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種 » 國審品種 > 油料 » 正文

2003年國審油料品種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11-06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1502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09

品種名稱:中油雜9號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研究所

品種來源:98A×棚40

特征特性:中油雜9號屬半冬性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223天,與對照中油821相當。越冬習性為半直立,葉片裂片為缺刻型,葉緣波狀,株高172厘米。該組合分枝數較多,分枝部位40厘米,株型較緊湊,一次有效分枝數9個,二次有效分枝8~10個。單株角果數350個,角果著生角度為斜生型,每角粒數19粒,角果長度4.5厘米,千粒重3.6克。花瓣顏色為淡黃色,種皮顏色為深褐色。含油量38.75%,硫甙含量為21.80μmol/g,芥酸含量為1.55%。抗菌核病、抗病毒病能力與中油821相當,抗倒性較好。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9.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9.34%;2001~2002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19.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17%;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39.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0.11%。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0.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0.93%。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早播:長江中游地區育苗適宜播種期為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種。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1.0~1.2萬株/畝,肥力較高水平時,密度0.9~1.0萬株/畝。直播可適當密植。3、科學施肥:重施底肥,畝施復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葉時畝施尿素或復合肥15公斤;必施硼肥,于苔期噴施(濃度為0.2%)或底施硼砂每畝1公斤。4、防治病害:在重病區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噴施菌核凈,用量為每畝100克菌核凈兌水50公斤。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生產上必須嚴格控制制種條件,否則不育株率可能超出標準。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10

品種名稱:華油2790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陜2A×(陜2C×206)

特征特性:華油2790屬半冬性中早熟甘藍型雜交油菜品種,全生育期246天,較對照秦油2號早熟1天。子葉長、寬度中等。幼苗直立,生長發育快,生長勢較強。葉色暗綠,頂裂葉較大、葉片長度中等,葉寬度較寬,側裂葉4對以上,葉片邊緣為波狀。主花序中長,株高160厘米;分枝部位4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個。花期適中,花瓣黃色,花瓣長度為中等、寬度較寬,呈側疊狀。單株角果數304個,每果粒數21粒,千粒重3.71克。含油量40.64%,種子芥酸含量0.17%,商品籽硫甙含量20.48μmol/g。抗病毒病能力與中油821相當,菌核病抗性略低于中油821。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黃淮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6.9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7.54%;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80.1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3.97%;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78.5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5.71%。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8.2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減產1.98%。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早播:黃淮流域育苗應在9月上旬播種,苗床與大田比例為1:4,培育大壯苗;嚴格控制苗齡(30天)10月中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播種。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條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1.0萬株/畝;肥力較高時,密度不得少于0.9萬株/畝;直播密度1.5~1.8萬株/畝。3、科學施肥:重施底肥,每畝施進口復合肥50公斤,硼肥1.5公斤;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適時追施提苗肥,根據苗勢每畝施尿素10公斤;在元月底以前根據苗勢每畝施尿素10公斤,臘肥春用。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沒有施硼,應分別在苔期和初花期噴施硼肥(濃度0.2%)。4、防治病害:初花期后一周內噴施菌核凈,用量每畝100克菌核凈兌水50公斤噴施。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地區的江蘇、安徽兩省北部,河南東南部及陜西省適宜地區種植。生產上注意抗寒防凍保苗措施,合理密植,每畝1萬株以上,同時嚴把制種質量關。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11

品種名稱:湘雜油5號

選育單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湘91S×中雙4號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油菜雜交種,全生育期210天與對照中油821相當。該品種幼苗直立,子葉腎狀,葉色油綠,葉緣淺鋸齒狀,苔莖粗壯綠色。中生分枝,株型緊湊,株高19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11個。角果斜生,果長6厘米,每角粒數19粒,單株有效角果數315個。種子園型,黑色,千粒重3.5克。含油量為39.30%,芥酸含量0.32%,硫甙含量49.51μmol/g。菌核病感病較重,病毒病的抗(耐)性能力與對照品種相當。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7.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8.16%;2001~2002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24.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5.35%;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40.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21%。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2.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0.69%。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播種期湖南湘中、湘南9月中、下旬,湘北、湘西9月上、中旬為宜,周邊省份參照湖南同緯度地區適時播種。2、移栽:苗齡期控制在30~40天,一般在葉齡為5葉到7葉時為最佳移栽期,移栽密度根據田間肥力水平控制在0.7~1.0萬株/畝。3、施肥:以底肥為主,底肥量約占總肥量60%。底肥以農家肥為主,注意早施苗肥,重施臘肥,氮肥施用總量以10~15公斤為宜。4、管理:注意抗旱、排漬,及時中耕除草和病蟲害防治。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建議北方春播制種。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12

