種來源: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廣占63S”作母本,“HR1128”作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中稻品種。
品質產量: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0.4%,整精米率56.8%,堊白粒率48%,堊白度5.5%,直鏈淀粉含量13.8%,膠稠度86毫米,長寬比3.2。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6.78公斤,比對照豐兩優香一號增產7.33%。其中:2012年畝產654.88公斤,比豐兩優香一號增產6.04%;2013年畝產638.68公斤,比豐兩優香一號增產8.69%。
特征特性:屬早熟秈型中稻品種。株型較緊湊,株高適中,分蘗力中等。葉色綠,劍葉較寬、長挺。穗型較大,長穗型,著粒均勻。谷粒長型,稃尖無色,易落粒。后期熟相較好。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7.0萬,株高114.2厘米,穗長25.7厘米,每穗總粒數158.6粒,實粒數137.7粒,結實率86.9%,千粒重30.47克。全生育期126.9天,比豐兩優香一號短1.6天。抗病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4.7,穗瘟損失率最高級7級;白葉枯病5級;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鄂北4月20日左右播種,鄂中、鄂東等地4月底至5月上旬播種。秧田畝播種量6-8公斤。大田畝用種量0.75~1.0公斤。2、及時移栽,合理密植。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株行距20.0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畝插足基本苗6~8萬。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2~14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5:0.7,后期控制氮肥施用。田間水分管理以濕潤管理為主,孕穗到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后期干濕交替,成熟前一周斷水,忌斷水過早。4、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稻瘟病、紋枯病,注意防治稻曲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5、適時收獲,防止落粒。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發區作中稻種植。
5、武香優華占
品種來源:武漢大學用不育系武香A”與恢復系華占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中稻品種。
品質產量: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 80.6 %,整精米率54.5%,堊白粒率45%,堊白度4.9%,直鏈淀粉含量22.5%,膠稠度49毫米,長寬比3.4。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2.71公斤,比對照Q6號增產4.46%。其中:2012年畝產635.74公斤,比Q6號增產4.42%2013年畝產609.68公斤,比Q6號增產4.50%
特征特性:屬中熟秈型中稻品種。株型較松散,株高適中,分蘗力中等,莖稈較細,抗倒性較差。葉色淡綠,劍葉略長、較披。穗層整齊,長穗型,著粒較密,有兩段灌漿現象。谷粒長型,稃尖無色、無芒。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8.4萬,株高118.6厘米,穗長24.6厘米,每穗總粒數169.9粒,每穗實粒數139.3粒,結實率82.0%,千粒重26.52克。全生育期131.3天,比Q6號短2.4天。抗病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3.5,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白葉枯病5級;中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鄂北420日左右播種,鄂中、鄂東等地510日左右播種。播種前用咪鮮胺浸種。大田畝用種量0.75-1.0公斤。秧田畝播種量8公斤。秧苗11心時適量噴施多效唑,以培育多蘗壯秧。2、及時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齡30天左右。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畝插基本苗6-8萬。3、科學肥水管理,防止倒伏。一般畝施純氮10.5公斤,五氧化二磷3.75公斤,氧化鉀7.5公斤。施肥以底肥為主(70%),追肥為輔(30%),早施分蘗肥。底肥注意增施多效唑粉劑促分蘗壯秧。淺水插秧,寸水活蔸返青,薄水促蘗,苗足后及時曬田。拔節時畝施15公斤鉀肥。孕穗到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齊穗后干干濕濕,成熟前一周斷水。4、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和稻飛虱、螟蟲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發區的中低肥力田塊做中稻種植,低湖田和易澇田不宜種植。
6、川優6203
品種來源: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用不育系106A”與恢復系成恢3203”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中稻品種。
品質產量: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79.3%,整精米率53.6%,堊白粒率43%,堊白度3.7%,直鏈淀粉含量14.9%,膠稠度83毫米,長寬比3.9。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3.88公斤,比對照Q6號增產6.33%。其中:2012年畝產641.52公斤,比Q6號增產5.37%2013年畝產626.23公斤,比Q6號增產7.33%
特征特性:屬中熟秈型中稻品種。株型較緊湊,株高適中,分蘗力中等,抗倒性較差。葉色綠,劍葉較寬、略披。穗層整齊,長穗型,著粒較稀。谷粒細長,稃尖無色,有短芒。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7.6萬,株高122.9厘米,穗長26.7厘米,每穗總粒數165.8粒,每穗實粒數140.5粒,結實率84.8%,千粒重28.35克。全生育期131.8天,比Q6號短1.9天。抗病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2.4,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白葉枯病7級;中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鄂北4月中旬播種,鄂中、鄂東等地4月底至5月初播種。大田畝用種量0.8公斤。播種前用咪鮮胺浸種。秧苗21心時適量噴施多效唑,以培育帶蘗壯秧。2、及時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齡3035天。大田株行距13.3厘米×30.0厘米或16.7厘米×26.7厘米,畝插基本苗8萬左右。3、科學肥水管理。該品種對氮肥較敏感,一般畝施純氮8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鉀1214公斤,早施追肥,少施或不施穗肥,后期不宜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以提高抗倒性。畝苗數達到15萬左右分多次曬田,苗好重曬,苗差輕曬,中后期田間干濕交替,成熟時不宜斷水過早4、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中低肥力田塊作中稻種植,低湖田和易澇田不宜種植。
751A/岡恢988
品種來源:中墾錦繡華農武漢科技有限公司、黃岡市農業科學院、湖北農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不育系“51A”與恢復系岡恢988”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晚稻品種。
