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11-11 中國食品科技網 |
|
“中國的轉基因水稻如果要商業化,是否存在知識產權的困惑?”這是9月25日~26日在北京召開的轉基因生物安全國際論壇第三次會議上,大多數人認為應該重視并積極解決的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副院長周宜君作了中國轉基因水稻知識產權現狀的報告,報告提醒說,中國在轉基因水稻研究中的大多數材料和技術含有國外機構所持有的專利。 被專利包圍的轉基因水稻 科學工作者通常采用標準技術和通用方法進行轉基因作物研究,轉基因的過程基本相似。轉基因作物的不同,主要在于導入基因和受體植株的不同。 周宜君等人撰寫的報告表明,一種轉基因水稻的整個研發過程??從目的基因的篩選開始到最終得到植株??可能涉及的專利有數十項之多。 通過中英文文獻檢索發現,中國最有可能實現商業化種植的與轉Bt基因水稻、轉CpTI基因水稻和轉Bt/CpTI基因水稻有關的專利共計25個,涉及多個國外公司和研究機構所擁有的專利,均在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授權。 今年5月,綠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網絡發布報告《國外專利陷阱中的“中國”轉基因水稻》,調查涉及15項國外專利,這些專利集中在孟山都、杜邦先鋒、拜耳和先正達等外國公司手里。 產業化障礙? 不過,轉基因種子由于專利變得比較貴這一點似乎沒有阻礙中國農民采用轉基因的抗蟲棉。山東菏澤種棉大戶李站雙告訴本刊記者,雖然轉基因棉種貴得多,但是因為節省了很多農藥費用,還是很劃算。“現在哪里還有不種抗蟲棉的?” 在最近的一次轉基因科學、政策與安全性論壇上,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季?指出,中國轉基因棉花的產業化進程表明,盡管轉基因種子價格更貴,但轉基因產業化最大的受益者是農民,其收益占據了轉基因帶來好處的50%以上,而且減少了農藥使用量,還降低了對農民身體健康的危害,改善了環境。主要受益者是農民和消費者,企業所占比例很小。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前所長黃大?則表示,專利問題要具體而論,因為國外公司有些專利沒有在中國申請,有一些專利則過時了。而且,對基因的轉化方法,中國科學家和國外可能不一樣,種子的品種也不一樣。 確實,有業內人士表示,專利并不是想象中那樣遙不可及,也決不會扮演著阻礙農業前進步伐的角色。最早的三項轉基因植物專利已經分別在2003年12月22日和2004年1月16日到期。專利并非恒久的鉆石,它是有期限的。 “目前中國轉基因水稻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前期的研究開發過程中,多數研究者沒有重視相應的知識產權問題。”周宜君說。 “當然,也有一些專利持有人尚未在中國申請專利。包含這些專利的轉基因水稻在國內進行商業化種植不會引起法律糾紛,但在進入國際市場時可能會遭遇經濟利益糾紛或法律糾紛。”周宜君補充。 解決之道:盡早簽署MTA “要順利解決專利這個問題,就要看開發公司和科學家是否簽署MTA(涉及專利的技術所有權和材料轉移協定,MaterialTransferAgreements,MTAs)。簽署MTA,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以后可能出現的爭端。”周宜君說。 MTA的核心部分是知識產權條款,至少應陳述協定的簽署方、合同的范疇、材料提供方的權利和義務、材料接受方的權利和義務和爭端解決條款和其他協定特征。 周宜君建議轉基因技術研發者以后提升知識產權意識,盡量使用國內的或者自己單位所持有的專利;在使用外國專利時,與專利持有人簽訂正式的技術使用或材料轉移協議。 |