品種名稱:豐油9號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科院棉油所

品種來源:22A×P087-2

特征特性:豐油9號屬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不育三系雜交種。該品種全生育期243天,較對照秦油2號早熟1天。幼苗直立,色綠,子葉腎臟形;苗期發苗快,縮莖段粗壯,莖、葉深綠色;葉厚有蠟粉,葉片有缺刻,琴狀裂葉,底部葉片4~5對裂葉,頂裂大而橢圓,葉緣鋸齒狀,葉柄扁圓;花瓣黃色;勻生分枝,主花序長度61.2厘米,分枝部位52.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數9個,二次有效分枝數10個。單株角果數平均312個,每角粒數23粒,千粒重3.31克,籽粒黑褐色。菜籽含油量40.75%,芥酸含量0.59%,硫甙含量34.10μmol/g。抗寒性強,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較對照弱,抗倒伏能力較強。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黃淮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7.7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8.03%;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76.3公斤,比對照增產1.78%;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77.0公斤,比對照增產4.82%。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9.2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減產1.4%。

栽培技術要點:1、精細整地。2、科學施肥:要求底肥足,苗肥輕,蕾薹肥早,三者比例為5:2:3。每畝施1公斤硼砂作底肥。提倡多施有機肥。3、適期早播:黃淮區直播田適宜播期為9月15~30日;育苗田為9月10~20日,以保證壯苗安全越冬。4、合理密植:高肥力田塊密度1.0萬株/畝,中肥田塊密度1.2~1.5萬株/畝,旱薄地或晚播田密度1.5~2萬株/畝。5、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間苗、定苗、中耕、除雜,防旱防凍。6、防止病蟲害:苗期用菌核凈噴施,防止菌核病發生。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區的河南省、江蘇省的北部及安徽省的北部推廣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13

品種名稱:華雙4號

選育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華油低芥821//華油3號/Marnoo///中油821/4/RS-1/5/95431

特征特性:華雙4號屬甘藍型半冬性常規油菜。生育期平均211天,比對照中油821遲熟1天。綠色葉片,苗期半直立,黃色花瓣,株高17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數8~11個,單株角果數300個,每角粒數20粒,千粒重4.05克,黑色種皮。對菌核病的抗性弱于中油821。含油量40.45%,芥酸含量0.16%,硫甙含量30.01umol/g。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1.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減產2.64%;2001~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110.0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13%;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25.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減產0.62%。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0.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長江中游地區于9月15日左右播種育苗;直播期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為宜。2、合理密植:移栽田密度0.8~1.0萬株/畝,直播田密度1.4~1.5萬株/畝。3、氮、磷、鉀肥配合使用;必施硼肥,每畝0.5~0.8公斤。4、集中連片種植,防止品質變劣。5、苗期防治菜青蟲、蚜蟲,花期噴藥2次,防治菌核病。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14

品種名稱:華油雜6號

選育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8086A×7-5

特征特性:“華油雜6號”屬半冬性甘藍型油菜雜交種。生育期224天,與中油821相當。株高180厘米,株型為扇形較緊湊;子葉腎臟形,苗期葉為圓葉型,葉綠色,頂葉較大,有裂葉2~3對;一次有效分枝9個,二次有效分枝10個,主花序長85厘米,莖綠色,黃花,花瓣相互重迭。單株有效果441.62個,主花序角果長8~9厘米,每角粒數21粒。種子黑褐色,近圓形,千粒重3.23克。冬前、春后均長勢強;抗寒中等;耐菌核病中等,抗病毒病;耐肥,抗倒伏,不早衰。籽粒含油量41.50%,芥酸含量0.21%,硫甙含量40.17μmol/g。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7.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2.4%;2001~2002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32.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9.4%;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45.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5.52%。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4.6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7.85%。

