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市的油菜新品種區域試驗包括區試A、B組和生產試驗,共三組試驗,區試A、B組共有新參試新品種18個,生產試驗參試新品種5個。區試A、B組承試點有:酉陽、黔江、豐都、永川、萬州、北碚、長壽;生產試驗承試點有:潼南、墊江、彭水、開縣、南川、永川。
一、試驗執行情況
在市站的統一安排下,各試驗承試單位高度重視油菜區試工作,認真組織,明確責任,積極落實各項工作。試驗前期執行順利,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優選參試品種,優化參試地點布局。從參試品種的特征特性看,絕大部分屬于雙低品種,反映了當今油菜育種的潮流和方向。從承試點的布局來看,既考慮到我市油菜區域布局的特點,又緊密結合了我市農業生態分區特點。因此,今年我市油菜區域試驗對鑒定油菜參試品種的高產、穩產、高效、生態適應性等品種特性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科學性依據,能在更大程度上達到篩選新優品種的目的。
二是試驗田塊布局規劃科學合理。除科研單位將試驗點安排在各自的試驗基地以外,大多數區縣種子站都將試驗點安排在各區縣的綜試基地,一方面進一步穩定了試驗基地,降低了試驗成本;另一方面,綜試基地內的土質好,交通便利,灌溉方便,田塊平整連片,有利于試驗的統一劃線和小區規劃,水肥條件相對均勻;最后,在小區的布置規劃上,各承試點嚴格遵循試驗實施方案,科學合理安排試驗品種布局,試驗的質量得到進一步的保證和提高。
三是試驗播種移栽適時準確到位。各地由于氣候差異原因,播種期略有差別。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播種時間。渝西地區播種期在9月上中旬,渝南和渝東北在10月上中旬。在苗齡達到30天(葉齡5~6葉)左右的時候,進行移栽。
四是水肥管理及時跟進。在苗期和移栽本田期,分別采用有效的水肥管理措施,保證苗齊苗壯,保證育苗到大田之間的有效銜接。
五是試驗執行人員積極大膽創新試驗技術。今年,西南大學承試點根據現實情況和發展趨勢,積極開展耕作栽培技術上的創新和實踐,采用機耕作業,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試驗質量,還有效地節約了試驗成本,其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二、苗期動態
一是苗期氣候總體利于油菜生長。2008年9月中下旬以晴間多云天氣為主,利于油菜生長。10月中下旬以陰雨天氣為主,濕害較重,不利于油菜生長,油菜植株(幼苗)返青生長緩慢。11月以晴好天氣為主,利于油菜秋發。12月至2009年1月,氣溫適中,雨量適宜,利于油菜的返青抽薹。目前各承試點的油菜品種先后進入現蕾抽薹生育階段。
二是整體長勢較好。各試驗點的油菜參試品種長勢大多整齊一致,植株生長良好,苗情趨于一致,無明顯異常狀況,無重大病蟲害發生。有個別品種存在早花早薹現象。進入二月以來,極個別品種有輕微青蟲發生,但對油菜的正常生長未產生明顯影響。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個別試驗點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播種種子總量不足,試驗重復次數未達到試驗實施方案要求;二是由于各承試點的自然條件不同,水肥條件差異大,各個承試點之間在水肥栽培技術管理上,還存在不統一、不一致的情況。以上問題值得試驗組織人員認真思考,采取應對措施,以保證試驗質量的穩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