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國審薯2006008
品種名稱:秦芋31號(區試代號:康971-12)
選育單位:陜西省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云94-51×89-1有性雜交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種,出苗后生育期97天,常溫條件下塊莖休眠期140天。植株半擴散,株高75厘米,莖綠色,基部微紫色,分枝較少,葉綠色,復葉大,葉緣平展,枝葉繁茂性強,花冠白色,天然結實少,結薯集中,塊莖扁圓形,大而整齊,淡黃皮、白肉,略麻皮,芽眼中等深,商品薯率84.5%。接種鑒定:中抗輕花葉病毒病,中抗重花葉病毒病,中抗晚疫病。塊莖品質:鮮薯維生素C含量20.4毫克/100克,淀粉含量15.7%,干物質含量21.6%,還原糖含量0.2%,粗蛋白含量1.7%;蒸食品質優。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參加國家馬鈴薯中晚熟西南組品種區域試驗,塊莖畝產分別為1742公斤和1814公斤,分別比對照米拉增產13.8%和16.9%;兩年平均畝產1778公斤,比對照米拉增產15.3%。2004年生產試驗,塊莖畝產2052公斤,比對照米拉增產36.5%。
栽培技術要點:1.宜早播,培育綠色短壯芽播種。丘陵、川道區宜采用催芽播種或地膜栽培。2.單作播種行距50~60厘米,株距27~30.3厘米,每畝密度4444~5000株、套種3000~3333株。3.保持土壤疏松,有機質含量3%以上,畝施氮肥15公斤、磷肥20公斤、鉀肥5公斤、有機肥1000公斤或復合肥15公斤。4.早鋤草,出苗95%左右深鋤草一次,第二次淺鋤草培土。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馬鈴薯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屬中晚熟鮮食品種,中抗輕花葉病毒病,中抗重花葉病毒病,中抗晚疫病。適宜在云南、貴州畢節、四川、重慶、湖北恩施和宜昌、陜西安康西南一作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