品質產量: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晚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2.2%,整精米率68.6%,堊白粒率19%,堊白度2.8%,直鏈淀粉含量19.6%,膠稠度50毫米,長寬比3.1,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3.44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4.12%。其中:2012年畝產544.75公斤,比金優207增產1.19%2013年畝產542.12公斤,比金優207增產7.24%
特征特性:屬中熟秈型晚稻品種。株型較緊湊,株高適中,莖稈較粗,分蘗力中等。葉色濃綠,劍葉較長、挺、稍內卷。穗型較大,著粒均勻。谷粒長型,稃尖紫色、無芒。成熟時轉色一般。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9.5萬,株高109.2厘米,穗長24.6厘米,每穗總粒數153.7粒,每穗實粒114.8粒,結實率74.7%,千粒重27.30克。全生育期116.4天,比金優2070.5天。抗病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5.6,穗瘟損失率最高級9級;白葉枯病7級;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1、適時稀播,培育壯秧。62023日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2.5公斤,大田畝用種量1.5公斤。秧苗11心時適量噴施多效唑,以培育帶蘗壯秧。2、及時移栽,合理密植。秧齡不超過30天。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學肥水管理。底肥一般畝施碳銨50公斤,氯化鉀57.5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移栽后57天畝追尿素5公斤,1215天后畝追氯化鉀5公斤。返青后灌淺水促分蘗,畝苗數達到1720萬及時曬田,后期干濕交替,收獲前一周左右斷水。4、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紋枯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發區作晚稻種植。
 
8、湘豐優69
品種來源:武漢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不育系湘豐70A”與恢復系“R69”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晚稻品種。
品質產量:20112012年參加湖北省晚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1.6%,整精米率70.0%,堊白粒率25%,堊白度2.9%,直鏈淀粉含量15.7%,膠稠度60毫米,長寬比3.0,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8.77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5.83%。其中:2011年畝產513.06公斤,比金優207增產8.60%2012年畝產564.48公斤,比金優207增產3.06%
特征特性:屬中熟秈型晚稻品種。株型緊湊,株高適中,莖稈較粗,分蘗力較強。葉色綠,劍葉中長、挺直。穗層整齊,穗型中等,著粒均勻。谷粒長型,稃尖紫色。成熟時轉色較好。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22.2萬,株高102.2厘米,穗長 22.0厘米,每穗總粒數131.2粒,每穗實粒101.2粒,結實率77.1%,千粒重26.63克。全生育期118.4天,比金優2071.2天。抗病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6.0,穗瘟損失率最高級9級;白葉枯病7級;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1、適時早播,培育壯秧。61821日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0公斤,大田畝用種量1.5公斤。播種前用咪鮮胺浸種。秧苗21心時適量噴施多效唑,以培育帶蘗壯秧。2、及時移栽,合理密植。秧齡不超過30天。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或13.3厘米×23.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畝插基本苗1215萬。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2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6:1。移栽后1520天后開始曬田,后期干濕交替,收獲前一周左右斷水,防止早衰。4、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紋枯病、稻曲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發區作晚稻種植。
9、兩優1128
品種來源: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用“1103S”作母本,“Q28”作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晚稻品種。
品質產量: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晚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2.2%,整精米率67.6%,堊白粒率30%,堊白度3.4%,直鏈淀粉含量21.7%,膠稠度50毫米,長寬比3.0,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3.81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5.17%。其中:2012年畝產554.50公斤,比金優207增產1.24%2013年畝產553.11公斤,比金優207增產9.42%
特征特性:屬中熟偏遲秈型晚稻品種。株型適中,莖稈較粗,分蘗力中等。葉色綠,劍葉短寬、挺直。穗層較整齊,穗型較大,著粒較密。谷粒長型,稃尖紫色、無芒。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20.7萬,株高110.6厘米,穗長22.9厘米,每穗總粒數141.6粒,實粒數106.1粒,結實率74.9%,千粒重27.16克。全生育期119.8天,比金優2072.3天。抗病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4.0,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白葉枯病7;中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61820日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2.5公斤,大田畝用種量1.52.0公斤。播種前用咪鮮胺浸種。秧苗21心時適量噴施多效唑,以培育多蘗壯秧。2、及時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齡2530天。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畝插基本苗10萬左右。3、科學管理肥水。該品種對氮肥較敏感,注意配方施肥。一般畝施純氮1013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鉀1214公斤。寸水活蔸、淺水分蘗,畝苗數達到20萬左右時及時曬田,中后期濕潤灌溉,忌斷水過早,確保穗基部谷粒灌漿充實。4、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紋枯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發區作晚稻種植。
 
10、泰豐優398
品種來源: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泰豐A”與恢復系“廣恢398”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晚稻品種。
