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荊雜棉166F1
品種來源:荊州農業科學院用“荊B6”作母本,“荊W101”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棉花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棉2008001。
品質產量:2005~2006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2.5%跨長28.7毫米,比強29.2CN/tex,馬克隆值5.0。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12.33公斤,比對照鄂雜棉1號增產8.25%。其中:2005年皮棉畝產104.21公斤,比鄂雜棉1號增產9.34%;2006年皮棉畝產120.44公斤,比鄂雜棉1號增產7.32%,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棉花品種。植株較高,塔型較松散,生長勢較強。莖桿光滑,莖桿較軟易彎腰。葉片中等大,葉色稍淡。花藥白色。鈴卵圓形,有鈴尖,鈴較大,結鈴較均勻,吐絮暢。區域試驗中株高132厘米,果枝數18.8個,單株成鈴數27.2個,單鈴重6.15克,大樣衣分40.57%,子指10.4克。生育期121.3天。霜前花率89.81%。抗病性鑒定為耐枯、黃萎病。
栽培要點:1、選用質量合格的F1代種子。2、適時播種。4月上中旬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該品種長勢較強,每畝密度以1800株左右為宜。3、科學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增施有機肥、鉀肥和硼肥等微肥。該品種花鈴肥需量大,宜分兩次施用,棉株開花后7~10天施第一次,隔15天后再施第二次;注意增施有機肥、鉀肥和硼肥等微肥。4、合理化調。嚴格遵循少量多次、前輕后重的原則,塑造理想株型。5、加強田間管理,減輕倒伏。適時中耕,起壟培土;遇高溫干旱及時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2、荊雜棉142 F1
品種來源:荊州農業科學院用“鄂抗棉9號”作母本,“荊079”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棉花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棉2008002。
品質產量:2005~2006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2.5%跨長28.7毫米,比強29.0CN/tex,馬克隆值4.9。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12.38公斤,比對照鄂雜棉1號增產4.09%。其中:2005年皮棉畝產106.21公斤,比鄂雜棉1號增產2.66%,不顯著;2006年皮棉畝產118.54公斤,比鄂雜棉1號增產5.46%,極顯著。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棉花品種。株高中等,塔型較松散。莖桿光滑,莖桿較軟易彎腰。葉片中等大,葉色較深。花藥白色。果枝著生節間均勻,中下部結鈴性較強,鈴卵圓形,鈴較大,吐絮暢。區域試驗中株高127厘米,果枝數19.8個,單株成鈴數26.9個,單鈴重6.21克,大樣衣分40.70%,子指10.1克。生育期120.4天。霜前花率88.05%。抗病性鑒定為抗枯萎病、耐黃萎病。
栽培要點:1、選用質量合格的F1代種子。2、適時播種。4月上旬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每畝密度2000株左右。3、科學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增施有機肥、鉀肥和硼肥等微肥。一般畝施純氮13~15公斤、五氧化二磷6.5~7.5公斤、氧化鉀13~15公斤。4、合理化調。嚴格遵循少量多次、前輕后重的原則,塑造理想株型。5、加強田間管理,減輕倒伏。適時中耕,起壟培土;遇高溫干旱及時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3、EK288 F1
品種來源:湖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用“79049”作母本,“6068”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棉花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棉2008003。
品質產量:2005~2006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2.5%跨長28.3毫米,比強29.3 CN/tex,馬克隆值5.0。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09.57公斤,比對照鄂雜棉1號增產5.51%。其中:2005年皮棉畝產100.06公斤,比鄂雜棉1號增產4.95%;2006年皮棉畝產119.09公斤,比鄂雜棉1號增產5.95%,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棉花品種。植株較高大,塔型較松散,生長勢較強。莖桿粗壯,有茸毛,果枝較堅硬。葉片較大,葉色綠,葉片功能期較長。花藥白色。鈴卵圓形,鈴尖短或鈍尖,結鈴性較強,吐絮暢。區域試驗中株高133.8厘米,果枝數18.7個,單株成鈴數27.4個,單鈴重6.2克,大樣衣分40.14%,子指10.5克。生育期121.41天。霜前花率88.05%。抗病性鑒定為耐枯、黃萎病。
