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農作物品種
一、小麥(4個)
1.魯原502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48號。
育種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原子能農業應用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9940168為母本,濟麥19為父本雜交,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偏冬性,幼苗半直立。株型稍松散,較抗倒伏,熟相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243天,比濟麥22早熟近1天;株高76.0厘米,畝最大分蘗113.1萬,畝有效穗40.6萬,分蘗成穗率35.9%;穗型長方,穗粒數38.6粒,千粒重43.8克,容重769.8克/升;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度中等、硬質。201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抗病鑒定結果:慢條銹病,中抗紋枯病,高感葉銹病、白粉病。抗寒性中等。2010年、2011年區域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測試結果平均:籽粒蛋白質含量13.1%,濕面筋36.2%,沉淀值28.0 ml,吸水率66.0ml/100g,穩定時間2.6min,面粉白度74.6。
產量表現:在2009~2011年山東省小麥品種高肥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575.34公斤,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4.99%;2011~2012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4.85公斤,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2.68%。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1~10日,每畝基本苗13~18萬。注意防治葉銹病和白粉病,預防赤霉病。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高肥水地塊種植利用。
2.菏麥18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49號。
育種者:山東省菏澤市科源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896063為母本,濟寧13為父本雜交,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株型半緊湊,較抗倒伏,熟相中等。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243天,與濟麥22相當;株高73.5厘米,畝最大分蘗94.2萬,畝有效穗35.6萬,分蘗成穗率37.8%;穗型長方,穗粒數39.1粒,千粒重46.5克,容重785.0克/升;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度中等、硬質。201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抗病鑒定結果:中感白粉病,中抗紋枯病,高感葉銹病。抗寒性較差。2010年、2011年區域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測試結果平均:籽粒蛋白質含量13.4%,濕面筋32.9%,沉淀值24.8 ml,吸水率62.8ml/100g,穩定時間1.8min,面粉白度74.8。
產量表現:在2009~2011年山東省小麥品種高肥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574.83公斤,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5.26%; 2011~2012年山東省南片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6.02公斤,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5.01%。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5~15日,每畝基本苗20萬左右。注意防治葉銹病,預防赤霉病。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菏澤、臨沂和棗莊三市高肥水地塊種植利用。
3. 泰山27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50號。
育種者: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泰山651為母本,藏選1號為父本雜交,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偏冬性,幼苗匍匐。株型緊湊,較抗倒伏,熟相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242天,比濟麥22晚熟1天;株高80.2厘米,畝最大分蘗101.2萬,有效穗34.2萬,分蘗成穗率33.8%;穗型長方,穗粒數39.8粒,千粒重41.5克,容重801.7克/升;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硬質。201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抗病鑒定結果:慢條銹病,高抗白粉病,中抗紋枯病,高感葉銹病。抗寒性較差。2009年、2010年區域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測試結果平均:籽粒蛋白質含量14.1%,濕面筋35.2%,沉淀值54.8ml、吸水率63.4ml/100g,穩定時間8.0min,面粉白度77.3,主要品質指標達到強筋品種標準。
產量表現:在2008~2010年山東省小麥品種高肥組區域試驗中,2008~2009年平均畝產542.83公斤,比對照品種濟麥19減產0.55%;2009~2010年平均畝產524.10公斤,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3.22%;2011~2012年山東省南片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9.05公斤,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3.67%。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1~10日,每畝基本苗16~18萬。注意防治葉銹病,預防赤霉病。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在菏澤、臨沂和棗莊三市的高肥水地塊作為強筋類型品種種植利用。
