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01
作物種類:油菜
品種名稱:皖油18號
選育單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9012A×8904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半冬性甘藍型油菜,全生育期225天左右。春前苗期生長相對緩慢,春后生長加快。株高150厘米左右,幼苗半直立,葉色深綠。花瓣較大,覆瓦狀,黃色。角果直立。一般一次有效分枝7-9個,次分枝6-7個,全株有效角果數430-500個左右,每角粒數17-21粒,千粒重3.5克左右,抗倒耐肥,抗(耐)病性較強。硫苷含量28.54μmol/克,芥酸含量4.92%,粗脂肪含量43.04%。
產量表現:1998-2000年參加全國長江下游區區試。1998-1999年度平均畝產180.0公斤,較對照中油821增產11.7%。1999-2000年度平均畝產206.83公斤,較中油821增產14.23%。兩年平均畝產193.42公斤,較中油821增產13.06%。2000-2001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7.1公斤,較中油821增產10.21%。
栽培技術要點:1、早播早栽, 進行年前秋發,年后高產早熟。播種期應比當地甘藍油菜正常播種早5天左右。2、重施底肥,早追苗肥,增施磷、鉀、硼肥。畝產200公斤施肥標準為?氮17.5公斤,磷、鉀減半,全部底施,氮肥以總肥量的50%作底肥,30%作年前苗,20%作蕾苔肥,在年后抽苔前施肥。切忌苔期偏施化學氮肥。缺硼田塊每畝底施0.75-1公斤硼肥,如遇長期干旱天氣,在蕾苔期再噴施一次。3、注意及時防病治蟲除草。開好三溝,防止水漬。4、連片種植,單收單貯,以保證生產出合格的雙低商品油菜籽。5、二代不能留種。
制種技術要點:1、全不育系:在隔離網室(尼龍紗網不低于50目)或隔離區(空間隔離距4000米以上)內將隱性核不育兩系與臨保系按2:1行比種植,按“二系”制種方法生產全不育系供大田制種。2、恢復系:在隔離區內(隔離距離1000米以上)繁殖,在苗期、抽苔期、花期撥除劣雜株、優勢株,收獲種子經品質測試合格后供大田制種。3、雜交種生產:在隔離區內(隔離距離1000米以上)內將全不育系與恢復系按4:1的行比種植,嚴格去雜去劣,成熟后僅收取全不育系結的種子經質量檢驗鑒定合格后供大田生產。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宜于長江下游兩熟制油菜產區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02
作物種類:油菜
品種名稱:秦優7號
選育單位: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陜3A×K407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弱冬性三系甘藍型油菜,全生育期240-250天,半直立,子葉腎臟形,幼莖紫紅,心葉黃綠紫緣,深裂葉,葉緣鈍鋸齒狀,頂裂葉圓大,葉色深綠,花色黃,花瓣大而側疊,勻生分枝,與主莖夾角較小,角果淺紫色、直生、中粗長而粒多。株高165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9個。單株有效角果數300個左右,每角粒數24.8粒,千粒重3.0克。該品種芥酸含量0.36%,硫苷含量29.59μmol/克。粗脂肪含量42.71%,抗(耐)病能力與秦油2號相當。
產量表現:1999-2001年參加黃淮區試。1999-2000年度平均畝產215.93公斤,較對照秦油2號增產5.78%。2000~2001年度平均畝產207.18公斤,較對照秦油2號增產0.08%。兩年平均畝產211.56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2.91%。2001年度生產試驗189.09公斤,較秦油2號減產0.71%。
栽培技術要點:栽培技術:1、播期:當旬平均氣溫降到19-18℃或冬前>0℃有效積溫達900℃時的始期為直播適期。2、播量:直播每畝0.3公斤,育苗移栽每畝苗床地播0.5公斤;苗床地與大田移栽地比例為1:5。3、密度:水肥地每畝留苗0.6-1.0萬株,旱肥地和晚播田每畝留苗1.0-1.3萬株。4、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施好硼肥。每畝施純氮10-14公斤;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硼肥可畝施硼砂0.5-0.75公斤或將100 克高效速溶硼肥在蕾苔期分兩次噴施。5、黃淮流域要作好防凍保苗,長江流域要作好排澇漬。6、注意防治病蟲害。
制種技術要點:1、安全隔離:空間隔離不小于1500米,隔離區內不得種植其它十字花科作物。2、適期播種:黃淮區制種時父本可以提前3-4天播種,也可同期播期,播期以冬前>0℃有效積溫達900時的始期為直播適期。3、父母本比2:2。4、密度:畝留苗1.0-1.2萬株,其中母本0.6-0.7萬株,父本0.4-0.5萬株。5、精管父本,培育壯苗。6、前期遇低溫時父母本均應打苔。7、注意去雜去劣。8、在花期晴朗無風或多云天的10點到下午2點用繩子趕粉。9、終花后去掉父本,單收母本。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適于在陜西、河南(駐馬店除外)省及江蘇安徽的淮北地區兩熟制油菜產區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03
作物種類:油菜
品種名稱:中雙8號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中雙4號分離后代選系