品質產量: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晚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1.3%,整精米率68.6%,堊白粒率13%,堊白度1.4%,直鏈淀粉含量16.7%,膠稠度58毫米,長寬比3.7,主要理化指標達國標二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2.33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3.91%。其中:2012年畝產540.21公斤,比金優207增產0.34%2013年畝產544.45公斤,比金優207增產7.71%
特征特性:屬早熟秈型晚稻品種。株型適中,植株較矮,分蘗力較強,莖稈較細,抗倒性一般。葉色綠,劍葉較短、挺直。穗層整齊,中等穗型,著粒均勻。谷粒細長型,稃尖無色、無芒。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23.7萬,株高93.7厘米,穗長21.0厘米,每穗總粒數123.7粒,實粒數99.4粒,結實率80.3%,千粒重24.32克。全生育期112.6天,比金優2074.3天。抗病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5.6;穗瘟損失率最高級7級;白葉枯病7級;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1、適時早播,培育壯秧。61820日播種,秧田畝用種量10公斤,大田畝用種量1.01.5公斤。播種前用咪鮮胺浸種。秧苗11心時適量噴施多效唑,以培育帶蘗壯秧。2、及時移栽,合理密植。秧齡一般20-22天,不超過25天。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學施肥,及時曬田。底肥一般畝施碳銨50公斤,氯化鉀7.51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移栽后57天畝施尿素57公斤,移栽后1215天畝施尿素和氯化鉀各78公斤。寸水活蔸,畝苗數達20萬左右及時曬田。中后期濕潤灌溉,成熟期忌斷水過早。4、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紋枯病、稻曲病、白葉枯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宜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發區作晚稻種植。
11、金優957
品種來源:湖北華之夏種子有限責任公司用不育系23A”與恢復系“R957”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晚稻品種。
品質產量:20112012年參加湖北省雙季晚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2.0%,整精米率68.4%,堊白粒率29%,堊白度3.3%,直鏈淀粉含量20.3%,膠稠度50毫米,長寬比3.1,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1.27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6.37%。其中:2011年畝產518.76公斤,比金優207增產9.80%2012年畝產563.78公斤,比金優207增產2.94%
特征特性:屬中熟偏遲秈型晚稻品種。株型較緊湊,莖稈較粗,分蘗力中等。葉色綠,劍葉中長、較寬、挺直。穗層整齊,中等偏大穗,著粒均勻。谷粒長型,稃尖紫色、無芒。后期熟相較好。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20.3萬,株高103.7厘米,穗長24.4厘米,每穗總粒數152.3粒,實粒數111.6粒,結實率73.3%,千粒重27.40克。全生育期118.6天,比金優2071.4天。抗病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5.7,穗瘟損失率最高級9級;白葉枯病7級;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1、適時早播,培育壯秧。61820日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2.5公斤,大田畝用種量1.5公斤。播種前用咪鮮胺浸種。秧苗11心適量噴施多效唑,秧苗11心和31心時各每畝追施尿素5公斤,培育帶蘗壯秧。2、及時移栽,合理密植。秧齡不超過30天。株行距16.7厘米×16.7厘米或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學肥水管理。底肥一般畝施碳酸氫銨50公斤,氯化鉀7.51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移栽后57天畝追施尿素5公斤,1215天畝追施尿素和氯化鉀各7.5公斤。深水返青,淺水分蘗,夠苗曬田,后期濕潤管理,忌斷水過早。4、安全齊穗。確保910日前齊穗,如遇低溫可畝施2“920”預防包頸。5、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稻瘟病、稻粒黑粉病,注意防治紋枯病、白葉枯病、稻曲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發區作晚稻種植。
1251A
品種來源:51A是黃岡市農業科學院用金23A作母本,51B(嘉育948/23B后代的選系)作父本,經連續回交選育而成的水稻三系不育系。
配合力及品質產量:所配組合 51A/岡恢988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晚稻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3.44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4.12%。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2.2%,整精米率68.6%,堊白粒率19%,堊白度2.8%,直鏈淀粉含量21.6%,膠稠度50毫米,長寬比3.1,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
特征特性:屬野敗型早秈不育系,感溫性強。株型較緊湊,分蘗力中等,莖稈較粗。葉色濃綠,劍葉較長、微外卷。穗層整齊,穗型較大,著粒均勻,包頸度適中。谷粒長型、無芒,葉鞘、稃尖、柱頭紫色。柱頭發達,外露率較高。在黃岡種植,株高5860厘米,穗長1820厘米,每穗總粒數120粒左右,千粒重2425克。在黃岡5月上旬至7月上旬播種,播始歷期5154天,主莖葉片數1112葉。花時較早,午前花率較高,1000左右進入盛花,柱頭外露率較高。育性穩定,千株群體不育株率100%,套袋自交不育度100%;花粉不育度99.99%,花粉敗育屬典敗類型。抗性鑒定為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
繁殖要點:1、適時稀播,培育壯秧。秧田與大田比為16,秧田畝播種量15公斤,大田畝用種量母本2.53.5公斤、父本0.250.3公斤, 2、適時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齡13-15天移栽,父母本行比21215。母本株行距13.2厘米×16.5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父本株行距19.8厘米×16.5厘米,每穴插35粒谷苗。3、科學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鉀肥合理搭配施用。寸水返青,露泥分蘗,后期干濕交替,忌斷水過早。4、適時適量噴施“920”,及時趕粉。該不育系對“920”較敏感,抽穗10%時父母本同時畝噴施“920”23克,第二天畝噴施56克,第三天再畝噴施812克。見穗10%后連續79天每天趕粉3次。5、嚴格隔離和除雜,適時收獲。5、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粒黑粉病和稻飛虱、螟蟲等病蟲害。
二、玉 
1HZ11-10
品種來源:華中農業大學和武漢天地人種業有限公司用“A2”作母本,“A393”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玉米品種。
