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兩優3418
品種來源: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用“W9834S”作母本,“鄂早18”作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早稻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01。
品質產量:2005~2006年參加湖北省早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52.8%,堊白粒率70%,堊白度8.4%,直鏈淀粉含量16.4%,膠稠度77毫米,長寬比3.2。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1.66公斤,比對照嘉育948增產5.23%。其中:2005年畝產467.13公斤,比嘉育948增產6.06%;2006年畝產476.18公斤,比嘉育948增產4.38%,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熟秈型早稻,感溫性較強。株型較緊湊,株高適中,生長勢較旺,分蘗力較強。莖稈較細,莖節外露。葉色綠,葉片中長,劍葉窄挺。穗層較整齊,中等穗,谷粒長型,稃尖無色無芒,著粒均勻,有兩段灌漿現象。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24.7萬,株高84.4厘米,穗長19.5厘米,每穗總粒數100.0粒,實粒數77.3粒,結實率77.3%,千粒重27.22克。全生育期107.4天,比嘉育948長1.4天。抗病性鑒定為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
栽培要點:1、適時早播,控制秧齡。3月底至4月初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2.5公斤,大田畝用種量2.5公斤,秧齡不超過30天。2、插足基本苗。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畝插基本苗10萬。3、加強肥水管理,注意增施磷、鉀肥。底肥一般畝施復合肥(15:15:15)30~40公斤、過磷酸鈣30~40公斤;插秧后第5~6天畝施尿素8~10公斤,第12~15天畝施氯化鉀8~10公斤,后期不宜追施氮肥。畝苗數達到30萬時排水曬田,后期干濕交替,忌斷水過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薊馬和螟蟲等病蟲害。5、及時收獲,以防穗發芽。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作早稻種植。
2、巨風優72
品種來源:宜昌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不育系“巨風A”與恢復系“宜恢72” 配組育成的雜交中稻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02。
品質產量: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4.5%,堊白粒率30%,堊白度3.6%,直鏈淀粉含量15.2%,膠稠度85mm,長寬比3.1,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1.32公斤,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7.36%。其中:2006年畝產585.32公斤,比兩優培九增產8.24%;2007年畝產577.32公斤,比兩優培九增產6.50%,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中稻。株型較松散,株高適中,莖稈較粗壯,部分莖節輕微外露。劍葉微內卷,中長、挺直。葉下禾,穗層整齊,穗較大,著粒較密,有包頸現象。谷粒長型,稃尖紫色無芒,成熟期劍葉易落黃尖枯。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7.0萬,株高114.0厘米,穗長25.6厘米,每穗總粒數195.7粒,實粒數153.0粒,結實率78.2%,千粒重25.72g。全生育期129.7天,比兩優培九短6.7天。抗性鑒定為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間稻曲病重。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鄂北4月25~28日播種,江漢平原、鄂東5月10日左右播種,秧齡30天。秧田畝播種量10~12.5公斤,大田畝用種量1.5公斤。播種前用使百克浸種消毒,以防惡苗病,秧苗一葉一心時噴施多效唑,培育帶蘗壯秧。2、插足基本苗。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畝插基本苗8~10萬。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3~14公斤,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并注意底肥增施有機肥,孕穗期畝施2公斤尿素做穗肥,后期酌施壯籽肥。適時曬田,后期干濕交替,忌斷水過早,防早衰。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稻曲病、紋枯病和螟蟲等病蟲害。 5、及時收獲,注意脫曬方式,確保稻谷品質。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作中稻種植。
3、荊兩優10號
品種來源:湖北荊楚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用“荊118S”作母本,“R10”作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中稻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03。