特征特性:該品種半冬性、中熟雙低常規甘藍型油菜。株高16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個左右,每角粒數22粒左右,單侏角果數430個,角果長度3.8厘米左右,千粒重3.5左右,該品系葉色較淺,分枝部位中等,株型緊湊,結角密度大,桿硬且粗壯,抗病性、抗倒性好。芥酸含量0.24%,硫苷含量24.06μmol/克左右,含油量43.22%。抗菌核病、病毒病能力優于中油821。抗寒性、抗倒性強于中油821。
產量表現:1998-2000年參加全國長江下游區區試。1998-1999年度平均畝產165.83公斤,較中油821增產2.93%。1999-2000年度平均畝產194.2公斤,較中油821增產7.3%。兩年平均較對照中油821增產5.1%。2000-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6.43公斤,較中油821增產9.71%。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早播:長江下游地區育苗適宜播種期為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種。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為1-1.4萬株/畝,肥力較高水平時,密度0.75-1.2萬株/畝。直播可適當密植。3、科學施肥:重施底肥,畝施復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葉時畝施尿素或復合肥15公斤左右;必施硼肥,于苔期噴施(濃度為0.2%)或底施硼砂每畝1公斤。4、防治病害:在重病區注意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噴施菌核凈,用量每畝100克菌核凈兌水50公斤。種子生產技術要點:育種者種子應選株小棚隔離繁殖;原種生產,在生產基地繁殖,周圍2000米內不能種植其它十字花科植物,并注意繁種田的去雜工作。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合湖北、湖南、浙江、頻繁 及江蘇、安徽淮河以南地區推廣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04
作物種類:油菜
品種名稱:綿油11號
選育單位: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綿恢6號×綿9AB-1
省級審定情況2000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甘藍型中早熟核不育兩系組合。種子黑褐色,千粒重3.15-3.52克,含油量41.34-42.82%,芥酸含量42.2%,硫苷含量118.99μmol/克。苗期長勢中等,葉片較小綠色,葉緣鈍齒,半直立,弱冬性,有蠟粉,無刺毛。花黃色粉充足。莖綠色,在中等肥力田,每公頃種植10.5-13.5萬株的情況下,株高170-190厘米,勻生分枝,一次分枝8-9個,主花序較短50厘米左右,單株有效果500個左右,每角19-21.2粒,角果平生中等長,結角較密。生育期:育苗移栽220天左右,直播210天左右,比中油821早2-3天。抗(耐)菌核病、抗病毒病能力與中油821相當。
產量表現:1999-2001年參加全國長江上游區區試。1999~2000年度平均畝產176.94公斤,較對照中油821增產25.21%。2000~2001年度平均畝產163.14公斤,較對照增產26.73%。兩年平均畝產170.04公斤,較對照增產25.93%。2001年全國長江上游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4.48公斤,較對照增產14.97%。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早播,培育壯苗。2、因地制宜,適當密植。移栽每公頃10.5-13.5萬株,直播每公頃留苗14.0-18.0萬株。3、施足底肥,早施提苗肥,氮磷鉀硼配合施肥。每公頃施氮150-180公斤,N:P:K=1:0.5:0.5,硼以為15公斤為宜。注意配施農家肥。4、注意防病治蟲。苗床期、苗期和末花期治蟲。初花至盛花治病。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宜在長江上游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省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05
作物種類:油菜
品種名稱:中油雜3號
選育單位:中國農科院油料所
品種來源:95A×R2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甘藍型半冬性、中熟雜交油菜品種。株高165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10個,二次有效分枝15個左右,每角粒數21粒,單株角果數400個左右,角果長度4.5厘米左右,千粒重3.5克左右,不育株率低于5%,該品種苗期葉片深綠,分枝部位較低,株型緊湊,經濟系數高。硫苷含量23.66μmol/克,芥酸含量0.4%,含油率39.7%。抗菌核病能力與中油821相當,抗病毒病能力強于中油821。抗倒性好。