品質產量: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玉米山區組品種區域試驗,品質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容重735/升,粗蛋白(干基)含量10.56%,粗脂肪(干基)含量5.09%,粗淀粉(干基)含量70.79%。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2.31公斤,比對照鄂玉25增產5.31%。其中:2012年畝產697.50公斤,比鄂玉25增產7.50%2013年畝產627.11公斤,比鄂玉25增產2.97%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植株及穂位偏高。幼苗葉鞘紫色,穗上葉68片,雄穗護穎淺紫色,分枝數1218個,花絲淺紫色。果穗筒型,苞葉覆蓋較完整,穗軸紅色,籽粒黃色、馬齒型,部分籽粒有白頂。區域試驗中株高327厘米,穗位高152厘米,空稈率0.9%,穗長17.0厘米,穗粗5.6厘米,禿尖長1.0厘米,穗行數16.7,行粒數34.1,千粒重388.0克,干穗出籽率86.7%,生育期131天。田間大斑病3級,小斑病3級,灰斑病3級,莖腐病病株率0.4%,穗腐病3級,紋枯病9級病株率3.1%。田間倒伏(折)率2.5%,與鄂玉25相當。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合理密植。4月上中旬播種,單作每畝種植3500株左右。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輕施苗肥,重施穗肥,增施微肥。3、加強田間管理。苗期注意蹲苗,及時中耕除草,培土壅蔸,抗旱排澇。4、注意防治紋枯病、穗腐病、莖腐病、黑粉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二高山地區作春玉米種植。
2、鄭單958
品種來源: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用58”作母本,7-2”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玉米品種。
品質產量:20112012年參加湖北省夏玉米品種區域試驗,品質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容重794/升,粗蛋白(干基)含量9.26%,粗脂肪(干基)含量4.50%,粗淀粉(干基)含量72.64%。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5.81公斤,比對照蠡玉16增產12.46%。其中:2011年畝產577.51公斤,比蠡玉16增產14.97%2012年畝產554.10公斤,比蠡玉16增產9.98%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幼苗葉鞘紫色,成株葉片上沖,穗上葉5片左右,雄穗分枝數17個左右,分枝與主軸夾角小,花絲淺綠色。果穗筒型,苞葉覆蓋較完整,穗軸白色,籽粒黃色、半硬粒型。區域試驗中株高233厘米,穗位高98厘米,空稈率1.7%,穗長17.1厘米,穗粗4.8厘米,禿尖長0.7厘米,穗行數14.8,行粒數35.1,千粒重298.8克,干穗出籽率87.9%,生育期98天。田間小斑病3級,莖腐病病株率0.5%,銹病5級,穗腐病3級,紋枯病9級病株率0.6%。田間倒伏(折)率1.6%,輕于蠡玉16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播種,單作每畝種植5000株左右。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注意種肥隔離,看苗追施平衡肥。3、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培土,預防倒伏;遇高溫干旱天氣及時澆灌。4、注意防治銹病、莖腐病、穗腐病、黑粉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地區作夏播種植。
3NKT0624
品種來源: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用“ESL1”作母本,“S499”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甜玉米品種。
品質產量:20112012年參加湖北省鮮食玉米品種區域試驗,品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可溶性總糖含量9.12%。兩年區域試驗商品穗平均畝產794.48公斤,比對照鄂甜玉4號增產18.56%。其中:2011年畝產750.81公斤,比鄂甜玉4號增產18.03%2012年畝產838.14公斤,比鄂甜玉4號增產19.03%。鮮果穗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較優。
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幼苗葉鞘紫色,穗上葉56片,雄穗分枝數1822個,花絲綠色,花藥淺綠色。果穗筒型,苞葉覆蓋較完整,穗軸白色,籽粒黃白相間。區域試驗中株高251厘米,穗位高109厘米,空稈率0.3%,穗長19.4厘米,穗粗4.6厘米,禿尖長1.1厘米,穗行數14.3,行粒數39.7,百粒重32.9克,生育期87天。田間小斑病3級,大斑病3級,褐斑病3級。田間倒伏(折)率0.4%,輕于鄂甜玉4號。
栽培要點:1、隔離種植。選擇土質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塊連片種植,與其它異型玉米品種空間隔離300以上,或抽雄吐絲期間隔20天以上。2、適時播種。育苗移栽或地膜覆蓋栽培3月中旬播種,露地直播4月上旬播種。每畝種植密度30003300株。3、提高播種質量。甜玉米種子干癟,注意精細整地,淺播細土蓋種,有條件的采取育苗移栽。4、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增施鉀肥,輕施苗肥,重施穗肥。5、加強田間管理。苗期注意蹲苗,及時除掉分蘗,中耕除草,培土壅蔸,抗旱排澇;綜合防治紋枯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蟲害。6、適時采收。一般授粉后2022天采收。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地區種植。
 
 
三、馬鈴薯
103HE12-4
品種來源:湖北恩施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用“395049.59”作母本,“393160-4”作父本進行有性雜交,在子代實生系中選擇優良單株育成的馬鈴薯品種。
品質產量:20122013參加湖北省馬鈴薯低山平原組區域試驗,品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干物質含量22.11%,淀粉含量14.69%,還原糖含量0.08%。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49.3公斤,比對照南中552增產21.3%。其中:2012年畝產1871.3公斤,比南中552增產45.9%2013年畝產1827.4公斤,比南中552增產5.3%
特征特性:屬早熟馬鈴薯品種。株型半直立,生長勢強,分枝多,莖綠色下部淺紫色,葉片較小、綠色,花冠白色,開花繁茂,無天然結實。匍匐莖中等長。薯塊短橢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芽眼淺。區域試驗中生育期70天,株高51.1厘米,單株主莖數4.2個,單株結薯數9.2個,平均單薯重53.9克,商品薯率66.5%。田間晚疫病、早疫病中等發生,輕感普通花葉病毒病。
栽培要點:1、輪作換茬,減少土傳病害傳染源。2、選用脫毒種薯,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單作每畝種植4500株左右,套作3000株左右。3、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幼苗出土后及時追施苗肥,適時追施蕾肥。4、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培土,遇雨及時排漬,對旺長植株進行化控。5、及時防治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區種植。
208CA0387
品種來源:華中農業大學從加拿大引進的馬鈴薯地方品種“Pink Fir  Apple”的自然變異株中,經系統選育而成的馬鈴薯品種。
品質產量: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低山平原組馬鈴薯品種區域試驗,品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干物質含量23.43%,淀粉含量16.89%,還原糖含量0.24%。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941.1公斤,比對照南中552增產27.4%。其中:2012年畝產2023.0公斤,比南中552增產56.5%2013年畝產1859.3公斤,比南中552增產7.2%
