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種審定編號:閩審薯2009001
品種名稱:廣薯87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引進單位:福建省種子總站
品種來源:廣薯69為母本集團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該品種株型短蔓半直立,單株分枝數7-11條,成葉深復缺刻形,成葉、頂葉、葉柄、莖均為綠色,葉脈淺紫色,蔓粗中等;單株結薯4-7個,薯塊下紡綞形,薯皮紅色,薯肉橙黃色。省區試兩年平均:曬干率28.84%,比對照金山57高2.91個百分點;出粉率18.31%,比對照高3.17個百分點;食味評分83.4分,比對照高3.4分。省區試抗病性鑒定綜合評價為抗蔓割病,感薯瘟病。耐貯藏性較好。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省甘薯區試,平均鮮薯畝產2559.27公斤,比對照金山57減產7.59%,達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732.39公斤,比對照增產0.56%,差異不顯著;平均淀粉畝產455.55公斤,比對照增產14.23%。2007年續試,平均鮮薯畝產2560.92公斤,比對照減產1.90%,未達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738.95公斤,比對照增產11.12%,達極顯著水平;平均淀粉畝產479.97公斤,比對照增產16.36%,達極顯著水平。兩年平均:鮮薯畝產2560.10公斤,比對照減產4.83%;薯干畝產735.67公斤,比對照增產5.61%;淀粉畝產467.76公斤,比對照增產15.31%。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鮮薯畝產2525.1公斤,比對照金山57增產7.32%。
栽培技術要點:選用薯皮光滑、無病蟲害的中等薯塊作種薯育苗;選擇水肥條件好、土層深厚、土壤疏松的地塊種植;早薯一般5月上旬栽插,晚薯8月上旬前栽插。畝栽插4000株左右。宜采用重施基肥、適時施用點頭肥、夾邊肥,看苗補施裂縫肥的原則,促進莖葉早生快發。畝施純氮11公斤,氮、磷、鉀比例1:0.5:1.5;注意防治病蟲害;生育期120-140天。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意見:廣薯87屬優質食用型甘薯新品種。鮮薯產量比對照金山57低,薯干產量較高,淀粉產量高;曬干率和出粉率均較高,食味品質較優;抗蔓割病,感薯瘟病。適宜福建省非薯瘟病區種植,栽培上宜種植脫毒種苗,重施基肥,使莖葉盡快封壟,注意防治薯瘟病。經審核,符合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規定,通過審定。
2、品種審定編號:閩審薯2009002
品種名稱:龍薯15號
選育單位:福建省龍巖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巖薯5號/金山57
特征特性:該品種株型短蔓半直立,單株分枝數6-9條,成葉心形,成葉、葉柄、莖均為綠色,頂葉紫色、葉脈淺紫色,蔓粗中等;單株結薯3-5個,薯塊長紡綞形,薯皮紅色、薯肉桔紅色。省區試兩年平均:曬干率21.59%,比對照金山57低4.34個百分點;出粉率11.69%,比對照低3.45個百分點;食味評分79.5分,比對照低0.5分。省區試抗病性鑒定綜合評價為抗蔓割病,感薯瘟病。耐貯藏性較好。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省甘薯區試,平均鮮薯畝產3135.52公斤,比對照金山57增產13.22%,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664.86公斤,比對照減產8.71%,達極顯著水平。2007年續試,平均鮮薯畝產2735.03公斤,比對照增產4.77%,未達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587.98公斤,比對照減產11.58%,達極顯著水平。兩年平均:鮮薯畝產2935.28公斤,比對照增產9.12%;薯干畝產626.42公斤,比對照減產10.08%。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鮮薯畝產為2819.0公斤,比對照金山57增產22.32%。
栽培技術要點:早薯于5月份、晚薯于8月上旬前栽插。畝栽插3500株。插后5-7天施點頭肥,一般畝施尿素5公斤;插后25-30天重施夾邊肥,一般畝施尿素8公斤和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各15%)30公斤。干旱時及時灌水。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全生育期掌握在130?150天。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意見:龍薯15號屬食飼兼用型甘薯新品種。鮮薯產量較高,薯干產量比對照金山57低;曬干率和出粉率低,食味品質與對照相當;抗蔓割病,感薯瘟病。適宜福建省非薯瘟病區種植,栽培上宜種植脫毒種苗,合理密植,適時收獲,保證全生育期135天左右,注意防治薯瘟病。經審核,符合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規定,通過審定。
