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2)品種來源:從中棉所41×棕263的雜交后代經系統選育而成。2010年通過國家轉基因安全評價,獲得國家抗蟲轉基因安全證書,證書號“農基安證字(2010)第172號”。
(3)特征特性:生育期138天,中熟類型。纖維深棕色,植株塔型較緊湊,茸毛較少,鈴卵圓,株高90.2厘米,果枝13.7臺,單株結鈴24.54個,單鈴籽棉重5.6克,衣分33.07%,衣指5.9克,籽指11.2克。抗枯萎病、抗黃萎病,中抗棉鈴蟲、抗紅鈴蟲。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中心測定(HVICC標準),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8.2毫米,比強度28.3cN/tex,馬克隆值3.4,整齊度80.7%。
(4)產量表現:2009~2010年四川省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31.30公斤,皮棉73.67公斤,好花皮棉63.54公斤,分別為對照白色棉品種川雜13的101.95%、82.43%、87.08%。2011 年參加四川省棉花生產試驗,籽棉畝產237.28 公斤,皮棉畝產 81.77 公斤,好花皮棉畝產73.75公斤,分別為對照白色棉品種川雜13的105.10%、88.33 %、88.92%。
(5)栽培要點:①播期: 4月中下旬育苗,一般苗齡25天即可移栽。②密度:每畝種植1500~2200株;③施肥:前期少施,后期重施,增施磷鉀肥;速效肥與長效肥相結合;氮、磷、鉀肥結合。一般分底肥、花鈴肥、壯桃肥三次施下。④適當化控,前輕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則;⑤適時打頂。⑥注意對苗病、枯黃萎病及紅蜘蛛、盲蝽、蚜蟲、象甲蟲等害蟲的防治,對一、二代棉鈴蟲和紅鈴蟲一般不用防治;對三、四代棉鈴蟲和紅鈴蟲進行監測防治;⑦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起壟培土。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省棉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