特征特性:屬早熟馬鈴薯品種。株型直立,生長勢強,分枝較少,莖綠色,葉片深綠色,復葉中等大小,花冠淺紫色,開花繁茂性中等,匍匐莖短。薯型短橢圓形,紅皮黃肉,表皮光滑,芽眼淺,頂芽中深。區域試驗中生育期60天,株高48.1厘米,單株主莖數3.6個,單株結薯數8.2個,平均單薯重71.3克,商品薯率80.8%。田間早疫病、晚疫病、花葉病毒病中等發生,輕感卷葉病毒病。
栽培要點:1、輪作換茬,減少土傳病害傳染源。2、選用脫毒種薯,適時播種。低海拔地區12月至翌年1月播種。播種時宜采用地膜覆蓋,及時破膜放苗。單作每畝45005000株。3、配方施肥。施足底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及時追施苗肥,適時追施蕾肥。4、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培土,遇雨及時排漬。5、及時防治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區種植。
 
四、棉 
1G9338
品種來源:武漢國英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用“A36-4”作母本,“4106”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棉花品種。
品質產量:20112012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4毫米,斷裂比強度32.1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5.4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21.71公斤,比對照鄂雜棉10號增產5.60%。其中:2011年皮棉畝產112.57公斤,比鄂雜棉10號增產2.60%2012年皮棉畝產130.84公斤,比鄂雜棉10號增產8.32%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雜交一代抗蟲棉品種。植株塔型,較高大,稍松散,通透性較好,整齊度一般。莖稈較粗壯,無茸毛。葉片中等大小,葉色綠,苞葉較大。鈴卵圓形,鈴尖突起較弱。區域試驗中株高130.0厘米,果枝18.2臺,單株成鈴數32.8個,單鈴重6.31,大樣衣分40.77%,子指10.9克。生育期124.9天,霜前花率88.3%。抗病蟲性鑒定為耐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合理密植。4月中旬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一般畝栽16001800株。2、科學施肥。施足底肥,配施復合肥、磷肥、鉀肥,并補施硼肥、鋅肥。3、合理化調:遵循前輕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則,避免化控過度。4、加強田間管理。6月中、下旬早施重施花鈴肥,立秋前后打頂,8月中旬后必要時施葉面肥,以防早衰。注意田間清溝排水,防治枯、黃萎病。5、及時防治病蟲害。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象和斜紋夜蛾。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岡06-23
品種來源:黃岡市農業科學院用“A018”作母本,076”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棉花品種。
品質產量:20092010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纖維品質檢驗測試中心測試,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9毫米,斷裂比強度31.3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5.2。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11.54公斤,比對照鄂雜棉10F1增產2.05%,其中:2009年皮棉畝產119.88公斤,比鄂雜棉10F1增產0.32%2010年皮棉畝產103.19公斤,比鄂雜棉10F1增產4.14 %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雜交一代抗蟲棉品種。植株塔型,稍松散,通透性較好。生長勢強,整齊度較好。莖稈較粗壯,無茸毛。葉片較大,葉色深綠,苞葉中等。鈴卵圓型,鈴尖突起明顯,吐絮暢。區域試驗中株高130.1厘米,果枝19.5臺,單株成鈴數29.8個,單鈴重5.99,大樣衣分40.49%,子指10.7克。生育期128.3天,霜前花率80.1%。抗病蟲性鑒定為耐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合理密植。4月上中旬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一般畝栽密度15001700株。2、科學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苗肥,穩施蕾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配施硼肥、鋅肥。總肥量的氮磷鉀比例為1:0.5:13、適時化調。在移栽后用802噴霧,縮短緩苗期,促苗早發;在蕾期和花期對長勢較旺的棉田,分別畝噴縮節胺0.5克和0.81.5克進行調控;在打頂后,畝噴縮節胺34,控制棉花無效生長。4、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起壟培土,遇旱及時灌溉。全生育期搞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適應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3、華棉08-3109
品種來源:華中農業大學由[(鄂棉24×鄂抗蟲棉1號)F1鄂棉24的回交、自交的后代群體,經系譜法選擇育成的常規棉品種。
品質產量:20112012年參加湖北省棉花棉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2毫米,斷裂比強度30.3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4.8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16.50公斤,比對照鄂抗棉13增產12.61%。其中:2011年皮棉畝產102.37公斤,比鄂抗棉13號增產4.80%2012年皮棉畝產130.62公斤,比鄂抗棉13號增產19.60%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常規抗蟲棉品種。植株塔型,較高大,稍松散,通透性較好,生長勢較強,整齊度較好。莖稈粗壯、較硬,有稀茸毛。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色,苞葉較大。鈴卵圓形,鈴尖突起弱,結鈴性較強。區域試驗中株高124.1厘米,果枝數18.6臺,單株成鈴數34.9個,單鈴重5.37,大樣衣分42.08%,子指9.7克。生育期127.5天,霜前花率82.9%。抗病蟲性鑒定為耐枯萎病、耐黃萎病,中抗棉鈴蟲。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合理密植。營養缽育苗移栽4月上中旬播種,地膜覆蓋4月中旬播種,露地直播4月下旬播種。一般畝栽密度22002500株。2、科學施肥。施足底肥,輕施苗肥,早施重施花鈴肥,適當補施蓋頂肥。有機肥、無機肥和微肥配合使用。一般畝施純氮 1518公斤,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鉀15公斤,硼砂0.51公斤。3、適時化調。棉紅鈴蟲2代以前一般不須防治。全生育期搞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蟓、煙飛虱等害蟲。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4、金雜6517F1
品種來源:武漢金豐收種業有限公司用早優6作母本,“517”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棉花品種。