栽培技術要點:育苗移栽宜在9月10~20日,直播宜在9月20~25日。育苗移栽密度宜在0.6~0.8萬株/畝,直播密度宜在1.0~1.2萬株/畝。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應以臘肥為主,每畝用1公斤硼肥作底肥。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下游區的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生產上注意播種期過早會出現早苔早花。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15

品種名稱:湘雜油6號

選育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湘油15號自交系×742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雜交油菜品種,全生育期211天,較對照中油821遲熟1天。該品種子葉腎臟形,苗期葉片大,裂葉少,葉淡綠色。株高17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10個,二次有效分枝5個,主花序長70厘米。莖綠色,花瓣大,黃色。單株角果300個,角果粗壯,長7厘米,每角種子粒數20粒,種子黑褐色,千粒重4克,抗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低于中油821,抗倒性中等。含油量40.06%,芥酸含量2.04%,硫甙含量83.53μmol/g。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1.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7.53%;2001~2002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36.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6.93%;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53.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1.53%。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5.2公斤,比對照增產4.39%。

栽培技術要點: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種,苗齡30~35天,葉齡6~7葉及時移栽到大田,密度0.8萬株/畝,施足基肥,必須施用硼肥,冬前注意蚜蟲和菜青蟲防治。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生產中注意防治菌核病。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16

品種名稱:綿油12號

選育單位:四川省綿陽市農科所,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

品種來源:品93-496×綿7MA-1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系甘藍型弱冬性隱性核不育三系雜交品種。全生育期育苗移栽220天,直播200天,比對照中油821早熟1~3天。苗期生長較旺,半直立,葉緣微波狀,葉色深綠,有蠟粉,無刺毛。花黃色,粉充足。株高190厘米,勻生分枝。一次有效分枝9.5個,主花序60厘米,單株角果405.5個,每角粒數19粒,角果平生,中長、較細。千粒重3.36克。抗病性優于對照中油821。含油量39.24%,芥酸含量1.54%,硫甙含量55.27μmol/g。

產量表現:1999~2000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2.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9.81%;2000~2001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69.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0.68%;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55.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5.4%。2001~2002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1.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6.19%。2000~2001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6.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7.14%;2001~2002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20.0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42%。2002~2003年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2.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0.62%。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早播,培育壯苗:在四川綿陽于9月11~18日育苗。10月上旬直播為宜,偏北偏西適當提早,偏東偏南適當推遲。2、因地制宜,適當密植:移栽田密度0.7~0.9萬株/畝,直播密度0.93~1.2萬株/畝。3、施足底肥,早施提苗肥,氮、磷、鉀、硼肥合理搭配。每畝施純氮10~12公斤,N:P:K=1:0.5:0.5,硼肥1公斤為宜。注意農家肥的施用,以栽后第一次追肥為主,12月底后不宜再施氮素化肥。無灌溉條件的干旱地區,在初花期必須進行根外噴硼,防止花而不實。4、防治病蟲:苗床期、苗期和末花期施藥治蟲。初花至盛花期施藥治病。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上、中游地區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17

品種名稱:黔油16號

選育單位: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油料所

品種來源:98-8A×98-8C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半冬性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油菜品種。全生育期平均210天,比對照中油821早熟2天。幼苗半直立,冬前生長健壯,春發長勢強,分枝部位低,分枝多,莖桿較粗。株高170厘米,葉片深緣,苔期莖桿為紫色,開花集中,花黃色,單株角果450個,每角粒數18.6粒,千粒重3.5克,抗菌核病優于中油821,抗病毒病能力較中油821弱。芥酸含量1.35%,硫甙含量96.5μmol/g,含油量41.35%。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1.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5.64%;2001~2002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57.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0.97%;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59.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3.29%。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8.0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1.76%。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期: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種,五葉一心移栽,直播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種;2、育苗移栽每畝大田的苗床不低于0.15畝,用種量≤0.1公斤,苗床與大田比例為1:8~10左右;3、種植密度:中上等肥力田密度0.7~0.9萬株/畝,中下等肥力田密度1.0~1.2萬株/畝。4、科學施肥:重施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注意氮、磷、鉀、硼的配合施用,早施苗肥,適時追施臘肥和苔肥,注意補施硼肥;5、搞好田間管理:早勻苗、定苗,控制苗床密度;及時施肥結合中耕培土,防止倒伏,防病蟲害,適時收獲得以高產。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上游地區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地的冬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生產上注意防寒抗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18