品質產量: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0.7%,整精米率60.8%,堊白粒率30%,堊白度2.8%,直鏈淀粉含量16.2%,膠稠度83毫米,長寬比3.1,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3.07公斤,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5.83%。其中:2006年畝產560.13公斤,比兩優培九增產5.02%;2007年畝產586.01公斤,比兩優培九增產6.62%,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中稻。株型適中,植株較高,田間生長勢較旺,分蘗力較強,部分莖節輕微外露。葉色濃綠,劍葉短寬、較挺。穗層欠整齊,穗頸較長,中等穗,著粒均勻。谷粒長型,稃尖無色,有少量短頂芒,后期轉色較好。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6.3萬,株高124.3厘米,穗長25.3厘米,每穗總粒數159.1粒,實粒數125.9粒,結實率79.1%,千粒重30.12克。全生育期136.9天,比兩優培九長0.5天。抗病性鑒定為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間紋枯病較重。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鄂北4月中下旬播種,江漢平原和鄂東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2.5公斤,大田畝用種量1.5公斤。秧苗一葉一心時噴施多效唑,以促秧苗矮壯多發。二葉一心時每畝秧田追施尿素2.5~5.0公斤,移栽前4~5天畝施尿素5.0公斤。2、及時移栽,寬行窄株栽插。秧齡不超過38天。株行距13.3厘米×26.6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畝插基本苗8~12萬。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2公斤,氮、磷、鉀肥配合施用,重施底肥,移栽后第5~7天畝施尿素7.5~10公斤。夠苗曬田,后期干濕交替,忌斷水過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白葉枯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和螟蟲等病蟲害。 5、及時收獲,注意脫曬方式,確保稻谷品質。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作中稻種植。
4、兩優036
品種來源:安徽荃銀禾豐種業有限公司用“03S”作母本,“安選6號”作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中稻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04。
品質產量: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79.9%,整精米率62.2%,堊白粒率24%,堊白度2.0%,直鏈淀粉含量15.4%,膠稠度80毫米,長寬比3.1,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9.52公斤,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3.83%。其中:2006年畝產568.08公斤,比兩優培九增產3.76%;2007年畝產570.96公斤,比兩優培九增產3.89%,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中稻,株型較緊湊,生長勢較旺,分蘗力較強。莖稈較粗壯,部分莖節外露。葉色濃綠,劍葉寬挺。穗層較整齊,穗較大,著粒較密,兩段灌漿明顯,有穎花退化現象。谷粒長型,稃尖無色無芒,后期轉色較好。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7.0萬,株高123.3厘米,穗長23.8厘米,每穗總粒數161.3粒,實粒數128.0粒,結實率79.4%,千粒重28.22克。全生育期135.0天,比兩優培九短2.0天。抗病性鑒定為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間稻曲病較重。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鄂北4月中旬播種,江漢平原和鄂東南4月底至5月初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0~12.5公斤,大田畝用種量1.5公斤。秧苗一葉一心時噴施多效唑,以促秧苗矮壯多發。2、適時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齡不超過35天。株行距16.7厘米×26.6厘米或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1~2粒谷苗,畝插基本苗8~10萬。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苗施純氮12~15公斤,氮、磷、鉀配合比例為1:0.5:0.9。前期淺水勤灌,畝苗數達17萬時排水曬田,后期干濕交替,忌斷水過早,以免影響結實率。4、注意防治稻瘟病、紋枯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抽穗期注意預防稻曲病。5、及時收獲,注意脫曬方式,確保稻谷品質。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作中稻種植。
5、德優8258
品種來源: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不育系“德香074A”與恢復系“瀘恢8258”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中稻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05。