品質產量:20102011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6毫米,斷裂比強度30.2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5.3。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10.06公斤,比對照鄂雜棉10號增產7.80 %。其中:2010年皮棉畝產99.95公斤,比鄂雜棉10號增產7.91%2011年皮棉畝產120.16 公斤,比鄂雜棉10號增產7.69 %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雜交一代棉花品種。植株塔型,稍松散,全生育期生長勢較強,整齊度較好。莖桿無茸毛。葉片中等大小,缺刻深,葉色深綠,苞葉中等大小。花藥白色。鈴卵圓形,鈴尖突起中等,吐絮暢。區域試驗中株高128厘米,果枝數19.1個,單株成鈴數27.4個,單鈴重6.48,大樣衣分40.58%,子指11.8。生育期128.0天,霜前花率77.8%。抗病蟲性鑒定為耐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4月上中旬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一般畝栽密度16001800株。2、科學施肥。施足底肥,輕施苗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輔施微肥,一般畝施純氮18公斤、五氧化二磷8公斤、氧化鉀16公斤。3、合理化控。遵循前輕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則,全程合理化控。4、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起壟培土,及時整枝、打頂、抹贅芽,遇旱及時灌溉,全生育期搞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5CE9
品種來源:中國農業大學和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用“A4119”作母本,“A4101”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棉花品種。
品質產量:20102011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2.3毫米,比強度33.7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4.8。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07.30公斤,比對照鄂雜棉10號增產3.23%。其中:2010年皮棉畝產100.78公斤,比鄂雜棉10號增產4.65%2011年皮棉畝產113.81 公斤,比鄂雜棉10號增產2.00 %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雜交一代棉花品種。植株塔型,稍松散,全生育期生長勢較強,整齊度較好。莖桿有茸毛。葉片較大,缺刻深,葉色深綠,苞葉中等大小。花藥白色。鈴卵圓形,鈴尖突起中等,結鈴性較強,吐絮暢。區域試驗中株高126.7厘米,果枝數18.9個,單株成鈴數29.9個,單鈴重5.74,大樣衣分40.65%,子指10.7。生育期128.1天,霜前花率79.9%。抗病蟲性鑒定為耐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4月上中旬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一般畝栽密度16001800株。2、科學施肥。施足底肥,早施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輔施微肥,一般畝施純氮1518公斤、五氧化二磷68、氧化鉀1520公斤。3、合理化控。遵循前輕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則,在蕾期和花鈴期適時化控。4、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起壟培土,及時整枝、打頂、抹贅芽,遇旱及時灌溉,全生育期搞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五、花 
109-3106
品種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漢中油陽光時代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中花10作母本,中花8作父本雜交,經系譜法選擇育成的花生品種。
品質產量:20112012年參加湖北省花生品區域試驗,品質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測定,粗脂肪含量55.53%,粗蛋白含量26.28%。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27.40公斤,比對照中花4號增產20.64%。其中:2011年畝產莢果321.10公斤,比中花4號增產21.61%2012年畝產莢果333.67公斤,比中花4號增產19.67%
特征特性:屬珍珠豆型花生品種。株高中等,株型直立緊湊,葉色綠。莢果斧頭形、中等偏大,網紋清晰,果殼較薄,種仁橢圓形,種皮粉紅色。區域試驗中主莖高44.5厘米,側枝長47.6厘米,總分枝數8.2個,百果重209.9克,百仁重88.2克,出仁率73.9%,全生育期124.3天,比中花4號短0.2天。抗病性鑒定為高感青枯病。田間表現較抗葉斑病和銹病,抗旱性、抗倒性較強。
栽培要點:1、適宜在中等以上肥力地塊種植。2、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春播4月中下旬播種,每畝0.81.0萬穴;夏播不遲于615日,每畝1.01.1萬穴。雙粒穴播。3、科學施肥。施足底肥,以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氮、磷、鉀肥;適時追肥,視苗情適量追施速效肥。4、加強田間管理。結合中耕除草,及時培土,增厚土層以利下針結果;注意排漬、抗旱,避免大水漫灌。5、注意防治葉斑病、銹病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花生非青枯病區種植。
2、開農58
品種來源:開封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用開農30”作母本,開選01-6”作父本雜交,經系譜法選擇育成的花生品種。
品質產量:20112012年參加湖北省花生品區域試驗,品質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測定,粗脂肪含量54.80%,粗蛋白含量26.48%,油酸與亞油酸比值為20.9。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44.08公斤,比對照中花4號增產26.81%。其中:2011年畝產莢果338.05公斤,比中花4號增產28.03%2012年畝產莢果350.11公斤,比中花4號增產25.59%
特征特性:屬普通型大花生品種。株高中等,株型直立,葉色深綠,橢圓形,莢果普通形,果殼較厚,網紋平滑,果嘴鈍,籽仁橢圓形,種皮粉紅色。區域試驗中主莖高47.3厘米,側枝長52.1厘米,總分枝數6.7個,百果重203.9克,百仁重78.5克,出仁率64.6%,全生育期124.5天,與中花4號相同。抗病性鑒定為高感青枯病。田間表現較抗葉斑病和銹病,抗旱性、抗倒性較強。
栽培要點:1、適宜在中等以上肥力地塊春播種植。2、適時播種,合理密植。4月中下旬播種,每畝0.9萬穴左右,雙粒穴播。3、科學施肥。施足底肥,以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氮、磷、鉀肥;適時追肥,視苗情適量追施速效肥;注意后期噴施葉面肥,提高莢果飽滿度。4、加強田間管理。結合中耕除草,及時培土,增厚土層以利下針結果;注意排漬、抗旱,避免大水漫灌。5、注意防治葉斑病、銹病和真菌性枯萎病。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花生非青枯病區種植。
六、綠 
175-3
品種來源: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中綠5為母本,地方品種竹溪綠豆為父本雜交,經系譜法育成的綠豆品種。
