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種名稱:洛麥22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01
選育單位: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周麥13/豫麥49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227天,比對照豫麥49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葉片小直,苗勢壯,抗寒性較好;分蘗力強,畝成穗數多,春季起身拔節晚,抽穗遲;株高83cm,抗倒性一般;株型偏松散,旗葉卷曲上舉,莖稈蠟質重,穗層較厚,株行間透光性好,長相清秀;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對春季低溫較敏感,受倒春寒的影響,穗上部有缺粒現象;紡錘型大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平均畝成穗40.8萬,穗粒數33.6粒,千粒重48.5g。
抗病性鑒定:2008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感白粉、條銹、葉銹、紋枯病,中抗葉枯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82g/L,粗蛋白質含量14.91%,濕面筋含量32.3%,降落值455s,吸水量57.7ml/100g,形成時間4.0min,穩定時間3.7min,沉淀值65.8ml。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527.3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6.81%,達極顯著水平;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524.4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1.62%,不顯著。
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1組生試,平均畝產536.2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6.9%。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宜播期10月5-20日,最佳播期10月10日左右。高肥力地塊畝播量6-8kg,中低肥力可適當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種,以每推遲3天增加0.5kg播量為宜。
2、田間管理:一般畝施底肥純氮12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鉀7.5kg,拔節后每畝追施尿素6kg;播前進行曬種和藥劑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和苗期蚜蟲;拔節孕穗期做好“一噴三防”。
2、品種名稱:金豫麥2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02
選育單位:河南金豫強盛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鄭農16/豫麥14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7天,比對照豫麥49晚熟2天。幼苗直立,葉片較長,苗勢壯,抗寒性較好;分蘗力較強,成穗率偏低;春季起身拔節較晚,抽穗遲;株高85cm ,莖稈彈性弱,抗倒伏能力一般; 株型緊湊,旗葉寬大直立,干尖較明顯; 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 長方型穗,穗層較厚,長芒、白殼、籽粒半角質,飽滿,千粒重高。平均畝成穗數39.0萬,穗粒數31.3粒,千粒重50.1g。
抗病性鑒定:2008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白粉、條銹、葉枯病,中感葉銹、紋枯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96g/L,粗蛋白質含量14.57%,濕面筋含量32.3%,降落值412s,吸水量55.5ml/100g,形成時間2.2min,穩定時間1.4min,沉淀值43.5ml。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500.6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2.65%,不顯著;2006-2007年度參加省冬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513.8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4.04%,達顯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1組生試,平均畝產532.6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6.2%。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宜播期10月10-25日,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高肥力地塊畝播量7-9kg,中低肥力可適當增加播量。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一般畝施純氮12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鉀7.5kg;拔節后每畝追施尿素6kg;拔節期結合田間化學除草適當進行化控,以降低株高,同時進行紋枯病的防治;灌漿期噴施磷酸二氫鉀,后期注意防治葉銹病。
3、品種名稱:中育12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03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矮敗小麥輪選群體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6天,比對照豫麥49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葉片短寬直,苗勢壯,冬季抗寒性較好;分蘗力強,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節早,兩極分化較快,抽穗較遲;株高86cm,莖稈較粗壯,稈質硬,抗倒性好;株型緊湊,旗葉直立,穗層整齊,長相清秀;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長方型大穗,穗較勻稱,結實性好,穗粒數多;受倒春寒的影響,穗上部有缺粒現象;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較飽滿。平均畝成穗37.8萬,穗粒數35.0粒,千粒重47.2g。