品質產量: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79.8%,整精米率57.8%,堊白粒率30%,堊白度3.6%,直鏈淀粉含量15.0%,膠稠度84毫米,長寬比2.9,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5.84公斤,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4.50%。其中:2006年畝產556.83公斤,比兩優培九增產4.40%;2007年畝產574.88公斤,比兩優培九增產4.60%,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中稻。株型適中,植株較高,田間生長勢較旺,分蘗力較強,通透性較差。莖稈較粗,葉色綠,劍葉寬長、較披。穗層整齊,中等偏大穗,著粒較稀,有包頸。谷粒中長型,稃尖無色無芒。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6.6萬,株高125.3厘米,穗長25.8厘米,每穗總粒數141.4粒,實粒數112.1粒,結實率79.3%,千粒重32.78克。全生育期134.8天,比兩優培九短1.6天。抗病性鑒定為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間紋枯病較重。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多蘗壯秧。鄂北4月中旬播種,江漢平原、鄂東4月底至5月初播種,秧田畝播種量7.5~10公斤,大田畝用種量1.5公斤。2、及時移栽,寬窄行栽培。秧齡30~35天,株行距16.7厘米×(26.7+13.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學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后期慎施氮肥,并適量增施鉀肥。夠苗及時曬田防倒伏,后期干濕交替,忌斷水過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白葉枯病、紋枯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5、及時收獲,注意脫曬方式,確保稻谷品質。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光照充足的田塊作中稻種植。
6、C兩優513
品種來源:湖南農業大學用“C815S”作母本,“513”作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中稻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06。
品質產量: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0.0%,整精米率52.8%,堊白粒率28%,堊白度2.8%,直鏈淀粉含量20.3%,膠稠度67毫米,長寬比3.4,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3.07公斤,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6.29%。其中:2006年畝產564.95公斤,比兩優培九增產3.19%;2007年畝產601.18公斤,比兩優培九增產9.39%,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中稻。株型緊湊,植株較矮,分蘗力較強。莖稈較細,不露節。葉色綠,葉片中長、挺直。穗層整齊,穗型較松散,中等穗,結實率較高。谷粒細長型,稃尖紫色無芒,后期轉色好。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20.0萬,株高107.9厘米,穗長23.1厘米,每穗總粒數152.5粒,實粒數128.8粒,結實率84.5%,千粒重23.89克。全生育期132.6天,比兩優培九短4.4天。抗病性鑒定為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間稻曲病重。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鄂北4月中旬播種,江漢平原和鄂東5月中旬播種。秧田畝播種量8~9公斤,大田畝用種量1.0公斤。2、適時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齡不超過35天。株行距20厘米×26.7厘米,每穴插1~2粒谷苗,畝插基本苗8~9萬。3、科學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底肥一般畝施碳酸氫銨35公斤、過磷酸鈣35公斤;早施追肥,插秧后第5~7天畝施尿素7公斤、氯化鉀10公斤;中后期視苗情酌施追肥;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前期淺水勤灌,夠苗曬田,后期干濕交替,忌斷水過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稻曲病和稻飛虱、螟蟲等病蟲害。5、及時收獲,注意脫曬方式,確保稻谷品質。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作中稻種植。
7、苯兩優639
品種來源:湖北長江屯玉種業有限公司用“苯63S”作母本,“賽恢9號”作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中稻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07。