品質產量:20102011年參加湖北省綠豆品種比較試驗,品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干籽粒蛋白質含量21.8%,淀粉含量51.0%,脂肪含量1.76%。兩年多點試驗平均畝94.19公斤,比對照中綠5號增產6.03%。其中:2010年畝產93.78公斤,比中綠5號增產5.94%2011年畝產94.59公斤,比中綠5號增產6.12%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直立生長,有限結莢習性。幼莖紫色,成熟莖綠紫色。單葉披針形,復葉卵圓形。花蕾綠紫色,花瓣黃紫色。豆莢羊角形,成熟莢黑色,莢茸毛密、灰色,結莢集中,不易炸莢,可一次性收獲。籽粒圓柱形,種皮綠色,有光澤,白臍。多點試驗中株高60.7厘米,單株結莢25.0個,豆莢長9.6厘米,單莢粒數10.3粒,百粒重6.05克,春播生育期68天,比中綠5號短5天。田間表現較抗病毒病和葉斑病,抗倒性較好。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以5月中旬至6月上旬播種為宜,條播或點播,地勢低洼和地下水位較高田塊宜起壟栽培,畝播種量1.5公斤左右。2、合理密植。行距50厘米、株距12厘米,畝留苗11.2萬株。3、科學肥水管理。以底肥為主,追肥為輔,花期用0.4%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2次,以防花莢脫落及早衰;苗期注意清溝排漬,花莢期遇干旱及時灌水。4、注意防治枯萎病和地老虎、蚜蟲、紅蜘蛛、豆莢螟等病蟲害。5、適時采收。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綠豆產區種植。
七、西 
1、春秋花王
品種來源: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用“W2-203”作母本,“W2-25-6”作父本配組育成的西瓜品種。
品質產量:20102012年參加湖北省西瓜品種區域試驗,中心糖含量11.32%,比對照鄂西瓜133.00%;邊糖含量8.56%,比鄂西瓜133.28%。籽粒及粗纖維較少。三年區域試驗商品果平均畝產2228.35公斤,比鄂西瓜13增產10.80%。其中:2010年畝產2628.16公斤,比鄂西瓜13增產14.64%2011年畝產1599.64公斤,比鄂西瓜13增產0.58%2012年畝產2457.24公斤,比鄂西瓜13增產14.26%
特征特性:屬早中熟有籽西瓜品種。羽狀裂葉,葉色綠。第一雌花著生于第67節,雌花間隔46節,部分植株兩節連生雌花。雌雄同株異花,個別植株有兩性花現象。果實圓形,果皮綠色,覆1416條深綠條帶。紅瓤,籽粒麻色。區域試驗中全生育期101.4天,雌花開放到果實成熟31.4天,坐果節位17.0節,坐果率108.3%,單果重3.28公斤,果皮厚1.02厘米,果實可食率61.42%。耐濕性、耐旱性較強,對炭疽病、病毒病、蔓枯病、枯萎病的抗(耐)性與鄂西瓜13相當。
栽培要點:1、忌重茬。旱地要求間隔57年,水田要求間隔34年。2、育苗移栽。地膜栽培于3月中下旬播種,小拱棚雙覆蓋栽培于2月下旬至3月初播種。營養缽育苗,三葉一心移栽,一般畝栽600700株。3、加強田間管理。自根栽培采用三蔓整枝,每株留1果;嫁接栽培采用四蔓整枝,每株留2果,禁留根瓜。坐果期間如遇低溫陰雨天氣,及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注意疏果,及早摘除擦傷果、畸形果和病蟲果。4、科學肥水管理。底肥以有機肥為主、多元復合肥為輔,控制氮肥用量;追肥以多元復合肥為主。膨瓜期注意水肥均衡供應,忌干旱缺水和大水漫灌,以防出現畸形果、裂果和空心果。5、注意防治病蟲害,并適時采收。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西瓜產區種植。
2、荊雜20
品種來源:荊州農業科學院用“87005”作母本,“2084”作父本配組育成的西瓜品種。
品質產量:20112012年參加湖北省西瓜品種區域試驗,中心糖含量11.54%,比對照鄂西瓜133.31%;邊糖含量8.79%,比鄂西瓜133.72%。籽粒較少,粗纖維中等。兩年區域試驗商品果平均畝產2273.92公斤,比鄂西瓜13增產21.57%。其中:2011年畝產1809.01公斤,比鄂西瓜13增產13.74%2012年畝產2738.83公斤,比鄂西瓜13增產27.36%
特征特性:屬中熟有籽西瓜品種。植株生長勢較強,分枝性較強。葉片深綠,缺刻深。第一雌花著生于第89節,雌花間隔56節。果實圓形,果形指數1.1左右,果皮翠綠色,覆1619條深綠細條帶。紅瓤,籽粒棕麻色。區域試驗中全生育期105.2天,雌花開放到果實成熟32.4天,坐果節位19.8節,坐果率115.0%,單果重3.51公斤,果皮厚0.95厘米,果實可食率62.36%。耐濕性、耐旱性較強,對炭疽病、病毒病、蔓枯病、枯萎病的抗(耐)性與鄂西瓜13相當。
栽培要點:1、忌重茬。旱地要求間隔57年,水田要求間隔34年。2、育苗移栽。地膜栽培于3月下旬至4月初播種。營養缽育苗,二葉一心移栽,一般畝栽600株。3、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整枝壓蔓,雙蔓整枝。每株留1果,禁留根瓜。坐果期間如遇低溫陰雨天氣,及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注意疏果,及早摘除擦傷果、畸形果和病蟲果。4、科學肥水管理。底肥以有機肥為主,輔以多元復合肥,控施氮肥;追肥以多元復合肥為主。膨瓜期注意水肥均衡供應,忌偏施氮肥和大水漫灌,以防出現畸形果、裂果和空心果。5、注意防治病蟲害,并適時采收。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西瓜產區種植。
八、紅菜薹
1、獅紅50
品種來源:華中農業大學用細胞質雄性不育系“Eru-5A”為母本,自交不親和系“36-1為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紅菜薹品種。
品質產量:經測定,可溶性糖含量2.1%左右,維生素C含量271毫克/千克左右。20102013年在武漢、宜昌、鄂州等地試驗、試種,一般畝產15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屬早熟紅菜薹品種,武漢地區從播種到始收50天左右。株高5055厘米,開展度60厘米左右。外葉圓形,葉緣無缺刻,蓮座葉心形,基生蓮座葉78片葉時抽薹,薹葉較小。薹紫紅色、無蠟粉,色澤鮮艷,薹粗1.4厘米左右,菜薹長40厘米左右,單薹重40克左右,側薹56根。生育前期遇高溫時,少數主薹微苦。
栽培要點:1、培育壯苗,合理定植。8月下旬播種,不宜早播。出苗后追肥12次,遇高溫及時蓋遮陽網。苗齡1518天為宜,畝栽植3700株左右。2、科學肥水管理。底肥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l000公斤或復合肥50公斤。依據長勢及時追肥,一般定植成活一周后追肥一次,封行前追肥23次,此后每采收23次追肥一次。3、注意防治軟腐病、霜霉病、黑斑病及蚜蟲、黃曲跳甲、菜螟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種植。
2、獅紅75
品種來源:華中農業大學用細胞質雄性不育系“Eru-3A”為母本,自交不親和系“36-1為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紅菜薹品種。
品質產量:經測定,可溶性糖含量2%左右,維生素C含量321毫克/千克左右。20102013年在武漢、宜昌、鄂州等地試驗、試種,一般畝產2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屬中熟紅菜薹品種,武漢地區從播種到始收75天左右。植株生長勢中等,株高55厘米左右,開展度6570厘米。外葉圓形、有缺刻,蓮座葉心形,基生蓮座葉710片葉時抽薹,薹葉尖圓。薹紫紅色,無蠟粉,薹1.6厘米左右,薹長30厘米左右,單薹重4050克,側薹68根。對黑腐病抗(耐)性較弱。
栽培要點:1、培育壯苗,合理定植。8月下旬播種,不宜早播。出苗后追肥12次,遇高溫及時蓋遮陽網。苗齡2530天為宜,畝栽植3000株左右。2、科學肥水管理。底肥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l000公斤或復合肥50公斤。依據長勢及時追肥,一般定植成活一周后追肥一次,封行前追肥23次,此后每采收23次追肥一次。3、注意防治黑腐病、霜霉病、黑斑病及蚜蟲、黃曲跳甲、菜螟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種植。
九、甘 
1、華甘3
品種來源:華中農業大學用“N7-5-3-1-3-3”作母本,“66-2-1-1-3”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甘藍品種。
品質產量:品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00%,維生素C含量249.1毫克/千克。20102013年在武漢、長陽等地試驗、試種,一般畝產43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屬早熟品種,武漢地區從定植到成熟5560天。田間生長勢較強,株高30厘米左右,植株開展度6070厘米,外葉1214片,有少量蠟粉。球色深綠,高扁圓形,球形指數0.7左右,結球較緊實,較耐裂球,單球重1.5公斤左右。對病毒病、霜霉病的抗(耐)性較好。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平原地區秋季栽培7月中旬播種;高山地區栽培46月播種。78片葉定植,畝定植30003500株。2、科學肥水管理。底肥一般畝施腐熟農家肥30004000公斤、復合肥50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鉀肥15公斤;追肥忌偏施氮肥。中后期注意控制田間水分,以防裂球。3、注意防治黑腐病、病毒病、霜霉病和菜青蟲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平原及高山地區種植。
 