品種名稱:黔油15號

選育單位: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油料研究所

品種來源:7005A×7005C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半冬性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油菜新組合,全生育期213天,與對照中油821相當。幼苗直立,冬前生長健壯,春發生長勢強,整齊一致性好,葉片較大、綠色,開花集中,花黃色。分枝部位中等,分枝數一般,株型適中,莖桿粗壯,單株有效角果數355個,每角粒數22粒,千粒重3.5克。抗病毒病能力優于中油821,抗菌核病能力較中油821弱。含油量40.79%,芥酸含量28.64%,硫甙含量86.98μmol/g。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2.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8.26%;2001~2002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56.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0.1%;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54.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9.18%。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30.0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6.92%。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期: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種,五葉一心移栽,直播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種;2、育苗移栽每畝大田的苗床不低于0.15畝,用種量≤0.1公斤,苗床與大田比例為1:8左右;3、種植密度:中上等肥力田0.8~1.0萬株/畝,中下等肥力田1.0~1.2萬株/畝;4、科學施肥:重施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注意氮、磷、鉀、硼的配合施用,早施苗肥,適時追施臘肥和苔肥,注意補施硼肥;5、搞好田間管理:早勻苗、定苗,控制苗床密度;及時施肥結合中耕培土,防止倒伏,防病蟲害,適時收獲得以高產。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上游地區的貴州、四川、重慶、云南等省的冬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19

品種名稱:青雜3號

選育單位: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春油菜研究開發中心

品種來源:144A×482-1

特征特性:青雜3號屬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春性特早熟雜交油菜品種,全生育期108天,比對照青油241遲熟11天。株高146.0~151.0厘米,有效分枝部位21~2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數5~6個,二次分枝數6~8個,主花序長65~71厘米,角果長7~8厘米,單株有效角果數166~203個,單株產量8~10克,每角粒數27粒,千粒重3.6克,籽粒中含油量41.45%,油中芥酸含量0.75%,硫甙含量20.76μmol/g。子葉呈心臟形、幼莖綠色、心葉綠色、無刺毛。抽苔前生長習性半直立。縮莖葉為淺裂、色綠、葉脈白色,長柄葉,葉緣鋸齒,蠟粉少。苔莖葉披針形,無葉柄,葉基半抱莖,苔莖綠色。單株主莖上綠葉數12~13片。最大葉長30~31厘米,寬8~9厘米。植株呈帚型,勻生分枝。屬春性特早熟甘藍型。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度參加春油菜早熟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4.7公斤,比對照青油241增產48.09%;2001~2002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57.3公斤,比對照平均增產31.59%;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56.0公斤,比對照增產39.29%。2002~2003年度參加春油菜早熟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0.5公斤,比對照青油241增產45.17%。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早播:在北方春油菜白菜型油菜產區一般播期為4月中旬至4月下旬,條播,播種量0.4~0.5公斤/畝,播種深度3~4厘米,株距15~20厘米。2、合理密植:每畝保苗3.00~4.00萬株,成株數2.80~3.80萬株/畝。3、田間管理:要求土壤疏松,肥力中上,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施葉面肥,適時多用磷肥,氮肥用量比一般品種大。N:P=1:0.93。一般畝施有機肥2.5~3.0方,尿素10~12公斤,二銨10~12公斤。抓好“三早”早松土鋤草、早間苗、早定苗,4葉~5葉期至花期要及時澆水、追肥,底肥每公頃施純N4.60公斤/畝,P2O52.67公斤/畝;追肥4.60公斤/畝。出苗期注意防治跳甲和莖蟓甲,角果期要注意防治蚜蟲,適時收獲。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青海、新疆、甘肅、內蒙、黑龍江等省春油菜地區部分白菜型油菜產區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20

