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審定編號:閩認麥2009001
品種名稱:福大麥1號(原名大福1號)
選育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研究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閩誘3號秋水仙素處理
特征特性:該品種中熟、春性、二棱皮大麥,全生育期平均133天左右,比對照莆大麥5號遲熟3天。幼苗直立,葉嫩綠;麥苗繁茂性好,再生性強,品質優。抽穗時劍葉挺拔,與穗之間夾角小,隨著灌漿進程夾角逐漸變大。葉鞘綠色。株高90厘米左右,莖粗3.7mm。葉長、寬中等。株型緊湊,莖稈粗壯、彈性好,有臘粉。閉?授粉,穗全抽出,穗層較整齊,穗長7-8厘米,二棱,長方型,頂部較鈍,三聯小穗著生密度中等,中間小穗可育,兩側小穗不育。穗莖和穗體長相直立,長芒,有鋸齒。莖稈、穗、芒、外?脈成熟時均為黃色。畝有效穗29萬穗左右,每穗結實24粒左右,千粒重50克左右。籽粒卵圓形、黃色、大小較均勻,稃殼和?果粘連。品質較優,麥苗粗蛋白質含量31.52%,氨基酸含量20.76%;籽粒粗蛋白質含量13.07%,氨基酸含量11.19%。田間調查未發現白粉病,赤霉病輕,網斑病較重,較易倒伏。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省大麥品種區試,平均畝產328.5公斤,比對照莆大麥5號增產11.54%,達極顯著水平;2005-2006年續試,平均畝產284.00公斤,比對照增產9.02%,達極顯著水平。兩年平均畝產306.25公斤,比對照增產10.36%。
栽培技術要點:1、收獲籽粒的:一般于11中下旬播種,畝播種量7.5-10公斤、畝基本苗掌握在13萬左右為宜。畝施純氮9.5公斤、磷8公斤、鉀9.5公斤,注意有機肥和化肥搭配施用,一般要求有機肥不少于30%。除草,除草劑宜在麥苗三葉期之前施用,畝用綠麥隆50克,加丁草胺50毫升,兌水60公斤,在土表濕潤的條件下均勻噴霧。播種后如干旱,可結合化學除草進行灌水;生長中后期,要注意防止倒伏,防治網斑病和蚜蟲,并注意清溝排水和防治鼠害。及時收獲,大麥宜在臘熟時收獲,即在麥穗均轉呈黃色、手觸摸穗粒感覺比較硬時即可。
2、收苗的:10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均可播種。播種量是以收種子為目的的1.5-2.0倍,肥料是1.5倍以上,最好用腐熟的有機肥;基肥占2/3,追肥占1/3。水份管理掌握田間保持濕潤狀態為宜。每次割苗后進行追肥、灌水。除草劑在播種灌水后出苗前噴施。當麥苗進入分蘗盛期時及時收割。
3、收青大麥的: 10月中下旬至翌年2月均可播種。播種量是以收種子為目的的1.3-1.5倍,越遲播種子用量越多。肥料是以收種子為目的1.3倍左右。水份管理介于收種子和收幼苗之間。不必施用除草劑。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意見:福大麥1號屬春性、二棱皮大麥品種,全生育期平均133天左右,比對照莆大麥5號遲熟3天;產量較高;麥苗和籽粒品質較優;田間調查未發現白粉病,赤霉病輕,網斑病較重,較易倒伏。適宜福建省冬季種植,收獲籽粒適宜福建省福州及福州以南地區種植,收獲麥苗全省均可種植,栽培上應注意防倒伏,防治網斑病和蚜蟲。經審核,符合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規定,通過認定。
品種審定編號:閩認麥2009002
品種名稱:莆大麥9號
選育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四川150/莆868179
特征特性:該品種中早熟、春性、二棱皮大麥,全生育期平均135天左右,比對照莆大麥5號遲熟5天。幼苗直立,葉色濃綠;株型緊湊,整齊度好,分蘗力強;穗長芒有鋸齒,長方形,穗大粒大,籽粒飽滿,橢圓形,淡黃色,大小均勻,后期轉色好。株高79厘米左右,畝有效穗數31萬穗左右,每穗結實26粒左右,千粒重45克左右。品質優,籽粒粗蛋白質含量14.4%,淀粉含量59.2%。田間調查未發現白粉病和赤霉病,抗倒性中等。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省大麥品種區試,平均畝產330.5公斤,比對照莆大麥5號增產12.22%,達極顯著水平;2005-2006年續試,平均畝產292.5公斤,比對照增產12.28%,達極顯著水平。兩年平均畝產311.5公斤,比對照增產12.25%。
栽培技術要點:11月中旬前后播種,全生育期掌握135天左右;畝播種8-10公斤,保證畝基本苗15萬以上;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抽穗前期視苗情酌施穗肥,確保大穗大粒,氮、磷、鉀比例1.0:0.8:0.8;采用大畦窄溝種植,播種后及時灌好出苗水,保證早出苗出全苗,孕穗期噴藥防蚜蟲一次,后期注意排水防漬、防倒伏,防治赤霉病、網斑病和蚜蟲。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意見:莆大麥9號屬春性、二棱皮大麥品種,全生育期平均135天左右,比對照莆大麥5號遲熟5天;產量高;品質優;田間調查未發現白粉病和赤霉病,現場考察輕度感染赤霉病,不抗網斑病,抗倒性中等。適宜福建省冬季種植,栽培上后期應注意排水防漬、防倒伏,防治赤霉病、網斑病和蚜蟲。經審核,符合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規定,通過認定。
品種審定編號:閩認雜2009001
作物種類:薏苡
品種名稱:龍薏1號
選育單位:龍巖龍津作物品種研究所
品種來源:從新羅區地方薏苡品種經集團選擇育成
特征特性:該品種在新羅區種植,全生育期170-190天;株型較緊湊,分蘗力較強,莖稈粗壯,莖節10-20個,株高2.4米左右,葉片22張左右、線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1.5-5厘米。花為總狀花序,腋生及頂生成束,花單性。果實為穎果。畝有效穗2萬左右,每株粒數220粒左右,平均結實率85%,百粒重7.50克。品質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蛋白質含量14.8%,每100克含氨基酸11.5克。經龍巖市新羅區植保站田間調查,葉枯病、黑穗病發病程度較當地農家品種輕。
產量表現:經龍巖、三明等地多年多點試種,畝產250-35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在新羅區種植,一般4月中、下旬播種,畝播900-1000穴,每穴5-6粒。施足基肥,重施分蘗肥、穗肥,巧施粒肥,每畝施純氮22-25公斤,N:P:K比例為1:0.8:1;基肥、分蘗肥、穗肥、粒肥比例為30:35:30:5;注意防倒伏,防治葉枯病、黑穗病、玉米螟和粘蟲等病蟲害。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意見:龍薏1號屬薏苡高稈品種,在新羅區種植全生育期170-190天;產量高;品質較優;田間病害調查,葉枯病、黑穗病發病程度較當地農家品種輕。適宜福建省海拔400-1000米內陸地區種植,栽培上應注意防倒伏,防治葉枯病、黑穗病、玉米螟和粘蟲等病蟲害。經審核,符合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規定,通過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