十、蘿 
1、雪單3
品種來源: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用“ED0108A”作母本,“ED3128”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蘿卜品種。
品質產量:品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87%,維生素C含量116.2毫克/千克,蛋白質含量0.94%20112013年在武漢、恩施、宜昌、荊州等地試驗、試種,一般畝產4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屬早熟蘿卜品種。平原地區春季栽培,從播種至采收60天左右;高山夏季栽培,從播種至采收65天左右。植株生長勢較強,株高45厘米左右,開展度35厘米左右。裂葉,小葉12對,葉簇平展,葉色深綠,成熟時葉片數20片左右。肉質根長圓柱形,單根重1公斤左右,白皮白肉,表皮較光滑,水分含量較高。較耐抽薹。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平原地區春季覆膜栽培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播種,每畝5000株左右;高山地區露地栽培在5月下旬至8月中旬播種,每畝8000株左右。2、科學施肥。底肥一般畝施腐熟農家肥2000公斤、復合肥50公斤和硼肥1公斤,苗期酌施速效肥。3、注意防治病毒病、黑腐病、霜霉病、菜青蟲、菜螟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平原及高山地區種植。
十一、番 
1、華番12
品種來源:華中農業大學用“JZF3-2-3-4-5”作母本,“701226”作父本配組育成雜交番茄品種。
品質產量:品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番茄果實可滴定酸含量0.3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88%,維生素C含量111.4毫克/千克。20122013年在武漢、隨州等地試驗、試種,一般畝產45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屬中熟品種,無限生長型。植株蔓生,生長勢較強。羽狀復葉,葉色深綠。第一花序節位810節,花序間隔節位23節,平均每花序花數8個,連續結果能力強。果皮紅色,果實扁圓形,無綠果肩,果頂圓平,果肩微凹,果面光滑,有微棱,單果重200230克。對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青枯病、枯萎病的抗(耐)性較強。
栽培要點:1、培育壯苗,合理密植。春季栽培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播種,2月中下旬~3月中下旬定植;秋季栽培采取蔭障育苗,7月上中旬播種,8月中下旬定植。畝定植20002200株。2、科學肥水管理。施足底肥,苗期適當控制氮肥用量,以防徒長;第一苔坐果后及時增施磷、鉀肥。3、整枝搭架。單桿整枝,摘除全部側枝,最后一穗花序頂部留2片葉打頂,及時抹芽;春季栽培一般每株留57苔果,秋季栽培每株留35苔果,每苔留45個果。4、注意防治病蟲害,適時采收。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平原地區春、秋兩季種植。
十二、茄 
1、春曉
品種來源: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武漢漢龍種苗有限責任公司用“3作母本,“30莊新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茄子品種。
品質產量:品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干物質含量8.45%,可溶性糖含量2.67%,蛋白質含量1.05%20092013年在武漢、黃岡、仙桃等地試驗、試種,一般春季地膜覆蓋栽培畝產4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屬早熟品種。植株半直立,株型較緊湊,生長勢及分枝性較強。株高85厘米左右,株幅90×80厘米左右。葉色深綠。門花節位第910節,花淺紫色,花柄、萼片紫色,無刺,花簇生率50%,連續結果能力較強。商品茄長條形,萼片下紫紅色,果頂部鈍尖,果皮黑紫色有光澤,果肉白綠色,果實縱莖3035厘米、橫徑3.5厘米左右,單果重150克左右。
栽培要點:1、適時育苗,合理密植。一般11月至翌年1月播種,營養缽育苗;3月底至4月初定植。深溝高畦栽培,畝定植18002000株。2、合理施肥。底肥一般畝施餅肥300公斤、三元復合肥50公斤;追肥前期以尿素為主,后期以復合肥為主。3、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整枝打杈,開花結果期植株保持二叉分枝,摘除多余側枝、老葉、病葉;注意疏花疏果。4、注意防治猝倒病、綿疫病、青枯病和蚜蟲、煙粉虱、茶黃螨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種植。
 
十三、芋 
1、武芋3
品種來源: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用井岡山芋頭變異株經系統選擇育成的芋頭品種。
品質產量:品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干物質含量21.08%,蛋白質含量1.16%,淀粉含量13.84%20092013年在武漢、天門等地試驗、試種,一般畝產18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屬晚熟紅芽多子芋品種。株高120厘米左右,生長勢較強。葉片長55厘米左右、寬40厘米左右,葉柄烏綠色,葉片綠色。芋芽淡紅色,芋肉白色,子孫芋卵圓形,芋形整齊,棕毛少。單株母芋1個,子芋7個左右,子芋平均重80克左右,孫芋8~10個,孫芋平均重38克左右,單株子孫芋重900克左右。耐旱性較強。
栽培要點:1、忌連作。輪作年限23年以上。2、適時播種,合理密植。2月下旬~3月上旬播種,小拱棚或大棚設施育苗。3月下旬~4月上中旬定植。起壟栽培,每畝栽植25003000株。2、科學肥水管理。底肥一般畝施腐熟的農家肥20002500公斤、過磷酸鈣2030公斤、復合肥50公斤;一般追肥2次,結合中耕培土進行。生育期間保持土壤濕潤,采收前20天停止灌水。3、綜合防治芋軟腐病、芋疫病、污斑病和斜紋夜蛾、朱砂葉螨等病蟲害。4、適時采收。1112月上中旬采收老熟芋。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種植。
十四、荸 
10705
品種來源: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用臺灣荸薺自然結實后代選擇優良單株擴繁育成的荸薺品種。
品質產量:品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干物質含量17.92%,可溶性糖含量6.22%,淀粉含量9.97%20112013年在武漢、團風、沙洋等地試驗、試種,一般畝產18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株高110厘米左右,莖粗0.6厘米左右,葉狀莖深綠色,分蘗力中等。球莖皮紅褐色,臍部平,果肉厚,縱切面橢圓形,縱徑2.5厘米左右,橫徑4.5厘米左右,單個球莖重32克左右。球莖生食口感脆甜,臍部較耐開裂。
栽培要點:1、兩段育苗。3月下旬~4月下旬旱地育苗,播種時將薺芽朝上,間隔5厘米排碼于苗床上,并覆蓋細土,厚度以露出頂芽為宜。5月中下旬從旱地苗床拔取秧苗栽插于水田進行水田育秧。2、適時移栽。7月中旬定植,一般畝栽插2000叢左右,每叢5根葉狀莖。3、科學肥水管理。底肥一般畝施腐熟農家肥3000公斤、尿素1520公斤,追肥以速效肥為主。定植至分蘗期田間保持水深23厘米;球莖膨大期水深56厘米;球莖成熟后及時排水,保持田間濕潤。4、注意防治荸薺稈枯病、白禾螟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種植。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品種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