4. 墾星一號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51號。
育種者:蒼山農墾實業總公司。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CN01-3為母本,煙農19為父本雜交,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株型半緊湊,較抗倒伏,熟相好。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237天,比魯麥21號早熟近1天;株高67.2厘米,畝最大分蘗82.2萬,有效穗34.0萬,分蘗成穗率41.9%;穗型長方,穗粒數37.4粒,千粒重39.1克,容重786.9克/升;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較飽滿、硬質。201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抗病鑒定結果:慢條銹病,中抗紋枯病,高感葉銹病、白粉病。抗寒性中等。2010年、2011年區域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測試結果平均:籽粒蛋白質含量13.2%,濕面筋35.3%,沉淀值28.6ml,吸水率60.6ml/100g,穩定時間2.6 min,面粉白度75.3。青島農業大學抗旱性鑒定結果:抗旱性中等。
產量表現:在2009~2011年山東省小麥品種旱地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420.99公斤,比對照品種魯麥21號增產5.51%; 2010~2011年旱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7.73公斤,比對照品種魯麥21號增產6.5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1~10日,每畝基本苗15-18萬。注意防治葉銹病和白粉病,預防赤霉病。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旱田。
審定意見:在全省旱肥地塊種植利用。
附件2
山東省第四十六批農作物審定品種介紹
——非主要農作物品種
一、蘋果(5個)
1.煙富10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52號。
育種者:煙臺市果樹工作站。
品種來源:芽變選種,2000年從煙富3果園中選出。
特征特性:晚熟品種。果實長圓形,果形指數0.9;平均單果重326克,比對照品種煙富3高7.9%;果面著濃紅色,片紅,全紅果比例81%以上;果肉淡黃色,肉質細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3%,硬度9.2公斤/厘米2。果實發育期180天左右,在煙臺地區10月下旬成熟。
產量表現:定植后3~4年結果,第6年平均畝產4158.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喬砧一般為3~4米×4~5米;采用紡錘形樹形;選用嘎啦、元帥系、千秋等為授粉品種;花果及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富士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蘋果產區種植利用。
2.金都紅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53號。
育種者:招遠市果業總站。
品種來源:芽變選種,2004年從皇家嘎啦中選出。
特征特性:中熟品種。果實近圓形或卵圓形,果形指數0.86;平均單果重199.0克,果個整齊;果面著鮮紅至濃紅色,著色指數80%以上,全紅果率68.2%;果肉淡黃色,肉質細脆,甜酸適口,香味較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3%,較對照品種皇家嘎啦高近1個百分點,硬度7.3公斤/厘米2。果實發育期120天左右,在煙臺地區8月下旬成熟。
產量表現:定植后第5年平均畝產1268.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喬砧一般為3米×4~5米;采用紡錘形或小冠疏層形樹形;選用富士等為授粉品種;花果及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嘎啦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蘋果產區種植利用。
3.龍富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54號。
育種者:山東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芽變選種,1996年從長富2中選出的緊湊型芽變。
特征特性:晚熟品種。果實近圓形,果形指數0.87;平均單果重222.3克;果面光潔,片紅,著色速度比長富2快3~5天;果肉白色,肉質細嫩,香味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1%,可滴定酸含量0.39%,硬度9.2公斤/厘米2,優質果率達90%以上。果實發育期175天左右,在煙臺地區10月中下旬成熟。
產量表現:高接樹盛果期平均株產98.1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喬砧一般為2.5~3米×4米,矮砧一般為1~2米×4.5米;采用紡錘形樹形;選用嘎啦、珊夏、紅將軍等作為授粉品種;花果及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富士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蘋果產區種植利用。
4.青研紅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55號。
育種者: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特征特性:晚熟品種。果實圓形,果形指數0.84;平均單果重257.1克;果皮底色黃綠,著紅色條紋;果肉乳黃色,肉質細脆,多汁,香味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8%,Vc含量7.58毫克/100克果肉,硬度8.0公斤/厘米2。果實發育期165天左右,在青島地區9月底10月初成熟。