3、品種審定編號:閩審薯2009003
品種名稱:莆薯14(原名莆薯14號)
選育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金山57/臺引2號
特征特性:該品種株型短蔓半直立,單株分枝數12-17條,成葉心帶齒形,成葉、頂葉、葉柄、莖均為綠色,葉脈紫色,蔓粗中等;單株結薯2-5個,薯塊紡綞形,薯皮粉紅色,薯肉黃色。省區試兩年平均:曬干率25.97%,比對照金山57高0.04個百分點;出粉率15.65%,比對照高0.51個百分點;食味評分80.5分,比對照高0.5分。省區試抗病性鑒定綜合評價為中抗蔓割病,感薯瘟病。耐貯藏性較好。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省甘薯區試,平均鮮薯畝產3114.35公斤,比對照金山57增產12.46%,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816.63公斤,比對照增產12.13%,達極顯著水平。2007年續試,平均鮮薯畝產2960.42公斤,比對照增產13.40%,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752.58公斤,比對照增產13.17%,達極顯著水平。兩年平均:鮮薯畝產3037.39公斤,比對照增產12.92%;薯干畝產784.61公斤,比對照增產12.63%。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鮮薯2819.8公斤,比對照金山57增產 18.6%。
栽培技術要點:早薯于5月中旬至6月下旬栽插,晚薯于8月中旬前栽插。早薯畝栽插3000-3500株,晚薯畝栽插3500-4500株。栽插后7-10天施點頭肥,一般畝施尿素5公斤。早薯栽插后25-30天施夾邊肥,結合中耕除草,一般畝施尿素7.5-10公斤,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各15%)20-30公斤。晚薯于栽插后20-25天施用夾邊肥,施肥方法與用量與早薯相似。干旱應及時灌水。及時防治病蟲害。全生育期掌握在140-160天。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意見:莆薯14屬食飼兼用型甘薯新品種。鮮薯、薯干產量高;曬干率和出粉率與對照金山57相當,食味品質與對照相當;中抗蔓割病,感薯瘟病。適宜福建省非薯瘟病區種植,栽培上宜種植脫毒種苗,合理密植,保證全生育期150天左右,注意防治薯瘟病。經審核,符合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規定,通過審定。
4、品種審定編號:閩審薯2009004
品種名稱:莆薯90
選育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臺引2號/湘薯75-55
特征特性:該品種株型短蔓半直立,單株分枝數6-10條,成葉心形,成葉、莖均綠色,頂葉綠帶紫色,葉脈紫色,蔓較粗;單株結薯2-4個,薯塊下紡綞形,薯皮紅色、薯肉桔紅色。省區試兩年平均:曬干率23.98%,比對照金山57低1.95個百分點;出粉率13.93%,比對照低1.21個百分點;食味評分80.1分,比對照高0.1分。省區試抗病性鑒定綜合評價為中抗蔓割病,中感薯瘟病。耐貯藏性一般。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省甘薯區試,平均鮮薯畝產2954.92公斤,比對照金山57增產6.70%,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718.89公斤,比對照減產1.29%,未達顯著水平。2007年續試,平均鮮薯畝產2767.32公斤,比對照增產6.00%,達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652.52公斤,比對照減產1.87%,未達顯著水平。兩年平均:鮮薯畝產2861.12公斤,比對照增產6.36%;薯干畝產685.71公斤,比對照減產1.5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鮮薯畝產 2389.4公斤,比對照金山57增產0.27%。
栽培技術要點:早薯于5月中旬至6月下旬栽插,晚薯于8月上旬前栽插,早薯畝栽插3000-3500株,晚薯畝栽插3500-4500株。栽插后7-10天施點頭肥,一般畝施用尿素5公斤。早薯栽插后25-30天施夾邊肥,結合中耕除草,一般畝施尿素7.5-10公斤,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各15%)20-30公斤。晚薯于栽插后20-25天施用夾邊肥,施肥方法與用量與早薯相似。干旱應及時灌水。及時防治病蟲害。全生長期宜掌握在140-160天。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意見:莆薯90屬食飼兼用型甘薯新品種。鮮薯產量較高,薯干產量與對照金山57相當;曬干率和出粉率均比對照低,食味品質與對照相當;中抗蔓割病,中感薯瘟病。適宜福建省非薯瘟病區種植,栽培上宜種植脫毒種苗,保證全生育期150天左右,注意防治薯瘟病。經審核,符合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規定,通過審定。
5、品種審定編號:閩審薯2009005
品種名稱:榕薯756
選育單位:福建省福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金山57/榕薯201
