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川薯20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2年配制巖薯五號×紅旗四號組合,2003年進行實生苗培育,經篩選、鑒定和品比,2005-2006年參加省區試,2007年進行大區生產試驗并進行示范。
(3)特征特性:早熟、食用型;株型為半直立,中蔓,基部分枝8個左右,蔓粗0.5厘米;蔓色綠帶褐色,節色綠色。頂葉褐色,成熟葉綠色,心臟形,淺單缺.薯塊紡錘形,薯皮黃色,心色淺桔紅;烘干率 22.54%,淀粉率12.28%。熟食品質優,鮮薯可溶性糖含量為10.62%,β-胡蘿卜素含量為1.5微克/克。結薯很集中,單株結薯4個以上。大中薯率77.87%;萌芽性較好,單塊萌芽15-20苗,平均18苗,長勢強。抗黑斑病性和貯藏性明顯優于對照。
(4)產量表現:省區試兩年平均,鮮薯畝產2321.2公斤,較對照南薯88增產10.1%,藤葉畝產1587.7公斤,較對照南薯88減產13.76%。
生產試驗結果:鮮薯畝產2133.92公斤,較對照南薯88增產8.59%;藤葉畝產1899.56公斤,較對照南薯88減產5.23%。
(5)栽培要點:早育,早栽,一般在3月上旬用雙膜覆蓋育苗,爭取在5月上中旬扦插,以盡早供應市場;可在栽后120天收獲,提高其商品性及價值。
注意防蟲防病:播種時用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溶液浸種,畝植密度為:凈作4000株,間作3000株;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省甘薯種植區域。
2、西成薯007
(1)選育單位:南充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1年配制雜交組合BB18-152×9014-3,經培育、選擇、比較鑒定,2006-2007年參加省區試,2007年同時進行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大區生產試驗和示范,并通過田間技術鑒定。
(3)特征特性:中熟、淀粉加工型;株型匍匐,中長蔓,頂葉綠,邊褐;成熟葉綠色,淺裂單缺,大小中等,葉脈綠色,柄基綠色,蔓綠色,茸毛少,莖較粗,莖基部分枝3?4個,無自然開花習性;薯塊紡錘形,皮色紅,薯肉淡黃,熟食品質優,烘干率32.81%,淀粉率22.20%,可溶性總糖為8.32%,粗蛋白0.775%,維生素C37.1毫克/100克鮮薯,β-胡蘿卜素0.113毫克/100克鮮薯,藤葉粗蛋白含量為1.48%;結薯集中,單株結薯3-4個;出苗早、整齊,單株幼苗數13個左右,幼苗生長勢強;高抗黑斑病,耐貯藏。
(4)產量表現:2006-2007兩年區試平均,畝產鮮薯1909.1公斤,比對照南薯88減產5.86%;藤葉畝產2310.69公斤,比對照南薯88增產16.17%;薯干畝產631.33公斤,對照南薯88增產16.19%;淀粉畝產427.38公斤,對照南薯88增產23.45%。烘干率較對照南薯88高4.94個百分點;淀粉率22.20%,較對照南薯88高4.3個百分點。
(5)栽培要點: 3月上旬地膜覆蓋育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為最佳栽插期;畝植適宜株數3500-4000株;施肥以有機肥料為主,重施底肥,包廂或全層施用,追肥宜早,一般畝施尿素9?11公斤、過磷酸鈣10?14公斤、硫酸鉀10?14公斤。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省甘薯種植區域。
3、南紫薯008
(1)選育單位:南充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1?2004年從日本紫薯集團雜交后代材料中經過培育、鑒定、比較選擇育成的一個優質食用型紫色甘薯品種。2005?2006年參加省區試,2007年進行大區生產試驗和示范。
(3)特征特性:中熟、食用型紫色甘薯品種。頂葉紫紅色,成熟葉綠色,心臟形,大小中等,葉脈綠色,柄基綠色,蔓綠帶褐色、中粗、中長,茸毛少,莖基部分枝3?4個,株型匍匐,無自然開花習性;薯塊長紡錘形,皮色紫,肉色紫,薯皮光滑,薯形外觀好,熟食品質優,烘干率23.86%, 淀粉率13.84%;可溶性總糖為7.95%,粗蛋白0.722%,維生素C21.4毫克/100克鮮薯,β-胡蘿卜素0.0319毫克/100克鮮薯,花青素15.106毫克/100克鮮薯,藤葉粗蛋白含量為1.38%;萌芽性好,單薯發苗數15.8苗,幼苗生長勢強;結薯整齊集中,易于收獲,單株結薯2-3個;抗黑斑病,貯藏性好。
(4)產量表現:2005年-2006年兩年區試,平均畝產鮮薯1406.4公斤,比對照南薯88減產32.71%;藤葉畝產2000.7公斤,比對照南薯88增產8.56%。2007年生產試驗畝產鮮薯1294.2公斤,比對照南薯88減產34.14%;藤葉畝產2250.24公斤,比對照南薯88增產12.27%。
(5)栽培要點: 3月上旬地膜覆蓋育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畝植適宜株數3500-4000株;施肥以有機肥料為主,重施底肥,包廂或全層施用;追肥宜早,一般畝用尿素10-15公斤,過磷酸鈣20-25公斤,鉀肥(草木灰)50-100公斤。及時中耕除草,防治病蟲,防旱排澇,不打尖、不提藤、不翻蔓,適時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省甘薯種植區域。