抗病性鑒定:2008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白粉、葉枯病,中感條銹、葉銹、紋枯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84g/L,粗蛋白質含量15.76%,濕面筋含量35.2%,降落值424s,吸水量59.9ml/100g,形成時間2.7min,穩定時間2.5min,沉淀值49.2ml。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532.9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7.94%,達顯著水平;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520.2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0.81%,不顯著。
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1組生試,平均畝產535.6kg,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6.8%。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宜播期10月5-20日;最佳播量每畝6-7kg。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一般畝施純氮12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鉀7.5kg;拔節后每畝追施尿素6kg;拔節期結合田間化學除草適當進行化控,以降低株高,同時進行紋枯病的防治;多雨年份注意防治白粉病,灌漿期噴施磷酸二氫鉀,后期結合天氣情況及時防治葉銹病、蚜蟲和麥蜘蛛。
4、品種名稱:濟麥4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04
選育單位:濟源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濟5159/9411-4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5天,與對照豫麥49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苗勢較壯,抗寒性較好;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節偏晚,抽穗偏遲;株高79cm,莖稈較細,彈性較好,較抗倒伏;株型緊湊,旗葉上舉,干尖較明顯;穗層較厚,穗下節彎曲;紡錘型穗,小穗排列稀,穗粒數偏少;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較飽滿,無黑胚,外觀商品性好。平均畝成穗數46.1萬,穗粒數29.2粒,千粒重45.2g。
抗病性鑒定:2007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高抗葉銹病,中抗條銹、紋枯、葉枯病,高感白粉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91g/L,粗蛋白質含量15.87%,濕面筋含量34.1%,降落值504s,吸水量56.6ml/100g,形成時間9.3min,穩定時間19.0min,沉淀值72.2ml,屬強筋小麥品種。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478.2kg,比對照豫麥49減產1.95%,不顯著;2006-2007年度參加省冬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511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3.5%,不顯著。
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1組生試,平均畝產521.4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3.9%。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宜播期10月8-20日,最佳播期10月10日左右;高肥力地塊畝播量6-9kg,中低肥力可適當增加播量。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一般畝施純氮10-12kg、五氧化二磷8kg、氧化鉀9kg、硫酸鋅1kg;追施氮肥應掌握在藥隔(倒二葉露尖)期結合澆水進行,每畝追施尿素5kg;適時澆好拔節孕穗水;適時防治病蟲害,搞好根外噴肥。
5、品種名稱:豫保1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05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品種來源:豫麥2號/周8826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6天,比對照豫麥49晚熟1天。幼苗直立,葉色灰綠,抗寒性較好;分蘗力強,成穗率低,畝成穗數偏低;株高81cm,較抗倒伏;株型略松散,葉片較大,穗層整齊;耐高溫能力弱,有輕度早衰,熟相一般;結實性好,長方型大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平均畝成穗數31.9萬,穗粒數45.5粒,千粒重46.7g。
抗病性鑒定:2007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白粉、條銹、紋枯、葉枯病,中感葉銹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82g/L,粗蛋白質含量14.54%,濕面筋含量27.0%,降落值320s,吸水量56.3ml/100g,形成時間3.2min,穩定時間3.3min,沉淀值55.0ml。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Ⅲ組區試,平均畝產471.5kg,比對照豫麥49減產0.06%,不顯著;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Ⅲ組區試,平均畝產531.5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7.79%,達極顯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1組生試,平均畝產531.1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5.9%。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畝播量9-12kg。
2、田間管理:播前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純氮14kg、五氧化二磷8kg、氧化鉀8kg;拔節期追施尿素8-10kg;前期根據情況防治蚜蟲,揚花期注意防治葉銹病和蚜蟲等,可用12.5%烯唑醇(禾果利)每畝30g與菊酯類殺蟲劑混合噴霧一次即可。
6、品種名稱:花培6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06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作物新品種重點試驗室
品種來源:豫麥21/豫麥2號//漯麥4號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230天,比對照豫麥49晚熟3天。幼苗直立,葉片寬大,長勢較強,兩極分化快,分蘗成穗率中等,抗寒能力弱,成熟期偏晚;株高77cm,株型半緊湊,莖稈粗壯,抗倒性較好;長方型大穗,穗層厚,小穗排列密,穗粒數多,籽粒半角質,飽滿,千粒重高。平均畝成穗數32.4萬,穗粒數39.3粒,千粒重54.7g。