品種名稱:青雜二號

選育單位: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春油菜中心

品種來源:105A×303R

省級審定情況:2000年青海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青雜二號屬春性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油菜品種,全生育期101天,與對照青雜一號相當。該品種子葉呈心臟形,幼莖微紫色,心葉綠色,無刺毛;抽苔前生長習性半直立,縮莖葉為淺裂、色綠、葉肪白色,長柄葉葉緣鋸齒、蠟粉少,苔莖葉披針形、無葉柄、葉基半抱莖;株高158厘米,分枝部位5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個,二次分枝8個。花黃色,花冠橢圓形,花瓣形狀側疊、平展;角果長7.5厘米,果喙長1.3厘米,籽粒黑褐色。單株有效角果數200個,每角粒數20粒,千粒重3.8克。含油量45.2%,芥酸含量0.65%,硫甙含量27.8μmol/g,抗旱性中等,耐寒性較強,抗倒伏中等。

產量表現:1998年參加春油菜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19.9公斤,比青雜一號增產3.90%;1999年續試,平均畝產210.7公斤,比青雜一號增產13.20%;兩年區試平均畝產215.3公斤,比對照青雜一號增產7.30%。2000年參加春油菜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0.4公斤,比對照青雜一號增產6.53%;2001年續試,平均畝產167.8公斤,比對照增產7.88%,兩年生試平均畝產169.2公斤,比對照增產7.20%。

栽培技術要點:本品種要求土壤疏松,肥力中上,在淺山旱地適時多用磷肥,在水地氮肥用量比一般品種稍大些,N:P=1:0.93;水地適宜播期為3月下旬至4月中旬,旱地為4月中旬至4月下旬,條播,播種量0.35~0.40公斤/畝,播種深度3~4厘米,株距29厘米,每畝保苗1.30~3.00萬株/畝,成株數1.00~2.00萬株/畝;田管要求出苗期注意防治跳甲和莖象甲,及時間苗,4~5葉期至花期要及時澆水、追肥,種肥每畝施純氮4.6公斤,五氧化二磷每畝2.65公斤,追肥每畝施純氮4.6公斤,角果期注意防治蚜蟲。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甘肅、內蒙、新疆、青海等地無霜期較長的地區推廣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2003021

品種名稱:秦優9號

選育單位:陜西省咸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3026A×2034C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油菜品種。全生育期239天,較對照秦油2號早熟2天。半直立,子葉腎臟形,苗前期生長較慢,葉深裂,頂端邊緣微翹,葉色深綠,葉片厚,被蠟粉,莖綠色,花色淡,花粉飽滿,角果中大,直生稍上挺,角密,角多,粒多,雜種長勢強,整齊,春發快,花期長,恢復率高,中早熟。成熟時色澤黃亮,部分角果陽面帶紫紅色。株高185厘米,有效分枝部位6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10~12個,全株有效角果數332個,每果粒數24粒,千粒重2.94克。含油量39.09%,芥酸含量0.42%,商品油菜籽硫甙含量20.61μmol/g。該品種較抗凍、抗倒,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較秦油2號稍弱。

產量表現:2002年參加黃淮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1.0公斤,比對照秦油二號增產10.03%;2003年續試,平均畝產192.1公斤,比對照秦油二號增產10.86%;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86.5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10.46%。2003年參加黃淮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3.6公斤,比對照秦油二號增產7.56%。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陜西省關中9月中旬播種,陜南、黃淮區和長江中下游與當地主栽品種同期播種。2、播量:直播每畝0.3公斤,移栽每畝0.1公斤;3、密度:0.8~1.2萬株/畝。4、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鉀肥,補施硼肥。一般畝施尿素18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或磷酸二銨15~20公斤,鉀肥和硼肥可根據土壤含量少適量補施,一般畝施硼肥0.5~0.75公斤。5、加強田間管理:1~2葉期及時一次定苗,適時冬灌,及時培土中耕和防治蟲害,封凍前培土壅根,保苗安全越冬。稻田要及時開溝排濕。做好抽苔初期和終花期后莖象甲、蚜蟲、菌核病防治,葉面噴施硼肥、磷酸二氫鉀和2%尿素等,增角、增粒、增粒重。6、適時收獲,堆垛后熟,及時打曬,防止發霉變質。大田收獲的油菜籽不能作種用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陜西省關中和陜南、河南、江蘇和安徽淮北地區推廣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22