馬鈴薯
1、川涼薯1號
(1)選育單位:涼山州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品種來源:1999年用Serrena作母本,Apat作父本,獲雜交實生籽,2000年實生苗培育獲實生薯,2001年選種圃鑒定建立株系,2002年株系圃鑒定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119天,較對照米拉長3天。株高60~70厘米,株型擴展、分枝數中等,莖綠色,主莖4~5個,莖粗1.1~1.2厘米。葉綠色,復葉中等,側小葉3~4對,排列中等。花柄節有色,花冠星形、花白色、無重瓣、雄蕊橙黃色、柱頭無裂,天然結實性中等,漿果綠色、有種子。薯形橢圓,黃皮白肉,芽眼淺,數量中等,表皮光滑,結薯集中,平均單株結薯10.3個,大中薯比例74.60%。休眠期中等,耐貯藏。該品種抗卷葉病毒和晚疫病,感輕花葉病毒。薯塊干物質含量23.2%、粗蛋白2.01%,淀粉含量17.67%,還原糖含量0.1%,維生素C14.9毫克/100克。
(4)產量表現:2005年涼山州區試,四點平均畝產2308.3?,比對照“米拉”增產23.2%;2006年區試,五點平均畝產2386.0公斤,比對照“米拉”增產9.7%,增產點率80%;兩年平均畝產2347.2公斤,比對照增產15.9%。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857.2公斤,比對照“米拉”增產8.5%。
(5)栽培要點:(1)種植地塊要求:選擇肥力較好、土質疏松的沙壤土為佳,忌連作,禁止與其它茄科作物輪作。留種田還應與商品薯生產田及其它病源作物隔離。(2)選種:選擇健康種薯整薯播種。(3)密度:畝植4000~4500株為宜。(4)播種時間:一般春季播種,二半山區2月中旬至3月上旬,高寒山區以3月上旬至中旬播種為宜。(5)施肥:施足底肥,遵循以有機肥(腐熟的畜糞)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一般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馬鈴薯專用復合肥45~50 公斤,有機肥、復合肥作底肥,氮肥以提苗為主,齊苗到現蕾期視苗情畝增施氮肥5~10公斤。(6)田間管理:最好采用高廂雙行壟作、苗期、現蕾期中耕除草理溝培土2~3次,田間無積水。
(6)適宜種植地區:涼山州適宜種植區。
2、合作88
(1)引種單位:涼山州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合作88(I-1085×BLK2)于1990年由云南會澤縣農技中心和云南師大薯類作物研究所單株選育而成。2001年通過云南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滇馬鈴薯5號。涼山州西昌農科所2001年從云南會澤引進。
(3)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118天,較對照米拉長2天。平均株高83.7厘米,株型直立,莖稈淺紫色,主莖3~6個,莖粗1.1~1.3厘米。葉綠色,復葉較大,側小葉3~4對,排列緊密,茸毛中等。花:微香。花序總梗較長、硬,分枝3個,每個分枝著生6~9朵小花,花柄節紫色;花萼5瓣,較尖;花冠紫色,大小中等;雄蕊橙黃色,柱頭較長,天然結實性較弱。薯形長橢圓,紅皮、黃肉,表皮光滑,芽眼淺少,結薯集中,薯塊商品率高,平均大中薯率為78.3%,休眠期長,耐貯藏。該品種抗卷葉病毒、輕花葉病毒及晚疫病。薯塊干物質含量26.4%、粗蛋白2.2%。
(4)產量表現:2005年涼山州區試,四點平均畝產2252.1公斤,比對照“米拉”增產20.3%,增產點率100%;2006年區試,五點平均畝產2294.0公斤,比對照“米拉”增產5.5%,增產點率60%;兩年平均畝產2273.1公斤,比對照增產12.3%,增產點率77.8%。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75.6公斤,比對照“米拉”增1.7%,與區試結果基本一致。
(5)栽培要點:該品種需肥量較大,宜選擇中上等肥力地塊壟作栽培種植。提倡整薯播種,畝植4000~5000(窩)株。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底肥畝施腐熟農家肥1500~2000公斤、尿素10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硫酸鉀15公斤或馬鈴薯專用復合肥80 公斤。出苗后25天(苗高10厘米左右),結合第一次中耕除草,畝施尿素5~7.5公斤提苗,現蕾至盛花期畝用磷酸二氫鉀0.2公斤、尿素1公斤兌水60公斤根外追肥。及時中耕、除草、培土,防病治蟲,適時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涼山州海拔2000米以上的適宜種植區春播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