抗病性鑒定:2008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葉枯、白粉病,中感條銹、葉銹、紋枯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808g/L,粗蛋白質含量13.95%,濕面筋含量29.9%,降落值362s,吸水量60.1ml/100g,形成時間2.8min,穩定時間2.3min,沉淀值49.8ml。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Ⅳ組區試,平均畝產540.6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8.38%,達極顯著水平;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Ⅳ組區試,平均畝產551.2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0.49%,不顯著。
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2組生試,平均畝產544.3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9.4%。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宜播期為10月8-15日;每畝播量8kg左右。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純氮12kg,五氧化二磷 7.5kg,氧化鉀 7.5kg;起身期前后進行春季水肥管理,畝施尿素7.5-10kg;澆好孕穗、灌漿水,春季注意防治紋枯病,后期及時防治蚜蟲。
7、品種名稱:泛麥8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07
選育單位:河南黃泛區地神種業農科所
品種來源:泛矮2號/原泛3號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8天,比對照豫麥49晚熟1天。幼苗匍匐,抗寒性一般,分蘗成穗率高;起身拔節慢,抽穗晚;株高73cm,較抗倒伏;株型略松散,葉片較大,穗層整齊,穗子大、均勻,成熟落黃好;紡錘型穗,長芒、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平均畝成穗數39.5萬,穗粒數37.4粒,千粒重43.5g。
抗病性鑒定:2007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高抗葉銹病,中抗條銹、葉枯病,中感白粉、紋枯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96g/L,粗蛋白質含量15.42%,濕面筋含量27.9%,吸水量53.4ml/100g,降落值381s,形成時間7.2min,穩定時間10.4min,沉淀值73.5ml。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Ⅲ組區試,平均畝產474.5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0.57%,不顯著;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Ⅲ組區試,平均畝產521.7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5.8%,達顯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1組生試,平均畝產531.4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6.8%。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宜播期10月5-25日,最佳播期10月12日左右;高肥力地塊每畝6-7.5kg,中低肥力可適當增加播量。
2、田間管理:畝施底肥尿素15kg、過磷酸鈣75kg和氯化鉀15kg,拔節初期畝追施尿素15kg;中后期及時防治病蟲害。
8、品種名稱:平麥998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08
選育單位:平頂山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陜225/周麥9號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8天,比對照豫麥49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苗勢強壯,抗寒性一般;春季起身拔節慢,分蘗力強,抽穗遲,成穗率一般;株高76cm,抗倒性好,株型半松散,葉片上沖,莖稈有臘質,穗下節間短;紡錘型穗,穗層整齊,成熟落黃好;長芒、白粒,籽粒半角質,較飽滿。平均畝成穗數41.1萬,穗粒數35.3粒,千粒重43.3g。
抗病性鑒定:2007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葉枯病,中感白粉、條銹、葉銹、紋枯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74g/L,粗蛋白質含量15.36%,濕面筋含量33.0%,吸水量62.0ml/100g,降落值380s,形成時間4.2min,穩定時間4.6min,沉淀值55.0ml。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498.7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2.07%,不顯著;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513.1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3.93%,達顯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2組生試,平均畝產527.9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6.1%。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播期10月5-15日,最佳播期10月10日左右;高肥力地畝播量6-9kg,中低肥力可適當增加播量。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一般畝施純氮13kg、五氧化二磷7.5kg和氧化鉀7.5kg;拔節始期,每畝追施尿素6-8kg,及時中耕和田間化學除草,同時進行病蟲害防治;灌漿期進行二次以上葉面噴肥,防后期干熱風、增加粒重。
9、品種名稱:漯麥9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09
選育單位:漯河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周麥13/百農64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7天,與對照豫麥49熟期相同。幼苗半匍匐,抗倒春寒能力弱;春季發育快,兩級分化慢,抽穗較遲,分蘗成穗率較高;株高79cm,株型緊湊,莖稈有臘質,旗葉短小上舉,抗倒性較好;穗紡錘型,主莖穗突出,穗層厚,成熟落黃好;籽粒半角質,飽滿,黑胚率偏高。平均畝成穗數34.8萬,穗粒數38.0粒,千粒重46.6g。