品種名稱:蘇油1號

選育單位:江蘇太湖地區農科所

品種來源:榮選/372//Wesroona

特征特性:蘇油1號屬甘藍型半冬性中熟常規油菜品種,全生育期229天,比對照中油821遲熟4天。主莖葉片數31~33張,長柄葉17~18張,短柄葉7張,無柄葉8張,短柄葉葉頭較大,側裂葉2~3對,無柄葉葉耳較大。葉肉較厚,葉緣平滑呈純齒型,繁茂性好。子葉腎臟形,幼莖青綠略紫,葉片寬大,葉色深綠偏淡,葉柄扁圓,縮莖段粗壯,苗期長勢較旺,苔期易發棵,屬冬壯春發型。株高165~170厘米,根頸粗1.80厘米,一次分枝數8~9個,二次有效分枝數5~7個,主軸長50~55厘米,單株有效結角數380~420個,角果長度5.5~6.0厘米,每角粒數18~20粒,千粒重4.00~4.20克。芥酸含量0.39%,硫甙含量30.20μmol/g,含油量42.83%。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度參加長江下游冬油菜組區試,平均畝產138.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減產0.73%;2001~2002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30.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7.74%;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34.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7.45%。2002~2003年參加長江下游冬油菜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25.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43%。

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早播,培育大壯苗:蘇南地區適宜播期9月20日左右為好,其他地區在原播期上提早3~5天。2、適當早栽、控制群體總量:150~180公斤產量以0.75~0.8萬株/畝為宜。3、科學施肥,合理化調。畝產150~180公斤產量的總施肥量為15~17公斤純氮,基、臘、苔肥運籌配比以50:20:30為好,同時注重增加磷鉀肥和有機肥的投入,并搭配施用好硼肥。4、對冬發或春發過足的要視苗勢噴多效唑,以增強抗倒能力。5、重視“三防”,控制“三害”。一防漬害,二防病害,三防草害。6、嚴格種子質量,優化種植環境。在確保種子純度的前提下,最好進行成片種植和集中區域生產,以確保其種性和優良品質的穩定。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下游地區的安徽、浙江、上海等省的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23

品種名稱:蜀雜9號

選育單位: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

品種來源:S07-3×84100-18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細胞質雜交油菜品種,全生育期215天,比對照早熟2~3天。株高195厘米,塔型,莖稈綠色,葉色深綠,葉緣波狀,莖葉均無刺毛而具蠟粉,分枝部位40厘米,一次分枝8~10個,二次分枝9~12個,主花序長60~80厘米,黃花,單株角果數450~550個,每角粒數17~21粒,角果著生狀態為斜生型,角果長度適中。種皮黑褐色,圓粒,千粒重3.4克,含油量42.05%,芥酸含量0.47%,硫甙含量42.33μmol/g。低抗菌核病,抗倒伏能力中等。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4.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6.28%;2001~2002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63.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6.87%;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63.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1.58%。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39.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0.97%。

栽培技術要點:該品種冬性較弱,育苗移栽應較中油821晚10~15天播種,注意稀撒勻播,培育壯苗,苗齡一個月。直播應在10月上中旬播種。冬季溫暖的地區以及暖冬年份也應該適當晚播。大田種植密度0.8萬株/畝,肥水條件好的可稀植到0.6萬株/畝。畝施純氮14公斤左右,并注意增加磷、鉀肥及硼肥的施用,其余與中油821相近。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地的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24