產量表現:1998~2000年參加全國(長江中游)區試。1998~1999年度平均畝產137.3公斤,較對照增產8.93%。1999~2000年度平均畝產165.18公斤,較對照增產13.76%。兩年平均較對照增產11.52%。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27.1公斤,較對照增產3.67%。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早播:長江中游地區育苗移栽播種期為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種。2、合理密植:中等肥力條件移栽1-1.4萬株/畝。高肥水時0.75-1.2萬株/畝,直播可適當密植。3、科學施肥:重施底肥,畝施復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葉時畝施尿素或復合肥15公斤左右;必施硼肥,于苔期噴施(濃度為0.2%)或底施硼砂每畝1公斤。4、注意防病治蟲。初花期后一周噴施菌核凈,每畝100克菌核凈兌水50公斤。
制種技術要點:1、保持系、恢復系:每年應分別單獨隔離繁殖。繁殖地2000米以上范圍內應無十字花科植物種植。應注意及時去雜去劣,單打單收。2、不育系同樣應保證上述隔離條件及去雜程序。不育系:保持系=2:1或3:1。3、制種田不育系與恢復系行比2:1。注意隔離,2000米以內不得種植其它十字花科植物。4、長江流域制種要適期晚播,一般10月1日~10月5日播種。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宜在湖北、湖南、江西省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06
作物種類:油菜
品種名稱:油研七號
選育單位:貴州省油料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22A×1536~119
省級審定情況:1999年貴州、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2000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油菜,子葉腎型,心葉微紫,深裂葉,頂葉較大呈長橢圓,裂葉2~4對,較小,葉緣鋸齒明顯,苗半直立,株高中等偏矮,莖桿堅硬細圓,勻生分枝,花序長,果層厚,角果比一般品種多,裂角性較好,籽黑色,細圓有光澤,角粒數18~20粒,千粒重3.6-3.8克。半冬性,中熟偏早類型,生育期10月中旬直播平均199天,9月中旬育苗移栽平均232天。芥酸0.16%,硫苷18.50μmol/克,含油率40-44%。
產量表現:1992~1994年貴州省區試,平均畝產144.67公斤,較蜀雜1號增均增產14.63%,較秦油2號增產23.21%。1998~2000年四川區試,平均畝產121.4公斤,較對照中油821增產17.93%
栽培技術要點:1、9月10日左右育苗,10月上、中旬移栽。
2、畝植0.8-1.0萬株。3、氮磷鉀配合施肥,磷鉀主要以基肥施用。
4、特別強調施用硼肥。5、二代不能作種用。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于在貴州、江西、四川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07
作物種類:油菜
品種名稱:H165
選育單位:中國科學院遺傳所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品種來源:云油11×Marnoo
省級審定情況:1991年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999年青海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在云南省全生育期185天,在春播地區全生育期110-120天。種子圓形,籽粒黑色,千粒重3.60克。葉色淡綠,幼苗半直立,株高133.6-145.9厘米,有效分枝13.6個,株型緊湊,呈扇形。結角密,有效角果數340個,每角粒數19.8粒。抗倒伏性強,抗病毒病和白矮病。芥酸含量0.57%,硫苷含量22.89μmol/克。
產量表現:該品種一般畝產150-200公斤,高產區可達270公斤/畝。
栽培技術要點:適期播種,冬油菜產區一般10月中上旬播種,春油菜產區4月上中旬~5月上旬播種為宜。根據土壤肥水條件,畝保苗1.5-2.5萬株,機械收割畝株數不超過7萬株。施足底肥,硼肥500~750克/畝,有條件追肥1~2次。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于在云南、青海、內蒙春油菜產區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08
作物種類:油菜
品種名稱:川油15
選育單位: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
品種來源:8702A×T1082
省級審定情況:1998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甘藍型雜交種,生育期與中油821相當。幼苗半直立,葉片較大,葉色淡綠,全葉型,葉莖無刺毛并有臘粉,株型緊湊,青桿,形態整齊,生育期一致,株高200厘米左右,莖桿粗壯,勻生分枝,有效分枝數8.5-10個,單株有效果數450個左右,主花序有效角果104個,每莢粒數為19.6粒,垂生型長果,千粒重3.96克,籽粒純黑色,圓潤,花瓣黃色,花藥大,花粉足。抗病毒病和菌核病能力略強于中油821,適應性,抗逆性和穩產性均優于中油821。
產量表現:1998、1999年參加全國(長江上游區)油菜新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175.01公斤,較對照中油821增產27.21%。2000-2001年參加全國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8.61公斤,較中油821增產11.1%。