栽培要點:1、選用質量合格的F1代種子。2、適時播種。4月上旬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每畝密度1600~2000株左右。3、科學施肥。施足底肥,早施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增施有機肥、鉀肥和硼肥等微肥。一般畝施純氮15~20公斤、五氧化二磷7.5~10公斤、氧化鉀18公斤。4、合理化調。嚴格遵循少量多次、前輕、中適、后重的原則,塑造理想株型。5、加強田間管理。及時移栽促早發;適時中耕,起壟培土;及時去葉枝,打掉下部1~2盤果枝;遇高溫干旱及時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4、路棉6號F1
品種來源: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潛江市大路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用“抗A3”作母本,“ZR6”作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棉花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棉2008004。
品質產量:2005~2006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2.5%跨長28.9毫米,比強28.3CN/tex,馬克隆值5.0。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17.83公斤,比對照鄂雜棉1號增產11.10%。其中:2005年皮棉畝產114.48公斤,比鄂雜棉1號增產14.82%;2006年皮棉畝產121.18公斤,比鄂雜棉1號增產7.80%,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棉花品種。植株較高大,塔型松散,生長勢強。莖桿粗壯,有稀茸毛。花藥白色。葉片中等偏小,缺刻淺,葉色淡綠。鈴偏圓形,有鈍尖,結鈴性較強,鈴較大,吐絮暢。后期缺鉀易早衰。區域試驗中株高125.4厘米,果枝數19.4個,單株成鈴數30.6個,單鈴重6.02克,大樣衣分40.96%,子指10.48克。生育期121.3天。霜前花率90.46%。抗病性鑒定為耐枯、黃萎病。
栽培要點:1、選用質量合格的F1代種子。2、適時播種。宜適當晚播,一般4月中旬營養缽育苗,可適當稀植,以每畝密度1400~1700株為宜。3、科學施肥。該品種生長勢較強,需肥量較大,尤其對鉀肥敏感。一般畝施純氮17~20公斤、五氧化二磷12~18公斤、氧化鉀17~20公斤;底肥及花期適量增施硼肥等微肥。4、合理化調。嚴格遵循少量多次、前輕后重的原則,塑造理想株型。5、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起壟培土。遇高溫干旱及時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5、岡雜棉8號F1
品種來源:黃岡市農業科學院用“岡173-6”作母本,“岡19-28”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棉花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棉2008005。
品質產量: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2.5%跨長29.17毫米,比強29.0 CN/tex,馬克隆值5.08。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26.946公斤,比對照鄂雜棉10號F1增產1.69%。其中:2006年皮棉畝產122.158公斤,比鄂雜棉10號F1增產4.3%,極顯著;2007年皮棉畝產131.733公斤,比鄂雜棉10號F1減產0.58%,不顯著。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棉花品種。植株中等高,塔型稍緊湊,前期生長勢一般,中后期生長勢較強。莖桿較粗壯,較光滑。葉片中等大,葉色淡綠。花藥白色。果枝著生節位較低,節間較均勻,結鈴性較強,鈴卵圓形,鈴尖較短,吐絮較暢。區域試驗中株高125.2厘米,果枝數20.2個,單株成鈴數31.6個,單鈴重5.84克,大樣衣分40.69%,子指9.8克。生育期122. 1天。霜前花率88.78%。抗病性鑒定為耐枯、黃萎病。
栽培要點:1、選用質量合格的F1代種子。2、適時播種。4月上旬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每畝密度1800株左右。3、科學施肥。施足底肥,穩施蕾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一般畝施純氮15~25公斤,五氧化二磷7.5~12.5公斤,氧化鉀15~25公斤,底肥及花期適量增施硼肥等微肥。4、適時化調。苗期化調促早發;蕾期、花期用縮節胺適當調控,塑造理想株型。該品種對縮節胺敏感,嚴格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5、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起壟培土;遇高溫干旱及時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6、銅雜411 F1
品種來源:湖北省種子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省銅山縣華茂棉花研究所用“B38”作母本,“石遠321選系”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棉花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棉2008006。
