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畢薯5號(區試名稱:0402-7)
審定編號:黔審薯2012001號
品種來源:畢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威芋3號/大西洋后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88天。株高81厘米左右,株叢擴散,生長勢強。塊莖橢圓形,結薯集中,芽眼淺,芽眼數量少,表皮光滑,淡黃皮淡黃肉,薯塊大小中等、整齊,莖葉綠色,葉表面較光滑,花白色,花量中等,天然結實率無。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昆明)檢驗,該品種塊莖含干物質20.5%,蛋白質2.18%、淀粉14.80%、維生素C 20.0mg/100g、還原糖0.32%。經貴州省植保植檢站鑒定:高感晚疫病。
產量表現:2010年省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43.6公斤,比對照增產8.03%,增產極顯著;2011年省區域試驗續試平均畝產1852.3公斤,比對照增產17.42%,增產極顯著。兩年平均畝產1697.95公斤,比對照米拉增產12.96%,增產點次為83.4%。201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84.32公斤,比對照增產38.36%,3個試點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該品種為中晚熟品種,植株較高大繁茂,喜高水肥。應選擇肥力中上、陽光充足、病害少、前作非馬鈴薯的地塊。整地:清除田間雜草和前作殘渣,翻犁耙平、松土碎土,施入適量殺蟲劑防治地下害蟲。播種:播種前應剔除爛、病、雜薯和衰老薯塊,選擇生理狀態好的健康種薯;種植密度單作以4000~4500窩/畝為宜,套作2600窩,播種時間和種植方式按各地最佳方式;播種深度根據各地氣候情況,播種到苗期容易干旱的地區播種深度宜深,易澇地區高廂淺播。施肥:根據土壤肥力情況,畝施底肥為腐熟農家肥2000~2500公斤/畝,普鈣50~60公斤,硫酸鉀15~20公斤kg,尿素15~20公斤,或洋芋專用復合肥50~60公斤。管理:適時中耕培土:出苗后一周左右進行第一次中耕培土,以利結薯層次的增加,根據植株長勢強弱情況適量追施尿素15~20公斤/畝;現雷期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以降低結薯層的土壤溫度,改善通氣條件,利于薯塊增長膨大。生育期間注意去雜除草、拔除病株和防治晚疫病。收獲:在馬鈴薯全株莖葉變黃,匍匐莖開始萎縮,提起莖桿抖動薯塊易落,且用手指輕擦薯塊,表皮易剝離時說明馬鈴薯已成熟可收獲,宜選擇睛天收獲,收獲后,剔除爛薯后入庫,種薯在通風透氣環境條件下貯藏,食用薯塊貯藏要避光黑暗條件下貯藏,避免薯皮發綠。
適宜種植區域:全省800米以上中、高海拔地區種植。注意防治晚疫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