抗病性鑒定:2007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白粉、葉枯病,中感葉銹、紋枯病,高感條銹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805g/L,粗蛋白質含量13.98%,濕面筋含量29.6%,吸水量58.1ml/100g,降落值378s,形成時間2.5min,穩定時間2.5min,沉淀值50.2ml。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Ⅳ組區試,平均畝產488.5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4.14%,達顯著水平;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Ⅳ組區試,平均畝產535.2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7.3%,達極顯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2組生試,平均畝產534.2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7.3%。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條銹病易發區慎用)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最適播期為10月10-25日;每畝播量7.5-10kg。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一般畝施肥量純氮12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鉀7.5kg;返青拔節期,防治紋枯病,可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7.5kg,拔節到孕穗可結合苗情追施尿素5kg;揚花期注意防治赤霉病;灌漿期噴施磷酸二氫鉀進行“一噴三防”,防治銹病及蚜蟲。
10、品種名稱:眾麥998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10
選育單位:新安縣科協郭根
品種來源:百農71-22/豫麥18//溫2540/洛芙林10號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7天,與對照豫麥49熟期相同。幼苗直立,葉片細長,長勢較強,抗寒能力弱;起身拔節早,兩極分化慢,分蘗成穗率中等;株高78cm,株型半緊湊,長相清秀,莖稈彈性好,抗倒性好;長方型大穗,穗層整齊,小穗排列密,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一般。平均畝成穗數32.4萬,穗粒數38.8粒,千粒重49.4g。
抗病性鑒定:2008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白粉、紋枯、葉枯病,中感條銹、葉銹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74g/L,粗蛋白質含量15.17%,濕面筋含量33.0%,降落值326s,吸水量59.4ml/100g,形成時間3.0min,穩定時間2.3min,沉淀值57.0ml。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Ⅳ組區試,平均畝產552.5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10.77%,達極顯著水平;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Ⅳ組區試,平均畝產545.9kg,比對照周麥18減產0.48%,不顯著。
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2組生試,平均畝產523.1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5.1%。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與播量:適播期10月5-25日;播種量每畝7-8kg,中水肥地8-9kg。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澆好越冬、拔節和灌漿水,增磷肥和鉀肥,補鋅肥和硼肥;及時防治小麥蚜蟲和病蟲害。
11、品種名稱:周麥23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11
選育單位:周口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周麥13/新麥9號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0天,比對照偃展4110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長勢較強,抗寒能力強,分蘗力強,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節晚,抽穗較遲;株高87cm,株型半緊湊,旗葉上舉,莖稈有彈性,較抗倒伏;后期根系活力強,耐高溫,成熟落黃好;長方型大穗,穗層整齊,穗粒數多,白粒、籽粒角質,較飽滿。平均畝成穗數30.5萬,穗粒數45.9粒,千粒重44.7g。
抗病性鑒定:2008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葉枯病,中感白粉、條銹、葉銹、紋枯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93g/L,粗蛋白質含量14.56%,濕面筋含量31.0%,降落值484s,吸水量59.3ml/100g,形成時間4.9min,穩定時間5.8min,沉淀值71.5ml。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度參加省高肥春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527.7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4.35%,達極顯著水平;2006-2007年度省高肥春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541.0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8.07%,達極顯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春水組生試,平均畝產531.6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8.5%。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播期10月15-30日,最佳播期10月20日左右;播量7-13kg。
2、田間管理:平衡施肥,一般全生育期每畝施純氮12kg,五氧化二磷10kg,氧化鉀5kg,硫肥、鋅肥均為3kg;磷、鉀肥和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肥與追肥的比例為6:4,拔節后期追肥。返青后拔節前結合田間化學除草適當進行化控,同時進行紋枯病的防治;灌漿期噴施磷酸二氫鉀,后期注意結合天氣情況及時防治葉銹病。
12、品種名稱:平安7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12
選育單位:駐馬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河南省豫安小麥研究所