栽培技術要點:播種期與當地的中熟油菜基本一致。一般畝留苗5000-6000株左右,在土質差、栽培水平低、直播情況下,可適當增加密度。肥料以有機肥為主,重施底肥,追肥重在苔前,總施純氮13-15公斤/畝,過磷酸鈣25-30公斤/畝,鉀肥8-10公斤/畝,硼肥0.5公斤/畝。
制種技術要點:1、嚴格隔離。要求在2000米范圍內無其它油菜品種及十字花科植物。2、調節父母本播期,使花期相遇:母本早播15-20天。3、父母本比1:3-4。父母本行株距為1×1尺,母本行株
距1×0.6-0.8尺。4、去雜去劣及病株。5、不育系可采用保持系回交或兄妹交進行繁殖。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于在長江上游平原及丘陵地區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09
作物種類:花生
品種名稱:豫花14號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抗青×魯花3號
省級審定情況:1999年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珍珠豆型,夏播生育期110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39.7厘米,側枝長44.7厘米,總分枝8條,結果枝6條,單株果數10.8個。葉片倒卵形、深綠色、中大。莢果為繭型,百果重166.7克,籽仁粉紅色、桃形,百仁重63.0克,出米率75.62%。蛋白質含量28.94%,脂肪含量51.03%,油酸含量35.7%,亞油酸含量42.58%,油酸/亞油酸值0.84。抗葉斑病、銹病、病毒病,高抗青枯病。
產量表現:1995-1996年參加河南省優質白沙型花生區試,兩年平均畝產莢果197.37公斤,籽仁149.45公斤,分別比對照增產8.19%和13.62%。1998~1999年參加全國(北方區)夏播組花生區域試驗,兩年13點平均畝產莢果233.42公斤,籽仁172.6公斤,分別比對照魯花12號增產0.03%和5.36%。
栽培技術要點:1、搶時早播:麥收后要搶時早播,一般不應晚于6月15日,最好在6月10日前播種結束。有條件的地方,整地前要施足底肥,足墑播種,爭取一播全苗。2、合理密植:一般水肥地以每畝10000-12000穴,每穴兩粒為宜,旱薄地要加大密度,最低保持在12000穴/畝,高水肥地適當減至10000穴/畝左右。3、田間管理以促為主,促控結合:夏直播花生應及時進行水肥管理,盡量滿足花生生長發育的需求,特別是鐵茬播種的,更應及早中耕滅茬,追肥, 苗早發。高產田塊在中后期要抓好化控措施,謹防旺長倒伏。后期要及時根外追肥,補充營養,注意防治葉部病害,促進莢果發育充實。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于河南、安徽等小花生產區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10
作物種類:花生
品種名稱:泰花3號
選育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旱地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泰花1號×粵油551~116
特征特性:該品種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株高40.6厘米,株型緊湊。總分枝數7.9個,結果枝數6.4個。單株果數12.8個,生長勢強,結莢集中。莢果普通形,中等稍大。籽仁橢圓形,種皮粉紅色,無油斑、無裂紋、有光澤。百果重193.5-228.8克,百仁重81-91.9克,出仁率75.0%。抗旱性較強,種子休眠性強。
產量表現:1999~2000年連續兩年參加全國(長江流域片)區域試驗,1999年平均畝產莢果251.1公斤,較對照中花4號增產8.30%,居第3位;2000年平均畝產莢果270.10公斤,較對照中中花4號增產4.18%。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292.37公斤,籽仁畝215.70公斤,分別較對照中花4號增產4.32%和7.38%。
栽培技術要點:1、選擇肥力中等以上的沙土、沙壤土田塊種植。
2、重施基肥、早施苗肥、適當追肥,做到平衡施肥。基肥優質土雜肥1500~2000公斤,花生專用復合肥60公斤,尿素5公斤;出苗后為尿素5公斤苗肥;生長中后期看苗當追肥。3、堅持種子處理,提高播種質量。4、垅作覆膜,合理密植。垅寬72~75厘米,垅面寬45~50厘米,垅高15~18厘米,每垅播兩行,每行距垅邊8~10厘米,穴距18~20厘米,每畝9000~9500穴,每穴兩苗。春播先播種后化除、覆膜,出苗后破膜放苗;夏播先化學除草、覆膜,后打孔播種。5、因苗及時化控,保證結莢期協調穩長。花后25~30天,株高33~35厘米時,畝用15%可濕性多效唑粉劑50克,兌水50公斤均勻噴霧。6、適期防治蠐螬,預防病害,消除漬害。7、適時收獲,豐產豐收。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于江蘇南部、安徽江淮之間、四川東部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11
作物種類:花生
品種名稱:中花8號
選育單位:中國農科院油料研究所
品種來源:7506-57×油麻~1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珍珠豆型,全生育期125天。株高46厘米左右,直立型,株型緊湊,總分枝數7.7個,結果枝數6.1個。單株果數12.8個,莢果普通型,種仁橢圓形,中粒偏大,百果重227.4克,百仁重90.8克,出仁率75.3%。種子含油率55.37%,蛋白質含量25.86%。抗旱性、抗病性強,種子休眠性強。