產量表現:矮化中間砧苗木定植后第2年結果,第4年平均畝產768.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喬砧一般為3米×4~5米,矮砧一般為2~2.5米×4米;采用紡錘形樹形;選用富士、秋紅嘎啦、紅將軍等為授粉品種;花果及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富士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蘋果產區種植利用。
二、梨(1個)
1.山農脆梨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56號。
育種者:山東農業大學
特征特性:中熟砂梨品種。果實圓形或扁圓形,平均單果重445.6克,比對照品種黃金梨高38.1%;果形指數0.78;果皮淡黃褐色;果肉白色,肉質細脆,味甜香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0%,比黃金梨高1個百分點以上,酯類香氣物質含量0.58微克/克,比黃金梨高55.9%,硬度7.7公斤/厘米2。果實發育期150天左右,在聊城地區9月上旬成熟。
產量表現:盛果期平均畝產控制在3500公斤左右。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一般為2~2.5米×4米;采用主干疏層形樹形;以鴨梨、雪花梨、晚秀等白梨和砂梨系品種為授粉品種;嚴格疏花疏果;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砂梨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梨產區種植利用。
三、桃(8個)
1.美月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57號。
育種者:山東省濰坊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雜交育種(燕蟠×AT163),1999年雜交,2003年選出。
特征特性:早熟油蟠桃品種。果實扁平,果頂凹入;平均單果重145.0克;果皮底色白,全面著鮮紅色;果肉白色,肉質細脆,味甜香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2%,比對照品種燕蟠高2.4個百分點,Vc含量6.95毫克/100克果肉,硬度11.8公斤/厘米2,比燕蟠高30%以上;果核小,可食率96.2%,離核。果實發育期90天左右,在濰坊地區7月上中旬成熟,比燕蟠早約10天。
產量表現:定植后第4年平均畝產2447.5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平原地區寬行密株一般為1.5~2.5米×5~6米,山區丘陵一般為3米×4米;采用自然開心形或V字形樹形;可選用燕蟠、麗春等為授粉品種;花果及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早熟蟠桃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桃產區種植利用。
2.新月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58號。
育種者:山東省濰坊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雜交育種(燕蟠×AT163),1999年雜交,2003年選出。
特征特性:早熟油蟠桃品種。果實扁平,果頂凹入;平均單果重111.2克;果皮底色白,90%以上果面著鮮紅色;果肉白色,肉質細脆,味甜香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2%,比對照品種早露蟠高3.2個百分點,Vc含量5.62毫克/100克果肉,硬度13.4公斤/厘米2,比早露蟠高78.7%;果核小,可食率95.8%,粘核。果實發育期75天左右,在濰坊地區6月下旬成熟。自花結實率54.9%。
產量表現:定植后第4年平均畝產2332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平原地區寬行密株一般為1.5~2.5米×5~6米,山區丘陵一般為3米×4米;采用自然開心形或V字形樹形;可選用中油5號、雨花露等為授粉品種;花果及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早熟蟠桃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桃產區種植利用。
3.紫月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59號。
育種者:山東省濰坊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雜交育種(燕蟠×AT163),1999年雜交,2003年選出。
特征特性:早熟油蟠桃品種。果實扁平,果頂凹入;平均單果重84.4克;果皮底色白,90%以上果面著鮮紅色至紫紅色;果肉白色,肉質細脆,味甜有香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9%,比對照品種早露蟠高2.9個百分點,Vc含量6.43毫克/100克果肉,硬度9.1公斤/厘米2,比早露蟠高21.3%;果核小,可食率95.1%,粘核。果實發育期65天左右,在濰坊地區6月中下旬成熟。自花結實率57.8%。
產量表現:定植后第4年平均畝產2205.5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平原地區寬行密株一般為1.5~2.5米×5~6米,山區丘陵一般為3米×4米;采用自然開心形或V字形樹形;可選用雨花露、早紅珠等為授粉品種;花果及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早熟蟠桃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桃產區種植利用。
4.黃金實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60號。
育種者:聊城大學。
品種來源:實生選種,1992年從錦繡黃桃栽培園自然實生結果株中選出。
特征特性:中熟加工鮮食兼用黃桃品種。果實近圓形,果頂平圓,縫合線淺;平均單果重178.4克,比對照品種錦繡高8.1%;果實全面金黃色;果肉金黃色,硬溶質,有香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5%,比錦繡高0.9個百分點,Vc含量10.35毫克/100克果肉,硬度13.5公斤/厘米2,分別比錦繡高24.2%和15.5%;核小,粘核,近核處有極少量紅色素,可食率95.2%,加工利用率81.5%。果實發育期110天左右,在臨沂地區8月上旬成熟。