品質產量: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2.5%跨長28.36毫米,比強28.7CN/tex,馬克隆值5.07。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26.93公斤,比對照鄂雜棉10號F1增產1.60%。其中:2006年皮棉畝產124.63公斤,比鄂雜棉10號F1增產6.20%,極顯著;2007年皮棉畝產129.23公斤,比鄂雜棉10號F1減產2.47%,不顯著。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棉花品種。植株中等高,塔型較緊湊。莖桿粗壯較硬,有稀茸毛。葉片中等大,葉裂中等,葉色綠。花藥白色。鈴卵圓形,有鈍尖,結鈴性較強,吐絮暢。區域試驗中株高121.5厘米,果枝數19.6個,單株成鈴數30.9個,單鈴重5.75克,大樣衣分41.39%,子指10.3克。生育期122.1天。霜前花率88.10%。抗病性鑒定為耐枯、黃萎病。
栽培要點:1、選用質量合格的F1代種子。2、適時播種。4月上旬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每畝密度1600~1800株。3、科學施肥。施足底肥,穩施蕾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按1:0.5:1配合施用;底肥及花期適量增施硼肥和微肥。4、合理化調。全程化調,嚴格遵循前輕后重、旱輕雨重和少量多次的原則。5、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起壟培土;遇高溫干旱及時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7、荊雜棉88 F1
品種來源:荊州農業科學院用“荊46579”作母本,“荊55173-1”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棉花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棉2008007。
品質產量: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2.5%跨長29.09毫米,比強30.2CN/tex,馬克隆值5.07。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25.94公斤,比對照鄂雜棉10號F1減產0.45%。其中:2006年皮棉畝產122.72公斤,比鄂雜棉10號F1增產4.60%,極顯著;2007年皮棉畝產129.17公斤,比鄂雜棉10號F1減產4.79%,極顯著。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棉花品種。植株較高,塔型松散,生長勢較強。莖桿光滑,莖桿較軟易彎腰和勾頭。葉片中等大,葉色較深,苗期子葉葉緣微上卷。花藥白色。果枝與主莖夾角較大,第一果節間距較長。鈴卵圓形,較大,吐絮暢。區域試驗中株高133.4厘米,果枝數19.1個,單株成鈴數27.1個,單鈴重6.54克,大樣衣分42.62%,子指10.4克。生育期121.8天。霜前花率90.32%。抗病性鑒定為耐枯、黃萎病。
栽培要點: 1、選用質量合格的F1代種子。2、適時播種。4月上中旬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每畝密度1800株左右。3、科學施肥。施足底肥,輕施苗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增施有機肥、鉀肥和硼肥等微肥。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按1:0.5:1配合施用,其中底肥占總施肥量的60%左右。4、合理化調。嚴格遵循少量多次、前輕后重的原則,塑造理想株型。5、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起壟培土。遇高溫干旱及時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8、綠億棉11 F1
品種來源:淮南市綠億生物醫藥技術研究所用“W6”作母本,“W5”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棉花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棉2008008。
品質產量: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2.5%跨長28.46毫米,比強28.7CN/tex,馬克隆值5.03。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皮棉128.21公斤,比對照鄂雜棉10號F1增產2.23%。其中:2006年皮棉畝產127.92公斤,比鄂雜棉10號F1增產8.10%,極顯著;2007年皮棉畝產128.50公斤,比鄂雜棉10號F1減產3.02%,顯著。
特征特性:屬轉Bt基因棉花品種。植株較高,塔型較松散,生長勢較強。植株下部較蔭蔽,莖桿較軟,易彎腰,莖桿有稀茸毛。第一果節節間較長,鈴卵圓形,較大,鈴尖短。區域試驗中株高124.0厘米,果枝數19.5個,單株成鈴數31.1個,單鈴重5.89克,大樣衣分41.64%,子指10.3克。生育期122.2天。霜前花率89.18%。抗病性鑒定為耐枯、黃萎病。
栽培要點:1、選用質量合格的F1代種子。2、適時播種。4月上旬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每畝密度1800株左右。3、科學施肥。施足底肥,穩施蕾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一般畝施純氮23公斤、五氧化二磷12~18公斤、氧化鉀20公斤左右。注意增施鉀肥,底肥及花期適量增施硼肥等微肥。4、合理化調。全程化調,嚴格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5、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起壟培土;及時去葉枝,打掉下部1~2盤果枝;遇高溫干旱及時灌水抗旱;注意綜合防治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棉區種植,枯、黃萎病重病地不宜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