產量表現:1999~2000年參加全國花生區試,1999年平均畝產莢果271.1公斤,較對照中花4號增產16.9%。2000年平均畝產莢果295.6公斤,較對照中花4號增產14.02%。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31.23公斤,籽仁248.93公斤,分別較對照增產15.82%和21.81%。
栽培技術要點:1、該品種熟性早,適合一年二熟栽培,既能春播又能夏播或套種。長江流域春播在4月中、下旬為宜,夏播最遲不要遲于6月15日。2、株型直立緊湊,宜適當密植。春播每畝0.8-1.0萬穴,夏播1.0萬穴以上,雙粒穴播。3、該品種適應性廣,在中等肥力條件下即有較高的產量水平。高產栽培時應施足基肥,苗期追施一定數量的速效肥。4、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結合培土,增厚土層以利于下針結果。后期注意防治葉斑病。不能在青枯病地上種植。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于四川、湖北、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的非青枯病區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12
作物種類:花生
品種名稱:開農30
選育單位:河南省開封市農林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開83-3×魯花9號
省級審定情況:2001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北京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直立疏枝型大花生,連續開花。全生育期130天左右。主莖高41.1-46.3厘米。側枝長45.0-48.9厘米。總分枝8.0個左右。莢果為普通型大果,網紋粗而明顯,果嘴稍顯,果長3.82厘米。籽仁橢圓形,粉紅色,無油斑。百果重222.6克,百仁重108.7克。含油量53.36%,蛋白質含量23.65%,油酸亞油酸比值1.1。高抗病毒病和枯萎病,抗葉斑病和網斑病,輕感銹病。抗澇性強,抗旱性中等。
產量表現:1997年~1998年參加河南省區試。1997年平均畝產莢果319.8公斤,籽仁227.55公斤,分別比對照豫花1號增產10.12%和12.18%。1998年平均畝產莢果244.22公斤,籽仁167.08公斤,分別比對照增產3.24%和7.57%。2000年北京市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297.2公斤,籽仁217.6公斤,分別比對照魯花9號增產7.0%和3.9%。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密度:適宜春播和麥套種植。春播地膜覆蓋應于4月下旬~5月上旬播種,密度8000-8500穴/畝,每穴兩粒。麥套應于5月15日~20日播種,密度9000-9500穴/畝,每穴兩粒。2、促控結合:施足底肥,補充微量肥料。初花期追施尿素或硝酸磷肥,畝追10公斤。中后期注意控制旺長,將株高控制在50厘米左右。3、適時收獲:休眼期中等,田間成熟時要及時收獲。避免莢果生芽和爛果。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于河南和北京春播和麥套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13
作物種類:花生
品種名稱: 遠雜9102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白沙1016×A.chacoense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珍珠豆型,符合出口要求。植株直立疏枝,一般 株高30-35厘米,側枝長34-38厘米,總分枝8-10條,結果枝5-7條,葉片寬橢圓形,微皺,深綠色,中大;莢果繭形,果嘴鈍,網紋細深,百果重165克左右;籽仁粉紅色,桃形,有光澤,百仁重66克左右,出米率73.8%左右,夏播100天左右。蛋白質含量24.15%左右,含油量57.4%左右。該品種高抗花生青枯病、抗葉斑病、銹病、網斑病和病毒病。
產量表現:1999~2000年參加全國花生區試,1999年平均畝產莢果247.8公斤,籽仁191.5公斤,分別比對照品種中花4號增產6.9%和14.5%。2000年11點平均畝產莢果271.06公斤,籽仁209.5公斤,分別比對照中花4號增產4.55%和12.1%。兩年平均畝產莢果263.7公斤,籽仁203.84公斤,分別比對照中花4號增產7.17%和14.9%。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6月10日左右。2、密度:每畝120000~14000穴,每穴兩粒。3、田間管理:播種前施足底肥,生育前期及時中耕,花針期切忌干旱,生育后期注意養根護葉,及時收獲。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要求,審定通過。該品種適宜于在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省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14
作物種類:花生