產量表現:定植后第2年結果,第4年平均畝產3097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山區丘陵一般為2~2.5米×3~4米,平原地區一般為3米×4~5米;采用自然開心形樹形;可選用豐黃、黃金秋等為授粉品種;花果及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中熟黃桃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桃產區種植利用。
5.黃金魁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61號。
育種者:聊城大學。
品種來源:雜交育種(錦繡×秋白),1996年雜交,1999年選出。
特征特性:中熟加工鮮食兼用黃桃品種。果實近圓形,果頂平圓,縫合線淺;平均單果重287.7克,比對照品種錦繡高74.4%;果實全面金黃色;果肉金黃色,不溶質,有香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5%,比錦繡高0.9個百分點,Vc含量8.86毫克/100克果肉;硬度10.65公斤/厘2;核小,粘核,近核處無紅色素,可食率92.6%,加工利用率80.4%。果實發育期130天左右,在臨沂地區8月下旬成熟。
產量表現:定植后第2年結果,第4年平均畝產3385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山區丘陵一般為2.5~3米×3.5~4米,平原地區一般為3~4米×5米;采用自然開心形或杯狀形;可選用豐黃、黃金秋等為授粉品種;花果及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中熟黃桃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桃產區種植利用。
6.夏丹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62號。
育種者:山東省濰坊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實生選種,1998年播種北京2號自然雜交種,2004年選出。
特征特性:中熟品種。果實近圓形,果頂微尖,果形對稱;平均單果重305.0克,比對照北京2號高38.6%;果實全面著鮮紅色或深紅色;果肉白色,肉質細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3%,比北京2號高4.5個百分點,Vc含量5.8毫克/100克果肉,硬度10.5公斤/厘米2,比北京2號高32.9%;半離核。果實發育期100天左右,在濰坊地區7月中下旬成熟,比北京2號晚7天。自花結實率57.8%。
產量表現:定植后第2年結果,第4年平均畝產3986.5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一般為3米×4米;采用自然開心形樹形;可選用春艷、早紅珠等為授粉品種;花果及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中熟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桃產區種植利用。
7.雙紅蟠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63號。
育種者:青島農業大學。
特征特性:早熟蟠桃品種。果實扁圓形,果頂凹,縫合線淺;平均單果重132.3克,比對照品種早露蟠高43.3%;果實底色黃白,全面著粉紅至鮮紅色,著色面積是早露蟠的二倍;果肉乳白色,肉質細,硬溶質,味甜有香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6%,比早露蟠高0.7個百分點,Vc含量4.2毫克/100克果肉,硬度11.7公斤/厘米2,比早露蟠高95%;核小,粘核。果實發育期65天左右,在濰坊地區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可采收上市。自花結實率55.6%。
產量表現:定植后第2年結果,第6年平均畝產5770.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一般為2~3米×4米;采用杯狀形或V字形樹形;選用中華壽桃、寒露蜜、早露蟠等為授粉品種;花果及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早熟蟠桃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桃產區種植利用。
8.雙奧紅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64號。
育種者:青島農業大學。
特征特性:中熟品種。果實圓形,果頂微尖,縫合線淺,兩側對稱;平均單果重267.2克,比對照品種倉方早生高12.9%;果實全面著粉紅色,比倉方早生高40%以上;成熟時果肉多半顯紅色,肉質細脆,硬溶質,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6%,Vc含量4.6毫克/100克果肉,硬度10公斤/厘米2;離核。果實發育期100天左右,在濰坊地區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可采收上市。自花結實率82.1%。
產量表現:定植后第4年平均畝產4931.2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一般為2~3米×4米;采用杯狀形或V字形樹形;可選用北京8號、早露蟠、中華壽桃等為授粉品種;花果及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中熟桃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桃產區種植利用。
四、葡萄(1個)
1.夏紫
審定編號:魯農審2012065號。
育種者:山東省濰坊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雜交育種(玫瑰香×六月紫),1997年雜交,2002年選出。
特征特性:早熟品種。果穗圓錐形,果粒長圓形,大小整齊;平均單穗重763克,比對照品種六月紫高59.6%;平均單粒重7.0克,比六月紫高32.5%;果皮中厚,成熟時紫紅色,著色均勻,果粉多;果肉淺綠色,肉質中硬,汁液中多,具濃郁玫瑰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5%,總酸0.32%,Vc含量5.74毫克/100克果肉。果實發育期50天左右,在濰坊地區7月上旬成熟,成熟一致。
產量表現:定植后第2年結果,第4年平均畝產3409.5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密度,籬架栽培一般為0.6×1.5~2.5米,扇形整枝;棚架栽培一般為0.6×3~4米,單龍干整枝;注意疏果(粒、穗),修果穗;修剪、肥水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與一般早熟葡萄品種相同。
審定意見:在全省葡萄產區種植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