品種名稱:渝黃1號

選育單位:西南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GH01×98P54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黃籽化學殺雄兩系油菜雜交新品種。全生育期209天,比中油821早熟4天。該品種幼苗半直立,葉色淺綠,蠟粉較厚,葉脈白色明顯,葉片無刺毛,羽狀裂缺,有柄葉長,頂裂片較大,長橢圓形,較平展,邊緣略內卷,邊緣有輕微鋸齒,葉頂端微突出,側裂片1~2對。植株高大,莖干粗壯,一次有效分枝10個以上,分枝部位較低,分枝角度較小,株型緊湊。該組合株高180~200厘米,主序長60厘米,著果密,單株有效角果數339~440個,千粒重3.47~3.61克,每角粒數19~21粒。該品種籽粒含油量42.77%,芥酸含量46.64%,硫甙含量69.87μmol/g。該品種抗倒力強,抗病毒病和菌核病能力優于中油821。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6.6公斤,比對照中油82l增產29.43%;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49.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4.38%;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57.9公斤,比對照中油82l增產21.85%。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5.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2.82%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期:育苗移栽區在9月中、下旬播種育苗,移栽苗齡30~35天。直播區在10月上旬播種。2、種植密度:土壤肥力較好的田塊0.6~0.8萬株/畝為宜,土壤肥力較差的田塊0.8~1.0萬株/畝為宜。3、施肥:施肥水平中等,配方施肥。按氮、磷、鉀1:0.5:0.5的比例配方施肥。每畝施純氮12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鉀6公斤、硼沙0.5公斤(沙田0.75公斤)。氮肥按底肥50%、蕾苔肥50%的比例合理運籌,磷、鉀、硼肥可一次作底肥施入。4、病蟲害防治:苗期防蚜蟲、青蟲和病毒病,花期防治菌核病。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上游地區的貴州、四川、重慶、云南等省的冬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25

品種名稱:德油8號

選育單位(個人)李厚英、王華

親本來源:156A-3×97-114R

特征特性:德油8號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兩系雜交油菜品種,全生育期214天,比中油821晚熟1天。葉色微淺綠,裂葉3對,頂葉無明顯缺刻,苗期半匍匐,花瓣較大呈覆瓦狀,花瓣黃色,后期分枝與主莖夾角較小。株高189.8~196.7厘米,分枝高56~70厘米,分枝數8.9~10個,單株有效角450個,每角粒數16.1~17.8粒,千粒重3.34~3.62克。芥酸含量0.25%,硫甙含量23.71µmol/g,粗脂肪含量41.4%,抗(耐)病性優于中油821。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9.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7.15%;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28.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9.03%;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34.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8.0%。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38.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0.47%。

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播種,控制播種量:長江上游區育苗9月上旬,直播9月下旬末至10月上旬初播種,長江中游區移栽9月中旬播種,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長江下游區移栽9月中旬播種,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畝苗床播種量控制在350克,利于培育壯苗。2、適時移栽:移栽葉齡5~6葉,根據天氣與幼苗生長情況適時移栽,一般在出苗后25~30天進行移栽。3、合理密植:移栽適宜密度0.6~0.9萬株/畝,直播適宜密度1.0~1.1萬株/畝。4、科學施肥:每畝施純氮10~15公斤,磷肥25~30公斤,鉀肥10~15公斤,重施底肥(有機肥),追肥以活棵肥、開盤肥、臘肥三次施用為主,臘肥結合冬前中耕除草培土施用,看苗施用少量苔花肥。注意施用硼肥(建議畝用量0.5~0.75公斤)。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上游地區的貴州、四川、重慶、云南等省冬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26

品種名稱:浙雙6號

選育單位:浙江省農科院作核所

品種來源:芥65/雙8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常規品種,全生育期234天,比對照中油821遲1天。該品種子葉中等大小,幼苗半直立,葉片大綠色,葉緣缺刻,裂葉3對,葉柄長。植株高大,株高159厘米,分枝部位42.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數8個,單株有效角果數366.2個,每角粒數21粒,千粒重4.6克。莖桿粗壯,花黃色、花瓣復瓦狀,花瓣形態大,黃色。角果長,斜生,喙長,著粒中等。種子黑色圓形。含油量39.78%,芥酸含量2.15%,硫甙含量40.6µmol/g。抗病性優于中油821。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2.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8.53%;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30.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65%;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36.9公斤,比對照增產20.09%。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14.6公斤,比對照中油821減產5.60%。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早播,合理密植: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移栽油菜9月中下旬播種,秧齡35天,每畝密度8000株。直播油菜宜10中下旬播種,每畝密度1.5萬株。早播稀晚播密。2、科學施肥:浙雙6號屬高產類型品種,要求重施基、苗肥,增施磷、鉀、硼肥,爭取枝多角多。適施苔、花肥,爭取角多粒多,籽粒飽滿。增施磷、硼肥,尤其是山區和河谷地區,應多施磷肥和硼肥。一般硼肥基施,每畝用量1公斤,噴施苗、苔期各1次,每次用量150克。3、加強田間管理,做好病蟲草害防冶:浙雙6號葉片大,苗期要極早間苗,并做好蚜蟲和菜青蟲的防冶。花角期做好開溝排水和菌核病的防冶。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下游流域的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等省推廣種植。生產主注意防寒抗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27