品質產量:2005~2006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0.0%,整精米率57.6%,堊白粒率30%,堊白度4.0%,直鏈淀粉含量22.0%,膠稠度63毫米,長寬比3.1,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4.92公斤,比對照Ⅱ優725增產6.09%。其中:2005年畝產585.12公斤,比Ⅱ優725增產8.94%;2006年畝產584.71公斤,比Ⅱ優725增產3.38%,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中稻。株型緊湊,株高適中,田間生長勢較旺,分蘗力較強。葉色濃綠,劍葉挺直。穗層整齊,穗大粒多,著粒密。谷粒長型,稃尖紫色無芒。有兩段灌漿和穎花退化現象。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8.5萬,株高120.8厘米,穗長23.5厘米,每穗總粒數166.7粒,實粒數134.1粒,結實率80.4%,千粒重25.45克。全生育期137.3天,比Ⅱ優725天短0.3天。抗病性鑒定為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間稻曲病較重。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鄂北4月底至5月初播種,江漢平原、鄂東5月上、中旬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0~15公斤,大田用種量1.5公斤。2、插足基本苗。秧齡35天左右移栽。株行距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畝插基本苗8~10萬。3、科學肥水管理。底肥一般畝施餅肥50公斤、碳酸氫銨5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氯化鉀15公斤、硫酸鋅1.5公斤;分蘗期畝追施尿素7.5公斤。前期淺水勤灌,畝苗數達到20萬時排水曬田。曬田復水后視苗情可畝追施尿素3公斤、氯化鉀5公斤作穗肥。后期干干濕濕,忌斷水過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和螟蟲等病蟲害。5、及時收獲,注意脫曬方式,確保稻谷品質。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作中稻種植。
8、天兩優616
品種來源:武漢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天源6S”作母本,“R016”作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一季晚稻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08。
品質產量: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一季晚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0.3%,整精米率65.6%,堊白粒率8%,堊白度1.0%,直鏈淀粉含量17.2%,膠稠度70毫米,長寬比3.0,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一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6.4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2.92%。其中:2006年畝產577.43公斤,比汕優63增產15.38%;2007年畝產555.52公斤,比汕優63增產10.46%,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一季晚稻,感溫性較強。株型偏松散,植株較高,田間生長勢旺,分蘗力較強。莖稈粗壯,莖節輕微外露。葉色綠,劍葉較寬長、挺直。穗大粒多,穗層欠整齊,穗頂部有少量穎花退化。谷粒長型,稃尖無色,有頂芒,后期轉色較好。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9.8萬,株高122.2厘米,穗長23.9厘米,每穗總粒數160.0粒,實粒數125.7粒,結實率78.6%,千粒重27.04克。全生育期121.6天,比汕優63長0.4天。抗病性鑒定為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
栽培要點:1、適時早播,控制秧齡。5月下旬至6月5日播種,大田畝用種量1.0~1.5公斤,秧齡25~35天。2、插足基本苗。畝插1.5~2.0萬穴,每穴插2粒谷苗,畝插基本苗8~10萬。3、加強肥水管理,注意增施磷鉀肥,防止倒伏。一般畝施純氮12~15公斤,氮、磷、鉀肥按1:0.5~0.6:0.8~1配合施用。前期淺水勤灌,畝苗數達到20萬時排水曬田,后期干濕交替,忌斷水過早。4、重點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白葉枯病和稻飛虱、螟蟲、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5、及時收獲,注意脫曬方式,以保證稻谷品質。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的一季晚稻區種植。
9、天豐優134
品種來源:黃岡市農業科學院用不育系“天豐A”與恢復系“R134”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晚稻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09。