品種來源:漯麥4號//990111/WS89-5422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中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19天,與對照偃展4110熟期相同。幼苗直立,苗勢壯,耐寒性好,分蘗力強,成穗數一般;春季起身拔節慢,抽穗晚;株高82cm,抗倒性一般;株型略松散,旗葉平展,根系活力強,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長方型穗,小穗排列密,穗層較齊;白粒、半角質,較飽滿,黑胚率偏高。平均畝成穗數34.7萬,穗粒數36.3粒,千粒重46.5g。
抗病性鑒定:2008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紋枯、葉枯病,中感葉銹病,高感白粉、條銹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84g/L,粗蛋白質含量14.4%,濕面筋含量28.7%,降落值398s,吸水量53.0ml/100g,形成時間2.8min,穩定時間3.2min,沉淀值58.0ml。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參加省高肥春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531.0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6.07%,達極顯著水平;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春水Ⅱ組區試,平均畝產508.2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4.78%,達極顯著水平。
2007-2008年度參加省高肥春水組生試,平均畝產525.0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7.1%。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條銹病易發區慎用)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播期10月10-25日,最佳播期在10月12-15日左右;每畝播種量7.0-7.5kg,中低肥力地塊可適當增加播量。
2、田間管理:畝施純氮5-6kg,五氧化二磷9kg,氧化鉀8kg作底肥;拔節末期畝追施純氮4kg,可促進有效穗數;灌漿期畝施磷酸二氫鉀200g、尿素1000g兌水50kg進行葉面噴施。
13、品種名稱:洛旱8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13
選育單位:洛陽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溫麥6號/豫麥48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3天,與對照品種洛旱2號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長勢壯,苗腳利落,分蘗成穗率高,抗寒性一般,返青起身早,兩級分化快;株高76cm,稈低粗壯,抗倒性好;株型較緊湊,旗葉略披,穗層整齊,成熟早,落黃好;長方型穗,穗偏小,穗碼較密,長芒;白粒、偏粉質、飽滿度好。畝成穗數36.3萬,穗粒數33.7粒,千粒重36.5g。
抗旱性鑒定:2007-2008年度全生育期抗旱性鑒定:抗旱指數1.1277,抗旱級別2級,抗旱性較好。
抗病性鑒定:2007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葉枯病中感白粉、條銹、葉銹、紋枯病。
品質分析:2006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74g/L,粗蛋白質含量15.16%,濕面筋含量34.7%,降落值365s,吸水量53.8ml/100g,形成時間3.7min,穩定時間4.4min,沉淀值72.2ml。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度參加省旱地組區試,平均畝產352.96kg,比對照洛旱2號增產5.32%,不顯著;2006-2007年度省旱地組區試,平均畝產350.71kg,比對照洛旱2號增產6.59%,不顯著。
2007-2008年度參加省旱地組生試,平均畝產366.0kg,比對照洛旱2號增產10.6%。
適宜地區:河南省丘陵旱地早中茬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播期9月28日-10月25日,最佳播期10月5-15日;畝播量8-9kg,晚播可適當加大播量。
2、田間管理:底肥應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重點增施粗肥和磷鉀肥,每畝施純氮9kg,純磷6kg,純鉀6kg。播種前藥劑拌種;小麥拔節孕穗期可用氧化樂果、粉銹寧和磷酸二氫鉀混合噴施,防治穗蚜、銹病和干熱風危害。
14、品種名稱:濟麥6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14
選育單位:濟源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百農64/豫麥21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8天,與對照品種洛旱2號熟期相同。幼苗半匍匐,長勢壯,苗腳利落,抗寒性一般;返青起身早,兩極分化快,分蘗成穗率高;株高76cm,莖稈細、彈性好,較抗倒伏;株型半緊湊,旗葉較短、平展,成熟略晚,落黃好;紡錘型穗,穗層整齊,短芒、小粒、半角質,較飽滿。畝成穗數36.3萬,穗粒數33.7粒,千粒重36.5g。
抗旱性鑒定:2007-2008年度全生育期抗旱性鑒定:抗旱指數1.0339,抗旱級別3級,抗旱性中等。
抗病性鑒定:2007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條銹、葉銹、葉枯病,中感紋枯、白粉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90g/L,粗蛋白質含量15.08%,濕面筋含量33.3%,降落值387s,吸水量58.4ml/100g,形成時間3.5min,穩定時間3.8min,沉淀值67.0ml。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度參加省旱地組區試,平均畝產351.77kg,比對照洛旱2號增產4.97%,不顯著;2006-2007年度省旱地組區試,平均畝產348.82kg,比對照洛旱2號增產6.02%,不顯著。
2007-2008年度參加省旱地組生試,平均畝產356.3kg,比對照洛旱2號增產7.6%。
適宜地區:河南省丘陵旱地早中茬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宜播期10月1-10日,畝播量8-10kg。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一般畝施純氮12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鉀7.5kg;注意防治紋枯病、白粉病及蚜蟲等。
15、品種名稱:河科大9612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15
選育單位: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
