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育單位:涼山州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
(2)品種來源:2000年用從四川省農科院引進的APat作母本,本站自育品系822-17(105-16×Schwalbe)作父本,配制雜交組合,經系統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中晚熟鮮食品種,生育期77天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53厘米左右,生長勢中等,分枝數多,主莖數3~4個。莖綠色,莖粗0.90厘米~1.30厘米,葉深綠色,花柄節淺褐色,花冠白色、無重瓣。薯塊橢圓形,淡黃皮白肉,芽眼少、深度淺。結薯集中,平均單株結薯8個,大中薯比例66 %,耐貯藏;抗晚疫病,癌腫病,中抗輕花葉病毒病和卷葉病毒病。淀粉17.30%,還原糖0.17%,粗蛋白2.14%,VC16.8毫克/100克鮮薯。
(4)產量表現:2008年~2009年參加四川省馬鈴薯區試,兩年平均畝產1605公斤,較對照米拉增產21%,2010年生產試驗,平均鮮薯畝產1671公斤,比對照米拉增產17%。
(5)栽培要點:①種植地塊要求:選擇肥力較好、土質疏松的沙壤土為佳,忌連作,禁止與其它茄科作物輪作。②選種:最好選擇50克~75克健康種薯整薯播種;如切薯播種,注意切刀消毒,切塊35克以上,且保證有2個壯芽,并用草木灰拌種,在播種前條件允許用藥劑處理種薯。③播種時間:海拔1800米~2200米之間的區域在1月下旬至2月中旬,海拔高于2200米以上的區域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播種,海拔1800米以下區域的在元月份播種。④密度:高廂雙行錯窩種植,畝植4000株~4500株為宜。⑤施肥:畝施有機肥1500公斤~2000公斤,馬鈴薯專用復合肥45公斤~50公斤,有機肥、復合肥作底肥,氮肥以提苗為主,齊苗到現蕾期視苗情畝增施氮肥5公斤~10公斤。⑥田間管理:苗期~花期中耕除草2~3次及培土,田間無積水。種薯田在苗期、盛花期、收獲期去除病、雜株3次;加強病蟲害防治。⑦適時收獲:待地上部分莖、葉基本由綠變黃,即可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川西南山區,盆周山區,盆地丘陵區,川西平原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