品質產量: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晚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1.8%,整精米率66.0%,堊白粒率16%,堊白度1.8%,直鏈淀粉含量20.7%,膠稠度61毫米,長寬比3.2,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6.92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2.13%。其中:2006年畝產483.76公斤,比金優207增產0.71%,不顯著;2007年畝產530.07公斤,比金優207增產3.45%,極顯著。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遲熟秈型雙季晚稻。株型適中,莖稈較粗,分蘗力較強。葉色綠,葉片寬,劍葉挺直,葉鞘紫色。穗層較整齊,穗頸節短,穗大粒多,著粒均勻,有包頸和兩段灌漿現象。谷粒長型,稃尖紫色,有少量短頂芒,后期轉色一般。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9.7萬,株高100.7厘米,穗長23.4厘米,每穗總粒數146.1粒,實粒數106.3粒,結實率72.8%,千粒重27.67克。全生育期115.2天,比金優207長2.7天。抗病性鑒定為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間稻曲病重。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6月10~16日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2.5公斤,大田畝用種量1.5公斤,秧苗一葉一心時噴施多效唑,以促秧苗矮壯多發。2、插足基本苗。秧齡不超過30天。株行距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畝插基本苗8~10萬。3、加強肥水管理,注意增施磷鉀肥。底肥一般畝施碳酸氫銨50公斤、氯化鉀7.5~1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插秧后第5~7天畝施尿素5~7.5公斤,第12~15天畝施尿素和氯化鉀各7.5公斤。前期淺水勤灌,夠苗曬田,后期干干濕濕,忌斷水過早。4、安全齊穗。確保9月10日前齊穗,如遇低溫可畝噴施2克“920”預防包頸。5、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和稻薊馬、稻飛虱、螟蟲、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在抽穗前及齊穗時注意防治稻曲病和稻瘟病。6、及時收獲,注意脫曬方式,以保證稻谷品質。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作雙季晚稻種植。
10、中9優1254
品種來源:德農正成種業有限公司長沙德農正成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中9A”與恢復系“R1254”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晚稻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10。
品質產量: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晚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1.2%,整精米率70.3%,堊白粒率8%,堊白度0.5%,直鏈淀粉含量22.2%,膠稠度60毫米,長寬比3.3,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4.46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3.64%。其中:2006年畝產507.79公斤,比金優207增產5.72%,極顯著;2007年畝產521.13公斤,比金優207增產1.70%,不顯著。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遲熟秈型雙季晚稻。株型較緊湊,株高適中,田間生長勢較強,分蘗力中等。莖稈較粗,莖節外露。葉色綠,劍葉長、較挺。穗層整齊,穗大粒多,著粒均勻,穗基部有穎花退化,有少量包頸現象。谷粒長型,稃尖無色無芒,有兩段灌漿現象,后期轉色較好。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8.0萬,株高106.4厘米,穗長25.7厘米,每穗總粒數167.2粒,實粒數129.3粒,結實率77.3%,千粒重25.72克。全生育期116.0天,比金優207長3.5天。抗病性鑒定為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間稻曲病較重。
栽培要點:1、適時早播,培育壯秧。6月10~15日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0公斤,大田畝用種量為1.5~2.0公斤。秧苗一葉一心時噴施多效唑,以促秧苗矮壯多發。2、及時移栽,合理密植。秧齡25~30天移栽。株行距20厘米×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學肥水管理。底肥一般畝施水稻專用復合肥50公斤;插秧后7天畝施尿素5公斤、氯化鉀7.5公斤;中后期酌施穗肥、粒肥。夠苗及時曬田,后期干濕交替,忌斷水過早,防止穎花退化。4、安全齊穗。確保9月10日前齊穗,抽穗期如遇低溫可在抽穗50%時畝噴施2克“920”預防包頸。5、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稻曲病、螟蟲及稻飛虱等病蟲害。6、適時收獲,注意脫曬方式,確保稻谷品質。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鄂東南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作雙季晚稻種植。
11、晚粳505
品種來源: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孝感市孝南區農業局、湖北中香米業有限公司用“春江糯”做母本,“香粳9505”作父本雜交,經系譜法育成的常規晚粳品種。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11。