河南地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偃師117/偃師80//洛陽117/洛陽8715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大穗型早熟品種,生育期206天,與對照豫麥18熟期相同。幼苗半匍匐,春季起身快,分蘗力強,畝成穗數多;株高78cm,莖稈彈性好,較抗倒伏;株型緊湊,長相清秀,旗葉寬大、下披,成熟早,落黃好;穗紡錘型,長芒、白粒,半角質,千粒重高。畝成穗數34.9萬,穗粒數33.3粒,千粒重51.5g。
抗病性鑒定:2008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葉枯病,中感白粉、葉銹、紋枯病,高感條銹病。
品質分析:2006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64g/L,粗蛋白質含量14.89%,濕面筋含量34.7%,降落值427s,吸水量56.9ml/100g,形成時間3.2min,穩定時間2.7min,沉淀值56.2ml。
產量結果:2004-2005年度參加省南部組區試,平均畝產373.25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12.67%,達極顯著水平;2005-2006年度續試省南部組區試,平均畝產375.1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1.82%,不顯著。
2006-2007年度參加南部組生試,平均畝產475.7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7.3%;2007-2008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57.3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5.9%。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條銹病易發區慎用)中晚茬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宜播期為10月中下旬,每畝播量7.5Kg,畝基本苗保持在12-15萬為宜。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畝施鈣鎂磷肥50kg、農家肥4000kg,缺鉀地區配合施入硫酸鉀20kg;加強冬灌和小麥中后期肥水管理,拔節期每畝追施磷酸二銨20kg,灌漿期每畝施尿素5kg,4月中下旬用磷酸二氫鉀、多菌靈和粉銹寧混合噴灑,防治病蟲害。
16、品種名稱:宛麥16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16
選育單位:南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萊州953/溫2540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06天,與對照品種豫麥18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葉色深綠、寬短,抗寒性強,分蘗成穗率中等;株型較緊湊,長相清秀,株高86cm,莖稈彈性弱,抗倒性一般;長方型大穗,穗層整齊,成熟落黃好;籽粒角質,飽滿。畝成穗數30.7萬,穗粒數36.3粒,千粒重50.0g。
抗病性鑒定:2008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葉枯病,中感條銹、葉銹、紋枯病,高感白粉病。
品質分析: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84g/L,粗蛋白質含量15.05%,濕面筋含量32.9%,降落值451s,吸水量64.0ml/100g,形成時間3.4min,穩定時間3.6min,沉淀值60.2ml。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度參加省南陽組區試,平均畝產395.3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3.84%,不顯著;2006-2007年度省南陽組區試,平均畝產439.8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4.91%,不顯著。
2007-2008年度參加省南部組生試,平均畝產465.0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7.7%。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中晚茬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宜播期10月10-30日,每畝播量7-10kg。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氮磷鉀合理配比,并增施硼肥和鋅肥;拔節后每畝追施尿素5kg;適時中耕、除草,澆好越冬、拔節、孕穗和灌漿水;重視白粉病的防治,抽穗前用三唑酮+氧化樂果防治白粉病和蚜蟲;中后期噴施磷酸二氫鉀提高千粒重。
17、品種名稱:宛麥18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17
品種來源:Taiwk43/豫麥18
選育單位:南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06天,與對照豫麥18熟期相同。幼苗直立,苗勢壯,分蘗成穗率中等;起身拔節快,抽穗較早;株高81cm,株型較松散,葉片下披,莖稈彈性好,較抗倒伏;紡錘型大穗,碼稀,穗層較厚,成熟落黃好;籽粒角質,飽滿。平均畝成穗數32.7萬,穗粒數32.4粒,千粒重46.3g。
抗病性鑒定:2008年經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高抗紋枯病,中抗條銹、葉銹、葉枯病,中感白粉病。
品質分析:2006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798g/L,粗蛋白質含量15.17%,濕面筋含量31.6%,降落值301s,吸水量63.2ml/100g,形成時間3.0min,穩定時間2.7min,沉淀值45.0ml。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度參加省春水組區試,平均畝產485.7kg,與對照偃展4110相比,減產3.95%,達顯著水平;與對照豫麥18相比,增產3.0%,不顯著;2006-2007年轉組參加省南陽、信陽組區試,平均畝產427.75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2.77%,不顯著。
2007-2008年度參加省南部稻茬麥區組生試,平均畝產459.2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6.4%。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中晚茬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播量:適宜播期10月15-25日,高肥力地塊畝播量6-8kg,中低肥力地可適當增加播量。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中等以上肥力田塊每畝施農家肥4000kg,碳酸氫銨50kg,磷肥40-50kg,硫酸鉀10kg,硫酸鋅、硼酸各1kg;進入幼穗分化期,每畝施5-6kg尿素;在赤霉病重發區,加強對赤霉病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