品種名稱:中雙6號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

品種來源:9328/(中油119、220、9548、9558)

省級審定情況:2000年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半冬性中早熟甘藍型常規油菜品種,全生育期210天,與中油821相當。苗期葉色深綠,側裂葉2~3對,苔期、初花期、成熟期莖桿呈微紫色,成熟時角果向陽面帶微紫色。株高170厘米,分枝部位25厘米。主花序長,單株角果數多達380個,每角粒數18粒,千粒重3.9克。含油量39.08%,芥酸含量0.40%,硫甙含量31.31μmol/g。抗病性與中油821相當,抗倒性中等。

產量表現:1999~2000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7.6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65%;2000~2001年度續試,平均畝產為139.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減產4.29%;2001~2002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26.3公斤,比對照增產17.33%;三年區試平均畝產137.8公斤,比對照增產3.72%。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5.0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4.75%。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由于該品系花期早、播種期應比一般品種推遲進行。育苗移栽播種期長江上中游區9月10~20日進行,直播可在9月下旬~10月上旬進行,長江下游地區可結合本地情況因地制宜。2、移栽:苗床密度不宜過大,苗齡應控制在25~28天為宜,早移栽、早管理、促早發。3、種植密度:0.9~1.1萬株/畝,直播和簡易栽培應抓好間苗追肥除草等管理。4、施肥:重施底肥,底肥應占施肥量的70%,用復混肥作底肥較好。一定要增施硼肥,苔肥要早施,一般在12月底之前施用。5、防治病蟲:加強苗期蚜蟲和花期菌核病的防治。6、保優栽培,年年換種,實行規模連片種植。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28

品種名稱:秦優7號

選育單位: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陜3A×K407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2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黃淮)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弱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油菜品種。全生育期黃淮地245天,與秦油2號相當,長江下游226天,比中油821遲熟1~2天。幼苗半直立,子葉腎臟形,幼莖紫紅,心葉黃綠紫緣,深裂葉,葉緣鈍鋸齒狀,頂裂葉圓大,葉色深綠,花色黃,花瓣大而側疊,勻生分枝,與主莖夾角較小,角果淺紫色、直生、中長較粗而粒多。株高164.2~182.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9個,單株有效角果288~342個,每角粒數23~25粒,千粒重3.0克。含油量41.19%~43.22%,芥酸含量0.26%~0.36%,硫甙含量27.75~29.59μmol/g。抗病性優于中油821。

產量表現:1999~2001年度參加黃淮海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207.2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0.08%;2000~2001年度參加黃淮海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89.1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減產0.71%。2001~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139.1公斤,比對照增產10.79%;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36.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65%。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當旬平均氣溫下降到19~18℃或冬前>0℃有效積溫達900℃時的始期為直播適期;長江下游育苗移栽,育苗期可比當地直播適期適當提前一周下種。2、播量:直播每畝0.3公斤,育苗移栽每畝苗床地播0.5公斤;苗床地與大田移栽地比例為1:5。3、密度:水肥地每畝留苗0.6~1.0萬株,旱肥地和晚播田每畝留苗1.0~1.2萬株。4、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施好硼肥。油菜屬喜磷作物,缺硼又會導致花而不實癥,所以一定要重視磷肥和硼肥的施用。畝產200~250公斤油菜籽,一般需畝施純氮12~14公斤;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缺鉀地區應視土壤含量適量補足;硼肥可畝施硼砂0.5~0.75公斤或將100克高效速溶硼肥在蕾苔期分兩次噴施。5、長江下游,雨水較多,要作好排澇防漬。6、注意防治病蟲害。7、秦優7號系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只能利用雜種一代,二代不能作種用。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及長江下游地區的陜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上海等省的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91號,該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02)還適宜在陜西、河南(駐馬店除外)省及江蘇安徽的淮北地區兩熟制油菜產區種植。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品種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