品質產量:2005~2006年參加湖北省晚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3.2%,整精米率71.8%,堊白粒率27%,堊白度1.8%,直鏈淀粉含量17.0%,膠稠度64毫米,長寬比2.0,有香味,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58.19公斤,比對照鄂粳雜1號增產1.02%。其中:2005年畝產458.67公斤,比鄂粳雜1號增產0.41%;2006年畝產457.7公斤,比鄂粳雜1號增產1.43%,兩年增產均不顯著。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熟偏遲粳型雙季晚稻。株型緊湊,株高適中,分蘗力較強。莖稈較細,韌性好,莖節微外露。有效穗多。葉色綠,劍葉短,挺直。半直立穗,穗層整齊度一般,穗型較小,著粒均勻。谷粒卵圓型,稃尖無色,部分谷粒有短頂芒,后期轉色好。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26.2萬,株高88.1厘米,穗長14.7厘米,每穗總粒數82.3粒,實粒數71.4粒,結實率86.8%,千粒重25.78克。全生育期123.6天,比鄂粳雜1號短1.2天。抗病性鑒定為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
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6月18~22日播種,秧田畝播種量24公斤,大田畝用種量4公斤。播種前必須用藥劑浸種防惡苗病。秧苗一葉一心時噴施多效唑,以促秧苗矮壯多發。2、及時移栽,合理密植。秧齡不超過35天。株行距13.3厘米×16.7厘米,每穴插2~4粒谷苗,畝插基本苗13~15萬。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2~13公斤,氮、磷、鉀肥按1:0.5:1配合施用,前期施足鉀肥。畝苗數達到25萬時排水曬田,后期干干濕濕,忌斷水過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惡苗病、紋枯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5、適時收獲,機械脫粒,以確保稻谷品質。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作雙季晚稻種植。
12、巨風A
品種來源:宜昌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宜陵1A”作母本,“C414/99”的雜交后代作父本,經連續回交轉育而成的野敗型早秈水稻三系不育系。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12。
配合力及品質產量:所配組合巨風優72于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81.32公斤,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7.36%。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4.5%,堊白粒率30%,堊白度3.6%,直鏈淀粉含量15.2%,膠稠度85mm,長寬比3.1,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
特征特性:株高55厘米,株型略松散,莖稈較粗壯,分蘗力中等。葉色綠,劍葉寬長、挺直,葉片較厚、微內卷,葉鞘紫色。谷粒長型,稃尖紫色無芒。柱頭較大,紫色。穗層整齊,穗較大,著粒密。穗長16厘米,每穗總粒數160粒,千粒重25克。在枝江地區5月上旬播種,播始歷期65天;6月中旬播種,播始歷期60天。開花習性好,柱頭總外露率78.4%,雙邊外露率38.5%。花時早,午前花率高,夏季上午9:00左右始花,10:30-11:00進入盛花,開穎角度25-30O。育性穩定,千株群體不育株率100%,套袋自交不育度99.96%,花粉不育度99.98%。花粉敗育屬典敗類型。抗性鑒定為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
繁殖要點:1、大田畝用種量母本3~4公斤、父本1.0公斤,秧齡22~25天。父母本行比2:8~10,每穴插2~3粒谷苗。母本株行距13.3厘米×13.3厘米,父本株行距13.3厘米×20厘米。2、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鉀肥合理搭配施用。寸水返青,露泥分蘗。3、科學施用“920”。“920”畝用量16克,于抽穗15%~20%時連續三天上午噴施,畝用量分別為2克、10克、4克。4、嚴格除雜,適時收獲。嚴格隔離、防止串粉;全程除雜。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粒黑粉病和螟蟲等病蟲害。
13、荊118S
品種來源:湖北荊楚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用“湖農5S”為母本, “培矮64S”作父本雜交,經系譜法選育而成的中秈型光溫敏核不育系。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13。
配合力及品質產量:配組品種荊兩優10號于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3.07公斤,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5.83%。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0.7%,整精米率60.8%,堊白粒率30%,堊白度2.8%,直鏈淀粉含量16.2%,膠稠度83毫米,長寬比3.1。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