品種名稱:遠雜9307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白沙1016×(福青×A.chacoense)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珍珠豆型品種,夏播生育期110天左右。植株直立疏枝,一般主莖高30厘米左右,側枝長約33厘米,總分枝8-9條,結果枝約6.5條,單株結果數11-14個,葉片寬橢圓形,深綠色,中大;莢果繭形,果嘴鈍,網紋細深,百果重182.2克左右。籽仁粉紅色,桃形,有光澤,百仁重74.9克左右,出米率73.6%左右。蛋白質含量26.52%,脂肪含量54.07%。該品種高抗青枯病,抗葉斑病、網斑病和病毒病。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參加全國北方片花生區試。2000年平均畝產莢果203.02公斤,籽仁150.0公斤,分別比對照白沙1016增產7.62%和13.94%。2001年平均畝產莢果222.41公斤,籽仁163.1公斤,分別比對照白沙1016增產10.29%和14.34%。兩年平均畝產莢果212.71公斤,籽仁156.57公斤,分別比對照白沙1016增產9%和14.15%。2001年在全國花生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莢果248.65公斤,籽仁181.49公斤,分別比對照白沙1016增產10.94%和15.93%。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一般不晚于6月10號。2、密度:每畝12000~14000穴,每穴2粒為宜。3、田間管理:生育前中期以促為主,播種前施足底肥或苗期及早追肥,及時中耕,花針期切忌干旱,生育后期注意養根護葉,及時收獲。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適于在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省及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15
作物種類:花生
品種名稱:花育20號
選育單位:山東省花生研究所
品種來源:8644~6×優早1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于早熟直立“旭日型”出口小花生品種,夏播生育期114天左右。疏枝型,主莖高36.6厘米,側枝長40.5厘米,總分枝7~9條,結果枝6條左右,單株結果數10.3個,株叢矮且直立,緊湊,節間短,抗倒伏,葉色濃綠,連續開花,開花量大,結實率高,雙仁果率一般占95%以上,果柄短,不易落果,莢果普通型,百果重173.8克,百仁重68.6克,出米率73.3%。脂肪含量50.01%;油酸亞油酸比值1.08。對根腐病、黃花葉病毒病、葉斑病的抗性比對照白沙1016高,抗倒性強。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在全國(北方片)夏播出口小花生組品種區試中,平均畝產莢果224.76公斤,較對照白沙1016增產15.18%;籽仁164.21公斤,籽仁比對照1016增產19.71%。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258.12公斤,籽仁188.63公斤,分別較對照增產15.16%和15.29%。
栽培技術要點:1、早播,適時收獲,以充分發揮該品種后期綠葉保持時間長、不早衰的特點。2、株型直立,緊湊、分枝少、結果集中,適于密植,夏播每畝11000-12000穴,每穴均播兩粒。3、在施肥上應施足基肥,看苗追肥,確保苗齊苗壯。4、及時加強田間管理,注意防旱排澇。5、及時噴藥防治蟲害。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于在山東、河南、河北、安徽、遼寧、江蘇等小花生產區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16
作物種類:花生
品種名稱:粵油79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科院作物所
品種來源:汕油27//粵油116/印度花皮///粵油116
省級審定情況:1999年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粵油79屬全生育期124天,植株生勢強,株型直立緊湊,主莖高55.8厘米,分枝長57.3厘米,分枝性較好,總分枝數7.2條,有效分枝5.8條,主莖葉數19.2片,收獲時主莖青葉數7.1片,葉大小中等,葉色深綠,抗倒、抗旱強,葉斑病3.0級,銹病2.7級,青枯病發病率1.0%,單株果數14.3個,果形較好,飽果率85.8%,雙仁果率88.3%,百果重173.2克,出米率70.5%,蛋白質含量32.23%,含油量51.92%;油酸/亞油酸比值為1.69。產量表現:1999-1997年參加國家(南方區)花生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莢果271.45公斤,籽仁191.37公斤,分別較對照種汕油523增產2.20%和5.48%。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春植在驚蟄前后,秋植在立秋前后播種較為適宜。2、合理密植:每畝播種1.8-1.9萬苗為宜。3、施足基肥,適量及時追肥,防止后期徒長。4、水田種植應注意后期排水,防止爛果。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宜于在華南花生兩熟制地區的水田、旱坡地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17
作物種類:花生
品種名稱:天府14號
選育單位:四川省南充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天府9號×海花1號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間型早熟中粒種,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夏播110天左右。株型直立,連續開花,株高43.0厘米左右,單株總分枝數5.4-7.5個,結果枝4.8-5.8個,總果數14.1-14.7個。莢果普通形和斧頭型,果殼網紋較淺,果嘴不明顯或中等,種仁橢圓形,種皮淺紅色。百果重155.7克,百仁重68.9克,出米率76.0%。抗倒力強,抗旱性較強,不抗葉斑病和青枯病。粗脂肪含量51.86%,粗蛋白含量23.88%。