特征特性:該品種株型短蔓半直立,單株分枝數9-12條,成葉心帶齒形,成葉、頂葉、葉柄、莖均為綠色,葉脈紫色,蔓粗中等;單株結薯4-5個,薯塊紡綞形,薯皮淺紅色,薯肉淺黃色。省區試兩年平均:曬干率25.58%,比對照金山57低0.35個百分點;出粉率14.29%,比對照低0.85個百分點;食味評分79.3分,比對照低0.7分。省區試抗病性鑒定綜合評價為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耐貯藏性一般。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省甘薯區試,平均鮮薯畝產3044.53公斤,比對照金山57增產9.93%,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780.70公斤,比對照增產7.20%,達極顯著水平。2007年續試,平均鮮薯畝產2815.20公斤,比對照增產7.84%,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721.08公斤,比對照增產8.43%,達極顯著水平。兩年平均:鮮薯畝產2929.87公斤,比對照增產8.92%;薯干畝產750.89公斤,比對照增產7.79%。2008年生產試驗,4個點平均鮮薯畝產2689.5公斤,比對照金山57增產11.2%。
栽培技術要點:早薯于5月中旬-6月下旬栽插,晚薯于7月底前栽插。早薯畝栽插3000-3300株,晚薯畝栽插3300-3500株。早薯栽插后5-7天施點頭肥,一般畝施尿素5公斤;插后25-30天結合中耕除草施夾邊肥,一般畝施尿素10公斤和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各15%)25-35公斤;晚薯栽插后20-25天施夾邊肥,方法及用量與早薯相似。生長中后期應注意提蔓,及時防治病蟲害。全生長期掌握在140-150天。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意見:榕薯756屬食飼兼用型甘薯新品種。鮮薯、薯干產量較高;曬干率和出粉率均與對照金山57相當,食味品質與對照相當;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適宜福建省甘薯產區種植,栽培上宜種植脫毒種苗,生長中后期應注意提蔓。經審核,符合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規定,通過審定。
6、品種審定編號:閩審薯2009006
品種名稱:泉薯9號
選育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農科所
品種來源:泉薯268為母本,放任授粉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該品種株型短蔓半直立,單株分枝數5-10條,成葉心形,成葉、頂葉、葉柄、莖均為綠色,葉脈紫色,蔓較粗;單株結薯3-5個,薯塊紡綞形,薯皮紅色,薯肉黃色。省區試兩年平均:曬干率31.61%,比對照金山57高5.6個百分點;出粉率21.13%,比對照高4.40個百分點;食味評分82.4分,比對照高2.4分。省區試抗病性鑒定綜合評價為中抗蔓割病,中感薯瘟病。耐貯藏性一般。
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省甘薯區試,平均鮮薯畝產2607.22公斤,比對照金山57增產8.72%,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819.43公斤,比對照增產32.74%,達極顯著水平;平均淀粉畝產547.00公斤,比對照增產42.26%,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續試,平均鮮薯畝產2489.94 公斤,比對照減產10.19%,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畝產788.32公斤,比對照增產4.41%,未達顯著水平;平均淀粉畝產527.40公斤,比對照增產9.75%,達極顯著水平。兩年平均:鮮薯畝產2548.58公斤,比對照減產1.42%;薯干畝產803.87公斤,比對照增產17.15%;淀粉畝產537.20公斤,比對照增產24.19%。2008年生產試驗,4個點平均鮮薯畝產2624.6公斤,比對照金山57增產16.93%。
栽培技術要點:早薯于5月底前、晚薯于8月上旬前栽插。早薯畝栽插3500株左右,晚薯畝栽插4000株左右。插后5-7天施點頭肥,一般畝施尿素5公斤;插后15-20天重施夾邊肥,一般畝施尿素10公斤和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各15%)20-30公斤。干旱及時灌水。及時防治病蟲害。不宜過早收獲,全生長期宜掌握在140-160天。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意見:泉薯9號屬高淀粉型甘薯新品種。鮮薯產量與對照金山57相當,薯干、淀粉產量高;曬干率、出粉率高;鮮薯外觀品質、食用品質均比對照金山57優;中抗蔓割病,中感薯瘟病。適宜福建省非薯瘟病區種植,栽培上宜種植脫毒種苗,合理密植,保證全生育期150天左右,注意防治薯瘟病。經審核,符合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規定,通過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