特征特性:株高75厘米,株型適中,分蘗力中等。葉色濃綠,劍葉較窄、挺直,葉鞘、柱頭和稃尖無色。穗長23.5厘米,每穗總粒數156.0粒,千粒重25克。在海南繁殖自交結實率45%左右。在荊州地區4月下旬播種,播始歷期88天,穩定不育期42天左右;花時早,午前花率高,上午9:00左右始花,11:00進入盛花,柱頭總外露率62%;自然條件下,千株群體不育株率100.0%,花粉不育度100.0%,套袋自交不育度99.98%。人工氣候箱鑒定,在光照14.5h,23.5℃下花粉不育度99.5%,自交不育度100%。花粉敗育以典敗為主,有少量圓敗。抗性鑒定為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
繁殖要點:1、在海南冬季繁殖,11月下旬播種,秧田畝播種量12.5公斤;移栽葉齡4.5~5.0葉,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每穴插1粒谷苗,畝插基本苗5~7萬。2、科學肥水管理。底肥一般畝施碳酸氫銨4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氯化鉀5公斤,2葉1心時畝施尿素4公斤,抽穗期追施適量鉀肥。3、科學施用“920”,人工輔助授粉。4、嚴格隔離和去雜。空間隔離在200米以上,全程嚴格除雜。5、注意防治紋枯病、稻瘟病和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病蟲害。6、適時收割。
14、天源6S
品種來源:武漢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香恢2”作母本,“廣占63S”作父本雜交,經多代定向選育和低溫選擇育成的秈型水稻兩系溫敏核不育系。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14。
配合力及品質產量:配組品種天兩優616于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一季晚稻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6.4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2.92%。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0.3%,整精米率65.6%,堊白粒率8%,堊白度1.0%,直鏈淀粉含量17.2%,膠稠度70毫米,長寬比3.0,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一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
特征特性:株高77厘米,株型松散適中,莖稈較粗壯。葉色濃綠,劍葉長挺,微內卷。穗大粒多,谷粒長型,葉鞘、稃尖和柱頭無色。千粒重25.3克。在武漢地區5月上旬播種,播始歷期79天左右,主莖葉片數14.0葉;花時早,午前花率高,上午8:30左右始花,10:30進入盛花,開穎角度300;柱頭總外露率78.5%,其中雙邊外露率44.5%;育性穩定,自然條件下千株群體不育株率100%,套袋自交不育度100%,花粉不育度99.99%。人工氣候箱鑒定,光照14.5h 條件下,23.5℃花粉不育度99.61%,自交不育度100%。花粉敗育為典敗-無花粉類型。抗性鑒定為中感白葉枯病,感稻瘟病。
繁殖要點:1、在海南冬季繁殖,11月底至12月初播種,秧田畝播種量6~10公斤,秧齡25天左右。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1粒谷苗。2、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2~13公斤,氮、磷、鉀配合比例為1:0.4:0.7。前期淺水勤灌,畝苗數達16萬時排水曬田。3、嚴格隔離和除雜。空間隔離100米以上,時間隔離20天以上;全程嚴格除雜。4、注意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害。5、適時收割。
15、苯63S
品種來源:湖北長江屯玉種業有限公司用“E2-63S”作母本,“E2-63S/8077S”F1作父本雜交,經多代隱性苯達松敏感標記性狀定向選育和低溫選擇育成的水稻中秈光溫敏核不育系。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08015。
配合力及品質產量:配組品種苯兩優639于2005~2006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84.92公斤,比對照Ⅱ優725增產6.09%。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0.0%,整精米率57.6%,堊白粒率30%,堊白度4.0%,直鏈淀粉含量22.0%,膠稠度63亳米,長寬比3.1,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
特征特性:株型松散適中,分蘗力較強,穗層整齊。莖稈堅硬,葉色濃綠,劍葉窄長、挺直、微內卷,葉鞘及葉耳紫色。不育期株高78厘米,包頸程度中等,平均包頸4.5厘米,穗型較大,平均每穗穎花174朵,柱頭紫色,谷粒中長,千粒重22.5克。海南可育期株高82厘米,自交結實率30%左右,在湖北冷灌繁殖結實率達55%左右,種子休眠期較長。柱頭總外露率55%~85%,其中雙側外露30%以上,開花時間8:20~16:30,午前花率50%以上,異交結實率較高。在武漢地區5月中旬播種,播始歷期75~81天,主莖葉片數14.5~16.0葉,自然條件下,千株群體不育株率100%,花粉不育度99.98%,套袋自交不育度99.94%。人工氣候箱鑒定,在光照14.5h、日平均溫度23.5℃條件下花粉不育度99.52%,自交不育度100%;花粉敗育屬典敗類型。全生育期對苯達松和磺酰脲類除草劑敏感。
繁殖要點:1、在海南繁殖,11月中下旬播種,秧田畝播種量5~8公斤,秧齡25~30天。大田單株移栽,寬窄行種植。2、大田畝施50公斤復合肥作底肥,移栽后適時追分蘗肥,畝追尿素10~12公斤。3、嚴格隔離和除雜,空間隔離100米以上,時間隔離20天以上。在不同的生育時期嚴格去除雜株。4、嚴禁使用苯達松和磺酰脲類成份的除草劑。5、適時收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