產量表現:1997-1998年四川省區試,平均畝產269.1公斤,較對照天府10號增產6.5%。1999-2000年參加全國長江片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269.5公斤,較對照中花4號增產9.6%。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13.60公斤,籽仁238.60公斤,分別較對照增產8.52%和15.27%。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期:長江流域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旬,麥套花生以麥收前30天左右播種為宜。2、種植密度:畝植9000-10000穴,每穴2粒。單株栽培畝植14000株。3、施肥:畝施N6-8公斤、五氧化二磷4-6公斤、氧化鉀4-6公斤。4、及時防治病蟲害。5、適時收獲。6、在青枯病疫區不宜種植。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宜于在長江流域非青枯病區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18
作物種類:花生
品種名稱:花育19號
選育單位:山東省花生研究所
品種來源:79266×萊農13號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于早熟直立大花生,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夏播100天左右。疏枝型,主莖高48.0厘米,側枝長49.8厘米,總分枝7-9條,結果枝6條左右,單株結果數13.37個,株叢矮且直立,緊湊,節間短,抗倒伏,葉色濃綠,連續開花,開花量大,結實率高,雙仁果率一般占70%以上,果柄短,不易落果,莢果普通型,百果重251.4克,百仁重96.36克。出米率70.0%左右。粗脂肪含量45.94%;蛋白質含量22.9%,油酸、亞油酸比值1.68,均與對照魯花11號相當。對根腐病、黃花葉病毒病、棉鈴蟲、葉斑病的抗性比對照魯花11號強。抗倒性強。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參加全國北方片區試,平均畝產莢果295.4公斤,比對照魯花11號增產9.0%。籽仁209.7公斤,較對照魯花11號增產7.7%。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07.5公斤,籽仁218.6公斤,分別較對照魯花11號增產8.3%和8.0%。
栽培技術要點:1、早播,適時收獲,以充分發揮該品種后期綠葉保持時間長、不早衰的特點。2、株型直立,緊湊,分枝少、結果集中,適于密植,春播每畝10000穴,夏播每畝11000-12000穴,每穴均播兩粒。3、在施肥上應施足基肥,看苗追肥,確保苗齊壯。4、及時加強田間管理,注意防旱排澇。5、及時噴藥防治蟲害。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宜在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淮北和江蘇北部地區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19
作物種類:花生
品種名稱:湛油30
選育單位:廣東省湛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粵油223×汕油523
省級審定情況:1999年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珍珠豆型品種,全生育期120天。主莖高51.5厘米,分枝長52.1厘米,總分枝6.6條,結果枝5.6條,單株果數12.8個,飽果率81.2%。葉片小,深綠色。莢果普通形,雙仁果率86.3%,百果重170.1克。籽仁粉紅色,隨圓型,百仁重63.8克,出仁率69.6%。抗倒、抗旱性紗,抗銹病、青枯病能力較強。粗脂肪含量49.08%,粗蛋白含量26.2%,油酸含量43.73%,亞油酸含量36.30%。油酸亞油酸比值1.024。
產量表現:1996~1998年參加全國(南方片)花生區試,三年平均畝產莢果221.75公斤,較對照汕油523增產5.14%。
栽培技術要點:1、宜選擇水田或有水源灌溉的旱坡地種植;
2、栽培密度以1.9-2.0萬粒/畝為宜,每穴2粒;3、有機肥和化肥宜作一次性全部基肥施用;4、苗生長較旺的田塊,可在始花后25~30天,用15%的多效唑粉劑20克/畝,兌水60公斤噴施葉面。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宜于在華南地區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20
作物種類:芝麻
品種名稱:鄭雜芝H03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91ms2108×92D028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可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單稈型,一葉三花,蒴果4棱,葉片濃綠,花冠白色,植株高大(170-200厘米),株蒴數75個左右,蒴粒數70個左右,籽粒白色,千粒重3.2克左右,生育期93天左右,屬中熟品種。該品種苗期生長健壯,發育速度快,花期集中,籽粒灌漿快,表現高產穩產、抗枯萎病和莖點枯病,耐漬、抗倒伏。該品種粗脂肪含量58.58%,粗蛋白含量18.62%。
產量表現:1997-1999年河南省芝麻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0.45公斤,比對照豫芝9號增產9.10%。2000年湖北、安徽分別進行了引種試驗示范近3萬畝,表現豐產、高產。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早播,適宜播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夏播應力爭早播。2、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輔助以氮肥,早疏苗,及時間定苗,畝密度8000-12000株,及時防治病蟲害,注意抗旱排澇。適時收獲,一般下部3-4節位蒴果微裂,即可收獲。
制種技術:1、制種田采用4:2或3:1行比配置,父母本適當錯期播種。2、母本行定苗密度為父母行的2倍。3、初花期拔除母本行中的約50%的可育株,可育株與不育株通過花藥檢查法區分,可育株隨查隨拔除。4、制種產量一般為30-50公斤/畝,一畝制種田可滿足100畝大田用種。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于在河南、安徽等省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21
作物種類:芝麻
品種名稱:鄭芝97C01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棉花油料作物所
品種來源:7801×124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可
特征特性:鄭97C01屬單稈型品種,全生育期87-91天,屬中早熟品種。出苗速度快,苗期生長健壯,中下部葉片較大,葉色濃綠;植株高大,一般株高147-178厘米,三花四棱,蒴果長度中等。該品種高抗莖點枯病和枯萎病,且抗旱耐漬、抗倒伏性好。籽粒純白,紋路較細,千粒重3克左右,含油量56.1%,蛋白質含量19.72%。
產量表現:1999-2001年參加河南省區試。1999年平均畝產88.71公斤,較對照增產3.22%,2000年平均畝產56.00公斤,較對照增產8.22%,2001年平均畝產89.78公斤,較對照豫芝4號增產14.7%。2000年安徽、湖北、新疆阿克蘇地區分別進行了引種試驗示范近20萬畝,均表現高產多抗。
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早播:春播地膜栽培要求5月初播種;春播和麥壟種預留行應5月中旬播種;夏播一般在5月25-6月5日,最遲不能超過6月10日。播種方式應以等行距或寬窄行種植較為適宜。2、合理密植:其適宜密度為每畝1.0-1.5萬株,早茬地每畝1.0-1.2萬株,夏播地1.2-1.5萬株。3、加強田間管理:應早間苗早定苗、早追肥、預防病蟲害。施肥應采取平衡配方施肥,即氮、五氧化二磷比例為1:0.5-0.7,施肥量為35-70公斤,并在現蕾期可適當追施尿素5-10公斤;在芝麻生育中期可噴灑辛硫磷、氧化樂果等農藥,以預防蟲害;噴灑多菌靈、乙磷鋁等農約以預防或減輕病害。4、適期打頂和適當晚收。春播芝麻應在7月底進行小打頂,夏播則在立秋前后打頂;收獲一般以植株下部果節微裂時開始收獲為宜;收后應小捆架曬,以提高品種的商品品質。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于在河南、安徽等省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22
作物種類:芝麻
品種名稱:豫芝11號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科院棉花油料作物所
品種來源:豫芝4號鈷60輻射后代
省級審定情況:1999年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可
特征特性:該品種生育期春播86-90天,夏播80-85天,屬中早屬品種。單桿型,一般無分枝;植株高大,莖桿粗壯,株型緊湊,適宜密植;葉色綠濃綠,中下部葉片長橢圓形,有缺刻,上部葉片呈柳葉型;花期35-40天;三花四棱,蒴長3厘米左右,不裂蒴;抗病性強,高抗枯萎病、莖點枯病、葉斑病。品質優,種子卵圓形,純白、口味純正。千粒重2.7-3.0克,含油量為56.66%。
產量表現:1995-1997年參加河南省區試。1995年平均畝產49.93公斤,較對照增產5.29%,1996年平均畝產39.83公斤,較對照增產6.07%,1997年平均畝產58.11公斤,較對照豫芝4號增產6.33%。1999~2000年安徽引種示范,平均畝產81.3公斤,平均比對照增產12.93%。湖北省引種示范,平均增產16.48%。
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早播:地膜覆蓋要求5月初播種,春播應在5月中下旬,夏播應在5月25-6月5日,最遲不能超過6月10日。2、密度:在適宜播期范圍內,春播每畝定苗1.0-1.2萬株、夏播1.2-1.5萬株為宜,推遲播期可適當增加密度。3、施肥:施肥應采用平衡配方施肥,即氮、五氧化二磷比1:0.5-0.7,施肥量每畝35-75公斤,適當配施K肥。4、及時防治芝麻病蟲害。5、適期打頂和適當晚收。春播芝麻應在7月底小打頂,夏播則在立秋前后打頂;收獲一般以中下部蒴果微裂時收獲為宜;收后應小捆架曬,以提高商品品質。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該品種適于在河南、安徽等省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